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3560U - 衬套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衬套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13560U
CN218913560U CN202223050484.XU CN202223050484U CN218913560U CN 218913560 U CN218913560 U CN 218913560U CN 202223050484 U CN202223050484 U CN 202223050484U CN 218913560 U CN218913560 U CN 2189135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hing structure
elastic
outer tube
bushing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504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军
赵亮
伊永亮
程伟喆
任爽
冯书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ehejia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504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135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135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135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ring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衬套结构及车辆。本公开提供的衬套结构包括内芯、弹性主体和外管,弹性主体和外管依次套设在内芯外侧;外管和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本公开的衬套结构的轴向刚度较大。

Description

衬套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衬套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中,驱动元件与车体之间通常会设置用于减震的衬套结构,以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例如是电机与车体之间则会设置衬套结构。
一般的衬套结构包括压合在一起的内芯、橡胶主体和外管,橡胶主体和外管依次套设在内芯的外侧,内芯内可以穿设一螺纹紧固件,以将衬套结构整体安装在车体上。
然而,上述的衬套结构中,当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驱动元件在衬套结构的轴向上会发生较大的晃动,影响车辆内部人员的驾驶体验和乘坐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衬套结构及车辆。
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衬套结构,包括内芯、弹性主体和外管,弹性主体和外管依次套设在内芯外侧;外管和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
可选的,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外管上的朝向弹性主体凸出的第一支撑凸起和设置在弹性主体上的朝向外管开口的第一凹腔;第一支撑凸起位于第一凹腔内。
可选的,第一支撑凸起具有两个在衬套结构的轴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止挡面;每一个第一止挡面均与第一凹腔的侧壁贴合。
可选的,第一支撑凸起的凸出方向与衬套结构的轴向垂直;和/或,两个第一止挡面平行设置,且第一止挡面的延伸方向与衬套结构的轴向垂直;和/或,第一支撑凸起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凸起沿外管的周向间隔均布。
可选的,外管包括两个在衬套结构的轴向上分布且连接的外管段,两个外管段的连接处过盈配合;和/或,弹性主体包括两个沿衬套结构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弹性单体,两个弹性单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
可选的,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一个弹性单体上的朝向另一个弹性单体凸出的第二支撑凸起。
可选的,第二支撑凸起的凸出方向与衬套结构的轴向一致;和/或,第二支撑凸起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凸起沿弹性单体的周向间隔均布。
可选的,内芯和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第三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
可选的,第三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内芯上的朝向弹性主体凸出的第三支撑凸起和设置在弹性主体上的朝向内芯开口的第二凹腔;第三支撑凸起位于第二凹腔内。
可选的,第三支撑凸起具有两个在衬套结构的轴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二止挡面;每一个第二止挡面均与第二凹腔的侧壁贴合。
可选的,第三支撑凸起的凸出方向与衬套结构的轴向垂直;和/或,两个第二止挡面平行设置,且第二止挡面的延伸方向与衬套结构的轴向垂直;和/或,第三支撑凸起为多个,多个第三支撑凸起沿内芯的周向间隔均布。
另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衬套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及车辆中,衬套结构中的外管与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这样,当衬套结构受到轴向的载荷时,在第一限位结构的止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弹性主体在衬套结构的轴向上发生较大的形变,从而能够提升衬套结构轴向上的刚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驱动元件发生晃动,以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图1a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c为图1a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2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的局部结构的爆炸图;
图2b为图2a沿C方向的视图;
图2c为图2b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2d为图2b沿E-E方向的剖视图;
图3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的另一局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的爆炸图;
图3c为图3a沿F-F方向的剖视图;
