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7774U - 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7774U
CN218787774U CN202222941474.9U CN202222941474U CN218787774U CN 218787774 U CN218787774 U CN 218787774U CN 202222941474 U CN202222941474 U CN 202222941474U CN 218787774 U CN218787774 U CN 2187877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ying
grenade
transmission gear
fixing frame
f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414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辉
朱清华
严俊杰
章文龙
张鑫
刘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Priority to CN2022229414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877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7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77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属于飞行手雷的制造领域,所述的旋翼类飞行手雷至上而下依次包括手雷结构、以及飞行系统保护壳以及飞行系统;所述的飞行系统包括旋翼结构、折叠机构、电源、控制系统、配重块、固定架;所述的飞行系统保护壳包括上顶部以及带缺口的圆弧形底部;本实用新型兼具飞行的准确率、长距离及投掷的快速与隐秘性,既能够获得与不同于普通手雷的精准打击与远大于普通手雷的任务距离,又能够避免飞行手雷带来的飞行缓慢与噪声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飞行手雷的制造领域,具体是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
背景技术
手雷一般指手榴弹。 手榴弹是一种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弹药,也是使用较广、用量较大的弹药。它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坦克和装甲车辆。手榴弹由于体积小、质量小,携带、使用方便,曾在历次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对于传统手雷来说,投掷的精准度非常考验个人的熟练度。
传统的手榴弹主要依靠臂力投掷,攻击距离有限,还有可能暴露肢体。手榴弹实弹训练都是考验人的神经,每年都有千钧一发的险情。在实战中面对树林陡坡屋顶这类目标时容易受限制,防止其回弹滚落。在投掷时,就需要同时估算好角度、距离以及精准度,相当考验心理素质,不管是实战还是训练其使用风险都很大,各国都发生过严重的手榴弹训练事故。
而蓬勃发展的无人机技术使得单兵也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精确打击,弥补了火力空白和提高了单兵火力打击精度,因此飞行手雷应运而生。
相对于传统手雷来说,飞行手雷的“自爆”式轰炸就没有那么讲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一般使用手雷,士兵们需要自己投掷。但是在投掷时,就需要同时估算好角度、距离以及精准度,这就比较考验士兵的实战经验和作战能力了。再者,若是再受到环境因素等不可抗力的影响,这手雷的作战实力就更不稳定了。
但是飞行手雷可就不一样了,首先它无需借助人力投掷,只需要在其起飞前做好导航定位就行,其实通俗来讲,就是士兵给飞行手雷下发既定任务做好定位导航,其他就不需要管,因为它自己飞到相关地区执行轰炸任务。其飞行状态能够持续维持15分钟,而这意味着,它的投掷距离会远远大于人力极投掷。
显而易见,飞行手雷要比传统的手雷省事,同时其作实力也更强。不过有一说一,这种精准制导、自主控制的特性,也使得外界纷纷认为这个飞行手雷类似于巡航导弹,单单是看作战原理的话,的确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实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就比如说,飞行手雷的体积非常小,所以会比巡航导弹飞更低一些,并且其应用的环境也更多,不只是空中,像去一些比较复杂的空间锁定的目标任务,它都能够出其不意、灵活出击。
当然了,飞行手雷并非只有我国研发,像美国此前研发的“海上搜索者”、“弹簧刀”和今年正在测试的Drone 40,还有捷克研制的PHOLOS手榴弹,其实都是能够自主执行任务的飞行炸弹。不过话又说回来,按照目前的研发趋势来看,飞行手雷会出现越来越普遍,甚至于会成为未来战场上的重要利器。
