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47792U - 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47792U
CN218847792U CN202222988938.1U CN202222988938U CN218847792U CN 218847792 U CN218847792 U CN 218847792U CN 202222988938 U CN202222988938 U CN 202222988938U CN 218847792 U CN218847792 U CN 2188477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slide holder
inner cavity
plate
top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8893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旭
张晓宁
杨彭博
陈慧
冯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uangji Futur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ug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uga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uga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8893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477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477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477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4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the processing of minerals
    • Y02P40/50Glass production, e.g. reusing waste heat during processing or shaping
    • Y02P40/57Improving the yield, e-g- reduction of reject rat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属于生物医疗用具技术领域。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加热器以及吹风装置,装置主体的内部形成内腔;装置主体包括载片台,载片台包括支撑部,支撑部提供载玻片放置位置;载片台设置与内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加热器设于内腔;加热器与支撑部之间具有第一过流空间;吹风装置安装于装置主体;吹风装置用于向内腔吹送气流。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不仅提供载玻片放置位置,并可通过加热器与吹风装置的配合实现内腔热循环,以对载玻片进行均匀地加热;此种加热方式不仅可以节省试剂,并且加热器不接触载玻片,可以避免加热不均匀导致的干片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生物医疗领域的检测或实验中,常需要对载玻片上的样本进行加热。
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水浴法或直接加热方法,对载玻片及样本进行加热,实现温度控制。水浴法需要将载玻片放置在溶液中浸泡,溶液的温度满足目标温度,导致溶液试剂大量浪费。直接加热的方法,加热片紧贴载玻片底面,实现载玻片及样本的加热,但是,由于加热片与载玻片接触不均匀或由于加热片本身加热区域不均匀,容易出现加热不均匀、干片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对载玻片的加热更加均匀,避免干片,减少对试剂的浪费。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内部形成内腔;所述装置主体包括载片台,所述载片台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提供载玻片放置位置;所述载片台设置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连通口;
加热器,设于所述内腔;所述加热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具有第一过流空间;
吹风装置,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吹风装置用于向所述内腔吹送气流。
作为优选,所述吹风装置为横流风机。
作为优选,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装置主体连接;
所述导流板与所述装置主体之间形成第二过流空间,或所述导流板设置第二过流空间,所述装置主体设置过流口,所述内腔通过所述过流口与所述第二过流空间连通;
所述导流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载片台背离所述内腔的一侧,所述导流板用于将所述内腔内的气体引导至所述载片台背离所述内腔的一侧。
作为优选,所述载片台包括设于所述支撑部侧向的导流槽,所述载片台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导流槽;
所述载片台的端部形成所述导流槽的槽口,所述槽口供所述导流槽内的流体流出。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底板,所述载片台与所述底板设于所述装置主体的相对两侧;所述底板设置与内腔连通的第二连通口;所述吹风装置设于所述底板背离所述加热器的一侧;
