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22114U - 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22114U
CN218722114U CN202221548009.2U CN202221548009U CN218722114U CN 218722114 U CN218722114 U CN 218722114U CN 202221548009 U CN202221548009 U CN 202221548009U CN 218722114 U CN218722114 U CN 2187221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channel
water
duc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4800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德昌
张展
王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4800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221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221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221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20Air quality improvement or preservation, e.g. vehicle emission control or emission reduction by using catalytic converter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净化装置和空调室内机,净化装置包括: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和风扇,所述风道壳构造有环形风道,所述风扇设于所述环形风道内,所述风扇用于驱动空气在所述环形风道内流动;多个紫外杀菌装置,多个所述紫外杀菌装置沿所述环形风道的周向间隔设于所述环形风道内。本实施例中,多个紫外杀菌装置沿环形风道的周向间隔设于环形风道内,空气在环形风道内流动的过程中,紫外杀菌装置均能够产生紫外光线对空气进行照射杀菌,环形风道增加空气被紫外光照射的时间,使空气更充分地被照射,提高对空气的杀菌净化率。

Description

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人们对日常生活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重视,这不单是因为室外雾霾现象频发,而且还存在室内装修材料、家具、甚至摆件、食品等散发的气体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不佳的问题。可见,大气污染和室内污染都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因此空气净化逐渐被重视。
现有技术公开一种空气处理模块,空气处理模块包括壳体、风机部件和紫外杀菌组件,壳体设有新风口、出风口以及连通新风口与出风口的空气处理风道;风机部件包括风道壳及设于风道壳内的风机,风机部件设于空气处理风道,且风道壳的出风侧与出风口连通;紫外杀菌组件包括紫外灯和安装盒,紫外灯设于空气处理风道并朝向风道壳的进风侧照射,安装盒具有朝向风道壳进风侧的敞口,紫外灯设于安装盒内。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相关技术中,紫外灯朝向风道壳的进风侧照射,空气仅在风道壳的进风口处能够被紫外灯照射,紫外灯照射空气时间较短,杀菌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净化装置和空调室内机,以解决如何提高净化装置杀菌效果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第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净化装置,包括:风道组件,包括风道壳和风扇,所述风道壳构造有环形风道,所述风扇设于所述环形风道内,所述风扇用于驱动空气在所述环形风道内流动;多个紫外杀菌装置,多个所述紫外杀菌装置沿所述环形风道的周向间隔设于所述环形风道内。
可选地,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水雾组件,与所述风道组件相连接,所述水雾组件包括容水件和甩水件,所述容水件构造有容水槽,所述容水槽用于储存水源,所述甩水件的下端设于所述容水槽内,所述甩水件的进水端设于所述容水槽内,所述甩水件的出水端向上延伸至所述环形风道内,所述甩水件用于形成水雾和/或水珠,以加湿净化所述环形风道内的空气。
可选地,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壳体,构造有内部空间;所述风道壳包括第三风道壳,所述第三风道壳设于所述内部空间内,且所述第三风道壳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三风道壳的内侧壁围合出所述环形风道,所述第三风道壳周向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一出风风道,所述环形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连通,空气依次在所述环形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内流动。
