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95112U -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95112U
CN218795112U CN202223168332.XU CN202223168332U CN218795112U CN 218795112 U CN218795112 U CN 218795112U CN 202223168332 U CN202223168332 U CN 202223168332U CN 218795112 U CN218795112 U CN 218795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verse osmosis
osmosis membrane
opening
edge
wate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683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静
吴伟利
李一然
陈子斌
詹婷
宁贵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316833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95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95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95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1Reverse-osmosi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包括:第一、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和中心管,第一反渗透膜元件为通过第一反渗透膜片在中心管上卷制而成,第二反渗透膜元件为通过第二反渗透膜片在中心管上卷制而成,第一反渗透膜元件和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卷制在相同或不同的中心管上,第一反渗透膜元件具有第一原水流道,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具有第二原水流道,第一原水流道的第一浓水出口与第二原水流道的第二进水口连通,第一原水流道的流通横截面积s1大于第二原水流道的流通横截面积s2。根据本实用新型能提升浓水侧膜面流速,减缓浓水侧浓差极化,提升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背景技术
卷式反渗透膜元件通过将进水隔网、反渗透膜片和纯水导流部卷制在中心产水管上形成净水元件。利用反渗透膜片的渗透功能,在加压情况下原水中的水分子渗透过反渗透膜片,在纯水侧汇聚形成纯水,而原水则在浓水侧逐渐形成浓水,最终浓水从浓水出口流出,纯水从纯水出口流出。随着原水在原水流道中向浓水出口的流动,由于部分原水经反渗透膜过滤后变成纯水产出,原水流道中反渗透膜片表面的流体流速逐渐降低,浓水侧的膜面流体流速最低。由于膜面流体流速逐渐降低,且膜面流体中的溶质逐渐增加,所以浓水侧的浓差极化最严重,最易引发污堵。一般的反渗透膜元件在浓水侧浓差极化现象明显,影响膜元件的使用寿命。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原水流道中的膜面水流速随着流动过程逐渐减小,流动方向下游段存在浓差极化最严重,最易引发污堵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原水流道中在流动方向下游段存在浓差极化最严重,易引发污堵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包括:
第一反渗透膜元件、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和中心管,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为通过第一反渗透膜片在中心管上卷制而成,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为通过第二反渗透膜片在中心管上卷制而成,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和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卷制在相同的中心管上或卷制在不同的中心管上,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具有第一原水流道,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具有第二原水流道,所述第一原水流道的第一浓水出口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的第二进水口连通,且所述第一原水流道的流通横截面积s1大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的流通横截面积s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5≤s1/s2≤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心管为至少两个,包括第一中心管和第二中心管,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卷制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卷制于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内部,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净化后的纯水进入所述第一中心管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净化后的纯水也进入所述第一中心管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内径,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原水流道,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一开口和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朝向所述第一中心管并与所述第一中心管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一开口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原水流道,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二开口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二中心管并与所述第二中心管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二折边远离所述第二中心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纯水流道,所述第一纯水流道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纯水流道,所述第二纯水流道也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内部连通,并在所述第一中心管的轴向一端形成纯水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一折边相垂直的第一侧长边和第二侧长边,所述第一侧长边与所述第二侧长边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长边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原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侧长边上设置所述第一浓水出口;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二折边相垂直的第三侧长边和第四侧长边,所述第三侧长边与所述第四侧长边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侧长边上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浓水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原水流道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中心管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中心管的轴向一端形成为第二浓水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侧长边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
所述第三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四侧长边处全部密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侧长边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二开口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折边间隔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四侧长边处设置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二开口延伸至所述第二折边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心管为至少一个,包括第一中心管,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卷制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也卷制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沿着所述第一中心管的轴线方向间隔布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原水流道,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一开口和第一折边,所述第一折边朝向所述第一中心管并与所述第一中心管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一开口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原水流道,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二开口和第二折边,所述第二折边朝向所述第一中心管并与所述第一中心管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二开口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纯水流道,所述第一纯水流道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纯水流道,所述第二纯水流道也与所述第一中心管的内部连通,并在所述第一中心管的轴向一端形成纯水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一折边相垂直的第一侧长边和第二侧长边,所述第一侧长边与所述第二侧长边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长边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与所述第一原水流道连通,所述第二侧长边上设置所述第一浓水出口;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二折边相垂直的第三侧长边和第四侧长边,所述第三侧长边与所述第四侧长边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侧长边与所述第二侧长边相对,所述第三侧长边上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浓水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连通,所述第四侧长边上设置有第二浓水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而靠近所述第一折边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折边而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浓水出口;