所述第二连通口由接近所述吹风装置的一侧至接近所述加热器的一侧逐渐扩大。
作为优选,所述装置主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一端与所述装置主体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两侧所述导流板的自由端之间形成避位间隙;
所述避位间隙向所述第一连通口所在平面投影的投影区域为避位投影区域,所述避位投影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内。
作为优选,所述载片台包括顶板以及载片支架,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顶板,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载片支架;所述载片支架设于所述顶板背离所述加热器的一侧,所述顶板支撑所述载片支架,所述过流口形成于所述载片支架与所述顶板之间;
或,所述装置主体包括侧板,所述载片台设于所述侧板的顶部,所述过流口形成于所述载片台与所述侧板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载片台包括顶板以及载片支架;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顶板,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载片支架;所述载片支架设于所述顶板背离所述内腔的一侧,所述顶板支撑所述载片支架;
所述导流槽形成于所述顶板,所述导流槽的槽口形成于所述顶板的端部。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槽包括相对的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所述槽口形成于所述导流槽的第二槽部;所述导流槽由所述第一槽部至所述第二槽部向下倾斜。
作为优选,所述载片支架包括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框体,所述框体设置导液面;
所述导液面位于所述导流槽的上方,所述导液面由接近所述支撑部的一侧至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侧向下倾斜,所述导液面用于流体导入所述导流槽。
作为优选,所述载片台包括顶板以及载片支架;所述第一连通口设于所述顶板,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载片支架;所述载片支架设于所述顶板背离所述内腔的一侧,所述顶板支撑所述载片支架;
所述载片支架包括框体以及筋条,所述支撑部为所述筋条或所述支撑部包括所述筋条;
所述框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框部与第二框部,所述筋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框部连接;所述筋条间隔设置,相邻所述筋条之间形成第三连通口,所述第三连通口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内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包括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所述支撑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不仅提供载玻片放置位置,并可通过加热器与吹风装置的配合实现内腔热循环,以对载玻片进行均匀地加热;此种加热方法不仅可以节省试剂,并且加热器不接触载玻片,可以避免加热不均匀导致的干片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一位置剖面图;
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另一位置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立体结构图(图中未示出加热器与吹风装置);
图8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剖面图(图中未示出加热器与吹风装置);
图9为图8中的B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导流板的导流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载片台的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载片台的剖面图。
图中:10、装置主体;101、内腔;1021、第一连通口;1022、第二连通口;1023、第三连通口;103、第一过流空间;104、过流口;105、第二过流空间;106、避位间隙;11、载片台;111、顶板;1111、导流槽;1112、槽口;112、载片支架;1121、框体;11211、导液面;1122、筋条;1123、限位结构;12、侧板;13、底板;14、安装板;20、加热器;30、吹风装置;40、导流板;41、第一板部;42、第二板部;50、隔热板;90、载玻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生物医疗领域的检测或实验中,在一些需要对细胞、组织进行染色以进行检测检验实验的流程中,存在对载玻片及其样本进行加热的需求,以提供温度条件。
以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病理组织染色检测为例进行说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结合了免疫学、组织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利用免疫学的核心,即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了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与抗原上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染色的结果进行观察,从而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包括:烤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或过氧化物酶阻断(可以选择性添加)、染色、复染等。在一些步骤中,例如在抗原修复步骤中,对温度有要求,此时需要对载玻片、载玻片上样本、载玻片上的试剂进行加热。
