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23625U - 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23625U
CN218923625U CN202222940562.7U CN202222940562U CN218923625U CN 218923625 U CN218923625 U CN 218923625U CN 202222940562 U CN202222940562 U CN 202222940562U CN 218923625 U CN218923625 U CN 2189236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ut
screw
shell
fire extinguishing
gas prod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056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鞠光才
汤添凯
时晓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Chungw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Chungw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Chungw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Chungway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4056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236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236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236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产气元件、喷射元件和装置外壳,在所述装置外壳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第一通孔上安装产气元件,在第二通孔上安装喷射元件;所述产气元件包括热敏线、螺丝、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金属垫片、产气剂外壳、螺母和产气剂,在所述产气剂外壳中填充产气剂,在第一通孔上安装螺母,产气剂外壳的一端向下穿过螺母延伸入装置外壳内部,在产气剂外壳的另一端向上分别依次安装橡胶垫、金属垫片、第二密封圈和螺丝,螺丝和螺母螺纹连接,在螺丝、金属垫片和螺母上开设贯穿孔,热敏线的一端依次穿过螺丝、金属垫片和螺母延伸到产气剂外壳内部。

Description

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包灭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状况及国家政策导向,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公众安全及终端消费者的重点关注问题。所以延长热失控时的热扩散,保护乘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我们灭火装置存在的重要意义。相较于六氟丙烷、气溶胶等灭火介质,全氟己酮具有灭火浓度低、灭火效率高、安全系数高、不导电、无残留等特点;随着对七氟丙烷、六氟丙烷等气体灭火剂会造成对臭氧层的破坏,越来越被严格的限制使用,环保性能良好的全氟己酮灭火剂使用将越来越广泛。
市面上存在较多的为集中式火灾抑制装置。集中式灭火装置体积较大,对配电柜,电池箱内部空间要求严格的产品无法将灭火装置安装在内部,并在产生热失控时,很难有效的从内部进行热失控的抑制,会导致热失控的蔓延。而且目前产品主要灭火装置为需要电源持续输入的产品,并配合探测装置进行内部环境的检测,如果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电源供应,会导致产品无法继续使用,发生热失控时产品失效。
为此亟需一种新的专门适用于电池包安装的微型、安全系数高、不导电、增压效果更好地灭火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无需电源的输入即可启动,结构简单、尺寸灵活可调、安全系数高、不导电、增压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达到的: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包括产气元件、喷射元件和装置外壳,所述产气元件用于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的启动,喷射元件用于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中灭火药剂的喷出,装置外壳用于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中灭火药剂的充装与密封,所述灭火药剂采用全氟己酮。
