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14464U - 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14464U
CN218714464U CN202222919969.1U CN202222919969U CN218714464U CN 218714464 U CN218714464 U CN 218714464U CN 202222919969 U CN202222919969 U CN 202222919969U CN 218714464 U CN218714464 U CN 2187144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water chute
longitudinal
photovoltaic module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91996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明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91996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144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144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144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10Photovoltaic [PV]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Roof Covering Using Slabs Or Stif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安装于屋顶檀条上,且倾斜设置以使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具有高位侧和低位侧,包括:纵向导水槽组合件,适于与光伏组件的短边对接以将光伏组件的短边固定;横向导水槽组合件,适于与光伏组件的长边对接以将光伏组件的长边固定,横向导水槽组合件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连通;支撑组合件,安装于屋顶檀条上,且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平行设置;横向导水槽组合件架设在支撑组合件上;以及冷却组件,设置在高位侧,且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连通,适于向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内输送冷却液。通过上述技术手段,以达到提高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属于光伏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光伏建筑一体化(即BIPV Building Integrated PV,PV即Photo voltaic) 是一种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
光伏组件作为屋顶板面除可遮挡外界的光、风、雨水、颗粒状杂物的作用外,还可为建筑用户提供清洁电能,属于环境友好型建筑形式。屋面光伏支架系统中相邻光伏板的缝隙下方设置有导水槽,导水槽用于盛接雨水且通过弹性压块将导水槽与两侧的光伏板固定。
现有技术中,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较小。而光伏组件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该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从而造成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低下,同时影响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能够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果。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安装于屋顶檀条上,且倾斜设置以使所述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具有高位侧和低位侧,包括:
纵向导水槽组合件,适于与光伏组件的短边对接以将所述光伏组件的短边固定;
横向导水槽组合件,适于与光伏组件的长边对接以将所述光伏组件的长边固定,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连通;
支撑组合件,安装于屋顶檀条上,且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平行设置;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架设在所述支撑组合件上;以及
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高位侧,且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连通,适于向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内输送冷却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连通的冷却液输送管、及将所述冷却液输送管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固定的固定抱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输送管设置有排液孔;
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包括纵向导水槽,所述排液孔朝向所述纵向导水槽设置,以使所述冷却液输送管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排液孔输送至所述纵向导水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还包括与所述纵向导水槽卡接的连接卡件、与所述连接卡件连接后且与所述光伏组件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件;
所述纵向导水槽具有至少一个凹部,所述连接卡件包括具有镂空部的主体及与所述主体连接的折弯体,所述折弯体的一端与所述镂空部连接;
所述连接卡件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纵向导水槽对接,以使所述折弯体朝向所述镂空部移动,直至所述折弯体与所述凹部卡持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弯体包括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的弧形部;
