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36723U - 微通道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微通道换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36723U CN218936723U CN202222745914.3U CN202222745914U CN218936723U CN 218936723 U CN218936723 U CN 218936723U CN 202222745914 U CN202222745914 U CN 202222745914U CN 218936723 U CN218936723 U CN 21893672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cro
- flat tube
- channel
- heat exchanger
- micro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10000005056 cell body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扁管、翅片和排水槽,微通道扁管的背风侧呈弧状向下倾斜设置,以便于冷凝水沿背风侧流下;翅片设置有开窗,开窗的端部朝向微通道扁管,以将翅片的冷凝水导向微通道扁管;排水槽设置在微通道扁管的背风侧,用于承接从微通道扁管流出的冷凝水并排出。采用本公开的微通道换热器,当空气流经该微通道换热器时,在翅片部分进行换热,生成冷凝水。在迎风段,冷凝水受到重力和风力的作用,沿着开窗方向流动到微通道扁管的背风侧的弧形段,再流到排水槽排出,解决微通道换热器易存积冷凝水和排水困难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具有高传热效率、重量轻、冷媒充注量小的优点,越来越受到空调厂商的重视。
现有的微通道换热器,多采用扁管或平行板强化传热技术,扁管内有多个微通道流道,强化了冷媒侧的换热;配合使用了开窗翅片,强化空气测的换热。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1、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室内机制冷时,冷凝水易存积在扁平管上部,冷凝水难以排出,影响制冷能力;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室外机制热时,冷凝水存积在扁平管上部,易结霜。
2、对于开窗翅片来讲,冷凝水易存积在开窗翅片的细长切口之间,阻碍空气流动,导致换热性能下降,结霜速度加快。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以解决易存积冷凝水和排水困难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扁管、翅片和排水槽,微通道扁管的背风侧呈弧状向下倾斜设置,以便于冷凝水沿背风侧流下;翅片设置有开窗,开窗的端部朝向微通道扁管,以将翅片的冷凝水导向微通道扁管;排水槽设置在微通道扁管的背风侧,用于承接从微通道扁管流出的冷凝水并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扁管从顶部的中段开始呈弧状向下倾斜。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扁管从迎风侧到背风侧设置有多个微通道;微通道的体积从中部到背风侧末端逐渐缩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开窗包括第一开窗、第二开窗和第三开窗,第一开窗位于翅片的迎风段,向微通道扁管的中前部倾斜开窗;第二开窗位于翅片的中段,向微通道扁管的中部纵向开窗;第三开窗位于翅片的背风段,向微通道扁管的中后部倾斜开窗。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引水槽,引水槽设置在翅片的下部,用于承接开窗流出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向微通道扁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水槽包括第一槽体和第二槽体,第一槽体位于第一开窗和第二开窗下方,第一槽体向微通道扁管的中部倾斜设置;第二槽体位于第二开窗和第三开窗下方,第二槽体向微通道扁管的中部倾斜设置,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之间设置有间隔,构成位于微通道扁管的中部的出水口,以使冷凝水汇聚到微通道扁管的中部,沿背风侧流至排水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扁管与翅片均设置有多个,多个微通道扁管与多个翅片间隔设置;微通道扁管在翅片之间呈水平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槽为纵向设置的通槽,位于多个微通道扁管的背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槽包括第一纵槽、第二纵槽和加强筋,第一纵槽靠近微通道扁管设置;第二纵槽远离微通道扁管设置;加强筋连接第一纵槽和第二纵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纵槽与第二纵槽平行设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的微通道换热器,改变了微通道扁管的外部结构,通过将微通道扁管的背风侧呈弧状向下倾斜设置,第一方面能够便于微通道扁管顶部的冷凝水沿背风侧滑落,便于顶部的冷凝水排出,第二方面,微通道扁管由于保留迎风段的原有结构,能够使微通道扁管保留较强的传热能力;第三方面,采用弧状结构,能够使扁管的背风侧为流线型,能够减少风阻,便于微通道扁管进行换热。
翅片采用开窗翅片,并将翅片的端部朝向微通道扁管的背风侧,冷凝水会在重力和风的双重作用下,沿开窗方向向下流动,到达微通道扁管沿其背风侧排出冷凝水,这样能够减少在开窗处的细长切口存积冷凝水。
当空气流经该微通道换热器时,在翅片部分进行换热,生成冷凝水。在迎风段,冷凝水受到重力和风力的作用,沿着开窗方向流动到微通道扁管的背风侧的弧形段,再流到排水槽排出。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微通道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翅片;11:第一开窗;12:第二开窗;13:第三开窗;14:引水槽;
