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7050U - 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7050U
CN218887050U CN202223234550.9U CN202223234550U CN218887050U CN 218887050 U CN218887050 U CN 218887050U CN 202223234550 U CN202223234550 U CN 202223234550U CN 218887050 U CN218887050 U CN 218887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nductive
contact finger
finger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3455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君
王林荃
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 Hi Tech New Technology Co ltd
Hunan Changgao High Voltage Switchgea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 Hi Tech New Technology Co ltd
Hunan Changgao High Voltage Switchgea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 Hi Tech New Technology Co ltd, Hunan Changgao High Voltage Switchgea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 Hi Tech Ne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3455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7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7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70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60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AC networks or generators via a high voltage DC link [HVCD]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包括触头通流机构和触指通流机构,触头通流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和触头机构,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导电基座和触头导电杆组,触头导电杆组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连接于所述触头机构和所述触头导电基座之间的触头导电杆;触指通流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和触指机构,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导电基座和触指导电杆组,触指导电杆组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且连接于所述触指机构和所述触指导电基座之间的触指导电杆。如此设置结构简单,通过增设并联设置的导电杆使电流增加,提高了结构的通流能力,能够在特高压换流站中满足电流承载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压隔离开关领域,尤其是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交流电为三相电源,直流电为单相电源,因此电力远距离输送采用交流输电较直流输电占地面积大、投资多。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换流站可用率的提高,直流输电技术的日益成熟,直流输电在电力系统中已经而且必然得到更多更广泛的应用。
特高压换流站对于电流的要求,例如在特高压800kV的换流站中,隔离开关的额定电流通常要达到6300A左右,因此其对于结构的长时间通流能力要求较高,现有的方式一般是采用交流式隔离开关,这种隔离开关虽然能够满足通流要求,但交流输电无法满足远距离大功率输电的要求,因此,在换流站中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从而也体现了直流电隔离开关的重要性。
现有的高压直流电隔离开关回路电阻大,导致直流电通流能力小,无法满足通流需求,如此不能用于特高压800kV的换流站中。
鉴于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以解决或至少缓解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以解决现有的高压直流电隔离开关回路电阻大,导致直流电通流能力小,无法满足通流需求,如此不能用于特高压800kV的换流站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流结构,包括触头通流机构和触指通流机构,所述触头通流机构与所述触指通流机构可开合地设置;其中,
所述触头通流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和触头机构;其中,所述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导电基座和触头导电杆组,所述触头导电杆组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的触头导电杆,且所述触头导电杆连接于所述触头机构和所述触头导电基座之间;
所述触指通流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和触指机构;其中,所述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导电基座和触指导电杆组,所述触指导电杆组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的触指导电杆,且所述触指导电杆连接于所述触指机构和所述触指导电基座之间。
优选地,所述触头导电基座包括第一导电座、第一导电轴、第一接线端子及多个沿竖向间隔并联布设的第一导电带,所述第一导电座内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电轴安装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导电轴沿竖向延伸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轴上,所述第一导电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上,所述第一导电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触指导电基座包括第二导电座、第二导电轴、第二接线端子及多个沿竖向间隔并联布设的第二导电带,所述第二导电座内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导电轴安装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导电轴沿竖向延伸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电轴上,所述第二导电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上,所述第二导电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触头机构包括触头连接机构和触头体,所述触头连接机构套设于所述触头导电杆组的外围,所述触头体呈U字型,所述触头体的开口端朝向所述触头连接机构设置并固定于所述触头连接机构上;