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水浴法或直接加热方法,对载玻片进行加热,实现温度控制。水浴法需要将载玻片放置在溶液中浸泡,溶液的温度满足目标温度,但是溶液不能沸腾,溶液沸腾容易导致样本脱离或破损;并且需要根据需求更换水浴溶液,导致溶液试剂大量浪费;另外,将载玻片由水浴溶液中取出后,还需要对载玻片上进行清洗或干燥,避免水浴溶液残留在载玻片上,影响后续试剂的添加或避免影响观察。直接加热方法,加热片紧贴载玻片底面,实现载玻片及样本的加热,但是,由于加热片与载玻片接触不均匀或由于加热片本身加热区域不均匀,容易出现加热不均匀、干片的情况,干片容易导致样本脱落,影响检测、实验结果。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采用的载玻片加热方法,存在加热不均匀容易干片、加热浪费试剂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对载玻片90的加热更加均匀,不容易干片;采用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对载玻片90进行加热,相对于采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可以节省90%的试剂。
相关技术在进行细胞、组织染色时,载玻片90需要在专门的加热工位进行加热,完成加热后,需要将载玻片90移动至下一工位,进行下一步骤的操作,导致整个检测实验步骤麻烦。
而本实用新型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不仅具备载玻片90加热功能,还提供载玻片90放置位置,在病理染色流程中,烤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染色、复染这些步骤中,载玻片90均可以放置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上,无需将载玻片90移动至另一工位,使病理染色流程更加简单。
请继续参照图1至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一实施例中,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0、加热器20以及吹风装置30。加热器20与装置主体10连接,吹风装置30与装置主体10连接。
装置主体10的内部具有内腔101,内腔101作为加热室应用。装置主体10包括载片台11,载片台11包括支撑部,支撑部用于提供载玻片90放置位置,载玻片90放置时,载片台11的支撑部接触并支撑载玻片90。载片台11设置与内腔101连通的第一连通口1021,在水平方向上,第一连通口1021位于支撑部的内侧,将载玻片90放置在载片台11,载玻片90的外边缘位置受到载片台11支撑部的支撑,载玻片90的主体部分的下方为第一连通口1021。
加热器20设置在内腔101,换言之,加热器20设于装置主体10的内部。如图3至图5所示,加热器20与支撑部之间设置第一过流空间103,以使载玻片90与加热器20之间保留一定距离,避免加热器20直接接触载玻片90。加热器20可以为但不限于电磁式加热器20、电阻式加热器20、红外线加热使加热器20。
吹风装置30用于向内腔101吹送气流,吹风装置30用于扰动内腔101内的气体。
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在使用时,将载玻片90放置在载片台11,加热器20以及吹风装置30启动,加热器20向外散热,内腔101内的空气升温,由于载玻片90的下表面由第一连通口1021露出,热空气作用于载玻片90,实现对载玻片90的加热。吹风装置30扰动内腔101内的空气,使内腔101内的热空气均匀分布,以使内腔101内各处的温度更加均匀,对载玻片90的加热更加均匀,可以避免干片的情况,避免由于局部温度不均导致的样本起气泡的情况,加热效果更佳,对其他步骤的影响更小。
本实用新型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加热器20不直接接触载玻片90,通过加热器20与吹风装置30配合,实现内腔101内热空气循环,实现准确的温度控制,不浪费试剂,避免试剂温度过高破坏样本。本实用新型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加热器20不直接接触载玻片90,由于在加热器20与载玻片90之间保留第一过流空间103,并且可以通过吹风装置30使内腔101内的热空气循环,即使存在载玻片90的底壁不平整、或加热器20的顶部不平整、或加热器20的各个区域发热不均的情况,也可以实现对载玻片90均匀地加热,无干片情况。本实用新型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通过控制加热器20的功率即可实现对温度的控制,温度控制简单。
在一实施例中,该载玻片放置加热平台还包括制冷器以及加湿器,通过在吹风装置30的吹风路径上、或在内腔101、或在其他位置贴附制冷片或设置其他制冷器,也可以实现通过气流实现小范围制冷循环。通过在吹风装置吹风装置30的吹风路径上设置喷雾器、储水槽等可以实现湿度增加效果的加湿器,也可以实现通过气流实现加湿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载玻片放置加热平台,通过装置主体10以及吹风装置30的配合,提供风控环境,通过小范围风循环,可进行更均匀、高精度的温度控制以及湿度控制。
以病理组织染色流程中的修复步骤为例,需要向载玻片90上的样本添加修复液,修复环境的温度要求在a摄氏度左右。采用水浴法加热,则需要将载玻片90浸泡在a摄氏度的修复液内,需要使用大量的修复液,导致溶液试剂浪费,而本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只需要在载玻片90上提供少量能够浸润样本的修复液,通过加热器20与吹风装置30的配合即可实现加热,满足修复步骤的温度要求,更加节省溶液试剂。采用直接接触法加热,虽然相对与水浴加热法节省试剂,但是容易造成加热不均匀、干片等情况,而本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加热更加均匀、不容易干片、不容易起气泡。