所述第三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折边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四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浓水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与所述第一折边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一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
所述第二侧长边与所述第三侧长边之间设置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一中心管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开口间隔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一中心管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第三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三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
所述第四侧长边处设置第三密封结构,所述第三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二开口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折边间隔第四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四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浓水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折边而靠近所述第一开口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而靠近所述第一折边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浓水出口;
所述第三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四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折边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浓水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一折边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开口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一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
所述第二侧长边与所述第三侧长边之间设置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一开口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中心管间隔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二开口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中心管间隔第三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三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
所述第四侧长边处设置第三密封结构,所述第三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二折边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第四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四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浓水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侧长边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
所述第三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折边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四侧长边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浓水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侧长边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二折边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开口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一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
所述第四侧长边处设置第二密封结构,所述第二密封结构从所述第二开口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折边间隔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浓水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中心管的轴向上对齐。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反渗透膜片在中心管上卷制成的第一反渗透膜元件,以及第二反渗透膜片在中心管上卷制成的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并且使得第一反渗透膜元件的第一原水流道与第二反渗透膜元件的第二原水连通形成连通,并且将位于原水流动方向上游的第一原水流道的流通横截面积s1设置为大于位于原水流动方向下游的第二原水流道的流通横截面积s2,能够使得沿着原水的流动方向有效地减小流体的流通横截面积,进而能够增大流体的流速,减缓浓水侧浓差极化,提升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实施例1的流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实施例2的流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实施例1的流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实施例2的流道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01、第一中心管;102、第二中心管;200、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1、第一反渗透膜片;202、第一开口;203、第一折边;204、第一侧长边;205、第二侧长边;300、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1、第二反渗透膜片;302、第二开口;303、第二折边;304、第三侧长边;305、第四侧长边;401、第一原水流道;402、第二原水流道;501、第一进水口;502、第一浓水出口;503、第二进水口;504、第二浓水出口;505、纯水口;601、第一纯水流道;602、第二纯水流道;701、第一密封结构;702、第二密封结构;703、第三密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包括:
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和中心管,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为通过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在中心管上卷制而成,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为通过第二反渗透膜片301在中心管上卷制而成,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和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卷制在相同的中心管上或卷制在不同的中心管上,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具有第一原水流道401,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具有第二原水流道402,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的第一浓水出口502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的第二进水口503连通,且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的流通横截面积s1大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的流通横截面积s2。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反渗透膜片在中心管上卷制成的第一反渗透膜元件,以及第二反渗透膜片在中心管上卷制成的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并且使得第一反渗透膜元件的第一原水流道与第二反渗透膜元件的第二原水连通形成连通,并且将位于原水流动方向上游的第一原水流道的流通横截面积s1设置为大于位于原水流动方向下游的第二原水流道的流通横截面积s2,能够使得沿着原水的流动方向有效地减小流体的流通横截面积,进而能够增大流体的流速,减缓浓水侧浓差极化,提升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1.5≤s1/s2≤4。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原水流道截面积为s1大于第二原水流道截面积为s2,优选地1.5≤s1/s2≤4。这个关系式即1.5:1~4:1,即第一反渗透膜元件的原水流道流通横截面积始终大于第二反渗透膜元件的流通横截面积。