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3331U - 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73331U
CN218673331U CN202223319357.5U CN202223319357U CN218673331U CN 218673331 U CN218673331 U CN 218673331U CN 202223319357 U CN202223319357 U CN 202223319357U CN 218673331 U CN218673331 U CN 218673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branch
temperature
heat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935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Zhongke Medical Technolog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Zhongke Medical Technolog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Zhongke Medical Technolog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Zhongke Medical Technolog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1935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73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73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73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该多支路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总路;汇合换热系统,包括:汇合换热器,与换热总路热耦合,包括循环侧总出口和循环侧总进口;至少两个负载支路,负载支路与对应的单区负载热耦合;及汇合调温组件,用于调节循环侧总出口传输向至少两个负载支路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以及平衡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平衡换热器,平衡换热器与换热总路热耦合,并包括循环侧出口和循环侧进口;至少两个平衡支路,平衡支路与多区负载的对应分区热耦合;及至少两个平衡调温组件,平衡调温组件用于调节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传输向平衡支路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该多支路换热装置可以实现对复杂系统的散热。

Description

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流体循环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
背景技术
一些医疗设备包括多个系统、进而包括多个高热流密度的关键部件。针对医疗设备的散热需求,常用的散热措施有风冷、水冷及电子氟化液浸没式等。
风冷散热系统的对流换热系数小,一旦电子器件热耗较大就需要有风扇进行强制对流换热。风扇在满负荷工作时会带来噪音,再加上空气本身的比热容低,因此风冷散热系统具有体积大、噪音较大、散热功率较低的缺点;此外,因为风扇切割磁场因而无法在磁场中工作。在结构分布缜密、有无磁需求的医疗设备中不能使用风冷散热系统。
电子氟化液浸没式散热系统里使用的不导电工质可以解决电子器件短路的风险,但因为国内市场小的原因导致该工质极其昂贵,并且因为氟化液工质的兼容性使得对环路管线材质的要求比较高。
水冷散热系统因为水介质比热容较大、换热效率高且工质成本低而经常被选用,常以水冷板的形式紧贴高热流密度工作部件内进行高效散热。
医疗设备内高热流密度关键部件繁多且热耗差距大,导致水冷板需求水温与流量不一致,给水冷机和换热系统的方案设计带来一定难度,若有类似单部件多区域控温的特殊供应需求,会给换热系统设计带来更大的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复杂热负荷设备的稳定运行问题,提供一种多支路换热装置以及一种医疗设备。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多支路换热装置,多支路换热装置用于与多区负载换热且与至少两个单区负载换热,该多支路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总路;汇合换热系统,包括:汇合换热器,与换热总路热耦合,包括循环侧总出口和循环侧总进口;至少两个负载支路,负载支路与对应的单区负载热耦合并串联于循环侧总出口与循环侧总进口之间;及汇合调温组件,用于调节循环侧总出口传输向至少两个负载支路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以及平衡换热系统,包括:至少两个平衡换热器,平衡换热器与换热总路热耦合,并包括循环侧出口和循环侧进口;至少两个平衡支路,平衡支路与多区负载的对应分区热耦合,且平衡支路串联于对应的循环侧出口和对应的循环侧进口之间;及至少两个平衡调温组件,平衡调温组件用于调节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传输向平衡支路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多支路换热装置,能够实现针对性的换热控温,保证换热效果平衡,并可对多负载进行不同换热介质温度的供给。此外,该多支路换热装置的层级设置还有助于使其不同部件被安装到不同的建筑空间中,以保障被换热的各个负载安全、稳定的运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合调温组件包括三通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至三通阀的出口的通路串联于循环侧总出口与至少两个负载支路之间,三通阀的第二进口与循环侧总进口并联。
如此设置,该多支路换热装置可通过控制三通阀的流量控制汇合换热系统的换热效果,可根据热耗需求的变化供给不同温度换热介质,反应速度快、调整速度快。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平衡调温组件包括三通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至三通阀的出口的通路串联于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与对应的平衡支路之间,三通阀的第二进口与对应的循环侧进口并联。