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与所述镂空部连接,所述弧形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凹部的壁体抵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导水槽的低位侧还设置有止位件,所述止位件与所述光伏组件的外边沿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包括横向导水槽、及设置在所述横向导水槽的槽底上的加强筋,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间隔设置;
所述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上且与所述光伏组件连接以将所述光伏组件固定;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以使所述固定件的剩余部分与所述导水槽本体的槽底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固定件卡持连接的卡持件,所述卡持件包括卡持体及与所述卡持体连接的延伸体;
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延伸体具有与所述卡槽卡持配合的凸块,至少部分所述延伸体伸入所述安装空间内,以使所述凸块与所述卡槽卡持;
所述卡持体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持以实现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合件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具有朝向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设置的容置槽;
所述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适于连接所述支撑组合件和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导水槽固定连接后与所述容置槽卡合,继而将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具有抵接边,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抵接边抵接的抵持部,所述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抵持部与所述抵接边抵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的高位侧设置有冷却组件,且该冷却组件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连通,适于向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内输送冷却液,纵向导水槽组合件与光伏组件的短边对接,冷却液流经纵向导水槽组合件时可将光伏组件的部分热量带走,以使得该冷却液将至少光伏组件冷却,进而提高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的又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的剖面示意图。
图9是图8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4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2的另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2的又一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的连接卡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16所示,本申请的一较佳实施例中的一种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安装于屋顶檀条上,适于将光伏组件固定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光伏装置,从而使得光伏装置作为屋顶板面遮挡外界的光、风、雨水、颗粒状杂物,同时为建筑用户提供清洁电能。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倾斜设置,以使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具有高位侧和低位侧。其中,光伏组件为太阳能光伏,其能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从而为建筑提供清洁电能。
具体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包括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以及支撑组合件3,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适于与光伏组件的短边对接以将光伏组件的短边固定,而支撑组件安装于屋顶檀条上且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平行设置,从而使得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能够架设在支撑组件上、且与光伏组件的长边对接以将光伏组件的长边固定,同时,导水槽组合件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连通。
其中,光伏组件之间的间距较小。而光伏组件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该热量无法及时散出,从而造成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低下,同时影响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还包括冷却组件4。该冷却组件4设置在高位侧,且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连通,适于向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内输送冷却液。当冷却组件4向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中输送冷却液时,由于冷却组件4本身设置在高位侧,冷却液能够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的高位侧流向至低位侧,从而带走部分光伏组件的热量,以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效率。
请结合图1至图3,冷却组件4包括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连通的冷却液输送管41、及将冷却液输送管41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固定的固定抱箍42。在本实施例中,该冷却输送管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趋于垂直设置。即,冷却输送管通过固定抱箍42固定设置在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的高位侧。
