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84151U - 一种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84151U
CN218684151U CN202222743231.4U CN202222743231U CN218684151U CN 218684151 U CN218684151 U CN 218684151U CN 202222743231 U CN202222743231 U CN 202222743231U CN 218684151 U CN218684151 U CN 2186841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or
modul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base
communication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432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王丹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432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841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841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841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和底座,清洁机包括第一通讯电路,以及至少部分暴露在清洁机外表面与第一通讯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端子,底座包括第二通讯电路以及与第二通讯电路电连接的第二端子,清洁机放置在底座上时,第一通讯电路与第二通讯电路通过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电连接。其中,清洁系统还包括电压调节模块,电压调节模块位于第一通讯电路和/或第二通讯电路中;底座用于基于第二通讯电路的输入电压接收清洁机的信号传输内容;电压调节模块用于稳定第二通讯电路的输出电压。本申请中的清洁系统,使得清洁机与底座之间能够正常通讯,有效解决清洁机与底座之间出现的通讯不良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洗地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般的,洗地机通常由主机及底座两个部分组成,主机上设有为其进行供电的电池包,底座用于对主机中的电池包进行充电以及用于辅助主机完成自清洗及烘干等操作。现有技术中,主机及底座上各设有一个端子,在主机与底座进行通讯时,将两个端子电性连接即可。然而,因主机上的端子是凸柱结构的,底座上的端子是平面结构的,主机与底座的两个端子是通过点对面的方式进行连接的,此种连接方式非常的不稳定,容易产生接触不良的问题。进一步的,因主机与底座之间的连接线路上存在电阻,接触不良的问题会使得上述电阻的阻值发生变化,而充电电流又比较大,故上述电阻的变化会造成主机与底座的通讯线路上存在电压差,电压差的存在最终导致主机与底座之间出现通讯不良的问题,导致当主机放置在底座上时,外接电源通过底座与主机电连接为主机内的电池包充电,但是主机与底座之间通讯不良,底座无法执行烘干或自清洗等作业,导致清洁系统错误地发出报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清洁系统,其使得清洁机与底座之间能够正常通讯,有效解决清洁机与底座之间出现的通讯不良的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和底座,清洁机包括第一通讯电路,以及至少部分暴露在清洁机外表面与第一通讯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端子,底座包括第二通讯电路以及与第二通讯电路电连接的第二端子,清洁机放置在底座上时,清洁机与底座之间通过第一通讯电路及第二通讯电路进行信号传输。其中,清洁系统还包括电压调节模块,电压调节模块位于第一通讯电路和/或第二通讯电路中;底座用于基于第二通讯电路的输入电压接收清洁机的信号传输内容;电压调节模块用于稳定第二通讯电路的输出电压。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通讯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发射模块、第一接收模块及第一二极管;第二通讯电路包括第二发射模块及第二接收模块。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及第一端子电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一发射模块的输出端及第一接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发射模块的输出端及第二接收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端子电连接。清洁机用于通过第一发射模块向底座发送第一信号,底座用于通过第二接收模块接收第一信号;底座用于通过第二发射模块向清洁机发送第二信号,清洁机用于通过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第二信号,第一二极管用于防止电源模块的高电压进入底座;电压调节模块用于稳定第二接收模块的输出电压。
于一实施例中,电压调节模块为第一二极管。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发射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及第二电阻;第一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一通讯模块,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通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通讯模块用于通过第一发射模块向底座发送第一信号;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其中,电压调节模块包括位于第一发射模块中的第一三极管;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接收模块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二三极管及第五电阻;其中,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一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一通讯模块,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一通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通讯模块用于通过第一接收模块接收第二信号。第一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电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发射模块包括第六电阻、第三三极管、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其中,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子电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六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七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通讯模块,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通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通讯模块用于通过第二发射模块发送第二信号。