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72360U - 一种耳机充电盒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充电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72360U
CN218772360U CN202222663872.9U CN202222663872U CN218772360U CN 218772360 U CN218772360 U CN 218772360U CN 202222663872 U CN202222663872 U CN 202222663872U CN 218772360 U CN218772360 U CN 2187723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magnetic flux
flux detector
opening
top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6387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帅迪楼
任金山
张启恺
林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ing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ing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ing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ingtech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6387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723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723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723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耳机充电盒,该耳机充电盒包括底壳,顶盖及导磁件,其中,底壳具有开口,底壳内设置有PCB和磁通量检测器,磁通量检测器电连接于PCB上,底壳内具有与PCB点连接的第一充电触点,第一充电触点用于与耳机的第二充电触点连接;顶盖上设置有磁性件,顶盖可盖合于开口或打开开口,以使磁性件相对于磁通量检测器的距离减小或变大;导磁件设置于底壳内,当顶盖盖合于开口上时,导磁件位于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导磁件用于向磁通量检测器传递磁性件的磁通量,PCB用于根据磁通量控制耳机充电或停止充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耳机充电盒能够降低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难度,简化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充电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耳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盒。
背景技术
无线耳机如TWS(True Wireless Stereo,真无线蓝牙耳机)的充电盒通过检测充电盒的顶盖的开合以及耳机是否容置于充电盒内,能够实现对于耳机的精准充电。
相关技术中,充电盒包括顶盖和底壳,因充电盒的结构形态和内部空间因素,磁铁设置于顶盖上,PCB设置于底壳上,若是磁通量检测器设置于PCB上,那么,磁铁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的距离太远,影响磁通量检测器对顶盖开合的准确性的判断,若是为了保证磁通量检测器与磁铁之间的距离,需增加一小块与PCB电连接的电路板以靠近磁铁,并使得磁通量检测器设置于该电路板上,如此一来,虽然保证了磁通量检测器与磁铁之间的距离,但是,改变了磁通量检测器与PCB之间电连接的结构,增加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难度、复杂化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充电盒,能够降低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难度,简化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充电盒,该耳机充电盒包括:
底壳,所述底壳具有开口,所述底壳内设置有PCB和磁通量检测器,所述磁通量检测器电连接于所述PCB上,所述底壳内具有与PCB电连接的第一充电触点,所述第一充电触点用于与耳机的第二充电触点连接;
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磁性件,所述顶盖可盖合于所述开口或打开所述开口,以使所述磁性件相对于所述磁通量检测器的距离减小或变大;
导磁件,所述导磁件设置于所述底壳内,当所述顶盖盖合于所述开口上时,所述导磁件位于所述磁性件与所述磁通量检测器之间,所述导磁件用于向所述磁通量检测器传递所述磁性件的磁通量,所述PCB用于根据所述磁通量控制所述耳机充电或停止充电。
