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9081U - 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9081U
CN218829081U CN202223096871.7U CN202223096871U CN218829081U CN 218829081 U CN218829081 U CN 218829081U CN 202223096871 U CN202223096871 U CN 202223096871U CN 218829081 U CN218829081 U CN 218829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eld effect
effect transistor
resistor
electrically connected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9687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庆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de South China Shenzhen Thermal Energy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de South China Shenzhen Thermal Energ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de South China Shenzhen Thermal Energy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de South China Shenzhen Thermal Energy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9687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9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9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90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Control Of Direct Current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电路包括:缓启动单元、开关单元以及极性保护单元;缓启动单元与电源、开关单元电连接,开关单元分别与电源、极性保护单元、待保护电机的电机线圈电连接;缓启动单元在待保护电机上电后控制电流稳定流入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场效应管组成的H桥电路,H桥电路用于为电机线圈供电;极性保护单元在电机极性保护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为反向时控制开关单元关断。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极性二极管对电机的极性进行保护时所存在的由于极性二极管功率过大,使得电机内部温度过热,影响电机性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降低极性保护电路对电机性能影响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电机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无刷直流电机极性保护电路,一般采用把极性二极管串联到电机电路中,极性二极管可以是普通的二极管,也可以是肖特基二极管。这种电路利用了极性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但是极性二极管具有单向导通性的同时,本身也有功率的损耗;规格相当的肖特基二极管比普通的二极管压降稍小,但是都无例外,随着通过的电流越大,功率的损耗也会越大。
由于二极管的功率等于自身两端的压降乘以通过自身的电流,随着无刷直流电机工作电流的增大,极性二极管的功率损耗会越来越大,功率损耗大了,意味着极性二极管的发热量就大,这些因素会影响电机的性能,导致电机内部温度过热,电机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极性二极管对电机的极性进行保护时所存在的由于极性二极管功率过大,使得电机内部温度过热,影响电机性能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所述电路包括:缓启动单元、开关单元以及极性保护单元;
所述缓启动单元与电源、所述开关单元电连接,所述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所述极性保护单元、待保护电机的电机线圈电连接;
所述缓启动单元在所述待保护电机上电后控制电流稳定流入所述电机极性保护电路;
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场效应管组成的H桥电路,所述H桥电路用于为所述电机线圈供电;
所述极性保护单元在所述电机极性保护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为反向时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关断。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电机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电路包括:缓启动单元、开关单元以及极性保护单元;缓启动单元与电源、开关单元电连接,开关单元分别与电源、极性保护单元、待保护电机的电机线圈电连接;缓启动单元在待保护电机上电后控制电流稳定流入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场效应管组成的H桥电路,H桥电路用于为电机线圈供电;极性保护单元在电机极性保护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为反向时控制开关单元关断。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极性二极管对电机的极性进行保护时所存在的由于极性二极管功率过大,使得电机内部温度过热,影响电机性能的技术问题,该电路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响应速度快、功耗低且成本低,实现了降低极性保护电路对电机性能影响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中缓启动单元的电路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马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本实用新型下述各个实施例可以单独执行,各个实施例之间也可以相互结合执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由于无刷直流电机的电源输入有正负极之分,无刷直流电机的电源输入的正负极正确地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上,电机才可以正常工作,如果极性接反,无刷直流电机就有可能烧坏。为了避免无刷直流电机因为极性接错而烧坏,需要在无刷直流电机的内部电路中加入极性保护电路。加入的极性保护电路部分不仅需要满足极性保护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对无刷直流电机的性能的影响做到最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该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包括:缓启动单元10、开关单元20以及极性保护单元30;
缓启动单元10与电源VCC、开关单元20电连接,开关单元20分别与电源VCC、极性保护单元30、待保护电机的电机线圈L电连接;
缓启动单元10在待保护电机上电后控制电流稳定流入电机极性保护电路;
开关单元20包括由四个场效应管组成的H桥电路,H桥电路用于为电机线圈L供电;
