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4235U -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4235U
CN218884235U CN202320185772.1U CN202320185772U CN218884235U CN 218884235 U CN218884235 U CN 218884235U CN 202320185772 U CN202320185772 U CN 202320185772U CN 218884235 U CN218884235 U CN 218884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late
matching
air outle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8577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振
尚彬
朱勇强
商竹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8577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4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4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42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导风板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第一板件设有供气流穿过的第一出风单元,且第一板件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一导风面。第二板件设有供气流穿过的第二出风单元;第二板件连接于第一板件的内侧,且在远离第一板件的一侧形成内凹的第二导风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采用了上述的导风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板及空调器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导风板实现的出风方式单一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为了空调器的导风,在空调器的出风口设置有导风板;但是现有的导风板仅能提供单一的导向作用,对于出风的风向以及送风距离能实现的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多种的送风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导风板实现的出风方式单一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风板,包括:
第一板件,设有供气流穿过的第一出风单元,且所述第一板件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一导风面;
第二板件,设有供气流穿过的第二出风单元;所述第二板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件的内侧,且在远离所述第一板件的一侧形成内凹的第二导风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风板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在该导风板应用于空调器中的情况下,外凸的第一导风面可以依靠附壁作用来对气流提供引导作用,便能使得导风板可以通过第一导风面来实现导风;内凹的第二导风面则可以直接向气流提供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导风板可以通过第二导风面来实现导风;而在导风板遮挡空调器的出风口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单元和第二出风单元来实现出风,以实现空调器的零风感模式。由此,该导风板的设置,可以提供多种导风的方式,进而实现多种送风的模式,以增加空调器出风方式的多样性,满足用户多样的需求,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导风板实现的出风方式单一的技术问题。
另外,由于第二板件的设置,可以向第一板件提供加强作用,以提高导风板整体的强度。
为了方便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进行导风,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面和所述第二导风面均呈弧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面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导风面的弧度。
由于第一导风面的弧度大于第二导风面的弧度,使得第一导风面提供的气流导向作用与第二导风面形成的气流导向作用不同,便能使得第一导风面形成的送风方式与第二导风面形成的送风方式不同,进而能满足用户送风多样性的需求。
可选地,所述第一出风单元为开设在所述第一板件上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出风单元为开设在所述第二板件上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
在导风板遮挡空调器的出风口的情况下,气流依次经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进而第二通孔将气流打散之后,再次通过第一通孔将气流打散,可以大幅度削弱气流,以进一步减小送风距离,增强零风感模式的效果。
可选地,所述第二通孔呈长条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件弯曲呈弧形;和/或,所述第二板件弯曲呈弧形。
可选地,所述第二板件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一板件的内侧。将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设置为分体式的结构,可以分别加工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以方便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的加工,降低加工难度以及加工成本。并且,也方便后期分别对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进行维护。
为了方便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的装配,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件的内侧凸设有第一配合部和卡接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板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第二板件上设有第二配合部和扣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和所述扣合部设于所述第二板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板件用于在所述第二配合部抱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情况下,以所述第一配合部为中心相对所述第一板件转动,直至所述扣合部与所述卡接部扣合。