由于在底壳上设置有导磁件,因此,当顶盖盖合于底壳上时,导磁件位于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并且导磁件能够将磁性件的磁通量传递至磁通量检测器上,可见,通过设置导磁件能够间接缩短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磁通量检测器对磁通量的检测精度,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设置与PCB电连接的电路板以缩短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的检测距离,上述结构并未改变磁通量检测器与PCB之间电连接结构,同时也无需在底壳中组装增设的电路板,从而降低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难度、简化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结构。
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所述导磁件为导磁棒,所述导磁棒的一端与所述开口边缘平齐、另一端与所述磁通量检测器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由于导磁棒的横截面积大于导磁片的横截面积,因此,当导磁件为导磁棒时,能够向磁通量检测器传递较多的磁通量,从而保证了磁通量检测器的对磁通量的检测效果。
另外,由于导磁棒的一端与开口的边缘平齐,因此,缩小了导磁棒与磁性件之间的距离,保证了导磁件对磁通量的传递效果。
此外,由于磁通量检测器能够在预设范围内检测磁通量,因此,使得导磁棒的另一端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以保证磁通量检测器的检测灵敏度。
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所述顶盖的内侧边缘设置有安装槽,所述磁性件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
由此,通过设置安装槽,能够使得磁性件容置于安装槽内,从而减小磁性件对顶盖其他安装空间的占用,使得顶盖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所述磁性件通过卡接结构固定于所述安装槽内,或,所述磁性件通过粘胶固定于安装槽内。
当磁性件通过卡接结构固定于安装槽内时,能够便于磁性件与安装槽的可拆卸安装,同时能够简化磁性件安装于安装槽内的安装工艺。由于胶粘固定的稳定性较好,因此,当磁性件通过粘胶固定于安装槽内时,能够提高磁性件与安装槽固定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所述开口的边缘上设置有磁吸件,所述磁吸件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磁性件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在所述顶盖盖合于所述开口时与所述磁性件磁吸固定。
由于在开口的边缘上设置磁吸件,且在顶盖盖合于开口上时,磁吸件与磁性件吸附,因此,磁性件与磁吸件之间的磁吸力能够给顶盖时间朝向底壳的拉力,从而降低顶盖脱离底壳的风险,提高了顶盖与底壳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所述磁吸件为铁磁体、磁石或磁铁。
由于铁磁体、磁石或磁铁均易于购买,因此,当磁吸件为铁磁体、磁石或磁铁时,无需在进行设计加工,能够缩短耳机充电盒加工周期,提高耳机充电盒的生产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所述顶盖与所述开口的一侧边缘转动连接,所述导磁件和所述磁吸件均位于所述开口的另一侧边缘。
由此,一方面,通过使导磁件位于开口的另一侧边缘,能够增大顶盖在打开或盖合开口时磁性件的移动范围,从而在顶盖打开或盖合开口的过程中,能够使得磁性件产生的磁场对导磁件的作用比较明显,提高了磁通量检测器的检测效果,进而提高了耳机充电盒判断耳机充电和停止充电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磁吸件设置于开口的另一侧边缘,能够在顶盖盖合于开口上时,使得顶盖相对两侧边缘均被连接,从而提高了顶盖盖合于开口上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所述导磁件与所述磁吸件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
若导磁件与磁吸件接触,导磁件将会被磁吸件磁化,磁化后的导磁件上的磁通量易超出磁通量检测器的检测范围,从而影响磁通量检测器的磁通量检测效果,进而影响耳机充电盒对耳机是否充电的判断准确性。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使得导磁件与磁吸件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由此,能够避免导磁件被磁吸件磁化,保证了磁通量检测器的对磁通量的检测效果,进而保证了耳机充电盒对耳机是否充电判断的准确性。
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所述导磁件和所述磁吸件位于所述磁性件在所述底壳的投影范围内。
由于导磁件和磁吸件位于磁性件在底壳的投影范围内,因此,当顶盖盖合于开口上时,磁性件分别与导磁件及磁吸件正对,既保证了导磁件传递的磁通量,提高了磁通量检测器的检测效果,又保证了磁性件与磁吸件之间的磁吸面积,提高了顶盖盖合于开口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所述磁通量检测器为霍尔器件。
