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34096U - 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 Google Patents

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34096U
CN218734096U CN202222691106.3U CN202222691106U CN218734096U CN 218734096 U CN218734096 U CN 218734096U CN 202222691106 U CN202222691106 U CN 202222691106U CN 218734096 U CN218734096 U CN 2187340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rner
photovoltaic module
support plate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9110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叶
张治勋
周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wei Solar Hef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ngwei Solar Hef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wei Solar Hef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ngwei Solar Hefe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9110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340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340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340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角部防护件包括护角以及角码,护角包括底座、承托板、顶板以及第一侧板,顶板与承托板间隔设置,第一侧板连接顶板与承托板,并且顶板、第一侧板以及承托板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层压件的第一卡槽,第一侧板开设有贯穿第一侧板并与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排水口。并且沿靠近第一排水口方向,顶板到承托板的距离逐渐减小,底座与承托板远离顶板的一侧连接,并且底座与承托板之间形成第二卡槽。角码设置于第二卡槽,角码用于连接光伏组件的相邻的两条边框。上述角部防护件避免了光伏组件的表面积水积灰,进而避免积水积灰对光伏组件形成遮挡,保证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Description

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常规的化石燃料日益消耗殆尽,在现有的可持续能源中,太阳能无疑是一种最清洁、最普遍和最有潜力的替代能源。太阳能发电装置又称为太阳能电池或光伏电池,可以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其发电原理是基于半导体PN 结的光生伏特效应。作为战略性新兴能源产业,太阳能光伏由于其安全、污染少和可再生性,成为人类发展所必须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备受各国的重视和推崇。
太阳能电池的核心部件是光伏组件,光伏组件在完成生产以及包装入库工序后需要运输到指定位置进行组装,在运输过程中,光伏组件之间容易发生滑动,造成光伏组件的边角容易刮伤。为了保护光伏组件通常采用铝边框包裹层压件。然而铝边框包裹层压件后,铝边框会高出层压件的玻璃表面3mm-5mm,从而在雨水冲洗过程中,光伏组件表面容易积水,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会形成积垢积灰,积垢积灰对光伏组件形成遮挡,影响发电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解决光伏组件安装后表面积水问题,提供一种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角部防护件,包括:
护角,所述护角包括底座、承托板、顶板以及第一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承托板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顶板与所述承托板,并且所述第一侧板、所述顶板以及所述承托板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层压件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侧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连通的第一排水口,并且沿靠近所述第一排水口方向,所述顶板到所述承托板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底座与所述承托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连接,并且所述底座与所述承托板之间形成第二卡槽;