进一步地,在所述装置外壳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第一通孔上安装产气元件,在第二通孔上安装喷射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产气元件包括热敏线、螺丝、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金属垫片、产气剂外壳、螺母和产气剂,在所述产气剂外壳中填充产气剂,在第一通孔上安装螺母,产气剂外壳的一端向下穿过螺母延伸入装置外壳内部,在产气剂外壳的另一端向上分别依次安装橡胶垫、金属垫片、第二密封圈和螺丝,螺丝和螺母螺纹连接,在螺丝、金属垫片和螺母上开设贯穿孔,热敏线的一端依次穿过螺丝、金属垫片和螺母延伸到产气剂外壳内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产气剂外壳上套设有保护套,保护套包裹产气剂外壳的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橡胶垫具体设置在螺母和保护套之间,所述橡胶垫用于阻隔产气剂与灭火药剂的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螺丝在靠近第一密封圈的一侧上开设有倒锥形圆槽,在所述倒锥形圆槽内填充有第一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喷射元件包括喷射螺丝、刺破片和喷射螺母,在第二通孔上安装喷射螺母,所述喷射螺丝与喷射螺母连接,在喷射螺丝与喷射螺母的连接处设置有刺破片。
进一步地,在所述刺破片与喷射螺母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无需电源的输入即可启动,具体的,通过有感温自探测式的热敏线对电池内部温度进行监测,一旦电池内部温度超过热敏线的自燃点时,热敏线的自燃点燃产气剂产生喷发需要的压力,冲破喷射元件的刺破片,装置外壳内的全氟己酮喷出对电池包内灭火,结构简单,尺寸灵活可调。全氟己酮相较于六氟丙烷、气溶胶等灭火介质灭火浓度更低、灭火效率更高、安全系数高、不导电、无残留。产气元件的密封性能更优良,喷射元件也增加了密封性能,从结构上保证了增压效果,以及提升了增压后的喷射速度。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上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的外部结构图。
图4是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产气元件,2.喷射元件,3.装置外壳,111.热敏线,112.螺丝,113.第一密封圈,114.第二密封圈,115.金属垫片,116.保护套,117.橡胶垫,118.产气剂外壳,119.产气剂,210.灭火药剂,211.喷射螺丝,212.刺破片,213.第三密封圈,311.喷射螺母,312.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4所示,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包括产气元件1、喷射元件2和装置外壳3,所述产气元件1用于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的启动,喷射元件2用于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中灭火药剂210的喷出,装置外壳3用于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中灭火药剂210的充装与密封,所述灭火药剂210采用全氟己酮。该灭火装置结果简单,尺寸灵活可调整,形状在没有功能结构的限定基础上,也是灵活可调的,装置外壳3在理论上只需具备填充灭火药剂210的功能即可。全氟己酮药剂相较于六氟丙烷、气溶胶等灭火介质灭火浓度更低、灭火效率更高、安全系数高、不导电、无残留。并且随着对七氟丙烷、六氟丙烷等气体灭火剂会造成对臭氧层的破坏,越来越被严格的限制使用,而全氟己酮灭火剂的突出特点是其优异的环保性能,其臭氧损耗潜能值(ODP)为0,全球温室效应潜能值(GWP)为1,因此环保性能优越的全氟己酮灭火药剂210使用将越来越广泛。所述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安装与电池包内部。通过热敏线111对电池内部温度进行监测,一旦电池内部温度超过热敏线111的自燃点时,热敏线111的自燃点燃产气剂119产生大量气体,在产气剂外壳118内形成喷发需要的压力并对装置外壳3内的全氟己酮施压,进而全氟己酮冲破喷射元件2的刺破片212,装置外壳3内的全氟己酮喷出对电池包内进行灭火。产气剂119产生大量的气体,形成高压,促使全氟己酮从装置外壳3内部瞬间挤出,淹没电池包内部。本部灭火装置集探测和灭火于一体,热敏线111探测,有险情,自动启动灭火药剂210的喷发,产气元件1和喷射元件2密封性能的增加,从结构上保证了增压效果,以及提升了增压后的喷射速度,3秒内完成喷放,迅速实现灭火,可快速有效的扑灭电气火灾,以避免产生更大的危害。
在所述装置外壳3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第一通孔上安装产气元件1,在第二通孔上安装喷射元件2。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分别为装置外壳3与产气元件1、喷射元件2的安装连接提供了条件。当刺破片212被高压冲破之后,第二通孔作为喷出口。
所述产气元件1包括热敏线111、螺丝112、第一密封圈113、第二密封圈114、金属垫片115、产气剂外壳118、螺母312和产气剂119,在所述产气剂外壳118中填充产气剂119,在第一通孔上安装螺母312,产气剂外壳118的一端向下穿过螺母312延伸入装置外壳3内部,在产气剂外壳118的另一端向上分别依次安装橡胶垫117、金属垫片115、第二密封圈114和螺丝112,螺丝112和螺母312螺纹连接,在螺丝112、金属垫片115和螺母312上开设贯穿孔,热敏线111的一端依次穿过螺丝112、金属垫片115和螺母312延伸到产气剂外壳118内部。配置有感温自探测式的热敏线111,不需要电源控制即可实现电池内部温度的监控,当内部温度上升时,热敏线111会自行启动,触发灭火装置启动,实现电池包整个空间内的火灾抑制。第二密封圈114实现了螺丝112与金属垫片115之间的密封。
在所述产气剂外壳118上套设有保护套116,保护套116包裹产气剂外壳118的外壁。保护套116进一步隔绝灭火药剂210与产气剂119的接触。
所述橡胶垫117具体设置在螺母312和保护套116之间,所述橡胶垫117用于阻隔产气剂119与灭火药剂210的接触。橡胶垫117的增设进一步隔绝了产气剂119通过产气剂外壳118顶端开口处与装置外壳3内部的串行。也增加了装置外壳3与产气元件1的密封性能。