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模块包括第九电阻、第十电阻及第四三极管。其中,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子电连接;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九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十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第九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电压调节模块包括位于第二接收模块中的第十一电阻,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电连接,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通讯模块,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通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通讯模块用于通过第二接收模块接收第一信号。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模块包括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及第十四电阻。其中,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子电连接;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电连接;电压调节模块包括位于第二发射模块中的MOS管,MOS管的栅极与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MOS管的源极接地,MOS管的漏极与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通讯模块,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二通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通讯模块用于通过第二接收模块接收第一信号。
于一实施例中,电压调节模块还包括位于第二接收模块中的第二二极管。其中,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端子电连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九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
于一实施例中,电压调节模块还包括位于第二接收模块中的第十五电阻。其中,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电连接,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第九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中的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及底座;其中,清洁机中设有彼此之间电连接的第一通讯电路及第一端子;底座中设有彼此之间电连接的第二通讯电路及第二端子;当清洁机放置在底座上时,清洁机与底座之间通过第一通讯电路及第二通讯电路进行信号传输,且底座是基于第二通讯电阻的输出电压接收清洁机所传输的信号的。此外,清洁系统还包括电压调节模块,电压调节模块用于稳定第二通讯电路的输出电压。
由此看出,本申请中,通过在第一通讯电路和/或第二通讯电路中设置电压调节模块,减小底座与清洁机通讯线路上的电压差。进一步的,在实现减小底座与清洁机通讯线路上的电压差的基础上,稳定第二通讯电路的输入电压,从而使得底座能够基于上述输入电压准确接收到清洁机所发送的信号内容,进而最终有效保证清洁机与底座之间能够正常通讯,有效解决通讯不良的问题,提升通讯抗干扰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清洁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第一通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示出的第二通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示出的第二通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示出的第二通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示出的第二通讯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清洁系统;10-清洁机;110-第一通讯电路;111-电源模块;112-第一发射模块;113-第一接收模块;114-第一二极管;115-滤波模块;116-第一通讯模块;117-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20-第一端子;20-底座;210-第二通讯电路;211-第二发射模块;212-第二接收模块;213-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4-第二通讯模块;220-第二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并不表示排列序号,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清洁系统是1一种家用清洁电器,用于清理地面等待清洁表面,其通常具有清洁待清洁表面、自清洁、烘干等功能。
请参照图1,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清洁系统1的连接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中的清洁系统1包括清洁机10和底座20。清洁机10包括机身以及与机身枢转连接的地刷,地刷上设有旋转以擦拭待清洁表面的清洁件。机身上还设有电池包,当清洁机10工作时电池包为清洁机10供电。清洁机10放置在底座20上后,清洁机10通过底座20与市电电连接可以选择性地为电池包充电。优选的,底座20上还设有风扇和由风扇出风口导向底座20出风口方向的导向风道,风扇用于通过导向风道对清洁机10上的清洁件进行风干。可选的,底座20上还设有加热结构,加热结构位于风扇气流的流通路径上且位于风扇出风口的下游以加热由风扇流向清洁件的气流提升清洁件的烘干效率。可选的,底座20上还设有储液箱用于向清洁机10输送清洁液和/或回收清洁机10中的污液。为实现上述功能需要清洁机10与底座20进行通讯,底座20接收清洁机10发出的信号,根据信号进行相应的动作。清洁机10包括第一通讯电路110,以及至少部分暴露在清洁机10外表面与第一通讯电路110电连接的第一端子120;底座20包括第二通讯电路210以及与第二通讯电路210电连接的第二端子220。其中,第一通讯电路110设于清洁机10内;第二通讯电路210设于底座20内;第二端子220可以设置在底座20表面上,或者底座20上可以设有一个容纳槽,第二端子220设置在上述容纳槽内,或者底座20上设有可移动遮蔽件,可移动遮蔽件用于在清洁机10未放置在底座20上时遮蔽第二端子220,可移动遮蔽件还用于当清洁机10放置在底座20上时第二端子220露出与清洁机10电连接。示例性的,第一端子120可以为凸柱结构,第二端子220可以为金属片;清洁系统1可以为洗地机等。