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821138U -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821138U
CN218821138U CN202222947436.4U CN202222947436U CN218821138U CN 218821138 U CN218821138 U CN 218821138U CN 202222947436 U CN202222947436 U CN 202222947436U CN 218821138 U CN218821138 U CN 218821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ice making
connecting rod
deic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743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兆阳
何兆海
李小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Peng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Qingdao Pengme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Peng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Qingdao Pengme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Peng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Qingdao Pengmei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Pengda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94743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821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821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821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80Food processing, e.g. use of renewable energies or variable speed drives in handling, conveying or stacking
    • Y02P60/85Food storage or conservation, e.g. cooling or drying

Landscapes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所述制冰机包括动模、静模和控制器,所述静模内设置有脱冰结构,所述脱冰结构包括相互组装固定的拨片和驱动件,所述静模的制冰腔内壁上设置卡槽,与所述卡槽结构、形状相同的所述拨片嵌入所述卡槽内,制冰时,所述拨片的外侧壁与所述制冰腔内壁平齐,制冰结束后,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拨片动作使滞留在所述静模内的冰块脱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解决现有技术的弊端,使脱冰用拨片嵌入到静模制冰腔设置的卡槽中,减少脱冰机构所占的体积,且整体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炎热的夏季,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中常会用到冰块,因此,家用小型制冰机越来越受到欢迎,带有制冰机的冰箱也成畅销产品。制冰过程中,在现有技术中,制冰机通常包括动模和静模,动模和静模合模后,形成完整、密封的制冰空间,制冰完成后,驱动机构带动动模动作,与静模分离,冰块滞留在静模的制冰腔内,再由脱冰电机带动静模翻转,将冰块脱出,或通过机械手将滞留在静模内的冰块取出,现有技术的脱冰方法中,无论是通过脱冰电机脱冰或机械手取冰,整体结构复杂,需占用制冰内部较大空间,而且导致制冰机的成本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解决现有技术的弊端,使脱冰用拨片嵌入到静模制冰腔设置的卡槽中,减少脱冰机构所占的体积,且整体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技术方案是: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所述制冰机包括动模、静模和控制器,所述静模内设置有脱冰结构,所述脱冰结构包括相互组装固定的拨片和驱动件,所述拨片设置在所述静模的制冰腔内,制冰结束后,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拨片动作使滞留在所述静模内的冰块脱出。
进一步的,所述静模的制冰腔为半球状,1/8圆弧长≤拨片的长度≤3/8圆弧长。
进一步的,所述静模的制冰腔为半球状,1/8圆弧长<拨片的长度≤1/4圆弧长。
进一步的,所述静模的制冰腔为半球状,3/16圆弧长≤拨片的长度≤1/4圆弧长。
