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7017U - 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 - Google Patents
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887017U CN218887017U CN202222998019.2U CN202222998019U CN218887017U CN 218887017 U CN218887017 U CN 218887017U CN 202222998019 U CN202222998019 U CN 202222998019U CN 218887017 U CN218887017 U CN 2188870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upper cover
- piece
- rotating
- circuit break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中,包括上盖、底座、支架、转动件、复位杆、止动件、线路板、零序互感器、复位件、与第一导电组件连接的静触头、与第二导电组件连接的动触头以及脱扣组件,支架位于上盖与底座之间,支架上设有第一转轴孔,转动件与第一转轴孔配合且相对支架转动连接,转动件的一端位于复位杆的运动轨迹上,转动件的另一端与止动件配合实现锁定或分开,动触头位于支架上,且复位件带动动触头朝向静触头运动,复位件位于支架与转动件之间,线路板位于底座内,线路板与零序互感器、脱扣组件连接,零序互感器套设在第一导电组件上,脱扣组件包括推杆,推杆与止动件联动;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结构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
背景技术
漏电保护开关用于检测电路中是否发生漏电,然后实现一个电气断开的效果。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号为201710599586.1,专利名称为“一种漏电保护指示装置、漏电保护插头以及漏电保护插座”中,其整体的操作机构以及脱扣机构均是位于插座壳体内,通过一个一个零件安装在插座壳体内,从而实现装配效果。
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将操作机构与脱扣机构安装在一个模块上,然后将模块安装在插座壳体内,提高整体的装配效率。但是现有技术中,复位与脱扣机构之间结构复杂,模块稳定性不高,故急需一款稳定性较高的模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中,包括上盖、底座、支架、转动件、复位杆、止动件、线路板、零序互感器、复位件、与第一导电组件连接的静触头、与第二导电组件连接的动触头以及脱扣组件,支架位于上盖与底座之间,支架上设有第一转轴孔,转动件与第一转轴孔配合且相对支架转动连接,转动件的一端位于复位杆的运动轨迹上,转动件的另一端与止动件配合实现锁定或分开,动触头位于支架上,且复位件带动动触头朝向静触头运动,复位件位于支架与转动件之间,线路板位于底座内,线路板与零序互感器、脱扣组件连接,零序互感器套设在第一导电组件上,脱扣组件包括推杆,推杆与止动件联动。
采用此种结构设置,通过转动件的设置,其一端用于复位杆推动,实现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的连接效果,此时止动件与转动件的另一端锁定,形成电气连通效果,当电路中发生漏电现象,零序互感器检测到信号后,通过线路板控制脱扣组件工作,推杆运动,使得止动件解除与转动件之间的锁定效果,此时复位件动作,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快速分离,从而实现了脱扣效果。此种结构,采用两端配合,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集中在一端的结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配合更加方便,操作更加稳定。同时,此种模块加工完成后,可以直接与壳体形成装配,仅需连接第一导电组件、第二导电组件,即可实现整体的安装效果。
其中,支架上设有第二转轴孔,止动件与第二转轴孔配合,止动件相对支架呈转动连接。
采用第二转轴孔的设置,使得止动件形成转动效果,进一步提高脱扣或连接过程中,转动件与止动件之间的配合稳定性。
其中,转动件上设有卡接凸起,止动件与卡接凸起相抵。
卡接凸起的设置,进一步提高锁扣状态下的效果。
其中,还包括测试杆以及弹片,弹片位于支架上固定,弹片位于测试杆的运动轨迹上,转动件位于弹片一端的运动轨迹上。
测试杆的设置,与壳体上的测试按钮配合,形成测试效果,当测试杆顶动弹片,即可实现转动件的转动,从而判断整体是否有效。
其中,上盖与底座形成第一固定槽,零序互感器位于第一固定槽内固定。
采用第一固定槽的设置,使得零序互感器固定更加牢固、稳定。
其中,还包括透明件以及指示件,透明件固定在上盖上,指示件位于转动件上,且指示件位于透明件的下方。
透明件与指示件的配合,形成了指示效果,从而给操作人员一个指示,此处指示件可以为色彩指示,也可以为文字指示。
其中,转动件上设有固定柱,支架上设有第二固定槽,复位件一端套设在固定柱上,另一端伸入至第二固定槽内固定。
通过固定柱与第二固定槽的设置,使得复位件更好的实现固定效果,此处复位件可以为弹簧。
其中,上盖上设有卡扣,底座上设有卡槽,卡扣与卡槽配合。
卡扣与卡槽的配合,实现了上盖与底座之间的预定位配合效果。
其中,上盖上设有第一固定孔,底座上设有第二固定孔,螺栓穿过第二固定孔与第一固定孔连接。
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的配合,进一步提高上盖与底座之间的固定效果。
其中,上盖上设有散热孔。
散热孔的设置,形成散热降温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断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附图1-6所示,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包括上盖10、底座11、支架12、转动件13、复位杆14、止动件15、线路板16、零序互感器17、复位件18、与第一导电组件19连接的静触头20、与第二导电组件21连接的动触头22以及脱扣组件23。
