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0691U - 限力减震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限力减震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0691U
CN218780691U CN202222535280.9U CN202222535280U CN218780691U CN 218780691 U CN218780691 U CN 218780691U CN 202222535280 U CN202222535280 U CN 202222535280U CN 218780691 U CN218780691 U CN 2187806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ce
limiting
shock
knocking
absorb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3528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瑞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53528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806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06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06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限力减震装置,其设有一本体、一敲击件、一弹性件及一强化件,该本体设有一结合部,该结合部设有一套设孔,该敲击件可移动地与该本体相结合而可相对该结合部移动,该敲击件设有一套设部、一敲击部、一锁合部及一凸起部,该凸起部设于该套设部与该敲击部结合处,该弹性件设于该敲击件的套设部且位于该本体的结合部及该敲击件的敲击部之间,该强化件设于该敲击件上且位于该弹性件及该敲击件的敲击部之间并与该凸起部相抵靠,提供一种提高结构强度、提升使用寿命且避免敲击过程中产生偏斜的限力减震装置。

Description

限力减震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限力减震装置,尤指一种提高结构强度、提升使用寿命且避免敲击过程中产生偏斜的限力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上用以敲击将钉体固定于木板、水泥墙或金属板中的榔头或铁锤,其一体式的头部设计,使得现有工业用的榔头或铁锤,在敲击时常会因反作用力而出现弹跳情形,不仅会缩短榔头或铁锤的敲击面与钉体相接触的时间,而容易使钉体产生弯曲或偏斜的情形,且其立即回弹的反作用力会转换成热能及噪音等型态损失,相对会降低使用者施力的效能,亦即施出的力量未能充分地使用于该钉体上,进而让使用者需对于钉体施以多次的敲击,方能将钉体敲入且固定于木板或墙壁中,相对增加敲击的次数及所需的时间;另外,使用者握持榔头或铁锤的握柄时,因为敲击时产生的弹跳震动也会让使用者感觉不舒服,其中图21为通过一力量规量测没有减震设计的传统现有铁锤敲击时,现有铁锤的力量(Kgf)与时间(S)的关系,从图21可看出现有铁锤在单次的敲击过程中,刚性体的现有铁锤仅会出现一波的冲击力F1,该冲击力F1相当大,因此容易产生弹跳以及让使用者的手部因反作用力而感到不舒服或受伤的情形;另外,图21中于第一波冲击力F1出现后会再量测到一第二波力量,该第二波力量为力量规因现有铁锤的冲击力F1而产生力量规内部回弹的回波力B1,非现有铁锤敲击所产生的冲击力量。
有鉴于此,为避免因一体式的头部设计于使用过程产生前上述的问题,现有工业用的榔头或铁锤90会如图9所示,于其头部91中段处的杆体92上套设一弹性件93,通过该弹性件93提供一减震的效果,然而,该弹性件93虽可提供一减震的效果,但现有工业用的榔头或铁锤90于敲击过程中,若以较大的力量进行敲击对象时,该对象施于现有工业用的榔头或铁锤90的反作用力,以及该弹性件对于,会使该头部91的底端因反作用而产生偏斜,使得该头部91与该杆体92结合的连接面94处需承受因应力所形成的扭矩,长时间使用后,容易使该连接面94产生破损,进而影响现有工业用的榔头或铁锤90的使用寿命;进一步,现有工业用的榔头或铁锤90的弹性件93的内径大于该杆体92的外径,使该弹性件93的内表面未与该杆体92的外表面相接触,因此,该弹性件93于敲击的过程中,容易因侧向不平均压缩而对该杆体92移动,致使产生该头部91底端产生偏斜的现象,而导致该连接面94产生断裂或毁损的情形,未能提供该杆体92一导引及结构支撑的效果,诚有加以改进的地方。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有鉴于现有工业用的榔头或铁锤在结构及使用上的缺失及不足,特经过不断的研究与试验,终于发展出一种可改进现有缺失的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限力减震装置,其通过提高结构强度的方式,将敲击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及扭矩进行分散及吸收,不仅能避免因应力所产生的扭矩而发生断裂或毁损的情形,有效提升使用寿命,并且能经由弹性件与杆体的结构关系,提供一导引及结构支撑的效果,进而提供一提高结构强度、提升使用寿命且避免敲击过程中产生偏斜的限力减震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是提供一种限力减震装置,其包含有:
一本体,该本体于一端设有一结合部,该结合部设有一套设孔,该本体在远离该结合部的一端设有一握持部;
一敲击件,该敲击件可移动地与该本体相结合而可相对该结合部移动,该敲击件设有一套设部、一敲击部、一锁合部及一凸起部,该套设部可移动地与该结合部的套设孔相结合,该敲击部设于该套设部的一端且位于该结合部下方,该锁合部与该套设部相结合且与该结合部相抵靠,该凸起部设于该套设部与该敲击部结合处;
