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20595U -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20595U
CN218920595U CN202223277772.9U CN202223277772U CN218920595U CN 218920595 U CN218920595 U CN 218920595U CN 202223277772 U CN202223277772 U CN 202223277772U CN 218920595 U CN218920595 U CN 2189205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aow
main board
inner cavity
wire
earmuf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777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洋
钟英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777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205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205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205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包括耳壳、咪杆支架、咪杆、壳盖及第一导线,耳壳的一侧设置有主板容置腔,主板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板;咪杆支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耳壳的背离主板容置腔的一侧;咪杆连接于咪杆支架;壳盖固定连接于耳壳,并设置于咪杆支架的另一端,耳壳、咪杆支架和壳盖围成内腔;第一导线的一端穿设于咪杆内,另一端穿过咪杆支架穿入内腔,并穿过耳壳穿入主板容置腔内与主板电连接,第一导线位于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内腔内除了第一导线占用的空间后剩余的可利用空间较大,能够用于安置更多的电子元件或效果更好的抗干扰屏蔽线,因此,其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高,而且,避免了导线受到损坏。

Description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头戴耳机咪杆是连接于咪头和耳机壳之间,用于固定咪头。为了便于调整咪头的位置,咪杆和耳机壳通过旋转结构连接,使得咪杆能够相对于耳机壳转动。
目前,市面上的头戴耳机咪杆的导线大多是从咪杆的旋转中心穿出与耳机的主板电连接,导线处于拉展状态,在咪杆旋转的过程中,位于咪杆穿出的点位到旋转中心之间的导线绕着旋转中心转动,扫过的区域呈扇形,为了保证咪杆的顺利转动,该扇形区域内不能设置任何部件,避免阻碍到导线的转动,从而导致内部空间的浪费,而且,导线在转动时,导线会受力拉伸,且导线的穿过旋转中心的部位会与穿孔的内壁发生摩擦,容易导致导线损坏。
因此,亟需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高,而且,避免导线受到损坏。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包括:
耳壳,其一侧设置有主板容置腔,所述主板容置腔内设置有主板;
咪杆支架,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耳壳的背离所述主板容置腔的一侧;
咪杆,连接于所述咪杆支架;
壳盖,固定连接于所述耳壳,并设置于所述咪杆支架的另一端,所述耳壳、所述咪杆支架和所述壳盖围成内腔;
第一导线,其一端穿设于所述咪杆内,另一端穿过所述咪杆支架穿入所述内腔,并穿过所述耳壳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内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所述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耳壳朝向所述壳盖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件,所述壳盖朝向所述耳壳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接件,所述第二卡接件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件,所述第一卡接件和所述第二卡接件位于所述内腔内。
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卡接件呈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接件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内圆形区域和外环形区域,所述第一导线从所述外环形区域穿过所述第一卡接件穿入所述内圆形区域内,并从所述内圆形区域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所述第一导线位于所述外环形区域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耳壳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位于所述内圆形区域内,所述第一导线的部分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