进一步的,所述静模的顶部设置有凹槽,所述静模的制冰腔内设置有卡槽,所述拨片整体结构的截面大体呈“厂”型,横向部分嵌入到凹槽内,竖向弧形部分嵌入到所述卡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件包括翻转连接杆和可带动所述翻转连接杆转动的动力构件,所述翻转连接杆与所述拨片套装连接,至少一端与所述动力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拨片设置有卡套,所述翻转连接杆与所述卡套套装置连接,并在连接处设置有防止所述翻转连接杆空转的限位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静模对应所述卡套位置处,设置有翻转固定孔,所述翻转连接杆依次穿过所述翻固定孔和卡套,将所述拨片和静模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连接杆上套装有可控制所述翻转连接杆自动复位的扭簧。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构件为所述动模的驱动机构,U型支架的至少一侧侧板上设置有齿条,齿轮与所述齿条侧部的齿牙啮合,所述翻转连接杆的端部穿过所述U型支架的侧板后与所述齿轮固定,所述齿条通过传动杆与所述动模固定,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动模上升一定距离后驱动所述齿条上升,所述齿条带动所述齿轮旋转,所述齿轮驱动所述翻转连接杆转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优势:
整体结构简单,无需复杂的机械手和脱冰电机及其配套结构,减少动态脱冰而必要的冗余空间,从而有效减小制冰机的整体体积,降低产品成本;
通过传动电机带动皮带轮开始转动,丝杆转动,上模座带动上模向上移动,当移动一定距离后,传动杆带动齿条继续向上移动,齿条带动齿轮转动,拨片开始翻转,当旋转到一定角度后,停止旋转,冰块被拨出下模内,掉落到内胆的滑道上,沿滑道滚落到储冰盒内,由一个驱动机构同时实现脱模和脱冰,可有效降低制冰机的整体体积,并降低能源消耗;
U形支架的左右两侧壁上各开有一条行程限位孔,用于限制上模向上移动的距离,齿条上端有一传动限位孔,用于传递动力和限制行程,通过两个限位孔,实现上模上升一段距离后再脱冰,防止上升的上模对脱冰产生干涉;
通过扭簧的扭力使拨片自动复位,可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整体结构示意图三;
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整体结构示意图四
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制冰空间剖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结构脱冰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的拨片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的脱冰结构中驱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的脱冰流程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制冰机的制冰系统组成示意图;
图中:1、传动电机;2、电机支架;3、主动皮带轮;4从动皮带轮;5、皮带;6、丝杆;7、U形支架;8、平衡杆;9、上模固定件;10、蒸发器;11、蒸发器传热铝块;12、下模;13、上模;14、保温泡沫;15、螺母;16、开口挡圈;17、翻转连接杆;18、左拨片;19、右拨片;20、扭簧;21、齿条;22、固定板;23、齿轮;24、传动杆;25、轴套;26、分水盘;27、橡胶密封件;28、泡沫风道;29、储冰蒸发器;30、储冰风机;31、风机支架;32、内胆;33、水泵;34、水盒;35、水管;36、储冰盒;37、排水管;38、蒸发皿;39、底座;40、压缩机;41、三通连接件;42、电磁阀;43、冷凝器;44、过滤器;45、毛细管;46、回气管;61、限位台阶;71、行程限位孔;72、定位孔;91、平衡孔;92、避让孔;131、进水孔;132、联通孔;121、翻转固定孔;181、半圆孔;211、传动限位孔;261、进水接口;262、进水漏斗;321、滑道;322、风口;323、进风口;361、出风避让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机构,所述制冰机包括动模、静模和控制器,静模内设置有脱冰结构,脱冰结构包括相互组装固定的拨片和驱动件,所述拨片设置在所述静模的制冰腔内,制冰结束后,驱动件带动拨片动作使滞留在静模内的冰块脱出。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冰机包括外壳和内胆32,外壳与内胆32之间填充保温材料14,外壳和内胆32对应的前侧位置设置有门体,门体部位对应储冰盒36,开门后,可拉出储冰盒36取冰,或门体与储冰盒36连接,开门的同时可将储冰盒36拉出。储冰盒36及制冰用动模、静模等制冰用主体构件设置于内胆32围成的空间内,如图1所示,该空间内设置有U型支架7,U型支架7包括一体成型的左侧板、右侧板和后背板,顶部设置顶板,顶板的顶面低于左侧板、右侧板及后背板的顶部,在顶板的前侧设置前侧板,顶板的顶面与前侧板及左侧板、右侧板、后背板的上部围成顶部开放的盒体结构,制冰用进水结构设置于该盒体结构内,制冰用动模、静模设置于U型支架7及顶板的底面围成的空间内。
制冰机的制冰用主体构件包括上模13和下模12,上模13和下模12对应设置有多个制冰腔,上模13和下模12合模后,对应的制冰腔形成一个密闭的制冰空间,本实施例中,上模13为动模,通过升降机构驱动直线升降,与下模12合模制冰或相互脱离,下模12为静模,上模13上升后,下模12保持不动,并在下模12处设置有出冰机构,出冰机构带动滞留在下模12中的冰块脱出并翻落到储冰盒中。根据要制得的冰块形状,确定制冰空间的形状,当上模13和下模12的制冰腔均为半球形时,可制得球形冰,为提高制冰机的适用范围,制出不同形状的冰块,可更换具有不同制冰腔的上模13和下模12,如图2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制冰空间为两个,制冰腔为中空的半球形,每次制冰可得两个球形冰。