20:微通道扁管;21:微通道;
30:排水槽;31:第一槽体;32:第二槽体;33:加强筋;
4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他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扁管20、翅片10和排水槽30。
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呈弧状向下倾斜设置,以便于冷凝水沿背风侧流下。
翅片10设置有开窗,开窗的端部朝向微通道扁管20,以将翅片10的冷凝水导向微通道扁管20。
排水槽30设置在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用于承接从微通道扁管20流出的冷凝水并排出。
可以理解的是,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呈弧状向下倾斜设置,第一方面能够便于微通道扁管20顶部的冷凝水沿背风侧滑落,便于顶部的冷凝水排出,第二方面,微通道扁管20由于保留迎风段的原有结构,能够使微通道扁管20保留较强的传热能力;第三方面,采用弧状结构,能够使扁管的背风侧为流线型,能够减少风阻,便于微通道扁管20进行换热。翅片10采用开窗翅片10,并将翅片10的端部朝向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冷凝水会在重力和风的双重作用下,沿开窗方向向下流动,到达微通道扁管20沿其背风侧排出冷凝水,这样能够减少在开窗处的细长切口存积冷凝水。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微通道换热器,当空气流经该微通道换热器时,在翅片10部分进行换热,结成冷凝水。在迎风段,冷凝水受到重力和风力的作用,沿着开窗方向流动到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的弧形段,再流到排水槽30排出。
结合图2所示,可选地,微通道扁管20从顶部的中段开始呈弧状向下倾斜。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微通道扁管20外部通常为扁平状结构,冷凝水易在微通道扁管20的顶部聚集,将微通道扁管20从中部开始进行倾斜设置,能够缩短位于微通道扁管20迎风段的冷凝水的流动路径,便于冷凝水快速排出;此外,将弧形结构从微通道扁管20的顶部中段开启,这样翅片10开窗只需朝向微通道扁管20的顶部中段即可实现翅片10开窗处冷凝水的排放,能够使翅片10开窗相对整洁美观;同时,该种从中间开始进行弧状倾斜设置的结构,形成溜背状,能够有效减少风阻。
可选地,微通道扁管20从迎风侧到背风侧设置有多个微通道21;微通道21的体积从中部到背风侧末端逐渐缩小。
可以理解的是,微通道扁管20的微通道21随微通道扁管20的外部结构进行适应性变化,以保留微通道扁管20自身所具有的良好换热性能。
可选地,开窗包括第一开窗11、第二开窗12和第三开窗13,第一开窗11位于翅片10的迎风段,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前部倾斜开窗;第二开窗12位于翅片10的中段,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纵向开窗;第三开窗13位于翅片10的背风段,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后部倾斜开窗。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翅片10开窗采用三开窗结构,第一开窗11结构位于翅片10迎风段斜向后开窗,第二开窗12结构位于翅片10中部纵向开窗,第三开窗13结构位于翅片10背风段斜向前开窗。三个开窗均将冷凝水导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及其附近,这样一方面能够配合微通道扁管20从中部开始进行溜肩的结构特征,便于冷凝水的排出,另一方面能够使翅片10开窗整体布局较为美观。
结合图3所示,可选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引水槽14,引水槽14设置在翅片10的下部,用于承接开窗流出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向微通道扁管20。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翅片10的多个开窗位置相对分散,使得翅片10开窗冷凝水排出的位置也相对分散,引水槽14可以承接开窗流出的冷凝水,通过将引水槽14的出口朝向微通道扁管20,可以将翅片10开窗冷凝水汇聚并引向微通道扁管20,以便于冷凝水排出。
可选地,引水槽14包括第一槽体31和第二槽体32,第一槽体31位于第一开窗11和第二开窗12下方,第一槽体31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倾斜设置;第二槽体32位于第二开窗12和第三开窗13下方,第二槽体32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倾斜设置,第一槽体31与第二槽体32之间设置有间隔,构成位于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的出水口,以使冷凝水汇聚到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沿背风侧流至排水槽3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槽体31和第二槽体32的出口均朝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以使翅片10开窗冷凝水汇聚并引向微通道扁管20,以便于冷凝水排出。
作为一种示例,第一槽体31和第二槽体32对称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隔作为出水口,出水口位于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上方。
可选地,微通道扁管20与翅片10均设置有多个,多个微通道扁管20与多个翅片10间隔设置;微通道扁管20在翅片10之间呈水平设置。
可选地,排水槽30为纵向设置的通槽,位于多个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的多个微通道扁管20共用一组排水槽30,能够便于将多个翅片10和多个微通道扁管20的冷凝水有序排出。
