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91869U - 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 Google Patents

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91869U
CN218891869U CN202320086633.3U CN202320086633U CN218891869U CN 218891869 U CN218891869 U CN 218891869U CN 202320086633 U CN202320086633 U CN 202320086633U CN 218891869 U CN218891869 U CN 2188918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d
rod
ground
plat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8663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红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008663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918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918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918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涉及一种被动式负重外骨骼,包括腰部固定带,腰部固定带上固设有托板装置,托板装置两侧铰接有大腿组件,大腿组件铰接有小腿组件,小腿组件铰接有用于固定使用者足部的踏板组件,小腿组件上铰接有用于与地面相接触的支撑杆,支撑杆位于小腿组件朝向使用者脚尖一侧,且与小腿组件呈角度设置,支撑杆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支撑杆一端铰接在踏板组件的相应位置或小腿组件上。本实用新型有效抵消了小腿承受的向前的推力,有效减小了疲劳和人体损伤,适用于所有需要负重行走的场景。

Description

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被动式负重外骨骼,具体地说是一种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背景技术
在负重徒步、负重登山、物资背负等需要负重行走时,为了减少体能消耗,避免对身体造成损伤,常用负重外骨骼分担背负重物的重力。
负重外骨骼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区别在于是否设置有驱动装置。常见的负重外骨骼包括用于缠绕在使用者腰部的腰部固定带,腰部固定带上使用者背部一侧设置有用于放置重物的托板装置,并在腰部固定带上通过托板装置铰接有与使用者大腿相适应的大腿组件,大腿组件下端铰接有与使用者小腿相适应的小腿组件,小腿组件下端铰接有用于脚踩的踏板组件。通过将重物的重力经由托板装置依次传递至大腿组件、小腿组件、踏板组件,最终将重物的重力传递至地面,起到减轻负重的效果。
例如,申请号为CN202110717443.2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被动式负重机动外骨骼,通过上述结构将重物的重力由背部传递至髋部助力机构、膝部助力机构和踝部助力机构传递至底面,但由于其用于放置重物的托架盘设置在背部,在重物的作用下,易使髋部助力机构产生绕腰连接件向使用者前端上倾旋转的趋势,这一趋势会令使用者大腿与小腿之间产生弯曲,进而保持平衡,但这样会使重物产生向前的分力,该分力由使用者小腿所承受,在行走过程中,小腿长期承受向前的推力,不仅容易疲劳,长久还会损伤膝盖,甚至容易摔倒。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上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以达到避免小腿承受过多前向力,从而避免疲劳以及人体损伤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包括用于缠绕在使用者腰部的腰部固定带,腰部固定带上使用者背部一侧固设有用于放置重物的托板装置,托板装置两侧铰接有与使用者大腿相适应的大腿组件,大腿组件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与使用者小腿相适应的小腿组件,小腿组件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用于固定使用者足部的踏板组件,所述小腿组件上铰接有用于与地面相接触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位于小腿组件朝向使用者脚尖一侧,且与小腿组件呈角度设置,所述支撑杆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支撑杆一端铰接在踏板组件的相应位置或小腿组件上。