如此设置,该多支路换热装置可通过控制一个三通阀的流量控制对应这个三通阀的平衡支路的换热介质温度,继而可控制平衡换热系统的各个平衡支路的换热介质温度。该多支路换热装置可调控输送向不同分区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使得多区负载的换热状态平衡,保证正常工作需求。此外,三通阀的连接方式比较巧妙,有效利用了整个装置的温度循环特性,该多支路换热装置的能耗较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合调温组件包括第一加热器,平衡调温组件包括第二加热器。
如此设置,该多支路换热装置的水循环系统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合换热系统输送的换热介质及平衡换热系统输送的换热介质均与换热总路输送的换热介质不同。
如此设置,可以实现不同的换热效果,还可以实现在不同工作空间安装不同换热介质的管路,可提高安全性、维护服务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支路换热装置还包括风冷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冷水机组与换热总路连通;汇合换热器及平衡换热器均为液冷换热器。
如此设置,可提高汇合换热系统及平衡换热系统的效率,并可降低二者运行的噪音,还可保证多支路换热装置的整体换热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合换热系统包括供应管和汇流管;负载支路包括供应支管和汇流支管,供应支管通过供应管而与循环侧总出口连通,汇流支管通过汇流管而与循环侧总进口连通;多支路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一水泵,第一水泵用于泵送供应管输送的传热介质。
如此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汇合换热系统内换热介质的循环,并可保证向各负载支路供应换热介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平衡换热系统包括回流管;平衡支路包括分区支管和回流支管,分区支管与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串联,回流支管与对应的循环侧进口串联,且回流支管通过回流管而与多区负载热耦合;多支路换热装置还包括第二水泵,第二水泵用于泵送回流管输送的传热介质。
如此设置,可有效保证平衡换热系统内换热介质的循环,并可保证向每个分区支管供应换热介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支路换热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和至少两组温度传感器,每组温度传感器包括介质温度传感器和分区温度传感器,介质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经过平衡调温组件调节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分区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对应分区的温度,控制系统与至少两组温度传感器通信连接并与至少两个平衡调温组件通信连接,控制系统被配置为:根据至少两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平衡调温组件被配置为:响应于控制信号调节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传输向平衡支路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如此设置,该多支路换热装置能够快速、准确地控制所供应的换热介质的温度,有效地保证多区负载的换热效果、保障多区负载的运行性能。
本公开实施方式在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医疗设备,该医疗设备包括:多区负载,包括至少两个分区;至少两个单区负载;以及前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
该医疗设备运行时具有复杂的温度状态,但是能够保证稳定地工作,具有良好的热平衡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医疗设备被设置于相互隔离的第一建筑空间、第二建筑空间及第三建筑空间,其中,多区负载及至少两个单区负载位于第一建筑空间,汇合换热器、汇合调温组件、至少两个平衡换热器及至少两个平衡调温组件位于第二建筑空间,换热总路位于第三建筑空间。
该医疗设备具有较安全的运行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医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汇合换热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平衡换热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换热总路;2、第一总管;3、第二总管;4、汇合换热系统;5、汇合换热器;6、汇合调温组件;7、负载支路;8、供应支管;9、汇流支管;10、平衡换热系统;11、第一平衡换热器;12、第二平衡换热器;13、第一平衡调温组件;14、第二平衡调温组件;15、第一介质温度传感器;16、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17、控制系统;18、线缆;19、第一水泵;20、第二水泵;21、循环侧总出口;22、循环侧总进口;23、换热侧总进口;24、换热侧总出口;25、供应管;26、汇流管;27、第一三通阀的出口;28、第一三通阀的第二进口;29、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30、回流管;31、第一循环侧出口;32、第一循环侧进口;33、第一换热侧进口;34、第一换热侧出口;35、第一平衡支路;36、第一回流支管;37、第一分区支管;38、第二三通阀的第二进口;39、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进口;40、第二三通阀的出口;50、冷水机组;100、多支路换热装置;200、医疗装置;201、单区负载;202、多区负载;203、第一分区;204、第二分区;300、医疗设备;401、第一建筑空间;402、第二建筑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方式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实施方式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公开实施方式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公开实施方式不受下面公开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垂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方式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方式的限制。