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2791U - 直冷式冷柜 - Google Patents

直冷式冷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72791U
CN218672791U CN202222584868.3U CN202222584868U CN218672791U CN 218672791 U CN218672791 U CN 218672791U CN 202222584868 U CN202222584868 U CN 202222584868U CN 218672791 U CN218672791 U CN 218672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st
air
air inlet
guiding
evapor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848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绍红
成俊亮
李忠敏
任伟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Special Refriger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848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72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72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72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fros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直冷式冷柜,包括具有储物间室的柜体、设置在柜体上并用于开启或关闭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和引霜模块;制冷机组包括顺次相连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引霜模块具有与储物间室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设置在风道内的冷凝单元和风机,风机用于驱动储物间室内的空气从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且进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开口的位置。本实用新型它能够通过引霜模块的设置将储物间室内的空气导引到引霜模块上凝结成霜,有效减少储物间室内壁的结霜,同时将进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开口位置能够避免空气中的水蒸气过多的在储物间室内停留。

Description

直冷式冷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直冷式冷柜。
背景技术
直冷式制冷设备如直冷式卧式冷柜,一般采用直冷的方式为储物间室提供冷量,直冷式卧式冷柜的柜体一般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上的内胆,制冷式卧式冷柜的蒸发器一般保留绕设在内胆外的蒸发管,冷量通过导热和自然辐射的方式从蒸发管传导至内胆的储物间室内。
直冷式卧式冷柜由于门体经常开启,在门体开启后外界空气会进入到储物间室内,外界空气中混合有水蒸气,水蒸气在进入到储物间室后当触碰到储物间室的内壁的时候,由于储物间室的内壁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在储物间室的内壁上,从而在储物间室的内壁上凝结成冰霜,冰霜的长期积累会影响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直冷式冷柜,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通过引霜模块的设置将储物间室内的空气导引到引霜模块上凝结成霜,有效减少储物间室内壁的结霜,同时将进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开口位置能够使进入到储物间室内的湿热空气最快的被进风口吸入,避免空气中的水蒸气过多的在储物间室内停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直冷式冷柜,包括具有储物间室的柜体、设置在所述柜体上并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和引霜模块;所述制冷机组包括顺次相连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
所述引霜模块具有与储物间室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的冷凝单元和风机,所述风机用于驱动储物间室内的空气从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且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开口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引霜模块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内,并包括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内壁上的壳体,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风机和所述冷凝单元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支撑在所述储物间室相对的两内壁上,所述壳体整体呈板状并沿储物间室的开口方向延伸设置以将所述储物间室分成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
所述进风口包括朝第一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朝第二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二进风口。