可选地,所述环形风道的轴向沿竖向设置,所述紫外杀菌装置设于所述第三风道壳的上侧壁朝向所述环形风道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底板,横向设于所述内部空间,且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底板设于所述风道组件下方;支撑架,支撑在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三风道壳的下端之间,以使所述环形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风道壳还包括:第一风道壳,所述第一风道壳的侧壁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二风道壳,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内,且与所述进风口周向的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风道壳位于所述第三风道壳的上端,所述第二风道壳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三风道壳的上侧壁围合出进风风道,所述进风风道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所述第三风道壳设有与所述进风风道相连通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与所述环形风道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壳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风道壳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二出风风道,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出风风道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壳的上端和所述第二风道壳的上端均为开放式,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的上端和所述第二风道壳的上端。
可选地,所述风扇包括:连接板;多个扇叶,沿所述环形风道的轴向延伸,多个所述扇叶均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接,且多个所述扇叶沿所述环形风道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扇叶围合出的风扇内部与所述通风口相连通。
可选地,所述风扇与所述甩水件相连接,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与所述风扇或所述甩水件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扇与所述甩水件同时转动。
根据本申请第二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净化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和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风道壳构造有环形风道,风扇设于环形风道内,风扇驱动空气在环形风道内流动,紫外杀菌装置设于环形风道内,紫外杀菌装置能够对环形风道内的空气进行照射,对空气进行杀菌,以净化空气,提供空气质量,保护用户的健康。多个紫外杀菌装置沿环形风道的周向间隔设于环形风道内,空气在环形风道内流动的过程中,紫外杀菌装置均能够产生紫外光线对空气进行照射杀菌,环形风道增加空气被紫外线照射的时间,使空气更充分地被照射,提高对空气的杀菌净化率。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C-C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B-B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净化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风道切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风道组件;110、风道壳;111、第一风道壳;1111、进风口;1112、出风口;1113、第二出风风道;112、第二风道壳;1121、进风风道;113、第三风道壳;1131、环形风道;1132、第一出风风道;1133、通风口;120、风扇;121、扇叶;200、水雾组件;210、甩水件;211、出水口;220、容水件;221、容水槽;222、进水口;300、供水组件;310、水箱;311、第一箱体;312、第二箱体;3121、避让风道;400、壳体;410、内部空间;420、底板;430、支撑架;500、紫外杀菌装置;600、驱动装置;700、加热装置;800、风道切换组件;810、外壳;820、风道切换机构;830、第三出风风道;840、第四出风风道;850、连通风道;900、空调室内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净化装置,净化装置包括风道组件100和多个紫外杀菌装置500。风道组件100包括风道壳110和风扇120,风道壳110构造有环形风道1131,风扇120设于环形风道1131内,风扇120用于驱动空气在环形风道1131内流动。多个紫外杀菌装置500沿环形风道1131的周向间隔设于环形风道1131内。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风道壳110构造有环形风道1131,风扇120设于环形风道1131内,风扇120驱动空气在环形风道1131内流动,紫外杀菌装置500设于环形风道1131内,紫外杀菌装置500能够对环形风道1131内的空气进行照射,对空气进行杀菌,以净化空气,提供空气质量,保护用户的健康。多个紫外杀菌装置500沿环形风道1131的周向间隔设于环形风道1131内,空气在环形风道1131内流动的过程中,紫外杀菌装置500均能够产生紫外光线对空气进行照射杀菌,环形风道1131增加空气被紫外线照射的时间,使空气更充分地被照射,提高对空气的杀菌净化率。
