CN218938550U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38550U CN218938550U CN202320166997.2U CN202320166997U CN218938550U CN 218938550 U CN218938550 U CN 218938550U CN 202320166997 U CN202320166997 U CN 202320166997U CN 218938550 U CN218938550 U CN 2189385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rtical
- adhesive layer
- backlight module
- groove
- light gu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底板、中框和导光板,通过在中框的两端上设置的第一竖向限位块及第一横向限位块,分别对应卡合在第一竖向限位槽及第一横向限位槽内,配合中框的第一侧上设置的第二竖向限位块及第二横向限位块,分别对应卡合在第二竖向限位槽及第二横向限位槽内,能够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上对中框进行限位固定,能够避免中框在底板上晃动,从而能够避免中框出现外扒变形的情况,能够很好地对导光板进行固定,使得侧入式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背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LED背光源技术因为其使用寿命长、功耗低,广泛用于汽车车内仪表照明,常见的背光模组都是通过在导光板的单面或者双面固定焊接好LED的柔性电路板,当LED发出的光束通过导光板上的锯齿网纹和圆柱网点时,会均匀分布在导光板上,实现汽车仪表盘的照明。
现有的背光模组中,由于中框的表面积比较大,厚度较薄,中框固定在底板上时容易发生晃动,容易出现外扒变形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底板、中框和导光板;
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中框的两端上均设置有第一竖向限位块及第一横向限位块,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和所述第一横向限位块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槽的两端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竖向限位槽及第一横向限位槽,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内,所述第一横向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限位槽内;
所述中框的第一侧上设置有第二竖向限位块及第二横向限位块,所述第二竖向限位块和所述第二横向限位块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槽的第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竖向限位槽及第二横向限位槽,所述第二竖向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槽内,所述第二横向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横向限位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框的第二侧上设置有扣合块,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扣合槽,所述扣合块扣合在所述扣合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槽的第二侧的侧壁上,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侧对齐设置,且所述柔性电路板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灯珠。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上设置有反光膜,所述反光膜的第一面与所述导光板连接,所述反光膜的第二面与所述底板抵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光膜的第二侧上设置有反射条,所述反射条的第一面与所述反光膜的第一面连接,所述反射条的第二面与所述导光板连接,所述反射条的一侧延伸设置有多个反射凸块,各所述反射凸块均匀设置在所述反射条上,每相邻两个所述反射凸块之间间隔形成避让灯口,所述灯珠与所述避让灯口对齐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散光膜,所述散光膜的第一面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面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还包括:增光膜,所述增光膜与所述散光膜的第二面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粘胶层,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粘胶层,所述第一粘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槽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粘胶层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槽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竖向限位块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向限位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粘胶层,所述第二横向限位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粘胶层,所述第三粘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横向限位槽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三粘胶层的第二面与第一横向限位块连接,所述第四粘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横向限位槽的侧壁连接,所述第四粘胶层的第二面与第二横向限位块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通过在中框的两端上设置的第一竖向限位块及第一横向限位块,分别对应卡合在第一竖向限位槽及第一横向限位槽内,配合中框的第一侧上设置的第二竖向限位块及第二横向限位块,分别对应卡合在第二竖向限位槽及第二横向限位槽内,能够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上对中框进行限位固定,能够避免中框在底板上晃动,从而能够避免中框出现外扒变形的情况,能够很好地对导光板进行固定,使得侧入式背光模组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的底板和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另一方向上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中,10、侧入式背光模组;100、底板;110、安装槽;200、中框;300、导光板;410、第一竖向限位块;411、第一竖向限位槽;412、第一粘胶层;420、第二竖向限位块;421、第二竖向限位槽;422、第二粘胶层;510、第一横向限位块;511、第一横向限位槽;512、第三粘胶层;520、第二横向限位块;521、第二横向限位槽;522、第四粘胶层;610、扣合块;620、扣合槽;700、反光膜;710、反射条;711、反射凸块;800、柔性电路板;810、灯珠。