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耳壳上开设有偏离其中心的第一穿线孔,所述第一穿线孔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和所述主板容置腔,所述第一导线通过所述第一穿线孔从所述内腔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
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盖的中心设置有中心按键,所述耳壳的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中心按键的压触点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第二导线,所述咪杆支架的侧壁设置有降噪麦,所述第二导线的一端位于所述内腔内,且电连接于所述降噪麦,另一端穿过所述耳壳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内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位于所述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耳壳上开设有偏离其中心的第三穿线孔,所述第三穿线孔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和所述主板容置腔,所述第二导线通过所述第三穿线孔从所述内腔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
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咪杆支架包括支架主体部和连接部,所述支架主体部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耳壳和所述壳盖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两端开口处,所述支架主体部、所述耳壳和所述壳盖围成所述内腔,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部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咪杆。
作为上述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壳盖和/或所述耳壳上具有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所述咪杆支架上设置有第一挡块,所述咪杆支架沿着第一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抵接于所述第一阻挡面,所述咪杆支架沿着第二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抵接于所述第二阻挡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咪杆支架转动连接于耳壳,咪杆连接于咪杆支架,壳盖固定连接于耳壳,使得咪杆能够相对于耳壳和壳盖转动,壳盖与耳壳和咪杆支架围成内腔,第一导线的一端穿设于咪杆内,另一端穿过咪杆支架穿入内腔,并穿过耳壳穿入主板容置腔内与主板电连接,第一导线位于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在咪杆转动的过程中,弯折迂回布置的第一导线能够自由展折伸缩,第一导线所需的空间面积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处于拉展状态的导线扫过的扇形区域的面积,因此,内腔内除了第一导线占用的空间后剩余的可利用空间较大,第一导线的直径可以更大,而且,还能够用于安置更多的电子元件或效果更好的抗干扰屏蔽线,因此,其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高,而且,避免了导线受到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分解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分解图二;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盖和金属弹片的组装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咪杆支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A处的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咪杆支架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壳盖和金属弹片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
1、耳壳;2、咪杆支架;3、咪杆;4、壳盖;5、第一导线;6、主板;7、第二导线;9、金属弹片;10、中心按键;
11、主板容置腔;12、第一卡接件;13、第一穿线孔;14、凸台;15、第一限位结构;16、通孔;17、第三穿线孔;18、环形卡扣;19、缺口;21、支架主体部;22、连接部;41、第二卡接件;42、按键安装孔;43、限位槽;44、插接柱;45、容置槽;46、第二挡块;81、内圆形区域;82、外环形区域;91、弧形片;92、连接片;