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支撑杆与小腿组件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杆设置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高度调节装置包括高度调节板,小腿组件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高度调节板上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小腿组件上的定位孔与高度调节板上的定位孔的相对位置通过贯穿二者的螺纹紧固件固定,支撑杆铰接在高度调节板上。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高度调节板上固设有转动座,所述支撑杆远离地面一端铰接在转动块上,所述转动块远离地面一端与转动座在高度方向转动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支撑杆朝向地面一端铰接于支撑座上,连接杆朝向支撑杆一端也铰接于支撑座上,支撑座朝向地面一端固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用于与地面接触的一侧固设有防滑层。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支撑杆朝向地面一端铰接于支撑座上,连接杆朝向支撑杆一端也铰接于支撑座上,支撑座朝向地面一端固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用于与地面接触的一侧固设有防滑层。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支撑杆为液压杆。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大腿组件铰接于托板装置上使用者背部一侧。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大腿组件包括与托板装置铰接的上杆,还包括与小腿组件铰接的下杆,上杆与下杆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为以下任意一种:
a)上杆朝向下杆的一端设置有与下杆外径相适配的滑动孔,下杆滑动套接于滑动孔中,所述滑动孔处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定位下杆滑动极限位置的定位孔,定位孔中可拆卸设置有外螺纹紧固件;
b)下杆朝向上杆的一端设置有与上杆外径相适配的滑动孔,上杆滑动套接于滑动孔中,所述滑动孔处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定位上杆滑动极限位置的定位孔,定位孔中可拆卸设置有外螺纹紧固件。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所述托板装置上铰接有用于产生收缩力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铰接在用于调整弹性件拉力的松紧环上,所述松紧环高度可调的套接于大腿组件上。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负重外骨骼的基础上增加了支撑杆,支撑杆、小腿组件与连接杆形成了与小腿前向受力相反的三角形结构,为前向受力的小腿提供了反向支撑;同时,支撑杆与小腿组件之间设置了支撑座,使反向支撑更加稳定,在站立状态下,反向支撑的三角形结构能够抵消100%的小腿前倾力,在行走状态下,反向支撑的三角形结构能够抵消90%左右的小腿前倾力,有效抵消了小腿承受的向前的推力,进而减小了疲劳和人体损伤;
(2)本实用新型的大腿组件能够在行走时根据人体动作实时收缩和伸长,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同时在托板装置与大腿组件之间设置了弹性件,当行走抬腿时,弹性件向大腿组件提供了向上辅助抬腿的牵引力,进一步减小了使用过程中的疲劳感,从而使用者能够负重行走更远的路程,经过试验,使用本实施例,在负重30kg的情况下不间断行走3km,无明显疲劳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抵消了小腿承受的向前的推力,有效减小了疲劳和人体损伤,适用于所有需要负重行走的场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托板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小腿组件及踏板组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大腿组件与小腿组件连接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佩戴效果示意图。
图中:1-腰部固定带,2-托板装置,21-腰部弧形板,22-背板,23-横托杆,24-竖托杆,25-托板,26-宽度调节装置,27-前后调节杆,28-铰接板,3-大腿组件,31-上杆,32-下杆,4-小腿组件,41-上板,42-下板,43-小腿弧形板,44-小腿固定带,5-铰接部,6-弹性件,7-松紧环,8-踏板组件,81-脚踩板,82-固定扣,9-支撑杆,10-连接杆,11-高度调节装装置,111-高度调节板,112-转动座,113-转动块,12-支撑座,13-支撑板,14-第二转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为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由于本实用新型用于佩戴于人体,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下”“前”“后”等方位用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佩戴者人体的方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的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的限制。