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尺寸关系的设置,能够有效地保证在原水流动过程中流通横截面积减小,从而增大膜面的流速,进而减小浓差极化,并且效果更优,在此基础上还能提高净水率(防止流速过大而净水效果不佳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包括原水流道截面积为s1的第一反渗透膜元件和原水流道截面积为s2的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浓水口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进水口连通,且第一反渗透膜元件原水流道截面积为s1大于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原水流道截面积为s2。优选地1.5≤s1/s2≤4。能够有效减小浓水侧原水流道的尺寸,提升浓水侧膜面流速,进而减缓浓水侧浓差极化,提升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1,如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心管为至少两个,包括第一中心管101和第二中心管102,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卷制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卷制于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净化后的纯水进入所述第一中心管101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净化后的纯水也进入所述第一中心管101中。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第一反渗透膜元件与第二反渗透膜元件的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和第二反渗透膜片分别卷制在不同的中心管上,并且将卷制完成的第二反渗透膜元件设置于第一中心管的内部,从而使得第一反渗透膜元件位于第二反渗透膜元件的外周,这样的设置形式能够合理利用空间,有效地减小了长度方向的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并且通过合理的膜片布置形式,使得第一和第二反渗透膜元件的纯水均流入第一中心管中,混合为一体后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径,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一开口202和第一折边203,所述第一折边203朝向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并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一开口202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101,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二开口302和第二折边303,所述第二开口302朝向所述第二中心管102并与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二折边303远离所述第二中心管101。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第一反渗透膜片的优选卷制方式,通过将其折叠形成第一折边和第一开口,并且将第一折边与第一中心管相接而进行卷制,从而使得在第一反渗透膜片折叠形成的膜页正面间形成第一原水流道,第一原水流道需经由第一反渗透膜片的过滤和净化,从第一反渗透膜片的正面穿透至背面才能形成纯水,并将纯水导入第一中心管中,有效实现净化和纯水的导流效果;第二反渗透膜片过将其折叠形成第二折边和第二开口,并且将第二开口与第二中心管相接而进行卷制,从而使得在第二反渗透膜片折叠形成的膜页正面间形成第二原水流道,第二原水流道需经由第二反渗透膜片的过滤和净化,从第二反渗透膜片的正面穿透至背面才能形成纯水,并将纯水导入第一中心管中有效实现净化和纯水的导流效果;而第二开口则将未通过第二反渗透膜片的浓水导出至第二中心管的内部,实现浓水的导流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纯水流道601,所述第一纯水流道601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纯水流道602,所述第二纯水流道602也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连通,并在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向一端形成纯水口505。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两个纯水流道的优选结构形式,即两个反渗透膜片的正面之间形成原水流道,而背面之间形成经过穿过膜片而被过滤后的纯水,第一中心管的轴向一端的纯水口用于将纯水导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一折边203相垂直的第一侧长边204和第二侧长边205,所述第一侧长边204与所述第二侧长边205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长边204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一进水口501与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连通,所述第二侧长边205上设置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二折边303相垂直的第三侧长边304和第四侧长边305,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与所述第四侧长边305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上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二进水口50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连通,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通过所述第二开口302与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的轴向一端形成为第二浓水出口504。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反渗透膜片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和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浓水出口的成型方式,即第一进水口设置在第一侧长边上,第一浓水出口设置于第二侧长边上,能够使得原水通过第一进水口进入第一原水通道中进行净化过滤,并将净化生成的浓水通过第一浓水出口导至第二反渗透膜片;第二反渗透膜片进一步优选第二进水口设置在第三侧长边上,第二浓水出口设置于第四侧长边上,能够使得原水通过第二进水口进入第二原水通道中进行净化过滤,第二开口与第二中心管连通,用于将浓水导入第二中心管,并进一步将浓水通过第二浓水出口导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204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二侧长边205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302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3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全部密封。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浓水口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侧长边和第二侧长边均为常开结构,能够使得原水通过第一侧长边的整个长度方向进入第一原水流道,并通过第二侧长边的整个长度方向排出浓水;而第二反渗透膜片的第三侧长边形成部分密封,仅在靠近第二折边的位置(即周向外端)形成第二进水口,避免第二进水口过于靠近第二开口而导致第二原水流道的长度较短而无法形成有效净化过滤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净化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701,所述第一密封结构701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折边303间隔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设置第二密封结构7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延伸至所述第二折边303处。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反渗透膜片上的形成部分密封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密封结构设置于第三侧长边上且与第二折边形成缺口用于进浓水,即第二进水口,实现增大净化路径和距离的效果,提高净化精度。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反渗透膜单元,每个反渗透膜单元由反渗透膜片、进水格网、纯水导流布叠加缠绕在中心产水管上形成,所述进水格网和纯水导流布分别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经折叠后由正面形成的进水流道和由相邻背面形成产水流道中。其中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浓水口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进水口连通,且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进水流道截面积s1大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进水流道截面积s2。
所述反渗透膜元件进水流道截面积等于反渗透膜片折叠卷膜后正面之间的距离H、折叠位长度L和折叠后的进水流道数量n的乘积。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浓水口和第一纯水口,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浓水口和第二纯水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进水口为所述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的进水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浓水出口为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的浓水出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浓水出口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进水口相连。
优选地,两个反渗透膜单元的复合方式为同心圆组装。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一中心管,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二中心管。组装方式为将第一中心管同心套设在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外侧,且将第一中心管的一端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外侧之间形成的缝隙密封。
