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84130U - 立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84130U
CN218884130U CN202223149678.5U CN202223149678U CN218884130U CN 218884130 U CN218884130 U CN 218884130U CN 202223149678 U CN202223149678 U CN 202223149678U CN 218884130 U CN218884130 U CN 218884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team
air outlet
water storage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4967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海洋
魏传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4967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841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84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841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立式空调器,包括:高温蒸汽装置,其包括:蓄水箱上设有净化出风口且内部形成有蓄水空间和风道;蓄水箱底座设于蓄水箱的下方且与风道连通,蓄水箱底座内设置岛状废液回收腔,岛状废液回收腔中部设有导水槽和水位检测槽;蒸汽发生组件设于岛状废液回收腔内,蒸汽发生组件包括:蒸汽发生件、蒸汽发生腔和蒸汽发射件,蓄水空间内的液体流向蒸汽发生腔,蒸汽发生件对蒸汽发生腔内的液体加热产生蒸汽,蒸汽发射件对风道内喷射蒸汽;送风组件设于蓄水箱底座的下方且和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室外空气进风口连通,用于向蓄水箱底座和风道内输送气流;净化出风口与风道之间形成有出风腔,出风腔倾斜向上设置且在倾斜方向呈渐缩状。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温蒸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空调行业中,温度调节是基本功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行业内相关技术中,一般通过水洗空气或蒸汽洗空气装置进行空气质量的提升,水洗空气主要是将室内空气通过驱动装置进入水箱,再经过水箱内形成的水幕洗涤后,从出风口排出进入室内,该装置长期使用后,水箱内会聚集大量的污染物,洗涤过的空气中仍具有大量的细菌,净化效果大大折扣,另一方面,水洗空气装置对空气的加湿量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加湿需求;而蒸汽洗空气装置则利用高温蒸汽对经过其中的室内空气或者室外新风进行高温蒸汽杀菌和气体加湿,但蒸汽洗空气装置出风口非常容易出现凝露和冷凝水飞溅的现象。
相关技术中,在水洗空气净化装置中,水箱上设置有净化风出口,并且在净化风出口的内侧设置有吸水件,可以将回流的冷凝水进行吸收,防止过多冷凝水囤积在净化出风口处,但是,当吸水件吸收饱和之后则不能继续吸收,倘若此时吸水件更换不及时,则仍然会导致冷凝水飞溅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立式空调器,在高温蒸汽装置内的风道至净化出风口之间的出风腔进行倾斜向上设置,且在倾斜的出风方向呈渐缩状,可使冷凝水顺势回流至回收腔,不会出现飞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包括:机壳,设置有室内空气进风口和室外空气进风口;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由所述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下向室内输出;高温蒸汽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和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连通,所述高温蒸汽装置用于产生高温蒸汽并释放至所述机壳外,所述高温蒸汽装置包括:蓄水箱,设置有净化出风口且内部形成有蓄水空间和风道,所述风道和所述蓄水空间相隔开,所述蓄水空间内存储有液体;蓄水箱底座,设置于所述蓄水箱的下方且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蓄水箱底座内设置岛状废液回收腔,所述岛状废液回收腔中部设有导水槽和水位检测槽;蒸汽发生组件,设置于所述岛状废液回收腔中,所述蒸汽发生组件包括:蒸汽发生件、蒸汽发生腔和蒸汽发射件,所述蓄水空间的液体经由所述导水槽流向所述蒸汽发生腔,所述蒸汽发生件设置于所述蒸汽发生腔内且配置为对所述蒸汽发生腔内的液体加热产生蒸汽,所述蒸汽发射件配置为对所述风道和所述蓄水箱底座喷射蒸汽;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蓄水箱底座的下方且和