本实施例中,紫外杀菌装置500能够产生紫外线,紫外线能够破坏及改变空气中微生物(细菌、病毒等)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使微生物当即死亡或不能繁殖后代,以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如图3至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化装置还包括水雾组件200,水雾组件200与风道组件100相连接。水雾组件200包括容水件220和甩水件210,容水件220构造有容水槽221,容水槽221用于储存水源,甩水件210的下端设于容水槽221内,甩水件210的下端设于容水槽221内,甩水件210的上端向上延伸至环形风道1131内,甩水件210用于形成水雾和/或水珠,以加湿净化环形风道1131内的空气。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净化装置还包括水雾组件200,容水槽221内储存有水源,甩水件210的进水端位于容水槽221内,容水槽221向甩水件210提供水源。甩水件210通过转动的离心力将水源带动至甩水件210的出水端,甩水件210的出水端将水源以水雾和/或水珠的形式甩出至环形风道1131内,以向环形风道1131内提供水雾和/水珠。水雾和/或水珠能够与环形风道1131内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污染物混合,灰尘、杂质等污染物被水雾和/或水珠捕捉,以净化空气。这样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净化装置不仅能杀死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还能清除空气中的灰尘、杂质等污染物,以更好地提高空气质量。
当空气中的污染物均被水雾和/或水珠吸附后,水雾组件200继续向环形风道1131内提供水雾,或者空气中仍存在未吸附污染物沉降的水雾,从而加湿空气。这样,净化装置不仅能够实现对空气的净化,还能够加湿空气,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化装置还包括壳体400,壳体400构造有内部空间410。风道壳110包括第三风道壳113,第三风道壳113设于内部空间410内,且第三风道壳113呈环形设置。第三风道壳113的内侧壁围合出环形风道1131,第三风道壳113周向的外侧壁与壳体400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一出风风道1132,环形风道1131与第一出风风道1132相连通,空气依次在环形风道1131与第一出风风道1132内流动。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三风道壳113的内侧壁围合出环形风道1131,第三风道壳113周向的外侧壁与壳体400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一出风风道1132,甩水件210提供的水雾和/或水珠在环形风道1131内与空气混合后流向第一出风风道1132。这样,能够增加水雾和/或水珠与空气混合的流动路径,使空气与水雾和/或水珠混合更加均匀,水雾和/或水珠能够吸附更多的灰尘、杂质等污染物,提高净化装置净化空气的能力。第三风道壳113的内侧为环形风道1131,第三风道壳113的外侧为第一出风风道1132,也就是说,环形风道1131与第一出风风道1132绕第三风道壳113设置,增长了空气的运动路径,使空气与水雾和/或水珠的混合更加均匀,提高净化装置净化空气的能力。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环形风道1131的轴向沿竖向设置,紫外杀菌装置500设于第三风道壳113的上侧壁朝向环形风道1131的一侧。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三风道壳113呈环形设置,环形风道1131的轴向沿竖向设置,也就是说第三风道壳113的周向侧壁为环形,在环形侧壁上设置紫外杀菌装置500安装位较为困难,紫外杀菌装置500设于第三风道壳113的上侧壁,便于紫外杀菌装置500的安装。
可选地,紫外杀菌装置500包括紫外灯珠,紫外灯珠凸出第三风道壳113的上侧壁的部分为半圆形。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因紫外线沿直线传播的特性,本实施例中采用紫外灯珠,紫外灯珠凸出第三风道壳113的上侧壁的部分能够直接对环形风道1131内进行照射,避免存在消毒死角。
可选地,多个紫外杀菌装置500的数量为6至18个,例如,紫外杀菌装置500的数量为6个、8个、9个、10个、12个、15个或18个。在紫外杀菌装置500数量较少时,紫外杀菌装置500无法对环形风道1131进行全方位的照射,在紫外杀菌装置500的数量较多时,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化装置还包括底板420和支撑架430,底板420横向设于内部空间410,且底板420与壳体400相连接,底板420设于风道组件100下方。支撑架430支撑在底板420与第三风道壳113的下端之间,以使环形风道1131与第一出风风道1132相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底板420横向设于内部空间410内,且位于风道组件100的下方,支撑架430支撑在第三风道壳113的下端与底板420之间,以使第三风道壳113的下端与底板420之间具有空间,环形风道1131内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三风道壳113下端与底板420之间的空间流入第一出风风道1132内。如图3所示,底板420与第三风道壳113和壳体400共同围合出环形风道1131和第一出风风道1132。
