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2427U - 室外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72427U
CN218672427U CN202223315941.3U CN202223315941U CN218672427U CN 218672427 U CN218672427 U CN 218672427U CN 202223315941 U CN202223315941 U CN 202223315941U CN 218672427 U CN218672427 U CN 2186724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electric control
cavity
waterproof box
waterp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1594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建雄
苏运宇
聂旺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1594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724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724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724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水散热结构、室外机及空调器,其中防水散热结构包括隔板及防水盒,隔板设置有环设于本体的第一散热窗口的边缘且向第一散热窗口内部延伸的第一配合部,防水盒设置有能够抵接于第一配合部远离防水盒的一侧的第二配合部,从而,在第一散热窗口的周向上,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边缘错开,形成具有弯折的缝隙,风机腔的水不易绕过第一配合部、流向第二配合部的边缘并进入电控腔,因此能够有效降低风机腔内的水进入电控腔的可能性,进而有效降低电控组件故障或损坏的概率。

Description

室外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外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室外机中,风机与电控组件通常通过隔板隔开,隔板一侧为用于容纳风机的风机腔,另一侧为用于容纳电控组件的电控腔,隔板开设有散热窗口,散热窗口处安装有防水盒,防水盒能够对散热窗口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以在位于隔板两侧的风机腔和电控腔能够相互连通的同时,降低风机腔的水进入电控腔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水导致电控组件故障或损坏的可能性。但是,相关技术中,防水盒与隔板之间通过凸起与通孔配合定位,并通过螺钉连接,防水盒与隔板的连接处存在能够供水通过的缝隙,风机腔的水仍有较高的可能性进入电控腔,进而导致电控组件故障或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室外机,防水盒与隔板的连接处所形成的缝隙具有弯折,使得水不易通过,有效降低风机腔内的水进入电控腔的可能性,进而有效降低电控组件故障或损坏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包括上述室外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包括:外壳;防水散热结构,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防水散热结构包括隔板及防水盒,所述隔板的一侧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风机腔且另一侧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电控腔,所述隔板开设有第一散热窗口,所述第一散热窗口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配合部;防水盒,安装于所述隔板靠近所述风机腔的一侧,所述防水盒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接于所述第一配合部靠近所述电控腔的一侧,所述第二配合部围合出第二散热窗口,所述防水盒具有风道,所述电控腔、所述第一散热窗口、所述第二散热窗口、所述风道与所述风机腔依次连通;风机,安装于所述风机腔;电控组件,安装于所述电控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隔板上开设的第一散热窗口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配合部,防水盒设置有能够抵接于第一配合部远离防水盒的一侧的第二配合部,从而,在第一散热窗口的周向上,第一配合部与第二配合部的边缘错开,形成具有弯折的缝隙,风机腔的水不易绕过第一配合部、流向第二配合部的边缘并进入电控腔,因此能够有效降低风机腔内的水进入电控腔的可能性,进而有效降低电控组件故障或损坏的概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板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和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相对所述本体向所述风机腔的方向凸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窗口的部分边缘处设置有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在所述第一散热窗口的一侧形成有插接口,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自所述插接口插入以抵接于所述第一配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沿靠近所述插接口的方向,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厚度逐渐增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水散热结构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转动连接于所述防水盒且容置于所述风道,能够关闭或打开所述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水散热结构还包括电控安装板,所述