可选地,排水槽30包括第一纵槽、第二纵槽和加强筋33,第一纵槽靠近微通道扁管20设置;第二纵槽远离微通道扁管20设置;加强筋33连接第一纵槽和第二纵槽。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纵槽和第二纵槽配合用于排出翅片10开窗和微通道扁管20的冷凝水,加强筋33连接第一纵槽和第二纵槽,以提高第一纵槽和第二纵槽的强度。
可选地,第一纵槽与第二纵槽平行设置。这样能够提高微通道换热器的美观度。
结合图1、2所示,对本公开的第一种微通道换热器进行说明。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扁管20、翅片10和排水槽30,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呈弧状向下倾斜设置,以便于冷凝水沿背风侧流下;翅片10设置有开窗,开窗的端部朝向微通道扁管20,以将翅片10的冷凝水导向微通道扁管20;排水槽30设置在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用于承接从微通道扁管20流出的冷凝水并排出。
微通道扁管20从顶部的中段开始呈弧状向下倾斜。微通道扁管20从迎风侧到背风侧设置有多个微通道21;微通道21的体积从中部到背风侧末端逐渐缩小。
开窗包括第一开窗11、第二开窗12和第三开窗13,第一开窗11位于翅片10的迎风段,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前部倾斜开窗;第二开窗12位于翅片10的中段,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纵向开窗;第三开窗13位于翅片10的背风段,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后部倾斜开窗。
微通道扁管20与翅片10均设置有多个,多个微通道扁管20与多个翅片10间隔设置;微通道扁管20在翅片10之间呈水平设置。
排水槽30为纵向设置的通槽,位于多个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排水槽30包括第一纵槽、第二纵槽和加强筋33,第一纵槽靠近微通道扁管20设置;第二纵槽远离微通道扁管20设置;加强筋33连接第一纵槽和第二纵槽。第一纵槽与第二纵槽平行设置。
本公开的弧状下滑结构从微通道扁管20的顶部中段开启,这样翅片10开窗只需朝向微通道扁管20的顶部中段即可实现翅片10开窗处冷凝水的排放,能够使翅片10开窗相对整洁美观;同时,该种从中间开始进行弧状倾斜设置的结构,形成溜背状,能够有效减少风阻,便于微通道扁管20进行换热。
此外,微通道扁管20由于保留迎风段的原有结构,能够使微通道扁管20保留较强的传热能力;翅片10采用开窗翅片10,并将翅片10的端部朝向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冷凝水会在重力和风的双重作用下,沿开窗方向向下流动,到达微通道扁管20沿其背风侧排出冷凝水,这样能够减少在开窗处的细长切口存积冷凝水。
当空气流经该微通道换热器时,在翅片10部分进行换热,结成冷凝水。在迎风段,冷凝水受到重力和风力的作用,沿着开窗方向流动到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的弧形段,再流到排水槽30排出。
结合图2、3、4所示,对本公开的第二种微通道换热器进行说明。
该种微通道换热器与前述的第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的区别点主要在于,在一些实施例中,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引水槽14,引水槽14设置在翅片10的下部,用于承接开窗流出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向微通道扁管20。
引水槽14包括第一槽体31和第二槽体32,第一槽体31位于第一开窗11和第二开窗12下方,第一槽体31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倾斜设置;第二槽体32位于第二开窗12和第三开窗13下方,第二槽体32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倾斜设置,第一槽体31与第二槽体32之间设置有间隔,构成位于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的出水口,以使冷凝水汇聚到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沿背风侧流至排水槽30。
第一槽体31和第二槽体32的出口均朝向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以使翅片10开窗冷凝水汇聚并引向微通道扁管20,以便于冷凝水排出。第一槽体31和第二槽体32对称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隔作为出水口,出水口位于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上方。
当空气流经该换热器时,在翅片10部分进行换热,结成冷凝水。在迎风段,冷凝水受到重力和风力的作用,斜向下沿着开窗方向流动,经引水槽14,流到微通道扁管20的溜背,再由溜背流到排水槽30排出。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微通道扁管(20),背风侧向下倾斜设置,以便于冷凝水沿背风侧流下;
翅片(10),设置有开窗,所述开窗的端部朝向所述微通道扁管(20),以将所述翅片(10)的冷凝水导向所述微通道扁管(20);
排水槽(30),设置在所述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用于承接从所述微通道扁管(20)流出的冷凝水并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通道扁管(20)从顶部的中段开始呈弧状向下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通道扁管(20)从迎风侧到背风侧设置有多个微通道(21);
所述微通道(21)的体积从中部到背风侧末端逐渐缩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窗包括:
第一开窗(11),位于所述翅片(10)的迎风段,向所述微通道扁管(20)的中前部倾斜开窗;