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连通,所述送风组件配置为在其驱动运转下由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向所述蓄水箱底座和所述蒸汽发生组件及所述风道内输送气流;所述净化出风口与所述风道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相对竖直方向斜向上设置且在倾斜方向呈渐缩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净化出风口与风道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倾斜向上的出风腔,并且出风腔沿着出风方向呈渐缩状,这样,可以使蒸汽冷凝水顺势回流至风道以及岛状废液回收腔内,直接从根本上解决冷凝水溢出的问题,同时还能够防止立式空调器安装位置不平而导致冷凝水只从一侧溢出的问题,大大降低冷凝水溢出风险。另外,来自蒸汽发生组件出的气流从风道流向出风腔内时,从出风腔靠近风道的一侧至净化出风口处逐渐被挤压,导致其压力降低流速增加,使气流的传播距离更远,从而可以使室内的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更加均匀,提升了该高温蒸汽装置的用户体验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净化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挡水部,所述第一挡水部设置于所述出风腔的底壁靠近所述净化出风口处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挡水部竖直向上延伸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净化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挡水部,所述第二挡水部设置于所述出风腔的上壁靠近所述净化出风口处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挡水部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弯曲延伸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腔的底壁从靠近所述风道的一侧至所述净化出风口处呈逐渐升高趋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腔的底壁设置有多个台阶部,多个所述台阶部从所述出风腔靠近所述风道的一侧至所述净化出风口处逐级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风腔的底壁从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侧壁的一侧至所述出风腔的底壁的中间位置呈两侧高中间低的凹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回流过滤网,所述回流过滤网设置于所述出风腔靠近所述风道的一侧,且所述回流过滤网和所述风道的内壁卡接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回流过滤网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风道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卡接部为卡凸,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卡槽,所述卡槽先从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后再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卡凸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送风组件包括:驱动风机和送风壳体,所述驱动风机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的内部,所述送风壳体设置在所述蓄水箱底座的下方,所述送风壳体内形成有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连通于所述蓄水箱底座和所述蒸汽发生组件及所述风道,以在所述驱动风机的驱动运转下向所述蓄水箱底座和所述蒸汽发生组件及所述风道内输送气流;以及,所述送风壳体设置有风路切换组件,以使所述送风壳体选择性地连通于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和/或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且由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引入室外空气和/或由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引入室内空气。