121、第二穿线孔;141、插槽;181、立板;182、卡头;183、第一导入斜面;211、限位部;212、环形抵接面;213、环形卡凸;214、第一挡块;215、凹陷部;216、降噪麦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安装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包括耳壳1、咪杆支架2、咪杆3、壳盖4及第一导线5,耳壳1的一侧设置有主板容置腔11,主板容置腔11内设置有主板6;咪杆支架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耳壳1的背离主板容置腔11的一侧;咪杆3连接于咪杆支架2;壳盖4固定连接于耳壳1,并设置于咪杆支架2的另一端,耳壳1、咪杆支架2和壳盖4围成内腔;第一导线5的一端穿设于咪杆3内,另一端穿过咪杆支架2穿入内腔,并穿过耳壳1穿入主板容置腔11内与主板6电连接,第一导线5位于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咪杆支架2转动连接于耳壳1,咪杆3连接于咪杆支架2,壳盖4固定连接于耳壳1,使得咪杆3能够相对于耳壳1和壳盖4转动,壳盖4、耳壳1和咪杆支架2围成内腔,第一导线5的一端穿设于咪杆3内,另一端穿过咪杆支架2穿入内腔,并穿过耳壳1穿入主板容置腔11内与主板6电连接,第一导线5位于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在咪杆3转动的过程中,弯折迂回布置的第一导线5能够自由展折伸缩,第一导线5所需的活动空间面积小于现有技术中的处于拉展状态的导线扫过的扇形区域的面积,因此,内腔内除了第一导线5占用的空间后剩余的可利用空间较大,第一导线5的直径可以更大,而且,还能够用于安置更多的电子元件或效果更好的抗干扰屏蔽线,因此,其内部空间的利用率高,而且,避免了第一导线5受到损坏。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耳壳1朝向壳盖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件12,壳盖4朝向耳壳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接件41,第二卡接件41卡接于第一卡接件12,第一卡接件12和第二卡接件41位于内腔内。第一卡接件12和第二卡接件41的卡接配合,实现了壳盖4和耳壳1的固定连接。由于内腔内的可利用空间较大,能够允许第一卡接件12和第二卡接件41的设置,保证了耳壳1和壳盖4连接的牢固性。
更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壳盖4和耳壳1的相互朝向的侧壁中,一个上设置有多个凸台14,另一个上设置有多个插接柱44,每个凸台14上开设有一个插槽141,多个插接柱44一一对应地插接于多个插槽141内。同样,由于内腔内的可利用空间较大,能够允许凸台14和插接柱44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壳盖4和耳壳1连接的牢固性。
具体地,如图3和图7所示,第一卡接件12呈环形结构,第一卡接件12将内腔分隔为内圆形区域81和外环形区域82,第一导线5从外环形区域82穿过第一卡接件12穿入内圆形区域81内,并从内圆形区域81穿入主板容置腔11,第一导线5位于外环形区域82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由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导线5在咪杆3转动时扫过的区域不是扇形的,所以允许呈环形结构的第一卡接件12设置于内腔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壳盖4和耳壳1连接的牢固性。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耳壳1上开设有第一穿线孔13,第一穿线孔13的两端分别连通于内圆形区域81和主板容置腔11。第一卡接件12上开设有连通内圆形区域81和外环形区域82的第二穿线孔121,第一导线5从外环形区域82穿过第二穿线孔121穿入内圆形区域81内,并从内圆形区域81穿过第一穿线孔13穿入主板容置腔11。
更具体地,如图6所示,耳壳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5,第一限位结构15位于内圆形区域81内,第一导线5的部分限位于第一限位结构15。第一限位结构15的设置将内圆形区域81内的第一导线5固定住,使得第一导线5与主板6连接的一端的位置固定,避免由于第一导线5受力从主板6上脱离。由于内圆形区域81内的第一导线5被固定住,第一导线5不会与第一穿线孔13的内壁发生摩擦,从而避免了第一导线5受到损坏。
具体地,第一限位结构15包括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限位板,两个限位板的相互朝向的侧壁上均设置有限位凸起,第一导线5穿过两个限位板之间,且抵紧于两个限位凸起之间,从而使得第一限位结构15稳定固定住第一导线5连接主板6的一端。
具体地,第一穿线孔13偏离耳壳1的中心设置。在咪杆3转动的过程中,第一导线5会自由展折伸缩。偏心设置,将耳壳1的中心位置空出,可以在壳盖4的中心位置处安装其他电子元件,例如按键。
在现有技术中,功能按键均设置于耳壳的侧壁,且均为小按键,当功能按键数目较多时。使用者不能快速找到按键位置甚至误触相邻按键,导致使用体验不佳。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壳盖4的中心设置有中心按键10,耳壳1的中心开设有通孔16,中心按键10的压触点穿过通孔16与主板6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穿线孔13偏离耳壳1的中心设置,将壳盖4的中心位置空出,因此,可以在中心位置处安装中心按键10,此处的面积较大能够将中心按键10设置为尺寸较大的按键,避免在按压时误触其他的按键,从而提高使用体验。具体地,壳盖4的中心开设有按键安装孔42,中心按键10通过热熔方式固定在壳盖4的按键安装孔42处。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施提供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还包括第二导线7,咪杆支架2的侧壁设置有降噪麦,第二导线7的一端位于内腔内,且电连接于降噪麦,另一端穿过耳壳1穿入主板容置腔11内与主板6电连接,第二导线7位于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降噪麦的设置可增加通话降噪效果。第二导线7在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活动占用的空间较小,使得剩余空间较大,第二导线7的直径可以更大,而且,还能够用于安置更多的电子元件或效果更好的抗干扰屏蔽线,以丰富咪杆3的外延功能。