在装配过程中,先将第二配合部抱合在第一配合部上,然后将第二板件设置扣合部的一侧朝向第一板件翻转,直至扣合部与卡接部扣合,便能完成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的装配。在装配完成之后,由于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抱合,能减小装配间隙,从而提高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的装配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卡接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板件形成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背向所述扣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伸入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配合部伸入所述第一凹槽,以使所述第二配合部抱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部。
在第一配合部伸入第二凹槽,且第二配合部伸入第一凹槽的情况下,能使得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相互抱合,从而使得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相互限制,可以提高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的配合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扣合部与所述第二板件形成卡槽,所述卡槽的开口背向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卡接部卡入所述卡槽,且所述卡接部的端部抵持于所述扣合部。
在扣合部和卡接部相互配合的情况下,由于卡接部的端部抵持于扣合部,消除卡接部和扣合部之间的间隙,防止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在配合情况下松动,提高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的装配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板件内侧还设有两个转动连接部,两个所述转动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板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件设于两个所述转动连接部之间,且所述第二板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两个所述转动连接部。
将第二板件设置于两个转动连接部之间,可以防止两个转动连接部影响第二板件的装配,同时,还能通过两个转动连接部向第二板件的装配提供定位作用和限位作用,方便第二板件快速地完成装配,也能提高第二板件的装配稳定性。
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主体和至少一个上述的导风板,所述空调主体上设有供出风的出风口,所述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内部,用于相对所述空调主体转动以选择性地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导风板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导风板第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导风板第二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导风板的第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板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板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导风板的第二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第四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空调器;11-空调主体;12-导风板;13-出风口;100-第一板件;101-第一导风面;110-第一出风单元;120-第一配合部;121-第一凹槽;130-卡接部;131-第一导向斜面;140-转动连接部;200-第二板件;201-第二导风面;210-第二出风单元;220-第二配合部;221-第二凹槽;230-扣合部;231-卡槽;232-第二导向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10,该空调器10用于安装于指定空间,且在运行的情况下向指定空间提供空气调节作用。其中,空气调节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温度调节作用、湿度调节作用、杀菌除尘作用以及新风作用等。值得说明的是,该空调器10通过向指定空间中导入用于进行空气调节的气流的方式来实现对指定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目的,也就是说,空调器10上具有向指定空间导入气流的出风口13,空调器10在运行的过程中向指定空间中导入气流,以向指定空间提供空气调节作用。
当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空调器10包括空调主体11和导风板12,空调主体11上设有出风口13,以通过出风口13向指定空间导入气流。导风板12可活动地连接于空调主体11,且设于出风口13处;导风板12可以相对空调主体11转动,从而实现遮挡或打开出风口13的目的,以在多种出风方式中切换,满足用户多样的出风需求。
值得说明的是,一般地,空调器10包括空调内机和空调外机,空调内机安装在室内等指定空间,空调外机则安装在指定空间以外的位置。空调外机和空调内机通过管路连接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在空调外机和空调内机均运行的情况下,便能通过空调内机向指定空间提供空气调节的作用。而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空调器10”一般指代的是空调内机,也就是说,该空调主体11指代的是空调内机的主体。
在现有技术中,导风板对于出风口的出风方式的调整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用户送风多样性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换言之,为了改善现有技术中导风板实现的出风方式单一的技术问题,提供了本申请中的导风板12以及应用该导风板12的空调器10。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2和图3,导风板12包括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第一板件100设有供气流穿过的第一出风单元110,且第一板件100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一导风面101。第二板件200设有供气流穿过的第二出风单元210;第二板件200连接于第一板件100的内侧,且在远离第一板件100的一侧形成内凹的第二导风面201。值得说明的是,在导风板12装配在空调主体11上,且关闭出风口13的情况下,第一板件100相对第二板件200更靠近出风口13的出口处,也就是说,第一板件100设于外侧,而第二板件200设于内侧。并且,在导风板12相对空调主体11活动的方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使得第一导风面101接触出风口13导出的气流,以向气流提供导向作用;也可以使得第二导风面201接触出风口13导出的气流,以向气流提供导向作用;还可以在导风板12遮挡出风口13时,通过第一出风单元110和第二出风单元210进行导风。