冷却液输送管41设置有排液孔411,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包括纵向导水槽11,排液孔411朝向纵向导水槽11设置,以使冷却液输送管41内的冷却液通过排液孔411输送至纵向导水槽11内。在本实施例中,排液孔411的孔径小于纵向导水槽11的槽口,从而使得自排液孔411流出的冷却液能够全部自纵向导水槽11的槽口进入至纵向导水槽11内,并自纵向导水槽11的高位侧流向至纵向导水槽11的低位侧,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请参见图12至图16,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还包括与纵向导水槽11卡接的连接卡件12、与连接卡件12连接后且与光伏组件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件13。连接卡件12与纵向导水槽11卡接,抵接件13则与连接卡件12连接后与光伏组件的上表面抵接,从而将光伏组件与纵向导水槽11固定连接。
具体的,纵向导水槽11具有至少一个凹部111,连接卡件12包括具有镂空部1211的主体121及与主体121连接的折弯体122,折弯体122的一端与镂空部1211连接。连接卡件12在外力作用下与纵向导水槽11对接,以使折弯体122朝向镂空部1211移动,直至折弯体122移动至凹部111后,折弯体122在其自身弹性力的作用下朝向凹部111移动继而与凹部111卡持对接。即,在本实施例中,该折弯体122的材料可以为硬质且具有弹性的材料,如弹簧钢、硬质塑料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纵向导水槽11设置有两个凹部111,两个凹部111分别位于纵向导水槽11的两侧。即,本实施例中的纵向导水槽11分别与两个光伏组件进行连接。相应的,连接卡件12的主体121上设置有两个镂空部1211及分别与该两个镂空部1211连接的折弯体122,两个折弯体122分别与两个凹部111卡接,以实现连接卡件12与纵向导水槽11的连接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凹部111自纵向导水槽11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为了防止连接卡件12与纵向导水槽11连接后,折弯体122与凹部111抵持,在长久使用中,折弯体122将凹部111刺穿,在本实施例中,折弯体122具有弧形部,折弯体122与凹部111卡持对接时,弧形部与凹部111的壁体卡持。
即,在本实施例中,当连接卡件12与纵向导水槽11连接固定后,折弯体122的弧形部与凹部111的壁体卡持。同时,为了进一步防止折弯部与凹部111的壁体抵接后将凹部111的壁体刺穿,该凹部111与折弯体122的弧形部抵持的部分也呈弧形。
折弯体122还包括第一折弯部1221及第二折弯部1222,弧形部连接第一折弯部1221和第二折弯部1222;第一折弯部1221的一端与镂空部1211连接,弧形部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折弯部1221和第二折弯部1222,第二折弯部1222与凹部111的壁体抵持。
为了进一步使得连接卡件12与光伏组件连接,其中,主体121上还设置有凸起1212。光伏组件的下表面与主体121连接时,至少部分凸起1212穿进光伏组件的下表面以与光伏组件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光伏组件的下表面和上表面皆指光伏组件的边框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即,在连接过程中,不会对光伏组件的实体造成破坏以影响光伏组件的使用。
本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固定部1213、第二固定部1214、及第三固定部1215,镂空部1211形成在第一固定部1213上,第二固定部1214的一端与第一固定部1213垂直连接,第三固定部1215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部1214的另一端垂直连接以与第一固定部1213平行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本体通过紧固件与抵接件13固定连接。
其中,第三固定部1215与纵向导水槽11的上表面之间存在间距,紧固件包括与第三固定部1215固定连接且至少部分收容在间距内的拉铆螺母、及与抵接件13固定连接且与拉铆螺母配合的螺钉。
抵接件13包括本体部131及自本体部131的一端向外弯折形成的抵接部132,螺钉与本体部131连接,抵接部132与光伏组件的上表面抵接。在本实施例中,抵接部132具有抵接面,抵接面为非平整面。
由前述可知,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安装于屋顶,且呈倾斜设置。因此,为了防止光伏组件与纵向导水槽11脱离,纵向导水槽11的低位侧还包括止位件14,止位件14设置在纵向导水槽11的两端,且与光伏组件的外边沿抵接,从而防止光伏组件滑出纵向导水槽11的两端,进而将光伏组件止位。其中,止位件14的材料为刚性材料,例如硬质金属或硬质塑料等。
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还包括缓冲件15,缓冲件15沿纵向导水槽11的纵长方向延伸设置,缓冲件15设置在纵向导水槽11和主体121之间。通过设置有该缓冲件15,可以在将连接卡件12与纵向导水槽11进行安装时,有可伸缩空间。在本实施例中,该缓冲件15的材料为橡胶等,其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压缩,以使连接卡件12在于纵向导水槽11进行安装时,可将该缓冲件15压缩,以使缓冲件15变形。在连接卡件12与纵向导水槽11安装完成后,该缓冲件15可在其弹力作用下恢复原状或至少部分原状,从而给连接卡件12与纵向导水槽11之间的安装形成安装空间。
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还包括固定结构16,固定结构16与纵向导水槽11的外边沿固定连接,以将纵向导水槽11与光伏支架系统的底板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固定结构16与纵向导水槽11的外边沿卡勾,进而通过螺栓7等结构将固定结构16的另一端与光伏支架系统的底板进行固定连接,继而实现通过固定结构16将纵向导水槽11固定设置在该底板上。
请结合图4至图11,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包括横向导水槽21、及设置在横向导水槽21的槽底上的加强筋211,相邻两个加强筋211间隔设置。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还包括固定组件5,固定组件5设置在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上且与光伏组件连接以将光伏组件固定,固定组件5包括固定件51,固定件51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加强筋211连接,以使固定件51的剩余部分与导水槽本体的槽底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固定组件5还包括与固定件51卡持连接的卡持件52,卡持件52包括卡持体521及与卡体持连接的延伸体522,固定件51上设置有卡槽511,延伸体522具有与卡槽511卡持配合的凸块523,至少部分延伸体522伸入安装空间内,以使凸块523与卡槽511卡持。