极性保护单元30在电机极性保护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为反向时控制开关单元20关断。
具体地,缓启动单元10与电源VCC相连接,VCC通常为12V的电压,当待保护电机上电后,电源VCC中的电流通过缓启动单元10进入开关单元20中,由于缓启动单元10中设置有场效应管以及电容,电流经过电容时对电容进行充电,随着电容充电电量的逐渐升高,场效应管的栅源极电压VGS逐渐升高,当VGS大于场效应管的导通电压时,场效应管导通,逐渐将并联在场效应管栅、源极两端的电阻短路,使得流入整个电路的电流保持平缓、稳定。
开关单元20中设置有由四个场效应管组成的H桥电路,H桥电路能够为电机线圈L供电,同时开关单元20中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流方向的场效应管(下述为了描述时作区分称为目标场效应管),该目标场效应管中的二极管方向与流入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流方向一致,目标场效应管可以为N沟道场效应管,也可以为P沟道场效应管。极性保护单元30通过实时检测开关单元20中的目标场效应管的电流方向,来判断电机极性保护电路中流过的电流是否为反向,若是,则极性保护单元30控制开关单元20关断,保护电机不被烧毁。
本申请通过采用导通阻抗小、功率损耗低以及发热量较低的场效应管代替现有技术中的极性二极管对电机的极性进行保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使用极性二极管对电机的极性进行保护时所存在的由于极性二极管功率过大,使得电机内部温度过热,影响电机性能的技术问题,该电路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响应速度快、功耗低且成本低,实现了降低极性保护电路对电机性能影响的技术效果。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中缓启动单元的电路图。
可选地,缓启动单元10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以及第一场效应管Q1;第一场效应管Q1为N沟道场效应管;
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GND;
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D电连接,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G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接地GND,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S接地GND;
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接地GND。
具体地,当无刷直流电机接上12V额定电压时,电流直接从电源VCC经过第一电容C1、第三电阻R3以及第一场效应管Q1内部的二极管到地GND形成回路,让第一电容C1充电。由于有第三电阻R3的存在,可以限制第一电容C1的充电电流,保证电路安全。电源VCC的电压经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分压后给第二电容C2充电,第一场效应管Q1的VGS电压随着第二电容C2充电越多而逐渐升高,当大于第一场效应管Q1的导通电压时,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D、源极S两端导通,逐渐将第三电阻R3短路,降低滤波电路的导通阻抗,让第一电容C1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滤波作用,使流入整个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流保持平缓、稳定。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路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开关单元20包括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第四场效应管Q4、第五场效应管Q5;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均为P沟道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Q4、第五场效应管Q5均为N沟道场效应管;
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S均与电源VCC电连接,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接收第一驱动信号P-CH1,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D与电机线圈L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G接收第二驱动信号P-CH2,第三场效应管Q3的漏极D与电机线圈L的第二端电连接;
如图3所示,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第五场效应管Q5的源极S均与极性保护单元30电连接,或者,如图4所示,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第五场效应管Q5的源极S均接地GND。
参见图3或图4,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G接收第三驱动信号N-CH1,第四场效应管Q4的漏极D与电机线圈L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五场效应管Q5的栅极G接收第四驱动信号N-CH2,第五场效应管Q5的漏极D与电机线圈L的第二端电连接。
具体地,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是P沟道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Q4、第五场效应管Q5是N沟道场效应管,它们一起组成H桥电路,给电机线圈L供电,驱动电机旋转。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开关单元20还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三电容C3以及第四电容C4;
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通过第四电阻R4接收第一驱动信号P-CH1,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电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电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电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电机线圈L的第一端电连接;
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G通过第七电阻R7接收第二驱动信号P-CH2,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G电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G电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G电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电机线圈L的第二端电连接;
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G通过第十电阻R10接收第三驱动信号N-CH1,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栅极G电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接地GND;