基于此,在该导风板12应用于空调器10中的情况下,外凸的第一导风面101可以依靠附壁作用来对气流提供引导作用,便能使得导风板12可以通过第一导风面101来实现导风;内凹的第二导风面201则可以直接向气流提供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导风板12可以通过第二导风面201来实现导风;而在导风板12遮挡空调器10的出风口13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单元110和第二出风单元210来实现出风,以实现空调器10的零风感模式。由此,该导风板12的设置,可以提供多种导风的方式,进而实现多种送风的模式,以增加空调器10出风方式的多样性,满足用户多样的需求,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导风板12实现的出风方式单一的技术问题。
另外,由于第二板件200的设置,可以向第一板件100提供加强作用,以提高导风板12整体的强度。
值得说明的是,在第一导风面101向出风口13的气流提供导向作用的情况下,基于康达效应,可以调整出风的风向以及送风的距离,便能通过第一导风面101来实现气流导向作用。而在第二导风面201向出风口13的气流提供导向作用的情况下,由于第二导风面201呈内凹的面,可以使得气流沿着第二导风面201流动,可以根据第二导风面201的内凹程度依据长度来实现对送风距离以及送风方向的调整。
进一步地,为了方便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201进行导风,可选地,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201均呈弧形。在第一导风面101呈弧形的情况下,气流可以有效地实现附壁作用,进而能通过第一导风面101呈现出较好的气流导向作用。而第二导风面201呈弧形设置,可以方便气流沿第二导风面201顺畅的流动,提升导风效果。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201形成的弧形均为圆弧形,以方便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201的制作加工,并且能确保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201的导风效果。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101和第二导风面201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弧形面,例如,可以采用曲率变化的弧形面;又例如,采用圆弧和直线共同形成的曲线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101的弧度大于第二导风面201的弧度。由于第一导风面101的弧度大于第二导风面201的弧度,使得第一导风面101提供的气流导向作用与第二导风面201形成的气流导向作用不同,便能使得第一导风面101形成的送风方式与第二导风面201形成的送风方式不同,进而能满足用户送风多样性的需求。
值得说明的是,相对于第一导风面101,第二导风面201的弧度减小,便能减小第二导风面201的导风弧度,在第二导风面201应用于制热导风的情况下,可以延长热风落地的距离,也就是说,可以在水平方向上延长送风距离,改善导风效果。而对于第一导风面101,其导风弧度较大,基于康达效应,可以调整风向,同时还能扩大出风面积,提升导风效果。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面101的弧度取值范围可以是138°-144°,换言之,第一导风面101的弧度可以取值为138°、139°、140°、141°、142°、143°或144°等。第二导风面201的弧度取值范围可以是31°-60°;换言之,第二导风面201的弧度可以取值为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或60°等。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基于弧形长度来调整第一导风面101和/或第二导风面201的弧度;而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导风板12的整体宽度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调整第一导风面101外凸程度的方式来调整第一导风面101的弧度,可以采用调整第二导风面201内凹程度的方式来调整第二导风面201的弧度。
可选地,第一板件100弯曲呈弧形;和/或,第二板件200弯曲呈弧形。其中,“和/或”指代的是,可以仅第一板件100弯曲呈弧形,也可以仅第二板件200弯曲呈弧形,还可以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均弯曲呈弧形。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均弯曲呈弧形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板件100弯曲呈弧形,便能在第一板件100的外侧形成弧形的第一导风面101;同理,第二板件200弯曲呈弧形,便能在第二板件200的内侧形成弧形的第二导风面201。并且,第一板件100弯曲的弧度和第二板件200弯曲的弧度不同,由此使得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其中,在图4中,B可以表示为第一板件100弯曲的弧度,也可以表示为第一导风面101弯曲的弧度。另外,图4中,A可以表示第二板件200弯曲的弧度,也可以表示第二导风面201弯曲的弧度。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中至少一个也可以不弯曲呈弧形。例如,第一板件100的厚度呈逐渐变化的板状结构,且在第一板件100的外侧形成弧形的第一导风面101。同理,第二板件200也可以形成厚度逐渐变化的板状结构,且在内侧形成内凹的第二导风面20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单元110为开设在第一板件100上的第一通孔;第二出风单元210为开设在第二板件200上的第二通孔。在导风板12遮挡出风口13的情况下,当然也可以看作是,在导风板12关闭出风口13的情况下,出风口13的气流可以自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导出。
值得说明的是,第一板件10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通孔,第二板件200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通孔。在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进行出风的情况下,多个第一通孔和多个第二通孔可以将出风口13导出的气流打散,不仅能削弱气流的流速,可以降低气流的冲击力,还可以降低气流的送风距离,便能实现零风感模式,换言之,可以削弱气流对用户的冲击感,降低用户对气流流动的感受,可以防止出风口13的气流直吹用户,提升用户的舒适感。