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温蒸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温蒸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温蒸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温蒸汽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温蒸汽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温蒸汽装置的剖面示意图三;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温蒸汽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温蒸汽装置的局部结构剖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高温蒸汽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立式空调器;10、机壳;11、换热出风口;
200、高温蒸汽装置;
20、蓄水箱;21、净化出风口;22、蓄水空间;23、风道;24、第一凹把手;25、出风腔;251、上壁;252、底壁、253、侧壁;26、第一挡水部;27、第二挡水部;28、台阶部;291、第一卡接部;292、第二卡接部;
30、蓄水箱底座;31、岛状废液回收腔;32、导水槽;33、水位检测槽;34、安装槽;35、顶杆;36、密封盖;371、排水孔;372、排水口;38、出水阀;39、第二凹把手;
40、蒸汽发生组件;41、蒸汽发生件;42、蒸汽发生腔;43、蒸汽发射件;44、送风组件;441、驱动风机;442、送风壳体;48、第一配合凸缘;49、第二配合凸缘;50、过滤网;52、束流罩;53、电器盒;60、空气扩散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器100。
结合附图1-图11所示,立式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0、换热器、换热风机和高温蒸汽装置200。
其中,机壳10设置有室内空气进风口(附图未示出)和室外空气进风口(附图未示出),其中,室内空气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内空气,室外空气进风口用于引入室外新风。
以及,换热器和换热风机设置在机壳10的内部,由换热器换热形成的换热气流在换热风机的运转下向室内输出。其中,机壳10设置有换热出风口11和换热进风口(附图未示出),如此,在换热风机的驱动运行下将机壳10外部的气流,即室内气流经由换热进风口引入机壳10内,经过换热器的换热形成换热气流,并在换热风机的运行下从换热出风口11输出,以满足用户所需的气流温度。此外,换热器内设置有换热风道23,换热风道23用于换热风通过,换热风道23与换热器相对应,换热风道23与换热出风口11连通,机壳10外部的风进入换热风道23,通过换热器和换热风机的运转下,从而可以实现立式空调器100的制冷和制热效果。
并且,高温蒸汽装置200设置于机壳10内,并且和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室外空气进风口连通,高温蒸汽装置200用于产生高温蒸汽并释放至机壳10外。如此,高温蒸汽装置200设置在机壳10内,这样,可以将室内空气通过室内空气进风口引入至高温蒸汽装置200中,或者,可以将室外空气通过室外空气进风口引入至高温蒸汽装置200中,又或者,可以将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一同引入至高温蒸汽装置中,以使高温蒸汽装置200产生高温蒸汽之后,与引入的气流相互接触,一方面,气流中的细菌、病毒细胞内因高温导致机体新陈代谢活动消失,细胞死亡;另一方面,空气中的灰尘、毛絮、尘螨与高湿的空气接触时,空气中的水蒸汽会对其进行沉降,对空气进行进一步过滤,使得净化后的气流释放至机壳10外,实现了空气净化效果。
如图5-图11所示,高温蒸汽装置200包括:蓄水箱20、蓄水箱底座30、蒸汽发生组件40和送风组件44。
其中,蓄水箱20上设置有净化出风口21,并且内部形成有蓄水空间22和风道23,风道23和蓄水空间22相隔开,蓄水空间22内存储有液体。如此,蓄水空间22内存储有液体,可以为蒸汽发生组件40提供液体,以使蒸汽发生组件40将液体加热产生高温蒸汽,与引入的气流接触杀菌后经由风道23从净化出风口21向外输送湿润的净化空气。并且,净化出风口21设置在蓄水箱20的外周面上,空气经由净化出风口21释放至室内。或者,净化出风口21可以与换热出风口11连通,以使空气从换热出风口11释放至室内,又或者,净化出风口21可以与新风出口连通,以使空气从新风风口释放至室内。
以及,蓄水箱底座30设置于蓄水箱20的下方,并且与风道23连通,蓄水箱底座30内设置岛状废液回收腔31,岛状废液回收腔31中部设有导水槽32和水位检测槽33。如此,蓄水箱20和蓄水箱底座30上下固定连接,并且蓄水箱底座30内部与风道23连通,在蓄水箱底座30内设有岛状废液回收腔31,并在岛状废液回收腔31中部设有导水槽32和水位检测槽33,使导水槽32用于将蓄水空间22中的液体引流至蒸汽发生组件40中,水位检测槽33用于检测引入至蒸汽发生组件40内的液体容量是否达到所需条件,从而可以提醒用户进行加水。
并且,蒸汽发生组件40设置于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蒸汽发生组件40包括:蒸汽发生件41、蒸汽发生腔42和蒸汽发射件43,蓄水空间22内的液体经由导水槽32流向蒸汽发生腔42,蒸汽发生件41设置于所述蒸汽发生腔42内,并且配置为向蒸汽发生腔42内的液体加热产生蒸汽,蒸汽发射件43配置为向风道23内和所述蓄水箱底座30喷射蒸汽。