飞行手雷可以由分散单兵排或小规模战斗部队操作控制,非常适用于巷战及丛林.作战,探测建筑物内部目标活动情况。配备环境感知系统和无线电收发装置,能使士兵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完成远距离危险区域环境下的侦查和打击任务。使单兵在在执行侦察、攻击任务过程中减小伤亡,同时大幅提高作战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现在已有的飞行手雷无法解决旋翼噪声在飞行过程中带来的可能泄露行踪的问题,即无法实现自身的隐蔽性与精准度的有机融合,且飞行手雷的飞行速度远小于手雷被投掷的速度,这样在执行任务中,可能会由于不够隐蔽与迅速导致被发现击落从而使得任务失败的概率上升,所以一个能兼具隐身与速度的飞行手雷的需求便由此产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所述的旋翼类飞行手雷至上而下依次包括手雷结构、以及飞行系统保护壳以及飞行系统;所述的飞行系统包括旋翼结构、折叠机构、电源、控制系统、配重块、固定架;所述的飞行系统保护壳包括上顶部以及带缺口的圆弧形底部;所述的固定架固定在飞行系统保护壳上顶部,控制系统内置在固定架内部,电源安装在固定架下端,配重块通过底部螺纹孔固定在飞行系统保护壳内的底部,折叠机构中的空心连接杆夹紧于固定架中间;所述的空心连接杆内部包括舵机、第三传动齿轮、第四传动齿轮;所述的舵机与第三传动齿轮直接相连,第三传动齿轮与第四传动齿轮啮合,第二蜗杆一端与第三传动齿轮直接相连,第一蜗杆一端与传动齿轮直接相连,第一蜗杆、第二蜗杆的另一端再分别与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啮合。
进一步,所述的飞行系统中的固定架,所述的固定架包括四个支柱,所述的手雷结构、飞行系统保护壳、飞行系统之间通过固定架组合固定;所述的固定架上四个支柱下开有螺纹孔,且手雷结构的底部开有同样螺纹孔,飞行系统保护壳相同位置开有四个通孔,三者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末端均与旋翼连接杆固连,所述的旋翼连接杆末端为旋翼结构。
进一步,所述的折叠机构包括折叠、展开两种模式,通过控制系统控制折叠机构折叠、展开至带缺口的圆弧形底部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兼具飞行的准确率、长距离及投掷的快速与隐秘性,既能够获得与不同于普通手雷的精准打击与远大于普通手雷的任务距离,又能够避免飞行手雷带来的飞行缓慢与噪声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的折叠模式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的折叠模式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的展开模式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的展开模式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的内部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的飞行系统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的折叠机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的折叠机构俯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的爆炸图;
其中,1-手雷结构、2-飞行系统保护壳,3-飞行系统,4-旋翼结构、5-折叠机构、6-电源、7-控制系统、8-舵机、9-第三传动齿轮、10-第四传动齿轮、11-第一蜗杆、12-第二蜗杆、13-配重块、14-固定架,15-第一传动齿轮、16-第二传动齿轮、17-空心连接杆、18-旋翼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列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指出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9所示,旋翼类飞行手雷至上而下依次包括手雷结构1、以及飞行系统保护壳2以及手雷结构1、以及飞行系统保护壳2之间的飞行系统3。所述的飞行系统3中的固定架14,所述的固定架14包括四个支柱,所述的手雷结构1、飞行系统保护壳2、飞行系统3之间通过固定架14组合固定;所述的固定架上四个支柱下开有螺纹孔,且手雷结构1的底部开有同样螺纹孔,飞行系统保护壳相同位置开有四个通孔,三者通过螺纹连接。
所述的飞行系统3包括旋翼结构4、折叠机构5、电源6、控制系统7、配重块13、固定架14;所述的飞行系统保护壳2包括上顶部以及带缺口的圆弧形底部;所述的固定架14固定在飞行系统保护壳2上顶部,控制系统7内置在固定架14内部,电源6安装在固定架14下端,配重块13通过底部螺纹孔固定在飞行系统保护壳2内的底部,折叠机构5中的空心连接杆17夹紧于固定架14中间。
所述的空心连接杆17内部包括舵机8、第三传动齿轮9、第四传动齿轮10;所述的舵机8与第三传动齿轮9直接相连,第三传动齿轮9与第四传动齿轮10啮合,第二蜗杆12一端与第三传动齿轮9直接相连,第一蜗杆11一端与第四传动齿轮10直接相连,第一蜗杆11、第二蜗杆12的另一端再分别与第一传动齿轮15和第二传动齿轮16啮合。所述的第一传动齿轮15和第二传动齿轮16末端均与旋翼连接杆18固连,所述的旋翼连接杆18末端为旋翼结构4。所述的折叠机构5包括折叠、展开两种模式,通过控制系统7控制折叠机构5折叠、展开至带缺口的圆弧形底部内。
使用方法
折叠模式时,由人力朝目标地点投掷而出,着陆后待手雷稳定后,由控制系统控制折叠机构展开旋翼,飞到目标地点后引爆手雷。
手雷的着陆稳定:
手雷有着圆滑的底部,通过配重块调节飞行手雷重心,使得飞行手雷重心在偏底部位置,当手雷着陆后,因为重力原因会保持竖直状态,从而投掷后能够正常起飞,实现投掷的再飞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翼类飞行手雷至上而下依次包括手雷结构(1)、以及飞行系统保护壳(2)以及飞行系统保护壳(2)内的飞行系统(3);
所述的飞行系统(3)包括旋翼结构(4)、折叠机构(5)、电源(6)、控制系统(7)、配重块(13)、固定架(14);
