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94919U - 一种减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减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94919U CN218894919U CN202223317688.5U CN202223317688U CN218894919U CN 218894919 U CN218894919 U CN 218894919U CN 202223317688 U CN202223317688 U CN 202223317688U CN 218894919 U CN218894919 U CN 21889491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put shaft
- output
- elastic gear
- teeth
- impe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速器,包括有箱体、输入轴、波轮、输出件和弹性齿轮,弹性齿轮位于所述容腔内,且套设在所述输入轴的外围,其外周沿与所述箱体相对固定连接,沿着所述输入轴的轴向,其邻近内周沿的位置位于所述波轮和输出件之间,并在所述波轮的驱动下其局部沿着所述输入轴的轴向朝所述输出件方向弹性变形,继而带动所述输出件绕所述输入轴的轴线转动。弹性齿轮的变形沿着输出轴的轴向方向,有利于保证减速器的承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齿轮减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弹性齿轮的减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减速系统包括电机和减速器,其中电机通过输入轴驱动减速器的输入部件,减速器将来自电机的输入进行减速,并将减速后的运动传递给输出轴,该输出轴与待被驱动的设备相连。
在谐波减速器中,柔轮是核心部件,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内嵌有减速器的电机》,其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005474.0(申请公布号为CN113078773A)公开了一种内嵌有减速装置的电机,包括壳体;输入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输入机构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附接至所述壳体的内壁;减速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减速装置包括主动部件和从动部件,其中所述主动部件位于所述输入机构的转子内并与所述转子固接;以及输出轴,其由所述减速装置的从动部件驱动。所述减速器是谐波减速器,所述谐波减速器包括:刚轮,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柔轮,设置在所述刚轮的内圆周侧,所述输出轴与所述柔轮固定连接;以及波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柔轮的内侧并与所述柔轮的内侧相互压紧,所述波发生器与所述环形输入机构连接并受所述环形输入机构的驱动,波发生器使柔轮产生可控弹性变形的构件,当波生器装入柔轮中时,波生器迫使柔轮的剖面由原先的圆形变成椭圆形,其长轴两端附近的齿与刚轮的齿完全啮合,而短轴两端附近的齿则与刚轮完全脱开,其他区段的齿处于啮合和脱离的过过渡状态。波生器、柔轮和刚轮自内向外依次套设在输入轴上,在谐波减速器工作时,随着波发生器的旋转,柔轮的变形不断改变,使柔轮与刚轮的啮合状态也不断改变,从而使得柔轮相对刚轮沿波发生器旋转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缓慢旋转,以实现减速作用。
上述专利中虽然通过刚轮(波轮)和谐波的柔轮配合实现了减速,但是需要波生器迫使柔轮的剖面由原先的圆形变成椭圆形,此时柔轮需要承受较大的力,才可在径向方向上整体被压而形成椭圆形(即封闭结构),这就对波发生器具有较高的要求,并容易缩短波发生器的使用寿命,并降低其效率;另外,谐波减速器柔轮受环形件封闭结构的约束难以使用更高强度的材料,通常采用以Ni元素为代表的中碳合金钢,以柔轮输出时,不能承受较大的负载。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减速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提高承载力且延长波轮使用寿命的减速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减速器,包括有:
箱体,其内部具有容腔;
输入轴,其安装在所述箱体上,且局部位于所述容腔内,并被布置成能相对所述箱体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
