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10104U - 水体修复设备 - Google Patents

水体修复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10104U
CN218910104U CN202223441806.3U CN202223441806U CN218910104U CN 218910104 U CN218910104 U CN 218910104U CN 202223441806 U CN202223441806 U CN 202223441806U CN 218910104 U CN218910104 U CN 2189101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micro
aeration
filter bed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4180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卫国
韦凤柳
梁建国
任良军
范丽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Chuanghai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Longf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Longf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Longf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4180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101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101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101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水体修复设备,其中水体修复设备包括预处理池;调节池,通过管路连接预处理池;厌氧滤池,通过管路连接调节池,厌氧滤池内设有两级平流厌氧滤床和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微曝气好氧池,连通厌氧滤池,微曝气好氧池内设有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以及曝气装置;出水井,通过管路连接微曝气好氧池。本申请的水体修复设备可极大程度的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和污水处理效果。

Description

水体修复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体修复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体修复设备。
背景技术
城市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污染的特点就是不仅其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其底泥的污染也非常严重。水体中的大量污染物沉淀并累积在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底泥中,可以说,底泥是排入水体中各种污染的主要归属之一。但污染了的底泥还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一系列作用下,吸附在底泥颗粒上的污染物与孔隙水发生交换,从而向水体中释放污染物质,使湖泊发生二次污染。引起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增加,导致河流富营养化。在合适环境条件下,底泥中放线菌的大量繁殖引起水体发黑发臭或者大量有害藻类爆发形成水华。目前,对于上述污水的处理,大多将其依次经过过滤、厌氧处理、好氧处理、沉降处理等工艺,污水的流动由其中的泵机进行驱动,速度较为恒定,不能很好地与不同的处理工艺相结合。具体来说,在进行厌氧处理时,需要污水中的污染物能够在较为平缓的水流和较长的时间内与填料进行反应。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水体修复设备,旨在保证污水能够与反应池中的填料充分混合,以与提高污水处理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体修复设备,包括:
预处理池;
调节池,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预处理池;
厌氧滤池,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池,所述厌氧滤池内设有两级平流厌氧滤床和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
微曝气好氧池,连通所述厌氧滤池,所述微曝气好氧池内设有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以及曝气装置;
出水井,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微曝气好氧池。
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两级平流厌氧滤床和所述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于所述厌氧滤池内呈交错间隔设置。
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和所述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于所述微曝气好氧池内呈交错间隔设置。
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预处理池包括相连通的格栅井和隔油池,所述格栅井连通污水管,所述隔油池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池。
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微曝气好氧池内还设有相连接的回流泵和污水回流管,所述污水回流管将所述微曝气好氧池和所述厌氧滤池相连接。
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鼓风机、送风管以及曝气器,所述曝气器设于所述微曝气好氧池的底部,所述送风管连接所述鼓风机和所述曝气器。
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水体修复设备还包括生物池,所述生物池设于所述出水井和所述微曝气好氧池之间。
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水体修复设备还包污泥池和两个污泥泵,所述污泥池设于所述调节池的一侧,两个所述污泥池分别设于所述厌氧滤池和所述微曝气好氧池,所述污泥池与两个所述污泥泵管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预处理池,该预处理池用于对污水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污水中的部分颗粒物和油渍,污水流入调节池内,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在调节池内进行存储,从而稳定的污水的流动速度和流向厌氧滤池的流速。