优选地,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一纯水出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二纯水出口,第一纯水出口和第二纯水出口在所述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内部连通共用一个纯水出水流道,连接至所述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的纯水出口。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中心管和卷制在所述第一中心管上的纯水导流布、反渗透膜片和进水隔网,所述进水格网和纯水导流布分别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经折叠后由正面形成的原水流道和由相邻背面形成产水流道中。所述反渗透膜片对折形成的开口背向所述第一中心管,所述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一侧长边形成原水进水口,第二侧长边形成浓水出口;所述纯水导流布的短边与所述第一中心管连接,所述反渗透膜片折叠后的两个长边和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的短边均与所述纯水导流布连接形成纯水流道,所述纯水流道的纯水出口与所述第一中心管连通,所述第一中心管用于收集第一反渗透膜单产出的纯水。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中心管和卷制在所述第二中心管上的纯水导流布、反渗透膜片和进水隔网,所述进水格网和纯水导流布分别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经折叠后由正面形成的进水流道和由相邻背面形成产水流道中。所述反渗透膜片对折形成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二中心管,且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中心管连通,所述第二中心管用于收集第二反渗透膜单元产出的浓水;所述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一长边为部分密封且在靠近折边的一端形成原水进水口,所述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二长边全部密封;所述纯水导流布的短边与所述浓水管连接,所述反渗透膜片折叠后的两个长边和靠近所述浓水管的短边均与所述纯水导流布连接形成纯水流道,所述纯水流道的纯水出口位于所述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的外侧面。
因所述第一中心管同心套设在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外,第一中心管可同时收集第二反渗透膜单元产出的纯水,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纯水在所述第一中心管汇集;
所述第一中心管具有与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原水进水口相近的第一端面和与第一反渗透膜单元浓水出口相近的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进水口一端的圆周通过打胶的方式密封。
本实用新型通过复合具有不同进水流道截面积的膜元件的方式来减小浓水侧进水流道的截面积,提升浓水侧膜面流速,进而减缓浓水侧浓差极化,提升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具有上述复合滤芯的净水机。
实施例2-4,如图2-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心管为至少一个,包括第一中心管101,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卷制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也卷制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沿着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线方向间隔布置。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第一反渗透膜元件与第二反渗透膜元件的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和第二反渗透膜片分别卷制在相同的中心管上,并且将卷制完成的第二反渗透膜元件与第一反渗透膜元件轴向间隔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反渗透膜元件位于第二反渗透膜元件的轴向一端,这样的设置形式能够合理利用空间,有效地减小了径向方向的空间,也不用将第一中心管做得很大,提高空间利用率,并且通过合理的膜片布置形式,使得第一和第二反渗透膜元件的纯水均流入第一中心管中,混合为一体后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一开口202和第一折边203,所述第一折边203朝向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并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一开口202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101,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二开口302和第二折边303,所述第二折边303朝向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并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二开口302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101。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第一反渗透膜片的优选卷制方式,通过将其折叠形成第一折边和第一开口,并且将第一折边与第一中心管相接而进行卷制,从而使得在第一反渗透膜片折叠形成的膜页正面间形成第一原水流道,第一原水流道需经由第一反渗透膜片的过滤和净化,从第一反渗透膜片的正面穿透至背面才能形成纯水,并将纯水导入第一中心管中,有效实现净化和纯水的导流效果;第二反渗透膜片过将其折叠形成第二折边和第二开口,并且将第二折边与第一中心管相接而进行卷制,从而使得在第二反渗透膜片折叠形成的膜页正面间形成第二原水流道,第二原水流道需经由第二反渗透膜片的过滤和净化,从第二反渗透膜片的正面穿透至背面才能形成纯水,并将纯水导入第一中心管中有效实现净化和纯水的导流效果;而第二开口则将未通过第二反渗透膜片的浓水处通过进行密封而不排除浓水,浓水通过第四侧长边处的第二浓水出口排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纯水流道601,所述第一纯水流道601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纯水流道602,所述第二纯水流道602也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连通,并在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向一端形成纯水口505。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两个纯水流道的优选结构形式,即两个反渗透膜片的正面之间形成原水流道,而背面之间形成经过穿过膜片而被过滤后的纯水,第一中心管的轴向一端的纯水口用于将纯水导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一折边203相垂直的第一侧长边204和第二侧长边205,所述第一侧长边204与所述第二侧长边205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长边204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一进水口501与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连通,所述第二侧长边205上设置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二折边303相垂直的第三侧长边304和第四侧长边305,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与所述第四侧长边305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与所述第二侧长边205相对,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上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二进水口50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连通,所述第四侧长边305上设置有第二浓水出口504。
这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4的第一反渗透膜片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和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浓水出口的成型方式,即第一进水口设置在第一侧长边上,第一浓水出口设置于第二侧长边上,能够使得原水通过第一进水口进入第一原水通道中进行净化过滤,并将净化生成的浓水通过第一浓水出口导至第二反渗透膜片;第二反渗透膜片进一步优选第二进水口设置在第三侧长边上,第二浓水出口设置于第四侧长边上,能够使得原水通过第二进水口进入第二原水通道中进行净化过滤,第二开口与第二中心管连通,用于将浓水导入第二中心管,并进一步将浓水通过第二浓水出口导出。
实施例2,如图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2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202而靠近所述第一折边2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二侧长边2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折边203而靠近所述第一开口2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折边303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302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3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这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浓水口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侧长边部分密封,使得在靠近第一折边位置形成第一进水口,而第二侧长边部分密封,靠近第一开口位置形成第一浓水出口,能够有效增大在图2所示的横向方向的水流的长度,能够增大第一原水流道中的流动长度,从而提高净水率;而第二反渗透膜片的第三侧长边形成部分密封,仅在靠近第二开口的位置(即周向外端)形成第二进水口,使得第二进水口与第一浓水出口相对设置,且第二浓水出口位于第四侧长边的靠近第二折边处,能够增大原水在第二原水流道中的流动长度,避免第二浓水出口过于靠近第二开口而导致第二原水流道的长度较短而无法形成有效净化过滤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净化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204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701,所述第一密封结构701从所述第一开口202延伸至与所述第一折边203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一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501;