波轮,其套设在所述输入轴上,且与所述输入轴相对固定连接;
输出件,其与所述输入轴相连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弹性齿轮,其位于所述容腔内,且套设在所述输入轴的外围,该弹性齿轮之内侧和外侧的其中一侧与所述箱体相对固定,其内侧和外侧中的另一侧位于所述波轮和输出件之间,并且该弹性齿轮位于所述波轮和输出件之间的部分在所述波轮的驱动下沿着所述输入轴的轴向朝所述输出件方向弹性变形,继而带动所述输出件绕所述输入轴的轴线转动。
在弹性齿轮波动变形时实现输出件转动的形式有多种,可采用专利号ZL202122165198.7中通过永磁体实现的形式,也可采用齿轮啮合的形式,但是从运行可靠性角度来讲,优选地,所述输出件为呈环状的输出齿盘,所述输出齿盘套设在所述输入轴的外围,并在朝向所述弹性齿轮的一面具有一圈环绕在所述输入轴外围的输出齿,所述弹性齿轮的弹性变形的区域具有一圈位于所述波轮和输出齿之间的输入齿,所述输入齿环绕在所述输入轴外围,随弹性齿轮一起变形的输入齿与对应的输出齿相啮合。
在上述波轮转动过程中,不断地抵压弹性齿轮,从而使弹性齿轮对应位置处发生弹性变形,此位置处的输入齿上的齿向下运动而与输出齿相啮合,而其他位置处的输入齿的齿与输出齿不啮合,从而在波轮的转动过程中,弹性齿轮之输入齿上的齿沿着周向依次与输出齿啮合,从而带动输出齿盘绕输入轴的轴线转动。
弹性齿轮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弹性齿轮,其设计形式之一:所述弹性齿轮包括有自内向外依次布置的内环段和外环段,所述内环段自内向外逐渐朝所述输出件方向倾斜,所述外环段插设在所述箱体上,所述输入齿设置在所述内环段上。
为了使得弹性齿轮变形后具有较好的刚度,所述内环段除输入齿以外的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外环段的厚度。另外,有利于弹性齿轮变形后可靠驱动输出件转动。
为了实现输出齿盘转动的可靠性,还包括有与所述箱体相对固定的装配件,所述装配件邻近中央的位置安装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输出齿盘位于所述装配件的外围。弹性齿轮的设计形式之二:所述输入轴的外周壁具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波轮位于所述延伸部的外围,所述弹性齿轮包括有自内向外依次布置的第一环段和第二环段,所述第二环段自内向外逐渐朝所述输出件方向倾斜,所述第一环段和第二环段的部分均位于所述装配件和延伸部之间,所述输入齿设置在所述第二环段上。
为了可靠带动输出齿盘转动,所述装配件位于所述箱体内,且与所述箱体之间设置有第四轴承,并与所述输入轴之间设置有第五轴承,所述第五轴承具有自内向外间隔布置的第一环圈和第二环圈,所述第四轴承的外环圈与所述输出齿盘相对固定,且该第四轴承的内环圈及第五轴承的第二环圈与所述装配件相对固定。
为了方便与待减速的设备相连接,所述箱体外设置有连接件,所述第四轴承的外环圈位于所述输出齿盘和连接件之间,且与所述连接件相对固定。
为了可靠实现弹性齿轮之输入齿所在位置的变形,所述第二环段除输入齿以外的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环段的厚度。
为了实现减速器之减速比的简化设计,一圈所述输入齿的总齿数为Z1,一圈所述输出齿的总齿数为Z2,所述减速器的减速比为Z2:(Z1-Z2),其中,(Z1-Z2)≥1。当Z1-Z2=3,所述输出齿盘之分度圆上的齿距差为3/Z2,当弹性齿轮每波动一次,即推动输出齿盘移动3/Z2个齿距,当输出齿波动数为Z2次的时候(即输入轴的转数),Z2*3/Z2=3,即推动输出齿盘移动了一个齿的齿距,其减速比即为Z2:3。
实现波轮转动时带动弹性齿轮变形的方式有多种,可采用在波轮朝向弹性齿轮的表面上设置凸部的形式,也可在弹性齿轮朝向波轮的表面设置凸部的形式,但是从方便弹性齿轮变形的角度来讲,优选地,所述波轮在朝向所述弹性齿轮的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使所述弹性齿轮的对应位置发生弹性变形的凸部,所述凸部朝所述弹性齿轮方向延伸。
凸部的两个侧壁可以采用弧形壁的形式,也可采用倾斜壁的形式,但是优选地,所述凸部沿着所述波轮周向布置的两个侧壁均为倾斜壁,所述倾斜壁自远离所述弹性齿轮的一端逐渐朝对向侧的倾斜壁方向倾斜。
两个倾斜壁可对称布置,也可非对称布置,为了更均匀地实现弹性齿轮的变形,所述凸部的两个倾斜壁对称布置,且均为平滑过渡的平直段。平直段的存在,可逐渐对抵压弹性齿轮,而使弹性齿轮变形。
为了使得凸部的两个倾斜面顺滑过渡,所述凸部的两个倾斜壁之间通过第一圆弧面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圆弧面朝弹性齿轮方向拱起。此时凸部随着波轮一起转动的过程中,对弹性齿轮周向方向的抵压更加地顺畅,继而使得输出件的转动更加地稳定可靠。
波轮和输入轴可采用一体件的形式,也可采用分体件的形式,但是从提高波轮的刚度角度来讲,优选地,所述波轮和输入轴为一体件。