由于霍尔器件反应灵敏、体积小、功耗低,因此,当磁通量检测器为霍尔器件时,能够提高磁通量检测器的检测灵敏度、减少磁通量检测器的安装体积,节约耳机充电盒的功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由于在顶盖上设置有磁性件,底壳上设置导磁件,底壳内设置有磁通量检测器,并且当顶盖盖合于底壳的开口上时,导磁件位于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因此,导磁件能够将磁性件的磁通量传递至磁通量检测器,换句话说,通过设置导磁件间接的缩短了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的检测距离,从而保证了磁通量检测器对磁通量检测的灵敏度,另外,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设置与PCB电连接的电路板以缩短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的检测距离,本申请并未改变磁通量检测器与PCB之间电连接结构,同时也无需在底壳中组装增设的电路板,从而降低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难度、简化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盒的爆炸图之一;
图4为图1中A-A处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充电盒的爆炸图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耳机充电盒;110-底壳;111-开口;111a-第一侧边缘;111b-第二侧边缘;112-PCB;113-磁通量检测器;114-安装孔;115-磁吸件;120-顶盖;121-磁性件;122-安装槽;130-导磁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正如本申请的背景技术所述的,相关技术中,充电盒包括顶盖和底壳,因充电盒的结构形态和内部空间因素,磁铁设置于顶盖上,PCB设置于底壳上,若是磁通量检测器设置于PCB上,那么,磁铁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的距离太远,影响磁通量检测器对顶盖开合的准确性的判断,若是为了保证磁通量检测器与磁铁之间的距离,需增加一小块与PCB电连接的电路板以靠近磁铁,并使得磁通量检测器设置于该电路板上,如此一来,虽然保证了磁通量检测器与磁铁之间的距离,但是,改变了磁通量检测器与PCB之间电连接的结构,增加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难度、复杂化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结构。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机充电盒,在底壳上设置有导磁件,当顶盖盖合于底壳上时,导磁件位于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并且导磁件能够将磁性件的磁通量传递至磁通量检测器上,可见,通过设置导磁件能够间接缩短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磁通量检测器对磁通量的检测精度,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设置与PCB电连接的电路板以缩短磁性件与磁通量检测器之间的检测距离,本申请并未改变磁通量检测器与PCB之间电连接结构,同时也无需在底壳中组装增设的电路板,从而降低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难度、简化了磁通量检测器的组装结构。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图2及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充电盒100,该耳机充电盒100包括底壳110、顶盖120及导磁件130,其中,底壳110具有开口111,底壳110内设置有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112和磁通量检测器113,磁通量检测器113电连接于PCB112上,底壳110内具有与PCB112电连接的第一充电触点,第一充电触点用于与耳机的第二充电触点连接;顶盖120上设置有磁性件121,顶盖120可盖合于开口111或打开开口111,以使磁性件121相对于磁通量检测器113的距离减小或变大;导磁件130设置于底壳110内,当顶盖120盖合于开口111上时,导磁件130位于磁性件121与磁通量检测器113之间,导磁件130用于向磁通量检测器113传递磁性件121的磁通量,PCB112用于根据磁通量控制耳机充电或停止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耳机充电盒100可以为卧式耳机充电盒,也可以为立式耳机充电盒。耳机充电盒10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形状。上述PCB112包括充电模块、控制模块和接收模块,接收模块分别与磁通量检测器113和控制模块电连接,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磁通量检测器113输出的磁通量检测信息,并将接收到的磁通量检测信息传递至控制模块,充电模块分别与控制模块和第一充电触点电连接,控制模块能够根据接收到的磁通量检测信息判断磁通量是否发生变化,若是磁通量发生变化,控制模块将根据该磁通量变化信息控制充电模块对耳机进行充电或停止充电。另外,磁通量变化是指,当顶盖120打开开口111时,磁通量检测器113能够识别磁性件121的磁场减弱,也即是说,导磁件130传递至磁通量检测器113的磁通量减少,反之,当顶盖120盖合开口111时,磁通量检测器113能够识别磁性件121的磁场增强,也即是说,导磁件130传递至磁通量检测器113的磁通量增多。
