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1258U -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11258U
CN218911258U CN202223088916.6U CN202223088916U CN218911258U CN 218911258 U CN218911258 U CN 218911258U CN 202223088916 U CN202223088916 U CN 202223088916U CN 218911258 U CN218911258 U CN 2189112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r
retaining wall
layer
plant area
land pl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889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樊刚
丛芝峰
毕建成
王忠昶
董洋
于露
王卫平
宋耀
郑春宁
郑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econ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econ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Second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First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2230889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112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112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112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施工结构,包括河道底部结构、水生植物区、亲水步道、重力挡墙和陆生植物区;水生植物区从河道底部结构向斜上方延伸形成河道坡面;水生植物区包括拦网、加固筋、石笼和水生植物种植土,拦网设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内,加固筋固定连接于拦网下;重力挡墙包括挡墙主体、咬合构件和挡墙加强筋,亲水步道具有咬合槽,咬合构件设于咬合槽中;陆生植物区包括铺设于挡墙主体远离所述河道坡面的一侧的陆生植物种植土。本实用新型的河道结构充分利用了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根系发育对河道结构的固化特性,保证了河道结构的稳定性,并延长了河道结构使用年限,兼顾了市民休闲需求和河道生态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河道多为单一的放泄洪河道或城市休闲景观河道,由于放泄洪河道与休闲河道的设计目标不同,一般结构难以兼顾两方面功能,因此尚未见间距不同功能的河道结构。
现有河道的绿植大多为景观做种,未能充分利用植物对土壤的加固能力,而且植物的过度发育会破坏河道结构,导致河道结构的稳定性降低,缩短河道结构的使用年限。现有河道结构未能与植物结合利用,植物对河道结构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施工结构,包括河道底部结构、以及从所述河道结构向两侧依次设置的水生植物区、亲水步道、重力挡墙和陆生植物区;
所述水生植物区从所述河道底部结构向斜上方延伸,形成河道坡面;所述水生植物区包括拦网、加固筋、石笼和铺设于所述石笼上的水生植物种植土,所述拦网设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内,所述加固筋固定连接于所述拦网下且穿过所述石笼并向所述石笼下方延伸;
所述重力挡墙包括挡墙主体、咬合构件和挡墙加强筋,所述亲水步道具有咬合槽,所述咬合构件设于所述咬合槽中,所述挡墙主体下部设于所述咬合构件内,所述挡墙加强筋一端伸入所述挡墙主体下部并与所述挡墙主体固定连接,所述挡墙加强筋另一端穿过所述咬合构件并抵接于所述亲水步道;
所述陆生植物区包括陆生植物种植土,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铺设于所述挡墙主体远离所述河道坡面的一侧。
进一步的,包括自堆砌挡石,所述自堆砌挡石设于所述河道坡面的坡底。
进一步的,所述陆生植物区包括第一陆生植物区和第二陆生植物区,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和第二陆生植物区均铺设有陆生植物种植土,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包括碎石基础和通气管,所述通气管一端设于所述碎石基础内,另一端设于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内,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设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远离所述亲水步道的一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导流管道,所述导流管道的一端设于所述挡墙主体内,且高于所述亲水步道上表面,所述导流管道的另一端逐渐降低并与主排水管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亲水步道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碎石级配垫层、无砂混凝土层、干硬性砂浆层和混凝土透水砖层,所述碎石级配垫层两侧设有C15混凝土层,所述C15混凝土层上设有花岗岩路缘石,所述挡墙加强筋抵接于所述花岗岩路缘石上。
进一步的,所述挡墙主体朝向所述陆生植物区倾斜,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挡墙主体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之间的角度为100°-150°;