图3d为图3a沿G-G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的又一局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内芯;2、弹性主体;3、外管;4、加强筋;
10、衬套结构;11、第三支撑凸起;21、第一凹腔;22、弹性单体;23、第二凹腔;31、第一支撑凸起;32、外管段;
111、第二止挡面;221、第二支撑凸起;222、变形孔;223、变形筋;224、变形凸;311、第一止挡面;
2221、第一孔段;2222、第二孔段;2223、第三孔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车辆中,驱动元件与车体之间通常会设置用于减震的衬套结构,以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例如是电机与车体之间则会设置衬套结构。一般的衬套结构包括压合在一起的内芯、橡胶主体和外管,弹性主体和外管依次套设在内芯的外侧,内芯内可以穿设一螺纹紧固件,以将衬套结构整体安装在车体上。然而,上述的衬套结构中,当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驱动元件在衬套结构的轴向上会发生晃动,影响车辆内部人员的驾驶体验和乘坐体验。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衬套结构及车辆,其中,衬套结构位于驱动元件与车体之间,且衬套结构包括内芯、弹性主体和外管,弹性主体和外管依次套设在内芯外侧,内芯用于供紧固件穿过,以将衬套结构安装在车体上;外管和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中,外管与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这样,当衬套结构受到轴向的载荷时,在第一限位结构的止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弹性主体在衬套结构的轴向上发生较大的形变,从而能够提升衬套结构轴向上的刚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驱动元件发生较大的晃动,以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请参见图1a至图3d,图1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1c为图1a沿B-B方向的剖视图,图2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的局部结构的爆炸图,图2b为图2a沿C方向的视图,图2c为图2b沿D-D方向的剖视图,图2d为图2b沿E-E方向的剖视图,图3a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的另一局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3a的爆炸图,图3c为图3a沿F-F方向的剖视图,图3d为图3a沿G-G方向的剖视图。如图1a至图3d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衬套结构10,具体的,衬套结构10位于驱动元件与车体之间,衬套结构10包括内芯1、弹性主体2和外管3,弹性主体2和外管3依次套设在内芯1外侧,内芯1用于供紧固件穿过,以将衬套结构10安装在车体上;外管3和弹性主体2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10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2,以限制弹性主体2的形变。本实施例中,外管3与弹性主体2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10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2,以限制弹性主体2的形变,这样,当衬套结构10受到轴向的载荷时,在第一限位结构的止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弹性主体2在衬套结构10的轴向上发生较大的形变,从而能够提升衬套结构10轴向上的刚度。
具体的,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外管3上的朝向弹性主体2凸出的第一支撑凸起31和设置在弹性主体2上的朝向外管3开口的第一凹腔21,且第一支撑凸起31位于第一凹腔21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凸起31也可以设置在弹性主体2上,第一凹腔21也可以设置在外管3上,在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内芯1为筒状结构,且内芯1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上述的弹性主体2可以由天然橡胶(Natural Rubber,NR)制成;上述的外管3可以由尼龙或金属材料制成,在此,对内芯1、弹性主体2以及外管3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制。
而为了将金属的内芯1、橡胶的弹性主体2以及尼龙或金属的外管3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内芯1与弹性主体2之间通过压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弹性主体2与外管3之间通过压合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在此,对压合的方式不作具体限制。
而为了使得第一支撑凸起31能够对弹性主体2进行有效止挡,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凸起31具有两个在衬套结构10的轴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止挡面311,每一个第一止挡面311均与第一凹腔21的侧壁贴合。这样,当衬套结构10受到轴向的载荷时,由于第一凹腔21的侧壁与第一止挡面311贴合,则使得第一止挡面311能够对第一凹腔21的侧壁进行有效的止挡,进而对弹性主体2在衬套结构10上的形变进行有效地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一支撑凸起31的止挡支撑效果更强,第一凹腔21的形状可以与第一支撑凸起31的外轮廓形状相同,也就是说,第一支撑凸起31的每个侧壁均与第一凹腔21的内壁贴合。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凸起31的凸出方向与衬套结构10的轴向垂直,即,第一支撑凸起31的凸出方向与衬套结构10的径向一致。
而为了进一步提升第一支撑凸起31对弹性主体2的支撑和止挡效果,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止挡面311平行设置,且第一止挡面311的延伸方向与衬套结构10的轴向垂直,即,第一止挡面311的延伸方向与衬套结构10的径向一致。这样,当弹性主体2受到轴向的载荷时,第一止挡面311对弹性主体2的止挡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弹性主体2受到的驱动弹性主体2发生变形的力的方向与弹性主体2受到的阻止弹性主体2发生变形的力的方向垂直,这样,则能够对弹性主体2的变形进行有效阻止,提升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在轴向上的刚度。
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凸起31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凸起31沿外管3的周向间隔均布,具体的,多个第一支撑凸起31间隔均布于外管3的内周壁上。这样,在多个第一支撑凸起31的共同作用下,则能够对弹性主体2进行更为有效地止挡,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在轴向上的刚度更大。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支撑凸起31位于衬套结构10轴向上的同一位置处,这样,则便于对外管3进行加工。