卡持体521具有弯折部5211,弯折部5211与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持以实现与光伏组件的连接。卡持体521还包括与弯折部5211连接的翘起部5212,翘起部5212与弯折部5211的一端连接以形成弧形段5213,弧形段5213与光伏组件的边框抵接。通过上述设置,以防止卡持件52的本体在与光伏组件的边框进行连接时,边框被弯折部5211的端部磨损而破坏。
为了能够保证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的排水功能,以保证光伏组件工作的稳定性,固定件5116与导水槽本体通过胶体连接。即,固定件5116的两端与相邻两个加强筋211之间通过胶体连接。同样的,在本实施例中,该胶体为硅酮耐候结构胶,它具有耐臭氧、耐紫外线等超群的耐气候性能,赋予其长久的使用寿命;同时,它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在通常的条件下无须底涂。
在本实施例中,卡持件52设置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卡持件52相背设置以形成间距。同时,为了保证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固定组件5还包括设置在间距内的第一密封件53,第一密封件53适于将间距填充密封,从而防止雨水等液体进入至两个相邻的光伏组件之间。同时,为了保证相邻两个卡持件52之间的密封性,第一密封件53具有倒刺,倒刺适于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以填充间距。
支撑组合件3通过抱箍固定在屋顶檀条上。该抱箍为常规结构,在此不做赘述。抱箍将支撑组合件3压合后,抱箍的两端分别与屋顶檀条通过螺栓进行紧固连接,从而实现支撑组合件3的固定。支撑组合件3包括支撑件31,支撑件31具有朝向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设置的容置槽32。其中,支撑组合件3通过连接组件6与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进行连接。即,连接组件6分别将支撑件31和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进行相应连接。
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还包括连接组件6,连接组件6适于连接支撑组合件3和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连接组件6包括连接件61,连接件61与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固定连接后与容置槽32卡合,继而将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与支撑件31固定连接。其中,容置槽32具有抵接边321,连接件61包括与抵接边321进行抵接的抵持部,连接件61安装于容置槽32内时,抵持部与抵接边321抵持。更为具体的,抵接边321自容置槽32的槽口向内弯折形成,且抵接边321与容置槽32的槽底之间存在间距。而连接件61包括第一连接部611、与第一连接部611垂直连接的第二连接部612、与第二连接部612垂直连接的第三连接部613、及与第三连接部613连接的箭头,第三连接部613作为抵持部。当连接件61与支撑件31进行连接时,箭头可提供导向功能,用于导向连接件61朝向容置槽32移动。而连接件61在移动过程中,由于收到抵接边321的压力会产生变形,直至第三连接部613移动至容置槽32内且与抵接边321进行抵接,以使连接件61和支撑件31连接固定。
而连接件61的第一连接部611与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进行连接。此时,为了能够保证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的排水功能,以保证光伏组件工作的稳定性,连接件61与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通过胶体连接。即,连接件61的第一连接部611与横向导水槽组合件2通过胶体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该胶体为硅酮耐候结构胶,它具有耐臭氧、耐紫外线等超群的耐气候性能,赋予其长久的使用寿命;同时,它具有良好的粘结性,在通常的条件下无须底涂。
综上所述:通过在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的高位侧设置有冷却组件4,且该冷却组件4与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连通,适于向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内输送冷却液,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与光伏组件的短边对接,冷却液流经纵向导水槽组合件1时可将光伏组件的部分热量带走,以使得该冷却液将至少光伏组件冷却,进而提高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延长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上述仅为本申请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其它基于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安装于屋顶檀条上,且倾斜设置以使所述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具有高位侧和低位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纵向导水槽组合件,适于与光伏组件的短边对接以将所述光伏组件的短边固定;
横向导水槽组合件,适于与光伏组件的长边对接以将所述光伏组件的长边固定,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连通;
支撑组合件,安装于屋顶檀条上,且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平行设置;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架设在所述支撑组合件上;以及
冷却组件,设置在所述高位侧,且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连通,适于向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内输送冷却液。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包括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连通的冷却液输送管、及将所述冷却液输送管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固定的固定抱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输送管设置有排液孔;