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下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10,包括:底板100、中框200和导光板300;所述底板100上开设有安装槽110,所述导光板300设置在所述安装槽110内;所述中框200的两端上均设置有第一竖向限位块410及第一横向限位块510,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410和所述第一横向限位块510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槽110的两端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竖向限位槽411及第一横向限位槽511,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410设置在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410内,所述第一横向限位块510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限位槽511内;所述中框200的第一侧上设置有第二竖向限位块420及第二横向限位块520,所述第二竖向限位块420和所述第二横向限位块520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槽110的第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竖向限位槽421及第二横向限位槽521,所述第二竖向限位块420设置在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槽421内,所述第二横向限位块520设置在所述第二横向限位槽521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竖向限位槽411和第一横向限位槽511间隔设置,第二竖向限位槽421及第二横向限位槽521间隔设置,通过在中框200的两端上设置的第一竖向限位块410及第一横向限位块510,分别对应卡合在第一竖向限位槽411及第一横向限位槽511内,第一横向限位块510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能够限制中框200的两端在X轴及Y轴方向上的运动,配合中框200的第一侧上设置的第二竖向限位块420及第二横向限位块520,分别对应卡合在第二竖向限位槽421及第二横向限位槽521内,第二竖向限位块420的横截面形状为T形,能够进一步限定中框200的第一侧在X轴及Y轴方向上的运动,从而能够在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上对中框200进行限位固定,能够避免中框200在底板100上晃动和出现外扒变形的情况,能够很好地对导光板300进行固定,使得侧入式背光模组10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中框200的第二侧上设置有扣合块610,所述底板100上开设有扣合槽620,所述扣合块610扣合在所述扣合槽620内。具体地,通过中框200的第二侧上的扣合块610扣合在底板100的扣合槽620上,能够将限制中框200在Z轴方向上的运动,从而能够对中框200在三轴方向上进行限位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还包括:柔性电路板800,所述柔性电路板800设置在所述安装槽110的第二侧的侧壁上,所述柔性电路板800与所述导光板300的第二侧对齐设置,且所述柔性电路板800朝向所述导光板300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灯珠810。具体地,各灯珠810均匀分布在柔性电路板800上,且各灯珠810与柔性电路板800电连接,通电后,柔性电路板800上的灯珠810发出光束从导光板300的第二侧传入,然后均匀分布在导光板300上,实现照明显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导光板300的第一面上设置有反光膜700,所述反光膜700的第一面与所述导光板300连接,所述反光膜700的第二面与所述底板100抵接。具体地,反光膜700通过固定膜片双面胶贴合在导光板300上,能够将导光板300的第一面上传导出去的光束反射至导光板300的第二面上,有利于提升光源的利用率,起到提高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亮度的作用,同时使得灯珠810发出的光更发散和更均匀。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反光膜700的第二侧上设置有反射条710,所述反射条710的第一面与所述反光膜700的第一面连接,所述反射条710的第二面与所述导光板300连接,所述反射条710的一侧延伸设置有多个反射凸块711,各所述反射凸块711均匀设置在所述反射条710上,每相邻两个所述反射凸块711之间间隔形成避让灯口,所述灯珠810与所述避让灯口对齐设置。具体地,反射条710通过固定膜片双面胶贴合在反光膜700的第一面的第二侧上,当导光板300的第二侧与柔性电路板800对齐时,柔性电路板800上的灯珠810与避让灯口对齐,每一灯珠810对应一避让灯口,可以防止侧入式背光模组10出现亮暗不均的现象,能够起到改善灯前光学效果,从而使得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整体光学效果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还包括:散光膜,所述散光膜的第一面与所述导光板300的第二面连接。具体地,散光膜通过固定膜片双面胶贴合在导光板300上,能够对从导光板300传导的光散射进行扩散传播,通过扩大扩散角,能够克服亮暗不均的问题,实现均匀的面光源出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还包括:增光膜,所述增光膜与所述散光膜的第二面连接。具体地,增光膜通过固定膜片双面胶贴合在散光膜上,能够将经散光膜传导的分散光向正面方向聚集,能够进一步匀化光源和修正光源,起到提高亮度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槽41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粘胶层412,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槽42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粘胶层422,所述第一粘胶层412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槽411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粘胶层412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410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422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槽421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422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竖向限位块420连接。具体地,第一粘胶层412的第一面与第一竖向限位槽411的底部的侧壁连接,第二粘胶层422的第一面与第二竖向限位槽421的底部的侧壁连接,这样,通过第一粘胶层412及第二粘胶层422,能够更好地将第一竖向限位块410固定在第一竖向限位槽411内,第二竖向限位块420固定在第二竖向限位槽42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横向限位槽51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粘胶层512,所述第二横向限位槽521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粘胶层522,所述第三粘胶层512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横向限位槽511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三粘胶层512的第二面与第一横向限位块510连接,所述第四粘胶层522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横向限位槽521的侧壁连接,所述第四粘胶层522的第二面与第二横向限位块520连接。具体地,第三粘胶层512的第一面与第一横向限位槽511的底部的侧壁连接,第四粘胶层522的第一面与第二横向限位槽521的底部的侧壁连接,这样,通过第三粘胶层512及第四粘胶层522,能够更好地将第一横向限位块510固定在第一横向限位槽511内,第二横向限位块520固定在第二横向限位槽521内,从而能够更好地将中框200固定在底板100上,使得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整体光学效果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框200上设置有凸块,所述安装槽110的侧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凸块嵌合在凹槽内。具体地,凸块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各凸块均匀分布在中框200的外侧表面上,凹槽的数量与凸块的数量相同,各凹槽均匀分布在安装槽110的侧壁上,每一凸块嵌合在一凹槽内,能够使得中框200与安装槽110的侧壁之间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中框200更稳定地固定在底板100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1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为液晶面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电路板、液晶显示屏和外框,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之上,通过安装脚和固定脚安装并固定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液晶显示屏固定在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上,所述外框围设在所述侧入式背光模组10的外侧,需要理解的是,所述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其他元件,在此不作累赘描述。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中框和导光板;