所述螺丝112在靠近第一密封圈113的一侧上开设有倒锥形圆槽,在所述倒锥形圆槽内填充有第一密封圈113。第一密封圈113和倒锥形圆槽的配合实现了热敏线111与螺丝112之间的密封。
所述喷射元件2包括喷射螺丝211、刺破片212和喷射螺母311,在第二通孔上安装喷射螺母311,所述喷射螺丝211与喷射螺母311连接,在喷射螺丝211与喷射螺母311的连接处设置有刺破片212。在所述刺破片212与喷射螺母311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213。第三密封圈213的增设保证了喷射元件2的密封性能,提升了喷发前装置外壳3内部的保压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产气元件、喷射元件和装置外壳,在所述装置外壳上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第一通孔上安装产气元件,在第二通孔上安装喷射元件;所述产气元件包括热敏线、螺丝、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金属垫片、产气剂外壳、螺母和产气剂,在所述产气剂外壳中填充产气剂,在第一通孔上安装螺母,产气剂外壳的一端向下穿过螺母延伸入装置外壳内部,在产气剂外壳的另一端向上分别依次安装橡胶垫、金属垫片、第二密封圈和螺丝,螺丝和螺母螺纹连接,在螺丝、金属垫片和螺母上开设贯穿孔,热敏线的一端依次穿过螺丝、金属垫片和螺母延伸到产气剂外壳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产气剂外壳上套设有保护套,保护套包裹产气剂外壳的外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垫具体设置在螺母和保护套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丝在靠近第一密封圈的一侧上开设有倒锥形圆槽,在所述倒锥形圆槽内填充有第一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射元件包括喷射螺丝、刺破片和喷射螺母,在第二通孔上安装喷射螺母,所述喷射螺丝与喷射螺母连接,在喷射螺丝与喷射螺母的连接处设置有刺破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刺破片与喷射螺母之间设有第三密封圈。
CN202222940562.7U 2022-11-05 2022-11-05 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Active CN2189236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0562.7U CN218923625U (zh) 2022-11-05 2022-11-05 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0562.7U CN218923625U (zh) 2022-11-05 2022-11-05 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23625U true CN218923625U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92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0562.7U Active CN218923625U (zh) 2022-11-05 2022-11-05 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236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33419B (zh) 锂电热失控火灾抑制胶囊及锂离子电池
JP5341156B2 (ja) 電源装置
WO2016015603A1 (zh) 锂电池和应用该锂电池的电动交通工具
US10991923B2 (en) Lithium ion battery suppression system
US20130175061A1 (en) Handheld aerosol fire extinguishing apparatus
KR20120018147A (ko) 핸드헬드 에어로졸 화재진압 장치
CN213724537U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包水基火灾防控装置
CN205525986U (zh) 一种外浮顶石油储罐抑燃装置
CN113209520A (zh) 洁净型非储压灭火器
CN110170127B (zh) 一种可充电电池组的微小型灭火装置及其灭火方法
CN215538039U (zh) 固定式非储压灭火器
CN111617409A (zh) 灭火容器、装置及方法
CN218923625U (zh) 一种微型非储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JP2023548078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の熱保護
CN214130036U (zh) 非贮压式灭火装置及消防系统
CN216536631U (zh) 动力电池及两轮电动车
CN216720204U (zh) 一种锂电池爆燃预警保护装置
CN212548049U (zh) 储能设备
CN214130038U (zh) 分体式灭火装置
CN206116493U (zh) 一种电池防爆层
CN214388587U (zh) 一种电控式自动灭火管
CN212593614U (zh) 灭火容器及装置
CN110180111B (zh) 一种安全的微小型灭火装置及其灭火方法
CN220443075U (zh) 小型全氟己酮非储压式灭火装置
CN113509663A (zh) 非贮压全氟己酮灭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