在立式耳机充电盒中,考虑到耳机充电盒100的结构的紧凑性,通常将PCB112设置于底壳110的底部,磁通量检测器113设置于PCB112上,也即是说,磁通量检测器113位于底壳110的底部,如此一来,磁性件121与磁通量检测器113之间的距离较远,从而影响磁通量检测器113对磁性件121的磁通量的检测灵敏度,基于此,本实施例中,在顶盖120上设置有磁性件121,在底壳110上设置导磁件130,由此,当顶盖120盖合于底壳110的开口111上时,导磁件130位于磁性件121与磁通量检测器113之间,而导磁件130能够将磁性件121的磁通量传递至磁通量检测器113,换句话说,通过设置导磁件130间接的缩短了磁性件121与磁通量检测器113之间的检测距离,从而保证了磁通量检测器113对磁通量检测的灵敏度,另外,相较于相关技术中采用设置与PCB112电连接的电路板以缩短磁性件121与磁通量检测器113之间的检测距离,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并未改变磁通量检测器113与PCB112之间电连接结构,同时也无需在底壳110中组装增设的电路板,从而降低了磁通量检测器113的组装难度、简化了磁通量检测器113的组装结构。
还需要说明的是,磁性件121可以为磁铁,也可以为磁石,在此不做限定。磁性件121的形状可以为长方体、圆柱体等形状。导磁件130的材质为电磁性能优越的钢材,例如,FE1215、DT4C等。
此外,耳机充电盒100的其他结构设置,例如耳机充电盒100内的电池、与电池电连接的线路等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同样的,耳机内的电池、扬声器、听筒等设置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导磁件130的结构有多种,例如,导磁件130可以为导磁片、导磁棒等结构,以下主要以导磁棒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导磁件130为导磁棒,导磁棒的一端与开口111边缘平齐、另一端与磁通量检测器113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需要说明的是,当顶盖120盖合于开口111上时,导磁棒的一端与磁性件12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换句话说,导磁棒的一端并未与磁性件121之间直接接触。第一预设距离在磁通量检测器113的最佳检测范围内,例如,磁通量检测器113的最佳检测范围小于或等于1mm,那么,第一预设距离小于或等于1mm。
另外,上述导磁棒的一端与开口111边缘平齐是指导磁棒的一端与开口111边缘完全平齐或者导磁棒略低于开口111边缘。
由于导磁棒的横截面积大于导磁片的横截面积,因此,当导磁件130为导磁棒时,能够向磁通量检测器113传递较多的磁通量,从而保证了磁通量检测器113的对磁通量的检测效果。
另外,由于导磁棒的一端与开口111的边缘平齐,因此,缩小了导磁棒与磁性件121之间的距离,保证了导磁件130对磁通量的传递效果。
此外,由于磁通量检测器113能够在预设范围内检测磁通量,因此,使得导磁棒的另一端与磁通量检测器113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以保证磁通量检测器113的检测灵敏度。
磁性件121安装于顶盖120上的安装结构有多种,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在顶盖120上设置有安装架,磁性件121通过安装架安装于顶盖120上,以使磁性件121可灵活安装于顶盖120上。
在另一种可能的结构中,参见图4,顶盖120的内侧边缘设置有安装槽122,磁性件121固定安装于安装槽122内。
由此,通过设置安装槽122,能够使得磁性件121容置于安装槽122内,从而减小磁性件121对顶盖120其他安装空间的占用,使得顶盖120的结构更加紧凑。
当然,为了保证磁性件121的安装效果,使得安装槽122的结构和体积大小分别与磁性件121的结构和空间的大小相对应。
由上述可知,磁性件121固定安装于安装槽122内,而实现磁性件121固定安装于安装槽122内的结构有多种,可选的,磁性件121通过卡接结构固定于安装槽122内,或,磁性件121通过粘胶固定于安装槽122内。
当磁性件121通过卡接结构固定于安装槽122内时,能够便于磁性件121与安装槽122的可拆卸安装,同时能够简化磁性件121安装于安装槽122内的安装工艺。
具体地,卡接结构包括卡接凹槽和卡接凸起,卡接凹槽和卡接凸起中的一者设置于安装槽122的槽壁上、另一者设置于磁性件121的周壁上,通过卡接凹槽和卡接凸起配合,能够使得磁性件121卡接固定于安装槽122内。
由于胶粘固定的稳定性较好,因此,当磁性件121通过粘胶固定于安装槽122内时,能够提高磁性件121与安装槽122固定连接的稳定性。
另外,为了实现导磁件130精准组装,在底壳110上设置有安装孔114,且安装孔114与安装槽122对应(也即是说,当顶盖120盖合与开口111上时,安装槽122与安装孔114针对)。由此,安装孔114能够对导磁件130进行限位,以使安装于底壳110内的导磁件130与磁性件121对应。
为了提高顶盖120盖合开口111的稳定性,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开口111边缘上设置有磁吸件115,磁吸件115的设置位置与磁性件121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在顶盖120盖合于开口111时与磁性件121磁吸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磁吸件115的设置位置与磁性件121的设置位置相对应是指,当顶盖120盖合于开口111上时,磁性件121与磁吸件115能够相对设置。