一弹性件,该弹性件设于该敲击件的套设部且位于该本体的结合部及该敲击件的敲击部之间,其用以提醒使用者于敲击时,其敲击力量是否超过该限力减震装置所设定的施力范围;以及
一强化件,该强化件设于该敲击件上且位于该弹性件及该敲击件的敲击部之间并与该凸起部相抵靠;
其中,通过设置于该弹性件及该敲击部之间的该强化件,以及于该套设部及该敲击部之间形成与该强化件相抵靠的凸起部,能避免该弹性件于敲击过程中所产生的弹力,对于该套设部与该敲击部结合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毁损断裂的情形。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凸起部为一环状结构。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凸起部为多个环状间隔排列的凸起结构。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凸起部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的厚度大于该凸起部的厚度。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凸起部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的厚度等于该凸起部的厚度。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凸起部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的厚度小于该凸起部的厚度。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凸起部朝向该结合部的一侧面形成一弯弧面,该强化件朝向该敲击部的底面设有一接触面,该接触面可与该凸面部的弯弧面完全接触。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凸起部朝向该结合部的一侧面形成一弯弧面,该强化件朝向该敲击部的底面设有一接触面,该接触面可与该凸面部的弯弧面部分接触。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结合部于中段处横向贯穿设有一与该套设孔相连通的容置空间,该锁合部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而与该套设部相结合且与该本体的结合部相抵靠。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结合部于形成该套设孔的端面上形成一贴靠面,该弹性件的顶端与该结合部的贴靠面相抵靠。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敲击件设有至少一置钉沟,各该置钉沟轴向凹设形成于该敲击部的外周面,供一钉体置放于该敲击部的外周面上。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敲击件于各该置钉沟的内侧设有一磁吸件,通过各该磁吸件将钉体吸附于相对应的置钉沟处。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至少一置钉沟轴向贯穿该敲击件的敲击部的顶面及底面,使该钉体的头部能经由该至少一置钉沟而与该贴靠面相抵靠。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限力减震装置设有一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设有一容设槽、一限位槽及一限位件,该容设槽由外向内轴向贯穿该结合部,并凹设于该结合部的内表面且与该套设孔相连通,该限位槽凹设于该套设部外表面且位于该套设孔内,该限位件设于该容设槽及该限位槽之间,使该敲击件受该限位结构的限制而不会相对该本体相转动。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敲击部为一斧片。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弹性件的顶部、中段部及底部的间隙相同,该限力减震装置设有一辅助件,该辅助件系套设于该套设部且介于该结合部及该弹性件之间,且该辅助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一侧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且该强化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顶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使该弹性件能经由与该两楔形块相贴靠的方式而能平稳地设于该结合部及该强化件之间。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握持部上设有至少一减震件,该至少一减震件的长度大于该握持部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小于等于该握持部的长度。
如前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中该握持部上设有数个减震件,该数个减震件套设于该握持部上且由不同材质所制成。