第二开窗(12),位于所述翅片(10)的中段,向所述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纵向开窗;
第三开窗(13),位于所述翅片(10)的背风段,向所述微通道扁管(20)的中后部倾斜开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引水槽(14),设置在所述翅片(10)的下部,用于承接所述开窗流出的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引向所述微通道扁管(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槽(14)包括:
第一槽体(31),位于所述第一开窗(11)和第二开窗(12)下方,所述第一槽体(31)向所述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倾斜设置;
第二槽体(32),位于所述第二开窗(12)和第三开窗(13)下方,所述第二槽体(32)向所述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倾斜设置,
所述第一槽体(31)与所述第二槽体(32)之间设置有间隔,构成位于所述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的出水口,以使冷凝水汇聚到所述微通道扁管(20)的中部,沿背风侧流至所述排水槽(30)。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通道扁管(20)与所述翅片(10)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微通道扁管(20)与多个所述翅片(10)间隔设置;
所述微通道扁管(20)在所述翅片(10)之间呈水平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槽(30)为纵向设置的通槽,位于多个所述微通道扁管(20)的背风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30)包括:
第一纵槽,靠近所述微通道扁管(20)设置;
第二纵槽,远离所述微通道扁管(20)设置;
加强筋(33),连接所述第一纵槽和所述第二纵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纵槽与所述第二纵槽平行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45914.3U CN218936723U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微通道换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45914.3U CN218936723U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微通道换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36723U true CN218936723U (zh) | 2023-04-28 |
Family
ID=86084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45914.3U Active CN218936723U (zh) | 2022-10-18 | 2022-10-18 | 微通道换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36723U (zh) |
-
2022
- 2022-10-18 CN CN202222745914.3U patent/CN21893672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660549A2 (en) | Heat exchanger | |
EP2844945B1 (en) | Heat exchanger | |
CN103477177B (zh) | 热交换器 | |
JP6155412B1 (ja) | ヘッダー、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WO2018047511A1 (ja) | 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3238038B (zh) | 微通道热交换器鳍片 | |
CN103608639B (zh) |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 |
JP6373456B2 (ja) | ヘッダー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KR970070577A (ko) | 어큐뮤레이터 | |
CN207816049U (zh)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 |
CN102494443A (zh) | 一种有利于冷凝水排水的微通道换热器 | |
CN219063811U (zh) | 一种换热器结构、冷媒系统及制冷设备 | |
CN109186306A (zh) | 一种翅片及具有其的热交换器 | |
CN218936723U (zh) | 微通道换热器 | |
CN101691971B (zh) | 热交换器 | |
US11112150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 |
CN212458020U (zh)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 |
CN101975491A (zh) | 一种换热装置 | |
WO2024016571A1 (zh) | 单向分流装置和可变分流换热器 | |
CN110094901B (zh) |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 |
CN219063829U (zh) | 一种换热器结构、冷媒系统及制冷设备 | |
CN219390151U (zh) | 一种换热器结构、冷媒系统及制冷设备 | |
CN211041882U (zh) | 一种卡槽式微通道换热器及空调 | |
CN113357937A (zh) | 翅片及换热器 | |
CN105716218B (zh) | 用于收集和排出折弯蒸发器凝结水的接水槽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