由于在开口111的边缘上设置磁吸件115,且在顶盖120盖合于开口111上时,磁吸件115与磁性件121吸附,因此,磁性件121与磁吸件115之间的磁吸力能够给顶盖120时间朝向底壳110的拉力,从而降低顶盖120脱离底壳110的风险,提高了顶盖120与底壳1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磁吸件115为铁磁体、磁石或磁铁。
需要说明的是,铁磁体、磁石或磁铁均是指能够产生磁场的物体。其中,铁磁体的成分可以为铁、钴、镍等原子,其原子的内部结构比较特殊,本身就具有磁矩。
由于铁磁体、磁石或磁铁均易于购买,因此,当磁吸件115为铁磁体、磁石或磁铁时,无需在进行设计加工,能够缩短耳机充电盒100加工周期,提高耳机充电盒100的生产效率。
顶盖120可沿直线方向盖合或打开开口111,顶盖120也可转动盖合或打开开口111,以下主要以顶盖120可转动盖合或打开开口111为例详细说明顶盖120与底壳110之间的连接关系。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6,顶盖120与开口111的一侧边缘转动连接,导磁件130和磁吸件115均位于开口111的另一侧。
具体地,如图5所示,沿耳机充电盒100的厚度方向(即图5中X箭头所示的方向),开口11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边缘111a和第二侧边缘111b,顶盖120与第一侧边缘111a通过转轴转动连接,磁吸件115设置于第二侧边缘111b上,导磁件130朝向顶盖120的一端位于第二侧边缘111b上。
由此,一方面,通过使导磁件130位于开口111的另一侧边缘,能够增大顶盖120在打开或盖合开口111时磁性件121的移动范围,从而在顶盖120打开或盖合开口111的过程中,能够使得磁性件121产生的磁场对导磁件130的作用比较明显,提高了磁通量检测器113的检测效果,进而提高了耳机充电盒100判断耳机充电和停止充电的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磁吸件115设置于开口111的另一侧边缘,能够在顶盖120盖合于开口111上时,使得顶盖120相对两侧边缘均被连接,从而提高了顶盖120盖合于开口111上的稳定性。
为了减少磁吸件115对导磁件130的影响,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导磁件130与磁吸件115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
若导磁件130与磁吸件115接触,导磁件130将会被磁吸件115磁化,磁化后的导磁件130上的磁通量易超出磁通量检测器113的检测范围,从而影响磁通量检测器113的磁通量检测效果,进而影响耳机充电盒100对耳机是否充电的判断准确性。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使得导磁件130与磁吸件115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由此,能够避免导磁件130被磁吸件115磁化,保证了磁通量检测器113的对磁通量的检测效果,进而保证了耳机充电盒100对耳机是否充电判断的准确性。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参见图4,导磁件130和磁吸件115位于磁性件121在底壳110的投影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导磁件130和磁吸件115位于磁性件121在底壳110的投影范围内,应理解,导磁件130和磁吸件115的四周边缘均位于磁性件121在底壳110上的投影边缘内,或者,导磁件130和磁吸件115靠近磁吸件115在底壳110上的投影边缘的边缘与磁吸件115在底壳110上的投影边缘平齐。
由于导磁件130和磁吸件115位于磁性件121在底壳110的投影范围内,因此,当顶盖120盖合于开口111上时,磁性件121分别与导磁件130及磁吸件115正对,既保证了导磁件130传递的磁通量,提高了磁通量检测器113的检测效果,又保证了磁性件121与磁吸件115之间的磁吸面积,提高了顶盖120盖合于开口111的稳定性。
磁通量检测器113可以为多种结构,在一种可能的结构中,磁通量检测器113为霍尔器件。
由于霍尔器件反应灵敏、体积小、功耗低,因此,当磁通量检测器113为霍尔器件时,能够提高磁通量检测器113的检测灵敏度、减少磁通量检测器113的安装体积,节约耳机充电盒100的功耗。
另外,霍尔器件为现有技术,在霍尔器件组装时,首先将霍尔器件焊接于PCB上,然后在将焊接有霍尔器件的PCB组装于底壳110内,由此,通过将霍尔器件焊接于PCB上。
当然,磁通量检测器113并不限于上述霍尔器件,磁通量检测器113还可以是磁通量检测传感器、磁通量检测仪等,磁通量检测传感器及磁通量检测仪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过多阐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壳(110),所述底壳(110)具有开口(111),所述底壳(110)内设置有PCB(112)和磁通量检测器(113),所述磁通量检测器(113)电连接于所述PCB(112)上,所述底壳(110)内具有与所述PCB(112)电连接的第一充电触点,所述第一充电触点用于与耳机的第二充电触点连接;
顶盖(120),所述顶盖(120)上设置有磁性件(121),所述顶盖(120)可盖合于所述开口(111)或打开所述开口(111),以使所述磁性件(121)相对于所述磁通量检测器(113)的距离减小或变大;
