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9410U -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9410U
CN218829410U CN202223245703.XU CN202223245703U CN218829410U CN 218829410 U CN218829410 U CN 218829410U CN 202223245703 U CN202223245703 U CN 202223245703U CN 218829410 U CN218829410 U CN 2188294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cover
motor
heat conduction
rotating shaft
inner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4570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德
黄嘉辉
刘娜
华贤龙
陈应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Kaibang Motor Manufactu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Kaibang Motor Manufactu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Kaibang Motor Manufactu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324570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94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94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94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电机散热组件包括:转轴、机壳、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转轴的内部设置有中空流道,所述转轴上还设置有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体进口与所述中空流道的一端连通以能对所述中空流道进气,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中空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以能将所述中空流道中的气体排出,且所述气体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侧,以从所述第一端盖的外部进气,所述气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一侧,以朝所述第二端盖的外部排气。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对电机内部提高散热和冷却的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对电机内部的密封性能,保证了电机的高防护等级。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背景技术
伺服电机广泛应用于机器人领域,是机器人的动力来源。随着机器人市场的不断发展,伺服电机不仅要具备高防护等级和高可靠性的特点,还要不断提高功率。但是提高功率意味着温升的上升,根据内转子伺服电机的结构特点,定子绕组的散热主要靠机壳与外部空气的热交换,但是,由于伺服电机的高防护等级要求,常规的内转子结构基本与外部空气隔绝,转子部件的热量只能通过轴承和电机内部空气来传热,热量很难散发,而且转子中的永磁体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退磁,使伺服电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因此本实用新型针对转子散热难的问题,实用新型了一款强制风冷的高防护伺服电机。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伺服电机的高防护等级要求,其内转子结构基本与外部空气隔绝,转子部件的热量只能通过轴承和电机内部空气来传热,存在热量很难散发,而且转子中的永磁体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退磁,使伺服电机的可靠性受到影响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伺服电机存在其内转子结构的散热性能差,导致永磁体易发生退磁,影响伺服电机可靠性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其包括:
转轴、机壳、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转轴的内部设置有中空流道,所述转轴上还设置有气体进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气体进口与所述中空流道的一端连通以能对所述中空流道进气,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中空流道的另一端连通以能将所述中空流道中的气体排出,且所述气体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侧,以从所述第一端盖的外部进气,所述气体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一侧,以朝所述第二端盖的外部排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旋转叶轮和排风端盖,所述旋转叶轮套设于所述转轴上且能随着所述转轴一体转动,且所述旋转叶轮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一侧,且所述排风端盖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二端盖相接,在所述排风端盖的内部形成排风腔室,所述旋转叶轮设置于所述排风腔室中,所述气体出口与所述排风腔室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叶轮为离心叶轮,所述排风端盖的与所述离心叶轮的径向外侧相对的周壁上以贯穿的方式形成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与所述排风腔室