更具体地,如图1所示,咪杆支架2的正对咪杆3的位置处开设有降噪麦安装孔216.降噪麦安装于降噪麦安装孔216。
具体地,如图6所示,耳壳1上开设有第三穿线孔17,第三穿线孔17的两端分别连通于内圆形区域81和主板容置腔11,第三穿线孔17偏离耳壳1的中心设置,且与第一穿线孔13间隔设置。第一卡接件12上还开设有连通内圆形区域81和外环形区域82的第四穿线孔,第二导线7从外环形区域82穿过第四穿线孔穿入内圆形区域81内,并从内圆形区域81穿过第三穿线孔17穿入主板容置腔11。
更具体地,耳壳1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位于内圆形区域81内,第二导线7的部分限位于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的设置将内圆形区域81内的第二导线7固定住,使得第二导线7与主板6连接的一端的位置固定,避免由于第二导线7受力从主板6上脱离。由于内圆形区域81内的第二导线7被固定住,在咪杆3的转动过程中,第二导线7不会与第三穿线孔17的内壁发生摩擦,从而避免了第二导线7受到损坏。
进一步具体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两个相互间隔设置的夹块,两个夹块的相互朝向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夹紧凸起,第二导线7穿过两个夹块之间,且抵紧于两个夹紧凸起之间,以稳定固定住第二导线7连接主板6的一端。
具体地,如图8所示,咪杆支架2包括支架主体部21和连接部22,支架主体部21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耳壳1和壳盖4分别连接于支架主体部21的两端开口处,支架主体部21、耳壳1和壳盖4围成内腔,连接部22的一端连接于支架主体部21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咪杆3。
具体地,如图6和图8所示,耳壳1和支架主体部21的内壁中,一个上设置有环形卡扣18,另一个上设置有环形卡凸213,环形卡扣18转动卡接于环形卡凸213。环形卡扣18和环形卡凸213的相互配合实现了耳壳1和支架主体部21的转动连接。
可选地,耳壳1上设置有环形卡凸213,支架主体部21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卡扣18。
在本实施例中,耳壳1上设置有环形卡扣18,支架主体部21的内壁上设置有环形卡凸213。具体地,环形卡扣18设置于耳壳1的外壁上,环形卡凸213设置于支架主体部21的内壁的一端。
更具体地,如图9所示,环形卡扣18包括立板181和卡头182,卡头182连接于立板181的背离支架主体部21的中心的一侧,环形卡凸213设置于立板181和卡头182形成的环形槽内。在本实施例中,卡头182上设置有第一导入斜面183,相应地,环形卡凸213上设置有第二导入斜面,便于实现耳壳1和咪杆支架2的组装操作。如此设置,咪杆3能够双向转动。
更具体地,如图1和图10所示,支架主体部21的一端的内壁设置有环形抵接面212,壳盖4的内壁抵接于环形抵接面212,壳盖4的外壁的边缘和支架主体部21的端面平滑过渡。如此设置,使得壳盖4和咪杆支架2的连接更加严密结实,而且外形美观。
如图6和图8所示,耳壳1上还开设有缺口19,缺口19和耳壳1的中心具有间隔,缺口19上安装有静音拨动开关,支架主体部21的内壁上设置有凹陷部215,在支架主体部21的转动过程中,静音拨动开关能够抵接并滑过凹陷部215,以触发静音拨动开关打开或关闭。
具体地,壳盖4和/或耳壳1上具有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咪杆支架2上设置有第一挡块214,咪杆支架2沿着第一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一极限位置时,第一挡块214抵接于第一阻挡面,咪杆支架2沿着第二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时,第一挡块214抵接于第二阻挡面。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与第一挡块214的配合实现了咪杆3转动角度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时针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第二时针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或,第一时针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第二时针方向为顺时针方向。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壳盖4的内壁设置有第二挡块46,第二挡块46的沿着壳盖4的周向的两端的端面分别为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第一挡块214的朝向壳盖4的表面与环形抵接面212共面,共同抵接于壳盖4的内壁。
在现有技术中,头戴耳机多数采用塑胶件设置凸点配凹槽的装配方式来实现咪杆旋转时的限位。这种设计摩擦力大小难以控制,阻尼手感较差,导致使用体验差。此外,由于传统的凸点配凹槽设计为塑胶之间摩擦产生阻尼,使得凸点结构磨损较快,影响耳机的使用寿命。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1所示,壳盖4上设置有金属弹片9,咪杆支架2上设置有限位部211,咪杆支架2在转动时能够带动限位部211抵接于金属弹片9,以使金属弹片9发生弹性变形。当咪杆支架2转动至其上的限位部211抵接于金属弹片9时,金属弹片9受力挤压变形,并随着转动角度的增大,限位部211滑过、脱离金属弹片9,从而产生旋转阻尼感,起到限位的作用。金属弹片9会发生弹性形变,金属弹片9和限位部211间的摩擦力较小,而且,金属弹片9的材质为金属,因此,金属弹片9和限位部211均不易被磨损,从而保证了耳机的使用寿命。具体地,限位部211设置于支架主体部21的内壁。金属弹片9设置于第二挡块46上。