吹风装置30设置在内腔101之外,吹风装置30包括底板13,底板13设置与内腔101连通的第二连通口1022,加热器20与吹风装置30设于底板13的相对两侧,换言之,吹风装置30设于第二连通口1022背离加热器20的一侧,如此,方便吹风装置30将内腔101之外的气流送至内腔101之内,既可完成内腔101内的气流扰动,又避免吹风装置30过于接近加热器20,进而避免吹风装置30温度过高损坏。对吹风装置30的耐热性能要求更低,成本更低,可以直接采用现有的吹风装置30。
本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0包括侧板12,载片台11与底板13设于侧板12的相对两侧,侧板12、底板13之间围成用于容纳加热器20的内腔101。
在其他实施例中,装置主体10的外型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为了使位于第一过流空间103内的空气的温度更快地达到目标温度,使内腔101内的热空气循环效果更佳,将第一连通口1021与第二连通口1022配置于装置主体10的相对两侧。本实施例中,载片台11位于加热器20的上侧,加热器20位于吹风装置30的上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吹风装置30设于内腔101外部的基础上,也可以将第二连通口1022设于装置主体10的侧板12。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吹风装置30设置在内腔101内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吹风装置30设置在内腔101内部,并且在装置主体10设置与内腔101连通的第二连通口1022,只要可以在吹风装置30启动时,扰动内腔101内的气体,使内腔101内的热量更加均匀地分布即可。
为了加强内腔101内空气循环的效率,以实现更加均匀的加热效果,吹风装置30采用横流风机,横流风机又称横流风扇、贯流风机。采用横流风机作为吹风装置30,相对于采用其他普通轴流风机作为吹风装置30,能够获得更佳的热循环效果。
横流风机可以实现定向进风与的定向出风的功能,横流风机送出的气流为涡流,对内腔101内的气体的扰动效果更好,提升内腔101中气体的循环效果,提高热循环效率,使对载玻片90的加热更加均匀。并且,横流风机结构简单、体积小、动压系数较高而达到的距离较长。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普通的轴流风机(如普通风扇)作为吹风装置30。
装置主体10包括底板13,载片台11与底板13设于装置主体10的相对两侧;第二连通口1022设于底板13。为了使吹风装置30的送风效率更高,将第二连通口1022配置为:第二连通口1022由接近吹风装置30的一侧至接近加热器20的一侧逐渐扩大,换言之,第二连通口1022的出风端大于进风端。如此,在第二连通口1022的宽度小于加热器20的宽度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连通口1022逐渐扩大地设置,使气体经过第二连通口1022的过程中,在连通口内壁的导向下,向外侧吹动,以使气流能够吹到加热器20的外侧,实现更好的热循环效果。
为了方便安装吹风装置30,设置与装置主体10连接的安装板14,将吹风装置30安装固定于安装板14。
载片台11至少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配置:
载片台11的配置方式一:如图7至图12所示,载片台11为分体结构。载片台11包括顶板111以及载片支架112,第一连通口1021形成于顶板111,支撑部形成于载片支架112;载片支架112设于顶板111背离加热器20的一侧,顶板111支撑载片支架112。载片支架112与顶板111可拆连接。
采用此种方式配置载片台11,方便根据需求,在顶板111或在载片支架112上分别加工不同形状的不同部位,以提供不同支撑、气体导流、液体导流的效果。方便根据不同需求更换不同结构的顶板111或载片支架112,或方便清洗载片台11。
载片台11的配置方式二:如图1至图6所示,载片台11为一体结构。装置主体10包括侧板12,载片台11设于侧板12的顶部,载片台11与侧板12连接。
为了对载玻片90进行均匀地加热,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包括导流板40。导流板40与装置主体10连接,导流板40与装置主体10的侧板12连接。
装置主体10设置过流口104,内腔101通过过流口104与第二过流空间105连通。导流板40的一部分位于载片台11背离内腔101的一侧,换言之,导流板40的一部分位于载片台11的顶部。导流板40用于将内腔101内的气体引导载片台11背离内腔101的一侧,换言之,导流板40用于将过流口104流出的气体引导至载片台11的上方。
内腔101内的气体受热后可通过过流口104流动至第二过流空间105,再从第二过流空间105流至载片台11的载玻片90的上方,如此,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对载玻片90进行加热时,载玻片90的底面与内腔101内的热气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加热,载玻片90的顶面、载玻片90承载的样本、载玻片90承载的试剂与载玻片90上方的热气体进行热交换实现加热,可以实现样本以及试剂更加均匀地加热,加热效果更佳。
请继续参照图1、图5、图10,导流板40包括第一板部41以及第二板部42,第一板部41与侧板12连接,第二板部42与第一板部41连接。第一板部41竖直,第二板部42由下至上地向内延伸,第二板部42可以为弯曲的板材,也可以为倾斜的直板材。第二过流空间105包括第一板部41与装置主体10之间的第一间隙,以及第二板部42与装置主体10之间的第二间隙。第一板部41用于将过流口104流出的气体向上引导,第二板部42用于将第一空间内的气体向内引导。
