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9362U - 发声模组 - Google Patents
发声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79362U CN218679362U CN202222811092.4U CN202222811092U CN218679362U CN 218679362 U CN218679362 U CN 218679362U CN 202222811092 U CN202222811092 U CN 202222811092U CN 218679362 U CN218679362 U CN 21867936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or
- module
- shell
- connecting portion
- sub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发声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发声单体及振动器,发声单体设于模组外壳内并将模组外壳的内腔分隔为前腔与后腔,振动器设于后腔内,振动器包括罩体、振子组件、线圈及弹片组件,罩体连接模组外壳以与模组外壳合围出装配空间,振子组件、线圈及弹片组件分别位于装配空间内,弹片组件连接振子组件与罩体以使振子组件悬空,线圈对应于振子组件设置。与现有的发声模组相比,本发声模组中的振动器取消了与罩体合围出装配空间的底壳,创造性地使用罩体与模组外壳合围出装配空间,有效地增大了振动器的装配空间,使得振动器可以使用更大的振子组件以提升振动器的性能。或者,在振动器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本发声模组声学性能更优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换能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发声模组。
背景技术
发声模组是电子产品中重要的元器件,用于将电信号转变成声信号。电子产品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薄,且为了实现更多的功能,电子产品中的元器件越来越多,势必给发声模组预留的空间越来越小。
现有技术中,部分发声模组的后腔中会设置振动器,从而使得发声模组的后腔的总体积增大(可视为将电子产品中原本设置振动器的空间囊括进发声模组的后腔),然而振动器放置于发声模组内,振动器被发声模组上下壳包裹住,限制了振动器高度方向的增大,使振动器的性能无法进一步的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发声模组,旨在解决现有的发声模组中振动器性能差强人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发声模组,包括模组外壳、发声单体及振动器,所述发声单体设于所述模组外壳内并将所述模组外壳的内腔分隔为前腔与后腔,所述振动器设于所述后腔内,所述振动器包括罩体、振子组件、线圈及弹片组件,所述罩体连接所述模组外壳以与所述模组外壳合围出装配空间,所述振子组件、线圈及弹片组件分别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所述弹片组件连接所述振子组件与所述罩体以使所述振子组件悬空,所述线圈对应于所述振子组件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振子组件包括相连的永磁体和配重块,所述线圈对应于所述永磁体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为所述发声单体及所述线圈供电的导电线路板。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线路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发声单体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线圈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模组外壳的外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终端电路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一焊盘组和第二焊盘组,所述第一焊盘组与所述第二焊盘组不导通设置,所述导电线路板具有第一导通线路和第二导通线路,所述第一导通线路导通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焊盘组,所述第二导通线路导通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焊盘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所述线圈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罩体上设有固定部,所述罩体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模组外壳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罩体与所述模组外壳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模组外壳包括相连的上壳与下壳,所述上壳上设有开窗,所述开窗处密封连接有金属板,所述罩体与所述金属板合围出所述装配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板的边沿嵌入所述上壳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的发声模组相比,本发声模组中的振动器取消了与罩体合围出装配空间的底壳,创造性地使用罩体与模组外壳合围出装配空间,有效地增大了振动器的装配空间,使得振动器可以使用更大的振子组件以提升振动器的性能。
或者,在振动器性能不变的情况下,本发声模组的后腔体积更大,声学性能更优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声模组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声模组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细节A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发声模组中的振动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发声模组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细节B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模组外壳;11、前腔;12、后腔;13、上壳;131、金属板;132、翻边;14、下壳;
2、发声单体;
3、振动器;31、罩体;311、固定部;32、振子组件;321、永磁体;322、配重块;33、线圈;34、弹片组件;35、装配空间;
4、导电线路板;41、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3、第三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和/或”为例,包括方案,或方案,或和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发声模组,可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终端电子产品中。
请结合图1和图2,发声模组包括模组外壳1、发声单体2及振动器3,所述发声单体2设于所述模组外壳1内并将所述模组外壳1的内腔分隔为前腔11与后腔12,所述模组外壳1上设有出声口,所述出声口连通所述前腔11与外界,详细的,所述模组外壳1包括相连的上壳13与下壳14,所述上壳13与所述下壳14连接后合围出所述模组外壳1的所述内腔。
请结合图2至图4,所述振动器3设于所述后腔12内,所述振动器3包括罩体31、振子组件32、线圈33及弹片组件34,所述罩体31连接所述模组外壳1以与所述模组外壳1合围出装配空间35,所述振子组件32、线圈33及弹片组件34分别位于所述装配空间35内,所述弹片组件34连接所述振子组件32与所述罩体31以使所述振子组件32悬空,所述弹片组件34具有沿水平方向的弹性形变;所述线圈33对应于所述振子组件32设置,所述线圈33通电后驱使所述振子组件32沿水平方向移动。
所述振子组件32包括相连的永磁体321和配重块322,所述线圈33对应于所述永磁体321设置。可选的,所述配重块322靠近所述线圈33的一侧设有收容槽,所述永磁体321设于所述收容槽内。
如图1所示,还包括用于为所述发声单体2及所述线圈33供电的导电线路板4,所述导电线路板4包括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及第三连接部43,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发声单体2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与所述线圈33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41及第二连接部42均位于所述模组外壳1内,所述第三连接部43位于所述模组外壳1的外部,所述第三连接部43用于与终端电路电连接。
为让振动器3与发声单体2可以分别独立工作,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部43包括第一焊盘组和第二焊盘组,所述第一焊盘组与所述第二焊盘组不导通设置,所述导电线路板4具有第一导通线路和第二导通线路,所述第一导通线路导通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与所述第一焊盘组,所述第二导通线路导通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与所述第二焊盘组。