进一步的,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靠近储物间室底部的位置;
所述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储物间室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连通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并朝所述间隙部开口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柜体呈矩形并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壳体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沿所述柜体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柜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柜体包括形成所述储物间室的内胆,所述蒸发器包括绕设在所述内胆外的蒸发盘管;
所述冷凝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凝霜蒸发器,所述凝霜蒸发器具有与所述蒸发盘管连通的凝霜蒸发盘管。
进一步的,所述凝霜蒸发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引霜模块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包括导风本体和设置在导风本体上的连通孔;
所述导风本体将所述壳体内空间分成进风腔和在竖向方向上位于进风腔下侧的出风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所述进风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为涡轮风机,并具有轴向进风侧和径向出风侧,所述轴向进风侧朝所述进风腔暴露,所述径向出风侧与所述连通孔位置相对并朝所述出风腔暴露。
进一步的,所述凝霜蒸发盘管与所述蒸发盘管串联设置,且所述凝霜蒸发盘管设置在所述蒸发盘管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
或所述凝霜蒸发盘管与所述蒸发盘管并联设置,所述节流装置包括与所述凝霜蒸发盘管串联设置的凝霜毛细管和与所述蒸发盘管串联设置的制冷毛细管,所述凝霜毛细管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制冷毛细管的截面尺寸。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引霜模块的设置将储物间室内的空气导引到引霜模块上凝结成霜,有效减少储物间室内壁的结霜,同时将进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开口位置能够使进入到储物间室内的湿热空气最快的被进风口吸入,然后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够迅速的凝结在引霜蒸发器上,避免空气中的水蒸气过多的在储物间室内停留,避免水蒸气在触碰储物间室的内壁的时候实现结霜成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直冷式制冷设备的第一种制冷机组供冷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直冷式制冷设备的第二种制冷机组供冷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直冷式制冷设备的第三种制冷机组供冷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直冷式制冷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直冷式制冷设备的主视图;
图6是图5中GG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5中NN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5中FF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直冷式制冷设备中引霜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直冷式制冷设备中引霜模块的分解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直冷式制冷设备中引霜模块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1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制冷式制冷设备中测冰单元及引霜模块的第一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制冷式制冷设备中测冰单元及引霜模块的第二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柜体,10-储物间室,100-间隙部,101-第一间室,102-第二间室,11-内胆,12-柜壳体,13-压机仓,14-接水盒,
2-制冷机组,21-压缩机,22-冷凝器,23-节流装置,231-凝霜毛细管,232-制冷毛细管,24-制冷蒸发器,241-蒸发盘管,
3-引霜模块,31-引霜蒸发器,311-引霜蒸发盘管,312-导热翅片,313-控制单元,32-导水盘,33-导水通道,331-进水口,332-排水管,
35-进风口,36-出风口,361-第一出风口,362-第二出风口,37-壳体,371-底座,372-盖板,373-进风腔,374-出风腔,
38-导风件,381-导风本体,39-导风隔板,
4-风机组件,41-风机,
5-除霜单元,51-加热件,
6-测冰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图1-12所示,公开了一种直冷式制冷设备,包括具有储物间室10的柜体1、设置在所述柜体1上并用于开启或关闭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2和引霜模块3;所述制冷机组包括顺次相连的压缩机21、冷凝器22、节流装置23和制冷蒸发器24;