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的轴向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端盖,且所述气体进口设置于所述转轴的轴向一端,所述中空流道延伸至所述转轴的轴向一端并与所述气体进口连通,所述转轴的轴向另一端穿出所述排风端盖,所述气体出口的一端与所述中空流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风腔室连通,且所述气体出口为直通道,其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的中心轴线之间夹设大于0的夹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出口为多个,且沿所述转轴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热内管,所述导热内管设置于所述中空流道中且至少与电机转子相对,所述导热内管的内部具有中空流道二,所述中空流道二从所述导热内管的轴向一端贯穿至轴向另一端,且所述中空流道二与所述中空流道连通,所述导热内管能对所述电机转子实现接触式导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内管包括内管主体和导热筋,所述内管主体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导热筋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内管主体的外壁上、另一端朝外凸出,所述转轴的与所述导热内管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贯通槽,所述贯通槽贯穿所述转轴的内壁至外壁,所述导热筋穿设于所述贯通槽中并能与所述电机转子接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筋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筋在所述内管主体的外壁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贯通槽也为多个,多个所述贯通槽沿着所述转轴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导热筋与所述贯通槽一一配合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内管的内壁设置有凹槽,形成散热槽;和/或,所述导热内管采用铜合金制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前述的电机散热组件,还包括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所述电机转子套设于所述转轴的外周,所述电机定子位于所述电机转子的外周,且所述电机转子和所述电机定子设置于所述机壳、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成的空间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制动器转子和制动器定子,所述制动器转子与所述制动器定子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电机定子之间,所述电机还包括编码器和编码器盖,所述编码器盖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侧,且所述编码器盖设置于所述转轴的外周,所述编码器盖的内部形成编码器空间,所述编码器设置于转轴的外周且位于所述编码器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机转轴的内部开设中空流道,且中空流道的一端的气体进口位于第一端盖的远离第二端盖的一侧,中空流道的另一端的气体出口位于第二端盖的远离第一端盖的一侧,由于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机壳围成的空间中设置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中空流道能够从电机转子和定子的外部引入气体,在中空流道中与电机转子等结构进行散热后,通过气体出口导出,使得气体不进入电机机壳的内部,使得能够对电机内部提高散热和冷却的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对电机内部的密封性能,保证了电机的高防护等级,解决了转子结构的散热性能差,导致永磁体易发生退磁,影响伺服电机可靠性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转轴的中空流道中且与电机转子相对的位置设置的导热内管,能够通过导热内管内部中空流道二实现对气体导通的同时还能实现对电机转子的导热作用,进一步提高对电机转子的散热冷却效果;并且通过多个导热筋和贯通槽的配合结构形式,能够通过导热筋增强与电机转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还通过端盖和油封形成的密封结构,将风冷流道与电机内部及外接的减速器进行隔离,避免外物进入电机内部或外接的减速器,保证了高防护等级。
附图说明
图1是常规的伺服电机的纵剖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伺服电机的纵剖结构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转轴、导热内管和电机转子配合的剖视结构图;
图5是图4的B-B剖视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热内管的立体结构图;
图6b是图6a的导热内管的正视结构图;
图6c是图6b的C-C剖视图;
图7a是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的立体结构图;
图7b是图7a的轴侧视图;