为便于上模13的更换及与升降机构的组装,上模13与上模固定件9可拆卸的组装,升降机构与上模固定件9相互组装,在升降机构的动作下,由上模固定件9带动上模13一起随升降机构升降,与下模12合模制冰或分离脱冰。如图1至图6所示,上模13每个半球形制冰腔的顶部均设有进水孔131,上模固定件对应进水孔131的位置处设置避让孔92,上模固定件9的顶面设置分水盘26,分水盘26的进水接口261经水管35、水泵33与水盒34连通,分水盘26上对应进水孔131的位置设有进水漏斗262,水盒24内的水经进水接口261流到进水漏斗262,再经过避让孔92、进水孔131流到制冰腔内。
如图3所示所示,水盒34通过螺钉固定到内胆32的右端上部,具体的,水盒34与U型支架7的右侧板的外侧上部固定,水盒34底部的出水孔与水泵33的进水端相连,水泵33的出水端与水管35的一端相连,水管35的另一端与进水接口261相连,如前文所述,水盒34中的水可经过水管35和分水盘26流达制冰腔内;在进水孔131与避让孔92之间,可设置密封圈,防止进水或溢水时,制冰用水从进水孔131与避让孔92之间的缝隙渗漏到制冰机内部;或上模13的制冰腔顶部的进水孔131处设置有进水管,进水管插入到避让孔92内,进水管外壁与避让孔92内壁紧密贴合并设有密封件,防止进水从两都之间的缝隙流出。上模13和下模12合模的接口处有橡胶密封件27,防止合模后,制冰空间内的水从合模的接口处溢出;相邻制冰空间之间通过联通孔132连通,联通孔132可平衡各个制冰空间之间的水位,使制得的冰块体积相同,联通孔132可开设在上模13制冰腔腔体侧壁的底部,或联通孔132分设在上模13和下模12上。
在制冰空间内水满溢出时,可通地溢流口、溢水通道将溢水排出,在本实施例中,为简化结构,进水孔131也为溢流口,进水孔131一方面可接收进水,另一方面可经进水孔131向外溢水。进水孔131(溢流口)与溢水通道连通,当发生溢水时,溢流水经上模13顶部的进水孔131流入溢水通道,将溢流水排出或收集。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溢水通道包括设置在分水盘26处的溢水管、排水管37,溢水管一端与进水孔131连通,另一端与排水管37连通,排水管37的另一端与蒸发皿38连通,蒸发皿38固定在底座39上,制冰机工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包括但不限于注水时产生的溢水),经排水管37流到蒸发皿38内,压缩机40固定在底座39上,与蒸发皿38相靠近,或蒸发皿38座于压缩机40的顶部,压缩机40工作中所产生的热量蒸发掉蒸发皿38内的废水。
升降机构包括传动电机1,如图1和图2所示,传动电机1通过电机支架2固定在U形支架7的顶板处,主动皮带轮3与传动电机1的电机轴固定,并在顶板的两端各设一个从动皮带轮4,皮带5与主动皮带轮3及从动皮带轮4安装,主动皮带轮3与两个从动皮带轮4将皮带5张紧成等腰三角形,可有效防止在运行过程皮带5松驰导致的从动皮带轮4无法旋转的问题,在传动电机1的作用下,主动皮带轮3通过皮带5带动两个从动皮带轮4同步旋转;顶板上对应从动皮带轮4的位置处与从动皮带轮4同心设置有定位孔72,丝杆6在U形支架7的内部由下向上穿过定位孔72,至丝杆6上部的限位台阶61与定位孔72的底面相抵,丝杆6的顶部穿过定位孔72后插入到从动皮带轮4的轴心孔内,从动皮带轮4的底面与定位孔72的顶面相抵,丝杆6的顶部穿过从动皮带轮4后,在丝杆6的顶部卡装开口挡圈16,将从动皮带轮4紧固在开口挡圈16与顶板之间,丝杆6从而与U形支架7的顶板固定,并由传动电机1驱动,从动皮带轮4的轴心孔内设置有限位结构,防止从动皮带轮4空转,具体的,轴心孔和丝杆6的顶部(穿过定位孔72后插入到轴心孔内的部分)截面均为D型,如可为三分之二圆,丝杆6的顶部与跟从动皮带轮4的轴心孔相配合,限制丝杆6的周向运动,使从动皮带轮4带动丝杆6同步旋转。
上模固定件9对应顶板的定位孔72位置处,与定位孔72同心设置有通孔,并在通孔处固定有螺母15,丝杆6与螺母15螺纹连接,并穿过螺母15及通孔后,底部插入到蒸发器传热铝块11顶部的安装孔内,并可在安装孔内自由旋转。通孔及螺母15设置在上模固定件9长度方向中心线的两端,安装孔设置在蒸发器传热铝块11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上的两端,可保证上模固定件9在升降过程中的平衡。传动电机1动作,驱动从动皮带轮4旋转,从而带动与从动皮带轮4固定的丝杆6旋转,丝杆6与螺母15螺纹连接,将传动电机1的周向旋转运动转变成直线升降运动,通过螺母15带动上模固定件9、上模13沿丝杆6升降。为进一步使上模固定件9能够平稳升降不倾斜,如图1到图3所示,上模固定件9的四个角处各设有一平衡孔91,平衡孔91内套入平衡杆8,平衡杆8的上端与U形支架7的顶板固定,下端与蒸发器传热铝块11顶部固定,对上模固定件9的升降起到导向、平衡及从动的作用,即上模固定件9在丝杆6的带动下可沿平衡杆8升降且不倾斜。进一步的,U型支架7的下部,如图1所示,确切说左侧板和右侧板内侧的下部,设置有连接板,以左侧壁为例,连接板可为L型,竖向侧壁与U型支架7左侧板内侧的下部固定,且竖向侧壁的底部与左侧板的底部平齐,或略高于左侧壁的底部;连接板也可与U型支架7一体成型,为U型支架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底部顺序向内、向上再向U型支架7内部中心线方向水平折弯而成,横向侧壁与蒸发器传热铝块11的顶面固定,给下模12的脱冰提供必要的空间,并减小蒸发器传热铝块11的整体体积,平衡杆8的下端与连接板的横向侧壁插接固定;或U型支架7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框架,连接板的横向侧壁与底部框架的侧部固定,下模12的底部穿过底部框架的中空部分后与蒸发器传热铝块11接触,获得冷量,底部框架通过连接板与U型支架7连接,并与下模12卡接或通过其他方式组装固定,或底部框架与下模12为一体结构;进一步的,蒸发器传热铝块11的截面呈T型,顶部具有向左右两侧(如图1所示的方位)延伸的侧翼板,L型连接板与侧翼板的顶部搭接固定,或搭接后再通过螺钉固定,下模12直接或通过底部框架与连接板固定,或下模12通过底部框架与蒸发器传热铝块11固定,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结构需要,确定通过连接板与下模12、蒸发器传热铝块11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连接板的具体结构形态,包括但不限于L型或与左侧板、右侧板一体成型。连接板上设置有通孔,平衡杆8和丝杆6的底部与连接板连接,或穿过连接板后与蒸发器传热铝块11(侧翼板的顶部)组装连接或固定,优选的,轴套25过盈配合固定在蒸发器传热铝块11和/或连接板的上部,丝杆6和平衡杆8的下端插在轴套25内,使丝杆6能平稳旋转,带动上模13升降。