所述引霜模块3包括引霜蒸发器31和导流单元,所述导流单元用于驱使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在所述引霜蒸发器31与所述储物间室10之间循环流动,且在流经引霜蒸发器31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所述引霜蒸发器31上。
现有技术中从外界进入到储物间室10内的湿热空气在碰触到储物间室10的内壁的时候容易在储物间室10的内壁上结霜。由于采用直冷的方式供冷,制冷蒸发器24包括缠绕在内胆外的蒸发盘管,蒸发盘管传输的冷量通过导热和自然辐射的方式从蒸发管传导至储物间室10内,储物间室10的内壁直接接受来自蒸发盘管的冷量,因此储物间室10的内壁的温度相对较低,储物间室10内从外界进入的湿热空气在触碰到储物间室10的内壁上的时候容易凝结,从而在储物间室10的内壁上形成冰霜。可以理解的是,在储物间室10的内壁上结冰霜必然会影响冷量向储物间室10内传输的效率,从而影响制冷效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引霜模块3中导流单元的设置将进入到储物间室10内湿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导流到引霜蒸发器31所在的位置,由于引霜蒸发器31表面温度较低,储物间室10内湿热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流经引霜蒸发器31的时候会凝结结霜在引霜蒸发器31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使进入到储物间室10内的水蒸气集中结霜在引霜蒸发器31上,从而可以减少储物间室10内湿热空气在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结霜,进而减缓了因储物间室10的内壁结霜造成的制冷蒸发器对储物间室10供冷效率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导流单元包括风机组件4,所述风机组件4包括风机41,通过风机41控制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在引霜蒸发器31和储物间室10内循环流动,并且在流动过程中空气中的湿热水蒸气在遇到冷的引霜蒸发器31的时候会发生凝结,从而在引霜蒸发器31上形成冰霜,从而去除了进入到储物间室10内的湿热空气。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的实现直冷供冷,如图6-7所示,所述柜体1包括柜壳体12和设置在柜壳体12上的内胆11,所述储物间室10形成在所述内胆11上,所述制冷蒸发器24包括绕设在所述内胆11外的蒸发盘管241;蒸发盘管241采用导热和自然辐射的方式将冷量传输到储物间室10的内部。可以理解的是,采用内胆11外缠绕蒸发盘管241的方式只是直冷供冷的一种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直接供冷的方式为储物间室10内部供冷,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10所示,所述引霜蒸发器31包括引霜蒸发器31,所述引霜蒸发器31具有与所述蒸发盘管241连通的引霜蒸发盘管311和设置在所述引霜蒸发盘管311上的导热翅片312。所述导热翅片312为设置在蒸发盘管311上的散热翅片,设置导热翅片312能够增大引霜蒸发盘管311上释放的冷量面积,从而更好的实现水蒸气在引霜蒸发器31上的凝结。
将所述蒸发盘管241设置成与引霜蒸发盘管311连通实质上是使引霜蒸发器31与蒸发盘管241共用一套制冷系统,从引霜蒸发盘管311内流动出的载冷剂在经过压缩机21后形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然后经过冷凝器22冷却,再经过节流装置23的节流降压,最后返回到引霜蒸发盘管311。引霜蒸发盘管311所对应的压缩机21、冷凝器22以及节流装置23与蒸发盘管241所对应的是同一套,利用一套制冷机组实现对引霜蒸发器31和制冷蒸发器24的供冷能够更好的节省制造成本,可以更充分的利用制冷机组,且不会占用太多的空间。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引霜蒸发器31和所述制冷蒸发器24也可以采用两套独立的制冷机组,也就是引霜蒸发器31有独立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节流装置对其进行制冷。
本实施例中以引霜蒸发器31与制冷蒸发器24共用一套制冷机组的方案为例展开描述,其中,如图1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引霜蒸发盘管311与制冷蒸发器24采用串联的方式连通,如图2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引霜蒸发盘管311与制冷蒸发器24采用并联的方式连通。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引霜蒸发盘管311与所述蒸发盘管241串联设置,且所述引霜蒸发盘管311设置在所述蒸发盘管241与所述节流装置23之间。本实施例中引霜蒸发盘管311实质上是串联在蒸发盘管241与节流装置23之间,引霜蒸发盘管311相对蒸发盘管241位于更靠近节流装置23的位置。
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使从节流装置23出来的载冷剂先为引霜蒸发盘管311提供冷量然后再为蒸发盘管241提供冷量,可以使引霜蒸发盘管311的温度相比于蒸发盘管241更低,从而能够更好的凝结流经蒸发盘管311上的空气中的水蒸气。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引霜蒸发盘管311与所述蒸发盘管241并联设置,所述节流装置23包括与所述引霜蒸发盘管311串联设置的凝霜毛细管231和与所述蒸发盘管241串联设置的制冷毛细管232,所述凝霜毛细管231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制冷毛细管232的截面尺寸。
将凝霜毛细管231截面尺寸设置成小于制冷毛细管232的截面尺寸,能够使凝霜毛细管231的节流降压的效果更好,从而使引霜蒸发盘管311的冷量相对更充足,可以使引霜蒸发盘管311的表面温度相较于蒸发盘管241的表面温度更低,从而能够使凝霜主要集中在引霜蒸发盘管311上,更好的实现在引霜蒸发盘管311上进行引霜。