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示例性地,第一分区也可被称作第二分区,第二分区也可被称作第一分区。在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柔性连接,也可以是沿至少一个方向的刚性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使直接相连同时存在中间媒介,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设置”、“固定”等可以广义理解为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方式中的具体含义。
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医疗设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医疗设备300包括多支路换热装置100和医疗装置200。多支路换热装置100用于与医疗装置200换热,例如对医疗装置200降温。可以理解,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多支路换热装置100也可用于对其他各种有换热需求的装置进行换热。
示例性地,医疗装置200包括多区负载202及至少两个单区负载201。多区负载202可例如是分子影像探测器,也可以是其他的器件,多区负载202的各个分区热耗不同但是需求各分区温度均衡,以使多区负载202的运行性能保持得好。单区负载201可以是医疗装置200中其他有换热需求的器件。
示例性地,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多支路换热装置100包括换热总路1、汇合换热系统4及平衡换热系统10。
换热总路1可用于与外界换热。示例性地,换热总路1包括第一总管2和第二总管3。第二总管3可用于输送温度较低的换热介质,第一总管2可用于输送温度较高的换热介质。
汇合换热系统4可包括汇合换热器5、汇合调温组件6以及至少两个负载支路7。例如图1示出了四个负载支路7,但并不以此为限。
参阅图2,图2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汇合换热系统的局部结构。汇合换热器5可以与换热总路1热耦合,以交换热量/冷量。示例性地,汇合换热器5包括循环侧总出口21、循环侧总进口22、换热侧总进口23及换热侧总出口24。循环侧总出口21和循环侧总进口22连通;换热侧总进口23和换热侧总出口24连通。换热侧总进口23可与换热总路1的第二总管3串联,换热侧总出口24可与第一总管2串联。
如图1和图2所示,负载支路7可与单区负载201一一对应地热耦合。负载支路7串联于循环侧总出口21与循环侧总进口22之间,每个负载支路7均可与汇合换热器5形成循环的回路。示例性地,汇合换热系统4包括设置于单区负载201的冷板(未示出)。冷板用于与单区负载201进行热量/冷量的交换。负载支路7与冷板连通。
汇合调温组件6用于调节循环侧总出口21传输向至少两个负载支路7的换热介质的温度。根据单区负载201的换热需求,汇合调温组件6也可以不工作。
在示例性地实施方式中,汇合换热系统4包括供应管25和汇流管26。负载支路7包括供应支管8和汇流支管9。供应支管8通过供应管25而与循环侧总出口21连通,汇流支管9通过汇流管26而与循环侧总进口22连通。多支路换热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水泵19,第一水泵19用于泵送供应管25输送的传热介质。
参阅图3,图3示出了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平衡换热系统的局部结构。平衡换热系统10可包括至少两个平衡换热器、至少两个平衡支路及至少两个平衡调温组件。如图1所示,示例性地,一组对应的平衡换热器、平衡支路及平衡调温组件可用于构成一个回路。例如,第一平衡换热器11、第一平衡调温组件13及对应的第一个平衡支路可用于构成一个回路;第二平衡换热器12、第二平衡调温组件14及对应的第二个平衡支路可用于构成另一个回路。图1中示出了四个回路,对应多区负载202的四个分区,但并不以此为限,例如可为三个或者更多个。
每个平衡换热器均可与换热总路1热耦合。示例性地,第一平衡换热器11包括第一循环侧出口31、第一循环侧进口32、第一换热侧进口33以及第一换热侧出口34。第一循环侧出口31与第一循环侧进口32连通;第一换热侧进口33与第一换热侧出口34连通。每个平衡换热器的换热侧进口均可与换热总路1的第二总管3串联,每个平衡换热器的换热侧出口均可与第一总管2串联。
第一平衡支路35与第一分区203热耦合,第一平衡支路35串联于第一循环侧出口31和第一循环侧进口32之间并可形成回路。示例性地,第二平衡支路与第二分区204热耦合。
示例性地,第一平衡调温组件13用于调节第一循环侧出口31传输向第一平衡支路35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在示例性地实施方式中,平衡换热系统10包括回流管30。示例性地,第一平衡支路35包括第一分区支管37和第一回流支管36。第一回流支管36通过回流管30而与多区负载202热耦合。可理解的,每个平衡支路的分区支管与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串联,回流支管与对应的循环侧进口串联。多支路换热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水泵20,第二水泵20用于泵送回流管30输送的传热介质。
医疗装置包括繁多的高热流密度关键部件,这些部件热耗差距大、多区控温需求复杂。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的多支路换热装置可实现对多区负载的多个分区控温,保证各分区的温度平衡;可以对多个单区负载进行散热。该多支路换热装置可进行扩展,以为更多负载降温。