电控安装板连接于所述隔板远离所述防水盒的一侧,所述电控安装板具有第三散热窗口,所述第三散热窗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散热窗口,所述第三散热窗口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散热窗口的开口面积,所述电控组件安装于所述电控安装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控安装板靠近所述隔板的一侧具有向远离所述隔板的方向凹陷的引水槽,所述引水槽围设于所述第三散热窗口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三散热窗口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引水槽至少部分对应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边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防水盒还具有避位腔,所述避位腔与所述风道及所述风机腔均隔绝,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位腔的内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板设置有挡水凸起,所述挡水凸起向所述风机腔的方向凸出,所述挡水凸起位于所述防水盒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室外机,室外机的电控组件故障或损坏的概率较低,使用寿命较长,能够延长空调器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室外机的防水散热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防水散热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防水散热结构在另一角度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的防水散热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A-A截面的剖视放大图;
图7为图5所示的防水散热结构在挡板打开的状态下的B-B截面的剖视图;
图8为图5所示的防水散热结构在挡板关闭的状态下的B-B截面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C处的放大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防水散热结构的防水盒与挡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的防水散热结构的隔板与电控安装板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号:
防水散热结构100,隔板110,本体111,第一配合部112,第一散热窗口113,插接口114,挡水凸起115,防水盒120,第二配合部121,第二散热窗口122,第一风道腔123,第二风道腔124,避位腔125,导向筋126,固定部127,挡板130,板体131,转轴132,驱动件140,壳体150,密封边151,过线口152,电控安装板160,第三散热窗口161,引水槽162,第一束线件170,第二束线件180,外壳200,风机腔210,电控腔220,电控组件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空调器的室外机安装于室外,可能存在雨水、灰尘等,而室外机的电控组件需要与水、灰尘等杂物隔绝,以保证其正常运行,因此,室外机的内部,需设置用于安装风机的风机腔210以及用于安装电控组件的电控腔220,二者通过隔板隔开,以对电控组件进行保护。电控组件在工作过程中会放出热量,如果不及时对电控组件进行散热,可能导致电控组件故障甚至损坏,因此,通常会在隔板上开设窗口,连通风机腔210与电控腔220,风机转动时,在负压作用下,形成由电控腔220流向风机腔210的气流,从而带走电控组件的热量。隔板的窗口需通过内部具有风道的防水盒遮挡,防水盒内部具有弯折的风道,风机腔210与电控腔220通过防水盒内部的弯折的风道连通,而不是直接连通,风机转动时,气流能够从电控腔220经过防水盒的风道流向风机腔210,但风机转动时扬起的雨水、灰尘等则会被防水盒阻挡,从而在保证位于隔板两侧的风机腔210和电控腔220能够相互连通的同时,降低风机腔210的水进入电控腔220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水导致电控组件故障或损坏的可能性。
相关技术中,可在隔板上开设卡接孔,在防水盒上设置卡接凸起,将防水盒的卡接凸起插入卡接孔后,使用螺钉穿过防水盒与隔板,以将防水盒固定于隔板上。在隔板上,卡接孔及螺钉所穿过的位置均为贯通隔板两侧的通孔,即隔板上具有多处易于渗水的位置,风机腔210中的水如果落到隔板上,很容易通过卡接孔或螺钉所穿过的位置进入电控腔220,导致电控组件故障或损坏。
基于此,参照图1,为了更好地体现结构,对部分外壳200进行透明化处理。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外机,包括外壳200、防水散热结构100、风机及电控组件300,防水散热结构100安装于外壳200的内部,防水散热结构100安装于外壳200的内部,参照图2至图11,防水散热结构100包括隔板110及防水盒120,隔板110的左侧与外壳200之间具有风机腔210,隔板110的右侧与外壳200之间具有电控腔220,隔板110开设有第一散热窗口113,第一散热窗口113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12;防水盒120安装于隔板110靠近风机腔210的一侧,防水盒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21,第二配合部121抵接于第一配合部112靠近风机腔210的一侧,第二配合部121围合限定出第二散热窗口122,防水盒120具有风道,具体而言,风道包括第一风道腔123与第二风道腔124,电控腔220、第一散热窗口113、第二散热窗口122、第一风道腔123、第二风道腔124与风机腔210依次连通,参照图7,使用时,气流沿箭头方向流动,从电控腔220中依次经过第一散热窗口113、第二散热窗口122、第一风道腔123、第二风道腔124进入风机腔210,从而带走电控腔220内的热量。