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21、冷凝器22、凝霜毛细管231和引霜蒸发盘管311构成引霜蒸发回路,压缩机21、冷凝器22、制冷毛细管232和蒸发盘管241构成制冷蒸发回路,引霜蒸发回路和制冷蒸发回路并联设置,两个回路共用一套压缩机21和冷凝器22。引霜蒸发回路中的凝霜毛细管231和引霜蒸发盘管311与制冷蒸发回路中的制冷毛细管232和蒸发盘管241并联在一起。
所述引霜模块3还具有控制单元313,所述控制单元313包括流量控制件,所述流量控制件用于控制从冷凝器22流出的载冷剂向制冷毛细管232流动或向凝霜毛细管231流动。
本实施例通过流量控制件的设置使从冷凝器22流出的载冷剂选择性的流向制冷毛细管232或者凝霜毛细管231,通过流量控制件的设置能够避免载冷剂同时流向制冷毛细管232和凝霜毛细管231。
由于制冷蒸发器24与引霜蒸发盘管311并联设置,从冷凝器22流出的载冷剂会同时流向引霜蒸发盘管311和蒸发盘管241,但由于引霜蒸发盘管311的截面尺寸小于蒸发盘管241的截面尺寸,所以如果没有流量控制件的设置,冷凝器22流出的载冷剂会优先选择进入到蒸发盘管241,从而造成引霜蒸发盘管311上的冷量不充分,进而影响引霜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流量控制件的设置能够控制载冷剂单独的进入到引霜蒸发盘管311和蒸发盘管241,从而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在一种实施例中流量控制件包括设置在蒸发盘管241与冷凝器22之间的第一电控阀和设置在引霜蒸发盘管311与冷凝器22之间的第二电控阀。第一电控阀可以设置在蒸发盘管241与蒸发毛细管232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蒸发毛细管232与冷凝器22之间。相应的,第二电控阀可以设置在引霜蒸发盘管311与凝霜毛细管231之间或者第二电控阀设置在凝霜毛细管231与冷凝器22之间。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流量控制件也可以是设置在冷凝器22出口的三通阀,三通阀的两个出口分别与制冷毛细管232和凝霜毛细管231连通。
由于引入了流量控制件,流量控制件需要控制载冷剂是在引霜蒸发回路流动还是在制冷蒸发回路流动。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冷量的管理控制,在本实施例中在启动制冷蒸发回路之前先启动引霜蒸发回路,其中,所述制冷蒸发回路中包括制冷蒸发器24,所述制冷蒸发器24用于向制冷设备的储物间室10供冷;所述引霜蒸发回路中包括引霜蒸发器31,所述引霜蒸发器31用于凝结储物间室10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引霜蒸发器31包括所述引霜蒸发盘管311。
本实施例中实际上是先通过流量控制件控制载冷剂进入引霜蒸发器31的引霜蒸发盘管311内,当引霜蒸发器31的表面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后,关闭引霜蒸发回路,此时载冷剂无法进入到引霜蒸发盘管311内。然后通过流量控制件控制制冷蒸发回路导通,此时载冷剂可以进入到制冷蒸发回路,也就是使载冷剂从冷凝器出来后进入到制冷蒸发器24内。
本实施例先控制载冷剂为引霜蒸发器31提供冷量,使引霜蒸发器31的表面温度满足相应的需求,然后再控制载冷剂为制冷蒸发器供冷,也就是为储物间室10提供冷量。这样的设置在通过制冷蒸发器为储物间室10供冷的过程中,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可以在循环的过程中将空气中的湿热水蒸气凝结在引霜蒸发器31上,在储物间室10的内壁的温度降低之前就已经将储物间室10内的水蒸气凝结完毕。
可以理解的是,在启动引霜蒸发回路之后或同时控制导流单元的启动,其中,所述导流单元用于控制储物间室内的空气朝所述引霜蒸发器31流动。如上所述导流单元为风机组件4,也就是在冷量进入到引霜蒸发器31的时候就同时控制风机组件4运转使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朝引霜蒸发器31流动,当然也可以在引霜蒸发器31冷量下降后再控制风机组件4的运转,从而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导流单元,避免导流单元的空转。
可以理解的是,在启动引霜蒸发回路之前需要先关闭制冷蒸发回路,如上所述由于所述引霜毛细管231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制冷毛细管232的截面尺寸。所以如果制冷蒸发回路不关闭,载冷剂会优先选择进入到制冷蒸发回路中,从而不能实现引霜蒸发器31具有足够的冷量。
相反的,在开启制冷蒸发回路的时候可以同时控制引霜蒸发回路开启,也就是在引霜蒸发器31温度降低到满足要求后,可以控制载冷剂同时进入到引霜蒸发盘管311和蒸发盘管241,由于引霜毛细管231的截面尺寸小,只有少量的载冷剂进入,这不仅不会影响蒸发盘管241的供冷,而且也能维持引霜蒸发盘管311的冷量的需要。
本实施例中因为引霜毛细管231截面尺寸相对制冷毛细管232的截面尺寸更小,因此引霜蒸发器31的表面温度也相对更低,储物间室10内水蒸气更易凝结在引霜蒸发器31上,同时储物间室10内空气通过风机组件4也进行循环,更易让水蒸气凝结在引霜蒸发器31上。在本实施例中,在开启制冷蒸发回路的时候,同时关闭所述引霜蒸发回路,蒸发回路开启的时候储物间室10内的温度在降低,即便关闭引霜蒸发回路,引霜蒸发器31表面的温度在回升,但回升后的温度也低于制冷蒸发器,因此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还是优先选择凝结在引霜蒸发器31上。
在启动制冷蒸发回路之前先启动引霜蒸发回路可以在冰箱插电启动后进行,也可以在冰箱正常使用过程中进行,也就是可以通过引霜蒸发回路和制冷蒸发回路的来回切换控制制冷机组的启动或停止。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设定在预定周期T内,先控制所述引霜蒸发回路运行时长为t1,然后关闭引霜蒸发回路,控制制冷蒸发回路运行时长为t2,其中,t1+t2<T。
在本实施例中预定周期T可以设置成1h,t1设置为10min,t2设置为30min,也就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以一个小时为周期,先控制载冷剂为引霜蒸发器31供冷10分钟,然后制冷剂为制冷蒸发器供冷半小时,接着压机停机休息2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导流单元一直处于开启的状态,也就是风机组件4一直处于打开的状态,风机组件4用于循环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更好的利用压机的启停,避免压机长时间工作,进而造成压机的负荷较大,从而对压机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