实施例 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本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为一种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包括用于缠绕在使用者腰部的腰部固定带1,腰部固定带1上使用者背部一侧固设有用于放置重物的托板装置2,托板装置2两侧铰接有与使用者大腿相适应的大腿组件3,大腿组件3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与使用者小腿相适应的小腿组件4,小腿组件4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用于固定使用者足部的踏板组件8,还包括用于提供反向支撑力的支撑杆9。
腰部固定带1为由柔性材质制成的带状结构,在腰部固定带1的端部设置有用于将两个端部连接的魔术贴和卡扣,使其端部粘贴后套接在使用者腰部形成环形结构,腰部固定带1的结构为现有技术。腰部固定带1上使用者背部一侧固设有用于放置重物的托板装置2,为了使腰部固定带1与托板装置2更加牢固的连接,同时增加舒适感,在腰部固定带1上固设有沿水平方向的、与人体腰部相适应的腰部弧形板21,托板装置2固设于固定板上。
如图2所示,托板装置2包括平行于腰部弧形板21设置的、与人体背部相适应的背板22,背板22沿人体方向的下端延伸至髋关节附近,沿人体方向的上端延伸至背中部附近,并且背板22略呈弧形,与人体脊椎弯曲弧度相适应,托板装置2还包括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横托杆23,以及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一对竖托杆24,腰部弧形板21、背板22、横托杆23、竖托杆24距离使用者由远到近地依次固定设置。具体的,可以在上述结构上的相应位置均开设固定孔,通过螺栓及螺母贯穿上述固定孔从而将上述结构依次固定。
为了放置重物,在竖托杆24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托板25,本实施例的托板25为两端铰接于竖托杆24的“u”形结构,托板25与竖托杆24铰接,并可限位在水平状态,托板25的结构为现有技术。进一步的,在横托杆23的两端,可调节的固设有宽度调节装置26,宽度调节装置26包括,在横托杆23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横向且弯折部分向人体外侧的“L”形板。横托杆23沿人体宽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孔,“L”形板的其中一端沿“L”形板的延伸方向也设置有若干个与上述固定孔相适配的固定孔,通过螺栓及螺母贯穿上述固定孔从而将“L”形板与横托杆23固定,并可通过使“L”形板与横托杆23上不同的孔固定,实现沿人体宽度方向调节尺寸的目的。
在“L”形板的外侧,设置有沿人体前后方向的、用于连接大腿组件3的前后调节杆27,前后调节杆27上沿人体前后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孔,“L”形板的位于外侧的一端,沿“L”形板的延伸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孔,通过螺栓及螺母贯穿上述固定孔从而将前后调节杆27固定设置在“L”形板的外侧,并可通过使“L”形板与前后调节杆27上不同的孔固定,实现前后调节杆27沿人体前后方向的位置调节。如此设置,是为了根据重物的重心不同,从而调节不同的受力点,当重物中心较为靠后时,将前后调节杆27调节在相对靠后的位置,进而大腿组件3位置相对靠后,更加靠近重物的重心,便于重力的传递,当重物中心较为靠前时,与上述过程相反。
由于重物背负在使用者背部,因此大腿组件3铰接于前后调节杆27上位于人体背部的一侧。具体的,在前后调节杆27上固设有平行于前后调节杆27的铰接板28,大腿组件3的端部在垂直于铰接板28的方向可转动的连接在前后调节杆27上,使大腿组件3能绕垂直于铰接板28的方向转动(行走时)。
为了增加大腿调节杆的自由度,在大腿调节杆远离地面一端设置有沿前后方向与铰接板28相互铰接的铰接部5,且两个铰接部5均设置于铰接板28位于人体外侧的一侧,并且,铰接板28延伸至铰接点之下(即铰接部5连接在铰接板28中下部),这种位于中部外侧的铰接方式,使铰接板28作为挡板,给铰接部5提供了内侧的限位,进而使铰接部5只能向人体外侧转动,不仅使大腿组件3能向人体腿部的外侧伸出,与人体的适配性更好,增加了灵活性,减小了束缚感,还能够在使用者抬起一条腿,单腿受力的状态下,保证铰接部5不会向人体内侧转动,保证重力由托板装置2垂直向下传递(即托板25与大腿组件3形成90°夹角),并由大腿组件3直接提供支撑。