本实施例中,导流板40与侧板12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板40与侧板12也可以为分体结构,再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胶水粘接、卡扣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板40也可以与装置主体10的载片台11连接,只要能够导流板40与装置主体10之间形成第二过流空间105即可。
装置主体10过流口104的设置,至少可以通过如下任一方式实现:
过流口104设置方式一:如图7至图12所示,载片台11包括顶板111以及载片支架112,第一连通口1021形成于顶板111,支撑部形成于载片支架112;载片支架112设于顶板111背离加热器20的一侧,顶板111支撑载片支架112,过流口104形成于载片支架112与顶板111之间。
过流口104设置方式二:如图1至图6所示,装置主体10包括侧板12,载片台11设于侧板12的顶部,载片台11与侧板12连接,过流口104形成于载片台11与侧板12之间。
为了将更多热气体引导至载片台11的上方,提升上方加热的效果,在装置主体10的至少两侧设置导流板40。在装置主体10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导流板40,相对应地,在装置主体10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也分别形成过流口104。
如图5、图8、图10所示,内腔101的一部分气体由左侧的过流口104吹至左侧导流板40的导流面上,左侧导流板40将气体先向上引导,再向右引导,以向载玻片90的正上方吹送热气。内腔101的又一部分气体由右侧的过流口104吹至右侧导流板40的导流面上,右侧导流板40将气体先向上引导,再向左引导,以向载玻片90的正上方吹送热气。通过在装置主体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过流口104以及导流板40,可以更好地更均匀地将热气吹送至载玻片90的上方,实现上方的均匀加热。相对于仅设置一个导流板40,在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导流板40的加热效果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在装置主体10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设置导流板40,相对于在装置主体10主体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设置导流板40,可以提供更大表面积的导流板40,热气导流效果更佳。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导流板40设置于装置主体10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一个导流板40,但是导流板40为拱形板,导流板4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装置主体10的相对两侧连接。
在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导流板40的基础上,为了避免导流板40阻碍向载玻片90添加试剂的操作,通过如下方式配置两侧的导流板40:
两侧导流板40的一端与装置主体10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两侧导流板40的自由端之间形成避位间隙106;避位间隙106向第一连通口1021所在平面投影的投影区域为避位投影区域,避位投影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连通口1021内。
本实施例中,避位投影区域完全落入第一连通口1021内,换言之,载玻片90用于承载样本的主体部分的正上方为避位间隙106,如此,避免导流板40遮挡在载玻片90主体部分的正上方,在病理染色流程的修复步骤、染色步骤、复染步骤需要向样本添加试剂时,可以通过避位间隙106上方的加液装置向下施加液体,液体通过避位间隙106落至载玻片90上,实现试剂添加。
通过避位间隙106的设置,将载玻片90放置于载片台11上之后,不仅可以实现载玻片90的加热,在需要向载玻片90添加试剂时,也无需抽出载片台11,使整个检测、实验流程更加简单。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不设置导流板40的基础上,也将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配置为,载玻片90的主体部分的正上方无遮挡,方便向载玻片90添加试剂。如此,本实用新型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不仅具备载玻片90加热功能,还提供载玻片90放置位置,在病理染色流程中,烤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染色、复染这些步骤中,载玻片90均可以放置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上,无需将载玻片90移动至另一工位,使病理染色流程更加简单。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避位间隙106,在需要添加试剂时,将载片台11由装置主体10抽出。
请继续参照图7至图12,为了使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适用范围更广,使载玻片90放置在该放置加热装置上之后,方便进行多种步骤操作,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配置导流槽1111,导流槽1111形成于支撑部的外侧,外侧指的是背离第一连通口1021的中心线的的一侧。导流槽1111用于承接载玻片90上外溢的液体。
载片台11包括设于支撑部侧向的导流槽1111。本实施例中,在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导流槽1111,如此,可以在载玻片90的左右两侧分别提供导流槽1111。
请继续参照图11、图12,为了方便将导流槽1111内的液体及时排出,载片台11的端部形成导流槽1111的槽口1112,槽口1112供导流槽1111内的流体流出。导流槽1111内液体可以自动地或被动地流向槽口1112,以排出导流槽1111外。