可选地,支撑架43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撑架430沿第三风道壳113的周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水雾组件200设于内部空间410内,沿从上到下的方向,风道组件100与水雾组件200依次设置,且底板420设于风道组件100与水雾组件200之间。底板420设有避让孔,甩水件210的出水端穿过避让孔位于环形风道1131内。
水雾和/或水珠吸附污染物后凝结成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向下流动,水雾组件200设于风道组件100的下方,这样水雾组件200还能够承接风道组件100内的污水。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道壳110还包括第一风道壳111和第二风道壳112。第一风道壳111的侧壁设有进风口1111和出风口1112。第二风道壳112设于第一风道壳111内,且第二风道壳112与进风口1111周向的侧壁相连接。第二风道壳112位于第三风道壳113的上端,第二风道壳112的内侧壁与第三风道壳113的上侧壁围合出进风风道1121,进风风道1121与进风口1111相连通。第三风道壳113设有与进风风道1121相连通的通风口1133,通风口1133与环形风道1131相连通。第一风道壳111的内侧壁与第二风道壳112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二出风风道1113,第二出风风道1113与出风口1112相连通,且第二出风风道1113与第一出风风道1132相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进风风道1121与进风口1111相连通,且进风风道1121与通风口1133相连通,通风口1133与环形风道1131相连通,环形风道1131与第一出风风道1132相连通,第一出风风道1132与第二出风风道1113相连通,第二出风风道1113与出风口1112相连通。这样,空气在风扇120的带动下,依次流经进风口1111、进风风道1121、环形风道1131、第一出风风道1132、第二出风风道1113和出风口1112。
第二风道壳112的内侧壁与第三风道壳113的上侧壁围合出进风风道1121,第一风道壳111的内侧壁与第二风道壳112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二出风风道1113,也就是说,第二风道壳112的内侧为进风风道1121,第二风道壳112的外侧为第二出风风道1113。这样,在延长了空气流动路径的基础上能够减少净化装置所占用的空间,提高净化装置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壳111的上端和第二风道壳112的上端均为开放式,净化装置还包括盖板,盖板可拆卸地盖设于第一风道壳111的上端和第二风道壳112的上端。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一风道壳111的上端和第二风道壳112的上端均为开放式,这样,在盖板拆卸后,进风风道1121与第二出风风道1113为开放式,从而便于对净化装置进行清洗,使用户的操作更加便捷,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盖板盖设于第一风道壳111的上端和第二风道壳112的上端时,进风风道1121与第二出风风道1113之间相互密封,确保净化装置工作的可靠性。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扇120与甩水件210相连接,净化装置还包括驱动装置600,驱动装置600与风扇120或甩水件210相连接,驱动装置600用于驱动风扇120与甩水件210同时转动。
本实施例中,风扇120转动带动空气在驱动装置600内流动,甩水件210转动将水雾和/或水珠提供给环形风道1131。风扇120与甩水件210相连接,驱动装置600与风扇120和甩水件210中的一个相连接,这样驱动装置600工作时,能够驱动风扇120与甩水件210同时转动,提高了驱动装置600的工作效率,避免净化装置内驱动装置600的数量较多,提高净化装置的生产成本与能耗。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风扇120包括连接板和多个扇叶121。扇叶121沿环形风道1131的轴向延伸,多个扇叶121均与连接板相连接,且多个扇叶121沿环形风道1131的周向间隔设置。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扇叶121沿环形风道1131的轴向延伸,且多个扇叶121沿环形风道1131的周向间隔设置,也就是说,风扇120的轴向的延伸方向与环形风道1131的轴向的延伸方向相同。多个扇叶121围合出的风扇120内部与通风口1133相连通,空气经通风口1133进入风扇120内部,再经过相邻两个扇叶121之间的间隔沿风扇120的径向流入环形风道1131内。空气沿风扇120的径向流入环形风道1131内后,空气与环形风道1131的侧壁相碰撞,提高空气流动的无序性,以提高空气与水雾和/或水珠的混合效果,从而提高净化装置的净化能力。
可选地,风扇120的轴向与环形风道1131的轴向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这样,能够使空气在环形风道1131内的分别更加均匀。
可选地,风扇120的材质为铝合金或工程塑料,这样扇叶121的强度高、重量轻、耐高温、能够保持风扇120长久平稳运转而不变形。
可选地,出水端设有出水口211,水雾组件200还包括水雾网,水雾网套设于出水端,且水雾网位于出水口211处。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甩水件210的出水端设有出水口211,水雾网套设于出水端,且水雾网位于出水口211处,出水口211甩出的水雾和/或水珠通过水雾网的拦截作用,被打的更散,变成更小的水雾,能够延长水雾飘散在风道内的时间,使水雾能够与更多的污染物相结合以吸附污染物,提高净化空气的效果。