角码,所述角码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槽,所述角码用于连接光伏组件相邻的两条边框。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板包括沿靠近所述第一排水口方向依次连接的进水区、过渡区以及排水区,所述排水区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排水口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进水区到所述承托板的距离、所述过渡区到所述承托板的距离以及所述排水区到所述承托板的距离依次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底板以及立柱,所述底板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承托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各所述立柱连接于所述底板与所述承托板之间,并且所述立柱位于所述承托板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并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的下方,所述立柱、所述底板以及所述承托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两根所述立柱,所有所述立柱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底板与所述承托板之间,并且至少一根所述立柱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底板以及第二侧板,所述底板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承托板远离所述顶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连接于所述底板与所述承托板之间,并且所述第二侧板位于所述承托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底板以及所述承托板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托板靠近所述第二卡槽的一侧设有限位凸起,所述角码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卡接配合的限位槽,沿所述角码嵌入所述第二卡槽的方向,所述限位凸起凸出所述承托板的高度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用于与所述边框的底壁配合,所述底板的宽度小于所述边框的底壁宽度,以使所述底板与相邻两条所述边框的底壁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排水的第二排水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的横截面形状以及所述角码的横截面形状均为L型,所述第一侧板具有第一拐角,所述角码具有与所述第一拐角对齐的第二拐角,所述第一拐角与所述第二拐角均为圆角或倒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角码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槽内的主体部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二卡槽外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靠近层压件的一侧设有锯齿,所述锯齿的端部向靠近所述主体部方向倾斜。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包覆于所述层压件侧边的边框以及上述的角部防护件,所述角部防护件连接相邻两条所述边框。
上述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通过护角的底座以及承托板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卡槽,角码能设置在第二卡槽中并连接光伏组件的相邻的两条边框,使得护角固定在光伏组件的拐角处以代替传统光伏组件的拐角处的部分边框,从而能对光伏组件的拐角进行有效防护。同时使护角的承托板、第一侧板与顶板能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层压件的第一卡槽,并且通过在第一侧板上开设第一排水口,并且使得顶板到承托板的距离沿靠近第一排水口方向逐渐减小,从而在层压件放置在第一卡槽后,顶板的底面与层压件表面之间能成导流通道,并且沿靠近第一排水口方向导流通道的内径逐渐减小,从而利用导流通道的内径差能产生虹吸效应,从而能将层压件表面积水吸引汇集到第一排水口附近,并最终通过第一排水口排出光伏组件外,从而避免了在雨水冲洗过程中光伏组件表面容易积水积灰,进而避免积水积灰对光伏组件形成遮挡,保证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A局部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角部防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角部防护件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护角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护角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所示的护角剖视意图;
图8为另一实施例的护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一实施例的角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所示的光伏组件的背面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B局部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护角;11、底板;121、立柱;122、第二侧板;123、第二卡槽;13、承托板;131、第一卡槽;14、第一侧板;141、第一排水口;143、第一拐角; 15、顶板;151、进水区;152、过渡区;153、排水区;154、导流通道;155、进水口;16、限位凸起;17、第二排水口;18、密封件;20、角码;21、主体部;22、连接部;23、第二拐角;221、锯齿;222、限位槽;30、边框;31、底壁;40、层压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以及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角部防护件,用于连接光伏组件中相邻的两条边框30,从而对光伏组件的边角进行防护并避免光伏组件表面积水。结合图3到图7,具体地,一实施例的角部防护件包括护角10以及角码 20,其中护角10在俯视视角下呈L型,以与光伏组件的直角拐角相适配。进一步地,护角10包括底座、承托板13、顶板15以及第一侧板14,顶板15与承托板13间隔设置,较佳地,顶板15与承托板13相平行。第一侧板14连接顶板15与承托板13,并且顶板15、第一侧板14以及承托板13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层压件40的第一卡槽131,第一侧板14开设有贯穿第一侧板14并与第一卡槽131连通的第一排水口141。第一排水口141用于排出层压件40表面的积水。并且沿靠近第一排水口141方向(如图5所示的箭头方向),顶板15到承托板13的距离逐渐减小,底座与承托板13远离顶板15的一侧连接,并且底座与承托板13之间形成第二卡槽123。进一步地,角码20在俯视视角下也呈L 型,角码20设置于第二卡槽123,角码20用于连接光伏组件的相邻的两条边框 30,以固定角部防护件。