所述第二侧长边205与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结构7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开口202间隔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开口302间隔第三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三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503;
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设置第三密封结构703,所述第三密封结构703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折边303间隔第四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四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这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一反渗透膜片和第二反渗透膜片上的形成部分密封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密封结构设置于第一侧长边上且与第一折边形成缺口用于进原水,即第一进水口,第二密封结构设置于第二侧长边与第三侧长边之间与第一开口形成缺口用于排出第一浓水,能够实现增大净化路径和距离的效果,提高净化精度;第二密封结构设置于第二侧长边与第三侧长边之间且与第二开口形成缺口用于进第一浓水,即第二进水口,第三密封结构设置于第四侧长边上且与第二折边形成缺口用于排出第二浓水,能够实现增大净化路径和距离的效果,提高净化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202与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向上对齐(即如图2所示第一开口202和第二开口302在图中的右端是平齐的),使得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与所述第三预设距离相等。这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优选位置形式,即二者相对设置,使得第一浓水出口与第二进水口相对,以有效将第一原水流道中的浓水排至第二原水流道中,形成二段过滤。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反渗透膜单元,每个反渗透膜单元由反渗透膜片、进水格网、纯水导流布叠加缠绕在中心产水管上形成,所述进水格网和纯水导流布分别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经折叠后由正面形成的进水流道和由相邻背面形成产水流道中。其中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浓水口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进水口连通,且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进水流道截面积s1大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进水流道截面积s2。
所述反渗透膜元件进水流道截面积等于反渗透膜片折叠卷膜后正面之间的距离H、折叠位长度L和折叠后的进水流道数量n的乘积。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浓水口和第一纯水口,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浓水口和第二纯水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进水口为所述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的进水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浓水出口为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的浓水出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浓水出口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进水口相连。
优选地,两个反渗透膜单元的复合方式为同中心管卷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共同卷制在所述中心管上。
优选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共同一次性卷制在所述中心管上。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靠近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靠近所述中心管的第二端,所述中心管的第二端出口密封,第一端出口敞开。
所述进水格网和纯水导流布分别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经折叠后由正面形成的进水流道和由相邻背面形成产水流道中。所述反渗透膜片对折形成的开口背向所述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用于收集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产出的纯水。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一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靠近折边的一端形成原水进水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二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远离折边的一端形成浓水出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三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远离折边的一端形成原水进水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四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靠近折边的一端形成浓水出口。
所述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一侧长边、第二侧长边、第三侧长边、第四侧长边通过胶水粘接的方式实现部分密封。
本实用新型通过复合具有不同进水流道截面积的膜元件的方式来减小浓水侧进水流道的尺寸,提升浓水侧膜面流速,进而减缓浓水侧浓差极化,提升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具有上述复合滤芯的净水机。
实施例3,如图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2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折边203而靠近所述第一开口2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二侧长边2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202而靠近所述第一折边2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302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3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折边303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这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浓水口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侧长边部分密封,使得在靠近第一开口位置形成第一进水口,而第二侧长边部分密封,靠近第一折边位置形成第一浓水出口,能够有效增大在图3所示的横向方向的水流的长度,能够增大第一原水流道中的流动长度,从而提高净水率;而第二反渗透膜片的第三侧长边形成部分密封,仅在靠近第二折边的位置(即周向外端)形成第二进水口,使得第二进水口与第一浓水出口相对设置,且第二浓水出口位于第四侧长边的靠近第二开口处,能够增大原水在第二原水流道中的流动长度,避免第二浓水出口过于靠近第二折边而导致第二原水流道的长度较短而无法形成有效净化过滤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净化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204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701,所述第一密封结构701从所述第一折边203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开口202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一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501;
所述第二侧长边205与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结构7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一开口202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间隔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间隔第三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三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503;