借由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于使用时,不仅可通过位于该结合部及该敲击部之间的限力件,提供一让反作用力产生延迟回弹(Delayed Rebound)的减震及吸震效果,且同时可增加该敲击部与钉体相接触的时间,不仅让钉体不易产生弯曲的情形,且能减少能量的损耗及噪音的产生,相对减少敲击次数及所需的时间,并且能减缓使用者或患者的不适感,让使用者能稳固地握持该本体进行敲击,且因结构精简仅需通过更换不同弹性强度的限力件或通过转动该锁合部的方式,即可提供限力件不同的弹性张力;进一步,通过于该弹性件及该敲击部之间设置该强化件,以及于该套设部及该敲击部之间形成该凸起部的方式,能避免该弹性件于敲击过程中所产生的弹力,直接对于该套设部与该敲击部结合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毁损断裂的情形;再进一步,经由该弹性件内径与该套设部外径相匹配的方式,能经由该弹性件提供该套设部一导引及支撑的效果,进而提供一提高结构强度、提升使用寿命且避免敲击过程中产生偏斜的限力减震装置。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剖面侧视图。
图4至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对于一钉体进行敲击的操作侧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剖面侧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剖面侧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剖面侧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剖面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剖面侧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侧视外观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局部放大的剖面侧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外观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九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外观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九较佳实施例的操作侧视外观图。
图20是现有工业用铁锤于敲击对象时的操作示意图。
图21是现有铁锤敲击时力量与时间的关系表。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敲击时力量与时间的关系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限力减震装置,请配合参看如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该限力减震装置设有一本体10、一敲击件20、一弹性件30及一强化件40,其中:
该本体10为一呈长条状的金属杆体,该本体10于一端设有一结合部11,该结合部11于一端面贯穿设有一套设孔111,较佳的是,该结合部11于中段处横向贯穿设有一与该套设孔111相连通的容置空间112,该结合部11于远理该套设孔111的另一端面上形成有一拔钉结构113,并且该结合部11于形成该套设孔111的端面上形成一贴靠面114;该本体10在远离该结合部11的一端设有一握持部12,让使用者经由握持该握持部12的方式挥动该本体10,该握持部12上设有一减震件121,让使用者握持该本体10进行敲击时,可经由该减震件121提供一减震效果,该减震件121可为一由硅胶、橡胶或热塑性软性胶料(Thermo-Plastic-Rubber material)所制成的套体。
该敲击件20可移动地与该本体10相结合而可相对该结合部11移动,该敲击件20设有一套设部21、一敲击部22、一锁合部23及一凸起部24,该套设部21可移动地与该本体10的结合部11相结合,较佳的是,该套设部21为一穿设过该结合部11套设孔111的杆体,较佳的是,该套设部21的横截面呈与该套设孔111的横截面形状相符的形状,其中当该套设部21具有圆形横截面时,该套设部21可相对该结合部11转动,而当该套设部21具有多边形的横截面时,则该套设部21仅能相对该结合部11移动而无法转动,该套设部21于一端的外表面设有一锁合结构211。
该敲击部22设于该套设部21远离该锁合结构211的一端且位于该结合部11的下方处,进一步,该敲击部22与该套设部21一体成形,该敲击部22可为金属、聚乙烯(Polyethylene;PE)或塑料等坚硬材质或是如橡胶、硅胶或木头等弹性材质所制成,另外,该敲击部22亦可为一具磁性的金属所制成,使该敲击部22于使用时可吸附一钉体,并且该敲击部22也可为一球状体、平面状、斧片状、曲面状或尖锥状的结构。
该锁合部23位于该容置空间112内而与该套设部21相结合且与该本体10的结合部11相抵靠,使该敲击部22位于该结合部11的下方处,其中该锁合部23与该套设部21之间的关系为一可调整式的结构,进一步,该锁合部23为一与该套设部21的锁合结构211相结合的螺栓,如图3所示该锁合部23与该套设部21相结合的位置可依据使者调整,借以改变该敲击部22与该结合部11间的间距;该凸起部24设于该套设部21与该敲击部22结合处,该凸起部24可与该套设部21及该敲击部22为一体成形,且该凸起部24可为一环状结构或由多个环状间隔排列的结构,该凸起部24介于该套设部21及该敲击部22之间而定义出一厚度T1,进一步,该凸起部24朝向该结合部11的一侧面形成一弯弧面。
该弹性件30设于该敲击件20的套设部21且位于该本体10的结合部11及该敲击件20的敲击部22之间,该弹性件30用以提醒用户于敲击时,其敲击力量是否超过该限力减震装置所设定的施力范围,该弹性件30的顶端与该结合部11的贴靠面114相抵靠,而该弹性件30的底端延伸至该敲击件20的凸起部24处,较佳的是,该弹性件30的内径与该套设部21的外径相匹配,使该弹性件30与该套设部21相接触,借以于使用过程中能经由该弹性件30提供该套设部21一导引及支撑的效果,进一步,该弹性件30为一可由弹簧、橡胶、硅胶、金属垫片、具弹性的金属块或具弹性的块体等具有固定形状的弹性材质所制成。于使用时,当敲击力小于该弹性件30预先设定的压缩力时,使用者会感觉到该敲击部22产生立即回弹(Instant Rebound);而当敲击力大于该减震弹性件30预先设定的压缩力时,使用者会感觉到该敲击部22产生延迟回弹(Delayed rebound)。因此,可通过辨识该弹性件30是否被压缩来提醒使用者的敲击力量,进而提供一限力的提醒效果。