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包括纵向导水槽,所述排液孔朝向所述纵向导水槽设置,以使所述冷却液输送管内的冷却液通过所述排液孔输送至所述纵向导水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导水槽组合件还包括与所述纵向导水槽卡接的连接卡件、与所述连接卡件连接后且与所述光伏组件的上表面抵接的抵接件;
所述纵向导水槽具有至少一个凹部,所述连接卡件包括具有镂空部的主体及与所述主体连接的折弯体,所述折弯体的一端与所述镂空部连接;
所述连接卡件在外力作用下与所述纵向导水槽对接,以使所述折弯体朝向所述镂空部移动,直至所述折弯体与所述凹部卡持对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体包括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及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的弧形部;
所述第一折弯部的一端与所述镂空部连接,所述弧形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折弯部和所述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二折弯部与所述凹部的壁体抵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导水槽的低位侧还设置有止位件,所述止位件与所述光伏组件的外边沿抵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包括横向导水槽、及设置在所述横向导水槽的槽底上的加强筋,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间隔设置;
所述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上且与所述光伏组件连接以将所述光伏组件固定;
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个所述加强筋连接,以使所述固定件的剩余部分与所述导水槽本体的槽底之间形成安装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固定件卡持连接的卡持件,所述卡持件包括卡持体及与所述卡持体连接的延伸体;
所述固定件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延伸体具有与所述卡槽卡持配合的凸块,至少部分所述延伸体伸入所述安装空间内,以使所述凸块与所述卡槽卡持;
所述卡持体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边框卡持以实现与所述光伏组件的连接。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合件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具有朝向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设置的容置槽;
所述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适于连接所述支撑组合件和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导水槽固定连接后与所述容置槽卡合,继而将所述横向导水槽组合件与所述支撑件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具有抵接边,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抵接边抵接的抵持部,所述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容置槽内时,所述抵持部与所述抵接边抵持。
CN202222919969.1U 2022-11-03 2022-11-03 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 Active CN2187144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9969.1U CN218714464U (zh) 2022-11-03 2022-11-03 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919969.1U CN218714464U (zh) 2022-11-03 2022-11-03 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14464U true CN218714464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98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919969.1U Active CN218714464U (zh) 2022-11-03 2022-11-03 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144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59517B2 (en) Photovoltaic panel mounting bracket
US7297866B2 (en) Ventilated photovoltaic module frame
CN205490320U (zh) 一种高发电效率的光伏支架
JP2009130183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架台、及び取付構造
KR20190000874U (ko) 박막 태양광 모듈의 후면 장착식 조립체
CN218714464U (zh) 新型bipv屋面导水系统
CN113958070B (zh)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化整体屋顶
JP4684101B2 (ja) 太陽光利用システム
CN209767437U (zh) 一种光伏系统及其光伏面板安装结构
CN218714465U (zh) Bipv支架系统
CN205502343U (zh) 一种具有纵横交错排水系统的双向光伏车棚
CN210780636U (zh) 全结构式防水光伏支架
CN115478655A (zh) Bipv支架系统
WO2022027903A1 (zh) 一种光伏屋顶
CN110778031A (zh) Bipv防水系统
CN219893283U (zh) 一种光伏组件导水排泥装置及光伏系统
CN216196121U (zh) 一种光伏建筑一体屋面
CN216599514U (zh) 一种光伏防水支架
CN217115970U (zh) 光伏组件防水连接结构
CN219298623U (zh) 光伏建筑连接结构及建筑光伏系统
CN216451325U (zh) 一种用于bipv组件的安装结构
CN217580900U (zh) 一种bipv防水支架固定组件
CN215594667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光伏板支撑装置
CN217461225U (zh) 一种bipv导水槽及导水槽固定组件
CN215211957U (zh) 一种bipv光伏支架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