如图2所示,蒸发器传热铝块11通过连接板和/或底部框架与U形支架7的下部固定,蒸发器10固定在蒸发器传热铝块11的下部,并与蒸发器传热铝块11紧紧贴合,或蒸发器10的蒸发盘管缠绕在蒸发器传热铝块11的外侧,或蒸发器传热铝块11设置有横向或纵向的插孔,蒸发器10的蒸发盘管顺序穿过各插孔,使蒸发器10与蒸发器传热铝块11插接固定,并提高热传导效率。蒸发器传热铝块11的顶部设有与下模12的制冰腔相匹配的半球形凹陷,下模12的制冰腔的外壁直接嵌入到半球形凹陷中,增大下模12与蒸发器传热铝块11的接触面积,提高制冰效率,且下模12的制冰腔外壁同样采用导热效率高的铝合金板材制成,直接与蒸发器传热铝块11接触实现热传导,提高制冰效率。为使蒸发器10冷量不散失,蒸发器传热铝块11与U型支架7、内胆以及制冰机外壳之间的间隙内填充保温泡沫14。
在本实施例中,制冰机的制冷系统如图4和图10所示,压缩机40的输出端与三通连接件41的入口连通,三通连接件41的两个出口中一个出口与冷凝器43的输入端连通,冷凝器43的输出端依次串联过滤器44和毛细管45,另一出口与电磁阀42的输入端连通,电磁阀42与毛细管45并联连接,电磁阀42与毛细管45的输出端汇流后与蒸发器10的输入端连通,蒸发器10的输出端与压缩机40的输入端连通,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冷回路。进一步的,本发明提供的制冰机用制冷系统中蒸发器包括并联设置的直冷式蒸发器10和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直冷式蒸发器10为制冰用蒸发器,如前文所述,直冷式蒸发器10通过蒸发器传热铝块11为下模12提供制冰用冷量,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通过泡沫风道28与储冰盒36连通,在储冰风机30的作用下,向储冰盒36内送风,采用风冷系统以降低储冰盒36内的温度,可以保持储冰盒36内无霜,防止冰块过快融化和粘连。如前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直冷式蒸发器10和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并联后,通过回气管46与压缩机40的输入端连接,在实际应用中,也可将直冷式蒸发器10与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串联连接,将直冷式蒸发器10依次串联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和回气管46,最后回到压缩机40;直冷式蒸发器10和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定和要求,可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当直冷式蒸发器10与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并联时,直冷式蒸发器10与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的连通管路上分别设置控制阀,通过控制阀控制制冷剂是否流经该蒸发器,以控制制冰过程和/或储冰温度控制,或在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的连通管路上设置控制阀,制冰机的控制器根据预设程序定时导通控制阀,以向储冰盒36内定时送风,或根据预设程序,根据储冰盒36内的实时温度,导通控制阀,向储冰盒36内送风,防止储冰盒36内的冰块融化。当直冷式蒸发器10与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串联时,直冷式蒸发器10和/或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处设置有旁通管路,并在旁通管路上设置控制阀,由控制器根据预设程序,控制旁通管路的通断,以实现制冰和/或储冰的制冷控制。
如图3所示,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设置于内胆32左端的下部,具体的,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与U型支架7的左侧板外侧下部固定或U型支架7的左侧下部的内胆32固定,风机支架31与内胆32固定,且位于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的上方,储冰风机30卡装到风机支架31上;泡沫风道28设置于直冷式蒸发器10与压缩机40之间的空间内,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及储冰风机30设置在蒸发腔内,进风口323与蒸发腔(蒸发腔内的储冰蒸发器29)连通,出风口322与储冰盒36连通,进一步的,储冰盒36与内胆32可拆卸式固定,出风口322开设在内胆32上,储冰盒36与出风口322相对的位置上开设出风避让孔361,在储冰风机30的作用下,将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的冷量经泡沫风道28进入到储冰盒36内,吹到冰块上,防止冰块融化。
进一步的,出风口322包括进风口和回风口,泡沫风道28包括通过泡沫板隔开的进风风道和回风风道,优选的,回风口和进风口在储冰盒36后侧壁上交错设置,防止低温冷风未换热后直接回风。