由于载片台11设置了导流槽1111,当向载玻片90上添加的试剂的量过大时,溢出载玻片90的试剂可以进入导流槽1111并排出,当需要使用清洗剂清洗载玻片90上,可以将清洗剂排至导流槽1111并排出。通过导流槽1111的设置,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的适用范围更广,在进行清洗载玻片90的操作时,也无需将载玻片90转移至另一工位放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一侧设置导流槽1111,也可以围绕一圈设置导流槽1111。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在载片台11的端部设置槽口1112,换言之,也可以不设置导流槽1111的出液口,通过手动拆卸载片台11倒掉导流槽1111内液体、吸水棉吸走导流槽1111内液体、吸管吸走导流槽1111内液体等方式,排出导流槽1111内液体。
请继续参照图11、图12,为了方便设置导流槽1111,为了使载玻片90上的多余的液体可以及时、顺利地进入导流槽1111,通过如下方式配置载片台11:
载片台11包括顶板111以及载片支架112;第一连通口1021设于顶板111,支撑部设于载片支架112;载片支架112设于顶板111背离内腔101的一侧,顶板111支撑载片支架112;导流槽1111形成于顶板111,导流槽1111的槽口1112形成于顶板111的端部。导流槽1111的上方开放,液体可以由上至下流入、落入导流槽1111内。
如此,载片台11位于顶板111的上方,导流槽1111形成于顶板111,导流槽1111位于载片台11的下方,容易实现载玻片90上的液体流至导流槽1111内。并且,通过载片支架112与顶板111分体设置,方便直接在顶板111上加工上方开口的导流槽1111。另外,顶板111上加工导流槽1111,可以通过载片支架112与顶板111可拆连接,定时拆卸载片支架112,方便定时清洗导流槽1111,避免导流槽1111积污。
在其他实施例中,载片台11也可以为一体结构,通过打孔的方式,在载片台11的内部打出导流通道。
请继续参照图12,为了使进入导流槽1111内的液体可以自动排出,将导流槽1111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导流槽1111包括相对的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槽口1112形成于导流槽1111的第二槽部;导流槽1111由第一槽部至第二槽部向下倾斜。如此,进入导流槽1111的液体可以在自重作用下,沿着导流槽1111流向槽口1112,以排出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槽1111也可以水平设置,再通过抽吸或吹动的方式,将导流槽1111内的液体由槽口1112排出。
请继续参照图11,在顶板111设置导流槽1111的基础上,为了方便更顺利地将载玻片90上的液体引导至导流槽1111内,通过如下方式配置载片支架112:
载片支架112包括与支撑部连接的框体1121,本实施例中,在水平方向上,框体1121围绕在支撑部外,换言之,框体1121围绕于载玻片90外。框体1121的顶部设置导液面11211。导液面11211用于承接载玻片90上向外流的液体,并用于将液体向下、向外引导,使液体流入导流槽1111内。
导液面11211位于导流槽1111的上方,导液面11211由接近支撑部的一侧至远离支撑部的一侧向接近导流槽1111的方向倾斜,本实施例中,导液面11211由接近支撑部的一侧至远离支撑部的一侧向下倾斜,导液面11211用于流体导入导流槽1111。
载玻片90放置于载片平台的支撑部后,载玻片90的上表面高于导液面11211,液体较多时,液体流向框体1121的导液面11211,并在导液面11211的引导下流入导流槽1111,再通过导流槽1111的槽口1112流出。
其中,导液面11211可以为倾斜的平面,也可以为倾斜的曲面,只要其能够将液体向下、向外引导即可。
在其他实施例中,载片支架112也可以不设置导液面11211。
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液面11211也可以垂直设置,以用于将液体由上至下地引导至导流槽1111内。
请继续参照图7、图11,为了向载玻片90提供更稳定地支撑,并保证对载玻片90的加热效果,载片台11通过如下方式配置:
载片台11包括顶板111以及载片支架112;第一连通口1021设于顶板111,支撑部设于载片支架112;载片支架112设于顶板111背离内腔101的一侧,顶板111支撑载片支架112;载片支架112包括框体1121以及筋条1122,支撑部为筋条1122或支撑部包括筋条1122;框体11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框部与第二框部,筋条1122的一端与第一框部连接,另一侧与第二框部连接;筋条1122间隔设置,相邻筋条1122之间形成第三连通口1023,第三连通口1023通过第一连通口1021与内腔101连通。
通过多根筋条1122支撑载玻片90的主体部分,可以提高载玻片90放置的稳定性,保证检测实验的可靠性。通过第三连通口1023的设置,第三连通口1023的面积大,筋条1122的宽度小,内腔101内的热气流能够均匀有效接触载玻片90进行加热,避免筋条1122的设置影响加热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11,筋条1122上设置凹槽,凹槽的槽侧壁用于限制载玻片90的左右位移。
框体112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框部与第四框部,第一框部、第三框部、第二框部、第四框部依次连接;放片架包括限位结构1123,第三框部与第四框部分别设置限位结构1123;限位结构1123用于限制载玻片90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移。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在筋条1122设置凹槽,不设置限位结构1123。
请继续参照图11,载片支架112包括抽拉板,抽拉板与框体1121连接,抽拉板相对装置主体10的侧壁凸出,抽拉板提供抓握位置,方便抽出和插入载片支架112。