如图1至图5所示,可选地,净化装置还包括供水组件300,水雾组件200设有进水口222,供水组件300包括水箱310,水箱310呈倒“L”型,水箱310用于向水雾组件200提供水源,水箱310的上部设于风道组件100的上端,水箱310的下部沿风道组件100的侧壁向下延伸,水箱310的出水口211与进水口222相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供水组件300的水箱310内储存有水源,水箱310的出水口211与水雾组件200的进水口222相连通,以向水雾组件200提供其生成水雾和/或水珠所需的水源。水箱310呈倒“L”型,水箱310位于风道组件100的上端与一侧,这样可充分利用净化装置的空间,增加水箱310的所占用的空间,从而增加水箱310储水量,提高水箱310的储水能力,避免净化装置内水量消耗过快,用户频繁向水箱310内加水,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水箱310包括第一箱体311和第二箱体312,第一箱体311设于风道组件100的上端,水箱310的上部包括第一箱体311。第二箱体312与第一箱体311相连通,且第二箱体312与第一箱体311之间存在折角,第二箱体312沿风道组件100的侧壁向下延伸,第二箱体312设有出水口211,水箱310的下部包括第二箱体312。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水箱310的第一箱体311与第二箱体312相连通,且第一箱体311与第二箱体312之间存在折角,这样以使水箱310呈倒“L”型。第一箱体311设于第二箱体312的上方,第二箱体312的设有出水口211,第一箱体311内的水源能流至第二箱体312内,再由出水口211流向水雾组件200的进水口222,以实现向水雾组件200的供水。
本实施的水箱310不仅设在风道组件100的一侧,还设在风道组件100的上方,这样能够增加水箱310的内部空间410。并且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只设在一侧的水箱310,本申请还能够使净化装置的布局更加合理,避免净化装置宽度较宽或高度较高,提高净化装置的美观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箱体312与进风口1111相对应,第二箱体312构造有贯穿成型的避让风道3121,进风口1111与避让风道3121相连通,避让风道3121的侧壁与第二箱体312的侧板相连接,以密封水箱310。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第二箱体312沿风道组件100的侧壁向下延伸,该风道组件100的侧壁为第一风道壳111设有进风口1111的侧壁,第二箱体312构造有贯穿成型的避让风道3121,避让风道3121与进风口1111相连通,空气能够通过避让风道3121进入进风口1111处,避免第二箱体312对进风口1111进行遮挡,阻碍空气进入净化装置。避让风道3121的侧壁与第二箱体312的侧壁相连接,避让风道3121的侧壁对第二箱体312的侧壁进行密封,防止水箱310内的水源通过避让风道3121流出。
本实施例中,避让风道3121贯穿第二箱体312,在搬运水箱310时,避让风道3121还可起把手的作用,方便用户拿取水箱310,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水箱310可拆卸地设于内部空间410内,避让风道3121的下端高于壳体400的上端或避让风道3121与壳体400的上端平齐,以便于拿取水箱310。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水雾组件200设于内部空间410内,水箱310的出水口211与进水口222相连通,水箱310设于内部空间410,便于向水雾组件200内提供水源。水箱310可拆卸地设于内部空间410内,便于用户从内部空间410内拿出水箱310后对水箱310进行加水或清洗水箱310,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在拿取水箱310时,避让风道3121可作为把手使用。本实施例中,避让风道3121的下端高于壳体400的上端,或避让风道3121的下端与壳体400的上端平齐,也就是说,避让风道3121位于内部空间410外,且不被壳体400遮挡。这样可便于用户通过避让风道3121从内部空间410内取出水箱310,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在水箱310位于内部空间410内的情况下,出水口211位于第二箱体312的下壁面。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水箱310位于内部空间410的情况下,也就是第一箱体311位于风道组件100的上端,第二箱体312沿风道组件100的侧壁向下延伸的情况。此时,出水口211位于第二箱体312的下侧壁,也就是位于整个水箱310的下侧壁,这样能够通过出水口211排出水箱310内所有的水,提高水箱310的空间利用率。同时,当从内部空间410内取出水箱310后,因水箱310呈倒“L”型,可将第一箱体311放置于平面上,此时,第二箱体312位于第一箱体311的上方,出水口211位于水箱310的上端,用户可通过出水口211向水箱310内加水,便于用户操作。
本实施例中的水箱310仅设有一个出水口211,即可完成水箱310出水与加水的操作,简化了水箱310的结构,便于水箱310的生产与制造,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第一箱体311包括盖板。第一箱体311设于风道组件100的上端,也就是设于第一风道壳111和第二风道壳112的上端,且水箱310可拆卸地设于内部空间410内,也就是水箱310与第一风道壳111可拆卸连接。这样能够减少净化装置内部件的使用,节约净化装置的生产成本。