在气流依次经过内侧的第二板件200和外侧的第一板件100的过程中,气流先被多个第二通孔打散,经过多个第二通孔的气流再次经过多个第一通孔,再一次被多个第一通孔打散,可以提升削弱气流的效果,进而能提升零风感模式的效果,确保能有效地提升用户对零风感的体验感。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一通孔的孔径。在气流导出的过程中,气流依次经过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由于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一通孔的孔径,可以在多个第二通孔打散气流的过程中,减少气流的损失,确保大部分气流直接穿过第二通孔。在经过第二通孔的打散作用之后,气流再被多个第一通孔打散,以大幅度削弱气流的流速以及冲击力,便能提升零风感模式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通孔呈长条形。且多个通孔并行的排列形成多行,不仅可以方便第二板件200的加工制作,还可以确保各个位置的出风量均匀。另外,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通孔的形状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将第二通孔设置为圆形;又例如,将第二通孔设置为方形;还例如,将第二通孔设置为星型;再例如,将第二通孔设置为花型等异形等。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通孔的排列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多个第二通孔沿波浪线排列设置;又例如,多个第二通孔随机的开设在第二板件200上的多个位置等。
请结合参阅图5和图6,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板件200可拆卸地卡接于第一板件100的内侧。也就是说,将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设置为分体式的结构,可以通过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装配连接实现装配形成导风板12整体。将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设置为分体式的结构,可以分别加工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以方便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加工,降低加工难度以及加工成本。并且,也方便后期分别对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进行维护。
为了方便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装配,可选地,第一板件100的内侧凸设有第一配合部120和卡接部130,第一配合部120和卡接部130设于第一板件100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二板件200上设有第二配合部220和扣合部230,第二配合部220和扣合部230设于第二板件200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第二板件200用于在第二配合部220抱合于第一配合部120的情况下,以第一配合部120为中心相对第一板件100转动,直至扣合部230与卡接部130扣合。
在装配过程中,先将第二配合部220抱合在第一配合部120上,然后将第二板件200设置扣合部230的一侧朝向第一板件100翻转,直至扣合部230与卡接部130扣合,便能完成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装配。在装配完成之后,由于第一配合部120和第二配合部220抱合,能减小装配间隙,从而提高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装配稳定性。
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7,在完成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装配之前,第一配合部120和第二配合部220的抱合,可以通过第一配合部120和第二配合部220的抱合提供初级定位作用,使得第二板件200相对第一板件100翻转之后能确保卡接部130和扣合部230相对应,便能有效地完成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配合。由于第一配合部120和第二配合部220在装配过程中始终保持抱合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一配合部120和第二配合部220始终保持相互抵持的状态,在完成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装配之后,第一配合部120和第二配合部220之间也不会另外产生装配间隙,进而能确保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装配稳定性。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120与第一板件100之间形成第一凹槽121,第一凹槽121的开口朝向卡接部130;第二配合部220与第二板件200形成第二凹槽221,且第二凹槽221的开口背向扣合部230;第一配合部120伸入第二凹槽221,第二配合部220伸入第一凹槽121,以使第二配合部220抱合于第一配合部120。也就是说,在装配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之前,将第二配合部220的第二凹槽221对应第一配合部120卡入,以使得第一配合部120同样伸入第二凹槽221中,同时便使得第二配合部220也伸入至第一凹槽121中,从而使得第一配合部120抵持在第二凹槽221的底部,第二配合部220抵持在第一凹槽121的底部。
另外,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120与第二凹槽221的形状相适配,也就是说,在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完成装配的情况下,第一配合部120与第二凹槽221的底壁和侧壁均贴合。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未完成装配的情况下,第一配合部120和第二配合部220相互抱合时,第一配合部120抵持在第二凹槽221的侧壁上。随着卡接部130和扣合部230完成卡合,第一配合部120同时伸入至第二凹槽221的内部,且抵持在第二凹槽221的底壁。
在本实施例中,扣合部230与第二板件200形成卡槽231,卡槽231的开口背向第二配合部220;卡接部130卡入卡槽231,且卡接部130的端部抵持于扣合部230。其中,扣合部230朝向背离第二配合部220的一侧弯曲,以形成卡槽231。另外,在卡接部130上远离第一板件100的一侧设有第一导向斜面131,同理,在扣合部230远离第二板件20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232;在第二板件200相对第一板件100翻转至扣合部230接触卡接部130的情况下,第一导向斜面131和第二导向斜面232接触,然后在继续施加作用力的情况下,扣合部230和/或卡接部130产生弹性形变,与此同时,扣合部230沿第一导向斜面131移动,卡接部130沿第二导向斜面232移动,直至卡接部130越过扣合部230卡入卡槽231,便完成卡接部130和扣合部230的卡接。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实现可拆卸地连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采用插拔的方式实现可拆卸地连接。又例如,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可以采用磁性吸附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还例如,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可以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等。