为了进一步对弹性齿轮周向方向的抵压更加地顺畅,所述凸部至少有三个,且沿着所述波轮的周向依次布置,相邻两个凸部的倾斜壁通过第二圆弧面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圆弧面朝背离所述弹性齿轮方向拱起。则弹性齿轮在前述波轮的驱动下,沿着周向方向顺畅地依次变形,从而使得输出件的转动更加地稳定可靠。此外,采用沿周向方向上3处及3处以上的啮合(每个凸部对应一处啮合),相对于背景技术中刚轮(输出轮)与柔轮只能采用两处啮合来讲,使输出件能够承受更大的功率和扭矩,提高了减速器的承载力。为了减少摩擦损耗,所述输入轴的外围套设有圆柱滚子轴承,所述圆柱滚子轴承位于所述波轮和输入齿之间。圆柱滚子轴承的存在,与弹性齿轮之间形成滚动摩擦传动,迫使弹性齿轮发生波动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上述减速器中的弹性齿轮可发生弹性变形,弹性齿轮、波轮和输出件沿着输入轴的轴向布置,波轮在输入轴的带动下转动,且可使弹性齿轮内侧或者外侧的局部朝输出件的方向弹性变形,即弹性齿轮内侧或者外侧的局部变形沿着输入轴的轴向方向,也就是说,该减速器仅仅需要弹性齿轮的局部产生弹性变形即可,即采用开放性结构,此时仅需要较小的力来实现弹性齿轮的变形即可,延长了波轮的使用寿命和效率,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克服了背景技术中波轮需对柔轮在径向方向上的施加较大的压力所带来的波轮寿命短等问题,有利于提高承载力。此外,相对柔轮来说,弹性齿轮采用内环或者外环可变形的开放结构,为使用更高强度的弹性材料创造了条件,可采用以si元素为代表的高碳合金钢;另外,弹性齿轮与箱体相对固定连接的方式,当输出件受到反向负载时,会使输出件产生自锁,限制输出件反向转动,取得了很好的自锁效果。该减速器可用于机器人的关节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1的减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I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波轮、输入齿、输出齿相配合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图7为弹性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剖视图;
图9为输入轴和波轮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9中波轮中凸部所在面的展开波形图;
图11为图9中波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施例2的减速器的剖视图;
图13为图12中II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施例2中的弹性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1个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减速器包括有箱体1、输入轴2、波轮3、输出件和弹性齿轮5。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输入轴2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沿着其轴向方向,该输入轴2各处的转动轴线相一致。箱体1的内部具有容腔10,箱体1的顶部具有与容腔10相连通的穿孔101。如图2和图3所示,前述的输入轴2穿设在穿孔101内,且局部位于容腔10内。波轮3套设在输入轴2上,且与输入轴2相对固定连接。如图2、图3、图9和图11所示,前述的波轮3和输入轴2为一体件,且波轮3、弹性齿轮5和输出件沿着输入轴2的轴向自上而下依次布置。前述输入轴2的开设有供动力源的输出轴插入其中的安装孔211,输入轴2在动力源的驱动下相对箱体1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输入轴2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第三轴承18。
波轮3在朝向弹性齿轮5的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使弹性齿轮5的对应位置发生弹性变形的凸部32,则凸部32设置在波轮3的底面上。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凸部32有三个,且沿着波轮3的周向依次布置。此外,还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凸部32。前述各个凸部的结构形式相同,以下以其中一个凸部为例进行说明。凸部32远离弹性齿轮5的外周沿布置,且朝下延伸,且该凸部32沿着波轮3周向布置的两个侧壁均为倾斜壁321,倾斜壁321自远离弹性齿轮5的一端逐渐朝对向侧的倾斜壁321方向倾斜。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凸部32的两个倾斜壁321对称布置,且均为平滑过渡的平直段,倾斜壁321与输入轴2相垂直的平面01所成的夹角为波动角α。为了使得凸部的两个倾斜面顺滑过渡,凸部32的两个倾斜壁321之间通过第一圆弧面322圆滑过渡连接,第一圆弧面322朝弹性齿轮5方向(即朝下)拱起。而相邻两个凸部32的倾斜壁321通过第二圆弧面323圆滑过渡连接,第二圆弧面323朝背离弹性齿轮5方向(即朝上)拱起。在凸部32随着波轮3一起转动的过程中,弹性齿轮5在前述波轮3的驱动下,沿着周向方向顺畅地依次变形,从而使得输出件的转动更加地稳定可靠。