上述实施例给出的方案是通过特定的周期控制流量控制件朝引霜蒸发器31流动还是朝向制冷蒸发器24流动,也就是朝引霜蒸发器31流动与否取决于设定的时间,该方式并不能精准的控制载冷剂为引霜蒸发器31供冷。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引霜模块3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测冰单元6,所述测冰单元6与所述控制单元313电性连接;所述测冰单元6包括测厚传感器,所述测厚传感器用于将所述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结冰厚度数据传输至所述控制单元313。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引霜蒸发回路和制冷蒸发回路也是并联设置,两个回路共用一套压缩机21和冷凝器22。引霜蒸发回路中的凝霜毛细管231和引霜蒸发盘管311与制冷蒸发回路中的制冷毛细管232和蒸发盘管241并联在一起。
当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结冰厚度超过第一预定值h1时,控制流量控制单元打开引霜蒸发回路,同时控制制冷蒸发回路关闭,此时从冷凝器22流出的载冷剂流入到引霜蒸发器31,载冷剂为引霜蒸发器31提供冷量以降低引霜蒸发器31表面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控制引霜蒸发回路打开的过程中同时控制风机组件4启动,在风机组件4的风机41驱动储物间室10内的冷量在引霜蒸发器31与储物间室10之间循环流动。
在控制载冷剂朝引霜蒸发器31流动的时候,同时控制载冷剂关闭制冷蒸发回路,也就是关闭载冷剂朝制冷蒸发器24流动。当载冷剂停止朝制冷蒸发回路的制冷蒸发器流动的时候,储物间室10的内壁温度会相应的回升,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冰生化后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风机41的带动下朝引霜蒸发器31流动,由于引霜蒸发器31与制冷蒸发器24之间存在温差,因此水蒸气会选择在引霜蒸发器31上结霜,从而降低了储物间室10内的水蒸气,有利于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冰霜消除。
在引霜蒸发器31的不断作用下,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冰霜逐渐消融,当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结冰厚度降低到第二预定值h2时,再次控制制冷蒸发回路导通,从冷凝器22流出的载冷剂进入到制冷蒸发器从而为储物间室10供冷。此时可以同时关闭引霜蒸发回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定值h1为4mm,第二预定值h2为1mm。所述测冰单元6包括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测厚传感器。
如图13-14所示,所述直冷式制冷设备为卧式冷柜,所述柜体1具有矩形结构,所述测厚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柜体1的边角位置并位于靠近所述储物间室10开口的位置。
在柜体1上靠近储物间室10的边角位置是最容易结冰的部位,尤其是靠近储物间室10开口的位置处,由于在开关门的时候更容易使外界湿热的空气进入到储物间室10内,因此该位置更容易结冰霜,因而将测厚传感器设置在该位置能够更精准的实现调控。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3所示,在引霜蒸发器31结霜严重后需要去除引霜蒸发器31上的冰霜,否则影响引霜蒸发器31对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吸附。为了实现上述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引霜模块还具有除霜单元5,所述除霜单元5用于将所述引霜蒸发器31上凝结形成的冰霜清除;所述除霜单元5包括设置在所述引霜蒸发器31旁侧的加热件5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加热件51加热去除引霜蒸发器31上凝结形成的冰霜加热去除,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除引霜蒸发器31上的冰霜。
冰霜在除霜单元5的作用下融化后形成的化霜水需要排出,为了方便的实现化霜水的排出,如图7-10所示,所述引霜模块3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引霜蒸发器31下部的导水盘(图未示)和连通导水盘与外界的导水通道33;
导水盘与引霜蒸发器31的位置相对,并位于引霜蒸发器31的正下方,引霜蒸发器31上的冰霜在被加热后形成的化霜水沿着引霜蒸发器31向导水盘流动,并在导水盘的作用下导引到导水通道33,最后在导水通道33的作用下流向外界。
如图7所示,所述导水通道33包括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进水口331和与所述进水口331连通的排水管332,所述排水管332设置在所述柜壳体12与所述内胆11之间;所述直冷式制冷设备还具有压机仓13和设置在压机仓13内的接水盒14,所述排水管332与所述接水盒14连通。
接水盘332将导水盘收集汇聚的化霜水通过排水管332导引到压机仓13内的接水盒14内,然后在压机舱13内的高温环境的蒸发下接水盒14内的化霜水蒸发掉。
如图8-13所示,所述导流单元包括风机组件4,所述风机组件4包括风机41,所述引霜模块3还具有与所述储物间室10连通的进风口35、出风口36和连通进风口35与出风口36的风道,所述引霜蒸发器31设置在所述风道内,所述风机41用于驱动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从进风口35向出风口36流动。
通过风机41控制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在引霜蒸发器31和储物间室10之间循环流动,能够更好的促进储物间室10内空气的流动。