值得说明的是,在还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也可以采用焊接或者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件100内侧还设有两个转动连接部140,两个转动连接部140沿第一板件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该两个转动连接部140用于连接在空调主体11上,以方便第一板件100相对空调主体11转动,以实现对出风口13送风方式进行调整。第二板件200设于两个转动连接部140之间,且第二板件200的两端分别抵持于两个转动连接部140。也就是说,不仅可以通过第一配合部120和第二配合部220的抱合以及卡接部130和扣合部230的配合实现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装配,还能通过两个转动连接部140向第二板件200提供定位和限制作用,确保第二板件200精准稳定地装配在第一板件100上指定的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10中,导风板12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也就是说,在出风口13处设置有两个导风板12,两个导风板12沿出风口13的宽度方向并行地设置在出风口13处,两个导风板12均可转动地连接于空调主体11,以通过调整两个导风板12的姿态从而达到调整出风口13送风方式的目的。
值得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空调器10中的两个导风板12可以采用相同的设置方式,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设置方式。在采用相同设置方式的情况下,两个导风板12均采用上述实施例中导风板12的设置方式。而在两个导风板12采用不同的设置方式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导风板12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导风板12,而另一个导风板12则可以采用其他方式的导风板12,例如,将第二板件200设置为平板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一板件100内部形成的导风板12等。
以下基于空调器10中具有两个导风板12为例说明空调器实现的多种出风模式。
请参阅图8,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示中的空心箭头指代的是出风方向。第一状态指代的是,空调器10处于零风模式的状态,此时,两个导风板12共同关闭出风口13,导向至出风口13的气流自两个导风板12上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导出,实现零风。其中,由于各个导风板12上均采用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的设置,通过第二板件上的第二通孔和第一板件上的第一通孔对气流进行打散,换言之,在经过第二通孔的打散作用之后,气流再被多个第一通孔打散,以大幅度削弱气流的流速以及冲击力,便能提升零风感模式的效果。
请参阅图9,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示中的空心箭头指代的是出风方向。第二状态指代的是,空调器10处于第一制热模式,此时,两个导风板12均向上转动至完全打开出风口13。在该状态下,部分气流自两个导风板12之间导出,该部分气流受到上方导风板12中的第二导风面201的导向作用向下导出,同时依靠下方导风板12中第一导风面101的附壁作用向下导出;而另一部分气流则自下方导风板12的下方导出,该部分气流则受到下方导风板12的第二导风面201的导向作用以向下导出;由此,可以使得该模式下,气流能向下方导出,实现热风落地的目的,同时还能提升制热效率。
请参阅图10,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第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示中的空心箭头指代的是出风方向。第三状态指代的是,空调器10处于第二制热模式,此时两个导风板12均向下转动至几乎完全打开出风口13.在该状态下,大部分气流自两个导风板12之间导出;此时,下方导风板12的第二导风面201向气流提供导流作用,上方导风板12的第一导风面101向气流提供导流作用;此时,由于第二导风面201的弧度较小,且同时依靠第一导风面101的附壁作用,在向下导出气流的同时,还能延长气流的送风距离,基于此,不仅能实现热风落地,还能提升大范围空间的制热效率。
请参阅图11,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器的第四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示中的空心箭头指代的是出风方向。第四状态指代的是,空调器10处于制冷模式,此时两个导风板12向下转动一定角度,其中,此时的导风板12转动的角度低于空调器10在第三状态时导风板12转动的角度。此时,部分气流自两个导风板12之间导出,该部分气流受到下方导风板12中第二导风面201以及上方导风板12中第一导风面101的导向作用;其中,第二导风面201使得气流向前导出,依靠第一导风面101的附壁作用,可以延长该部分气流的出风距离。还一部分气流自上方导风板12的上方导出,该部分气流则在上方导风板12中的第二导风面201的导向作用下向前导出。在该状态下,由于第二导风面201的导向作用以及第一导风面101的附壁作用,可以使得制冷气流向前导出,且延长送风距离,可以提升制冷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导风板12及空调器10中,外凸的第一导风面101可以依靠附壁作用来对气流提供引导作用,便能使得导风板12可以通过第一导风面101来实现导风;内凹的第二导风面201则可以直接向气流提供导向作用,也就是说,导风板12可以通过第二导风面201来实现导风;而在导风板12遮挡空调器10的出风口13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单元110和第二出风单元210来实现出风,以实现空调器10的零风感模式。由此,该导风板12的设置,可以提供多种导风的方式,进而实现多种送风的模式,以增加空调器10出风方式的多样性,满足用户多样的需求,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导风板12实现的出风方式单一的技术问题。并且,将第一导风面101的弧度设置为大于第二导风面201的弧度,使得第一导风面101提供的气流导向作用与第二导风面201形成的气流导向作用不同,便能使得第一导风面101形成的送风方式与第二导风面201形成的送风方式不同,进一步满足用户送风多样性的需求。另外,由于第二板件200的设置,可以提升第一板件100的整体强度,从而提升导风板12的整体强度。将第一板件100和第二板件200采用可拆卸地方式连接,不仅方便导风板12的整体制作,还能方便导风板12的后期维护,降低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导风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板件,设有供气流穿过的第一出风单元,且所述第一板件的外侧形成外凸的第一导风面;