请参见图1a至图4,其中,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的又一局部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a至图4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主体2包括两个沿衬套结构10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弹性单体22,两个弹性单体22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10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2,以限制弹性主体2的形变。
具体的,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一个弹性单体22上的朝向另一个弹性单体22凸出的第二支撑凸起221。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两个弹性单体22上均可以设置第二支撑凸起221;在另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只有一个弹性单体22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凸起221。
具体的,两个弹性单体22上均设置第二支撑凸起221时,两个弹性单体22上的第二支撑凸起221可以对应设置也可以不对应设置;当两个弹性单体22上的第二支撑凸起221对应设置时,如果两个弹性单体22中的任一者发生轴向的变形时,在衬套结构10的轴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凸起221会先抵接在一起,从而使得发生变形的弹性单体22被止挡;当两个弹性单体22上的第二支撑凸起221不对应设置时,如果两个弹性单体22中的任一者发生轴向的变形时,另一者上的第二支撑凸起221会对发生变形的弹性单体22起到一定的止挡作用,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弹性单体22发生过度变形,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在轴向上具有较强的刚度。
具体的,只有一个弹性单体22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凸起221时,当两个弹性单体22中未设置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弹性单体22发生朝向另一个设有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弹性单体22的形变时,未设置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弹性单体22会受到第二支撑凸起221的止挡,并抵接在第二支撑凸起221上;或者是,当两个弹性单体22中设置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弹性单体22发生朝向另一个未设置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弹性单体22的形变时,第二支撑凸起221会先抵接在未设置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弹性单体22上,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弹性单体22发生过度变形,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在轴向上具有较强的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衬套结构10未受到轴向载荷时,第二支撑凸起221与另一个弹性单体22之间存在一定的间距。在此,对该间距不作限制。
而为了提升第二支撑凸起221的支撑和止挡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凸出方向与衬套结构10的轴向一致。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提升第二支撑凸起221的支撑和止挡效果,第二支撑凸起221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凸起221沿弹性单体22的周向间隔均布,且多个第二支撑凸起221位于衬套结构10轴向上的同一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凹腔21和第二支撑凸起221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弹性单体22上。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二支撑凸起221可以是半椭球状,且第二支撑凸起221的长轴方向与弹性单体22的径向一致,第二支撑凸起221的短轴方向与弹性单体22的周向一致。而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凸起221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在此,对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制。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外管3包括两个在衬套结构10的轴向上分布且连接的外管段32,第一支撑凸起31设置于任一外管段32上;两个外管段32的连接处过盈配合。具体的,两个外管段32之间可以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固定连接的连接方式,在此,对两个外管段3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外管段32与两个弹性单体22对应设置,即,两个弹性单体22分别设置在内芯1与对应的外管段32之间。
而为了实现内芯1与弹性主体2之间的配合,以及能够进一步地对弹性主体2发生变形时进行止挡,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内芯1和弹性主体2之间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第三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10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2,以限制弹性主体2的形变。这样,第三限位结构也能够对弹性主体2的形变起到一定的止挡效果,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在轴向上的刚度较大。
具体的,第三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内芯1上的朝向弹性主体2凸出的第三支撑凸起11和设置在弹性主体2上的朝向内芯1开口的第二凹腔23,且第三支撑凸起11位于第二凹腔23内。