在本实施例中,上模13为动模,如前文所述,在升降机构的带动下,制冰结束后,向上移动,与下模12脱离;下模12为静模,保持不动,制得的冰块在上模13上升后滞留在下模12的制冰腔内,通过出冰机构驱动冰块脱离下模12,进入到储冰盒36中,在实际应用中,上模13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通过任意方式与下模12脱离。出冰机构包括驱动件和拨片,拨片设置在下模12的制冰腔内,如图6至图9所示,下模12的每个制冰腔内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卡槽,拨片设置在卡槽内,以图6所示方位,下模12设置的两个制冰腔分左、右设置,以左侧制冰腔为例,在左侧制冰腔的后壁(远离脱冰方向的一侧)上设置有卡槽,左拨片18设置在卡槽内,卡槽的深度、宽度、长度与左拨片18相应尺寸相同,或略大于左拨片18的相应尺寸,以便于左拨片18嵌入到卡槽内,并且左拨片18具有与制冰腔内侧壁相同结构,横向和纵向的曲率半径与制冰腔内侧壁相同,使得左拨片18嵌入到卡槽内后,左拨片18的表面与制冰腔内壁平齐,形成一个完整、光滑的制冰腔内壁,左拨片18与卡槽壁之间的极小的间隙并不影响冰块的形状,进入到间隙内的水在制冰过程中形成的极薄的冰片,在脱冰过程中,冰块滚动、相互撞击冰片脱落,从而不影响冰块整个外观形状。如图6和图3所示,下模12的制冰腔为半球状,1/8弧长≤左拨片18的长度≤3/8弧长,优选的,1/8弧长<左拨片18的长度≤1/4弧长,推荐为3/16弧长≤左拨片18的长度≤1/4弧长,以便于能顺利推动冰块从下模12处脱出。为防止漏水,在制冰腔内壁上切割出卡槽,卡槽非通槽,保留一部分制冰腔内壁,为保证制冰腔的强度,1/3制冰腔内壁厚度≤卡槽深度≤1/2制冰腔内壁厚度,为避免传热不良,使得冰块在拨片处的制冰不实,在本实施例中,左拨片18与制冰腔采用相同的、导热效率高的材质制成,如食品级铝合金,铝合金材质同时可增强左拨片18的强度,对制得的冰块起到足够的推动力,并进一步避免左拨片18变形。拨片整体结构的截面大体呈“┐”型,横向部分与下模12的顶面搭接,推荐的,下模12的顶面设置有容纳该结构的凹槽,横向部分嵌入到凹槽内后,顶面与下模12的顶面平齐或略高于下模12的顶面,避免拨片的横向部分凸出于下横12表面过高,影响上模13与下模12的合模,拨片的竖向部分的横向和纵向部分具有弧形结构。
右拨片19的结构以及与右侧制冰腔的配合同左拨片18相同,不做赘述,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分别与一个驱动件连接,或与同一驱动件的两个输出轴连接,由驱动件带动将对应的冰块脱出,驱动件可以为脱冰电机,由控制器控制脱冰电机动作驱动拨片动作或复位。在本实施例中,为降低成本,减少控制程序并确保一次性脱冰到位,防止任一脱冰电机失效时,对应的冰块无法脱出的问题,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与同一驱动件连接,由驱动件同时驱动两个拨片动作,实现两个制冰腔的同时脱冰,对应的,脱冰电机具有双输出轴,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分别与脱冰电机的两个输出轴固定。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驱动件包括翻转连接杆17,翻转连接杆17为光滑的圆杆状结构,两端分别穿过U型支架7左侧板和右侧板上的通孔,且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的上部设置有卡套,与翻转连接杆17套装连接,为使翻转连接杆能够顺利带动拨片动作,翻转连接杆17在对应拨片的卡套位置处,设置有限位结构,如可将翻转连接杆17在该处做切边处理,使该处的翻转连接杆17的截成成D型,对应的,卡套的中心孔截面也为D型,使卡套与翻转连接杆17相互套接后,由相互对应的直线段部分进行相互限位,防止翻转连接杆17在卡套内空转。
进一步的,下模12对应卡套的位置处,在设置有翻转固定孔121,翻转连接杆17依次穿过翻转固定孔121和拨片上的卡套后,将翻转连接杆17、拨片与下模12连接在一起。如前文所述,下模13的顶面设置有容纳拨片横向部分的凹槽,卡套设置在凹槽的后端,在不影响合模的情况下,当卡套凸出于下模12的顶面时,翻转固定孔121为设置在与下模12一体成型且凸出于下模12顶面凸起结构上的通孔,设有翻转固定孔121的凸起结构为两组,每个拨片的横向部分以及对应的卡套设置于一组翻转固定孔121之间;当拨片及卡套位于凹槽内且未凸出于下模12的表面或凸出部分较小时,翻转固定孔121为设置在凹槽侧壁上的通孔,且各通孔与卡套的中心孔贯通,翻转连接杆17从一侧顺序穿过通孔、卡套、通孔、卡套、通孔后,将两个拨片与下模12组装在一起,由翻转连接杆17带动拨片动作。翻转固定孔121截面为圆形,对应的,该处的翻转连接杆17的杆体为圆柱体,使翻转连接杆17可在翻转固定孔121内顺滑转动。为使加工方便,翻转连接杆17的整体结构均为D形杆,D形杆依然可在截面为圆形的翻转固定孔121内顺滑转动。
进一步的,当翻转固定孔121为设置在凹槽侧壁上的通孔时,由凹槽侧壁限定拨片的左右横向移动;当翻转固定孔121为设置在两组凸起结构上的通孔时,卡套位于每组凸起结构之间,且每个卡套与对应侧的凸起结构的侧壁相互抵触,从而限定拨片的左右横向移动。
为控制拨片脱冰速度,防止冰块被大力甩出,在翻转连接杆17上套装有扭簧20,扭簧20的一条臂与拨片固定,另一条臂与下模12固定,驱动翻转连接杆17动作时,需克服扭簧20的作用力,通过选择不同参数的扭簧20,控制翻转连接杆17以及拨片的拨冰速度。同时,扭簧20的反向复位力可控制翻转连接杆17自动复位,无需动力,降低制冰机的整体耗电。扭簧20可套装在拨片的两卡套之间的翻转连接杆17上,或在两组凸起结构之间的翻转连接杆17上,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拨片、卡套、翻转固定孔121的具体结构,选择与翻转连接杆17合适的套装置方式及套装位置,不做限定与要求。如图9所示,键头所示方向为脱冰过程示意图,图9-a,制冰状态下,拨片位于对应的制冰腔的卡槽内,扭簧12处于自由状态,制冰结束需脱冰时,图9-b和图9-c,翻转连接杆17转动,同时带动拨片同步转动,从卡槽内向前(脱冰方向)伸出,且拨片的底部向上抬起,推动冰块向上、向前移动,冰块的重心向上向前移动,在制冰腔前侧(脱冰方向)内壁的配合下,如图9-d,冰块的重心移动至制冰下模12前侧顶部,拨片继续向上运动,可推动冰块翻落脱出,拨片、翻转连接杆17在翻转的同时压迫扭簧20,当翻转连接杆17移除动力后,扭簧20的扭力使翻转连接杆17回转,同步带动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复位,回到卡槽内。