大腿组件3包括固设在铰接部5下端的上杆31,包括与小腿组件4铰接的下杆32,本实施例中,上杆31朝向下杆32的一端设置有与下杆32外径相适配的滑动孔,下杆32滑动套接于滑动孔中。上杆31设置滑动孔处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定位下杆32滑动极限位置的定位孔,该定位孔贯穿上杆31设置,定位孔中可拆卸设置有螺栓或螺杆,通过将螺栓或螺杆固定在不同高度的定位孔中,限制下杆32插入上杆31的极限位置。如此设置,既能够根据不同佩戴者的身高调节大腿组件3的最短长度,还能在行走过程中根据膝盖与托板25组件的距离变化,使下杆32在上杆31中相对滑动,从而调整大腿组件3的长度,增加了灵活性,减小了束缚感,同时这种自由滑动还便于将本实施例进行穿戴。当然,也可以使下杆32朝向上杆31的一端设置有与上杆31外径相适配的滑动孔,上杆31滑动套接于滑动孔中,下杆32设置滑动孔处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定位上杆31滑动极限位置的定位孔,该定位孔贯穿下杆32设置,定位孔中可拆卸设置有螺栓或螺杆,通过将螺栓或螺杆固定在不同高度的定位孔中,限制上杆31插入下杆32的极限位置,其原理参见上文中另一种上杆31与下杆32的结构原理。
在托板装置2的前后调节杆27上固设有铰接板28,铰接板28上还铰接有用于产生收缩力的弹性件6,弹性件6的上端铰接在铰接板28上,下端铰接在用于调整弹性件6拉力的松紧环7上,松紧环7高度可调的套接于大腿组件3上,进一步说,在本实施例中,松紧环7为有间隙的套接在大腿组件3上的环形,在松紧环7上设置有贯穿松紧环7的螺纹孔,螺纹孔中可转动的设置有螺栓或螺柱,通过螺栓与螺柱转动顶紧在大腿组件3上,实现松紧环7位置的固定,从而实现弹性件6弹性大小的调节。当然松紧环7可以为任意高度可调的套接于大腿组件3上的结构,如抱箍等。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6为设置于铰接板28与大腿组件3前侧之间的弹性绳,选择合适的松紧环7高度,使弹性件6张紧,在行走过程中,弹性件6可以产生向前向上提拉大腿组件3的牵引力,用于在行走中辅助使用者抬腿或随意摆动,减小了使用过程中的疲劳感。当然,弹性件6也可以为设置于铰接板28与大腿组件3前侧之间的弹簧,选择合适弹性系数的弹簧即可达到相应效果。
大腿组件3的下杆32的下端,铰接有与使用者小腿相适应的小腿组件4。为了保证大腿组件3与小腿组件4只能够沿人体膝盖弯曲的方向转动,如图4所示,在大腿组件3与小腿组件4的铰接处固设有限位轴,同时小腿组件4朝向大腿组件3一端的前侧为与限位轴相适配的直角,上述结构能够对小腿组件4的前向转动进行限位,避免小腿组件4转动至与大腿组件3的前侧所呈角度小于180°的状态。
如图3所示,小腿组件4包括与下杆32铰接的上板41,还包括设置于上板41下方的下板42。下板42的外部尺寸大于上板41的外部尺寸,并在下板42的上端设置有尺寸与上板41相适配的孔,使上板41插入在下板42中。上板41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孔,同样的在下板42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与上板41固定孔相适配的固定孔,通过使螺栓及螺母贯穿上述固定孔从而将上板41与下板42固定,并可通过使下板42的固定孔与上板41的不同的孔固定,实现小腿组件4的长度调节,使本实施例能够适用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
在下板42上固设有与人体小腿后侧相适应的小腿弧形板43,并在小腿弧形板43上固设有用于缠绕在使用者小腿的小腿固定带44,小腿固定带44的结构与腰部固定带1的结构一致,在此不做赘述。进一步的,为了使小腿活动更加灵活,在下板42的下端同样设置有能够使下板42想人体左右方向倾斜的铰接部5。
小腿组件4靠近地面一端(即铰接部5的下端)铰接有用于固定使用者足部的踏板组件8,踏板组件8包括与下板42的铰接部5的内侧铰接的脚踩板81,脚踩板81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使用者足部的固定扣82,固定扣82的结构为现有技术。
如图5所示,当使用者佩戴本实施例后,在使用者身体的两侧,前后调节杆27、大腿组件3、使用者大腿三者形成了三角形结构,结构稳定。同时又由于重物放置在托板25上,因此重力沿倾斜设置的大腿杆向下、向前传递至小腿组件4,向下的作用力由踏板组件8传递至地面,而向前的作用力则会作用于小腿,在行走过程中,使小腿容易疲劳,甚至容易使使用者失去平衡而摔倒。为了抵消这一前向作用力,本实施例在小腿组件4上设置了反向支撑结构。
反向支撑结构包括端部铰接于小腿组件4上的、用于与地面相接触的支撑杆9,支撑杆9位于小腿组件4朝向使用者脚尖一侧,且与小腿组件4呈角度设置,且在支撑杆9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连接杆10,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0远离支撑杆9一端铰接在踏板组件8的脚踩板81的外侧,当然,连接杆10也可以铰接在小腿组件4的下板42上。这样,支撑杆9、下板42、连接杆10形成了一个与大腿组件3受力三角形相反的小腿组件4受力三角形,当大腿组件3向小腿组件4施加前向力时,支撑杆9提供的后向支撑力为小腿提供了反向支撑,从而抵消了前向力,减小了疲劳和人体损伤。