所述挡墙主体包括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所述第一墙体靠近所述亲水步道,所述第二墙体靠近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所述第一墙体为碎石混凝土砌筑而成,所述第二墙体为C30混凝土砌筑而成。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于所述陆生植物区远离河道一侧的滨河公路,所述滨河公路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碎石层、透油层、粘油层、级配沥青混凝土层和雾封预养护层,所述陆生植物区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之间设有公路C15混凝土层和花岗岩路缘石,所述花岗岩路缘石的下方和靠近所述陆生植物区一侧均设有所述公路C15混凝土层,所述花岗岩路缘石通过水泥砂浆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河道防水层,所述河道防水层设于所述河道底部结构、所述水生植物区、所述亲水步道和所述重力挡墙下方,所述河道防水层下方为素土敦实层;
所述河道防水层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油毡、防水混凝土和钠基膨润土防水毯,所述油毡边缘向上翻卷至所述钠基膨润土防水毯上方,且向河道中心翻折并压实。
与现有的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挡墙主体及咬合构件能够对与重力挡墙结构连接的水生植物区一侧的侧向压力实现有效疏导,咬合构件设于亲水步道的咬合槽中,咬合构件将挡墙主体受到的侧向压力传递,降低了水生植物区产生的侧向压力对重力挡墙结构另一侧的亲水步道造成损坏,从而增强了河道结构的稳固性;
(2)水生植物区和陆生植物区能够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空间,充分利用了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根系发育对河道结构的固化特性,实现了河道结构稳定性提高的功能;植物水生植物区和陆生植物区能够限定植物生长的空间范围,避免植物过度生长,破坏河道结构;
(3)本结构中的拦网、加固筋和石笼能够维持水生植物种植土的稳定,保证陆生植物茂盛生长,从而加固河道边坡的稳定性;
(4)本河道结构保证了河道结构的稳定性,并延长了河道结构使用年限,满足城市绿化与市民休闲需求的同时兼顾了河道的生态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河道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水生植物区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水生植物区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重力挡墙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挡墙主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挡墙主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咬合构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亲水步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陆生植物区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河道防水层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河道防水层结构放大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公开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滨河公路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河道底部结构;111、干铺鹅卵石;112、敦实粘土;113、波浪形压槽;2、水生植物区;21、河道坡面;22、拦网;23、加固筋;24、石笼;25、水生植物种植土;26、级配碎石粘土;3、亲水步道;31、咬合槽;32、碎石级配垫层;33、无砂混凝土层;34、干硬性砂浆层;35、混凝土透水砖层;36、C15混凝土层;37、花岗岩路缘石;4、重力挡墙;41、挡墙主体;411、第一墙体;412、第二墙体;42、咬合构件;43、挡墙加强筋;5、陆生植物区;51、陆生植物种植土;52、第一陆生植物区;53、第二陆生植物区;521、碎石基础;522、通气管;6、自堆砌挡石;7、导流管道;8、主排水管道;9、滨河公路;91、水泥稳定碎石层;92、透油层;93、粘油层;94、级配沥青混凝土层;95、雾封预养护层;96、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7、水泥砂浆;10、河道防水层;101、油毡;102、防水混凝土;103、钠基膨润土防水毯;11、素土敦实层;12、水面线;13、河岸坡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施工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河道底部结构1、以及从所述河道结构向两侧依次设置的水生植物区2、亲水步道3、重力挡墙4和陆生植物区5;
如图3、图4所示,所述水生植物区2从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向斜上方延伸,形成河道坡面21;所述水生植物区2包括拦网22、加固筋23、石笼24和铺设于所述石笼24上的水生植物种植土25,所述拦网设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25内,所述加固筋23固定连接于所述拦网22下且穿过所述石笼24并向所述石笼24下方延伸;