当将清洁机10放置在底座20上时,即底座20需要对清洁机10进行风干等操作时,第一通讯电路110与第二通讯电路210通过第一端子120及第二端子220电连接,进一步的,在第一通讯电路110及第二通讯电路210电连接后,清洁机10与底座20之间即可通过第一通讯电路110及第二通讯电路210进行信号传输。具体的,进行信号传输的方式为,清洁机10通过第一通讯电路110向底座20发送信号,底座20通过第二通讯电路210接收清洁机10所发送的信号;底座20通过第二通讯电路210向清洁机10发送信号,清洁机10通过第一通讯电路110接收底座20发送的信号。其中,因只有一条通讯线路,清洁机10与底座20需要错时发送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清洁机10给底座20所传输的信号主要是以PWM波的形式呈现的;底座20主要通过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去识别具体的高低电平,从而基于高低电平的识别结果识别出清洁机10此次所传输的PWM波的具体形态,进一步的,基于PWM波的具体形态,识别出清洁机10给底座20所传输的信号内容。然而,如背景技术所说,清洁机10与底座20之间会出现接触不良的问题,这导致清洁机10与底座20的通讯线路上会存在电压差。进一步的,上述电压差的存在使得底座20无法基于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识别出具体的高低电平,这导致底座20无法识别出PWM波的具体形态,最终无法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所传输的信号内容,从而出现通讯不良的问题。示例性的,比如规定在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大于3.5V,认为清洁机10向底座20输出高电平;在出现通讯不良的情况时,第二通讯电路210可能会输入一个3V的输出电压,则此时底座20就无法判断出清洁机10传输的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
因此,为解决上述通讯不良的问题,本申请中的清洁系统1还包括电压调节模块;其中,电压调节模块位于第一通讯电路110和/或第二通讯电路210中,电压调节模块用于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出电压。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申请中,通过在第一通讯电路和/或第二通讯电路210中设置电压调节模块,减小底座20与清洁机10通讯线路上的电压差。进一步的,在实现减小底座20与清洁机10通讯线路上的电压差的基础上,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从而使得底座20能够基于上述输入电压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所发送的信号内容,进而最终有效保证清洁机10与底座20之间能够正常通讯,有效解决通讯不良的问题,提升通讯抗干扰能力。
请参照图2,其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通讯电路110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其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讯电路2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中的第一通讯电路110包括电源模块111(即为上文上提到的电池包)、第一发射模块112、第一接收模块113及第一二极管114;第二通讯电路210包括第二发射模块211及第二接收模块212。其中,第一二极管114的阳极与电源模块111的输出端及第一端子120电连接,第一二极管114的阴极与第一发射模块112的输出端及第一接收模块113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发射模块211的输出端及第二接收模块212的输入端与第二端子220电连接。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端子120为3PIN结构,即第一端子120上设有3个接口,分别为C+口、COMM口及C-口;其中,C+口用于和第二端子220中提供正极充电电压的接口电连接,C-口用于与第二端子220中连接参考底线的接口电连接;COMM口用于与第二端子220中的通讯接口电连接;如图3所示,图3中的COM口即为第二端子220中的通讯接口;第一二极管114的阳极与第一端子120中的通讯接口COMM口连接;第二发射模块211的输出端及第二接收模块212的输入端与第二端子220中的通讯接口COM口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因电源模块111的主要作用是在清洁机10处于工作状态时为清洁机10供电,故在使清洁机10断电时需要使电源模块111断电。现有技术中,常通过切断电源模块111中开关元件所连接的地线对电源模块111断电。然而,此种方式会导致清洁机10的第一通讯电路110上各处都是电源模块111的高压,此时如果将清洁机10放置在充电座上,会导致清洁机10上的高压进入底座20中,从而造成底座20线路板的损坏。因此,本申请通过在第一通讯电路110中设置第一二极管114,有效避免了电源模块111的高电压进入到底座20中,对底座20线路板进行保护。
在第一端子120中的COMM口与第二端子220中的COM口电连接后,第一通讯电路110及第二通讯接口连接,清洁机10与底座20即可正常通讯。具体的通讯方式为,清洁机10通过第一发射模块112向底座20发送第一信号,底座20通过第二接收模块212接收第一信号;底座20通过第二发射模块211向清洁机10发送第二信号,清洁机10通过第一接收模块113接收第二信号。则此时,电压调节模块主要是稳定第二接收模块212的输入电压,使得底座20能够在第二接收模块212的输入电压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所传输的信号内容。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第一通讯电路110还包括第一通讯模块116,第一通讯模块116与第一发射模块112的输入端及第一接收模块113的输出端连接;第二通讯电路210还包括第二通讯模块214,第二通讯模块214与第二发射模块211的输入端及第二接收模块212的输出端连接。则此时,清洁机10向底座20发送第一信号的方式为:第一通讯模块116通过第一发射模块112向底座20发送第一信号;第二通讯模块214通过第二接收模块212接收第一信号。底座20向清洁机10发送第二信号的方式为:第二通讯模块214通过第二发射模块211向清洁机10发送第二信号;第一通讯模块116通过第一接收模块113接收第二信号。其中,本文中的第二接收模块212的输入电压指的是第二接收模块212输入到第二通讯模块214中的电压。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通讯电路110还可以包括滤波模块115,滤波模块115用于滤除清洁机10与底座20所传输信号中的干扰因素,进一步提升清洁机10与底座20之间的通讯稳定性。
如图2所示,第一发射模块112包括第一电阻R133、第二电阻R134及第一三极管T5;其中,第一电阻R133的第一端与第一通讯模块116的输出端COMM-TX电连接;第二电阻R134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R133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电阻R134的第二端接地;第一三极管T5的基极与第一电阻R133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三极管T5的发射极接地,第一三极管T5的集电极与第一二极管114的阴极电连接。示例性的,第一电阻R133的阻值可以为100K,第二电阻R134的阻值可以为47K。