上盖10与底座11拼接配合,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固定效果,此处由于支架12位于上盖10与底座11之间,支架12并非完全位于上盖10与底座11之间,简单的来说,上盖10与底座11的连接处形成四方环形,支脚部分位于连接处上,其余位置为上盖10与底座11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盖10与底座11通过卡扣式连接与螺栓连接配合,其具体结构为,上盖10上设有卡扣101以及第一固定孔102,底座11上设有卡槽111以及第二固定孔112,卡扣101与卡槽111配合。卡扣101与卡槽111的配合,实现了上盖10与底座11之间的预定位配合效果。螺栓穿过第二固定孔112与第一固定孔102连接。第一固定孔102与第二固定孔112的配合,进一步提高上盖10与底座11之间的固定效果。当上盖10与底座11配合后,形成了整体的模块,此模块就可以安装至壳体内,形成整个漏电保护开关的核心结构。
上盖10与底座11配合形成一个容纳腔,支架12位于容纳腔的中间,故将容纳腔分隔形成上腔室以及下腔室。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支架12并非将容纳腔完全相隔,即上下腔室之间还具有连通的位置。例如,容纳腔朝向第一导电组件19一端上设有第一固定槽100,第一固定槽100用于固定零序互感器17,两者为配合设置,通过上盖10与底座11配合,实现零序互感器17的固定效果。
上盖10上还设有散热孔103。散热孔103的设置,形成散热降温的效果。此处散热孔103位于动触头22与静触头20连接的一侧上,此处散热孔103的数量、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支架12上设有第一转轴孔121、第二转轴孔122以及第二固定槽123。
第一转轴孔121位于朝向上盖10一侧,即可以认为位于上腔室内,第一转轴孔121具体位于支架12的中心位置上。第一转轴孔121用于与转动件13配合,形成类似翘板的中心转轴点。
第二转轴孔122则是位于远离静触头20一端,即靠近第二导电组件21一端。第二转轴孔122用于与止动件15配合,形成止动件15相对支架12转动的效果。
第二固定槽123则是位于静触头20一端,即靠近第一导电组件19一端,第二固定槽123用于固定复位件18。
本实施例中,静触头20位于支架12上固定,此处静触头20可以通过螺栓固定,也可以通过一体注塑成型,也可以为插拔式固定,也可以为铆合。
转动件13与第一转轴孔121配合,实现了转动件13的相对转动效果。动触头22位于转动件13靠近第一导电组件19的一端上,通过转动件13的转动,实现了动触头22与静触头20之间的连接效果。本实施例中,动触头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动触头22之间设有固定柱131,固定柱131位于转动件13上,固定柱131用于复位件18的固定。
转动件13靠近第二导电组件21的一端上设有卡接凸起132以及指示件133,卡接凸起132用于与止动件15配合。卡接凸起132的设置,进一步提高锁扣状态下的效果。指示件133位于转动件13朝向上盖10一侧上,上盖10上设有透明件24,指示件133位于透明件24的下方。透明件24与指示件133的配合,形成了指示效果,从而给操作人员一个指示,此处指示件133可以为色彩指示,也可以为文字指示。本实施例中指示件133优选为红绿指示,即闭合状态为绿色,断开状态为红色,此处颜色即转动件13转动后,可以通过透明件24看到的色彩。
进一步,还包括测试杆25以及弹片26,弹片26位于支架12上固定,弹片26位于转动件13与支架12之间,弹片26位于测试杆25的运动轨迹上,转动件13位于弹片26一端的运动轨迹上。测试杆25的设置,与壳体上的测试按钮配合,形成测试效果,当测试杆25顶动弹片26,即可实现转动件13的转动,从而判断整体是否有效。此处测试杆25上还设有测试按钮,测试按钮部分伸出至上盖10外,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复位杆14位于转动件13的上方,此处复位杆14具体位于转动件13固定动触头22一端的上方。复位杆14为垂直上下往复运动,通过复位杆14按压,驱动转动件13向下运动,从而实现动触头22与静触头20之间的电气连通效果。此处复位杆14上还可以套设复位按钮,此处复位按钮可以部分伸出至上盖10外,从而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复位件18一端套设在固定柱131上,另一端伸入至第二固定槽123内固定。通过固定柱131与第二固定槽123的设置,使得复位件18更好的实现固定效果,此处复位件18可以为弹簧。
止动件15通过第二转轴孔122与支架12连接,从而实现了止动件15与支架12之间的转动效果。止动件15为垂直固定,其上端用于与卡接凸起132配合,实现闭合状态时的锁定效果,其下端用于与脱扣机构配合,实现脱扣状态的联动效果。
线路板16位于底座11内固定,此处固定方式可以为螺栓固定,也可以为焊接,也可以为冷铆。线路板16主要起到控制效果。线路板16与零序互感器17、脱扣组件23为电气连接,零序互感器17用于检测电路中的电流,通过线路板16检测控制是否发生漏电,如果发生漏电,则通过脱扣组件23驱动,实现断开效果。
第一导电组件19与第二导电组件21分设在模块的两端上。以附图为例,第一导电组件19位于模块的右端上,第一导电组件19与静触头20电气连接。
第二导电组件21则是位于模块的左端上,第二导电组件21与动触头22电气连接,此处第二导电组件21与动触头22是通过插针配合,第二导电组件21一端与插针27连接,插针27穿过支架12与线路板16连接。第二导电组件21上端通过软铜线与动触头22电气连接。
本实施例中,静触头20与动触头22的数量为两组,对应零线与火线。
脱扣组件23位于底座11内,即位于下腔室内。脱扣组件23上设有推杆231,推杆231与止动件15联动。