第二板件,设有供气流穿过的第二出风单元;所述第二板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板件的内侧,且在远离所述第一板件的一侧形成内凹的第二导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面和所述第二导风面均呈弧形,所述第一导风面的弧度大于所述第二导风面的弧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单元为开设在所述第一板件上的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出风单元为开设在所述第二板件上的多个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通孔的有效通过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有效通过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弯曲呈弧形;和/或,所述第二板件弯曲呈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件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一板件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的内侧凸设有第一配合部和卡接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卡接部设于所述第一板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
所述第二板件上设有第二配合部和扣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和所述扣合部设于所述第二板件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板件用于在所述第二配合部抱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部的情况下,以所述第一配合部为中心相对所述第一板件转动,直至所述扣合部与所述卡接部扣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板件之间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开口朝向所述卡接部;所述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板件形成第二凹槽,且所述第二凹槽的开口背向所述扣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伸入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配合部伸入所述第一凹槽,以使所述第二配合部抱合于所述第一配合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与所述第二板件形成卡槽,所述卡槽的开口背向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卡接部卡入所述卡槽,且所述卡接部的端部抵持于所述扣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件内侧还设有两个转动连接部,两个所述转动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板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板件设于两个所述转动连接部之间,且所述第二板件的两端分别抵持于两个所述转动连接部。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主体和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导风板,所述空调主体上设有供出风的出风口,所述导风板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出风口内部,用于相对所述空调主体转动以选择性地打开或遮挡所述出风口。
CN202320185772.1U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884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5772.1U CN218884235U (zh)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85772.1U CN218884235U (zh)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4235U true CN218884235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3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85772.1U Active CN218884235U (zh) 2023-01-31 2023-01-31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42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26646B1 (en) Air conditioner
KR101160401B1 (ko) 천정 매입형 공기 조화기
US20190160919A1 (en) Register
CN218884235U (zh) 一种导风板及空调器
CN211650472U (zh) 导风板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US6776710B1 (en) Vent structure for slotted outlet with uniform velocity profile
CN110749076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JP5563687B2 (ja) 車両用の空調システムの吸気口
CN211345508U (zh) 导风板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650681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110749079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WO2022089395A1 (zh)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749077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07262677U (zh) 挡风板和空调室内机
KR20200000725U (ko) 산들바람형 벽걸이 에어컨
CN110848958B (zh) 百叶组件、导风组件和空调器
CN111006381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4791844U (zh)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749078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476253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650682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1476252U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10772701U (zh) 空调器及其导风组件
CN209558524U (zh) 出风框部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762822B (zh) 导风板组件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