图7c是图7b的D-D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散热组件中的排风端盖的立体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散热组件中的离心叶轮的立体结构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机的冷却散热气流的流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转轴;100、中空流道;101、气体进口;102、气体出口;2、机壳;3、第一端盖;4、第二端盖;5、旋转叶轮;6、排风端盖;7、排风腔室;8、排气孔;9、导热内管;91、内管主体;92、导热筋;93、散热槽;10、电机转子;104、永磁体;11、中空流道二;12、贯通槽;13、电机定子;14、制动器转子;15、制动器定子;16、编码器;17、编码器盖;18、编码器空间;19、第一密封结构;20、第二密封结构;21、第三密封结构;22、第一轴承;23、第二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常规伺服电机结构如图1所示,电机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其中电机定子、制动器定子和前、后轴承的散热主要通过机壳和端盖的传导,从而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来散热。而为了高防护等级,电机转子(永磁体)、编码器、制动器转子、转轴均被隔离在电机内部,它们只能通过轴承以及电机内部空气进行传导热量,因此其热量无法有效地散发,最终只能通过减少电机的功率来降低电机温升,从而获得可靠地运行。电机前端盖的油封-1主要作用是用来隔离电机内部和外接的减速器,防止异物进入电机或减速器。
如图2-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其包括:
转轴1、机壳2、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所述转轴1的内部设置有中空流道100,所述转轴1上还设置有气体进口101和气体出口102,所述气体进口101与所述中空流道100的一端连通以能对所述中空流道100进气,所述气体出口102与所述中空流道100的另一端连通以能将所述中空流道100中的气体排出,且所述气体进口101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3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4的一侧,以从所述第一端盖3的外部进气,所述气体出口102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4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3的一侧,以朝所述第二端盖4的外部排气。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机转轴的内部开设中空流道,且中空流道的一端的气体进口位于第一端盖的远离第二端盖的一侧,中空流道的另一端的气体出口位于第二端盖的远离第一端盖的一侧,由于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机壳围成的空间中设置电机转子和电机定子,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中空流道能够从电机转子和定子的外部引入气体,在中空流道中与电机转子等结构进行散热后,通过气体出口导出,使得气体不进入电机机壳的内部,使得能够对电机内部提高散热和冷却的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对电机内部的密封性能,保证了电机的高防护等级,解决了转子结构的散热性能差,导致永磁体易发生退磁,影响伺服电机可靠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在于:通过在电机转轴设计了特殊的内孔流道和导热内管结构,并采用在转轴上安装离心式叶轮,在电机工作时,叶轮在转轴带动下旋转,将外部冷空气吸入转轴的流道中,分别对编码器、后轴承、制动器、转子、前轴承进行散热,热空气从排风端盖排出,实现电机转子部件的散热。同时,内孔流道中设计的导热内管结构,提高了发热部件与冷空气的导热和对流散热效果。此外,通过端盖和油封形成的密封结构,将风冷流道与电机内部及外接的减速器进行隔离,避免外物进入电机内部或外接的减速器,保证了高防护等级。
解决了如下技术问题:
1.有效降低伺服电机温升,提高伺服电机功率。
2.既满足高防护等级要求,又可以实现电机内转子的高效散热,防止永磁体因高温退磁,有利于伺服电机可靠运行。
3.解决由于转轴材料导热性能差和内孔流道散热面积小导致的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提高了散热效果。
有益效果如下: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转轴内孔流道和离心叶轮强制排风的结构,有效降低了电机的温升;并且采用油封等密封结构使风冷流道与电机内部及外接的减速器进行隔离,避免外物进入电机内部或外接的减速器,保证了高防护等级;采用特殊的转轴内孔流道和导热内管结构,有效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传统伺服电机结构,电机部件均获得良好的降温效果,其中电机转子、编码器和轴承获得直接的散热效果,实测降温30%;而电机定子和制动器也由于转子部件的降温,实测降温10%。
本实用新型电机的结构如图2所示,与常规伺服电机对比,有如下的显著区别:
1.转轴设计有内孔流道(中空流道100)和通气孔(气体出口102);
2.转轴内孔流道中设计有导热内管9结构;
3.转轴上安装了新的离心叶轮,离心叶轮在转轴带动下旋转;
4.转轴从编码器后盖穿出电机,并在编码器盖和转轴间安装了第三密封结构21(优选油封)作为密封;
5.新的排风端盖6与前端盖(第二端盖4)形成排风腔室7,离心叶轮在排风腔室7内旋转工作,并在排风端盖和前端盖上安装了第一密封结构19(优选油封)和第二密封结构20(优选油封)作为密封。
下面对风室内换气的过程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排风端盖外圆周布置了多个排气孔,当离心叶轮旋转时,叶片将带动风室内空气往排气孔外排,使风室内的气压降低,形成负压,由于第一密封结构19和第二密封结构20的密封效果,因此转轴内孔流道内的空气将通过通气孔流向风室内,实现风室换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旋转叶轮5和排风端盖6,所述旋转叶轮5套设于所述转轴1上且能随着所述转轴1一体转动,且所述旋转叶轮5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4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3的一侧,且所述排风端盖6设置于所述转轴1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二端盖4相接,在所述排风端盖6的内部形成排风腔室7,所述旋转叶轮5设置于所述排风腔室7中,所述气体出口102与所述排风腔室7连通。这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旋转叶轮套设于转轴上能够通过转轴的转动带动叶轮进行转动,进而驱动气流从气体进口通过中空流道和气体出口进入排风腔室中,使得气流在经过中空流道时对电机转子、电机定子等部件进行散热和冷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旋转叶轮5为离心叶轮,所述排风端盖6的与所述旋转叶轮5的径向外侧相对的周壁上以贯穿的方式形成有排气孔8,所述排气孔8与所述排风腔室7连通;所述第二端盖4与所述转轴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19,所述排风端盖6与所述转轴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20。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叶轮优选为离心叶轮,能够从轴向方向吸入气体,并从径向外侧排至排风端盖的排气孔,进而排出外部,完成气流从转轴的一端进入中空流道对电机转子等进行散热,并从另一端排出的效果,保证气流不进入电机内部空间中,提高密封性能,保证电机的高防护等级。