在进行病理染色操作时,存在异步操作需求。以医院检验科为例,一个检验室可能在同一时段需要对几个待检测的病理组织样本进行检测,但是这些病理组织样本可能来自不同生物部位,如此,不同样本进行病理染色时,需要进行的操作步骤不同,不同步骤需要采用的试剂可能不同,不同步骤的温度控制要求可能不同。相关技术中,一个放置台集成8至15个载玻片90放置位置,一个放置台使用一套加热系统,单个加热系统的功率较大,对于前述情况,样本总量较少并存在异步操作或异种试剂添加需求时,则可能出现在一个具有10个放置位置的放置平台上,只放置2个载玻片90的情况,如此,导致资源以及空间浪费。
为了使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应用于病理染色流程时,能够灵活地满足异步操作、异种试剂添加的需求,将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配置为只包括一个支撑部,如此,避免浪费。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包括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支撑部。
请继续参照图1、图5、图8,为了提升加热效率,在内腔101内设置隔热板50,隔热板50设于侧板12与加热器20之间,如此,可以减缓内腔101热量损失,提高加热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保温功能好的板作为侧板12。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10),内部形成内腔(101);所述装置主体(10)包括载片台(11),所述载片台(11)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提供载玻片(90)放置位置;所述载片台(11)设置与所述内腔(101)连通的第一连通口(1021);
加热器(20),设于所述内腔(101);所述加热器(20)与所述支撑部之间具有第一过流空间(103);
吹风装置(30),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10);所述吹风装置(30)用于向所述内腔(101)吹送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风装置(30)为横流风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流板(40),所述导流板(40)与所述装置主体(10)连接;
所述导流板(40)与所述装置主体(10)之间形成第二过流空间(105),或所述导流板(40)设置第二过流空间(105),所述装置主体(10)设置过流口(104),所述内腔(101)通过所述过流口(104)与所述第二过流空间(105)连通;
所述导流板(4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载片台(11)背离所述内腔(101)的一侧,所述导流板(40)用于将所述内腔(101)内的气体引导至所述载片台(11)背离所述内腔(101)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片台(11)包括设于所述支撑部侧向的导流槽(1111),所述载片台(11)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导流槽(1111);
所述载片台(11)的端部形成所述导流槽(1111)的槽口(1112),所述槽口(1112)供所述导流槽(1111)内的流体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0)包括底板(13),所述载片台(11)与所述底板(13)设于所述装置主体(10)的相对两侧;所述底板(13)设置与内腔(101)连通的第二连通口(1022);所述吹风装置(30)设于所述底板(13)背离所述加热器(20)的一侧;
所述第二连通口(1022)由接近所述吹风装置(30)的一侧至接近所述加热器(20)的一侧逐渐扩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10)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导流板(40);所述导流板(40)的一端与所述装置主体(10)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两侧所述导流板(40)的自由端之间形成避位间隙(106);
所述避位间隙(106)向所述第一连通口(1021)所在平面投影的投影区域为避位投影区域,所述避位投影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连通口(1021)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片台(11)包括顶板(111)以及载片支架(112),所述第一连通口(1021)设于所述顶板(111),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载片支架(112);所述载片支架(112)设于所述顶板(111)背离所述加热器(20)的一侧,所述顶板(111)支撑所述载片支架(112),所述过流口(104)形成于所述载片支架(112)与所述顶板(111)之间;
或,所述装置主体(10)包括侧板(12),所述载片台(11)设于所述侧板(12)的顶部,所述过流口(104)形成于所述载片台(11)与所述侧板(1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片台(11)包括顶板(111)以及载片支架(112);所述第一连通口(1021)设于所述顶板(111),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载片支架(112);所述载片支架(112)设于所述顶板(111)背离所述内腔(101)的一侧,所述顶板(111)支撑所述载片支架(112);
所述导流槽(1111)形成于所述顶板(111),所述导流槽(1111)的槽口(1112)形成于所述顶板(111)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1111)包括相对的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所述槽口(1112)形成于所述导流槽(1111)的第二槽部;所述导流槽(1111)由所述第一槽部至所述第二槽部向下倾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片支架(112)包括与所述支撑部连接的框体(1121),所述框体(1121)设置导液面(11211);