如图2所示,第一接收模块113包括第三电阻R130、第四电阻R131、第二三极管T6及第五电阻R132;其中,第三电阻R130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114的阴极电连接;第四电阻R131的第一端与第三电阻R130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四电阻R131的第二端接地;第二三极管T6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130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三极管T6的发射极接地;第五电阻R132的第二端与第二三极管T6的集电极及第一通讯模块116的输入端COMM-RX电连接。第一通讯电路110还包括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第五电阻R132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用于提供电源。示例性的,第三电阻R130的阻值可以为100K,第四电阻R131的阻值可以为100K,第五电阻R132的阻值可以为10K。
如图2所示,电源模块111包括第十六电阻R129、第一MOS管QT11、第十七电阻R35、第十八电阻R136及第三二极管D19;滤波模块115包括电感L2。其中,第一二极管114的阳极通过电感L2与第一端子120中的通讯接口COMM口连接;第十六电阻R129的第一端与第一二极管114的阳极电连接;第一MOS管QT11的源极与第十六电阻R129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MOS管QT11的漏极与第十七电阻R35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一MOS管QT11的栅极与第十七电阻R35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十八电阻R136的第一端与第十七电阻R35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十八电阻R136的第二端与第三二极管D19的阳极电连接;第三二极管D19的阴极接地。此外,第十七电阻R35的第一端还与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的输出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29的阻值可以为4K,第十七电阻R35的阻值可以为47K,第十八电阻R136的阻值可以为4K。
如图3所示,第二发射模块211包括第六电阻R67、第三三极管Q62、第七电阻R72及第八电阻R69。其中,第六电阻R67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子220中的通讯接口COM口电连接;第三三极管Q62的集电极与第六电阻R67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三极管Q62的发射极接地;第七电阻R72的第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62的基极电连接,第七电阻R72的第二端接地;第八电阻R69的第二端与第七电阻R7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八电阻R69的第一端与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出端TX连接。示例性的,第六电阻R67的阻值可以为100R,第七电阻R72的阻值可以为100K,第八电阻R69的阻值可以为10K。
如图3所示,第二接收模块212包括第九电阻R70、第十电阻R73、第十一电阻R68及第四三极管Q63。其中,第九电阻R70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子220中的通讯接口COM电连接;第十电阻R73的第一端与第九电阻R70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十电阻R73的第二端接地;第四三极管Q63的基极与第九电阻R70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四三极管Q63的发射极接地;第十一电阻R68的第二端与第四三极管Q63的集电极及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电连接。第二通讯电路210还包括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用于提供电源,第十一电阻R68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的输出端电连接。示例性的,第九电阻R70的阻值可以为100K,第十电阻R73的阻值可以为100K,第十一电阻R68的阻值可以为10K。
值得注意的是,图2中的TP72、TP73、TP93、TP94、TP95、TP96、TP97、TP98、TP99及TP100均为测试点,标注测试点的目的为,方便描述在清洁机10与底座20进行信号传输时第一通讯电路110中各处的电压值。
下面结合上述通讯电路的具体结构,详细讲解清洁机10与底座20在进行信号传输时的工作原理:
(1)当清洁机10未向底座20发送信号或清洁机10向底座20发送低电平时,即第一通讯模块116的输出端COMM-TX为低电平时,第一三极管T5处于截止状态,第一MOS管QT11处于导通状态,第一MOS管QT11、第十六电阻R129、第一二极管114、第三电阻R130及第四电阻R131所在的第一回路导通;其中,R35与R136形成分压,导致第一MOS管QT11漏极与栅极之间形成电压差,这使得无论清洁机10是否向底座20发送信号,第一MOS管QT11一直处于导通状态;当第一回路导通时,COMM处的电压与TP93处的电压相等。具体的,TP93处的电压如下述公式(1)及公式(2)所示,由于与第三电阻R130及第四电阻R131的比值相比,第十六电阻的R129电阻阻值较小,因此进行电压估算时,第十六电阻R129上压降可以忽略不计,则此时TP93处的电压约为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的输出电压与完全导通时第一MOS管QT11漏极及源极之间节压降的差值。由于完全导通时第一MOS管漏极及源极之间的节压降非常小,因此COMM接口上的电压约为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的输出电压;当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的输出电压为5V时,COMM接口的输出电压也为5V。
VTP93=5V–VQT11–i1*R129(1)
i1=(5V–VQT11-VD20)/(R129+R130+R131)(2)
其中,上述公式(1)及公式(2)中,VTP93为TP93处的电压,VQT11为第一MOS管QT11导通状态下漏极及源极之间的节压降,i1为第一回路的导通电流,R129为第十六电阻R129的阻值,VD20为第一二极管114的正向导通压降,R130为第三电阻R130的阻值,R131为第四电阻R131的阻值。
进一步的,在COMM接口处的电压为5V时,COM接口的电压也为5V。若此时底座20也未向清洁机10发送信号时,即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出端TX为低电平时,第三三极管Q62处于截止状态,第九电阻R70及第十电阻R73分压,分压后第四三极管Q63基极(B)及发射极(E)之间存在电压,即基极(B)、发射极(E)之间存在电流,第四三极管Q63处于饱和状态,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为处于饱和状态的第四三极管Q63集电极(C)、发射极(E)之间的节压降。因上述节压降的数值较小,可以认为此时第二通讯模块214输入端RX处的电压为低电平。
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出,当清洁机10未向底座20发送信号,或清洁向底座20发送低电平信号时,底座20所接收到的也是低电平。