所述引霜模块3可以是直接设置在所述柜体1上,在具体实施例中引霜模块3的进风口35和出风口36可以分别设置在储物间室10的内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的流动,所述引霜模块3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10内并具有固定在所述储物间室10内壁上的壳体37,所述进风口35和所述出风口36均设置在所述壳体37上,所述引霜蒸发器31和所述风机41均设置在所述壳体37内。
本实施例中引霜模块3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放置在储物间室10内,能够更方便的对引霜模块3进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冷式制冷设备为卧式冷柜,所述储物间室10朝上开口设置,所述壳体37支撑在所述储物间室10的相对两内壁上并沿储物间室开口方向延伸设置以将所述储物间室10分隔成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
所述卧式冷柜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壳体37支撑在储物间室10在宽度方向上相对的两内壁上,所述第一间室101和所述第二间室102在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
更优选的,所述引霜模块3设置在储物间室10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这样结构的设置能够高效的实现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朝引霜模块3汇聚。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口35同时与所述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连通;所述出风口36具有朝第一间室101开口设置的第一出风口361和朝第二间室102开口设置的第二出风口362;
所述进风口35设置在所述壳体37上靠近所述储物间室10开口的位置,储物间室10开口位置由于靠近门体,在门体打开或者关闭的时候外界湿热的空气从储物间室10开口位置进入,将进风口35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10开口位置能够使进入到储物间室10内的湿热空气最快的被进风口35吸入,然后空气中的水蒸气能够迅速的凝结在引霜蒸发器31上,避免空气中的水蒸气过多的在储物间室10内停留,避免水蒸气在触碰储物间室10的内壁的时候实现结霜成冰。
所述出风口36则相对的设置在所述壳体37上靠近所述储物间室10底部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37的底部与所述储物间室1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部100,所述间隙部100连通所述第一间室101和所述第二间室102。
间隙部100的设置能够实现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的连通,从而更高效的实现从出风口36出来的气体在第一间室101和第二间室102内流动。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37包括底座371和与底座371配合的盖板372,所述引霜模块3具有设置在所述底座371与所述盖板372之间的导风件38;
所述导风件38具有导风本体381和设置在导风本体381上的连通孔;所述导风本体381将所述壳体37内分成与所述进风口35连通的进风腔373和与出风口36连通的出风腔374;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进风腔373与所述出风腔374;所述引霜蒸发器31设置在所述进风腔373内。
所述风机41为涡轮风机并具有轴向进风侧和径向出风侧,所述风机组件4还具有蜗壳,所述涡轮风机41设置在所述蜗壳内,所述蜗壳固定在所述底座371上并具有轴向进风口和径向出风口,所述轴向进风口与所述轴向进风侧位置相对,所述径向出风口与所述径向出风侧位置相对。所述轴向进风口朝所述进风腔373暴露,所述径向出风口与所述连通孔位置相对并相互连通,且所述出风口朝所述出风腔暴露。
所述轴向进风口与所述盖板372之间设置有通风间隙,所述轴向进风口朝所述进风腔373暴露,所述引霜蒸发器31设置在所述壳体37内靠近所述盖板372的位置,且所述引霜蒸发器31设置在所述通风间隙的上侧,上述结构的设置能够更好的使从进风口35吸入的储物间室10内的空气通过引霜蒸发器31。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所述引霜蒸发器31与所述底座371之间还设置有导风隔板39,所述导风隔板39的两侧分别固定贴合在引霜蒸发器31和所述底座371上,导风隔板39的设置能够使冷量更充分的与引霜蒸发器31上的导热翅片312更充分的接触,从而使储物间室10内的湿热空气更多的凝结汇聚在引霜蒸发器31上。所述导风隔板39可以为泡沫件或者橡胶件,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从而更好的实现与底座371的固定贴合。
所述导风件38为夹紧定位在所述底座371与所述盖板372之间的泡沫件或者橡胶件,导风件38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这样结构的设置能够更好的实现导风件38与底座371的固定贴合,同时也能够实现导风件38与盖板372之间的固定贴合。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储物间室的柜体、设置在所述柜体上并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储物间室开口的门体、制冷机组和引霜模块;所述制冷机组包括顺次相连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
所述引霜模块具有与储物间室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的风道、设置在所述风道内的冷凝单元和风机,所述风机用于驱动储物间室内的空气从进风口向出风口流动,且所述进风口设置在靠近储物间室开口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霜模块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内,并包括设置在所述储物间室内壁上的壳体,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风机和所述冷凝单元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支撑在所述储物间室相对的两内壁上,所述壳体整体呈板状并沿储物间室的开口方向延伸设置以将所述储物间室分成第一间室和第二间室;