在示例性地实施方式中,汇合调温组件6包括三通阀,该三通阀可包括两个进口和一个出口,即第一三通阀的出口27、第一三通阀的第二进口28及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29。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三通阀的第一进口29至第一三通阀的出口27的通路串联于循环侧总出口21与至少两个负载支路7之间,第一三通阀的第二进口28与循环侧总进口22并联。汇流管26所传输的换热介质可经汇合换热器5换热,也可以有一部分经过汇合调温组件6的三通阀而混入经循环侧总出口21传输出的另一部分换热介质中。
在示例性地实施方式中,平衡调温组件包括三通阀。如图1所示,平衡换热系统10可包括四个三通阀。示例性地,第一平衡调温组件13包括第二三通阀,该第二三通阀可包括两个进口和一个出口,即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进口39、第二三通阀的第二进口38及第二三通阀的出口40。第二三通阀的第一进口39至第二三通阀的出口40的通路串联于第一循环侧出口31至第一平衡支路35的第一分区支管37之间,第二三通阀的第二进口38与第一循环侧进口32并联。回流管30所传输的换热介质可分散到各个平衡换热器进行换热。在每个分区回路中,例如图3所示的回路,一部分换热介质经第一平衡支路35的第一回流支管36而至第一平衡换热器11换热,继而经第一循环侧出口31传输向第一分区支管37;也可有一部分换热介质经第二三通阀的第二进口38而直接传输向第一分区支管37,与前一部分经过换热的换热介质混合。
示例性地,汇合调温组件6的三通阀和各平衡调温组件的三通阀均可为电控三通阀,可响应于控制信号而控制自身阀门的开度。
多支路换热装置还包括控制系统17和至少两组温度传感器,每组温度传感器包括介质温度传感器和分区温度传感器(未示出)。分区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对应分区的温度。参考图1,对应第一分区203的第一组温度传感器包括第一介质温度传感器15;对应第二分区204的第二组温度传感器包括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16。第一介质温度传感器15用于监测经过第一平衡调温组件13调节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第二介质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经过第二平衡调温组件14调节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控制系统17与各组温度传感器通信连接,例如通过线缆18通信连接。控制系统17与各平衡调温组件通信连接。控制系统17被配置为:根据至少两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生成控制信号。平衡调温组件被配置为:响应于控制信号调节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传输向平衡支路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通过设置控制系统17及各组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控多区负载202各个区域的温度及供应至各个分区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可以实时调节各个平衡调温组件从而控制换热介质的温度,以快速地平衡各个分区的温度。该医疗设备300持续工作时,多区负载202的各分区温度能够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该医疗设备能够始终保持最佳性能输出。
该医疗设备300在工作时,各个负载都可发热,多区负载202的各区可能有不同的发热量。这些热量可通过冷板交换到汇合换热系统4及平衡换热系统10中,例如汇流支管9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相对供应支管8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第一回流支管36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相对第一分区支管37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升高。汇合换热系统4及平衡换热系统10的热量可换热给换热总路1。示例性地,多支路换热装置100可包括冷水机组50。换热总路1的传导的热量通过冷水机组50最终散热到户外空气。
示例性地,多区负载202可以例如是分子影像探测器。平衡换热系统10可包括位于各个分区的冷板。控制系统17可通过各平衡调温组件控制各分区支管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例如为大于露点温度的20℃。分子影像探测器保持高性能输出。
当第一分区203的热耗较大、继而发热严重而导致第一分区温度传感器生成高温信号时,控制系统17可根据该高温信号控制第一平衡调温组件13降低换热介质的温度至例如16℃。示例性地,控制系统17可根据该高温信号发出控制信号;第一平衡调温组件13响应于该控制信号可调整三通阀的阀门开度,以实现第一分区支管37的换热介质降温。可以使第一分区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降至与其他分区的温度达到平衡。
当第一分区203的热耗降低、继而发热下降而导致第一分区温度传感器生成低温信号时,控制系统17可根据该低温信号发出控制信号;第一平衡调温组件13响应于该控制信号可调整三通阀的阀门开度,以升高换热介质的温度至例如24℃。
同理,当第二分区204的热耗变化导致第二分区温度传感器监控的温度变化时,控制系统17也可以控制第二平衡调温组件14来稳定第二分区204的温度。分子影像探测器可保持高性能输出。
示例性地,可通过调整三通阀的阀门开度实现第一分区支管37的换热介质升温。可以使第一分区温度传感器监测的温度升至与其他分区的温度达到平衡。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合调温组件6及平衡调温组件可分别包括电子球阀或闸阀,继而可通过控制换热介质流量的方式控制不同负载或不同区域的供冷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汇合调温组件6包括第一加热器,平衡调温组件包括第二加热器。各加热器可响应于控制系统17的控制信号而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区负载202处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设计为露点温度以上的温度值。在例如第二分区204的热耗增大导致第二分区温度传感器探测的温度值比其他分区的高时,控制系统17可控制其他分区对应的平衡调温组件提升换热介质的温度,使得各个分区的温度重新达到平衡,保证多区负载202的高性能工作。