(2)当清洁机10向底座20发送高电平时,即第一通讯模块116的输出端COMM-TX为高电平时,由于第一电阻R133和第二电阻R134分压,导致第一三极管T5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存在压差,即基极与发射极之间存在电流,使第一三极管T5处于饱和状态,则此时第一MOS管QT11、第十六电阻R129、第一二极管114及第一三极管T5所在的第二回路导通。当第二回路导通时,COMM处的电压与TP93处的电压相等,具体的,此时TP93处的电压如下述公式(3)所示,为第一二极管114的正向导通压降及第一三极管T5饱和状态下集电极与发射极电压之间的导通电压的和。因此时VTP93的电压值较小,COMM处的电压为低电平。
VTP93=VD20+VT5(3)
其中,VTP93为TP93处的电压,VD20为第一二极管114正向导通压降,VT5为第一三极管T5饱和状态下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导通电压。
进一步的,理想状态下,在COMM处的电压为低电平时,COM也为低电平,且与COMM处的电压相等,第四三极管Q63会处于截至状态,则此时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应该是接近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的输出电压的。示例性的,当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的输出电压等于5V时,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也为接近5V的数值,比如此数值可以为大于3.5V的第一电压数值。这就实现了在清洁机10输出高电平信号时,底座20也能够有效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再结合上述(1)中的情况,也就实现了在清洁机10向底座20发送PWM波时,底座20能够准确接收到上述PWM波。
然而,但如背景技术中所说,实际进行通讯时,因通讯线上存在电压差,COM处的电压无法降低到0V,故此时第四三极管Q63处于放大状态。如公式(4)、公式(5)、公式(6)及公式(7)所示,由于此时第四三极管Q63的基极电流iQ63B极小,经过放大后集电极电流iQ63C依然很小,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约为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的输出电压与第十一电阻R68上压降的差值。这使得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与5V之间产生较大偏差,比如此时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可能小于3.5V;导致第二通讯模块214无法基于此输出电压判定出清洁机10是否发送了高电平信号。又因底座20主要是通过检测高电平信号,判断清洁机10是否向其传输信号的,则上述情况导致底座20无法判断清洁机10是否向其传输了信号,进而导致底座20无法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所发送的信号,出现通讯不良的情况。
下面公式中以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的输出电压5V,进行举例说明。
iQ63C=A*iQ63B(4)
VRX=5V–iQ63C*R68=VQ63CE(5)
VQ63B=VCOM–i*R70(6)
i=VQ63B/R73+iQ63B(7)
其中,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iQ63C为第四三极管Q63集电极电流,iQ63B为第四三极管Q63基极电流,A为第四三极管Q63放大倍数,R68为第十一电阻R68的阻值,i为通过第九电阻R70的电流,VCOM为COM处电压,VQ63B为第四三极管Q63基极电压,R70为第九电阻R70的阻值,R73为第十电阻R73阻值,iQ63B为第四三极管Q63的基极电流。
(3)当底座20不向清洁机10发送信号或底座20向清洁机10发送低电平信号时,即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出端TX为低电平时,COM接口处为高电平(COM为高电平的理由如(1)所示,此处不再赘述),第一MOS管QT11、第十六电阻R129、第一二极管114、第三电阻R130及第四电阻R131所在的第一回路导通;如公式(8)及公式(9)所示,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的输出电压通过第一MOS管QT11、第十六电阻R129、第一二极管114最后传输到第一三极管T5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上,即TP96处的电压。其中,下面公式(8)及公式(9)中以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的输出电压为5V进行说明。
VTP96=5V–VQT11–i1*R129–VD20(8)
i1=(5V–VQT11-VD20)/(R129+R130+R131)(9)
其中,VTP96为TP96处的电压,VQT11为第一MOS管QT11导通状态下漏极及源极之间的节压降,i1为第一回路的导通电流,R129为第十六电阻R129的阻值,VD20为第一二极管114的正向导通压降,R130为第三电阻R130的阻值,R131为第四阻值R131的阻值。
进一步的,在TP96处存在上述电压时,TP99处也有相应的分压,具体的,若此时第三电阻R130与第四阻值R131的阻值相等时,TP99处的电压为TP96处电压的一半。进一步的,因此电压数值的存在,第二三极管T6处于饱和状态,第一通讯模块116输入端COMM-RX处的电压被拉低,具体电压约为第二三极管T6饱和状态下集电极及发射极之间的导通压降。因第二三极管T6饱和状态下集电极及发射极之间的导通压降比较小,则此时可以认为第一通讯模块116输入端COMM-RX处的电压为低电平。
因此,从上述可以看出,当底座20未向清洁机10发送信号或底座20向清洁机10发送低电平信号时,清洁机10接收到的也是低电平信号。
(4)当底座20向清洁机10发送高电平信号时,即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出端TX为高电平时,经过电阻第八电阻R69及第七电阻R72分压,第三三极管Q62基极(B)与发射极(E)之间存在电压,即基极(B)、发射极(E)之间存在电流,第三三极管Q62处于饱和状态,COM处电压VCOM被拉低,如公式(10)所示,具体电压为饱和状态下第三三极管Q62集电极(C)及发射极(E)之间的节压降及第七电阻R67上的压降之和。
VCOM=iQ62C*R67+VQ62(10)
其中,VCOM为COM处的电压,iQ62C为饱和状态下第三三极管Q62集电极电流,VQ62为第三三极管Q62集电极(C)及发射极(E)之间的节压降,R67为第六电阻R67的阻值。
进一步的,在COM处电压被拉低时,COMM处的电压也被拉低,第一MOS管QT11、第十六电阻R129、第一二极管114、第三电阻R130及第四电阻R131所在的第一回路导通,但因COMM处电压较低,导致TP99处的电压较小,第二三极管处于截至状态,第一通讯模块116输入端COMM-RX处的电压接近于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的输出电压。示例性的,当第一开关电源模块117的输出电压等于5V时,第一通讯模块116的输入端COMM-RX处的电压也为接近5V的数值,比如此数值可以为大于3.5V的第一电压数值。这就实现了在底座20输出高电平信号时,清洁机10也能够有效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再结合上述(3)中的情况,也就实现了在底座20向清洁机10发送PWM波时,清洁机10能够准确接收到上述PWM波。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通讯线上存在电压差时,只会使得清洁机10向底座20发送信号时受到影响,因此,电压调节模块只需调节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到第二通讯模块214中的电压即可,使第二通讯电路210输入到第二通讯模块214中的电压能够接近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充分保证底座20能够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所发送的信号内容,排除通讯干扰,提升通讯准确性。