所述触指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触指导电杆两侧的触指单元,两个所述触指单元之间形成有供所述触头体容置接触的容置空间,每个所述触指单元包括触指连接机构和触指体,所述触指连接机构固定于所述触指导电组的侧壁上,所述触指体固定于触指连接机构上。
优选地,所述触指体包括固定端及通流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触指连接机构上,所述通流端自所述固定端沿所述触指导电杆的延伸方向延伸并弯折至所述触指导电杆处设置,所述触指体内设置有弹簧。
优选地,所述触头导电杆、所述触指导电杆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触指单元均包括三个触指体。
优选地,所述触指通流机构还包括开口朝下的防雨罩,所述防雨罩罩设于所述触指机构上。
优选地,所述触头导电基座还包括第一绝缘套,所述触指导电基座还包括第二绝缘套,所述第一绝缘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电轴的底部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轴与所述第一导电座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电轴的底部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电轴与所述第二导电座之间。
优选地,所述触指体和所述触头体均采用紫铜材质,且其表面均涂有镀银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包括隔离开关本体和设于所述隔离开关本体上方的如上所述的通流结构,其中,所述隔离开关本体包括支柱绝缘子、轴承座、连杆、安装底座、接地静触头装配、接地刀装配机构及操动机构,所述支柱绝缘子固定于所述轴承座的顶部,所述轴承座固定于所述安装底座上,所述操动机构与所述连杆传动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轴承座传动连接,所述接地刀装配机构固定于所述安装底座的侧面;所述通流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柱绝缘子的顶部,所述接地静触头装配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座与所述支柱绝缘子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包括触头通流机构和触指通流机构,触头通流机构与触指通流机构可开合地设置,触头通流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和触头机构,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导电基座和触头导电杆组,触头导电杆组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连接于所述触头机构和所述触头导电基座之间的触头导电杆;触指通流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和触指机构,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导电基座和触指导电杆组,触指导电杆组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且连接于所述触指机构和所述触指导电基座之间的触指导电杆。如此设置的通流结构简单,通过增设并联设置的导电杆使得电流增加,提高了结构的通流能力,使其在特高压800kV的换流站中,能达到6300A的额定电流通流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触头通流机构与触指通流机构合闸时的立面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触头通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底座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平面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说明:
10、触头通流机构;110、触头导电基座;111、第一导电座;112、第一导电轴;113、第一接线端子;114、第一导电带;115、第一绝缘套;120、触头导电杆组;130、触头机构;131、触头连接机构;132、触头体;20、触指通流机构;210、触指导电基座;220、触指导电杆组;230、触指机构;231、触指连接机构;232、触指体;233、弹簧;240、防雨罩;30、隔离开关本体;310、支柱绝缘子;320、轴承座;330、连杆;340、安装底座;350、接地静触头装配;360、接地刀装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附图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中的一种通流结构,包括触头通流机构10和触指通流机构20,所述触头通流机构10与所述触指通流机构20可开合地设置。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区别于现有技术中高压直流电隔离开关回路电阻大,导致直流电通流能力小,无法满足通流需求,如此不能用于特高压800kV的换流站。本申请通过设置一种通流结构以解决上述缺陷。具体如下:
所述触头通流机构10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图未标示)和触头机构130;其中,所述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导电基座110和触头导电杆组120,所述触头导电杆组120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的触头导电杆,且所述触头导电杆连接于所述触头机构130和所述触头导电基座110之间;
具体的,所述触头通流机构10与所述触指通流机构20可开合地设置以使隔离开关达到分合闸的状态,当所述触头通流机构10与所述触指通流机构20分开时,隔离开关呈分闸状态,此时断电以便于技术人员进行检修工作;当所述触头通流机构10与所述触指通流机构20闭合时,隔离开关呈合闸状态,此时换流站通流,达成供电。
其中,所述触头通流机构10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和触头机构130,所述触头通流提升结构用于提高触头部位一侧的电流通流能力,其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导电基座110和触头导电杆组120,现有的隔离开关通常是将触头机构130直接固定于触头导电基座110的外壁上,但其通流能力较小,所能承载的电流不够;因此在特高压环境下,为使隔离开关满足足够的电流承载能力,需提升其通流能力,故增设所述触头导电杆组120,所述触头导电杆组120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的触头导电杆,且所述触头导电杆连接于所述触头机构130和所述触头导电基座110之间,其可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触头导电杆具有导电性能好、电阻率小的优点,通过并联设置的所述触头导电杆使得触头机构130侧的通流能力增加,其是利用并联增加电流的原理,根据电学公式U=IR,并联电路结构的恒定电压不变,其电阻越小,电流越大,而由于本申请采用多个触头导电杆形成并联的结构,其利用了并联电路增加了支路电阻,则总电阻减小的原理,故总电流增大,则实现了提高触头侧结构电流通流能力的目的。