可选地,咪杆支架2上设置有多个依次间隔分布的限位部211,咪杆支架2在转动时能够带动多个限位部211逐一抵接金属弹片9。如此设置,实现了多角度多档位的阻尼限位手感。
具体地,如图11所示,金属弹片9包括弧形片91和两个连接片92,两个连接片92分别连接于弧形片91的两端,连接片92连接于壳盖4,弧形片91的凸点能够弹性抵接于限位部211。可以理解的是,弧形片91的凸点为弧形片91凸出侧的最高点。两个连接片92实现了金属弹片9和壳盖4的连接,弧形片91的凸点在滑过限位部211时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产生旋转阻尼感。弧形片91与限位部211接触的面为弧形面,更加减小了摩擦力,进一步避免了金属弹片9和限位部211受到磨损。
更具体地,如图11所示,第二挡块46上开设有两个限位槽43,两个连接片92一一对应地设置于两个限位槽43内,弧形片91在自由状态时,连接片92的背离弧形片91的一端和与其对应的限位槽43的端壁具有间隔。也就是说,弧形片91在处于未变形状态时,连接片92的背离弧形片91的一端和与其对应的限位槽43的端壁具有间隔,当受到弧形片91受到压力发生变形时,该间隔作为连接片92的避让空间。
进一步具体地,第二挡块46的外侧壁上开设有容置槽45,两个限位槽43分别设置于容置槽45的两端,且均与容置槽45连通,弧形片91的部分活动容置于容置槽45内,弧形片91的凸点位于容置槽45的槽口外。容置槽45和两个限位槽43均延伸至壳盖4的内壁,在壳盖4的内壁形成安装口,金属弹片9能够通过该安装口安装于容置槽45和两个限位槽43内。
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中,限位部211为凹槽结构。该种情况下,金属弹片9在未抵接于限位部211时,弧形片91的凸点弹性抵接于支架主体部21的内壁,此时弧形片91具有弹性形变,在支架主体部21转动至金属弹片9的凸点滑入限位部211内时,弧形片91自动恢复一定的弹性形变,由于滑过限位部211时,弧形片91和支架主体部2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因此,对操作人员会产生旋转阻尼感。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211为弧形凹槽,使得弧形片91的凸点通过克服适当的阻力便能够从弧形凹槽内滑出。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11可以为凸起结构。该种情况下,金属弹片9在未抵接于限位部211时,弧形片91的凸点与支架主体部21的内壁具有间隙或者刚好贴合,此时弧形片91未发生形变,在支架主体部21转动至金属弹片9的凸点抵接于限位部211时,弧形片91发生弹性变形,由于在经过限位部211时,弧形片91和支架主体部2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因此,对操作人员会产生旋转阻尼感。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耳壳(1),其一侧设置有主板容置腔(11),所述主板容置腔(11)内设置有主板(6);
咪杆支架(2),其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耳壳(1)的背离所述主板容置腔(11)的一侧;
咪杆(3),连接于所述咪杆支架(2);
壳盖(4),固定连接于所述耳壳(1),并设置于所述咪杆支架(2)的另一端,所述耳壳(1)、所述咪杆支架(2)和所述壳盖(4)围成内腔;
第一导线(5),其一端穿设于所述咪杆(3)内,另一端穿过所述咪杆支架(2)穿入所述内腔,并穿过所述耳壳(1)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11)内与所述主板(6)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线(5)位于所述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1)朝向所述壳盖(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接件(12),所述壳盖(4)朝向所述耳壳(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接件(41),所述第二卡接件(41)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接件(12),所述第一卡接件(12)和所述第二卡接件(41)位于所述内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件(12)呈环形结构,所述第一卡接件(12)将所述内腔分隔为内圆形区域(81)和外环形区域(82),所述第一导线(5)从所述外环形区域(82)穿过所述第一卡接件(12)穿入所述内圆形区域(81)内,并从所述内圆形区域(81)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11),所述第一导线(5)位于所述外环形区域(82)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1)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5),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5)位于所述内圆形区域(81)内,所述第一导线(5)的部分限位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1)上开设有偏离其中心的第一穿线孔(13),所述第一穿线孔(13)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