如图3和图4所示,可选地,水雾组件200还包括容水件220和加热装置700,容水件220构造有容水槽221和与容水槽221相连通的进水口222,容水槽221用于暂存水源。加热装置700设于容水件220的外侧壁,且与容水件220的外侧壁相抵接,以加热水源。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容水件220的外侧壁设有加热装置700,加热装置700能够加热容水槽221内的水源,水受热蒸发形成水蒸气,由于甩水件210的转动,带动水蒸气进入环形风道1131内,水蒸气在环形风道1131和第一出风风道1132内遇冷液化形成水雾,以加湿净化空气。本实施例中,甩水件210与加热装置700均能够形成水雾,加快了水雾的生成速度,提高了净化装置内水雾的生成量,从而提高了净化装置的加湿净化空气的效果和工作效率。加热装置700加热水源时,还能够对水源进行净化消毒,避免水箱310槽内细菌滋生,保护用户健康。
加热装置700设于容水件220的外侧壁,加热装置700不直接与水源接触,避免了加热装置700因密封性不好漏水等情况造成的漏电问题,提高加热装置7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加热装置700包括加热带,加热带绕设于容水件220的外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容水件220包括导热材料。加热装置700设于容水件220的外侧壁,加热装置700的热量通过容水件220传递给容水槽221内的水源。容水件220包括导热材料,这样能够使提高热量的传递效率,避免能量浪费。
可选地,导热材料包括钢或铸铁材质,凡是能实现导热功能的导热材料均属于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至图3和图5、图6所示,可选地,净化装置还包括风道切换组件800,风道切换组件800包括外壳810和风道切换机构820。外壳810构造有第三出风风道830、第四出风风道840和连通风道850,连通风道850设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与风道组件100的出风口1112相连通,第三出风风道830能够通过第一风口与连通风道850相连通,第四出风风道840能够通过第二风口与连通风道850相连通,第一进风口适于与送风口相连通。风道切换机构820包括挡板,挡板设于连通风道850内,且挡板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遮挡第一风口或第二风口。
挡板在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挡板遮挡第二风口,第三出风风道830通过第一风口与连通风道850相连通。挡板在第二状态下,挡板遮挡第一风口,第四出风风道840通过第二风口与连通风道850相连通。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连通风道850设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和第一进风口,第三出风风道830通过第一风口与连通风道850相连通,第四出风风道840通过第二风口与连通风道850相连通,第一进风口与送风口相连通。这样,净化装置的送风口处的空气能够通过第一进风口、连通风道850和第一风口流至第三出风风道830,且由第三出风风道830流出,或通过第一进风口、连通风道850和第二风口流至第四出风风道840,且由第四出风风道840流出。
挡板能够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以对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择一进行遮挡。挡板设于连通风道850内,连通风道850设有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以使挡板能够对第一风口或第二风口进行遮挡。在第一状态时,挡板遮挡第二风口,打开第一风口。也就是连通风道850与第四出风风道840不连通,且连通风道850通过第一风口与第三出风风道830相连通,送风口处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进风口、连通风道850、第一风口和第三出风风道830流出风道切换组件800。在第二状态时,挡板遮挡第一风口,打开第二风口。也就是连通风道850与第三出风风道830不连通,且连通风道850通过第二风口与第四出风风道840相连通,送风口处的空气依次经过第一进风口、连通风道850、第二风口和第四出风风道840流出风道切换组件800。本实施例中,通过挡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的切换,能够实现不同出风风道的出风,改变空气流向,使得风道切换组件800的出风更加灵活,满足用户的多种使用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7所示,净化装置能够用于空调室内机900,空调室内机900包括空调机壳和换热设备,空调机壳设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换热设备设于空调机壳内,换热设备设有换热风进口和换热风出口,换热风出口与第一出风口相连通,第三出风风道830与换热风进口相连通,第四出风风道840与第二出风口相连通。
换热设备设于空调机壳内,换热设备设有换热风进口和换热风出口,空气能够从换热风进口流入换热设备内。换热设备对流入的空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空气由换热风出口流出换热设备,以改变空气的温度。净化装置设于空调机壳内,净化装置能够对空气进行净化、加湿,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提高用户的舒适性。