所述触指通流机构20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和触指机构230;其中,所述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导电基座210和触指导电杆组220,所述触指导电杆组220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的触指导电杆,且所述触指导电杆连接于所述触指机构230和所述触指导电基座210之间。
详细地,所述触指通流机构20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和触指机构230,所述触指通流提升结构用于提高触指部位一侧的电流通流能力,其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导电基座210和触指导电杆组220,同触头部位一侧类似,现有的隔离开关通常也是将触指机构230直接固定于触指导电基座210的外壁上,其无法满足特高压环境下所要求的电流承载能力,由于本申请中触头部位一侧通过采取增设所述触头导电杆组120的方式以提高电流通流能力,为使触指部位一侧具有同等的电流通流能力,在触指部位一侧同样增设对应的所述触指导电杆组220,其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的触指导电杆,且所述触指导电杆连接于所述触指机构230和所述触指导电基座210之间,其亦可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触头导电基座110包括第一导电座111、第一导电轴112、第一接线端子113及多个沿竖向间隔并联布设的第一导电带114,所述第一导电座111内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电轴112安装的第一安装槽(图未标示),所述第一导电轴112沿竖向延伸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13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轴112上,所述第一导电带11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13上,所述第一导电带11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座1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触头导电基座110包括第一导电座111、第一导电轴112、第一接线端子113及多个沿竖向间隔并联布设的第一导电带114,所述第一导电座111用于供所述触头导电杆组120安装,其内部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电轴112安装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导电轴112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13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轴112的中部,如此设置可使两侧的电流走向较均匀,多个所述第一导电带114沿竖向间隔并联布设,可以理解的是,导电带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所述第一导电带114的一端可通过螺栓连接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113上,同时可通过螺栓连接使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座1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通过螺栓安装可方便后续进行拆卸或更换导电带,其中,同导电杆类似,其采用并联的方式设置利用了并联电路增加了支路电阻,则总电阻减小的原理,故总电流增大,则实现了提高所述触头导电基座110电流通流能力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优的实施方式,所述触指导电基座210包括第二导电座(图未标示)、第二导电轴(图未标示)、第二接线端子(图未标示)及多个沿竖向间隔并联布设的第二导电带(图未标示),所述第二导电座内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导电轴安装的第二安装槽(图未标示),所述第二导电轴沿竖向延伸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电轴上,所述第二导电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上,所述第二导电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应当理解的是,所述触指导电基座210的结构同所述触头导电基座110类似,其与所述触头导电基座110对应设置,其具体连接关系与所述触头导电基座110的结构一致,故此处不作重复阐述,具体可参考上述触头导电基座110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的实施方式,所述触头机构130包括触头连接机构131和触头体132,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套设于所述触头导电杆组120的外围,所述触头体132呈U字型,所述触头体132的开口端朝向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设置并固定于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上;所述触指机构23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触指导电杆两侧的触指单元,两个所述触指单元之间形成有供所述触头体132容置接触的容置空间,每个所述触指单元包括触指连接机构231和触指体232,所述触指连接机构231固定于所述触指导电组的侧壁上,所述触指体232固定于触指连接机构231上。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触头机构130及所述触指机构230采用内藏外压式结构,以滑动的形式进行分闸、合闸,通过反复的滑动接触,可使得接触面处的残留物、尘渣等通过摩擦而消除,实现自洁的功能。其中,所述触头机构130包括触头连接机构131和触头体132,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用于供所述触头体132安装,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套设于所述触头导电杆组120的外围,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可采用一体成型的矩形空心块的结构,也可采用四块矩形板焊接形成的矩形空心结构,以套设于所述触头导电组的外围;所述触头体132呈U字型,且所述触头体132的开口端朝向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设置并固定于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上,需要注意的是,所述触头体132中部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可采用倒角设置,其意为,将所述触头体132中部分合闸时接触的两端呈曲面设置,以使得进行滑动式分合闸时接触更加平滑,分合闸过程更快速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触指机构23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触指导电杆两侧的触指单元(图未标示),两个所述触指单元之间形成有供所述触头体132容置接触的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用于供所述触头体132合闸时放置,每个所述触指单元包括触指连接机构231和触指体232,同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类似,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用于供所述触头体132安装,其结构与所述触头连接机构131一致。