隔板110的第一散热窗口113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配合部112,防水盒120设置有能够抵接于第一配合部112远离防水盒120的一侧的第二配合部121,参照图9,在第一散热窗口113的周向上,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的边缘错开,形成具有弯折的缝隙,具体而言,以位于防水散热结构100的上部的相互抵持的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为例,理论上,风机腔210的水需先向下流动绕过第一配合部112的边缘、再向上流动到达第二配合部121的边缘,而后才能进入电控腔220,在此过程中水需要经过先向下再向上两个相反方向的流动,而实际使用中,水不易绕过第一配合部112的边缘,也不易实现沿两个相反的方向流动,因此能够有效降低风机腔210内的水进入电控腔220的可能性,进而有效降低电控组件300故障或损坏的概率。对于在其他位置上相互抵持的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而言,原理与位于防水散热结构100的上部的相互抵持的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相同,水不易绕过第一配合部112的边缘,因此能够有效降低风机腔210内的水进入电控腔220的可能性,进而有效降低电控组件300故障或损坏的概率。
为了进一步提高防水散热结构100防止水进入电控腔220的效果,参照图1、图3、图7、图8及图9,隔板110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111及第一配合部112,第一配合部112相对本体111向风机腔210的方向凸出,风机腔210的水落到隔板上110并流动至第一配合部112处时,相对本体111向风机腔210的方向凸出的第一配合部112能够将水向远离电控腔220的方向引导,从而进一步降低水经过第一配合部112、第二配合部121流入电控腔220的可能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的结构形式不限于图1、图3、图7、图8及图9所示的结构形式,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设置第一配合部112与本体111位于同一平面;也可设置第一配合部112相对本体111凸出并向远离第一散热窗口113的方向延伸,而第二配合部121嵌设于第一配合部112与本体111之间等。
为了便于防水盒120的安装,第一配合部112环设于第一散热窗口113的部分边缘,在第一散热窗口113的一侧,第一配合部112与本体111之间限定出插接口114,安装时,将第二配合部121自插接口114插入以抵接于第一配合部112远离防水盒120的一侧,并将防水盒120连接至隔板110,即可完成防水盒120的安装,安装过程较为简便。具体而言,参照图3,第一散热窗口113呈矩形,第一配合部112连接于第一散热窗口113的上方、后方及下方边缘,在第一散热窗口113靠前的一侧,第一配合部112与本体111之间限定出插接口114,安装时,将第二配合部121对准插接口114,沿从前至后的方向将第二配合部121自插接口114插入,即可使第二配合部121抵接于第一配合部112远离防水盒120的一侧,而后将防水盒120连接至隔板110,即可完成防水盒120的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4,在第一散热窗口113靠前的一侧,防水盒120靠前一侧的壁面能够对散热窗口113靠前的一侧进行封堵,从而降低水从散热窗口113靠前的一侧进入电控腔220的可能性。
参照图4、图7、图8及图9,防水盒120还具有避位腔125,避位腔125与风道(即第一风道腔123与第二风道腔124)、避位腔125与风机腔210均隔绝,第二配合部121延伸至避位腔125的内部,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均至少部分位于避位腔125内部,具体而言,由于水受重力的作用会向下流动,即使水流到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的后部上,也更有可能向下流动而非绕过第一配合部112的边缘流向第二配合部121的边缘,因此,可设置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的上部与下部分别位于两个避位腔125内,而后部位于避位腔125外,结构布局较为合理。避位腔125的腔壁能够对位于其内的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起到遮挡作用,降低水流至第一配合部112与第二配合部121的配合处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降低水经过第一配合部112、第二配合部121流入电控腔220的可能性。进一步地,可设置避位腔125在远离插接口114的一侧与风机腔210连通,当有水进入避位腔125时,可从避位腔125远离插接口114的一侧流出,避免避位腔125内部出现积水。
进一步地,参照图6,沿靠近插接口114的方向,第二配合部121的厚度逐渐增大,具体而言,靠近插接口114的一侧,第二配合部121的厚度为H1,远离插接口114的一侧,第二配合部121的厚度为H2,其中H1>H2。一方面,沿靠近插接口114的方向厚度逐渐增大的第二配合部121呈楔形,能够降低安装难度,安装时,先将厚度较小的一端插入插接口114,而后沿从前至后的方向推入,厚度较小的一端易于插入插接口114,且楔形结构在推入的过程中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安装完成后,在靠近插接口114的一侧,第二配合部121的厚度较大,与第一配合部112的间隙较小,能够提升防水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配合部121与第一配合部112之间可以设置为过盈配合,以进一步提升防水性能;也可设置为过渡配合或间隙配合,以降低安装难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参照图2及图6,防水盒120的侧部设置有导向筋126,导向筋126位于第一配合部112远离第二配合部121的一侧,导向筋126靠近第一配合部112的一侧具有导向边,沿靠近插接口114的方向,导向边与第一配合部112的间距逐渐减小,安装时,沿从前至后的方向推入防水盒120时,第一配合部112易于自导向边与第一配合部112间距较大的一侧插入导向筋126与第二配合部121之间,从而能够降低安装难度。
进一步地,参照图3及图5,防水盒120还设置有固定部127,固定部127位于第二配合部121远离第二散热窗口122的一侧,安装时,可将螺钉穿设于固定部127并连接于隔板110,以固定防水盒120。
在气流由电控腔220流向风机腔210的过程中,经过由第一散热窗口113、第二散热窗口122、第一风道腔123、第二风道腔124依次连通形成的风道,风道的横截面积越大,散热效果越好,并且,在室外机的风机开启的情况下,由于风道中形成有由电控腔220流向风机腔210的气流,蚊虫并不容易逆着气流进入电控腔220;但是,在室外机的风机关闭的情况下,由第一散热窗口113、第二散热窗口122、第一风道腔123、第二风道腔124依次连通形成的风道呈敞开状态且无气流通过,其横截面积越大,越容易有蚊虫进入电控腔220,导致电控组件300故障或损坏。