所述导液面(11211)位于所述导流槽(1111)的上方,所述导液面(11211)由接近所述支撑部的一侧至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侧向下倾斜,所述导液面(11211)用于流体导入所述导流槽(1111)。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片台(11)包括顶板(111)以及载片支架(112);所述第一连通口(1021)设于所述顶板(111),所述支撑部设于所述载片支架(112);所述载片支架(112)设于所述顶板(111)背离所述内腔(101)的一侧,所述顶板(111)支撑所述载片支架(112);
所述载片支架(112)包括框体(1121)以及筋条(1122),所述支撑部为所述筋条(1122)或所述支撑部包括所述筋条(1122);
所述框体(11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框部与第二框部,所述筋条(11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部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框部连接;所述筋条(1122)间隔设置,相邻所述筋条(1122)之间形成第三连通口(1023),所述第三连通口(1023)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口(1021)与所述内腔(101)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包括一个、两个、三个或四个所述支撑部。
CN202222988938.1U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Active CN2188477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88938.1U CN218847792U (zh)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88938.1U CN218847792U (zh)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47792U true CN218847792U (zh) 2023-04-11

Family

ID=87310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88938.1U Active CN218847792U (zh) 2022-11-09 2022-11-09 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477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698733U (zh) 用于控制试剂盒中的温度的系统及分析仪器
JP2023022027A5 (zh)
US7765868B2 (en) Climate chamber for microscopes
EP2573162B1 (en) Culture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heat pipe
US8863654B2 (en) Cooking device
EP2640519B1 (en) Cartridge for a flow-through apparatus
WO2024082429A1 (zh) 换热设备
CN218847792U (zh) 一种载玻片放置加热装置
CN104482756B (zh) 立式真空脱脂炉
CN113063272B (zh) 晶圆烘干槽、晶圆烘干方法和晶圆烘干装置
US7947934B2 (en) High frequency cookware
CN216868978U (zh) 一种玻片干燥装置
US7378279B2 (en) Examin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examination of chemical and/or biological samples
CN215628000U (zh) 反应槽及全自动玻片处理设备
CN211359281U (zh) 保湿雾化装置及具有它的病理学染色机
CN219798951U (zh) 一种快速液盖膜单独温控法装置
CN215894162U (zh) 一种全自动玻片处理仪
CN218359298U (zh) 通风柜降温系统
CN101664351A (zh) 蜡疗恒温控制箱
CN112946007A (zh) 一种烘箱及其老化测试装置
CN219976936U (zh) 适用于浓缩蛋白的干燥箱
CN214173950U (zh) 一种细胞病理片收集冲洗装置
CN209956607U (zh) 一种恒温样品放置箱
CN217686288U (zh) 载玻片风干机
CN211505288U (zh) 一种烘箱及其老化测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929, 9th Floor, Building 683, Zone 2, No. 5 Zhongguancun South Street,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0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Guangji Futur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00 4-048, Floor 4, Building 1, No. 88, Nongda South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Sugar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