请配合参看如图2及图3所示,该强化件40设于该敲击件20上且位于该弹性件30及该敲击件20的敲击部22之间并与该凸起部24相抵靠,该强化件40具有一厚度T2,其中该强化件40的厚度T2大于该凸起部24的厚度T1(即T2>T1),使该凸起部24不会与该弹性件30相接触,该强化件40贯穿设有一穿孔41,使该强化件40能经由该穿孔41而套设于该敲击件20的套设部21上,该强化件40的顶面与该弹性件30的底端相抵靠,该强化件40朝向该敲击部22的底面设有一接触面42,该接触面42可与该凸面部24的弯弧面完全接触或部分接触。
借由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可用以将一钉体敲入木板中,请配合参看如图1所示,使用者握持并挥动该本体10的握持部12,使该敲击件20的敲击部22敲击钉体,当该敲击部22撞击该钉体时会产生一反作用力,当该反作用力小于该弹性件30预先压缩力时,该锁合部23不会随着该套设部21而与该结合部11相分离,且该弹性件30不会被压缩,该敲击部22不会相对该结合部11移动,则该敲击部22会受到一立即回弹(Instant Rebound)的反作用力。
进一步,当使用者施以较大的敲击力时,该反作用力会大于该弹性件30预先压缩力时,使该敲击件20会相对该结合部11移动,让该锁合部23随着该套设部21而与该结合部11相分离,该弹性件30会产生压缩的情形,使敲击的能量转换成该弹性件30的压缩位能,该本体10会随着使用者挥动的方向继续朝该钉体方向移动(亦即暂时不会回弹),借此,通过于该结合部11及该强化件40之间设置该弹性件30的方式,不仅能对于反作用力产生一延迟回弹(Delayed Rebound)的减震及吸震效果,且在敲击钉体的过程中不会产生立即回弹(Instant Rebound)的弹跳情形,让钉体不易产生弯曲的情形,且可将施力持续地传递至该钉体中,减少能量的损耗及噪音的产生,让使用者仅需敲击数次后即可将钉体固定于木板中,相对减少敲击次数及所需的时间,有效提供作业的效率;并且该弹性件30不仅能提供减震及吸震的效果,且能提供一施力大小的提醒效果;进一步,通过转动该锁合部23而与该套设部21相分离,且于该结合部11及该敲击部22间装设不同弹性强度的限力件30,或者如图3所示,通过转动该锁合部23而改变该结合部11与该敲击部22之间的间距,使该限力件30呈现不同的压缩状态,让该限力件30具有不同的弹性张力。
再进一步,如图3所示,该弹性件30于敲击过程中对于该敲击件20的应力与扭矩,能经由该强化件40与该凸起部24相抵靠的方式进行吸收及分散应力集中于该套设部21与该敲击部22结合处的情形,避免长期使用后使该结合处产生断裂或毁损的情形,并且通过该弹性件30内径与该套设部21外径相匹配的方式,能由该弹性件30提供该套设部21一导引及支撑的效果,避免因敲击过程中的偏斜现象而对于该敲击件20产生影响,进一步,由于该强化件40的厚度T2大于该凸起部24的厚度T1,使得该弹性件30于敲击过程中所产生的弹力经由该强化件40而传递至该凸起部24。
请配合参看如图4至图6及图22(以力量规进行量测)所示,当欲通过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第一较佳实施例将一钉体70敲入一木板80中时,使用者握持并挥动该本体10的握持部12,使该敲击件20的敲击部22敲击该钉体60,其中如图4所示,该敲击部22撞击该钉体70时会产生一反作用力,当该反作用力小于该弹性件30压缩的弹力时,该敲击部22不会相对该结合部11移动,则该敲击部22会受到一立即回弹(Instant Rebound)的反作用力,此时,该限力减震装置施于该钉体70一冲击力F1(如图22所示的第一波力量);而当使用者如图5所示施以较大的敲击力将该钉体70敲入该木板80中时,该反作用力会大于该弹性件30的弹力,使该敲击件20会相对该结合部11朝上移动,而让该弹性件30产生压缩的情形,使敲击的能量转换成该弹性件30的压缩位能,此时,该限力减震装置借由该弹性件30的压缩变形而转变成一刚性体,进而施于该钉体70一应变力F2(如图22所示的第二波力量F2);其中,该第二波力量(应变力F2)大约为第一波力量(冲击力F1)的一半。
请再配合参看如图6所示,该本体10会随着使用者挥动的方向继续朝该钉体70移动(亦即暂时不会回弹),此时,该压缩状态的弹性件30的压缩位能会释放而使该弹性件30产生伸展,进而推动该敲击部22朝该钉体70的方向移动,借以增加该敲击部22与该钉体70相接触的时间,此时,该限力减震装置借由该弹性件30的弹性回复而施于该钉体70一弹性力F3(如图22所示的第三波力量),不仅可增加敲击部22与钉体70的接触时间,且可让该限力减震装置借由该弹性力F3而回复至初始位置(原高度),不需再经由外力将该限力减震装置举起,使用上相对省力且方便;另外,图22中于弹性力F3出现后会再量测到另一波力量,该波力量为力量规因限力减震装置的冲击力F1、应变力F2及弹性力F3而产生力量规内部回弹的回波力B1。