和所述主板容置腔(11),所述第一导线(5)通过所述第一穿线孔(13)从所述内腔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4)的中心设置有中心按键(10),所述耳壳(1)的中心开设有通孔(16),所述中心按键(10)的压触点穿过所述通孔(16)与所述主板(6)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导线(7),所述咪杆支架(2)的侧壁设置有降噪麦,所述第二导线(7)的一端位于所述内腔内,且电连接于所述降噪麦,另一端穿过所述耳壳(1)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11)内与所述主板(6)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7)位于所述内腔内的部分弯折迂回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壳(1)上开设有偏离其中心的第三穿线孔(17),所述第三穿线孔(17)的两端分别连通于所述内腔和所述主板容置腔(11),所述第二导线(7)通过所述第三穿线孔(17)从所述内腔穿入所述主板容置腔(11)。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咪杆支架(2)包括支架主体部(21)和连接部(22),所述支架主体部(21)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耳壳(1)和所述壳盖(4)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部(21)的两端开口处,所述支架主体部(21)、所述耳壳(1)和所述壳盖(4)围成所述内腔,所述连接部(2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架主体部(21)的外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咪杆(3)。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咪杆转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4)和/或所述耳壳(1)上具有第一阻挡面和第二阻挡面,所述咪杆支架(2)上设置有第一挡块(214),所述咪杆支架(2)沿着第一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214)抵接于所述第一阻挡面,所述咪杆支架(2)沿着第二时针方向转动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挡块(214)抵接于所述第二阻挡面。
CN202223277772.9U 2022-12-07 2022-12-07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Active CN2189205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7772.9U CN218920595U (zh) 2022-12-07 2022-12-07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7772.9U CN218920595U (zh) 2022-12-07 2022-12-07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20595U true CN218920595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48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77772.9U Active CN218920595U (zh) 2022-12-07 2022-12-07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205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46893B1 (ko) 힌지 장치
CN100518463C (zh) 用于旋转型移动电话的显示器的铰链装置
AU2021101502A4 (en) Magnetic bluetooth eyeglasses
CN218941299U (zh) 头戴耳机咪杆旋转结构
CN218920595U (zh) 咪杆转动连接结构
CN109361986B (zh) 头戴耳机滑动调节结构和头戴耳机
WO2006115964A2 (en) Earphone with selectable cable position
CN216600030U (zh) 一种通过霍尔开关实现咪杆机械转动时耳机静音的结构
CN218387825U (zh) 一种耳机
JP3857591B2 (ja) マイクロホンのハンガースイッチ構造
CN211509252U (zh) 一种无线耳机
CN216820056U (zh) 卡点组件及折叠耳机
KR20070000061A (ko) 휴대용 단말기
CN216700276U (zh) 一种耳机外壳及耳机
JP3634002B2 (ja) 携帯端末装置の置き台
CN210518456U (zh) 手机支架及耳机套件
CN110928361A (zh) 带按键的电子产品
CN219802545U (zh) 一种带咪杆的耳机
US20240243533A1 (en) Rotary electrical plug
CN213211986U (zh) 一种静音面板开关
CN221283328U (zh) 耳机按键防联动结构及头戴耳机
CN220121716U (zh) 一种低摩擦异响的旋钮按键构造
CN218473351U (zh) 一种头戴式耳机
CN218352679U (zh) 头戴式耳机
CN220234923U (zh) 一种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