在一些情况下,多区负载202的各个分区的热耗不同,但是需要各分区的温度尽可能低。示例性地,可在各分区支管增加电子球阀(未示出),该电子球阀可与控制系统17通信连接。可将通过各平衡换热器和平衡调温组件的换热介质的温度设置为露点温度以上的最低温度例如20℃。例如第一分区203的热耗增加导致温度升高,控制系统17根据第一分区传感器发出的高温信号,可控制电子球阀的开度以控制第一分区支管37的流量以降低其中的换热介质温度,继而使得多区负载202持续保持20℃下的高性能运行。
示例性地,多区负载202中,第一分区203需求20℃的工作温度,第二分区需求30℃的工作温度。换热总路1的冷量可通过各平衡换热器传递到平衡换热系统10的各个回路中,各分区的热量传递到各平衡支路中继而通过各平衡换热器传递到换热总路继而传递到户外大气。各平衡支路的分区支管中换热介质的温度通过平衡换热器及平衡调温组件控制。多支路换热装置100可实现对多区负载202的各区的温度控制,保持第一分区203和第二分区204具有期望的温度平衡状态。
示例性地,多个单区负载201工作发热,其中例如第一个单区负载因为工作环境的凝露条件特殊或工作性能需求,使得对应的供应支管8的换热介质温度与其他的供应支管8的换热介质温度有不同的要求且控温精度高。此时,可配置其他的单区负载201的供应支管8的换热介质温度为无凝露下的较低温度例如20℃,在对应第一个单区负载的供应支管8设置电加热器。第一个单区负载所热耦合的供应支管8中的换热介质,可受到二次调节,实现不同的冷量供应且控温精度较高。
示例性地,也可以对第一个单区负载对应的负载支路7设置换热器和三通阀,汇流支管9的高温换热介质可混合到换热器提供的低温换热介质中,以控制供应支管8内的换热介质温度。多支路换热装置100可在不降低其他单区负载201的温度的情况下保证第一个单区负载得到足够、可控的降温。
示例性地,汇合换热系统4输送的换热介质与换热总路1输送的换热介质不同。平衡换热系统10输送的换热介质与换热总路1输送的换热介质不同。例如,汇合换热系统4和平衡换热系统10可输送水,换热总路1可输送氟利昂或氟化液。可选地,在泄漏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汇合换热系统4和平衡换热系统10也可输送氟利昂或电子氟化液。
参考图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医疗设备300被设置于相互隔离的第一建筑空间401、第二建筑空间402及第三建筑空间。多区负载202及至少两个单区负载201位于第一建筑空间401,汇合换热器5、汇合调温组件6、至少两个平衡换热器及至少两个平衡调温组件位于第二建筑空间402,换热总路1可位于室外。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总路1可连通至冷水机组50。冷水机组50可通过场务水冷却。换热总路1可位于第三建筑空间。通过配置医疗设备300及多支路换热装置100的各个部件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使得传输不同换热介质的管路可位于不同建筑空间。如此设置,增加了第一建筑空间401内的安全性。
示例性地,冷水机组50可以为风冷式冷水机组。风冷式冷水机组可设置于室外,并与换热总路1连通。汇合换热器5及各平衡换热器均为液冷换热器,例如板式换热器或钛管换热器。如此设置,可降低第一建筑空间401内的噪音。示例性地,可在风冷式冷水机组设置机柜,机柜设有隔音装置和吸音装置,可弱化噪音。可选地,冷水机组50可为水冷式制冷方式。
以上公开的各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公开的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创造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创造要求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多支路换热装置,用于与多区负载(202)换热且与至少两个单区负载(201)换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支路换热装置(100)包括:
换热总路(1);
汇合换热系统(4),包括:
汇合换热器(5),与所述换热总路(1)热耦合,包括循环侧总出口(21)和循环侧总进口(22);
至少两个负载支路(7),所述负载支路(7)与对应的单区负载(201)热耦合并串联于所述循环侧总出口(21)与所述循环侧总进口(22)之间;及
汇合调温组件(6),用于调节所述循环侧总出口(21)传输向所述至少两个负载支路(7)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以及
平衡换热系统(10),包括:
至少两个平衡换热器,所述平衡换热器与所述换热总路(1)热耦合,并包括循环侧出口和循环侧进口;
至少两个平衡支路,所述平衡支路与所述多区负载(202)的对应分区热耦合,且所述平衡支路串联于对应的循环侧出口和对应的循环侧进口之间;及
至少两个平衡调温组件,所述平衡调温组件用于调节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传输向平衡支路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其中,所述汇合调温组件(6)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第一进口至所述三通阀的出口的通路串联于所述循环侧总出口与所述至少两个负载支路(7)之间,所述三通阀的第二进口与所述循环侧总进口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其中,所述平衡调温组件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第一进口至所述三通阀的出口的通路串联于所述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与对应的平衡支路之间,所述三通阀的第二进口与所述对应的循环侧进口并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其中,所述汇合调温组件(6)包括第一加热器,所述平衡调温组件包括第二加热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其中,所述汇合换热系统(4)输送的换热介质及所述平衡换热系统(10)输送的换热介质均与所述换热总路(1)输送的换热介质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其中,还包括风冷式冷水机组,所述风冷式冷水机组与所述换热总路(1)连通;汇合换热器(5)及所述平衡换热器均为液冷换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其中,所述汇合换热系统(4)包括供应管(25)和汇流管(26);所述负载支路(7)包括供应支管(8)和汇流支管(9),所述供应支管(8)通过所述供应管(25)而与所述循环侧总出口(21)连通,所述汇流支管(9)通过所述汇流管(26)而与所述循环侧总进口(22)连通;