另外,配合图21(传统现有铁锤)与图22(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数据可知,在相同的敲击速度下,传统现有铁锤的冲击力F1相当大,经过研究敲击铁钉穿入木板,只要适当的力即足够,太大的力量,反而有太大的反作用力,对操作者造成手部的伤害。在敲击过程中不仅会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而让使用者的手部容易受伤,且较大的冲击力F1亦会于敲击过程中发生弹跳的情形,而减少与钉体70接触的时间,无法有效地进行能量的传递,并且单一冲击力F1的作动,无法让传统现有铁锤于敲击后可回复至初始位置(高度),因此,使用者在使用传统现有铁锤后,仍需另外施力将传统现有铁锤举高进行后续敲击的准备,使用上相对费力及不便;反观本实用新型的限力减震装置,在与传统现有铁锤相同的敲击速度下,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冲击力F1大约为传统现有铁锤冲击力F1的一半,因此,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冲击力F1不仅可避免产生较大的反作用力,有效降低对于使用者的手部的反作用力,且较小的冲击力F1亦会于敲击过程中避免发生弹跳的情形,并且同时配合应变力F2的作动,大幅增加该敲击部22与钉体70接触的时间,由图21与图22的力量规图表中可以看出,图21(传统现有铁锤)与图22(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铁锤对力量规的力量作用时间,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力量作用时间明显比传统现有铁锤力量作用时间长,因而有效地进行能量的传递,而且由力量规记录图表力量与时间的积分,即能量的累积,可以发现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力量与时间的积分,即能量的累积明显高于传统现有铁锤的表现,同时在铁锤敲击钉体70进入木板80的深度的实验中也可以发现以同样的敲击速度下,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钉体70敲击深度比传统铁锤敲击钉体70的深度多百分之三十以上,也可以证明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作功的效能更高;进一步,通过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本体10、敲击件20、弹性件30及强化件40的分离式结构配置方式,比较不会传递侧向的震动力,因而更有效减少握持部12的震动,有更好的减震效果,亦可于敲击的过程中同时兼具减震缓冲及保护整体结构免受敲击力瞬间剧大力量的冲击,增加结构强度的效果;再进一步,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于敲击的过程中,会依序通过冲击力F1、应变力F2及弹性力F3对于该钉体70进行三波的施力,而通过前述三波力量的能量累积,相较于传统现有铁锤于敲击过程中仅能以单一波的冲击力F1施于钉体70而言,本实用新型的限力减震装置能通过三波能量(冲击力F1+应变力F2+弹性力F3)的累积总合,将该钉体70稳定且快速地敲入木板80中,不仅能有效减少敲击所需的次数及时间,且可有效避免产生弹跳以及让使用者的手部因反作用力而感到不舒服或受伤的情形,并且于敲击后可通过弹性力F3将本实用新型的限力减震装置回复至初始位置(高度),即节省高度位能,如拍球即可以让球自动跳起来到原本的高度,让使用者不需再施以额外的力量即可进行后续的敲击作业,使用上相对省力且方便。总合以上的原理,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优点,有省力、减震、回到原举起的高度,优于传统现有铁锤的效能。
借由上述的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于使用时,不仅可通过位于该结合部11及该敲击部22之间的限力件30,提供一让反作用力产生延迟回弹(DelayedRebound)的减震及吸震效果,且同时可增加该敲击部22与钉体相接触的时间,不仅让钉体不易产生弯曲的情形,且能减少能量的损耗及噪音的产生,相对减少敲击次数及所需的时间,并且能减缓使用者或患者的不适感,让使用者能稳固地握持该本体10进行敲击,且因结构精简仅需通过更换不同弹性强度的限力件30或通过转动该锁合部23的方式,即可提供限力件30不同的弹性张力;进一步,通过于该弹性件30及该敲击部22之间设置该强化件40,以及于该套设部21及该敲击部22之间形成该凸起部24的方式,能避免该弹性件30于敲击过程中所产生的弹力,直接对于该套设部21与该敲击部30结合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毁损断裂的情形;再进一步,经由该弹性件30内径与该套设部21外径相匹配的方式,能经由该弹性件30提供该套设部21一导引及支撑的效果,进而提供一提高结构强度、提升使用寿命且避免敲击过程中产生偏斜的限力减震装置。
其中,为了让位于该结合部11及该强化件40之间的弹性件30能平稳地与该结合部11的贴靠面114及该强化件40的顶面相贴靠,该弹性件30于制造时将顶部及底部进行削平,以便能与该贴靠面114及该强化件40平稳贴靠,而在进行削平处理时需将该弹性件30进行压缩及夹持,如图3所示,使得该弹性件30的顶部及底部处的间隙G1,G2小于该弹性件30其余部位的间隙G,使得该限力减震装置于使用时,当该弹性件30因外力产生压缩时,该弹性件30的顶部及底部处会因间隙G1,G2较小而先与弹性件30的其余部位相贴靠而产生应力集中的现象。
请配合参看如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与图1至3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在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该强化件40A的厚度T2与该凸起部24的厚度T1相同(T2=T1),使得该弹性件30的底端同时与该强化件40A及该凸起部24相抵靠,于敲击过程中该弹性件30所产生的弹力,传递至该强化件40A及该凸起部24,避免直接传递至该套设部21及该敲击部22的结合处。
请配合参看如图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与图1至3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在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中,该强化件40A的厚度T2与该凸起部24的厚度T1相同(T2=T1),使得该弹性件30的底端同时与该强化件40A及该凸起部24相抵靠,于敲击过程中该弹性件30所产生的弹力,传递至该强化件40A及该凸起部24,避免直接传递至该套设部21及该敲击部22的结合处。