终端电路独立为所述第一焊盘组及第二焊盘组供电,也就是说,在终端电子产品中,发声单体2工作时,所述振动器3既可以是工作的,也可以是不工作的;振动器3工作时,所述发声单体2既可以工作的,也可以是不工作的。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发声单体2与振动器3的工作状态设置成同步,这既可以是通过软件控制来实现,也可以是通过硬件结构来实现,当通过硬件结构来实现时,导电线路板4上可以仅设置一整体导通线路,该整体导通线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及第三连接部43电连接。
如图3所示,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42位于所述装配空间35内并与所述模组外壳1连接固定,所述线圈33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42远离所述线圈33的一侧与所述模组外壳1连接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42还可以是通过热熔柱限位固定在所述模组外壳1上的。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所述罩体31上设有固定部311,所述罩体31通过所述固定部311与所述模组外壳1连接固定,所述固定部311与所述模组外壳1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胶粘连接、卡扣连接、螺钉连接等。
当所述后腔12内填充有吸音颗粒且所述吸音颗粒可以在所述后腔12中流动时,优选的,所述罩体31与所述模组外壳1密封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吸音颗粒进入所述装配空间35而影响振动器3的工作。当所述后腔12内未填充有可肆意流动的吸音颗粒时,优选所述装配空间35连通所述后腔12,这样所述装配空间35也可以发挥出后腔12的效果,从而增强发声模组的声学性能。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是实施例一的并列技术方案,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上壳13上设有开窗,所述开窗处密封连接有金属板131,所述罩体31与所述金属板131合围出所述装配空间35。相比于上壳13塑胶材质的其他区域,在结构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金属板131可以做得更薄一些,从而增大发声模组的后腔12的体积,另外,在后腔12体积一定的情况下,振子组件32可以设置得更大一些,从而增强振动器3的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金属板131属于模组外壳1的一部分。
所述金属板131的边沿嵌入所述上壳13中,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板131与所述上壳13为嵌件注塑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板131与所述上壳13还可以是采用其他方式连接的,例如,胶粘连接、卡接等。为降低金属板131与所述上壳13意外分离风险,所述金属板131的边沿设有翻边132,所述翻边132嵌入所述上壳13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罩体31的固定部311与所述金属板13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胶粘连接、焊接或其他连接方式。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模组外壳、发声单体及振动器,所述发声单体设于所述模组外壳内并将所述模组外壳的内腔分隔为前腔与后腔,所述振动器设于所述后腔内,所述振动器包括罩体、振子组件、线圈及弹片组件,所述罩体连接所述模组外壳以与所述模组外壳合围出装配空间,所述振子组件、线圈及弹片组件分别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所述弹片组件连接所述振子组件与所述罩体以使所述振子组件悬空,所述线圈对应于所述振子组件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子组件包括相连的永磁体和配重块,所述线圈对应于所述永磁体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为所述发声单体及所述线圈供电的导电线路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路板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发声单体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线圈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所述模组外壳的外部,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终端电路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部包括第一焊盘组和第二焊盘组,所述第一焊盘组与所述第二焊盘组不导通设置,所述导电线路板具有第一导通线路和第二导通线路,所述第一导通线路导通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焊盘组,所述第二导通线路导通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焊盘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装配空间内,所述线圈固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上设有固定部,所述罩体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模组外壳连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与所述模组外壳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外壳包括相连的上壳与下壳,所述上壳上设有开窗,所述开窗处密封连接有金属板,所述罩体与所述金属板合围出所述装配空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声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板的边沿嵌入所述上壳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11092.4U CN218679362U (zh) | 2022-10-24 | 2022-10-24 | 发声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811092.4U CN218679362U (zh) | 2022-10-24 | 2022-10-24 | 发声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79362U true CN218679362U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5563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811092.4U Active CN218679362U (zh) | 2022-10-24 | 2022-10-24 | 发声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79362U (zh) |
-
2022
- 2022-10-24 CN CN202222811092.4U patent/CN21867936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708475U (zh) | 多功能电声器件 | |
CN210112275U (zh) | 振动传感器和音频设备 | |
CN205596332U (zh) | 扬声器模组 | |
CN104883648B (zh) | 振动扬声器 | |
CN111988713B (zh) |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 |
CN111131980A (zh) | 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114501255A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4466293B (zh) |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1970590A (zh) | 扬声器箱及终端设备 | |
CN112468908B (zh) | 扬声器箱及其装配方法 | |
CN208638716U (zh) | 扬声器箱 | |
CN218679362U (zh) | 发声模组 | |
CN208445745U (zh) | 一种扬声器 | |
CN215647335U (zh) | 一种扬声器模组 | |
CN212812012U (zh) | 发声器件 | |
CN214381375U (zh) | 扬声器和电子设备 | |
CN218679361U (zh) | 发声模组 | |
CN210431857U (zh) | 结构紧凑的微型扬声器 | |
CN208285537U (zh) | 发声装置 | |
CN215499426U (zh) | 扬声器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6291335U (zh) | 一种扬声器模组和电子设备 | |
CN216775023U (zh) | 扬声器和发声设备 | |
CN218920605U (zh) | 一种扬声器单体及发声模组 | |
CN214799552U (zh) | 扬声器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 |
CN213991005U (zh) | 一种平卡连接线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扬声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