也就是说,蓄水箱底座30为蒸汽发生组件40提供一个安装位置,使得蒸汽发生组件40安装于蒸汽箱底座中的岛状废液回收腔31中,具体地,在岛状废液回收腔31的中部设置有安装槽34,可以将蒸汽发生组件40固定安装在此安装槽34内,与导水槽32和水位检测槽33同在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以使蒸汽发生组件40产生高温蒸汽向风道23和蓄水箱底座30内喷射蒸汽,并且岛状回收废液腔还可以将蒸汽冷凝后的废液进行回收,防止冷凝水乱流。
其中,蒸汽发生组件40包括:蒸汽发生件41、蒸汽发生腔42和蒸汽发射件43,蓄水空间22内的液体通过导水槽32将液体引入至蒸汽发生腔42内,然后蒸汽发生件41将蒸汽发生腔42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以产生高温蒸汽,在高温压力的作用下蒸汽通过蒸汽发射件43喷射至风道23内以及蓄水箱底座30中,这样,蒸汽与引入高温蒸汽装置200中的气流充分混合,以对气流进行杀菌除尘,而且蒸汽能够增大气流的湿度,混合后的气流吹入室内后可以为室内空气进行加湿。此外,一部分蒸汽会在空气流动过程中被冷凝,冷凝水会附着于气流中的灰尘、PM2.5等颗粒物杂质,形成水滴下落,从而降低了混合后的气流的湿度,避免了过度加湿的问题,且能够减少吹入室内的气流中的杂质,最终流入至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进行回收。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汽发生件41为电加热件,电加热件与高温蒸汽装置200中的电器盒53电连接,以用于对电加热件供电且控制电加热件的通断状态。该电加热件设置在蒸汽发生腔42内,以对蒸汽发生腔42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以产生高温蒸汽。
并且,送风组件44设置于蓄水箱底座30的下方,并且和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室外空气进风口连通,送风组件44配置为在其驱动运转下由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室外空气进风口向蓄水箱底座30和蒸汽发生组件40及风道23内输送气流。如此,送风组件44位于蓄水箱底座30的下方,与室内空气进风口或者室外空气进风口连通,这样,可以将室内气流或者室外气流在送风组件44的运转驱动下向上引入至蓄水箱底座30,随后经过岛状废液回收腔外侧的空腔到达蒸汽发生组件40处,与蒸汽发生组件40产生的高温蒸汽充分接触,从而对气流进行杀菌消毒,并经由风道23从净化出风口21释放至室内。
此外,净化出风口21与风道23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出风腔25,出风腔25倾斜向上设置,并且在倾斜的出风方向呈渐缩状。如此,在净化出风口21与风道23之间形成有一个出风腔25,以使经高温蒸汽净化的空气依次经过风道23和出风腔25之后,从净化出风口21向外输送气流。
并且,出风腔25倾斜向上设置,并且出风腔25沿着倾斜的出风方向呈渐缩状,一方面,可以使蒸汽冷凝水顺势回流至风道23以及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直接从根本上解决冷凝水溢出的问题,同时还能够防止立式空调器100安装位置不平而导致冷凝水只从一侧溢出的问题,大大降低冷凝水溢出风险;另一方面,来自蒸汽发生组件40出的气流从风道23流向出风腔25内时,由于出风腔25在出风方向呈渐缩状,从出风腔25靠近风道23的一侧至净化出风口21处逐渐被挤压,导致其压力降低流速增加,使气流的传播距离更远,从而可以使室内的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更加均匀,提升了该高温蒸汽装置200的用户体验感。
此外,导水槽32、岛状废液回收腔31中的安装槽34和水位检测槽33三者通过底部的通孔相连通,从而可以使三者内部的水位保持一致。具体地,导水槽32内设有顶杆35,水位检测槽33设有水位检测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选用电极式液位检测器,水位检测装置顶部覆盖有密封盖36,防止水蒸气冷凝后的冷凝水进入该装置内,影响水位检测装置的检测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水位检测槽33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孔371,当蒸汽发生组件40内部需要除垢时,可将污水从此排水孔371排出。
当蓄水箱20安装在蓄水箱底座30上时,顶杆35将蓄水箱20中的出水盖内部的出水阀38顶起,蓄水箱20内存储的液体流入导水槽32内,导水槽32内的液体通过底部的通孔进入蒸汽发生腔42内部,当蒸汽发生腔42内的水位到达导水槽32的最高处时,供水停止。此外,当水位检测槽33中的水位检测装置检测到导水槽32内的水位低于第一高度时,水位检测装置将该信号传递给报警装置,以提示用户对该蓄水箱20进行补水,此时,可将蓄水箱20、蓄水箱底座30以及蒸汽发生组件40整体拉出后,将蓄水箱20与蒸汽发生组件40分离,随后再对蓄水箱20进行补水。
并且,蒸汽发生件41中也集成有水位检测装置,例如水位传感器,当检测到蒸汽发生腔42内的水位低于第二高度时,蒸汽发生件41自动停止工作,防止蒸汽发生件41干烧,影响蒸汽发生组件40的使用寿命。其中,第二高度的高度值低于第一高度的高度值,以确保蒸汽发生组件40可以正常产生蒸汽以进行消毒杀菌。
而且,由于高温蒸汽与空气混合时,有一部分水蒸汽会在空气流动过程中被冷凝,在岛状废液回收腔31底部设置有与室外相连的排水口372,当有冷凝水滴落在岛状废液回收腔31后,可以及时地将其排出室外,防止细菌滋生。