如图8所示,所述重力挡墙4包括挡墙主体41、咬合构件42和挡墙加强筋43,所述亲水步道3具有咬合槽31,所述咬合构件42设于所述咬合槽31中,所述挡墙主体41下部设于所述咬合构件42内,所述挡墙加强筋43一端伸入所述挡墙主体41下部并与所述挡墙主体41固定连接,所述挡墙加强筋43另一端穿过所述咬合构件42并抵接于所述亲水步道3;
所述陆生植物区5包括陆生植物种植土51,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51铺设于所述挡墙主体41远离所述河道坡面21的一侧。
如图2所示,所述河底结构1包括填充于底部的敦实粘土112、设于所述敦实粘土112上表面的波浪形压槽113及所述波浪形压槽113上方的干铺鹅卵石111;所述波浪形压槽113能够增大所述敦实粘土112对所述干铺鹅卵石111的固定作用。所述波浪形压槽113上堆砌所述干铺鹅卵石111,二者通过重力固定,无需施加额外的措施,所述波浪形压槽113与所述干铺鹅卵石111的固定方式仅适用于以景观作用为主的市政水利工程,无法适用于以泄洪功能为主的河道结构。所述石笼24下方铺设有级配碎石粘土26,所述石笼24内部为碎石、外部为钢筋网焊接而成的钢筋笼,该结构自重较大,一体性极强,不易在河水持久冲击下变形或顺流而下。而且,所述碎石的设置使所述石笼24为不密实结构,内部的孔隙能够为水生动植物的根系生长提供所需的空间,所述石笼24为水生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利于水生植物根系大量生长繁殖,从而稳固整体结构。所述石笼24内部安装有所述加固筋23,所述加固筋23为拐形钢筋结构,所述加固筋23下部设有拐角,且所述拐角的一端向远离亲水步道3一侧倾斜,其下部弯曲能够增强所述石笼24的侧向抗滑力,增强了所述石笼24的稳定性,从而对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物质进行了加固,进而保证河道结构的稳固性。所述拦网22为钢制结构,所述拦网22焊接于所述加固筋23上部,能够有效阻挡结构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25初期侧向滑落,保证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1的稳定,为生长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1内的水生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当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25中的水生植物种植成功后,水生植物根系会向下延伸,穿透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25、所述石笼24,甚至扎根进入所述级配碎石粘土26,河道长期运营过程中,所述水生植物区2通过水生植物作用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所述重力挡墙4充分发挥各部件的位置特征,实现了侧向压力的有效疏导,所述挡墙主体41设于所述咬合构件42内,所述咬合构件42上表面为非平面设计,即所述咬合构件42与所述挡墙主体41连接处表面分别向四周下行倾斜,河内的漂浮物及垃圾不易在所述咬合构件42表面堆积。所述咬合构件42上表面也可设置为锥形面,从而减少所述咬合构件42上漂浮物的堆积。所述咬合构件42安装于所述亲水步道3上侧的所述咬合槽31中,所述咬合构件42上表面高度略高于所述亲水步道3。所述咬合构件42与所述亲水步道3咬合,所述挡墙加强筋43抵接于述亲水步道3侧面,所述挡墙加强筋3能够传导分担所述挡墙主体41所受的侧向压力,保证所述挡墙主体1结构的稳定性。水生植物区能够为水生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空间,充分利用了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根系发育对河道结构的固化特性,实现了河道结构稳定性提高的功能;本结构中的拦网、加固筋和石笼能够维持水生植物种植土的稳定,保证陆生植物茂盛生长,从而加固河道边坡的稳定性;本河道结构保证了河道结构的稳定性,并延长了河道结构使用年限。满足城市绿化与市民休闲需求的同时兼顾了河道的生态功能。
优选的,如图1、图3所示,包括自堆砌挡石6,所述自堆砌挡石6设于所述河道坡面21的坡底。所述自堆砌挡石6在重力作用下固定于所述级配碎石粘土26上方,一侧依靠于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所述自堆砌挡石6另一侧与所述石笼24及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25抵接,由于河道坡面斜行设置,所述石笼24、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25产生侧滑力,设置所述级配碎石粘土26能够阻挡所述石笼24、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25的侧向滑落至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区域。,保证所述石笼24、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25的稳定性,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的稳定性也得到了保障。