第五场效应管Q5的栅极G通过第十二电阻R12接收第四驱动信号N-CH2,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与第五场效应管Q5的栅极G电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接地GND。
具体地,第五电阻R5与第六电阻R6用于分压,第六电阻R6为泄放电阻,用于保护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电容C3的作用为利用其充电性能延时打开第二场效应管Q2。同理,第七电阻R7和第八电阻R8用于分压,第九电阻R9为泄放电阻,用于保护第三场效应管Q3,第四电容C4的作用为利用其充电性能延时打开第十三场效应管Q3。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的作用为分压,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的作用也为分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3所示,当开关单元20中的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第五场效应管Q5的源极S均与极性保护单元30电连接时,开关单元20还包括:第六场效应管Q6、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以及第一稳压管Z1;第六场效应管Q6为N沟道场效应管;
第六场效应管Q6的源极S与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电连接,第六场效应管Q6的漏极D接地GND,第六场效应管Q6的栅极G通过第十五电阻R15与电源VCC相连接;
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源极S电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栅极G电连接;
第一稳压管Z1的阳极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栅极G电连接,第一稳压管Z1的阴极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源极S电连接。
具体地,电流经过H桥后,来到第六场效应管Q6,由于电路中第六场效应管Q6内部的二极管方向和流入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流方向一致,电流因此直接经过第六场效应管Q6内部的二极管到地形成回路,在这个回路形成的同时,第六场效应管Q6的VGS电压在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的分压下达到了导通电压的条件,第六场效应管Q6的漏极D、源极S两端导通,将第六场效应管Q6内部的二极管短路,此时第六场效应管Q6的导通阻抗极小,保证了整个保护电路的损耗在极小的范围内。第一稳压管Z1用于保证第六场效应管Q6的VGS电压的不超过其的最大耐压。
可选地,如图3所示,极性保护单元30包括:第七场效应管Q7、第一比较器U1、第十七电阻R17和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七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
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与第七场效应管Q7的漏极D电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与第一稳压管Z1的阳极电连接,第七场效应管Q7的源极S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源极S电连接,第七场效应管Q7的栅极G与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与第一比较器U1的输出端3电连接;
第一比较器U1的正输入端1接地GND,第一比较器U1的负输入端2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源极S电连接,第一比较器U1的电源端5与电源VCC电连接,第一比较器U1的接地端4接地GND。
具体地,由于无刷直流电机换相的时候,电机线圈L会有反向的感应电动势产生,造成电机线圈L的电流反向流出,为了不使反向流出的电流干扰电机的控制电路,需要对反向流出的电路进行限制。第一比较器U1的正输入端1、负输入端2接在第六场效应管Q6的漏极D、源极S两端(即第一比较器U1的正输入端1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漏极D共地,第一比较器U1的负输入端2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源极S相连接),当无刷直流电机的电流正向经过第六场效应管Q6的时候,第六场效应管Q6源极S的电压高于漏极D的电压,第一比较器U1的输出端3输出低电平,第七场效应管Q7保持漏极D、源极S两端在截止状态,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分压后,第六场效应管Q6的漏极D、源极S两端保持导通状态。
当无刷直流电机的电流反向经过第六场效应管Q6的时候,第六场效应管Q6源极S的电压低于漏极D的电压,第一比较器U1的输出端3输出高电平,第七场效应管Q7保持漏极D、源极S两端导通状态,第十七电阻R17(R17电阻阻值远小于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五电阻R15分压后,使第六场效应管Q6的VGS电压小于导通电压,第六场效应管Q6的漏极D、源极S两端保持截止状态,开关单元20关断,从而有效地限制了电机的反向电流。
当无刷直流电机接上反向的12V额定电压时,第六场效应管Q6的漏极D、源极S两端保持截止状态,整个电路无电流流过,起到了电源反接,关闭电路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3所示,电机极性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三稳压管Z3,第三稳压管Z3的阳极与电源VCC电连接,第三稳压管Z3的阴极接地,第三稳压管Z3的作用为保证整个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压稳定。
可选地,如图3所述,电机极性保护电路还包括第五电容C5,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与电源VCC电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容C5的作用为滤波。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为目标场效应管(即图3中所示的第六场效应管Q6)为N沟道场效应管时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在图3中,三角形接地图标与横线接地图标所表示的地不是同一个地线,即第一比较器U1的正输入端1与接地端4不共地。
图4为目标场效应管(即图4中所示的第八场效应管Q8)为P沟道场效应管时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对于图4中的电路来说,其缓启动单元10的工作原理与图2中所示的相似:当无刷直流电机接上12V额定电压时,电流直接从电源VCC经过第八场效应管Q8的内部二极管、第一电容C1、第三电阻R3以及第一场效应管Q1内部的二极管到地GND形成回路,让第一电容C1充电。由于有第三电阻R3的存在,可以限制第一电容C1的充电电流,保证电路安全。电源VCC的电压经过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分压后给第二电容C2充电,第一场效应管Q1的VGS电压随着第二电容C2充电越多而逐渐升高,当大于第一场效应管Q1的导通电压时,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D、源极S两端导通,逐渐将第三电阻R3短路,降低滤波电路的导通阻抗,让第一电容C1最大可能地实现自己的滤波作用,使流入整个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流保持平缓、稳定。
可选地,如图4所示,当开关单元20中的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第五场效应管Q5的源极S均接地GND时,开关单元20还包括第十四电阻R14;