下面详细讲解电压调节模块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输入电压的几种方式:
方案一:电压调节模块包括第一二极管114,通过调整第一二极管114的选型,选择正向压降小的二极管,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其中,正向压降为二极管正向导通时,其阳极与阴极之间存在电压差。具体原理如下:
当清洁机10向底座20发送低电平信号时,COM处的电压如公式(3)所示,通过调整第一二极管114的选型,选择正向导通压降小的二极管作为第一二极管114时,会使得COM接口的电压减小。在COM接口处的电压减小时,第四三极管Q63的基极电流iQ63B也会减小,具体减小数值可以根据如下公式(11)、公式(12)及公式(13)确定:
VCOM=iR70*R70+VQ63B(11)
VQ63B=iR73*R73(12)
iR70=iR73+iQ63B(13)
其中,VCOM为COM处的电压,iR70为流过第九电阻R70的电流,iR73为流经第十电阻R73的电流。
若通过调整第一二极管114的选型使COM处的电压由V1降低为V2时,则根据上述公式公式(11)、公式(12)及公式(13)可以分别计算出,在COM处的电压分别为V1和V2时第四三极管Q63的基极电流iQ63B,两者相减,即可计算出第四三极管Q63基极电流iQ63B减小的具体电流值i1。进一步的,可以计算出第四三极管Q63集电极电流iQ63C减小量i2。之后在第四三极管Q63集电极电流iQ63C减小i2时,第十一电阻R68上的电压降减小,具体减小数值为,i2*R68。进一步的,根据公式(5)可以看出,在第十一电阻R68上的电压降减小时,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与5V之间的偏差更小,即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与5V之间的偏差更小。
因此,可以看出,通过调整第一二极管114的选型,选择正向导通压降小的二极管作为第一二极管114,能够有效减小COM接口处的电压,进一步的,通过减小COM接口的电压,使得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更小。通过此方式,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使其能够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减小,从而使得底座20能够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向其所传输的信号,提升底座20与清洁机10之间的通讯稳定性,排除通讯干扰。
方案二:电压调节模块包括位于第一发射模块112中的第一三极管T5,优化第一三极管T5的选型,从而调整第一三极管T5饱和状态下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压降,最终实现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具体原理如下:
COM处的电压如公式(3)所示,当优化第一三极管T5的选型,将第一三极管T5饱和状态下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压降减小时,COM接口处的电压同样会减小,则此时与上述方案一的原理相同,也能够使得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更小。
因此,可以看出,通过优化第一三极管T5的选型,将第一三极管T5饱和状态下集电极与发射极之间的压降减小,从而有效减小COM接口处的电压,进一步的,通过减小COM接口的电压,使得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更小。通过此方式,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使其能够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减小,从而使得底座20能够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向其所传输的信号,提升底座20与清洁机10之间的通讯稳定性,排除通讯干扰。
方案三:电压调节模块包括位于第二接收模块212中的第十一电阻R68,通过减小第十一电阻R68的阻值,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具体原理如下:
根据公式(5)可以看出,当第十一电阻R68的阻值减小时,第十一电阻R68上的压降会减小。进一步的,在第十一电阻R68上的压降减小时,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更小。
因此,可以看出,通过减小第十一电阻R68的阻值,减小第十一电阻R68上的压降,进而使得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更小。通过此方式,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使其能够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之间的偏差减小,从而使得底座20能够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向其所传输的信号,提升底座20与清洁机10之间的通讯稳定性,排除通讯干扰。
如图4所示,其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通讯电路2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模块212包括第十二电阻R13、第十三电阻R14、第十四电阻R15及第一MOS管Q23。其中,第十二电阻R13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子220中的通讯接口COM口电连接;第十三电阻R14的第一端与第十二电阻R13的第二端电连接,第十三电阻R14的第二端接地;第十四电阻R15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电连接;第一MOS管Q23的栅极与第十二电阻R13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MOS管Q23的源极接地,第一MOS管Q23的漏极与第十四电阻R15的第二端电连接。可以看出,图4与图3所示出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图3中的第二接收模块212所使用的开关元件为三极管,图4中的第二接收模块212所使用的开关元件为MOS管。其中,两个实施例中第二接收模块212中的电阻标号有所不同,此目的为便于进行区分。
方案四:如图4所示,电压调节模块包括位于第二发射模块211中的第一MOS管Q23,通过在第二发射模块211中增加第一MOS管Q23,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具体原理如下:
MOS管的工作状态只有两种,即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MOS管为电压驱动器件,经过实践证明,在栅极与源极之间电压VGS为2V以下时,MOS管处于关闭状态,漏极电流值为0。则此时,即使通讯线路上存在电压差,COM接口的电压无法降低到0V,经过第十二电阻R13和第十三电阻R14分压后,第一MOS管Q23栅极与源极之间的电压VGS在0.5V以下,这使得第一MOS管Q23仍然处于关闭状态。进一步的,在第一MOS管Q23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接近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