另外,为防止高温蒸汽装置200因长期运行而使蒸汽发生腔42内产生水垢,本发明将蒸汽发生组件40做成可拆卸结构,水垢较多时,可以将蒸汽发生腔42取出,在岛状废液回收腔31的安装槽34以及导水槽32内倒入除垢溶剂,待水垢完全溶解后,用清水将安装槽34冲洗干净,污水从水位检测槽33底部的排水孔371排出,经岛状废液回收腔31底部的排水管排出室外。
以及,为便于安装和拆离蓄水箱20盒蓄水箱底座30,在蓄水箱20外侧设置第一凹把手24,以及在蓄水箱底座30设置第二凹把手39,从而可以方便蓄水箱20和蓄水箱底座30安装和拆卸。
由此,净化出风口21与风道23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倾斜向上的出风腔25,并且出风腔25沿着出风方向呈渐缩状,这样,可以使蒸汽冷凝水顺势回流至风道23以及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直接从根本上解决冷凝水溢出的问题,同时还能够防止立式空调器100安装位置不平而导致冷凝水只从一侧溢出的问题,大大降低冷凝水溢出风险。另外,来自蒸汽发生组件40出的气流从风道23流向出风腔25内时,从出风腔25靠近风道23的一侧至净化出风口21处逐渐被挤压,导致其压力降低流速增加,使气流的传播距离更远,从而可以使室内的温度场和湿度场分布更加均匀,提升了该高温蒸汽装置200的用户体验感。
如图7-图9所示,净化出风口21处设置有第一挡水部26,第一挡水部26设置于出风腔25的底壁252靠近净化出风口21处的一侧,并且第一挡水部26竖直向上延伸设置。如此,在净化出风口21处的下端设有第一挡水部26,在立式空调器100开启高温蒸汽净化功能时,来自室内或者室外的空气经过蒸汽发生组件40的净化之后,到达净化出风口21处,由于高温高湿空气在进入室内环境之前可能会有部分蒸汽发生冷凝,一部分冷凝水会顺势沿着出风腔25的底壁252倾斜回流到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同时,第一挡水部26可以对冷凝水溢出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同时不会影响气流流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水部26为挡水板,竖直向上延伸一定长度,在净化出风口21处采用此种形式避免了冷凝水被高速气流吹出空调器外,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且,净化出风口21处设置有第二挡水部27,第二挡水部27设置于出风腔25的上壁251靠近净化出风口21处的一侧,并且第二挡水部27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弯曲延伸设置。如此,在净化出风口21处的上端设有第二挡水部27,第二挡水部27向下弯曲延伸,同第一挡水部26的作用相同,可以对冷凝水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以防止冷凝水溢出,与第一挡水部26共同阻挡冷凝水的溢出。
进一步地,出风腔25的底壁252从靠近风道23的一侧至净化出风口21处呈逐渐升高趋势。也就是说,出风腔25的底壁252从靠近风道23的一侧至净化出风口21处形成渐变增高式汇流面,这样可以使冷凝水沿着出风腔25的底壁252顺势汇流至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同时能够防止立式空调器100安装位置不平而导致冷凝水只从一侧溢出的问题,大大降低冷凝水溢出风险。
其中,出风腔25的底壁252设置有多个台阶部28,多个台阶部28从出风腔25靠近风道23的一侧至净化出风口21处逐级升高。如此,在渐变增高式汇流面上设置有多个台阶部28,使得多个台阶部28从出风腔25靠近风道23的一侧至净化出风口21处为逐级升高的阶梯结构,这样在高温蒸汽装置200内的水蒸气冷凝水较多时,相比于平滑的渐变增高式汇流面,这样可以减缓冷凝水回流的速率,以保证不会影响风道23内的空气流速。倘若产生的冷凝水较多,当大量的冷凝水顺势回流至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的过程中,冷凝水会与风道23内的空气相接触,从而影响空气的流出速率,因此,阶梯结构可以有效减缓冷凝水的回流速率,以确保净化空气正常的释放速率。
并且,出风腔25的底壁252从靠近出风腔25的侧壁253的一侧至出风腔25的底壁252的中间位置呈两侧高中间低的凹式结构。也就是说,出风腔25的底壁252从靠近两侧的侧壁253至底壁252的中部呈两侧高中间低的结构,这样,更有利于冷凝水的回流,使得冷凝水较为集中地回流至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防止冷凝水附着在整个底壁252表面上,致使冷凝水被高速气流吹出空调器外,影响客户的舒适体验。若没有此结构设计,则冷凝水容易从底壁252的各部分进行回流,当气流回流经过风道23的内壁面至岛状废液回收腔31的过程中,若冷凝水回流较多容易形成幕状,从而影响空气与蒸汽之间的充分混合,以及影响空气的流动速率。
此外,蒸汽发生腔42朝向蒸汽发射件4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配合凸缘48,第一配合凸缘48相对蒸汽发生腔42凸起,蒸汽发射件43的外周设置有第二配合凸缘49,第二配合凸缘49和第一配合凸缘48配合。在蒸汽发生腔42朝向蒸汽发射件43的一侧的外周设有第一配合凸缘48,第一配合凸缘48相对蒸汽发生腔42凸起以形成凹槽,可以使蒸汽发射件43的底部设置在此凹槽内,提高蒸汽发射件43的旋转稳定性。并且,蒸汽发射件43的外周设有第二配合凸缘49,第二配合凸缘49和第一配合凸缘48相互接触配合,第二配合凸缘49能够支撑并稳定蒸汽发射件43的结构。