优选的,如图10所示,所述陆生植物区5包括第一陆生植物区52和第二陆生植物区53,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和第二陆生植物区53均铺设有陆生植物种植土51,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包括碎石基础521和通气管522,所述通气管522一端设于所述碎石基础521内,另一端设于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51内,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53设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远离所述亲水步道3的一侧。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的设置能够利用所述重力挡墙4与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53的位置空间繁殖陆生植物,到达改善河道边坡生态环境的目的;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53上方能够种植树木,既实能现美化环境的景观功能,又能实现净化空气环境的效果,同时陆生植物的根系随着其生长不断茂密丰盛,可以实现对所述滨河公路9及所述陆生植物区5的加固功能。所述碎石基础521敦实压实度大于0.93,所述通气管522为直径25~40mm的PVC(Polyvinylchlorid)聚氯乙烯管道,所述通气管522能够为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51中陆生植物的根系发育提供通道,随着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51中陆生植物的生长,陆生植物根系逐渐繁茂,陆生植物的根系将穿过所述通气管522至所述素土敦实层11,从而起到加固所述陆生植物区5结构的作用。
优选的,如图7所示,还包括导流管道7,所述导流管道7的一端设于所述挡墙主体41内,且高于所述亲水步道3上表面,所述导流管道7的另一端逐渐降低并与主排水管道8连通。所述导流管道7的埋设高度取决于河道水面控制高程,当河道中水流量较大时,将河道中的水及时经所述导流管道7倒流排放至所述主排水管道8,以实现防洪抗洪作用。
优选的,如图9所示,所述亲水步道3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碎石级配垫层32、无砂混凝土层33、干硬性砂浆层34和混凝土透水砖层35,所述碎石级配垫层32两侧设有C15混凝土层36,所述C15混凝土层36上设有花岗岩路缘石37,所述挡墙加强筋43抵接于所述花岗岩路缘石37上。所述C15混凝土层36与所述花岗岩路缘石37设置的位置能够为所述碎石级配垫层32、所述无砂混凝土层33、所述干硬性砂浆层34和所述混凝土透水砖层35提供支撑力,到达稳固作用;所述亲水步道3各层级结构之间通过混凝土粘结,能够使所述亲水步道3在长期浸水条件下保持稳定,各结构间不易发生错位,整体结构不易发生变形。行人在所述亲水步道3上行走的同时进行休闲观赏,所述亲水步道3实现了河道功能与观赏功能的兼顾。
优选的,如图5、图6所示,所述挡墙主体41朝向所述陆生植物区5倾斜,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挡墙主体41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之间的角度为100°-150°;
所述挡墙主体41包括第一墙体411和第二墙体412,所述第一墙体411靠近所述亲水步道3,所述第二墙体412靠近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所述第一墙体411为碎石混凝土砌筑而成,所述第二墙体412为C30混凝土砌筑而成。所述挡墙主体41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之间设置的角度范围能够使所述挡墙主体41发挥出最大的支护作用;所述第一墙体411采用碎石混凝土,所述第二墙体412采用C30混凝土的设计能够使所述挡墙主体41与所述陆生植物区2接触一侧具有足够的强度,能够阻挡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51和所述碎石基础521传递过来的侧向压力,同时保证了所述重力挡墙4临水一侧表面足够光滑,从而保证所述挡墙主体41结构不会在河水长期浸润下出现强度损失,进而增强河道结构的稳固性。
优选的,还包括设于所述陆生植物区5远离河道一侧的滨河公路9,如图13所示,所述滨河公路9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碎石层91、透油层92、粘油层93、级配沥青混凝土层94和雾封预养护层95,所述陆生植物区5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91之间设有C15混凝土层36和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所述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的下方和靠近所述陆生植物区5一侧均设有所述C15混凝土层36,所述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通过水泥砂浆97固定。所述滨河公路9为河道两侧的行车马路,因此需具备一定的结构强度。所述滨河公路9临近河道水系,在空气湿度较大条件下,采用所述粘油层93与所述透油层92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保证所述滨河公路9路面的强度与稳定性,所述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设于路面的两侧,能够保障结构公路路面和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31结构不向两侧变形塌陷,维持整体稳定性,从而保障了河道结构的稳固性。
如图1所示,优选的,还包括河道防水层10,所述河道防水层10设于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所述水生植物区2、所述亲水步道3和所述重力挡墙4下方,所述河道防水层10下方为素土敦实层11;
如图11、图12所示,所述河道防水层10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油毡101、防水混凝土102和钠基膨润土防水毯103,所述油毡101边缘向上翻卷至所述钠基膨润土防水毯103上方,且向河道中心翻折并压实,所述油毡101与所述钠基膨润土防水毯103内侧粘结,所述油毡101边缘向上翻卷,将所述防水混凝土102进行包裹,限定了所述防水混凝土102填充位置及同高度,所述钠基膨润土防水毯103的设置提高了河底的防水性能;所述油毡101、所述防水混凝土102和所述钠基膨润土防水毯103共同形成主河道下部防水层结构,所述河道防水层10能够有效防止河道水渗透至所述素土敦实层11中,从而保证了河道底部的稳固性。