而为了使得第三支撑凸起11能够对弹性主体2进行有效止挡,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撑凸起11具有两个在衬套结构10的轴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二止挡面111,每一个第二止挡面111均与第二凹腔23的侧壁贴合。这样,当衬套结构10受到轴向的载荷时,由于第二凹腔23的侧壁与第二止挡面111贴合,则使得第二止挡面111能够对第二凹腔23的侧壁进行有效的止挡,进而对弹性主体2在衬套结构10上的形变进行有效地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第三支撑凸起11的止挡支撑效果更强,第二凹腔23的形状可以与第三支撑凸起11的外轮廓形状相同,也就是说,第三支撑凸起11的每个侧壁均与第二凹腔23的内壁贴合。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腔21和第二凹腔23均开设在同一个弹性单体22上,且第一凹腔21和第二凹腔23位于内芯1轴向上的同一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撑凸起11的凸出方向与衬套结构10的轴向垂直,且两个第二止挡面111平行设置,第二止挡面111的延伸方向与衬套结构10的轴向垂直。这样,则使得第三支撑凸起11的支撑止挡效果较好,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在轴向上的刚度较强。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凸起31和第三支撑凸起11的形状相同,这样,则便于对开设有第一凹腔21和第二凹腔23的弹性单体22进行加工。在此,对第一支撑凸起31和第三支撑凸起11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制。
进一步地,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支撑凸起11为多个,多个第三支撑凸起11沿内芯1的周向间隔均布,具体的,多个第三支撑凸起11间隔均布于内芯1的外周壁上。这样,在多个第三支撑凸起11的共同作用下,则能够对弹性主体2进行更为有效地止挡,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在轴向上的刚度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凸起31和第三支撑凸起11的个数可以相同,且第一支撑凸起31和第三支撑凸起11对应设置。在此,对第一支撑凸起31和第三支撑凸起11的个数以及第一支撑凸起31和第三支撑凸起1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作具体限制。
在对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进行组装时,可以先将一个外管段32、开设有第一凹腔21和第二凹腔23的弹性单体22以及内芯1压合在一起,然后,再将另一个外管段32和设有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弹性单体22压合在一起,之后,再对两个外管段32进行连接,并将压合在一起的另一个外管段32和设有第二支撑凸起221的弹性单体22共同压合在内芯1上。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得弹性主体2在径向上也具有一定的刚度,弹性单体22上设有多个沿内芯1的轴向贯穿弹性单体22上的变形孔222,多个变形孔222沿弹性单体22的周向间隔均布,且两个弹性单体22上的变形孔222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的,变形孔222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孔段2221、第二孔段2222和第三孔段2223,第一孔段2221和第三孔段2223关于第二孔段2222对称设置,且第一孔段2221和第三孔段2223的延伸方向均与衬套结构10的径向一致,第二孔段2222的延伸方向与衬套结构10的周向一致,且第二孔段2222在衬套结构10径向上的尺寸最小,以使得两个相邻的变形孔222中,相邻的第一孔段2221与第三孔段2223之间形成一变形筋223,第一孔段2221、第二孔段2222和第三孔段2223之间形成一变形凸224。从而,在衬套结构10受到径向载荷时,使得变形凸224可以起到一定的止挡效果,避免弹性单体22发生较大的变形,控制弹性单体22的形变量,从而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不仅具有一定的减震功能,且具有一定的刚度。
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凸起221设置在变形筋223上,第一支撑凸起31和第三支撑凸起11分别与变形筋223对应设置。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凸起31、第二支撑凸起221和第三支撑凸起11与变形筋223之间也可以是其他的位置关系,在此,不作限制。
而为了提升外管3的强度,在本实施例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外管段32上可以设置加强筋4,以提升外管3的强度,进而提升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10的强度。在此,对加强筋4的形状和排布方式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包括内芯、弹性主体和外管,弹性主体和外管依次套设在内芯外侧,内芯用于供紧固件穿过,以将衬套结构安装在车体上;外管和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中,外管与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这样,当衬套结构受到轴向的载荷时,在第一限位结构的止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弹性主体在衬套结构的轴向上发生较大的形变,从而能够提升衬套结构轴向上的刚度。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衬套结构10,而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还应该包括车体和电机等驱动元件,衬套结构10设置在车体和驱动元件之间,且衬套结构10能够通过螺纹紧固件安装在车体上。
需要说明的是,衬套结构10已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详细介绍过,在此,不作赘述;而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还应该包括其他的组件或结构等,在此,不作一一介绍。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包括衬套结构,衬套结构包括内芯、弹性主体和外管,弹性主体和外管依次套设在内芯外侧,内芯用于供紧固件穿过,以将衬套结构安装在车体上;外管和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衬套结构中,外管与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弹性主体,以限制弹性主体的形变,这样,当衬套结构受到轴向的载荷时,在第一限位结构的止挡作用下,能够避免弹性主体在衬套结构的轴向上发生较大的形变,从而能够提升衬套结构轴向上的刚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驱动元件发生晃动,以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驱动元件发生晃动,以提升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使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结构包括内芯、弹性主体和外管,所述弹性主体和所述外管依次套设在所述内芯外侧;