并且,蒸汽发生腔42朝向蒸汽发射件43的一侧设置有束流罩52,束流罩52盖设于蒸汽发生腔42的顶部,以起到密封蒸汽发生腔42内部蒸汽的作用。
如图5-图7所示,风道23在背离蒸汽发生组件40的一侧先呈渐缩状再呈渐扩状。如此,蒸汽发射件43伸入风道23内,与蒸汽发射件43相对应的风道23从上往下呈渐扩状,这样可以使蒸汽发射件43喷射出来的蒸汽幕与空气进行充分的接触,此处的风道23体积较大,既可以方便扰流件45的旋转,又可使较多空气在此处与蒸汽充分接触。
然后,风道23在背离蒸汽发生组件40的一侧先呈渐缩状再呈渐扩状,在渐缩状的风道23部分可以对其下方的空气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一方面,可以使空气尽可能多地与蒸汽在下方的渐扩状的风道23部分进行充分接触,以提高消毒杀菌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防止部分空气未与蒸汽接触而直接从风道23以及蒸汽出口21释放至外部,有效保证了绝大部分的空气与蒸汽能够充分接触,使空气在经过高温消毒杀菌之后再释放至室内。
而且,高温蒸汽装置200还包括:空气扩散腔60,空气扩散腔60设置于送风组件44和蓄水箱底座30之间,主要是为了让来自送风组件44的空气在流经蓄水箱底座30之前能够充分扩散,使得空气能够沿着岛状废液回收腔31的壁面流动,岛状废液回收腔31的外壁面向内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当气流沿着岛状废液回收腔31的外壁面流动时,空气直接吹到蒸汽发生组件40的顶部,将喷出的高温水蒸汽吹入蓄水箱底座30中部的流道中,随后含有高温水蒸汽的空气由经蓄水箱20到达净化出风口21并释放至室内。
而在渐缩状的风道23上方再呈渐扩状,这样,可以使充分消杀的空气较为快速地经过此风道23部分释放至室内,提高空气的出风速率,倘若再风道23背离蒸汽发生组件40的一侧一直呈渐缩状,则降低了净化空气的出风速率,这样,空气速率降低,随空气流出的水蒸汽容易形成冷凝水,导致大量的冷凝水回收至岛状废液回收腔31内并排出室内,加速了蓄水箱20内需要加水的次数,同时影响空气的湿润度。
其中,高温蒸汽装置200包括:回流过滤网50,回流过滤网50设置于出风腔25靠近风道23的一侧,并且和风道23的内壁卡接设置。如此,出风腔25靠近风道23的一侧设有回流过滤网50,其表面形成的水膜可以对水蒸汽的扩散进行初步拦截,当产生的高温水蒸汽的量较大时,回流过滤网50的水膜可以有效吸收水蒸气,同时还对空气中的易溶于水的可挥发性有机物进行进行吸附溶解,以防止大量的水蒸汽随空气释放至室内,导致室内空气过于潮湿,同时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此外,高温蒸汽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高温蒸汽会被冷凝,冷凝水回流会经过回流过滤网50,回流过滤网50能够对回流的冷凝水进行吸收,防止冷凝水随空气释放出去而造成空气中喷水的现象。
这样,回流过滤网50可以对水蒸汽的扩散进行初步拦截,同时净化出风口21处的渐变增高式汇流面对来自上壁251滴落的冷凝水和底壁252形成的冷凝水起到汇集回流,通过回流过滤网50和净化出风口21处的双重阻拦,使净化出风口21处出现冷凝水的概率的大大降低,最后含有一定量高温水蒸汽的空气经由净化出风口21进入室内。
具体地,回流过滤网50通过卡接方式固定安装在风道23的内壁,回流过滤网50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卡接部291,风道23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卡接部292,第一卡接部291和第二卡接部292卡接配合。如此,第一卡接部291和第二卡接部292相互配合,以将回流过滤网50卡接在风道23内壁上,实现回流过滤网50的安装固定。
其中,第一卡接部291为卡凸,第二卡接部292为卡槽,卡槽先从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后再沿水平方向延伸,卡凸与卡槽卡接配合。如此,卡槽先从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后再沿水平方向延伸,呈“L”形结构,回流过滤网50外周的卡凸放进卡槽后,需稍微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卡凸完全卡在卡槽底部进而完成固定。
并且,回流过滤网50的材质可选用耐高温耐腐蚀的材料,本实用新型中优选不锈钢金属网,回流过滤网50的外周设置有四个卡凸,对应的卡槽的数量为四个,可以确保回流过滤网50可靠地安装在风道23的内壁上。
此外,送风组件44包括:驱动风机441和送风壳体442,驱动风机441设置在送风壳体442的内部,送风壳体442设置在蓄水箱底座30的下方,送风壳体442内形成有送风风道23,送风风道23连通于蓄水箱底座30和蒸汽发生组件40及风道23,以在驱动风机441的驱动运转下向蓄水箱底座30和蒸汽发生组件40及风道23内输送气流;以及,送风壳体442设置有风路切换组件,以使净化进风口选择性地连通于室外空气进风口和/或室内空气进风口,且由室外空气进风口引入室外空气和/或由室内空气进风口引入室内空气。