具体实施过程:第一步,铺设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部分为河道建设过程中最先施工的部分,首先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所述油毡101、所述防水混凝土102和所述钠基膨润土防水毯103制造所述河道防水层10,然后采用黏土112进行河底填充,然后对其进行敦实、密压,压实过程中,在粘土表面预制所述波浪形压槽113,以此增大粘土对所述波浪形压槽113上铺设的所述干铺鹅卵石111的固定作用,然后,在所述波浪形压槽113上表面堆砌所述干铺鹅卵石111,所述干铺鹅卵石111与所述波浪形压槽113之间通过重力固定,而不再施加额外的措施;
第二步,在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两侧铺设所述水生植物区2:首先铺垫所述级配碎石黏土26,并通过压路机压实;然后安放所述自堆砌挡石6,所述自堆砌挡石6在重力作用下固定于所述级配碎石黏土26上方,并一侧依靠于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然后安放所述石笼24,所述石笼24内部预安装所述加固筋23,接着安装所述拦网22,所述拦网22焊接于所述加固筋23上部;
第三步,在所述河道坡面21的坡顶铺设所述亲水步道3: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所述碎石级配垫层32、所述无砂混凝土层33、所述干硬性砂浆层34和所述混凝土透水砖层35,在所述碎石级配垫层32两侧设置C15混凝土层36,所述C15混凝土层36上铺设花岗岩路缘石37,各层级结构间使用混凝土粘接固定;
第四步,安装所述重力挡墙4:所述挡墙主体41设于所述咬合构件42内,所述咬合构件42设于所述亲水步道3上侧的所述咬合槽31中,使所述咬合构件42与所述亲水步道3咬合;在所述挡墙主体41内设置所述导流管道7,将所述导流管道7与所述主排水管道8连通;
第五步,铺设所述陆生植物区5:所述陆生植物区5包括第一陆生植物区52和第二陆生植物区。首先在底部铺设碎石基础521,然后将所述通气管522预埋于所述碎石基础521内,最后在所述碎石基础521上覆盖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51;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从所述重力挡墙4向斜上方倾斜,形成河岸坡面13。
第六步,在所述河岸坡面13铺设所述滨河公路9:从下向上依次设置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91、所述透油层92、所述粘油层93、所述级配沥青混凝土层94和所述雾封预养护层95,所述陆生植物区5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91之间设置所述C15混凝土层36和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所述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的下方和靠近所述陆生植物区5一侧均设置所述C15混凝土层36,所述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使用水泥砂浆97固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河道底部结构(1)、以及从所述河道结构向两侧依次设置的水生植物区(2)、亲水步道(3)、重力挡墙(4)和陆生植物区(5);
所述水生植物区(2)从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向斜上方延伸,形成河道坡面(21);所述水生植物区(2)包括拦网(22)、加固筋(23)、石笼(24)和铺设于所述石笼(24)上的水生植物种植土(25),所述拦网设于所述水生植物种植土(25)内,所述加固筋(23)固定连接于所述拦网(22)下且穿过所述石笼(24)并向所述石笼(24)下方延伸;
所述重力挡墙(4)包括挡墙主体(41)、咬合构件(42)和挡墙加强筋(43),所述亲水步道(3)具有咬合槽(31),所述咬合构件(42)设于所述咬合槽(31)中,所述挡墙主体(41)下部设于所述咬合构件(42)内,所述挡墙加强筋(43)一端伸入所述挡墙主体(41)下部并与所述挡墙主体(41)固定连接,所述挡墙加强筋(43)另一端穿过所述咬合构件(42)并抵接于所述亲水步道(3);
所述陆生植物区(5)包括陆生植物种植土(51),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51)铺设于所述挡墙主体(41)远离所述河道坡面(21)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堆砌挡石(6),所述自堆砌挡石(6)设于所述河道坡面(21)的坡底。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陆生植物区(5)包括第一陆生植物区(52)和第二陆生植物区(53),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和第二陆生植物区(53)均铺设有陆生植物种植土(51),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包括碎石基础(521)和通气管(522),所述通气管(522)一端设于所述碎石基础(521)内,另一端设于所述陆生植物种植土(51)内,所述第二陆生植物区(53)设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远离所述亲水步道(3)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流管道(7),所述导流管道(7)的一端设于所述挡墙主体(41)内,且高于所述亲水步道(3)上表面,所述导流管道(7)的另一端逐渐降低并与主排水管道(8)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步道(3)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碎石级配垫层(32)、无砂混凝土层(33)、干硬性砂浆层(34)和混凝土透水砖层(35),所述碎石级配垫层(32)两侧设有C15混凝土层(36),所述C15混凝土层(36)上设有花岗岩路缘石(37),所述挡墙加强筋(43)抵接于所述花岗岩路缘石(37)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主体(41)朝向所述陆生植物区(5)倾斜,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表面为倾斜面,所述挡墙主体(41)与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之间的角度为100°-150°;