请配合参看如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与图1至3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在该第三较佳实施例中,该强化件40B的厚度T2小于与该凸起部24的厚度T1(T2<T1),使得该弹性件30的底端与该凸起部24相抵靠,于敲击过程中该弹性件30所产生的弹力,先传递至该凸起部24后再传递至该强化件40B,避免直接传递至该套设部21及该敲击部22的结合处。
请配合参看如图9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其与图1至3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在该第四较佳实施例中,该敲击件20C进一步设有至少一置钉沟25C,各该置钉沟25C轴向凹设形成于该敲击部的外周面,供一钉体70置放于该敲击部的外周面上,再进一步,该敲击件20C于各该置钉沟25C的内侧设有一磁吸件26C,通过各该磁吸件26C将钉体70吸附于相对应的置钉沟25C处,让使用者不用手握持钉体70即可对于该钉体70进行敲击作业,能有效避免需通过手定位钉体70而产生误击手部的情形,而且不会受限于欲设置钉体70的位置,使用上相对方便,较佳的是,该敲击件20C设有多个置钉沟25C,且各该置钉沟25沿着该敲击部轴向上的长度不相同,使各该置钉沟25C可对应置放不同长度的钉体70进行使用,进一步,使用者能根据该钉体70欲设置的位置,经由转动该敲击部相对该本体旋转位置的方式,调整各该置钉沟25C相对该本体的方向,使得该钉体70能随着各该置钉沟25C相对该本体的位置,而设置于该本体的不同方位上,借以依据该钉体70欲设置的位置,调整该钉体70相对该本体的位置。
请配合参看如图10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五较佳实施例,其与图9所示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在该第五较佳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置钉沟25D轴向贯穿该敲击件20D的敲击部的顶面及底面,使钉体70与磁吸件26D相吸附后,该钉体70的头部能经由该至少一置钉沟25而与该贴靠面114相抵靠,能稳固地让钉体70随着该敲击件20D的移动而钉入对象中。
请配合参看如图1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五较佳实施例,其与图1至图3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该限力减震装置进一步设有一限位结构60E,该限位结构60E设有一容设槽61E、一限位槽62E及一限位件63E,其中该容设槽51E由外向内轴向贯穿该结合部11E,并凹设于该结合部11E的内表面且与该套设孔相连通,该限位槽62E为一凹设于该套设部21E外表面且位于该套设孔内的槽体,该限位件63E设于该容设槽61E及该限位槽62E之间,使该敲击件20E受该限位结构60E的限制而不会相对该本体相转动,进一步,该敲击部20E为一斧片。
请配合参看如图12至16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六较佳实施例,其与图1至3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因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弹性件30于顶部及底部的间隙G1,G2小于其余部位的间隙G,而在使用的过程中让该弹性件30的顶部及底部处产生应力集中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于第六较佳实施例中,该限力减震装置的弹性件30F分别削减其顶部及底部端缘的长度,使削减长度后的该弹性件30F的顶部、中段部及底部的间隙相同(即G1=G2=G);进一步,为了让削减长度后的该弹性件30F能平稳地设于该强化件40F及该结合部11F之间,该限力减震装置设有一辅助件50F,该辅助件50F套设于该套设部21F且介于该结合部11F及该弹性件30F之间,且该辅助件50F在朝向该弹性件30F的一侧面凸设有一楔形块51F,且该强化件40F在朝向该弹性件30F的顶面凸设有一楔形块43F,使该弹性件30F的底部及顶部分别与该两楔形块43F、51F相贴靠后能平稳地设于该结合部11F及该强化件40F之间而不会产生偏斜。
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六较佳实施例于使用时,由于该弹性件30F各部位的间隙G、G1、G2大小相同,使得该弹性件30F于压缩的过程中,各部位能承受相同的应力,而不会有应力集中的现象,不仅能延长该弹性件30F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于该强化件40F及该辅助件50F之间设置楔形块43F、51F的方式,使该削减长度后的弹性件30F仍可平稳地设于该强化件40F与该辅助件50F之间,对于该套设部21F提供一导引及支撑的效果。
请配合参看如图17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七较佳实施例,其与图1至3所示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在该限力减震装置的第七较佳实施例中,该握持部12G的长度为L1,该减震件121G的长度为L2,其中该减震件121G的长度L2大于该握持部12G长度L1的二分之一,且小于等于该握持部12G的长度L1(1/2L1<L2≦L1),增加使用者可握持该握持部12G进行敲击使用的范围。