进一步的,支撑杆9与小腿组件4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杆9设置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11,进一步的,高度调节装置11包括高度可调的设置在下板42上的高度调节板111,下板42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高度调节板111上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下板42上的定位孔与高度调节板111上的定位孔的相对位置通过贯穿二者的螺栓或螺柱固定,并通过将高度调节板111固定在不同高度的定位孔上调节支撑杆9的设置高度。调节支撑杆9的设置高度,不仅能够使其适配于不同身高的使用者,还能够调节连接杆10与下板42之间所呈角度,从而使本实施例适用于不同状态的行走。例如,当进行爬坡时,小腿与地面所呈角度为锐角,此时将支撑杆9上端设置高度上移,使连接杆10与下板42之间所呈角度也为锐角,便于支撑杆9提供支撑,同理,当下坡时,将支撑杆9高度调节至连接杆10与下板42之间所呈角度为钝角,当在平地行走时,将支撑杆9高度调节至连接更与下板42之间所呈角度为直角。
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支撑杆9的自由度,支撑杆9铰接在高度调节板111上。高度调节板111上固设有转动座112,转动座112上设置有沿高度方向的通孔,支撑杆9远离地面一端铰接在转动块113上,并在转动块113的上端部固设有转动杆,通过将转动杆设置在转动座112的通孔中,使支撑杆9能够绕小腿组件4向人体内侧或外侧转动。转动座112高度可调的设置在高度调节板111上,具体的,在高度调节板111的高度方向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孔,并在转动座11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固定孔,通过球头锁紧销将转动块113上的固定孔与高度调节板111上相应的固定孔相连,并通过将转动块113上的固定孔与高度调节板111上不同高度的固定孔相连,来调节转动块113的设置高度,调节方便、快速。同时,支撑杆9与转动块113为铰接连接,当支撑杆9高度变化时,该铰接连接保证了支撑杆9的角度也能随之变化。本实施例中,支撑杆9为氨气弹簧,受力时能够产生长度变化,灵活性更好,当然,支撑杆9也可以为其他气弹簧,或液压杆杆等其他任意能够产生反向支撑力的杆。
支撑杆9与连接杆10通过支撑座12形成铰接关系。进一步说,支撑杆9朝向地面一端铰接于支撑座12上,连接杆10朝向支撑杆9一端也铰接于支撑座12上,支撑座12朝向地面一端固设有圆形的支撑板13,支撑板13用于与地面接触的一侧固设有防滑层。支撑板13的设置能够使该反向支撑结构更加稳定。为了进一步增加自由度,踏板组件8的外侧以平行于地面、并沿人体宽度方向铰接有第二转动块14,第二转动块14为弯曲朝向人体内侧的“L”形块,连接杆10可转动连接在第二转动块14的另一端上。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孔为机械连接的中的常见结构,通过将部件固定在不同高度的孔上从而调节相应部件的高度属于机械领域常见的技术手段,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固定孔”这一描述,可以明白如何将本实施例实施,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多处固定孔,但并未对上述多处定位孔进行名称区分。
使用本实施例时,将腰部固定带1固定于使用者腰部,再分别将两个小腿固定带44固定于使用者小腿,将重物背负并放置在托板25上即可。

Claims (10)

1.一种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包括用于缠绕在使用者腰部的腰部固定带,腰部固定带上使用者背部一侧固设有用于放置重物的托板装置,托板装置两侧铰接有与使用者大腿相适应的大腿组件,大腿组件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与使用者小腿相适应的小腿组件,小腿组件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用于固定使用者足部的踏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小腿组件上铰接有用于与地面相接触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位于小腿组件朝向使用者脚尖一侧,且与小腿组件呈角度设置,所述支撑杆靠近地面一端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支撑杆一端铰接在踏板组件的相应位置或小腿组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与小腿组件之间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杆设置高度的高度调节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高度调节装置包括高度调节板,小腿组件的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定位孔,高度调节板上沿高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孔,小腿组件上的定位孔与高度调节板上的定位孔的相对位置通过贯穿二者的螺纹紧固件固定,支撑杆铰接在高度调节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板上固设有转动座,所述支撑杆远离地面一端铰接在转动块上,所述转动块远离地面一端与转动座在高度方向