基于此,参照图3、图4、图7、图8及图10,防水散热结构100还包括挡板130,挡板130转动连接于防水盒120,具体而言,挡板130包括板体131和转轴132,转轴132与板体131相互连接,转轴132与防水盒120转动连接;进一步地,转轴13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板体131,能够使转轴132带动板体131转动时的受力更为均匀,保证使用寿命。挡板130容置于风道,具体而言,挡板130容置于第一风道腔123或第二风道腔124,挡板130能够遮挡或打开第一风道腔123与第二风道腔124的连通处,但不限于此,也可设置挡板130位于第一风道腔123远离第二风道腔124的一端,或设置于第二风道腔124远离第一风道腔123的一端,能够打开或关闭风道即可。室外机的风机开启的情况下,参照图7,挡板130打开第一风道腔123与第二风道腔124的连通处,此时在风机的作用下,气流沿箭头方向,依次经过电控腔220、第一散热窗口113、第二散热窗口122、第一风道腔123、第二风道腔124进入风机腔210,从而带走电控腔220内的热量;室外机的风机关闭的情况下,参照图8,挡板130关闭第一风道腔123与第二风道腔124的连通处,风机腔210与电控腔220相互隔离,挡板130能够阻挡蚊虫进入电控腔220,从而降低风机关闭的情况下蚊虫进入电控腔220导致电控组件300故障或损坏的可能性。
可以理解的是,板体131的边缘与防水盒120的内壁之间无需紧密贴合,能够阻挡蚊虫进入即可,可设置二者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以减少由于部件的尺寸公差或安装公差等导致的结构干涉。
进一步地,参照图2至图5,防水散热结构100还包括驱动件140,具体而言,驱动件140可采用电机。驱动件140的输出端连接于挡板130,驱动件140用于驱动挡板130相对防水盒120转动,以使挡板130遮挡或打开第一风道腔123与第二风道腔124的连通处。驱动件140与电控组件300电连接,以实现风机开启时挡板130打开第一风道腔123与第二风道腔124的连通处,风机关闭时挡板130遮挡第一风道腔123与第二风道腔124的连通处。具体而言,驱动件140与电控组件300可通过线缆连接,为了提高室外机内部的整洁度,参照图2、图3及图5,隔板110安装有第一束线件170和第二束线件180,第一束线件170安装于隔板110靠近风机腔210的一侧,用于将线缆固定在隔板110的表面;第二束线件180安装于隔板110的边缘处,且第二束线件180具有过线孔181,过线孔181用于供线缆穿过,以使位于风机腔210内的驱动件140与位于电控腔220内的电控组件300实现电连接。
进一步地,参照图2至图5,防水散热结构100还包括壳体150,驱动件140容置于壳体150,壳体150密封连接于防水盒120的外壁。壳体150能够对驱动件140起到保护作用,降低驱动件140遭到磕碰或进水、进灰导致损坏的概率,提升使用寿命。进一步地,壳体150靠近防水盒120的一侧设置有密封边151,密封边151与防水盒120的外壁贴合,密封边151与防水盒120的外壁可通过密封胶连接,也可通过螺钉连接,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螺钉连接的情况下,需在密封边151与防水盒120的外壁之间增设密封件,以保证密封性;密封边151可开设过线口152,用于驱动件140的走线。
参照图2、图3、图4、图7、图8及图9,防水散热结构100还包括电控安装板160,电控安装板160连接于隔板110远离防水盒120的一侧,电控安装板160具有第三散热窗口161,参照图11,第三散热窗口161连通于第一散热窗口113,第三散热窗口161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一散热窗口113的开口面积,第一散热窗口113部分被电控安装板160阻挡,参照图1,电控组件300安装于电控安装板160,当有水从第一散热窗口113进入时,电控安装板160能够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进一步降低风机腔210内的水进入电控腔220的可能性,进而进一步降低电控组件300故障或损坏的概率。
进一步地,参照图3,电控安装板160靠近隔板110的一侧设置有向远离隔板110的方向凹陷的引水槽162,引水槽162围设于第三散热窗口161的外周且与第三散热窗口161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隔,参照图7及图8,引水槽162至少部分对应于第二配合部121的边缘。一方面,当水绕过第一配合部112的边缘流至第二配合部121的边缘时,水能够落入引水槽162中,在引水槽162的导向作用及重力作用下,水能够沿引水槽162流向下方,而不会进入电控腔220,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风机腔210内的水进入电控腔220的可能性,进而进一步降低电控组件300故障或损坏的概率;另一方面,引水槽162能够提高电控安装板160的强度,提高结构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散热窗口161可设置为一个完整的开口,也可如图3所示设置为两个或更多相邻的开口;在第三散热窗口161设置为两个或更多相邻的开口的情况下,引水槽162可围设于每一开口的周围,以提高电控安装板160的强度并对水进行引导。
参照图2至图5,本体111设置有挡水凸起115,挡水凸起115相对本体111向第一配合部112凸出的方向凸出,挡水凸起115位于防水盒120的上方,在重力作用下,隔板110靠近风机腔210一侧的表面上的水向下流动,设置于防水盒120上方的挡水凸起115能够对流向防水盒120上方边沿的水进行阻挡,从而降低水流入防水盒120的概率。进一步地,挡水凸起115可接触于防水盒120的上边沿,以进一步提升阻挡效果;挡水凸起115可设置为条形,使防水盒120的整个上边沿都能够被挡水凸起115遮挡,从而进一步提升阻挡效果;沿防水盒120的推入方向,挡水凸起115向下倾斜或水平设置,以避免挡水凸起115阻挡防水盒120的推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机。采用安装防水散热结构100的室外机,室外机的电控组件300故障或损坏的概率较低,使用寿命较长,能够延长空调器的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次数,降低使用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
防水散热结构,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内部,所述防水散热结构包括隔板及防水盒,所述隔板的一侧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风机腔且另一侧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电控腔,所述隔板开设有第一散热窗口,所述第一散热窗口的边缘处设置有第一配合部;所述防水盒安装于所述隔板靠近所述风机腔的一侧,所述防水盒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抵接于所述第一配合部靠近所述电控腔的一侧,所述第二配合部围合出第二散热窗口,所述防水盒具有风道,所述电控腔、所述第一散热窗口、所述第二散热窗口、所述风道与所述风机腔依次连通;