请配合参看如图1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八较佳实施例,其与图17所示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差别在于:在该限力减震装置的第八较佳实施例中,该握持部12H上设有数个减震件121H,该数个减震件121H套设于该握持部12H上且可由不同材质所制成;请配合参看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限力减震装置的第八较佳实施例于使用时,可依据使用者的需要而握持不同位置的减震件121H,让该限力减震装置于使用的过程中,皆可经由该握持部12H上的数个减震件121H提供一减震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1)

1.一种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
一本体,该本体于一端设有一结合部,该结合部设有一套设孔,该本体在远离该结合部的一端设有一握持部;
一敲击件,该敲击件能移动地与该本体相结合而能相对该结合部移动,该敲击件设有一套设部、一敲击部、一锁合部及一凸起部,该套设部能移动地与该结合部的套设孔相结合,该敲击部设于该套设部的一端且位于该结合部下方,该锁合部与该套设部相结合且与该结合部相抵靠,该凸起部设于该套设部与该敲击部结合处;
一弹性件,该弹性件设于该敲击件的套设部且位于该本体的结合部及该敲击件的敲击部之间,其用以提醒使用者于敲击时,其敲击力量是否超过该限力减震装置所设定的施力范围;以及
一强化件,该强化件设于该敲击件上且位于该弹性件及该敲击件的敲击部之间并与该凸起部相抵靠;
其中,通过设置于该弹性件及该敲击部之间的该强化件,以及于该套设部及该敲击部之间形成与该强化件相抵靠的凸起部,能避免该弹性件于敲击过程中所产生的弹力,对于该套设部与该敲击部结合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导致毁损断裂的情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起部为一环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凸起部为多个环状间隔排列的凸起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起部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的厚度大于该凸起部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起部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的厚度等于该凸起部的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起部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具有一厚度,该强化件的厚度小于该凸起部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起部朝向该结合部的一侧面形成一弯弧面,该强化件朝向该敲击部的底面设有一接触面,该接触面能与该凸面部的弯弧面完全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凸起部朝向该结合部的一侧面形成一弯弧面,该强化件朝向该敲击部的底面设有一接触面,该接触面能与该凸面部的弯弧面部分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结合部于中段处横向贯穿设有一与该套设孔相连通的容置空间,该锁合部位于该容置空间内而与该套设部相结合且与该本体的结合部相抵靠。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结合部于形成该套设孔的端面上形成一贴靠面,该弹性件的顶端与该结合部的贴靠面相抵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敲击件设有至少一置钉沟,各该置钉沟轴向凹设形成于该敲击部的外周面,供一钉体置放于该敲击部的外周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敲击件于各该置钉沟的内侧设有一磁吸件,通过各该磁吸件将钉体吸附于相对应的置钉沟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置钉沟轴向贯穿该敲击件的敲击部的顶面及底面,使该钉体的头部能经由该至少一置钉沟而与该贴靠面相抵靠。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限力减震装置设有一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设有一容设槽、一限位槽及一限位件,该容设槽由外向内轴向贯穿该结合部,并凹设于该结合部的内表面且与该套设孔相连通,该限位槽凹设于该套设部外表面且位于该套设孔内,该限位件设于该容设槽及该限位槽之间,使该敲击件受该限位结构的限制而不会相对该本体相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敲击部为一斧片。