本实用新型的排风端盖一侧与前端盖装配形成风室,此侧外圆周布置了多个排气孔;而另一侧为电机与减速器安装的止口端面,并设计了安装第二密封结构20的结构,为形成风室提供密封,并防止异物进入减速器。如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离心叶轮结构如图6所示,叶轮旋转时,对位于叶片间的空气做功,空气受离心作用,由叶轮中心被抛向外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转轴1的轴向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端盖3,且所述气体进口101设置于所述转轴1的轴向一端,所述中空流道100延伸至所述转轴1的轴向一端并与所述气体进口101连通,所述转轴1的轴向另一端穿出所述排风端盖6,所述气体出口102的一端与所述中空流道10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风腔室7连通,且所述气体出口102为直通道,其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1的中心轴线之间夹设大于0的夹角。这是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排风端盖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转轴一端穿出第一端盖、另一端穿出第二端盖和排风端盖,气体出口成倾斜的方向将中空流道中的气体排出至排风腔室中,完成气体与机壳内部腔室之间的有效密封效果,提高防护等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气体出口102为多个,且沿所述转轴1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的气体出口优选为多个,且沿转轴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能够提高周向方向的出风面积,提高出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导热内管9,所述导热内管9设置于所述中空流道100中且至少与电机转子10相对,所述导热内管9的内部具有中空流道二11,所述中空流道二11从所述导热内管9的轴向一端贯穿至轴向另一端,且所述中空流道二11与所述中空流道100连通,所述导热内管9能对所述电机转子10实现接触式导热。
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转轴的中空流道中且与电机转子相对的位置设置的导热内管,能够通过导热内管内部中空流道二实现对气体导通的同时还能实现对电机转子的导热作用,进一步提高对电机转子的散热冷却效果;并且通过多个导热筋和贯通槽的配合结构形式,能够通过导热筋增强与电机转子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内孔设计有导热内管结构,其作用是提高发热部件(主要是电机转子)与内孔中流动冷空气的传导和对流的散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内管9包括内管主体91和导热筋92,所述内管主体91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导热筋9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内管主体91的外壁上、另一端朝外凸出,所述转轴1的与所述内管主体9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贯通槽12,所述贯通槽12贯穿所述转轴1的内壁至外壁,所述导热筋92穿设于所述贯通槽12中并能与所述电机转子10接触。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导热内管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包括内管主体和导热筋的结构,使得内管主体设置于中空流道中并与中空流道的内周壁平齐,导热筋从内管主体的外壁向外突出伸出,并与转轴上开设的贯通槽进行配合,使得导热筋伸出至与电机转子接触,有效实现导热筋与电机转子之间的导热换热效果,增强对电机转子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筋92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筋92在所述内管主体91的外壁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贯通槽12也为多个,多个所述贯通槽12沿着所述转轴1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导热筋92与所述贯通槽12一一配合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导热筋为多个,贯通槽也为多个,能够提高在周向方向与电机转子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对电机转子的散热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内管9的内壁设置有凹槽,形成散热槽93;和/或,所述导热内管9采用铜合金制作。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导热内管的内壁设置散热槽能够容许气体经过时与其导热内管增大换热面积,进一步提高中空流道中的气体与导热内管,进而对电机转子的换热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导热内管优选采用铜合金制作,能够进一步提高其换热效率。
常规的转轴通常采用碳素钢或不锈钢,其导热系数只有40~60W/(m·K),而本实用新型采用碳素钢作为转轴的本体结构,在满足结构强度的情况下,在转轴中嵌入了导热内管,如图4和图5所示,导热内管外圆有齿状导热筋结构,齿顶与电机转子铁芯内表面直接接触,则电机转子铁芯的热量可以直接通过导热内管进行导热。导热内管材料为铜合金或其他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铜合金的导热系数为390W/(m·K),导热能力获得了提高。