因此,可以看出,通过在第二接收模块212中设置第一MOS管Q23,使得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接近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的输出电压。从而使得底座20能够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向其所传输的信号,提升底座20与清洁机10之间的通讯稳定性,排除通讯干扰。
方案五:如图5所示,电压调节模块还包括位于第二接收模块212中的第二二极管D62,通过在第二接收模块212中增加第二二极管D62,稳定第二第二通讯电路210的输入电压。具体原理如下:
如图5所示,与图3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二极管D62;其中,第二二极管D62位于第二端子220及第九电阻R70之间。具体的,第二二极管D62的阳极与第二端子220中的通讯接口COM连接,第二二极管D62的阴极与第九电阻R70的第一端连接。如公式(14)及公式(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COM接口处的电压经过第二二极管D62的正向压降之后,第四三极管Q63基极处的电压VQ63B会降低。进一步的,在第四三极管Q63基极处的电压减小时,第四三极管Q63基极处的电流也会减小,这导致第四三极管Q63处于截止状态。在第四三极管Q63处于截至状态时,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接近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电压。
VQ63B=VCOM–VD62–i*R70(14)
i=VQ63B/R73+iQ63B(15)
其中,i为通过第九电阻R70的电流,VCOM为COM处电压,VQ63B为第四三极管Q63的基极电压,R70为第九电阻R70阻值,R73为第十电阻R73阻值,iQ63B为第四三极管Q63的基极电流,VD62为第二二极管D62上的正向压降。
因此,可以看出,通过在第二接收模块212中设置的第二二极管D62,使得第二通讯模块214的输入端RX处的电压接近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的输出电压。从而使得底座20能够准确接收到清洁机10向其所传输的信号,提升底座20与清洁机10之间的通讯稳定性,排除通讯干扰。
方案六:如图6所示,电压调节模块还包括位于第二接收模块212中的第十五电阻,通过增加第十五电阻,提升第二通讯电路210对于低电平的反应速度。具体原理如下:
如图6所示,与图3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第二接收模块212还包括第十五电阻R20。其中,第十五电阻R20的第一端与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的输出端电连接,第十五电阻R20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R70的第一端电连接。因本申请中只有一个通讯线路,故清洁机10与底座20之间必须错开通讯,即清洁机10与底座20之间采用异步通讯。具体通讯方式为,底座20接收到清洁机10发送的信号后再恢复清洁机10,清洁机10接收到底座20的恢复信号后再发送控制命令。由于串口通讯的特点,PWM波中高低电平的时间均非常短,为了能够及时反应,因此将COM口连接到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的输出端上,拉高COM接口的电压。使得清洁机10发送低电平信号时,第四三极管Q63打开时能够完全打开,保证第二通讯电路210能够快速向第二通讯模块214中输入低电平信号。示例性的,第二开关电源模块213输出端的电压可以为5V,则此时COM接口也被拉高到5V。同时,由于COM接口处是低电平信号时电压非常低,为了避免5V被直接拉低导致5V供电电源不稳定,出现通讯不稳定的情况,在5V与COM之间串联第十五电阻R20。
因此,可以看出,通过在第二接收模块212中设置第十五电阻R20,提升了在清洁机10向底座20发送低电平信号时,第二通讯电路210向第二通讯模块214中输入低电平信号的速度,提升了第二通讯电路210对于低电平信号的反应速度。在将此方案与前5个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方案相结合时,即可保证在稳定第二通讯电路210输入电压的基础上,提升第二通讯电路210对低电平信号的反应速度,这进一步的保证了通讯的稳定性,使底座20能够更加准确的接收到清洁机10所传输的信号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前五个方案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排列组合的形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清洁系统,包括清洁机和底座,所述清洁机包括第一通讯电路,以及至少部分暴露在所述清洁机外表面与所述第一通讯电路电连接的第一端子,所述底座包括第二通讯电路以及与所述第二通讯电路电连接的第二端子,所述清洁机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第一通讯电路与所述第二通讯电路通过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所述清洁机与所述底座之间通过所述第一通讯电路及所述第二通讯电路进行信号传输,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洁系统还包括电压调节模块,所述电压调节模块位于所述第一通讯电路和/或所述第二通讯电路中;所述底座用于基于所述第二通讯电路的输入电压接收所述清洁机的信号传输内容;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用于稳定所述第二通讯电路的输出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讯电路包括电源模块、第一发射模块、第一接收模块及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发射模块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一接收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通讯电路包括第二发射模块及第二接收模块;所述第二发射模块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二接收模块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
其中,所述清洁机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发射模块向所述底座发送第一信号,所述底座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信号;所述底座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发射模块向所述清洁机发送第二信号,所述清洁机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信号,所述第一二极管用于防止电源模块的高电压进入所述底座;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用于稳定所述第二接收模块的输出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为所述第一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模块包括:
第一电阻,所述第一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一通讯模块,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发射模块向所述底座发送第一信号;