风机,安装于所述风机腔;
电控组件,安装于所述电控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相互连接的本体和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相对所述本体向所述风机腔的方向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窗口的部分边缘处设置有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在所述第一散热窗口的一侧形成有插接口,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自所述插接口插入以抵接于所述第一配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沿靠近所述插接口的方向,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厚度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散热结构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转动连接于所述防水盒且容置于所述风道,以关闭或打开所述风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散热结构还包括电控安装板,所述电控安装板连接于所述隔板远离所述防水盒的一侧,所述电控安装板具有第三散热窗口,所述第三散热窗口连通于所述第一散热窗口,所述第三散热窗口的开口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散热窗口的开口面积,所述电控组件安装于所述电控安装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安装板靠近所述隔板的一侧具有向远离所述隔板的方向凹陷的引水槽,所述引水槽围设于所述第三散热窗口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三散热窗口的边缘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引水槽至少部分对应于所述第二配合部的边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盒还具有避位腔,所述避位腔与所述风道及所述风机腔均隔绝,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位腔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设置有挡水凸起,所述挡水凸起向所述风机腔的方向凸出,所述挡水凸起位于所述防水盒的上方。
10.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
CN202223315941.3U 2022-12-09 2022-12-09 室外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6724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5941.3U CN218672427U (zh) 2022-12-09 2022-12-09 室外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15941.3U CN218672427U (zh) 2022-12-09 2022-12-09 室外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72427U true CN218672427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49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15941.3U Active CN218672427U (zh) 2022-12-09 2022-12-09 室外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724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53356B2 (en) Waterproof structure of junction box
JP6389211B2 (ja) 電子装置用保護カバー
JP5045169B2 (ja) 換気装置
CN110486848B (zh) 空气调节机的室外机
CN218672427U (zh) 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1119682U (zh) 空调室内机的新风部件以及空调室内机
CN107791826B (zh) 用于车辆的散热组件的护罩以及散热组件
EP0859442A1 (en) Storage box for electronic control units
CN216557425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外机
CN213872910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1654173U (zh) 机箱及电子设备
CN213747029U (zh) 空调器的风道模块和空调器
CN112325390B (zh) 移动空调
CN211575483U (zh) 窗式空调器的机壳以及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
PL215616B1 (pl) Oslona wentylatora
CN211345785U (zh) 窗式空调器的机壳以及具有其的窗式空调器
CN114151869A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室外机
CN209840354U (zh) 送风装置
CN220771326U (zh) 一种散热出风口安装盒组件、空调室外机及其空调器
CN215566762U (zh) 一种换气扇装置
CN210292258U (zh) 一种面板围框、面板围框组件及风管机
CN218072260U (zh) 车载机柜及车载控制系统
CN213020027U (zh) 用于电子元件散热的装置、室外机
CN215408337U (zh) 一体化通风窗及充电桩
CN217692251U (zh) 配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