当所述触头体132合闸时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与所述触指体232接触连接,以达到电流通流的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当触头体132与触指体232刚接触时,此时呈第一位置状态;当触头体132滑入至容置空间内与触指体232的通流端抵接时,此时呈第二位置状态;由第一位置状态到第二位置状态,即为合闸过程;相反,从第二位置状态往第一位置状态脱离,即为分闸过程。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触指体232包括固定端及通流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触指连接机构231上,所述通流端自所述固定端沿所述触指导电杆的延伸方向延伸并弯折至所述触指导电杆处设置,所述触指体232内设置有弹簧233。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寻常的触指是采用铜片,当铜片的触指与触头接触则完成合闸,本申请中,所述触指体232呈弯折设置,其包括固定端及通流端,所述固定端用于与所述触指连接机构231固定连接,所述通流端自所述固定端沿所述触指导电杆的延伸方向延伸并弯折至所述触指导电杆处设置,具体请参阅附图4,所述触头体132滑动至所述容置空间时,所述触头体132与所述通流端接触的同时对所述通流端进行挤压,为了避免所述通流端由于长期挤压导致无法复位,使得后期通流时容易接触不良使得通流能力下降,故在所述触指体232内增设弹簧233,所述弹簧233采用不锈钢材料,通过弹簧233本身的张力使得在分闸时所述通流端能复位,且在合闸时弹簧233施加的张力让所述触头体132和所述触指体232的所述通流端接触更加紧密,以实现自紧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触头导电杆、所述触指导电杆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触指单元均包括三个触指体23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需达到足够的电流承载通流能力,所述触头导电杆、所述触指导电杆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触指单元也均包括三个触指体232,此时足够满足需求,应当注意的是,此数据仅作为辅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参考,其具体数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进一步地,所述触指通流机构20还包括开口朝下的防雨罩240,所述防雨罩240罩设于所述触指机构230上。需要注意的是,所述防雨罩240用于防止所述触指体232与所述触头体132接触时接触面进水、进尘,从而产生接触使得电阻增大而发热,所述防雨罩240呈U字型,其开口端朝下设置,所述防雨罩240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于所述触指连接机构231上。
进一步地,所述触头导电基座110还包括第一绝缘套115,所述触指导电基座210还包括第二绝缘套(图未标示),所述第一绝缘套115设于所述第一导电轴112的底部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轴112与所述第一导电座111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电轴的底部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电轴与所述第二导电座之间。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绝缘套115及所述第二绝缘套均用于防止所述触指体232内设置的弹簧233因导电通流产生发热,从而导致弹簧233退火失去弹力,使得触指体232在经多次分合闸后无法复位,使得合闸接触不良,导致通流效果不理想。
进一步地,所述触指体232和所述触头体132均采用紫铜材质,且其表面均涂有镀银层。可以理解的是,紫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耐腐蚀性,且成本低,而采用镀银工艺可极大地增加隔离开关的通流能力,且可使表面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包括隔离开关本体30和设于所述隔离开关本体30上方的如上所述的通流结构,其中,所述隔离开关本体30包括支柱绝缘子310、轴承座320、连杆330、安装底座340、接地静触头装配350、接地刀装配机构360及操动机构,所述支柱绝缘子310固定于所述轴承座320的顶部,所述轴承座320固定于所述安装底座340上,所述操动机构与所述连杆330传动连接,所述连杆330与所述轴承座320传动连接,所述接地刀装配机构360固定于所述安装底座340的侧面;所述通流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柱绝缘子310的顶部,所述接地静触头装配350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座111与所述支柱绝缘子310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安装底座340采用热镀锌钢板制造,其成本低且耐腐蚀性好;所述轴承座320采用铸铝合金材料,其具有高强度、高防腐性的优点;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隔离开关辅助理解,简述操作流程如下:
合闸时,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操作操动机构,使得操动机构的主轴顺时针旋转180°,通过连杆330带动轴承座320转动,此时带动一侧支柱绝缘子310旋转90°,同时触指通流机构20也旋转90°;由于另一侧的轴承座320与触指通流机构20一侧的轴承座320通过单级连杆330传动连接,同步的,借助单级连杆330使得另一侧支柱绝缘子310反向旋转90°,从而带动触头通流机构10也反向旋转90°,此时触头体132通过滑动接触插入触指体232内的容置空间,触头体132与触指体232接触连接,同时接地刀装配机构360与接地静触头装配350分离,完成开关合闸。
其分闸过程与合闸过程相反,只需将操动机构的主轴逆时针旋转180°即可,故此处不作详细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通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触头通流机构和触指通流机构,所述触头通流机构与所述触指通流机构可开合地设置;其中,
所述触头通流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和触头机构;其中,所述触头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头导电基座和触头导电杆组,所述触头导电杆组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的触头导电杆,且所述触头导电杆连接于所述触头机构和所述触头导电基座之间;