采用此种结构设置,通过转动件13的设置,其一端用于复位杆14推动,实现动触头22与静触头20之间的连接效果,此时止动件15与转动件13的另一端锁定,形成电气连通效果,当电路中发生漏电现象,零序互感器17检测到信号后,通过线路板16控制脱扣组件23工作,推杆231运动,使得止动件15解除与转动件13之间的锁定效果,此时复位件18动作,使得动触头22与静触头20快速分离,从而实现了脱扣效果。此种结构,采用两端配合,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集中在一端的结构,整体结构更加稳定,配合更加方便,操作更加稳定。同时,此种模块加工完成后,可以直接与壳体形成装配,仅需连接第一导电组件19、第二导电组件21,即可实现整体的安装效果。
Claims (10)
1.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底座、支架、转动件、复位杆、止动件、线路板、零序互感器、复位件、与第一导电组件连接的静触头、与第二导电组件连接的动触头以及脱扣组件,支架位于上盖与底座之间,支架上设有第一转轴孔,转动件与第一转轴孔配合且相对支架转动连接,转动件的一端位于复位杆的运动轨迹上,转动件的另一端与止动件配合实现锁定或分开,动触头位于支架上,且复位件带动动触头朝向静触头运动,复位件位于支架与转动件之间,线路板位于底座内,线路板与零序互感器、脱扣组件连接,零序互感器套设在第一导电组件上,脱扣组件包括推杆,推杆与止动件联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支架上设有第二转轴孔,止动件与第二转轴孔配合,止动件相对支架呈转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转动件上设有卡接凸起,止动件与卡接凸起相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试杆以及弹片,弹片位于支架上固定,弹片位于测试杆的运动轨迹上,转动件位于弹片一端的运动轨迹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上盖与底座形成第一固定槽,零序互感器位于第一固定槽内固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明件以及指示件,透明件固定在上盖上,指示件位于转动件上,且指示件位于透明件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转动件上设有固定柱,支架上设有第二固定槽,复位件一端套设在固定柱上,另一端伸入至第二固定槽内固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上盖上设有卡扣,底座上设有卡槽,卡扣与卡槽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上盖上设有第一固定孔,底座上设有第二固定孔,螺栓穿过第二固定孔与第一固定孔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其特征在于:上盖上设有散热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98019.2U CN218887017U (zh) | 2022-11-08 | 2022-11-08 | 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98019.2U CN218887017U (zh) | 2022-11-08 | 2022-11-08 | 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887017U true CN218887017U (zh) | 2023-04-18 |
Family
ID=85941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998019.2U Active CN218887017U (zh) | 2022-11-08 | 2022-11-08 | 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887017U (zh) |
-
2022
- 2022-11-08 CN CN202222998019.2U patent/CN21888701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093874A1 (zh) | 插入式断路器 | |
CN112908791B (zh) | 一种智能断路器 | |
WO2021093877A1 (zh) | 插入式断路器 | |
CN108109888B (zh) | 一种漏电保护器 | |
US4342974A (en) | Multipolar type circuit breaker | |
CN218887017U (zh) | 一种漏电保护开关模块 | |
CN216015257U (zh) | 一种低压智能断路器 | |
CN216648185U (zh) | 一种低压调节型断路器 | |
CN212783319U (zh) | 一种漏电极模块及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
CN210575777U (zh) | 一种剩余电流断路器的端子装置 | |
CN210272238U (zh) | 一种2p漏电断路器 | |
CN110600347B (zh) | 一种2p漏电断路器 | |
CN108133874B (zh) | 一种漏电断路器的漏电脱扣机构 | |
CN218414443U (zh) | 漏电脱扣机构、漏电保护模块和断路器 | |
CN111740337B (zh) | 一种断路器接线端子锁定解锁机构 | |
CN115424902B (zh) | 一种漏电断路器 | |
CN216487924U (zh) | 一种漏电断路器的漏电保护装置 | |
CN218849394U (zh) | 漏电断路器 | |
CN217955785U (zh) | 一种集成瞬时及漏电脱扣的电磁系统及其漏电断路器 | |
CN218101143U (zh) | 试验按钮回路装置和断路器 | |
CN220710223U (zh) | 一种小型漏电断路器 | |
CN113097025B (zh) | 电源转换器漏电保护装置 | |
CN218498512U (zh) | 一种高安全性漏电保护插座 | |
CN220382028U (zh) | 塑壳断路器 | |
CN211929417U (zh) | 一种可内外控制动作的双断点操作机构以及一种断路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