此外,常规的内孔流道为圆孔,其由于内径较小,对流换热的面积较小,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导热内管中增加了径向的散热凹凸槽状结构,如图6a-6c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实际对流换热面积比常规圆孔提高了30%,由于接触面积的提高,对流换热量也得到了提高。此外,常规的伺服电机散热槽是轴向布置,但是会由于转子旋转而产生阻力,而本实用新型的凹凸槽状结构为径向分布,既能增加散热面积,也不会对电机的效率造成不良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转轴由钢管部分和嵌入其中的导热内管构成,钢管部分设计有内孔流道、与导热内管配合的槽和均布在转轴径向的通气孔结构,如图4所示。为了空气流动顺畅,通气孔与转轴轴线的夹角为钝角,考虑可加工性,因此夹角为135°±35°。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还包括电机转子10和电机定子13,所述电机转子10套设于所述转轴1的外周,所述电机定子13位于所述电机转子10的外周,且所述电机转子10和所述电机定子13设置于所述机壳2、所述第一端盖3和所述第二端盖4围成的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轴中开设的中空流道能够从电机转子和定子的外部引入气体,在中空流道中与电机转子等结构进行散热后,通过气体出口导出,使得气体不进入电机机壳的内部,使得能够对电机内部提高散热和冷却的效果的同时,还能保证对电机内部的密封性能,保证了电机的高防护等级,解决了转子结构的散热性能差,导致永磁体易发生退磁,影响伺服电机可靠性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制动器转子14和制动器定子15,所述制动器转子14与所述制动器定子15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3与所述电机定子13之间,所述电机还包括编码器16和编码器盖17,所述编码器盖17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3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4的一侧,且所述编码器盖17设置于所述转轴1的外周,所述编码器盖17的内部形成编码器空间18,所述编码器16设置于转轴的外周且位于所述编码器空间18中。本实用新型的转轴内部的中空流道还能进一步对编码器和制动器等进行散热冷却,进一步提高对电机内部结构的散热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电机在工作时,转子旋转工作,转轴带动离心叶轮旋转,根据上述风室内换气的过程分析,转轴内孔流道内的空气通过通气孔流向风室内,导致内孔流道内气压降低,外部空气压力比内孔流道的压力高,因此外部空气将从转轴尾部入口(编码器盖后)进入内孔流道,最终形成了空气从转轴尾部入口进入,从排风端盖排气孔排出的换气散热过程,如图10所示。在这个换气散热过程中,冷空气在转轴的内孔流道流动,依次经过编码器、后轴承内环、制动器转子、电机转子、前轴承内环,最后经风室排出电机外,为了提高转轴的导热能力和转轴内孔的对流换热能力,在转轴内孔中设计了特殊的导热内管结构,使得电机转子铁芯的热量获得更好的散发。
由于伺服电机尺寸限制,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电机转子散热优化做了导热内管结构,而在一些大型电机的转轴尺寸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整段转轴内孔流道中布置导热内管,散热效果更优。也应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叶轮叶片形式不限于直叶片,可以是其他渐开线式叶片,在其工作方向可增加压风效率,但是反方向工作时效率较低,因此仅适用于单一方向运行的电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轴(1)、机壳(2)、第一端盖(3)和第二端盖(4),所述转轴(1)的内部设置有中空流道(100),所述转轴(1)上还设置有气体进口(101)和气体出口(102),所述气体进口(101)与所述中空流道(100)的一端连通以能对所述中空流道(100)进气,所述气体出口(102)与所述中空流道(100)的另一端连通以能将所述中空流道(100)中的气体排出,且所述气体进口(101)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3)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4)的一侧,以从所述第一端盖(3)的外部进气,所述气体出口(102)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4)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3)的一侧,以朝所述第二端盖(4)的外部排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旋转叶轮(5)和排风端盖(6),所述旋转叶轮(5)套设于所述转轴(1)上且能随着所述转轴(1)一体转动,且所述旋转叶轮(5)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4)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3)的一侧,且所述排风端盖(6)设置于所述转轴(1)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二端盖(4)相接,在所述排风端盖(6)的内部形成排风腔室(7),所述旋转叶轮(5)设置于所述排风腔室(7)中,所述气体出口(102)与所述排风腔室(7)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叶轮(5)为离心叶轮,所述排风端盖(6)的与所述旋转叶轮(5)的径向外侧相对的周壁上以贯穿的方式形成有排气孔(8),所述排气孔(8)与所述排风腔室(7)连通;所述第二端盖(4)与所述转轴(1)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结构(19),所述排风端盖(6)与所述转轴(1)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结构(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轴(1)的轴向一端穿出所述第一端盖(3),且所述气体进口(101)设置于所述转轴(1)的轴向一端,所述中