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22288U - 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922288U CN218922288U CN202222709419.7U CN202222709419U CN218922288U CN 218922288 U CN218922288 U CN 218922288U CN 202222709419 U CN202222709419 U CN 202222709419U CN 218922288 U CN218922288 U CN 2189222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
- area
- cooker
- cover
- pot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该锅具包括L底锅体和锅盖,锅盖分为前后两端,前端的高度高于后端的高度,锅盖从侧面看呈梯形倾斜;当锅底第一区域接触放置于加热器具时,锅盖的前端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当锅底第二区域接触放置于加热器具时,锅盖的后端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L底锅体可以避免高油温产生油烟,同时方便油和食材的分离,减少油烟,对厨房的环境卫生十分有利,同时也保护了炊事者本人的身体健康。梯形锅盖与L底锅体配合,可以达到操作方便,锅体在两种状态下可以方便切换,并且锅体在灶具上的稳定性强,不易侧翻和晃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活炊具领域,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
背景技术
针对不易产生油烟且便于食材分离,申请人发明创造了L底锅体,专利申请号为202210495766.6,专利名称为一种锅体和炒锅,该专利公开了一种锅底分区的锅体和炒锅,所述锅体或炒锅上端开口,包括锅壁和锅底,锅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在锅底的两端,按预设角度连接。优先的,所述预设角度为165°~175°。可选地,所述锅底的第一区域含有导磁层,所述锅底的第二区域不含有导磁层。这样就可以实现二个区域在灶台上的任意切换,解决了油烟和油和食材分离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两个状态的锅体稳定的问题,锅体端设置有手柄,所述手柄上设有可沿手柄轴向移动的重块。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手柄设有轴向沟槽,沟槽内嵌可沿手柄轴向移动的重块;另一种实施方式是,所述重块为环形结构,套接于手柄沟槽中并可沿手柄轴向移动。通过调整重块的在手柄上的位置,可以使炒锅具有两个稳定态。实现了锅底两种状态的转换及稳定。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解决L型炒锅两个稳定态的转换和稳定性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L底炒锅两个稳定态的转换和放置在加热器具稳定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该锅具包括L底锅体和锅盖。
锅盖是高拱的、非常规形状,左右对称,前后不对称,分为前后两端,前端的高度高于后端的高度,这样前端和后端的重量是不一样的,前端的重量大于后端的重量,锅盖从侧面看呈梯形倾斜;当锅底第一区域接触放置于加热器具时,锅盖的前端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当锅底第二区域接触放置于加热器具时,锅盖的后端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这样起到了类似砝码的作用,就能形成了锅体两个不同放置的稳定状态。
所述锅体上端开口,包括锅壁和锅底,所述锅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在锅底的两端,按预设角度连接,所述预设角度为165°~175°。可以使炒锅在从第一状态(第一区域接触炉灶)切换至第二状态(第二区域接触炉灶)时,油和被煎炒物料能够充分快速分离,并保证被煎炒物料较小可能滑落到倾斜设置的第二区域。此外,分区设置的锅体放置于炉灶上时,由于锅底不同区域的受热距离不一样,可以产生不同的温度区域,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状态的切换,方便迅速的实现温区的切换,避免油烟的产生,并实现油和物料的分离。
可选地,所述锅体锅底第一区域设置为与水平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区域向上倾斜设置,与第一区域按预设角度连接。
可选地,所述锅底第一区域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的70%~78%,第二区域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的22%~30%。优选地,所述锅底第一区域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76%,第二区域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的24%。在前述面积占比范围值内,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均可以较好的实现稳定放置,从而方便烹饪者的使用。
可选地,所述锅底的第一区域含有导磁层。所述导磁层可以是在锅底第一区域的外底部复合金属导磁片后获得。第一区域复合导磁层后的锅具既可以在明火上使用,也可以在电磁灶上使用,扩大了灶具种类的使用范围。
可选地,为使金属导磁片与锅体锅底第一区域复合在一起,可以现有技术中任一一种复合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热压力钎焊复合、摩擦压力加热复打复合、冷压复合等。其中冷压复合的原理是:在金属导磁片上,排列多个直径4~5mm小孔,通过大压力冷态加压使金属导磁片和锅体紧紧贴合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锅底的第二区域没有导磁层。倾斜的第二区域没有导磁层,在电磁炉上不会被加热,该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在电磁灶、电陶炉、光波炉或卤素炉上使用时,由于第一区域含有导磁层,第二区域不含,使得第二区域不被加热,可以实现突出的分区加热的效果,更好的控制油烟的产生等。