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设置第三密封结构703,所述第三密封结构703从所述第二折边303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开口302间隔第四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四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这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第一反渗透膜片和第二反渗透膜片上的形成部分密封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密封结构设置于第一侧长边上且与第一开口形成缺口用于进原水,即第一进水口,第二密封结构设置于第二侧长边与第三侧长边之间与第一折边形成缺口用于排出第一浓水,能够实现增大净化路径和距离的效果,提高净化精度;第二密封结构设置于第二侧长边与第三侧长边之间且与第二折边形成缺口用于进第一浓水,即第二进水口,第三密封结构设置于第四侧长边上且与第二开口形成缺口用于排出第二浓水,能够实现增大净化路径和距离的效果,提高净化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202与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向上对齐(即如图3所示第一开口202和第二开口302在图中的右端是平齐的),使得所述第二预设距离与所述第三预设距离相等。这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优选位置形式,即二者相对设置,使得第一浓水出口与第二进水口相对,以有效将第一原水流道中的浓水排至第二原水流道中,形成二段过滤。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反渗透膜单元,每个反渗透膜单元由反渗透膜片、进水格网、纯水导流布叠加缠绕在中心产水管上形成,所述进水格网和纯水导流布分别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经折叠后由正面形成的进水流道和由相邻背面形成产水流道中。其中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浓水口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进水口连通,且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进水流道截面积s1大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进水流道截面积s2。
所述反渗透膜元件进水流道截面积等于反渗透膜片折叠卷膜后正面之间的距离H、折叠位长度L和折叠后的进水流道数量n的乘积。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浓水口和第一纯水口,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浓水口和第二纯水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进水口为所述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的进水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浓水出口为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的浓水出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浓水出口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进水口相连。
优选地,两个反渗透膜单元的复合方式为同中心管卷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共同卷制在所述中心管上。
优选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共同一次性卷制在所述中心管上。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靠近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靠近所述中心管的第二端,所述中心管的第二端出口密封,第一端出口敞开。
所述进水格网和纯水导流布分别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经折叠后由正面形成的进水流道和由相邻背面形成产水流道中。所述反渗透膜片对折形成的开口背向所述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用于收集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产出的纯水。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一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远离折边的一端形成原水进水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二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靠近折边的一端形成浓水出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三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靠近折边的一端形成原水进水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四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远离折边的一端形成浓水出口。
所述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一侧长边、第二侧长边、第三侧长边、第四侧长边通过胶水粘接的方式实现部分密封。
本实用新型通过复合具有不同进水流道截面积的膜元件的方式来减小浓水侧进水流道的尺寸,提升浓水侧膜面流速,进而减缓浓水侧浓差极化,提升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具有上述复合滤芯的净水机。
实施例4,如图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长边204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二侧长边205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折边303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302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3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这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浓水口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侧长边和第二侧长边均为常开结构,能够使得原水通过第一侧长边的整个长度方向进入第一原水流道,并通过第二侧长边的整个长度方向排出浓水;而第二反渗透膜片的第三侧长边形成部分密封,仅在靠近第二开口的位置(即周向外端)形成第二进水口,在靠近第二折边位置开设第二浓水出口,使得第一进水口到第二浓水出口之间的距离有效增大,避免第二进水口过于靠近第二浓水出口而导致第二原水流道的长度较短而无法形成有效净化过滤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净化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701,所述第一密封结构701从所述第二折边303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开口302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一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503;
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设置第二密封结构7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折边303间隔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这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反渗透膜片上的形成部分密封的优选结构形式,即第一密封结构设置于第三侧长边上且与第二开口形成缺口用于进第一浓水,即第二进水口,第二密封结构设置于第四侧长边上且与第二折边形成缺口用于排出第二浓水,即第二浓水出口,实现增大净化路径和距离的效果,提高净化精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开口202与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向上对齐(即如图4所示第一开口202和第二开口302在图中的右端是平齐的)。这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优选位置形式,即二者相对设置,使得第一浓水出口与第二进水口相对,以有效将第一原水流道中的浓水排至第二原水流道中,形成二段过滤。
实施例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至少包括两个反渗透膜单元,每个反渗透膜单元由反渗透膜片、进水格网、纯水导流布叠加缠绕在中心产水管上形成,所述进水格网和纯水导流布分别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经折叠后由正面形成的进水流道和由相邻背面形成产水流道中。其中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浓水口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进水口连通,且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进水流道截面积s1大于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进水流道截面积s2。
所述反渗透膜元件进水流道截面积等于反渗透膜片折叠卷膜后正面之间的距离H、折叠位长度L和折叠后的进水流道数量n的乘积。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一进水口、第一浓水口和第一纯水口,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具有第二进水口、第二浓水口和第二纯水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进水口为所述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的进水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浓水出口为复合反渗透膜组件的浓水出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一浓水出口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第二进水口相连。
优选地,两个反渗透膜单元的复合方式为同中心管卷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共同卷制在所述中心管上。
优选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共同一次性卷制在所述中心管上。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靠近所述中心管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靠近所述中心管的第二端,所述中心管的第二端出口密封,第一端出口敞开。
所述进水格网和纯水导流布分别位于所述反渗透膜片经折叠后由正面形成的进水流道和由相邻背面形成产水流道中。所述反渗透膜片对折形成的开口背向所述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用于收集第一反渗透膜单元和第二反渗透膜单元产出的纯水。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一侧长边形成原水进水口,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二侧长边形成浓水出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三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远离折边的一端形成原水进水口,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单元的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四侧长边部分密封且在靠近折边的一端形成浓水出口。