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支撑杆朝向地面一端铰接于支撑座上,连接杆朝向支撑杆一端也铰接于支撑座上,支撑座朝向地面一端固设有支撑板,支撑板用于与地面接触的一侧固设有防滑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踏板组件的外侧铰接有第二转动块,连接杆转动连接在第二转动块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支撑杆为液压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组件铰接于托板装置上使用者背部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腿组件包括与托板装置铰接的上杆,还包括与小腿组件铰接的下杆,上杆与下杆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为以下任意一种:
a)上杆朝向下杆的一端设置有与下杆外径相适配的滑动孔,下杆滑动套接于滑动孔中,所述滑动孔处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定位下杆滑动极限位置的定位孔,定位孔中可拆卸设置有外螺纹紧固件;
b)下杆朝向上杆的一端设置有与上杆外径相适配的滑动孔,上杆滑动套接于滑动孔中,所述滑动孔处高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定位上杆滑动极限位置的定位孔,定位孔中可拆卸设置有外螺纹紧固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装置上铰接有用于产生收缩力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铰接在用于调整弹性件拉力的松紧环上,所述松紧环高度可调的套接于大腿组件上。
CN202320086633.3U 2023-01-30 2023-01-30 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Active CN2188918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86633.3U CN218891869U (zh) 2023-01-30 2023-01-30 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86633.3U CN218891869U (zh) 2023-01-30 2023-01-30 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91869U true CN218891869U (zh) 2023-04-21

Family

ID=86002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86633.3U Active CN218891869U (zh) 2023-01-30 2023-01-30 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918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09892B (zh) 一种可穿戴式智能外骨骼座椅装置
US5658242A (en) Walking aid
US10888476B2 (en) Standing chair
US8021316B2 (en) Weight-bearing lower extremity brace
JP5714874B2 (ja) 装着型動作支援装置
JP2002510531A (ja) 松葉杖装置
US4924894A (en) Leisure below bent knee pylon for amputee
US20130184616A1 (en) Mobility device
GB2284768A (en) A lower limb co-ordination walking aid
KR101975493B1 (ko) 충격완화 보행 보조기
CN218891869U (zh) 反向支撑式负重外骨骼
CN112847316A (zh) 一种可支撑的下肢助力外骨骼
EP0575467B1 (en) Walking aid
RU2725288C2 (ru) Грузовой пассивный экзоскелет с настройкой под антропометрические параметры пользователя
KR101982873B1 (ko) 엎드린 자세 운동 장치
AU773133B2 (en) Orthotic bracing walking trainer
KR101997997B1 (ko) 체중지지 보조장치
KR100955565B1 (ko) 좌식 작업용 다리 보조 장치
KR200431890Y1 (ko) 좌식 작업용 다리 보조 장치
CN109259357A (zh) 一种铺砌作业的劳保装置
CN214490580U (zh) 一种可支撑的下肢助力外骨骼
CN209315005U (zh) 一种铺砌作业的劳保装置
CN210611618U (zh) 一种用于穿戴式随坐椅的起身装置
US20240237809A1 (en) A wearable support structure
KR100699064B1 (ko) 좌식 작업용 다리 보조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