如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弹性齿轮5位于容腔10内,且套设在输入轴2的外围,该弹性齿轮5的外周沿与箱体1相对固定连接,且可发生弹性变形。具体地,弹性齿轮5包括有自内向外依次布置的内环段51和外环段52,内环段51自内向外逐渐朝输出件方向倾斜,外环段52插设在箱体1上。
为了在弹性齿轮5波动变形时带动输出件转动,具体地,输出件为呈环状的输出齿盘4,输出齿盘4套设在输入轴2的外围,并在朝向弹性齿轮5的一面具有一圈环绕在输入轴2外围的输出齿41,则输出齿41位于输出件的上表面上,且环绕在输入轴2的外围。弹性齿轮5的弹性变形的区域具有一圈位于波轮3和输出齿41之间的输入齿511,则该输入齿511位于弹性齿轮5的内环段51的下表面的内侧上,且环绕在输入轴2的外围,并位于上述凸部32之下,则在凸部32的倾斜壁321的作用下,输入齿511可向下变形,从而与对应的输出齿41相啮合,则在输出齿盘4转动的过程中,各个输入齿511依次变形与对应的输出齿41相啮合。
为了使得弹性齿轮变形后具有较好的刚度,内环段51除输入齿511以外的区域的厚度小于外环段52的厚度,有利于弹性齿轮变形后可靠驱动输出件转动。前述输出件与输入轴2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16,输出件与箱体1的内周壁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17。
由于上述弹性齿轮5上的输入齿511位于波轮3上的凸部32和输出齿盘4之间,在上述波轮3转动过程中,凸部32上的倾斜壁321不断地抵压弹性齿轮5对应输入齿511的位置,从而使对应的输入齿511向下运动而与对应的输出齿41相啮合,而其他位置处的输入齿511与所对应的输出齿41不啮合,在波轮3的转动过程中,弹性齿轮5的输入齿511沿着周向依次与输出齿41啮合,从而带动输出齿盘4绕输入轴2的轴线转动。
为了实现减速器之减速比的简化设计,一圈输入齿511的总齿数为Z1,一圈输出齿41的总齿数为Z2,减速器的减速比为Z2:(Z1-Z2),其中,(Z1-Z2)≥1,但是为了实现避免因弹性齿轮5与输出齿盘4单边啮合所带来的负载力相对不优的问题,需满足(Z1-Z2)≥2。在本实施例中,Z1-Z2=3,输出齿41之分度圆上的齿距差为3/Z2,当输入齿每波动一次,即推动输出齿移动3/Z2个齿距,当输出齿波动数为Z2次的时候(即输入轴的转数),Z2*3/Z2=3,即推动输出齿移动了一个齿的齿距,其减速比即为Z2:3。
输入轴2的外周壁具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21,波轮3位于延伸部21的外围,为了减少摩擦损耗,输入轴2之延伸部21的外围套设有圆柱滚子轴承8,圆柱滚子轴承8位于波轮3和输入齿511之间。圆柱滚子轴承的存在,其底部与弹性齿轮之间形成滚动摩擦传动,迫使弹性齿轮发生波动变形,其顶部与波轮3之间形成滚动摩擦传动。
上述减速器中的弹性齿轮可发生弹性变形,弹性齿轮、波轮和输出件沿着输入轴的轴向布置,波轮在输入轴的带动下转动,且可使弹性齿轮内侧或者外侧的局部朝输出件的方向弹性变形,即弹性齿轮内侧或者外侧的局部变形沿着输入轴的轴向方向,也就是说,该减速器仅仅需要弹性齿轮的局部产生弹性变形即可,即采用开放性结构,此时较小的力即可实现弹性齿轮的变形,延长了波轮的使用寿命和效率,更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克服了背景技术中波轮需对柔轮在径向方向上的施加较大的压力所带来的波轮寿命短等问题。此外,相对柔轮来说,弹性齿轮采用内环或者外环可变形的开放结构,为使用更高强度的弹性材料创造了条件,可采用以si元素为代表的高碳合金钢;另外,弹性齿轮与箱体相对固定连接的方式,当输出件受到反向负载时,会使输出件产生自锁,限制输出件反向转动,取得了很好的自锁效果。该减速器可用于机器人的关节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实施例2:
如图12至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2个优选实施例。
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弹性齿轮5的具体结构不同,具体地,弹性齿轮5包括有自内向外依次布置的第一环段53和第二环段54,第二环段54自内向外逐渐朝远离输出件方向倾斜,第一环段53和第二环段54的部分均位于装配件6和延伸部21之间,输入齿511设置在第二环段54的外侧上,第二环段54除输入齿511以外的区域的厚度小于第一环段53的厚度。