具体地,传统的光伏组件通过在层压件40的四周侧边覆盖一圈铝边框30,以对光伏组件的侧边与拐角进行防护。然而铝边框30与层压件40组装后,铝边框30的顶壁会高出层压件40顶面,导致层压件40的顶面积水积灰,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角部防护件通过护角10的底座以及承托板13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卡槽123,角码20能设置在第二卡槽123中并连接光伏组件的相邻的两条边框30,使得护角10固定在光伏组件的拐角处以代替传统光伏组件的拐角处的部分边框30,从而能对光伏组件的拐角进行有效防护。同时使护角10的承托板13、第一侧板14与顶板15能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层压件40的第一卡槽131,并且通过在第一侧板14上开设第一排水口141,并且使得顶板15到承托板13 的距离沿靠近第一排水口141方向逐渐减小,从而在层压件40放置在第一卡槽 131后,顶板15的底面与层压件40表面之间能成导流通道154,并且沿靠近第一排水口141方向导流通道154的内径逐渐减小,从而利用导流通道154的内径差能产生虹吸效应,从而能将层压件40表面积水吸引汇集到第一排水口141 附近,并最终通过第一排水口141排出光伏组件外,从而避免了在雨水冲洗过程中光伏组件表面容易积水积灰,进而避免积水积灰对光伏组件形成遮挡,保证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较佳地,参见图6以及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口141开设在第一侧板14的拐角处。第一排水口141的高度Hn小于层压件40的玻璃厚度Hm,从而保证积水通过排出过程中不会经过层压件40的玻璃与封装材料的分层区,进而避免积水渗入光伏组件内部。进一步地,层压件40的侧面与第一侧板14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从而保证积水能通过该间隙进入到第一排水口141,并最终从第一排水口141排出。进一步地,层压件40与承托板13之间,以及层压件40与第一侧板14的位于第一排水口141下方的区域之间设有均设有密封件18,密封件18用于密封层压件40与承托板13之间的间隙以及密封层压件40与第一侧板14的位于第一排水口141下方的区域之间的间隙以流入光伏组件内部。优选地,密封件18为硅胶或橡胶。
可选地,继续参见图5到图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顶板15包括沿靠近第一排水口141方向依次连接的进水区151、过渡区152以及排水区153,排水区153位置与第一排水口141的位置相对应,进水区151到承托板13的距离、过渡区152到承托板13的距离以及排水区153到承托板13的距离依次减小,从而在层压件40安放至第一卡槽131后,即进水区151到层压件40的距离H1 最大,使得进水区151与层压件40之间形成敞开的进水口155,进水口155与导流通道154连通,从而使层压件40表面的积水能通过进水口155进入到导流通道154内。过渡区152到层压件40的距离H2以及排水区153到层压件40的距离H3逐渐减小,从而能产生虹吸效应,以将层压件40表面的积水吸引汇集到排水区153,并且由于排水区153位置与第一排水口141的位置相对应,使得进入排水区153的积水能通过第一排水口141排出。
进一步地,参见图5,在本实施例中,顶板15呈L型,进水区151设置在顶板15的拐角处,进水区151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过渡区152以及一个进水区 151,从而能形成两条导流通道154,两条导流通道154均连通至第一排水口141,从而提高了排水效率。
值得说明的是,过渡区152的数量不限于一个,在其他实施例中,过渡区 152的数量可以设置两个、三个或更多,并且沿靠近第一排水口141方向,各过渡区152到承托板13的距离逐渐降低,如此也能形成内径逐渐减小的导流通道 154。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顶板15还可以是沿进水口155方向倾斜的斜板,如此也同样能使得顶板15与层压件40之间形成内径逐渐减小的导流通道154,进而实现将层压件40表面的积水汇集到第一排水口141排出。
参见图5以及图6,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底座包括底板11以及立柱121,底板11间隔地设置于承托板13远离顶板15的一侧,各立柱121连接于底板11与承托板13之间,并且立柱121位于承托板13靠近第一侧板14 的一侧,立柱121、底板11以及承托板13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卡槽123。通过将立柱121设置在承托板13靠近第一侧板14的一侧并位于第一排水口141的下方,从而立柱121能对从第一排水口141流出的积水进行引流,使积水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排出光伏组件外,避免积水进入光伏组件渗入光伏组件内部。
较佳地,底座包括至少两根立柱121,所有立柱121间隔地连接于底板11 与承托板13之间,从而提高护角10的整体刚度。并且至少一根立柱121位于第一排水口141下方,从而保证立柱121的引流效果。