优选的,锅盖前后两端设有两个侧耳,相应的,在锅体前后两端设有手柄和固定块之间、锅体侧耳和固定块之间形成的U型凹槽,锅盖的两个侧耳刚好能放入U型凹槽,即能固定锅盖的位置,同时能增加锅盖的安全性。
进一步提高锅体的稳定性,更好的实现不易产生油烟且便于食材分离,锅盖前端侧耳形状可进一步设计为三角形、梯形、斜圆柱形,以增加锅盖前端的重量,更好的实现锅体在加热器具上的稳定性。
当锅底第一区域接触放置于炉灶上时,锅盖的前端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当锅底第二区域接触放置于炉灶上时,锅盖的后端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上述两种锅体和锅盖的配合使用,增加了L型锅体在两种使用状态下的稳定性问题,使L型锅体在两种状态下轻松切换并解决了锅体放置在加热器具时的稳定性问题。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锅体,可以采用铝压铸工艺加工成型,也可以采用仿压铸工艺进行加工成型,所述锅底的厚度为3~5mm。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锅体内涂敷不粘涂层,使得烹饪更加得心应手,不会粘底,所烹饪食物的色香味形更佳,炊具的清洗方便卫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L底锅体可以避免高油温产生油烟,同时方便油和食材的分离,减少油烟,对厨房的环境卫生十分有利,同时也保护了炊事者本人的身体健康。梯形锅盖与L底锅体配合,可以达到操作方便,锅体在灶具上的两种状态下可以方便切换,并且锅体在灶具上的稳定性好,不会侧翻和晃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锅盖及扁平侧耳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锅盖及斜圆柱侧耳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锅盖及三角侧耳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锅体和锅盖在第一状态下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锅体和锅盖在第二状态下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第一区域1;第二区域2;锅体手柄3;锅壁4;锅盖5;锅盖把手6;锅盖前端7;锅盖后端8;锅盖侧耳9;锅体侧耳10;锅体固定块11;炉灶12;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预设角度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该锅具包括L底锅体和锅盖5,所述锅体上端开口,包括锅壁4和锅底,所述锅底包括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分别在锅底的两端,按预设角度连接,所述第一区域1和第二区域2的预设角度13为165°~175°。可以使炒锅在从第一状态(第一区域接触炉灶)切换至第二状态(第二区域接触炉灶)时,油和被煎炒物料能够充分快速分离,并保证被煎炒物料较小可能滑落到倾斜设置的第二区域2。此外,分区设置的锅体放置于炉灶上时,由于锅底不同区域的受热距离不一样,可以产生不同的温度区域,从而可以通过不同状态的切换,方便迅速的实现温区的切换,避免油烟的产品,并实现油和物料的分离。
所述锅盖5分为前后两端,锅盖前端7的高度高于锅盖后端8的高度,锅盖5从侧面看呈梯形倾斜;当锅底第一区域1接触放置于炉灶12时,锅盖的前端7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当锅底第二区域2接触放置于炉灶上时,锅盖的后端8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
以煎鱼为例:
将L底锅体放置在灶台上,倒入油加热,放入原料鱼,使油和鱼在锅体的第一区域1进行煎炸,同时可以将锅盖5的前端7与锅体的前端扣合,保持锅体第一区域1与炉灶12接触加热,并将锅盖5的侧耳9放入锅体手柄3和锅体固定块11之间、锅体侧耳10和锅体固定块11之间形成的U型凹槽,这样既保证了锅体的第一区域1处于加热状态,同时可以保证锅体和锅盖在炉灶12上的配合可靠性。
煎鱼完成后,需要将鱼和油分离时,可将锅盖5旋转,将锅盖的后端8与锅体的前端扣合,并将锅盖5的侧耳9放入锅体手柄3和锅体固定块11之间、锅体侧耳10和锅体固定块11之间形成的U型凹槽,这样就可以实现鱼与油的分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所述第一区域1与水平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区域2向上倾斜设置,与第一区域1按预设角度(165°~175°)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区域1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的70%~78%,第二区域2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的22%~30%,在该面积占比值范围内,第一区域1或第二区域2平行放置于灶台或台面时,均可实现稳定放置。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76%,第二区域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的24%,在该面积占比值内,以第一区域或第二区域平行放置于灶台或台面,均可以较好的实现稳定放置,从而方便烹饪者的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体锅底的第一区域1含有导磁层。导磁层可以是在第一区域1的外底部复合金属导磁片后获得,第一区域1复合导磁层后的锅具既可以在明火上使用,也可以在电磁灶上使用,扩大了灶具种类的使用范围。