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槽内;
所述中框的两端上均设置有第一竖向限位块及第一横向限位块,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和所述第一横向限位块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槽的两端侧壁上均开设有第一竖向限位槽及第一横向限位槽,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内,所述第一横向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横向限位槽内;
所述中框的第一侧上设置有第二竖向限位块及第二横向限位块,所述第二竖向限位块和所述第二横向限位块间隔设置,所述安装槽的第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竖向限位槽及第二横向限位槽,所述第二竖向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槽内,所述第二横向限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二横向限位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框的第二侧上设置有扣合块,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扣合槽,所述扣合块扣合在所述扣合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在所述安装槽的第二侧的侧壁上,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侧对齐设置,且所述柔性电路板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面上设置有多个灯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一面上设置有反光膜,所述反光膜的第一面与所述导光板连接,所述反光膜的第二面与所述底板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膜的第二侧上设置有反射条,所述反射条的第一面与所述反光膜的第一面连接,所述反射条的第二面与所述导光板连接,所述反射条的一侧延伸设置有多个反射凸块,各所述反射凸块均匀设置在所述反射条上,每相邻两个所述反射凸块之间间隔形成避让灯口,所述灯珠与所述避让灯口对齐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散光膜,所述散光膜的第一面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光膜,所述增光膜与所述散光膜的第二面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粘胶层,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二粘胶层,所述第一粘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槽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粘胶层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块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槽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粘胶层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竖向限位块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限位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三粘胶层,所述第二横向限位槽的侧壁上设置有第四粘胶层,所述第三粘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横向限位槽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三粘胶层的第二面与第一横向限位块连接,所述第四粘胶层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二横向限位槽的侧壁连接,所述第四粘胶层的第二面与第二横向限位块连接。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66997.2U CN218938550U (zh) | 2023-02-08 | 2023-02-08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166997.2U CN218938550U (zh) | 2023-02-08 | 2023-02-08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38550U true CN218938550U (zh) | 2023-04-28 |
Family
ID=86088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166997.2U Active CN218938550U (zh) | 2023-02-08 | 2023-02-08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38550U (zh) |
-
2023
- 2023-02-08 CN CN202320166997.2U patent/CN21893855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727592B2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 |
JP4134072B2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 |
US9195087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 |
KR101263502B1 (ko) | 엘이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 |
US20050068471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
JP5286419B2 (ja) |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 |
CN102853337B (zh) | 背光单元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US20120320630A1 (en) | Illuminat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device | |
CN109917586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5319768A (zh) | 背光单元 | |
US20130121020A1 (en) | Back-light module | |
JP2005026202A (ja) |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 |
US20080106670A1 (en) |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a fastening structur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 |
US11592709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 |
US20130050587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9234996B2 (en) |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having holding member | |
CN219872042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18938550U (zh)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US20120176558A1 (en) |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 |
US20120176814A1 (en) | Display module | |
JP2009175377A (ja) | 液晶モジュール | |
CN219392422U (zh) | 异形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19320616U (zh) | 光学膜片固定结构及背光模组 | |
CN219417952U (zh) |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19872044U (zh) | 双屏侧入式背光模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