空流道(100)延伸至所述转轴(1)的轴向一端并与所述气体进口(101)连通,所述转轴(1)的轴向另一端穿出所述排风端盖(6),所述气体出口(102)的一端与所述中空流道(10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风腔室(7)连通,且所述气体出口(102)为直通道,其中心轴线与所述转轴(1)的中心轴线之间夹设大于0的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出口(102)为多个,且沿所述转轴(1)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导热内管(9),所述导热内管(9)设置于所述中空流道(100)中且至少与电机转子(10)相对,所述导热内管(9)的内部具有中空流道二(11),所述中空流道二(11)从所述导热内管(9)的轴向一端贯穿至轴向另一端,且所述中空流道二(11)与所述中空流道(100)连通,所述导热内管(9)能对所述电机转子(10)实现接触式导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内管(9)包括内管主体(91)和导热筋(92),所述内管主体(91)为圆筒状结构,所述导热筋(92)的一端设置于所述内管主体(91)的外壁上、另一端朝外凸出,所述转轴(1)的与所述内管主体(91)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贯通槽(12),所述贯通槽(12)贯穿所述转轴(1)的内壁至外壁,所述导热筋(92)穿设于所述贯通槽(12)中并能与所述电机转子(10)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筋(92)为多个,多个所述导热筋(92)在所述内管主体(91)的外壁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述贯通槽(12)也为多个,多个所述贯通槽(12)沿着所述转轴(1)的周向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所述导热筋(92)与所述贯通槽(12)一一配合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内管(9)的内壁设置有凹槽,形成散热槽(93);和/或,所述导热内管(9)采用铜合金制作。
10.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散热组件,还包括电机转子(10)和电机定子(13),所述电机转子(10)套设于所述转轴(1)的外周,所述电机定子(13)位于所述电机转子(10)的外周,且所述电机转子(10)和所述电机定子(13)设置于所述机壳(2)、所述第一端盖(3)和所述第二端盖(4)围成的空间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制动器转子(14)和制动器定子(15),所述制动器转子(14)与所述制动器定子(15)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3)与所述电机定子(13)之间,所述电机还包括编码器(16)和编码器盖(17),所述编码器盖(17)连接于所述第一端盖(3)的远离所述第二端盖(4)的一侧,且所述编码器盖(17)设置于所述转轴(1)的外周,所述编码器盖(17)的内部形成编码器空间(18),所述编码器(16)设置于转轴的外周且位于所述编码器空间(18)中。
CN202223245703.XU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Active CN2188294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5703.XU CN218829410U (zh)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45703.XU CN218829410U (zh)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9410U true CN218829410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47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45703.XU Active CN218829410U (zh) 2022-12-05 2022-12-05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94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55596B (zh) 一种内外双循环的全封闭电机自通风冷却结构
CN107681830B (zh) 一种全封闭电动机及其风冷叶轮和使用该电动机的电动车
CN112260485B (zh) 一种双抽交互式高功率密度电机
CN106059195A (zh) 一种增加电动机内腔散热效率的带风扇叶片转子连接结构
CN110545012A (zh) 一种全封闭自然冷却牵引电机
CN218829410U (zh)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CN208923982U (zh) 一种风冷散热微型电机
CN218243262U (zh) 高效散热的永磁直驱电机
CN105827067A (zh) 一种磁矩阵无铁芯电动机的内腔通风散热系统装置
CN212137477U (zh) 一种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
CN115765284A (zh) 一种电机散热组件和电机
CN213990372U (zh) 一种节能型高压电机冷却器
CN212304958U (zh) 电机散热机构
CN212115109U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
CN209844725U (zh) 一种内置有冷却装置的电机
CN211183621U (zh) 一种电机外壳的降噪散热结构
CN210469041U (zh) 超高速电机并联风冷循环系统
CN111416478A (zh) 电机散热结构
CN110649766B (zh) 一种双吸分流式超高效电机
CN114679011B (zh) 一种轻量化全封闭电机转子散热结构
CN114665684B (zh) 一种直驱永磁电机
CN215871028U (zh) 应用于电机的高效风冷结构
CN209896827U (zh) 一种分体式水冷新能源电机壳体
CN210201642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轮毂电机
CN218920218U (zh) 内循环散热的永磁内转子直驱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