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其中,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发射模块中的第一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模块包括:
第三电阻,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电连接;
第四电阻,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第二三极管,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第五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一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一通讯模块,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二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电源模块,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电源模块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射模块包括:
第六电阻,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
第三三极管,所述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第七电阻,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第八电阻,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用于通过第二发射模块发送所述第二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模块包括:
第九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
第十电阻,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第四三极管,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其中,所述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电源模块;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接收模块中的第十一电阻,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
所述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模块包括:
第十二电阻,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
第十三电阻,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第十四电阻,所述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开关电源模块,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发射模块中的MOS管,所述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通讯电路还包括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二接收模块接收所述第一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接收模块中的第二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二端子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接收模块中的第十五电阻;
其中,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开关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
CN202222743231.4U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清洁系统 Active CN2186841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43231.4U CN218684151U (zh)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43231.4U CN218684151U (zh)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84151U true CN218684151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5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43231.4U Active CN218684151U (zh) 2022-10-18 2022-10-18 一种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841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48111B2 (en) Power tool, battery pack, and combination,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CN208479500U (zh) 智能功率模块的驱动ic电路、智能功率模块及空调器
CN2836340Y (zh) Igbt模块驱动电路
CN104483883B (zh) 一种继电器控制单元
CN202798027U (zh) 一种单usb接口的双向供电电路
CN112283875B (zh) 一种空调器、空调内外机通讯电路及其故障检测方法
CN218684151U (zh) 一种清洁系统
CN105172612A (zh) 充电设备连接状态的检测装置和电动汽车
CN108488948B (zh) 空调、空调控制系统和室外机开关电路
CN102778849B (zh) 开关机控制电路、电子设备及开关机控制方法
WO2019165742A1 (zh) 电压输出电路、方法及电子烟
CN112146253B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压缩机控制方法
CN113282036A (zh) 一种hbs总线的通讯控制装置、方法和多联机系统
CN115911732A (zh) 一种电动工具及放电系统
CN113612502B (zh) 一种机器人自动充电电极载波通信电路
CN109814437A (zh) 零功耗待机唤醒电路及电器设备
CN211959179U (zh) 一种隔离驱动电子开关模块
CN203813714U (zh) 电机驱动装置和变频家电
CN205059304U (zh) 充电设备连接状态的检测装置和电动汽车
CN219643578U (zh) 数字输出电路和伺服驱动器
CN218356051U (zh) 互锁保护电路及清洁设备
CN217592701U (zh) 抽吸式清洁设备及其模块连接电路系统
CN220358837U (zh) 电池包的并机检测电路、电池包及储能系统
CN103398448A (zh) 一种降低空调机升降面板功耗的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14670175U (zh) 一种hbs总线的通讯控制装置和多联机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