箱体1内设置有与该箱体1相对固定的装配件6,装配件6邻近中央的位置安装在输入轴2上,输出齿盘4位于装配件6的外围。具体地,装配件6与箱体1之间设置有第四轴承61,并与输入轴2之间设置有第五轴承62,第五轴承62具有自内向外间隔布置的第一环圈621和第二环圈622,第四轴承61的外环圈611与输出齿盘4相对固定,且该第四轴承61的内环圈612及第五轴承62的第二环圈622与装配件6相对固定。另外,箱体1外设置有连接件7,第四轴承61的外环圈611位于输出齿盘4和连接件7之间,且与连接件7相对固定,如此,输出齿盘4与连接件7相对固定,此时,输出齿盘转动可带动连接件7转动。连接件与待减速的设备相连接,前述的减速器可用在机器人的关节处。
Claims (17)
1.一种减速器,包括有:
箱体(1),其内部具有容腔(10);
输入轴(2),其安装在所述箱体(1)上,且局部位于所述容腔(10)内,并被布置成能相对所述箱体(1)绕自身转动轴线转动;
波轮(3),其套设在所述输入轴(2)上,且与所述输入轴(2)相对固定;
输出件,其与所述输入轴(2)相连接;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弹性齿轮(5),其位于所述容腔(10)内,且套设在所述输入轴(2)的外围,该弹性齿轮之内侧和外侧的其中一侧与所述箱体(1)相对固定,其内侧和外侧中的另一侧位于所述波轮(3)和输出件之间,并且该弹性齿轮(5)位于所述波轮(3)和输出件之间的部分在所述波轮(3)的驱动下沿着所述输入轴(2)的轴向朝所述输出件方向弹性变形,继而带动所述输出件绕所述输入轴(2)的轴线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件为呈环状的输出齿盘(4),所述输出齿盘(4)套设在所述输入轴(2)的外围,并在朝向所述弹性齿轮(5)的一面具有一圈环绕在所述输入轴(2)外围的输出齿(41),所述弹性齿轮(5)的弹性变形的区域具有一圈位于所述波轮(3)和输出齿(41)之间的输入齿(511),所述输入齿(511)环绕在所述输入轴(2)外围,随弹性齿轮(5)一起变形的输入齿(511)与对应的输出齿(41)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齿轮(5)包括有自内向外依次布置的内环段(51)和外环段(52),所述内环段(51)自内向外逐渐朝所述输出件方向倾斜,所述外环段(52)插设在所述箱体(1)上,所述输入齿(511)设置在所述内环段(5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段(51)除输入齿(511)以外的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外环段(52)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与所述箱体(1)相对固定的装配件(6),所述装配件(6)邻近中央的位置安装在所述输入轴(2)上,所述输出齿盘(4)位于所述装配件(6)的外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2)的外周壁具有向外延伸的延伸部(21),所述波轮(3)位于所述延伸部(21)的外围,所述弹性齿轮(5)包括有自内向外依次布置的第一环段(53)和第二环段(54),所述第二环段(54)自内向外逐渐朝远离所述输出件方向倾斜,所述第一环段(53)和第二环段(54)的部分均位于所述装配件(6)和延伸部(21)之间,所述输入齿(511)设置在所述第二环段(54)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件(6)位于所述箱体(1)内,且与所述箱体(1)之间设置有第四轴承(61),并与所述输入轴(2)之间设置有第五轴承(62),所述第五轴承(62)具有自内向外间隔布置的第一环圈(621)和第二环圈(622),所述第四轴承(61)的外环圈(611)与所述输出齿盘(4)相对固定,且该第四轴承(61)的内环圈(612)及第五轴承(62)的第二环圈(622)与所述装配件(6)相对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外设置有连接件(7),所述第四轴承(61)的外环圈(611)位于所述输出齿盘(4)和连接件(7)之间,且与所述连接件(7)相对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段(54)除输入齿(511)以外的区域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环段(53)的厚度。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一圈所述输入齿(511)的总齿数为Z1,一圈所述输出齿(41)的总齿数为Z2,所述减速器的减速比为Z2:(Z1-Z2),其中,(Z1-Z2)≥1。