所述进风口包括朝第一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朝第二间室开口设置的第二进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靠近储物间室底部的位置;
所述壳体的底部与所述储物间室的底部之间设置有间隙部,所述间隙部连通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并朝所述间隙部开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呈矩形并具有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壳体沿所述柜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间室和所述第二间室沿所述柜体的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所述壳体设置在所述柜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柜体包括形成所述储物间室的内胆,所述蒸发器包括绕设在所述内胆外的蒸发盘管;
所述冷凝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凝霜蒸发器,所述凝霜蒸发器具有与所述蒸发盘管连通的凝霜蒸发盘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凝霜蒸发旁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霜模块还具有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包括导风本体和设置在导风本体上的连通孔;
所述导风本体将所述壳体内空间分成进风腔和在竖向方向上位于进风腔下侧的出风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进风腔和所述出风腔;所述进风腔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腔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涡轮风机,并具有轴向进风侧和径向出风侧,所述轴向进风侧朝所述进风腔暴露,所述径向出风侧与所述连通孔位置相对并朝所述出风腔暴露。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冷式冷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凝霜蒸发盘管与所述蒸发盘管串联设置,且所述凝霜蒸发盘管设置在所述蒸发盘管与所述节流装置之间;
或所述凝霜蒸发盘管与所述蒸发盘管并联设置,所述节流装置包括与所述凝霜蒸发盘管串联设置的凝霜毛细管和与所述蒸发盘管串联设置的制冷毛细管,所述凝霜毛细管的截面尺寸小于所述制冷毛细管的截面尺寸。
CN202222584868.3U 2022-09-28 2022-09-28 直冷式冷柜 Active CN218672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84868.3U CN218672791U (zh) 2022-09-28 2022-09-28 直冷式冷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84868.3U CN218672791U (zh) 2022-09-28 2022-09-28 直冷式冷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72791U true CN218672791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60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84868.3U Active CN218672791U (zh) 2022-09-28 2022-09-28 直冷式冷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727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43109A (en) Energy efficient domestic refrigeration system
WO2018032607A1 (zh) 一种风冷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62000B (zh) 热泵空调系统、送风子系统和控制热泵空调系统的方法
CN108286855A (zh) 冰箱
US20220282901A1 (en) Refrigerator
JPH11173729A (ja) 冷蔵庫
CN218672791U (zh) 直冷式冷柜
CN218672790U (zh) 直冷式制冷设备
CN114046624B (zh) 一种冷库用的库外安装型的空气冷却器
CN114659322B (zh) 风冷冰箱
US20220235993A1 (en)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WO2021258819A1 (zh) 冰箱
CN113124605B (zh) 一种具有减霜模块的冷柜及其控制方法
CN212157779U (zh) 一种冷柜
CN213395667U (zh) 一种采用间接蒸发冷却方式的集装箱数据中心
CN117824241A (zh) 直冷式冷柜
CN117824213A (zh) 直冷式制冷设备的控制方法及直冷式制冷设备
CN117824240A (zh) 直冷式制冷设备
CN219841693U (zh) 制冷设备
CN215176326U (zh) 一种冰箱
CN218495509U (zh) 一种冰箱
CN220206129U (zh) 冰箱
CN218672422U (zh) 一种移动式空调器
CN219244016U (zh) 制冷设备
CN114777377B (zh) 风冷冰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