翻转连接杆17的两端伸出U型支架7的左右两侧板,至少在U型支架7的一侧板的外侧固定有与翻转连接杆17连接并可驱动翻转连接杆17转动的动力构件连接,动力构件17可为电机,翻转连接杆17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由电机带动翻转连接杆17定向、定量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为减少耗电,降低能源消耗,翻转连接杆17由传动电机1驱动,传动电机带动上模固定件9及上模13上升降时,同步带动翻转连接杆17动作,进而带动拨片动作,实现拨片的脱冰及复位。如图6至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翻转连接杆17的端部穿出U型支架7的侧板后,插入到齿轮23的中心孔中,同样的,齿轮23的中心孔与翻转连接杆17的端部的截面均为D型,当齿轮23旋转时,带动翻转连接杆17、拨片同步转动,可有效防止齿轮23空转,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通过其他防空转结构,实现齿轮23与翻转连接杆17之间的防空转连接。如图8所示,固定板22一端与U型支架7侧板的外侧固定,另一端与U型支架7侧板之间形成插槽,如,固定板22呈“Z”形,包括由中间连接板连接的两块横板,一块横板与U型支架7固定,另一块横板与U型支架侧板之间形成U型插槽,或固定板22呈“凵”形,两竖向支臂底部的横向折弯板与U型支架侧板固定,使固定板22与U型支架形成顶部长底部开放的“口”形插槽。齿条21穿插于插槽内,由固定板22将齿条21压制在U型支架7侧板的外侧,防止齿条21横向移动,且可沿插槽升降。齿条21朝向齿轮23的一侧设置有齿牙,齿轮23通过齿牙与齿条21啮合。U型支架7的侧板上设置有行程限位孔71,齿条21的上部设有传动限位孔211,传动杆24截面为T型,竖向的杆体顺序穿过传动限位孔211、行程限位孔71后,插入到上模固定件9的侧部插孔中,使齿条21通过传动杆24与上模固定件9固定连接,由上模固定件9带动上,横向的限位杆底面与齿条21的侧壁压合,配合竖向部分与上模固定件9的固定连接,将齿条21组装在U型支架7侧部的行程限位孔71处,使行程限位孔71与传动限位孔211相通,且均为两端具有半圆弧的矩形长孔,长孔的横向宽度大于等于杆体直径,使得传动杆24可沿长孔升降,传动杆24当上模固定件9上升时,带动传动杆24沿行程限位孔71和传动限位孔211的相通部分上升,行程限位孔71的长度大传动限位孔211的长度,当上升到传动限位孔211的上限位置时,在传动电机1的作用下,继续带动齿条21上升,直至到达行程限位孔71的下限位置,在齿条21继续上升的过程中,齿条21侧部的齿牙带动齿轮23旋转,齿轮23带动翻转连接杆17旋转,从而驱动拨片向前向上动作,实现脱冰。行程限位孔71的长度大于传动限位孔211的长度,两者之间的长度差为齿条21可沿行程限位孔71移动的距离,也是拨片的最大动作幅度;传动杆24在传动限位孔211内可移动的距离(从下限位置移动到上限位置处的移动距离)为上模13与下模脱模的距离,此距离大于等于制冰空间的半径,上模3上升到大于等制冰空间半径的距离后再带动出冰机构对下模13内冰块进行脱冰操作,防止上升的上模13干涉脱冰过程。传动电机1反向动作时,当传动杆24下行到传动限位孔211的下限时,带动齿条21下行,同步驱动拨片反向复位,当传动杆21下行至行程限位孔211下限时,齿条21停止动作,此时拨片完全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杆24与上模固定件9插接固定,由传动电机1带动翻转连接杆17动作,在实际应用中,传动杆24直接或间接可与传动电机1的输出轴固定,由传动电机1通过传动杆24、齿条21、齿轮23、翻转连接杆17带动拨片动作。在脱冰完成后,可由传动电机1带动传动杆24如前文所述,反向动作,向下运动,从而带动拨片复位;或传动电机1停止动力输出,在扭簧20的反向复位力作用下,带动翻转连接杆17反向翻转,使拨片复位,同时翻转连接杆17带动齿轮23、齿片21反向动作,带动传动杆24及上模13及上模固定件9下移复位。在实际应用中,U型支架的一侧侧板上设置行程限位孔71,传动杆24穿过行程限位孔71后,直接将齿条21与上模固定件9固定,传动电机1带动齿条21升降,齿条21侧部设有一段平直段,齿牙设置在平直段的下方,齿条21上升初期,上模13与下模12脱离过程中,齿轮23与平直段相对,齿轮23不发生旋转,当上模12运行到高度大于等于制冰空间的半径时,齿条上升到齿牙与所述齿轮相对,齿轮23与齿牙啮合,齿条21在传动电机的带动下,带动齿轮23、翻转连接杆17、拨片动作。以上仅为由传动电机1驱动拨片动作的结构方式示例,在实际应用中,由传动电机1带动上模13上升一定距离后再带动拨片动作实现脱冰操作的结构均适用于本制冰机的结构方案,不可因前文所述的具体结构示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下模12下方的内胆上,或储冰盒36的入冰方向的侧壁,对应每个制冰腔的位置,还设置有脱冰检测传感器,当下模12脱冰后,检测是否有冰块经过,并将检测结果发送给控制器,若未检测到冰块经过信号,控制器控制传动电机1反向动作,使拨片回复原位,上模13与下模12再次合模,合模后,停止再次注水制冰,使传动电机1再次动作,带动上模13上升的同时再次带动拨片向前、向上运动,再次进行脱冰动作。反复预定次数后,仍未检测到正确脱冰,发出警报。脱冰检测传感器为多个,在内胆和/或储冰盒36的不同位置分布,分别对应每个制冰腔,检测每个制冰腔是否成功脱冰,并将检测结果分别发送给控制器。