可选地,为使金属导磁片与锅体锅底第一区域1复合在一起,可以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符合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热压力钎焊复合、摩擦压力加热复打复合、冷压复合等。其中冷压复合的原理是:在金属导磁片上,排列多个直径4~5mm小孔,通过大压力冷态加压使金属导磁片和锅体紧紧贴合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锅底的第二区域2没有导磁层。倾斜的第二区域2没有导磁层,在电磁炉上不会被加热,该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在电磁灶、电陶炉、光波炉或卤素炉上使用时,由于第一区域1含有导磁层,第二区域2不含导磁层,使得第二区域2不被加热,可以实现突出的分区加热的效果,更好的控制油烟的产生等。
可选地,在所述锅体手柄3相对侧的锅体开口端安装有锅体固定块11。该锅体固定块11可以方便烹饪者双手端起炒锅或锅体,或是通过设置卡槽,用于与带卡扣装置的锅盖配合使用,增强了锅体在灶具上的稳定性。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锅体,可以采用铝压铸工艺加工,也可以采用仿压铸工艺进行加工,所述锅底的厚度为3~5m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9)
1.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所述锅具包括锅体和锅盖,锅体上端开口,包括锅壁和锅底,所述锅底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分别在锅底的两端,按预设角度连接,所述预设角度为165°~175°,其特征在于:锅盖分为前后两端,前端的高度高于后端的高度,锅盖从侧面看呈梯形倾斜;当锅底第一区域接触放置于加热器具时,锅盖的前端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当锅底第二区域接触放置于加热器具时,锅盖的后端与锅体的前端相扣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的70%~76%,第二区域的面积占锅底总面积的24%~30%。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锅盖前后两端设有两个侧耳,相应的,在锅体前后两端设有手柄和固定块之间、锅体侧耳和固定块之间形成的U型凹槽,锅盖的两个侧耳刚好能放入U型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的第一区域含有导磁层,第二区域没有导磁层。
5.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的厚度为3~5mm,锅体内涂敷不粘涂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锅盖侧耳的形状为扁平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导磁层位于锅底外底部且由金属导磁片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导磁片和锅底采用热压力钎焊复合、摩擦压力加热复打复合、冷压复合任一一种复合的方式复合在一起。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其特征在于:锅盖前端侧耳的形状为梯形、三角形、斜圆柱形其中一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09419.7U CN218922288U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709419.7U CN218922288U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922288U true CN218922288U (zh) | 2023-04-28 |
Family
ID=86062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709419.7U Active CN218922288U (zh) | 2022-10-14 | 2022-10-14 | 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922288U (zh) |
-
2022
- 2022-10-14 CN CN202222709419.7U patent/CN21892228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9008387A (ja) | 加熱調理器具 | |
CN101233996A (zh) | 电磁炉伴侣铁锅及其制造方法 | |
CN201070282Y (zh) | 铁铝复合健康无油烟炒锅 | |
WO2023216524A1 (zh) | 一种锅体和炒锅 | |
CN218922288U (zh) | 一种通过锅盖控制l底锅具平衡的可翘动的锅具 | |
KR20080085417A (ko) | 다기능 조리용기 및 조리용기 세트 | |
CN208784367U (zh) | 锅具及烹饪器具 | |
CN201303832Y (zh) | 一种多功能锅 | |
CN207461972U (zh) | 一种环保健康低油烟钛复合材料煎锅 | |
CN217547742U (zh) | 一种三环火电炒锅 | |
CN2764272Y (zh) | 无座带把壁挂式电炒锅 | |
CN212089226U (zh) | 一种燃气、电磁炉通用多功能组合炊具 | |
CN109373367B (zh) | 直热炉头 | |
JPH09140593A (ja) | 調理用具 | |
CN204363718U (zh) | 铸铁智能调温锅 | |
CN2902103Y (zh) | 一种带有复合底的烹饪容器 | |
CN218960515U (zh) | 可用电磁炉加热的陶瓷炊具 | |
CN209463860U (zh) | 一种电磁加热用的全玻璃烤盘 | |
CN215348326U (zh) | 一种方便清洗的电炊具 | |
JP6491252B2 (ja) | フライパン | |
CN2572895Y (zh) | 无油烟锅 | |
CN218572031U (zh) | 一种利于控油的电热煎烤盘 | |
CN214760515U (zh) | 健康炒锅 | |
CN203234557U (zh) | 三合一多用锅 | |
CN214756978U (zh) | 一种岩板桌电磁加热导体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