所述多支路换热装置(100)还包括第一水泵(19),所述第一水泵(19)用于泵送所述供应管(25)输送的传热介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其中,所述平衡换热系统(10)包括回流管(30);所述平衡支路包括分区支管和回流支管,所述分区支管与所述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串联,所述回流支管与所述对应的循环侧进口串联,且所述回流支管通过所述回流管(30)而与所述多区负载(202)热耦合;
所述多支路换热装置(100)还包括第二水泵(20),所述第二水泵(20)用于泵送所述回流管(30)输送的传热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其中,还包括控制系统(17)和至少两组温度传感器,每组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介质温度传感器和分区温度传感器,所述介质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经过所述平衡调温组件调节的换热介质的温度,所述分区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对应分区的温度,
所述控制系统(17)与所述至少两组温度传感器通信连接并与所述至少两个平衡调温组件通信连接,所述控制系统(17)被配置为:根据所述至少两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生成控制信号;
所述平衡调温组件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控制信号调节对应的循环侧出口传输向平衡支路的换热介质的温度。
10.一种医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区负载(202),包括至少两个分区;
至少两个单区负载(201);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多支路换热装置(100)。
CN202223319357.5U 2022-12-09 2022-12-09 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 Active CN218673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9357.5U CN218673331U (zh) 2022-12-09 2022-12-09 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9357.5U CN218673331U (zh) 2022-12-09 2022-12-09 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73331U true CN218673331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48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9357.5U Active CN218673331U (zh) 2022-12-09 2022-12-09 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733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3290B2 (en) 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minimiz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cooling liquid-cooled electronics racks
CA2406331C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08012513B (zh) 一种无需行间空调的数据中心及其散热系统
US9769954B2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for a computer cabinet
US20060065000A1 (en) Redundant upgradeable, modular data center cooling apparatus
US20190343026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for cabinet server
JP5524467B2 (ja) サーバ室用空調システム
CN109769381B (zh) 散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US20180228059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ol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oling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WO2018007234A2 (en) Combined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N115000577A (zh) 一种储能柜温度控制系统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15692927A (zh) 一种液冷储能机组的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210120753U (zh) 散热系统及电子设备
CN218673331U (zh) 多支路换热装置、医疗设备
JP2019525110A (ja) 加熱システム
CN209845599U (zh) 一种冷却装置及服务器机柜系统
JP2001241735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EP1547182B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CN108471694B (zh) 分区域独立制冷温控装置及温度控制方法
CN114562775B (zh)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TW201947350A (zh) 用於機櫃伺服器的液冷系統
CN114390851A (zh) 一种机房散热降温系统、机房
CN217563997U (zh) 一种液冷系统
CN212511692U (zh) 液冷空调系统
CN219977165U (zh) 一种热交换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