脱冰检测传感器可为红外传感器,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发射器发射红外线,碰到障碍物后反射,被接收器接收,可利用红外传感器的测距功能或信号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来判定是否成功脱冰。实际使用时,脱冰检测传感器在控制器发出脱冰指令时开始工作,脱冰检测传感器发送红外线,当有冰块脱落时,红外线被冰块阻挡反射,被接收器接收,将信号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发送给控制器,获得时间差,并与控制器内预设的时间差数据做对比,当超出预设时间时,判定为脱冰失败。或将信号发射与接收时间发送给控制器,换算成距离,并与预存的距离数据做对比,判断是否成功脱冰。每个脱冰检测传感器对应的制冰腔不同,在内胆上的位置不同,对应的预设时间/距离不同。将脱冰检测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结合起来,综合判断是否脱冰成功,提高判定成功率。
在实际应用中,常态下,上模12与下模13处于合模状态,用户在制冰机的控制面板上选择“制冰”按键,水泵33通电动作,水盒34内部的水经底部出水孔、水管35、进水接口261进入分水盘26,再经进水漏斗262、避让孔92、进水孔131进入到制冰空间内,按预定程序,如按进水时间、流量控制进水量,当进水量达标后,水泵22停止动作,不再供水,联通孔132平衡两个制冰空间之间的水量,需要说明的是,注水时,水平面距离球形制冰空间的顶点有一定距离,根据水在遇冷成冰过程中的膨胀系数、球形制冰空间的直径确定水平面与制冰空间顶点之间的距离值,使制得的冰块为完整的球形,同时不会产生溢水;注水完成后,直冷式蒸发器10开始制冷,上模12和下模13的制冰腔同时受冷,开始制冰;当制冰完成后,电磁阀42导通,部分制冷剂不流经冷凝器43而直接进入到直冷式蒸发器10内,直冷式蒸发器10开始制热,此时,可控制制冷剂不流经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避免将热量吹入到储冰盒36内,直冷式蒸发器10将热量传递给蒸发器传热铝块11、下模12和上模13,使冰块表面微融化;预定时间后,传动电机1带动主动皮带轮3皮带5、从动皮带轮4同步旋转,左右两个丝杆6开始旋转,带动上模固定件9和上模13沿丝杆6、平衡杆8开始向上移动,上模固定件9带动传动杆24沿传动限位孔211的下限位置上移,此时,上模13上升,与下模12脱离,传动杆24沿传动限位孔上移,不带动齿条21移动,齿轮23、翻转连接杆17、拨片均不动作;当传动杆24上升到传动限位孔211的顶部时,传动杆24带动齿条21向上移动,齿轮23开始旋转,齿轮23又带动翻转连接杆17、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开始翻转,此时弹簧20开始受力;传动杆24继续随上模13和上模固定件9继续上升,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持续翻转,当传动杆24上升到行程限位孔71的顶部时,上升停止,上模13停止上升,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停止翻转,在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翻转的过程中,将冰块一步一步拔出下模内,其脱出过程如前文及图9所示,冰块掉落到内胆32前端底部的滑道321上,滚落到储冰盒36内,滑道321一端连接下模12,另一端连通储冰盒36;为防止储冰盒36内的冰块过快融化,当出冰检测器检测到有冰块脱落到储冰盒36后,控制器控制风冷式储冰蒸发器29导通,开始制冷,储冰风机30将储冰蒸发器29表面的冷量经泡沫风道28吹到储冰盒36内的冰块上,防止冰块融化;脱冰完成后,需再次合模,传动电机1反向转动,上模固定件9和上模13开始下降,带动传动杆24下降,齿条23下降,弹簧20的扭力及齿轮23回转的驱动使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开始回转,当左拨片18和右拨片19回转到初始位置时,齿条21下降停止,传动杆24继续下降至传动限位孔的下限处,当上模13和下模12合模后,传动杆24下降停止,至此一个周期动作完成,可以再次注水制冰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齿轮和齿条的传动机构以及丝杆和螺母的传功机构,都为两组,分别为左右各一组,其也可为多组机构,对数量不做具体限制,至少在U型支架7的一侧板上设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制冰机,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优势:
整体结构简单,不仅适用本发明提供的制冰机整体结构,同时对旧有制冰机改进时,改进点小,改造成本低;
通过传动电机带动皮带轮开始转动,丝杆转动,上模座带动上模向上移动,当移动一定距离后,传动杆带动齿条继续向上移动,齿条带动齿轮转动,拨片开始翻转,当旋转到一定角度后,停止旋转,冰块被拨出下模内,掉落到内胆的滑道上,沿滑道滚落到储冰盒内,由一个驱动机构同时实现脱模和脱冰,可有效降低制冰机的整体体积,并降低能源消耗;
通过设置储冰蒸发器,由储冰风机、储冰蒸发器、泡沫风道向储冰盒提供冷量,保持储冰盒内的温度,防止冰块过快融化;
U形支架的左右两侧壁上各开有一条行程限位孔,用于限制上模向上移动的距离,齿条上端有一传动限位孔,用于传递动力和限制行程,通过两个限位孔,实现上模上升一段距离后再脱冰,防止上升的上模对脱冰产生干涉;
蒸发器直接与蒸发器传热铝块接触,下模的制冰腔嵌入到蒸发器传热铝块的凹槽中,实现直接热传导,提高制冰效率;
通过扭簧的扭力使拨片自动复位,可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