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第五场效应管Q5的源极S均通过第十四电阻R14接地GND。
可选地,如图4所示,当第四场效应管Q4的源极S、第五场效应管Q5的源极S均接地GND时,开关单元20还包括:第八场效应管Q8、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以及第二稳压管Z2;第八场效应管Q8为P沟道场效应管;
第八场效应管Q8的源极S与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S电连接,第八场效应管Q8的漏极D与电源VCC电连接,第八场效应管Q8的栅极G通过第十八电阻R18接地GND;
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与第八场效应管Q8的源极S电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二端与第八场效应管Q8的栅极G电连接;
第二稳压管Z2的阳极与第八场效应管Q8的源极S电连接,第二稳压管Z2的阴极与第八场效应管Q8的栅极G电连接。
具体地,电流经过H桥后,来到第八场效应管Q8,由于电路中第八场效应管Q8内部的二极管方向和流入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流方向一致,电流因此依次经过第八场效应管Q8内部的二极管、H桥电路到地形成回路,在这个回路形成的同时,第八场效应管Q8的VGS电压在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的分压下达到了导通电压的条件,第八场效应管Q8的漏极D、源极S两端导通,将第八场效应管Q8内部的二极管短路,此时第八场效应管Q8的导通阻抗极小,保证了整个保护电路的损耗在极小的范围内。第二稳压管Z2用于保证第八场效应管Q8的VGS电压的不超过其的最大耐压。
可选地,如图4所示,极性保护单元30包括:第九场效应管Q9、第二比较器U2、第二十电阻R20和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九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
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与第九场效应管Q9的源极S电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与第二稳压管Z2的阴极电连接,第九场效应管Q9的漏极D与第八场效应管Q8的源极S电连接,第九场效应管Q9的栅极G与第二十二定子R2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与第二比较器U2的输出端电连接;
第二比较器U2的正输入端1与第八场效应管Q8的源极S电连接,第二比较器U2的负输入端2与电源VCC电连接,第二比较器U2的电源端5与第八场效应管Q8的源极S电连接,第二比较器U2的接地端4接地GND。
具体地,由于无刷直流电机换相的时候,电机线圈L会有反向的感应电动势产生,造成电机线圈L的电流反向流出,为了不使反向流出的电流干扰用户的电机控制电路,需要对反向流出的电路进行限制。第二比较器U2的正输入端1、负输入端2接第八场效应管Q8的漏极D、源极S两端(即第二比较器U2的正输入端1与第八场效应管Q8的源极S相连接,第二比较器U2的负输入端2与第八场效应管Q8的漏极D共电源),当无刷直流电机的电流正向经过第八场效应管Q8的时候,漏极D的电压高于源极S的电压,第二比较器U2的输出端3输出低电平,第九场效应管Q9保持漏极D、源极S两端在截止状态,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分压后,使第八场效应管Q8的漏极D、源极S两端保持导通状态。
当无刷直流电机的电流反向经过第八场效应管Q8的时候,第八场效应管Q8的漏极D的电压低于源极S的电压,第二比较器U2的输出端3输出高电平,第九场效应管Q9保持漏极D、源极S两端导通状态,第二十电阻R20(R20电阻阻值远小于第十九电阻R19)、第十八电阻R18分压后,使第八场效应管Q8的VGS电压大于导通电压,第八场效应管Q8的漏极D、源极S两端保持截止状态,从而有效地限制电机的反向电流。
当无刷直流电机接上反向的12V额定电压时,第八场效应管Q8的漏极D、源极S两端保持截止状态,整个电路无电流流过,起到了电源反接,关闭电路的作用。
可选地,如图4所示,电机极性保护电路还包括第四稳压管Z4,第四稳压管Z4的阳极分别与第八场效应管的Q8的源极S、第二比较器U2的正输入端1电连接,第四稳压管Z4的阴极接地第四稳压管Z4的作用为保证整个电机极性保护电路的电压稳定。
可选地,如图4所述,电机极性保护电路还包括第六电容C6,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与第八场效应管的Q8的源极S电连接,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接地,第六电容C6的作用为滤波。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该电机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的马达的结构示意图,参加图5,电机包括风扇51和扇叶52,参加图6,马达包括绕线套61、矽钢片62、PCB组品63以及导线64,其中,电机极性保护电路设置于PCB组品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包括:缓启动单元、开关单元以及极性保护单元;
所述缓启动单元与电源、所述开关单元电连接,所述开关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所述极性保护单元、待保护电机的电机线圈电连接;
所述缓启动单元在所述待保护电机上电后控制电流稳定流入所述电机极性保护电路;
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由四个场效应管组成的H桥电路,所述H桥电路用于为所述电机线圈供电;
所述极性保护单元在所述电机极性保护电路中流过的电流为反向时控制所述开关单元关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启动单元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以及第一场效应管;所述第一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
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包括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第五场效应管;所述第二场效应管、所述第三场效应管均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四场效应管、所述第五场效应管均为N沟道场效应管;
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接收第一驱动信号,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接收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二端电连接;
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所述极性保护单元电连接,或者,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均接地;
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接收第三驱动信号,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栅极接收第四驱动信号,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二端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三电容以及第四电容;
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四电阻接收所述第一驱动信号,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七电阻接收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机线圈的第二端电连接;