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的顶部、中段部及底部的间隙相同,该限力减震装置设有一辅助件,该辅助件套设于该套设部且介于该结合部及该弹性件之间,且该辅助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一侧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且该强化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顶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使该弹性件能经由与该两楔形块相贴靠的方式而能平稳地设于该结合部及该强化件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的顶部、中段部及底部的间隙相同,该限力减震装置设有一辅助件,该辅助件套设于该套设部且介于该结合部及该弹性件之间,且该辅助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一侧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且该强化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顶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使该弹性件能经由与该两楔形块相贴靠的方式而能平稳地设于该结合部及该强化件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的顶部、中段部及底部的间隙相同,该限力减震装置设有一辅助件,该辅助件套设于该套设部且介于该结合部及该弹性件之间,且该辅助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一侧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且该强化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顶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使该弹性件能经由与该两楔形块相贴靠的方式而能平稳地设于该结合部及该强化件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的顶部、中段部及底部的间隙相同,该限力减震装置设有一辅助件,该辅助件套设于该套设部且介于该结合部及该弹性件之间,且该辅助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一侧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且该强化件在朝向该弹性件的顶面凸设有一楔形块,使该弹性件能经由与该两楔形块相贴靠的方式而能平稳地设于该结合部及该强化件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握持部上设有至少一减震件,该至少一减震件的长度大于该握持部长度的二分之一,且小于等于该握持部的长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限力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握持部上设有数个减震件,该数个减震件套设于该握持部上且由不同材质所制成。
CN202222535280.9U 2022-09-22 2022-09-22 限力减震装置 Active CN2187806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35280.9U CN218780691U (zh) 2022-09-22 2022-09-22 限力减震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35280.9U CN218780691U (zh) 2022-09-22 2022-09-22 限力减震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0691U true CN218780691U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149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35280.9U Active CN218780691U (zh) 2022-09-22 2022-09-22 限力减震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806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42363B2 (en) Side handle for a hand-held power tool
JP2017132031A (ja) 打撃力制限及び振動緩和装置
CN218780691U (zh) 限力减震装置
US6463832B1 (en) Capped head hammer
KR20210035049A (ko) 힘 제한 및 감쇠 디바이스
US20150143959A1 (en) Striking tool
WO2008023745A1 (fr) Outil électrique et mécanisme d&#39;amortissement
JP3622193B2 (ja) 釘打機、タッカ等のバンパ
CN117780847A (zh) 限力减震装置
US20180264635A1 (en) Damping return hammer
TWI807998B (zh) 限力減震裝置
CN211681902U (zh) 限力减震装置
TW202413013A (zh) 限力減震裝置
TWM638511U (zh) 限力減震裝置
CN215093371U (zh) 双用锤
CN203092497U (zh) 锤子
CN113414744B (zh) 一种能增大瞬间锤击力的锤头
TWI651172B (zh) 限力減震裝置
US20110100664A1 (en) Striking tool
CN209970644U (zh) 一种具有防震减震的锤子
CN212311928U (zh) 轻锤减震结构
KR20070067046A (ko) 충격 흡수기능을 갖는 해머
CN212044549U (zh) 电锤减震结构
TWM619335U (zh) 雙用鎚
CN214105158U (zh) 筋膜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