如上所述,结合所给出的方案内容,可以衍生出类似的技术方案。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所述制冰机包括动模、静模和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模内设置有脱冰结构,所述脱冰结构包括相互组装固定的拨片和驱动件,所述拨片设置在所述静模的制冰腔内,制冰结束后,所述驱动件带动所述拨片动作使滞留在所述静模内的冰块脱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模的制冰腔为半球状,1/8圆弧长≤拨片的长度≤3/8圆弧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模的制冰腔为半球状,1/8圆弧长<拨片的长度≤1/4圆弧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模的制冰腔为半球状,3/16圆弧长≤拨片的长度≤1/4圆弧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模的顶部设置有凹槽,所述静模的制冰腔内设置有卡槽,所述拨片整体结构的截面大体呈“厂”型,横向部分嵌入到凹槽内,竖向弧形部分嵌入到所述卡槽内。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翻转连接杆和可带动所述翻转连接杆转动的动力构件,所述翻转连接杆与所述拨片套装连接,至少一端与所述动力构件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拨片设置有卡套,所述翻转连接杆与所述卡套套装置连接,并在连接处设置有防止所述翻转连接杆空转的限位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模对应所述卡套位置处,设置有翻转固定孔,所述翻转连接杆依次穿过所述翻转固定孔和卡套,将所述拨片和静模连接在一起。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连接杆上套装有可控制所述翻转连接杆自动复位的扭簧。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构件为所述动模的驱动机构,U型支架的至少一侧侧板上设置有齿条,齿轮与所述齿条侧部的齿牙啮合,所述翻转连接杆的端部穿过所述U型支架的侧板后与所述齿轮固定,所述齿条通过传动杆与所述动模固定,所述驱动机构带动所述动模上升一定距离后驱动所述齿条上升,所述齿条带动所述齿轮旋转,所述齿轮驱动所述翻转连接杆转动。
CN202222947436.4U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 Active CN218821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7436.4U CN218821138U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7436.4U CN218821138U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821138U true CN218821138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037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7436.4U Active CN218821138U (zh) 2022-11-07 2022-11-07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8211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040444A (en) Automatic ice maker utilizing heat pipe
KR100781261B1 (ko) 구형 얼음을 제빙할 수 있는 냉장고용 제빙기
CN204787395U (zh) 喷淋式制冷设备
US3850008A (en) Ice maker
US2017008233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shaped ice
CN114364935A (zh) 制冰装置的蒸发器组件
CN218821138U (zh) 一种制冰机的脱冰结构
CN115823793A (zh) 一种制冰机
CN115823792A (zh) 一种制冰机的出冰机构
CN111829243A (zh) 一种气压驱动型冰球加工装置
US3828568A (en) Ice maker
EP4317866A1 (en) Ice-making assembly for appliance
CN2457534Y (zh) 一种制冰机
KR102373978B1 (ko) 아이스 메이커
CN113606830B (zh) 一种节能环保且便于脱模的块冰机
US20210341201A1 (en) Refrigerator
KR20210029508A (ko) 아이스 메이커
CN218821145U (zh) 一种防止冰块融化的储冰盒及制冰机
CN210772954U (zh) 一种带自动制冰功能的嵌入式冰箱
CN112771333A (zh)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US20240085081A1 (en) Refrigerato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114812030B (zh) 一种制冰模块及具有其的制冰机和冰箱
CN212692191U (zh) 一种带自动出冰装置的制冰机
EP4375594A1 (en) Transparent ice produc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221036287U (zh) 一种模块化制冰装置和饮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