空调机壳设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净化装置的第三出风风道830与换热风进口相连通,换热风出口与第一出风口相连通。净化装置的净化加湿空气能够依次通过第三出风风道830和换热风进口进入换热设备内进行换热,换热后依次通过换热风出口和第一出风口流出空调室内机900至室内。这样,空调室内机900流出的空气不仅能够改变室内的温度,还能够改变室内的湿度、提高室内空气的空气质量,从而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净化装置的第四出风风道840与第二出风口相连通,经过净化装置的净化加湿空气能够通过第四出风风道840和第二出风口直接流出空调室内机900至室内。这样,在室内温度适宜,不需要改变室内温度的情况下,换热设备不工作,净化装置单独工作,净化加湿空气能够通过第二出风口直接流至室内,只实现对空气的净化加湿,节约能耗。这样,本公开实施例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的使用需求,在多种使用场景中切换,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和舒适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连通风道850的内壁面构造有安装槽,安装槽位于第一风口与第二风口之间,安装槽与连通风道850相连通,挡板的连接端位于安装槽内且能够相对于安装槽转动,以带动挡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采用该可选实施例,连通风道850的内壁面构造有安装槽,安装槽与连通风道850相连通。挡板的连接端位于安装槽内,挡板的自由端通过安装槽位于连通风道850内,以使挡板设于连通风道850内。安装槽位于第一风口与第二风口之间,连接端能够相对于安装槽进行转动,以使挡板能够在第一风口与第二风口之间转动,遮挡第二风口或第一风口,也就是使挡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可选地,从第一风口为起点,沿连通风道850的内壁面向第二风口连线,安装槽位于最短的连线上。这样,挡板距离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的距离较近,挡板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时,转动的距离较小,从而使挡板的反应灵活,能够较快的完成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切换,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900,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净化装置。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内机900,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净化装置,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净化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组件(100),包括风道壳(110)和风扇(120),所述风道壳(110)构造有环形风道(1131),所述风扇(120)设于所述环形风道(1131)内,所述风扇(120)用于驱动空气在所述环形风道(1131)内流动;
多个紫外杀菌装置(500),多个所述紫外杀菌装置(500)沿所述环形风道(1131)的周向间隔设于所述环形风道(113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雾组件(200),与所述风道组件(100)相连接,所述水雾组件(200)包括容水件(220)和甩水件(210),所述容水件(220)构造有容水槽(221),所述容水槽(221)用于储存水源,所述甩水件(210)的下端设于所述容水槽(221)内,所述甩水件(210)的进水端设于所述容水槽(221)内,所述甩水件(210)的出水端向上延伸至所述环形风道(1131)内,所述甩水件(210)用于形成水雾和/或水珠,以加湿净化所述环形风道(1131)内的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400),构造有内部空间(410);
所述风道壳(110)包括第三风道壳(113),所述第三风道壳(113)设于所述内部空间(410)内,且所述第三风道壳(113)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三风道壳(113)的内侧壁围合出所述环形风道(1131),所述第三风道壳(113)周向的外侧壁与所述壳体(400)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一出风风道(1132),所述环形风道(1131)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1132)相连通,空气依次在所述环形风道(1131)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1132)内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风道(1131)的轴向沿竖向设置,所述紫外杀菌装置(500)设于所述第三风道壳(113)的上侧壁朝向所述环形风道(1131)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板(420),横向设于所述内部空间(410),且与所述壳体(400)相连接,所述底板(420)设于所述风道组件(100)下方;
支撑架(430),支撑在所述底板(420)与所述第三风道壳(113)的下端之间,以使所述环形风道(1131)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1132)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110)还包括:
第一风道壳(111),所述第一风道壳(111)的侧壁设有进风口(1111)和出风口(1112);