污水流入厌氧滤池内,通过设置于其中的两级平流厌氧滤床和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可以最大限度的对污水的流动速度进行缓冲,抑制污水动速度,达到抑制流入时氧气的进入量的效果,从而更有利于高浓度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污水流入微曝气好氧池内,通过曝气装置曝气充氧所产生的空气泡的上升浮力推动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和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的填料和周围的水体流动起来,进而形成小气泡,使填料与污水能够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较大程度地增加了填料与氧气的接触时间,提高了氧的传递效率,从而促进填料中的有机物对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去除。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简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厌氧滤池、微曝气好氧池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401202769000003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水体修复设备10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水体修复设备100包括:
预处理池10;调节池20,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预处理池10;
厌氧滤池30,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池20,所述厌氧滤池30内设有两级平流厌氧滤床31和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32;微曝气好氧池40,连通所述厌氧滤池30,所述微曝气好氧池40内设有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41、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42以及曝气装置43;出水井50,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微曝气好氧池40。
具体地,预处理池10包括相连通的格栅井11和隔油池12,该格栅井11连通外部的污水管200,隔油池12通过管路连接下一阶段的调节池20,格栅井11和隔油池12可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也可由金属钣金焊接形成。后续的调节池20、厌氧滤池30,微曝气好氧池40以及出水井50的制作工作也可参考格栅井11的制作工艺,以下不作多余赘述。其中,格栅井11用以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状和纤维状杂质,隔油池12用以去除污水中的油渍。
在重力方向上,调节池20设置于隔油池12的下方,使得污水在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下可以流入调节池20内,如此可节省水体修复设备100的耗能,简化其结构。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在调节池20内进行存储,从而稳定的污水的流动速度和流向厌氧滤池30的流速。调节池20的底部设有污水泵机和污水管200路,其中污水管200路由调节池20的底部延伸至厌氧滤池30内,用以将稳定后的污水运输至厌氧滤池30内。在污水流入厌氧滤池30后,通过设置于其中的两级平流厌氧滤床31和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32可以最大限度的对污水的流动速度进行缓冲,抑制污水动速度,达到抑制流入时氧气的进入量的效果,从而更有利于高浓度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污水流入微曝气好氧池40内,通过曝气装置43曝气充氧所产生的空气泡的上升浮力推动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41和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42的填料和周围的水体流动起来,进而形成小气泡,使填料与污水能够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较大程度地增加了填料与氧气的接触时间,提高了氧的传递效率,从而促进填料中的有机物对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去除。从而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率和效果。
进一步地,在污水的流动方向上,两级平流厌氧滤床31和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32于厌氧滤池30内呈交错间隔设置;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41和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42于微曝气好氧池40内呈交错间隔设置。如此水体修复设备100对于污水的处理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两级平流厌氧滤床31、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32、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41以及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42是皆为装填有生物填料的滤床,填料的类型可为组合填料,立体弹性填料,多孔悬浮球填料,活性生物填料,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用。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称的两级平流厌氧滤床31、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32、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41以及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42皆为市售的生物滤床,其中的填料、滤料可以为木削、沙、土壤、石头、贝壳等。两级平流厌氧滤床31即为设置于厌氧滤池30,与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32配合使污水产生平流的滤床,具体可以是以合理设置调节池20与隔油池12之间的位置实现,即污水进入调节池20的流速较为平稳,水体流动呈现平流状态。同理,厌氧滤池30内的污水进入微曝气好氧池40是通过泵机驱动的,因而可以通过合理设置泵机的功率从而回事污水的流动,使其遇到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41和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42时产生混流。
进一步地,微曝气好氧池40内还设有相连接的回流泵44和污水回流管45,污水回流管45将微曝气好氧池40和厌氧滤池30相连接。本申请中通过在微曝气好氧池40和厌氧滤池30之间设置污水回流管45,如此可将流至微曝气好氧池40的污水重新回流至厌氧滤池30内,重新再进行厌氧处理,其回流的次数可以根据所处理的污水的情况进行设置,如此水体修复设备100的处理污水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地曝气装置43包括鼓风机431、送风管432以及曝气器433,其中,曝气器433可选用市售的曝气器433,如微孔曝气器433、旋混式曝气器433,曝气器433安装于微曝气好氧池40的底部,送风管432连接鼓风机431和曝气器433,用以于微曝气好氧池40内产生气泡,以提高生物填料与污水的反应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水体修复设备100还包括生物池60,该生物池60设于出水井50和微曝气好氧池40之间,其中该生物池60可以种植植物,处理后的污水进入生物池60内,由植物吸收和微生物来进一步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如此水体修复设备100的处理效果进一步提升。