具体地,送风壳体442固定在蓄水箱底座30的下方,送风壳体442内形成的送风风道23连通于蓄水箱底座30和蒸汽发生组件40及风道23,并且驱动风机441位于送风壳体442的内部,这样,在驱动风机441的驱动运转下,可以将室外空气或者室内空气又或者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引入至送风风道23内,从而可以使引入的气流与蒸汽发生组件40所产生的高温蒸汽相互接触,以实现空气杀菌净化的效果。
以及,送风壳体442设有风路切换组件,通过风路切换组件的切换工作,可以使送风壳体442连通于室外空气进风口,可以将室外空气经由室外空气进风口引入送风风道23内;或者连通于室内空气进风口,可以将室内空气经由室内空气进风口引入送风风道23内;又或者连通于室内空气进风口和室外空气进风口,则可以将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共同引入至送风风道23内,然后与蒸汽发生组件40产生的蒸汽进行混合,并在扰流件45的扰动下,可以实现蒸汽与空气的充分接触,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空气净化效果。
具体地,风路切换组件可以为挡风板和驱动件,驱动件用于驱动挡风板进行转动,以选择性地遮挡室外空气进风口或室内空气进风口。
其中,当风路切换组件切换至送风壳体442与室外空气进风口之间连通时,且蒸汽发生组件40不工作,此时,驱动风机441启动,可以将室外新风气流从室外空气进风口吸入,并经过驱动风机441过滤之后,新风从净化出风口21排向室内,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保证立式空调器100100的新风模式的正常运行。即,室外空气进风口为新风进风口,净化出风口亦为新风出风口,即同一出风口。
或者,当送风壳体442与室内空气进风口连通时,机壳10外部的气流从室内空气进风口进入高温蒸汽净化装置内部,使室内风与蒸汽混合,以实现对室内气流的蒸汽净化作用。又或者,送风壳体442同时与室内空气进风口、室外空气进风口连通,使得室内风和室外新风一同进入高温蒸汽装置200中的蒸汽发生腔42处和风道23内与蒸汽混合。
除此之外,高温蒸汽装置200还可以单独使用,以及高温蒸汽装置200的供电方式可以采用触点式、插电式等方式。当安装有高温蒸汽装置200的空调器所在的环境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时,可以在立式空调器100的出风口处设置其他形式的杀菌净化结构,例如:离子、紫外、水洗等净化结构,对空气进一步进行净化,从而可以有效提高空气质量,满足用户的舒适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器,包括:
机壳,设置有室内空气进风口和室外空气进风口;
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
换热风机,设置在所述机壳的内部,由所述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流在所述换热风机的运转下向室内输出;
高温蒸汽装置,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且和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连通,所述高温蒸汽装置用于产生高温蒸汽并释放至所述机壳外,所述高温蒸汽装置包括:
蓄水箱,设置有净化出风口且内部形成有蓄水空间和风道,所述风道和所述蓄水空间相隔开,所述蓄水空间内存储有液体;
蓄水箱底座,设置于所述蓄水箱的下方且与所述风道连通,所述蓄水箱底座内设置岛状废液回收腔,所述岛状废液回收腔中部设有导水槽和水位检测槽;
蒸汽发生组件,设置于所述岛状废液回收腔中,所述蒸汽发生组件包括:蒸汽发生件、蒸汽发生腔和蒸汽发射件,所述蓄水空间的液体经由所述导水槽流向所述蒸汽发生腔,所述蒸汽发生件设置于所述蒸汽发生腔内且配置为对所述蒸汽发生腔内的液体加热产生蒸汽,所述蒸汽发射件配置为对所述风道和所述蓄水箱底座喷射蒸汽;
送风组件,设置于所述蓄水箱底座的下方且和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连通,所述送风组件配置为在其驱动运转下由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和/或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向所述蓄水箱底座和所述蒸汽发生组件及所述风道内输送气流;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净化出风口与所述风道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出风腔,所述出风腔倾斜向上设置且在倾斜的出风方向呈渐缩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挡水部,所述第一挡水部设置于所述出风腔的底壁靠近所述净化出风口处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挡水部竖直向上延伸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挡水部,所述第二挡水部设置于所述出风腔的上壁靠近所述净化出风口处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挡水部相对水平方向向下弯曲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腔的底壁从靠近所述风道的一侧至所述净化出风口处呈逐渐升高趋