参见图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底座也可以是包括底座包括底板11以及第二侧板122,底板11间隔地设置于承托板13远离顶板15的一侧,第二侧板122 连接于底板11与承托板13之间,并且第二侧板122位于承托板13远离第一侧板14的一侧,第二侧板122、底板11以及承托板13共同围合形成第二卡槽123,通过将第二侧板122设置于承托板13远离第一侧板14的一侧,能使得第一卡槽131朝向护角10的内侧,第二卡槽123朝向护角10的外侧,护角10的侧视截面图整体呈“S”型,从而在护角10与角码20以及层压件40结合过后,护角10能被限位于角码20与层压件40之间,有效地避免了护角10脱落。
参见图6,在一实施例中,承托板13靠近第二卡槽123的一侧均设有限位凸起16,参见图9,角码20设有限位槽222,限位槽222能与限位凸起16卡接配合,从而能有效地将角码20固定在第二卡槽123中。进一步地,沿角码20 放入第二卡槽123的方向,限位凸起16凸出于所述承托板13的高度逐渐增大,即限位凸起16呈楔形,当角码20嵌入第二卡槽123时,角码20先通过限位凸起16的较低端,以便角码20顺利进入第二卡槽123,当角码20完全嵌入到第二卡槽123后,限位凸起16的较高端能卡入角码20的限位槽222中,从而提高护角10与角码20的卡合牢固性。
参见图10以及图11,底板11用于与边框30的底壁31配合,并且底板11 的宽度小于边框30的底壁31宽度,以使底板11与相邻两条边框30的底壁31 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排水的第二排水口17,从而当层压件40顶面的积水通过层压件40侧边与边框30之间的间隙流至边框30的底壁31时,积水能从第二排水口17排出,进而避免了需要在边框30的底壁31额外开设排水口。
较佳地,护角10可采用亲水性材料一体成型从而利用材料的亲水性,使积水更易往护角10位置附着,进而时积水从第一排水口141排出。护角10还可采用可降解塑料一体成型,从而更环保。
参见图4,第一侧板14具有第一拐角143,角码20具有与第一拐角143对齐的第二拐角23,第一拐角143与第二拐角23均为圆角或倒角,从而避免光伏组件的拐角部位过于尖锐而造成的危险。
结合图3以及图4,角码20包括设置于第二卡槽123内的主体部21以及延伸出第二卡槽123外的连接部22,具体地,连接部22有两个,两个连接部22 分别位于主体部21的两侧并且两个连接部22相垂直设置。连接部22用于插入边框30的型腔内以连接边框30,较佳地,连接部22的宽度小于主体部21的宽度,从使得连接部22更易于插入边框30的型腔。进一步地,每个连接部22靠近层压件40的一侧均设有锯齿221,锯齿221的端部向靠近主体部21方向倾斜。从而使得了连接部22插入边框30的型腔后能够自锁,加强了连接部22与边框 30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光伏组件更加稳固。
参见图1以及图2,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具体地,一实施例的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层压件40、包覆于层压件40侧边的边框30以及上述的角部防护件,角部防护件连接相邻两条边框30,从而对光伏组件的边角进行防护并避免光伏组件表面积水。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角部防护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护角(10),所述护角(10)包括底座、承托板(13)、顶板(15)以及第一侧板(14),所述顶板(15)与所述承托板(13)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板(14)连接所述顶板(15)与所述承托板(13),并且所述第一侧板(14)、所述顶板(15)以及所述承托板(13)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容纳层压件(40)的第一卡槽(131),所述第一侧板(14)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槽(131)连通的第一排水口(141),并且沿靠近所述第一排水口(141)方向,所述顶板(15)到所述承托板(13)的距离逐渐减小,所述底座与所述承托板(13)远离所述顶板(15)的一侧连接,并且所述底座与所述承托板(13)之间形成第二卡槽(123);
角码(20),所述角码(20)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槽(123),所述角码(20)用于连接光伏组件相邻的两条边框(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部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15)包括沿靠近所述第一排水口(141)方向依次连接的进水区(151)、过渡区(152)以及排水区(153),所述排水区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排水口(14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进水区(151)到所述承托板(13)的距离、所述过渡区(152)到所述承托板(13)的距离以及所述排水区(153)到所述承托板(13)的距离依次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部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板(11)以及立柱(121),所述底板(11)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承托板(13)远离所述顶板(15)的一侧,各所述立柱(121)连接于所述底板(11)与所述承托板(13)之间,并且所述立柱(121)位于所述承托板(13)靠近所述第一侧板(14)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141)的下方,所述立柱(121)、所述底板(11) 