在一可选地实施例中,水体修复设备100还包污泥池70和两个污泥泵71,该污泥池70设于调节池20的一侧,两个污泥池70分别设于厌氧滤池30和微曝气好氧池40,污泥池70与两个所述污泥泵71管路连接。本申请中通过设置两个污泥泵71可及时地将厌氧滤池30和微曝气好氧池40内沉降淤泥排放至污泥池70中,进行集中清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水体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处理池;
调节池,通过管路连接所述预处理池;
厌氧滤池,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池,所述厌氧滤池内设有两级平流厌氧滤床和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
微曝气好氧池,连通所述厌氧滤池,所述微曝气好氧池内设有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以及曝气装置;
出水井,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微曝气好氧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级平流厌氧滤床和所述第一生物滤料过滤滤床于所述厌氧滤池内呈交错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级全混流好氧生物滤床和所述第二生物滤料过滤滤床于所述微曝气好氧池内呈交错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池包括相连通的格栅井和隔油池,所述格栅井连通污水管,所述隔油池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调节池。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曝气好氧池内还设有相连接的回流泵和污水回流管,所述污水回流管将所述微曝气好氧池和所述厌氧滤池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鼓风机、送风管以及曝气器,所述曝气器设于所述微曝气好氧池的底部,所述送风管连接所述鼓风机和所述曝气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体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修复设备还包括生物池,所述生物池设于所述出水井和所述微曝气好氧池之间。
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水体修复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体修复设备还包污泥池和两个污泥泵,所述污泥池设于所述调节池的一侧,两个所述污泥池分别设于所述厌氧滤池和所述微曝气好氧池,所述污泥池与两个所述污泥泵管路连接。
CN202223441806.3U 2022-12-22 2022-12-22 水体修复设备 Active CN2189101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1806.3U CN218910104U (zh) 2022-12-22 2022-12-22 水体修复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41806.3U CN218910104U (zh) 2022-12-22 2022-12-22 水体修复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10104U true CN218910104U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12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41806.3U Active CN218910104U (zh) 2022-12-22 2022-12-22 水体修复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101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67981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polluted water
CN101293722B (zh) 一种建在河流上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及设备
CN101591065A (zh) 污水双生物膜深度处理工艺
CN203960001U (zh) 一种高氨氮焦化废水处理系统
CN103288311B (zh) 一种碎煤加压气化废水资源化处理方法及处理系统和应用
CN216039156U (zh) 一种微生物强化脱氮除磷组合系统
CN109574233B (zh) 一种添加沸石负载纳米零价铁的人工湿地系统
CN111333273A (zh) 一种强化脱氮除磷人工湿地系统
CN111362406A (zh) 悬浮式太阳能一体化净水设备及净水方法
CN101357814B (zh) 一种环流多重生化与过滤联动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439286B (zh) 一种垂直流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201301254Y (zh) 埋地式微动力污水处理装置
CN105668792B (zh) 生物接触氧化过滤沉淀池
CN218910104U (zh) 水体修复设备
CN109231673B (zh) 一种A/O联合微电场-Fe/C强化除磷装置及其应用
JP2005000784A (ja) 閉鎖性水域浄化装置
CN201648121U (zh)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CN212894116U (zh) 一种城市小型湖泊底泥治理及水质提升系统
CN107151054A (zh) 厌氧‑缺氧‑好氧‑好氧‑膜组件处理装置
CN210457857U (zh) 一种用于河道整治的排污口污水处理系统
CN109824204B (zh) 快速高效启动并强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及系统
CN207130116U (zh) 一种机械清洗废水处理装置
CN113003853A (zh) 一体化a2o污水处理系统
CN105621808A (zh) 吸附曝气滤池与人工湿地-生态塘的耦合装置及其应用
CN206940545U (zh) A2o2+mbr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05

Address after: 535000 management committee office building, Real Madrid Industrial Park, Qinbei District, Qinzhou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Patentee after: Guangxi Chuanghai Constru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204, 2nd Floor, No. 100 Office, No.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 Building, No. 27 Anping Road, ASE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ning City,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530000

Patentee before: Guangxi Longf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