第二风道壳(112),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111)内,且与所述进风口(1111)周向的侧壁相连接,所述第二风道壳(112)位于所述第三风道壳(113)的上端,所述第二风道壳(112)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三风道壳(113)的上侧壁围合出进风风道(1121),所述进风风道(1121)与所述进风口(1111)相连通,所述第三风道壳(113)设有与所述进风风道(1121)相连通的通风口(1133),所述通风口(1133)与所述环形风道(1131)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壳(111)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二风道壳(112)的外侧壁围合出第二出风风道(1113),所述第二出风风道(1113)与所述出风口(1112)相连通,且所述第二出风风道(1113)与所述第一出风风道(1132)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道壳(111)的上端和所述第二风道壳(112)的上端均为开放式,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壳(111)的上端和所述第二风道壳(112)的上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120)包括:
连接板;
多个扇叶(121),沿所述环形风道(1131)的轴向延伸,多个所述扇叶(121)均与所述连接板相连接,且多个所述扇叶(121)沿所述环形风道(1131)的周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扇叶(121)围合出的风扇(120)内部与所述通风口(1133)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120)与所述甩水件(210)相连接,所述净化装置还包括:
驱动装置(600),与所述风扇(120)或所述甩水件(210)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扇(120)与所述甩水件(210)同时转动。
10.一种空调室内机(9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净化装置。
CN202221548009.2U 2022-06-20 2022-06-20 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87221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48009.2U CN218722114U (zh) 2022-06-20 2022-06-20 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48009.2U CN218722114U (zh) 2022-06-20 2022-06-20 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22114U true CN218722114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606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48009.2U Active CN218722114U (zh) 2022-06-20 2022-06-20 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221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CN201363833Y (zh) 集中式空气处理器
CN103499125B (zh) 一种医用空气净化消毒器及其运行模式
CN201149339Y (zh) 中央空调出风口多功能光电空气净化器
CN104728945B (zh) 一种层叠式智能空气处理系统
CN2791526Y (zh) 一种多功能家用空调扇
CN203478448U (zh) 一种医用空气净化消毒器
JP2014031968A (ja) 液体供給装置、加湿装置及び容器
CN205156160U (zh) 一种新型机房空气净化装置
CN218722114U (zh) 净化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05980239U (zh) 一种具有沉香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
CN107738558A (zh) 一种车内空气净化机及净化方法
CN214841477U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218096538U (zh) 一种具有自动清洁功能的空调
CN110375500A (zh) 一种具有除菌、抗菌净化功能的装置及冰箱
CN218672419U (zh) 加湿净化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110486830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2132788U (zh) 一种多功能的室内空气加湿净化装置
CN218119969U (zh) 加湿净化装置和空调室内机
CN212431147U (zh) 一种智能家居用空气净化装置
CN211974502U (zh) 医疗废物暂存间
CN210638141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0638131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0638135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10638132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