所述挡墙主体(41)包括第一墙体(411)和第二墙体(412),所述第一墙体(411)靠近所述亲水步道(3),所述第二墙体(412)靠近所述第一陆生植物区(52),所述第一墙体(411)为碎石混凝土砌筑而成,所述第二墙体(412)为C30混凝土砌筑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陆生植物区(5)远离河道一侧的滨河公路(9),所述滨河公路(9)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水泥稳定碎石层(91)、透油层(92)、粘油层(93)、级配沥青混凝土层(94)和雾封预养护层(95),所述陆生植物区(5)与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层(91)之间设有C15混凝土层(36)和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所述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的下方和靠近所述陆生植物区(5)一侧均设有所述C15混凝土层(36),所述公路花岗岩路缘石(96)通过水泥砂浆(97)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河道防水层(10),所述河道防水层(10)设于所述河道底部结构(1)、所述水生植物区(2)、所述亲水步道(3)和所述重力挡墙(4)下方,所述河道防水层(10)下方为素土敦实层(11);
所述河道防水层(10)包括从下向上依次设置的油毡(101)、防水混凝土(102)和钠基膨润土防水毯(103),所述油毡(101)边缘向上翻卷至所述钠基膨润土防水毯(103)上方,且向河道中心翻折并压实。
CN202223088916.6U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 Active CN2189112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88916.6U CN218911258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88916.6U CN218911258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11258U true CN218911258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41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88916.6U Active CN218911258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112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59825B (zh) 一种海绵城市绿地蓄水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11335100A (zh) 适用于沿海地区的堤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0177294U (zh) 一种山区公路路基
CN207700330U (zh) 一种下凹式绿地生态植草沟
CN108342943B (zh) 一种适用于装配式路基的海绵城市透水铺装路面
CN210975426U (zh) 预制装配式卵形槽暗排水沟系统
CN210596858U (zh) 一种高原冻土区路基结构
CN218911258U (zh)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
CN113944138A (zh)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自然型岸坡防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7469190U (zh) 一种高效排水的渗渠结构
CN211522732U (zh) 一种透水路面结构
CN211472400U (zh) 一种堤坝挡渣结构
CN212052138U (zh) 一种应用于湿陷性黄土山区的城市道路结构
CN115897481A (zh) 一种环城水系水利工程的河道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7685966U (zh) 一种植草沟结构
CN210262542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道路构造
CN210288015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透水人行道
CN107386053A (zh) 一种人行道的施工方法
LU503725B1 (en) A river structure of a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of a water system around the city
CN112854131A (zh) 一种水源保护区生态护岸及其施工方法
CN209958480U (zh) 一种景区绿化蓄水池结构
CN209010891U (zh) 一种多功能排水设施
CN219033091U (zh) 一种市政河道边坡的陆生植物加固结构
CN110565578A (zh) 一种适用于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双层生态河道结构
CN210658632U (zh) 一种渗滤沟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