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波轮(3)在朝向所述弹性齿轮(5)的表面上具有至少一个使所述弹性齿轮(5)的对应位置发生弹性变形的凸部(32),所述凸部(32)朝所述弹性齿轮(5)方向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32)沿着所述波轮(3)周向布置的两个侧壁均为倾斜壁(321),所述倾斜壁(321)自远离所述弹性齿轮(5)的一端逐渐朝对向侧的倾斜壁(321)方向倾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32)的两个倾斜壁(321)对称布置,且均为平滑过渡的平直段。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32)的两个倾斜壁(321)之间通过第一圆弧面(322)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一圆弧面(322)朝弹性齿轮(5)方向拱起。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波轮(3)和输入轴(2)为一体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32)至少有三个,且沿着所述波轮(3)的周向依次布置,相邻两个凸部(32)的倾斜壁(321)通过第二圆弧面(323)圆滑过渡连接,所述第二圆弧面(323)朝背离所述弹性齿轮(5)方向拱起。
17.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2)的外围套设有圆柱滚子轴承(8),所述圆柱滚子轴承(8)位于所述波轮(3)和输入齿(511)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17688.5U CN218894919U (zh) | 2022-12-05 | 2022-12-05 | 一种减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17688.5U CN218894919U (zh) | 2022-12-05 | 2022-12-05 | 一种减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94919U true CN218894919U (zh) | 2023-04-21 |
Family
ID=85996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17688.5U Active CN218894919U (zh) | 2022-12-05 | 2022-12-05 | 一种减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94919U (zh) |
-
2022
- 2022-12-05 CN CN202223317688.5U patent/CN21889491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82620B (zh) | 离合器以及电动机 | |
CN215318786U (zh) | 一种基于摆线减速器的机器人关节模组 | |
KR102680982B1 (ko) | 장동 감속기 | |
CN218894919U (zh) | 一种减速器 | |
EP2672146A1 (en) | Harmonic drive with stationary flexspine | |
CN116717570A (zh) | 一种谐波减速器、机械臂及机器人 | |
CN215980696U (zh) | 谐波减速器、机械臂及机器人 | |
CN116044958A (zh) | 一种减速器 | |
JP6463212B2 (ja) | 遊星ローラ駆動型内接式遊星歯車減速装置 | |
JPH10164797A (ja) | 減速機一体型電動機 | |
CN210265711U (zh) | 一种摆线轮减速器 | |
JP2017005826A (ja) |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103511600A (zh) | 用于传动机构的壳体 | |
CN210265707U (zh) | 谐波增速器 | |
CN113803434B (zh) | 一种谐波减速器 | |
CN213541199U (zh) | 简支梁式塔机回转减速机 | |
CN218670524U (zh) | 一种带二级减速的减速装置 | |
CN210327267U (zh) | 一种内置电机的减速装置 | |
CN207915468U (zh) | 一种抓夹属具的回转驱动结构 | |
CN215634584U (zh) | 用于制动钳的驱动电机、制动钳和车辆 | |
CN117458769B (zh) | 一种集成波发生器的电机及一体化关节 | |
JP3233532B2 (ja) | モータ内蔵ローラ | |
CN219388534U (zh) | 用于搬运机器人的减速机 | |
CN111946796A (zh) | 一种多级齿轮传动的谐波减速器及机器人 | |
CN106272534B (zh) | 一种用于类人机器人髋关节上的转向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