所述的飞行系统保护壳(2)包括上顶部以及带缺口的圆弧形底部;所述的固定架(14)固定在飞行系统保护壳(2)上顶部,控制系统(7)内置在固定架(14)内部,电源(6)安装在固定架(14)下端,配重块(13)通过底部螺纹孔固定在飞行系统保护壳(2)内的底部,折叠机构(5)中的空心连接杆(17)夹紧于固定架(14)中间;
所述的空心连接杆(17)内部包括舵机(8)、第三传动齿轮(9)、第四传动齿轮(10);所述的舵机(8)与第三传动齿轮(9)直接相连,第三传动齿轮(9)与传动齿轮(10)啮合,第二蜗杆(12)一端与第三传动齿轮(9)直接相连,第一蜗杆(11)一端与第四传动齿轮(10)直接相连,第一蜗杆(11)、第二蜗杆(12)的另一端再分别与第一传动齿轮(15)和第二传动齿轮(16)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飞行系统(3)中的固定架(14),所述的固定架(14)包括四个支柱,所述的手雷结构(1)、飞行系统保护壳(2)、飞行系统(3)之间通过固定架(14)组合固定;所述的固定架上四个支柱下开有螺纹孔,且手雷结构(1)的底部开有同样螺纹孔,飞行系统保护壳相同位置开有四个通孔,三者通过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传动齿轮(15)和第二传动齿轮(16)末端均与旋翼连接杆(18)固连,所述的旋翼连接杆(18)末端为旋翼结构(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叠机构(5)包括折叠、展开两种模式,通过控制系统(7)控制折叠机构(5)折叠、展开至带缺口的圆弧形底部内。
CN202222941474.9U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 Active CN218787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1474.9U CN218787774U (zh)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41474.9U CN218787774U (zh)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7774U true CN218787774U (zh) 2023-04-04

Family

ID=86502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41474.9U Active CN218787774U (zh) 2022-11-04 2022-11-04 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877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36296B (zh) 筒式发射的折叠翼无人机及其发射方法
Petrescu et al. About helicopters
CN107985605B (zh) 一种环绕察打一体飞机的控制系统
Price The Last Year of the Luftwaffe: May 1944 to May 1945
CN102700713A (zh) 有效载荷机身无人机
Gans et al. Cooperative multirobot systems for military applications
CN103968714A (zh) 一种悬空防御弹装置
CN218787774U (zh) 一种旋翼类飞行手雷
CN110595293B (zh) 一种固定翼-旋翼复合无人机的工作方法
CN110567326B (zh) 一种固定翼-旋翼复合无人机
CN110940236B (zh) 一种非瞄准智能巡飞弹
CN110763090B (zh) 一种可组合变形子母式察打一体巡飞弹及其工作方法
CN202754145U (zh) 有效载荷机身无人机
CN111156865A (zh) 一种共轴多旋翼巡飞弹
Davies USN F-4 Phantom II vs VPAF MiG-17/19: Vietnam 1965–73
RU105985U1 (ru) Реактивный снаряд системы залпового огня с беспилотным летательным аппаратом
Berkland Douhet, Trenchard, Mitchell, and the Future of Airpower
CN101013017A (zh) 战场快速投送兵力及军需物资系统装置
RU2808847C1 (ru) Способ атаки целей противника при перпендикулярном к продольной оси вертолета расположении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ых управляемых ракет
CN118009816A (zh) 一种带有轮式结构的巡飞弹及其控制方法
CN117760269A (zh) 一种带有折叠旋翼的巡飞弹及作战方法
Agarwal et al. Drone Technologies: State‐of‐the‐Art, Challenges, and Future Scope
Liu et al. Optimal Design of Loitering Munition Trajectory in Complex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Rigby Weapons integration
Naimovich The role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in modern military confli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