所述原水流道的与折边垂直的第三侧长边、第四侧长边通过胶水粘接的方式实现部分密封。
本实用新型通过复合具有不同进水流道截面积的膜元件的方式来减小浓水侧进水流道的尺寸,提升浓水侧膜面流速,进而减缓浓水侧浓差极化,提升反渗透膜的抗污染性能,延长反渗透膜滤芯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净水机,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即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具有上述反渗透膜元件的净水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和中心管,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为通过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在中心管上卷制而成,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为通过第二反渗透膜片(301)在中心管上卷制而成,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和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卷制在相同的中心管上或卷制在不同的中心管上,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具有第一原水流道(401),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具有第二原水流道(402),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的第一浓水出口(502)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的第二进水口(503)连通,且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的流通横截面积s1大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的流通横截面积s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1.5≤s1/s2≤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中心管为至少两个,包括第一中心管(101)和第二中心管(102),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卷制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卷制于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设置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净化后的纯水进入所述第一中心管(101)中,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净化后的纯水也进入所述第一中心管(10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径,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一开口(202)和第一折边(203),所述第一折边(203)朝向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并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一开口(202)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101),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二开口(302)和第二折边(303),所述第二开口(302)朝向所述第二中心管(102)并与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二折边(303)远离所述第二中心管(10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第一纯水流道(601),所述第一纯水流道(601)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第二纯水流道(602),所述第二纯水流道(602)也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连通,并在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向一端形成纯水口(50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一折边(203)相垂直的第一侧长边(204)和第二侧长边(205),所述第一侧长边(204)与所述第二侧长边(205)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长边(204)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一进水口(501)与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连通,所述第二侧长边(205)上设置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二折边(303)相垂直的第三侧长边(304)和第四侧长边(305),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与所述第四侧长边(305)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上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二进水口(50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连通,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通过所述第二开口(302)与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中心管(102)的轴向一端形成为第二浓水出口(50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长边(204)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二侧长边(205)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302)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3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全部密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701),所述第一密封结构(701)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折边(303)间隔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设置第二密封结构(7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延伸至所述第二折边(303)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中心管为至少一个,包括第一中心管(101),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卷制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一反渗透膜元件(200),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也卷制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外周形成所述第二反渗透膜元件(300),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与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沿着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线方向间隔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一开口(202)和第一折边(203),所述第一折边(203)朝向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并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一开口(202)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101),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通过折叠而在其两个膜页的正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并且形成相对的第二开口(302)和第二折边(303),所述第二折边(303)朝向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并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相接而进行卷制,所述第二开口(302)远离所述第一中心管(10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第一纯水流道(601),所述第一纯水流道(601)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的两个膜页的背面之间形成第二纯水流道(602),所述第二纯水流道(602)也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内部连通,并在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向一端形成纯水口(505)。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反渗透膜片(201)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一折边(203)相垂直的第一侧长边(204)和第二侧长边(205),所述第一侧长边(204)与所述第二侧长边(205)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长边(204)上设置有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一进水口(501)与所述第一原水流道(401)连通,所述第二侧长边(205)上设置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二反渗透膜片(301)包括折叠后与所述第二折边(303)相垂直的第三侧长边(304)和第四侧长边(305),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与所述第四侧长边(305)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与所述第二侧长边(205)相对,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上设置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二进水口(50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原水流道(402)连通,所述第四侧长边(305)上设置有第二浓水出口(504)。