导磁件(130),所述导磁件(130)设置于所述底壳(110)内,当所述顶盖(120)盖合于所述开口(111)上时,所述导磁件(130)位于所述磁性件(121)与所述磁通量检测器(113)之间,所述导磁件(130)用于向所述磁通量检测器(113)传递所述磁性件(121)的磁通量,所述PCB(112)用于根据所述磁通量控制所述耳机充电或停止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件(130)为导磁棒,所述导磁棒的一端与所述开口(111)边缘平齐、另一端与所述磁通量检测器(113)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20)的内侧边缘设置有安装槽(122),所述磁性件(121)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2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121)通过卡接结构固定于所述安装槽(122)内,或,所述磁性件(121)通过粘胶固定于安装槽(122)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111)的边缘上设置有磁吸件(115),所述磁吸件(115)的设置位置与所述磁性件(121)的设置位置相对应,以在所述顶盖(120)盖合于所述开口(111)时与所述磁性件(121)磁吸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件(115)为铁磁体、磁石或磁铁。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20)与所述开口(111)的一侧边缘转动连接,所述导磁件(130)和所述磁吸件(115)均位于所述开口(111)的另一侧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件(130)与所述磁吸件(115)之间具有第二预设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件(130)和所述磁吸件(115)位于所述磁性件(121)在所述底壳(110)的投影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耳机充电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磁通量检测器(113)为霍尔器件。
CN202222663872.9U 2022-10-10 2022-10-10 一种耳机充电盒 Active CN2187723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63872.9U CN218772360U (zh) 2022-10-10 2022-10-10 一种耳机充电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63872.9U CN218772360U (zh) 2022-10-10 2022-10-10 一种耳机充电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72360U true CN218772360U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98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63872.9U Active CN218772360U (zh) 2022-10-10 2022-10-10 一种耳机充电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723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20244539B2 (en) Wireless earbuds
CN208127901U (zh) 磁吸感应式手机无线充电装置
CN112601149B (zh) 耳机、耳机盒及耳机盒组件
CN218772360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
US11181710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4960053U (zh) 一种耳机充电盒及耳机装置
CN213213119U (zh) 无线充电器及对应的充电系统
JP2004213987A (ja) 電池パックの識別構造
CN215734753U (zh) 耳机充电盒和耳机套件
CN215387508U (zh) 一种游戏手柄
CN218734893U (zh) 一种耳机仓及耳机设备
CN217825310U (zh) 耳机盒和蓝牙耳机组件
CN213402576U (zh) Tws耳机充电设备及耳机盒
CN220041964U (zh) 一种弧形消磁式纽扣电池
CN219739977U (zh) 磁吸式无线充支架
CN212305600U (zh) 开盖检测结构及具有其的耳机充电盒
CN220108175U (zh) 充电设备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13872297B (zh) 一种无线追踪器
CN217825307U (zh) 耳机盒和蓝牙耳机组件
US11553119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214380853U (zh) 一种非接触式电子开关
JP2005017049A (ja) 加速度セン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