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腔的底壁设置有多个台阶部,多个所述台阶部从所述出风腔靠近所述风道的一侧至所述净化出风口处逐级升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腔的底壁从靠近所述出风腔的侧壁的一侧至所述出风腔的底壁的中间位置呈两侧高中间低的凹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回流过滤网,所述回流过滤网设置于所述出风腔靠近所述风道的一侧,且所述回流过滤网和所述风道的内壁卡接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过滤网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风道的内壁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和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卡接部为卡凸,所述第二卡接部为卡槽,所述卡槽先从竖直方向向下延伸后再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卡凸与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组件包括:驱动风机和送风壳体,所述驱动风机设置在所述送风壳体的内部,所述送风壳体设置在所述蓄水箱底座的下方,所述送风壳体内形成有送风风道,所述送风风道连通于所述蓄水箱底座和所述蒸汽发生组件及所述风道,以在所述驱动风机的驱动运转下向所述蓄水箱底座和所述蒸汽发生组件及所述风道内输送气流;以及,
所述送风壳体设置有风路切换组件,以使所述送风壳体选择性地连通于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和/或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且由所述室外空气进风口引入室外空气和/或由所述室内空气进风口引入室内空气。
CN202223149678.5U 2022-11-25 2022-11-25 立式空调器 Active CN2188841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9678.5U CN218884130U (zh) 2022-11-25 2022-11-25 立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49678.5U CN218884130U (zh) 2022-11-25 2022-11-25 立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84130U true CN218884130U (zh) 2023-04-18

Family

ID=85954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49678.5U Active CN218884130U (zh) 2022-11-25 2022-11-25 立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841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53332A (zh) 加湿器
CN218884130U (zh) 立式空调器
CN111692687A (zh) 底座结构以及加湿器
CN214949509U (zh) 用于立式蒸发加湿器的出风口结构
CN210951811U (zh) 一种大加湿量加湿器
CN210128444U (zh) 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8915145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9944567U (zh)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CN106969461B (zh) 一种上加水超声波加湿器
CN210128439U (zh) 布水装置和空气处理装置
CN219433406U (zh) 一种具有加热杀菌结构的无雾加湿器
CN208794614U (zh) 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空气净化装置
CN208886994U (zh) 加湿器及空调
CN219346638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9300926U (zh) 一种具有多重消杀结构的无雾加湿器
CN218721997U (zh) 一种加湿器
JP7273155B2 (ja) 清浄機
CN217441867U (zh) 一种水循环型蒸发式加湿器
CN219328148U (zh) 具有加热功能的加湿器
CN21888412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624267U (zh) 加湿器
CN221036170U (zh) 一种自带水喷淋加湿结构的空气净化器
CN210485963U (zh) 一种蒸发式加湿器
CN219558184U (zh) 一种具有防出风口进水及进水导流结构的香薰机
CN212842003U (zh) 一种带导流的加湿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