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十电阻接收所述第三驱动信号,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十二电阻接收所述第四驱动信号,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开关单元中的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均接地时,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十四电阻;
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均通过所述第十四电阻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开关单元中的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均与所述极性保护单元电连接时,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六场效应管、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以及第一稳压管;所述第六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
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漏极接地,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十五电阻与所述电源相连接;
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
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四场效应管的源极、所述第五场效应管的源极均接地时,所述开关单元还包括:第八场效应管、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以及第二稳压管;所述第八场效应管为P沟道场效应管;
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栅极通过所述第十八电阻接地;
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阳极与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阴极与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栅极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保护单元包括:第七场效应管、第一比较器、第十七电阻和第二十一电阻;所述第七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
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漏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稳压管的阳极电连接,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七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正输入端接地,所述第一比较器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第六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电源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比较器的接地端接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性保护单元包括:第九场效应管、第二比较器、第二十电阻和第二十二电阻;所述第九场效应管为N沟道场效应管;
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九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稳压管的阴极电连接,所述第九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九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正输入端与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的负输入端与所述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的电源端与所述第八场效应管的源极电连接,所述第二比较器的接地端接地。
10.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电机极性保护电路。
CN202223096871.7U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 Active CN218829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6871.7U CN218829081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6871.7U CN218829081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9081U true CN218829081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69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96871.7U Active CN218829081U (zh) 2022-11-21 2022-11-21 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90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5398B (zh) 自励式发电机的容性负载保护装置
US9413238B2 (en) Feed control apparatus for inductive load with reduced power loss
CN111725857B (zh) 开关驱动电路及电池控制电路
TW201820762A (zh) 整流器及使用其之發電機
CN106026277A (zh) 可控电池充电电路和充电器
CN212258469U (zh) 一种电池充电接反保护电路
CN109245082A (zh) 一种防反接和抑制开机浪涌电流的两用开关电路
TWI577128B (zh) DC motor control device
CN218829081U (zh) 一种电机极性保护电路和电机
CN215934520U (zh) 电源切换系统及双电源供电设备
CN202435330U (zh)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功率模块驱动保护系统
CN103062088B (zh) 风扇控制电路
TWI558047B (zh) 具有電源反接保護之馬達驅動電路與風扇裝置
CN217406186U (zh) 一种在负端抑制开机尖峰电流的延时导通电路
TW591881B (en) Motor driving device
CN208939858U (zh) 一种有刷直流电机驱动电路
CN105871045A (zh) 一种用于太阳能控制系统中的充电电路
CN110445360A (zh) 直流电源充电电路及直流电源充电设备
CN210517831U (zh) 一种防反接保护电路及充电器
CN110890853A (zh) 一种电机驱动电路
CN213094076U (zh) 一种用于电机驱动的12v电源电路
CN217656436U (zh) 一种浪涌抑制电路及电子产品
CN203434861U (zh) 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电荷帮浦电路
CN210245419U (zh) 一种低功耗继电器驱动电路
CN217335175U (zh) 一种同步整流充电控制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