所述外管和所述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所述弹性主体,以限制所述弹性主体的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外管上的朝向所述弹性主体凸出的第一支撑凸起和设置在所述弹性主体上的朝向所述外管开口的第一凹腔;
所述第一支撑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凸起具有两个在所述衬套结构的轴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一止挡面;
每一个所述第一止挡面均与所述第一凹腔的侧壁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凸起的凸出方向与所述衬套结构的轴向垂直;和/或,
两个所述第一止挡面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止挡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衬套结构的轴向垂直;和/或,
所述第一支撑凸起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支撑凸起沿所述外管的周向间隔均布。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两个在所述衬套结构的轴向上分布且连接的外管段,两个所述外管段的连接处过盈配合;和/或,
所述弹性主体包括两个沿所述衬套结构的轴向间隔设置的弹性单体,两个所述弹性单体之间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所述弹性主体,以限制所述弹性主体的形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一个所述弹性单体上的朝向另一个所述弹性单体凸出的第二支撑凸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凸起的凸出方向与所述衬套结构的轴向一致;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凸起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凸起沿所述弹性单体的周向间隔均布。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和所述弹性主体之间设置有第三限位结构,所述第三限位结构用于在所述衬套结构受到轴向载荷时止挡所述弹性主体,以限制所述弹性主体的形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芯上的朝向所述弹性主体凸出的第三支撑凸起和设置在所述弹性主体上的朝向所述内芯开口的第二凹腔;
所述第三支撑凸起位于所述第二凹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凸起具有两个在所述衬套结构的轴向上间隔分布的第二止挡面;
每一个所述第二止挡面均与所述第二凹腔的侧壁贴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衬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凸起的凸出方向与所述衬套结构的轴向垂直;和/或,
两个所述第二止挡面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二止挡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衬套结构的轴向垂直;和/或,
所述第三支撑凸起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三支撑凸起沿所述内芯的周向间隔均布。
12.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衬套结构。
CN202223050484.XU 2022-11-16 2022-11-16 衬套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89135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0484.XU CN218913560U (zh) 2022-11-16 2022-11-16 衬套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50484.XU CN218913560U (zh) 2022-11-16 2022-11-16 衬套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13560U true CN218913560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6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50484.XU Active CN218913560U (zh) 2022-11-16 2022-11-16 衬套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135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36761B1 (ko) 탱크용 고무 쿠션
US20020140146A1 (en) Cylindrical elastic mount
US4988071A (en) Mounting mechanism for a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compressor
JP2008534380A (ja) 特に自動車の排気システムに用いられる振動負荷用懸架装置
US5152510A (en) Cylindrical elastic mount with vibration damper including cylindrical rigid split member
JP5766836B1 (ja) 車両用ダストカバー組付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32367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筒形防振装置
ITCR20130013A1 (it) Boccola elastica perfezionata
GB2172938A (en) Bearing for the propeller shaft of motor vehicles
CN218913560U (zh) 衬套结构及车辆
CN114321269A (zh) 支承和支承装置
US20020172442A1 (en) Bearing arrangement for a shaft bearing
CN114945765B (zh) 辐条式旋转密封件
US5048980A (en) Bearing assembly with thrust resistant housing
JP2007263148A (ja) メンバマウン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3206399U (zh) 组合式衬套
CN107269726A (zh) 广角接合部
JPH0536657B2 (zh)
JPH10299833A (ja)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装置
CN111663875A (zh) 车辆前机盖总成和车辆
KR102551641B1 (ko) 차량용 다이나믹 댐퍼
CN214888383U (zh) 衬套内管、衬套外管和衬套
CN213425939U (zh) 一种减震环和应用该减震环的电子水泵电机的安装结构
KR20230157000A (ko) 인슐레이터가 개선된 서브 프레임 부시마운트 구조
GB2231120A (en) Resilient bus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