以及所述承托板(13)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卡槽(12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部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两根所述立柱(121),所有所述立柱(121)间隔地连接于所述底板(11)与所述承托板(13)之间,并且至少一根所述立柱(121)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口(141)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部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板(11)以及第二侧板(122),所述底板(11)间隔地设置于所述承托板(13)远离所述顶板(15)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122)连接于所述底板(11)与所述承托板(13)之间,并且所述第二侧板(122)位于所述承托板(13)远离所述第一侧板(14)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122)、所述底板(11)以及所述承托板(13)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卡槽(12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部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板(13)靠近所述第二卡槽(123)的一侧设有限位凸起(16),所述角码(20)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16)卡接配合的限位槽(222),沿所述角码(20)嵌入所述第二卡槽(123)的方向,所述限位凸起(16)凸出所述承托板(13)的高度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角部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用于与所述边框(30)的底壁(31)配合,所述底板(11)的宽度小于所述边框(30)的底壁(31)宽度,以使所述底板(11)与相邻两条所述边框(30)的底壁(31)共同围合形成用于排水的第二排水口(17)。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部防护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14)的横截面形状以及所述角码(20)的横截面形状均为L型,所述第一侧板(14)具有第一拐角(143),所述角码(20)具有与所述第一拐角(143)对齐的第二拐角(23),所述第一拐角(143)与所述第二拐角(23)均为圆角或倒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部防护件,所述角码(2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卡槽(123)内的主体部(21)以及延伸出所述第二卡槽(123)外的连接部(22),所述连接部(22)靠近层压件(40)的一侧设有锯齿(221),所述锯齿(221)的端部向靠近所述主体部(21)方向倾斜。
10.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压件(40)、包覆于所述层压件(40)侧边的边框(30)以及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角部防护件,所述角部防护件连接相邻两条所述边框(30)。
CN202222691106.3U 2022-10-12 2022-10-12 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Active CN2187340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91106.3U CN218734096U (zh) 2022-10-12 2022-10-12 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91106.3U CN218734096U (zh) 2022-10-12 2022-10-12 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34096U true CN218734096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2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91106.3U Active CN218734096U (zh) 2022-10-12 2022-10-12 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340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9141216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4101238U (zh) 一种新型边框和光伏组件
CN218734096U (zh) 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CN204703397U (zh)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结构
KR101162675B1 (ko) 수리가 용이한 다기능성 BlPV 커튼월시스템
JP2015149412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CN218587128U (zh) 角部防护件及光伏组件
CN206575371U (zh) 框架及太阳能模组
CN218387397U (zh) 一种边框、光伏组件与光伏系统
CN201812830U (zh) 一种组合式太阳能光伏组件
WO2023072185A1 (zh) 光伏组件
CN207068824U (zh) Led扩晶蓝膜存放装置
CN202616261U (zh) 一种新型光伏组件
CN213119555U (zh) 一种光伏板安装架
CN221709758U (zh) 光伏组件
CN217469869U (zh) 一种太阳能光伏板固定装置
TWI534397B (zh) 太陽能模組
CN110562597B (zh) 一种光伏组件用的角码件
CN220964802U (zh) 导流边框以及光伏组件
CN210708717U (zh) 一种光伏组件用的角码件
CN216356606U (zh) 边框及光伏组件安装结构
CN217984977U (zh) 一种光伏组件边框、光伏组件及光伏系统
CN213754378U (zh) 一种光伏组件
CN211365568U (zh) 一种光伏组件用的角码件
CN221407326U (zh) 光伏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