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长边(2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202)而靠近所述第一折边(2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二侧长边(2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折边(203)而靠近所述第一开口(2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折边(303)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302)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3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长边(204)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701),所述第一密封结构(701)从所述第一开口(202)延伸至与所述第一折边(203)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一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501);
所述第二侧长边(205)与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结构(7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开口(202)间隔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开口(302)间隔第三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三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503);
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设置第三密封结构(703),所述第三密封结构(703)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折边(303)间隔第四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四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长边(2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折边(203)而靠近所述第一开口(2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二侧长边(2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202)而靠近所述第一折边(2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302)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3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折边(303)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长边(204)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701),所述第一密封结构(701)从所述第一折边(203)延伸至与所述第一开口(202)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一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501);
所述第二侧长边(205)与所述第三侧长边(30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结构(7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一开口(202)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间隔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处延伸至与所述第一中心管(101)间隔第三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三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503);
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设置第三密封结构(703),所述第三密封结构(703)从所述第二折边(303)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开口(302)间隔第四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四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长边(204)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进水口(501),所述第二侧长边(205)沿其长度方向均为敞开结构,形成为所述第一浓水出口(502);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折边(303)而靠近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进水口(503),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部分密封,在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302)而靠近所述第二折边(303)的位置形成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侧长边(304)处设置第一密封结构(701),所述第一密封结构(701)从所述第二折边(303)延伸至与所述第二开口(302)间隔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一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进水口(503);
所述第四侧长边(305)处设置第二密封结构(702),所述第二密封结构(702)从所述第二开口(302)延伸至与所述第二折边(303)间隔第二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间隔的第二预设距离处形成为所述第二浓水出口(504)。
19.根据权利要求12-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202)与所述第二开口(302)的位置在所述第一中心管(101)的轴向上对齐。
20.一种净水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反渗透膜组件。
CN202223168332.XU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Active CN218795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8332.XU CN218795112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8332.XU CN218795112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95112U true CN218795112U (zh) 2023-04-07

Family

ID=87259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68332.XU Active CN218795112U (zh) 2022-11-28 2022-11-28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951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86279U (zh) 一种卷式膜组件、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104941448B (zh) 反渗透膜元件
CN115738730B (zh) 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N106345300A (zh) 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其卷膜方法和反渗透净水器
CN109264826A (zh) 一种反渗透膜结构、滤芯及净水机
CN210915441U (zh) 一种多级反渗透过滤组件
CN108996615A (zh) 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器
CN109179579A (zh) 卷式反渗透膜滤芯及反渗透净水器
CN209039122U (zh) 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器
CN114602320B (zh) 一种级段式滤芯的制作方法
CN218795111U (zh) 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N204799110U (zh) 反渗透膜元件
CN116020273A (zh) 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制作方法及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净水机
CN108996614A (zh) 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器
CN115779693A (zh)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N206045810U (zh) 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滤芯和反渗透净水器
CN218795112U (zh) 一种复合反渗透膜组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N115738731A (zh) 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N115738729A (zh) 一种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及具有其的净水机
CN210752127U (zh) 反渗透膜元件和净水系统
CN206103724U (zh) 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和反渗透净水器
CN210356716U (zh) 一种中心集水管、中心管组件、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CN209039123U (zh) 一种反渗透膜滤芯及净水器
CN209098258U (zh) 一种反渗透膜结构、滤芯及净水机
CN217661715U (zh) 一种级段式滤芯组件和净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