所述触指通流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和触指机构;其中,所述触指通流提升机构包括串联设置的触指导电基座和触指导电杆组,所述触指导电杆组包括多根相互并联设置的触指导电杆,且所述触指导电杆连接于所述触指机构和所述触指导电基座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导电基座包括第一导电座、第一导电轴、第一接线端子及多个沿竖向间隔并联布设的第一导电带,所述第一导电座内开设有供所述第一导电轴安装的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导电轴沿竖向延伸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轴上,所述第一导电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上,所述第一导电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指导电基座包括第二导电座、第二导电轴、第二接线端子及多个沿竖向间隔并联布设的第二导电带,所述第二导电座内开设有供所述第二导电轴安装的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导电轴沿竖向延伸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槽内,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电轴上,所述第二导电带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上,所述第二导电带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座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机构包括触头连接机构和触头体,所述触头连接机构套设于所述触头导电杆组的外围,所述触头体呈U字型,所述触头体的开口端朝向所述触头连接机构设置并固定于所述触头连接机构上;
所述触指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触指导电杆两侧的触指单元,两个所述触指单元之间形成有供所述触头体容置接触的容置空间,每个所述触指单元包括触指连接机构和触指体,所述触指连接机构固定于所述触指导电组的侧壁上,所述触指体固定于触指连接机构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指体包括固定端及通流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触指连接机构上,所述通流端自所述固定端沿所述触指导电杆的延伸方向延伸并弯折至所述触指导电杆处设置,所述触指体内设置有弹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导电杆、所述触指导电杆的数量为三个,每个所述触指单元均包括三个触指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指通流机构还包括开口朝下的防雨罩,所述防雨罩罩设于所述触指机构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导电基座还包括第一绝缘套,所述触指导电基座还包括第二绝缘套,所述第一绝缘套设于所述第一导电轴的底部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导电轴与所述第一导电座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套设于所述第二导电轴的底部并固定于所述第二导电轴与所述第二导电座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指体和所述触头体均采用紫铜材质,且其表面均涂有镀银层。
10.一种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隔离开关本体和设于所述隔离开关本体上方的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通流结构,其中,
所述隔离开关本体包括支柱绝缘子、轴承座、连杆、安装底座、接地静触头装配、接地刀装配机构及操动机构,所述支柱绝缘子固定于所述轴承座的顶部,所述轴承座固定于所述安装底座上,所述操动机构与所述连杆传动连接,所述连杆与所述轴承座传动连接,所述接地刀装配机构固定于所述安装底座的侧面;
所述通流结构固定于所述支柱绝缘子的顶部,所述接地静触头装配连接于所述第一导电座与所述支柱绝缘子之间。
CN202223234550.9U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Active CN218887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4550.9U CN218887050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4550.9U CN218887050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7050U true CN218887050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5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34550.9U Active CN218887050U (zh) 2022-11-30 2022-11-30 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70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10437B (zh) 一种110kV户外电缆终端的连接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201781245U (zh) 变容母线槽
CN218887050U (zh) 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CN201594591U (zh) 500kv变电直流融冰用管母双层t接二变一伸缩金具
CN108649475B (zh) 一种双母线开关柜
CN203491172U (zh) 高压隔离开关的导电臂结构
CN2798256Y (zh) 铝包殷钢芯耐热铝合金倍容量导线
CN115910663A (zh) 一种通流结构及水平开启式直流隔离开关
CN201274252Y (zh) 直流超高压隔离开关
CN215680266U (zh) 一种三相一体穿墙空心绝缘套管
CN106299732B (zh) 一种预防110kV户外全预制干式电缆终端发热的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218730605U (zh) 一种电流通流提升结构及12kV水平旋转型隔离开关
CN2606975Y (zh) 双电源切换装置的负载端结构
CN214589922U (zh) 一种进出线一体式固体绝缘电压互感器柜
CN114284026A (zh) 一种金属封闭式液氮绝缘超导线路
CN113517589A (zh) 一种能装入密封圈的三相交流铜排
CN218004711U (zh) 一种直流融冰组合式隔离开关
CN111769440A (zh) 一种能够实现接入电源快速转换的配电柜
CN115346822A (zh) 一种电流通流提升结构及12kV水平旋转型隔离开关
CN206673334U (zh) 一种母线槽供电系统
CN211556282U (zh) 一种二路异形母排
CN213716818U (zh) 一种基于航空双排汇流装置
CN218160138U (zh) 一种高压隔离开关用导电臂
CN210640665U (zh) 一种具有接线处散热功能的母线槽
CN216528592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高压隔离开关用导电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