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2401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72401U CN218672401U CN202222997177.6U CN202222997177U CN218672401U CN 218672401 U CN218672401 U CN 218672401U CN 202222997177 U CN202222997177 U CN 202222997177U CN 218672401 U CN218672401 U CN 21867240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sleeve
- flange ring
- clamping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空调器的板式换热器和水泵之间固定连接的管路安装拆卸不方便的问题。该空调器的四通阀的四个端口与压缩机组件的两端、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和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在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之间进行调节。配管组件的一端与循环泵连接,配管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通道的一个端口卡接安装,以使循环泵可以带动第二换热通道内的导热液流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通过空调器的室外机用于向室内侧制冷(或者供暖)的过程中,以空调器的室内侧通过室内机用于周围的制冷(或者供暖)为例,可以通过冷媒的循环流动以使室内机和室外机附近的热量进行交换。
在上述室内机和室外机直接连通的循环通路内,需要填充有大量的冷媒以提高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的换热效率。为了减少冷媒的使用量以降低成本,可以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添加导热液(如水)的循环通路,以减少冷媒的填充使用量,有利于降低空调器的生产安装成本。
基于此,在室外机侧,需要在冷媒循环通路和水循环通路之间安装板式换热器,用于循环流动的冷媒和水之间的热量交换,并且,在水循环通路内,还需要安装与板式换热器连通的水泵,用于带动水的循环流动。由于板式换热器和水泵均通常安装于室外机的壳体内,在通过管路连接板式换热器和水泵时,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安装板式换热器和水泵之间的管路。但是,通过焊接方式安装的管路不便于板式换热器和水泵的拆卸检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解决空调器的板式换热器和水泵之间固定连接的管路安装拆卸不方便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外节流器、第一换热器、四通阀、配管组件和循环泵。其中,压缩机组件用于压缩气态冷媒,室外换热器用于冷媒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室外节流装置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的一端连接。第一换热器具有用于交换热量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第一换热通道的其中一个端口和室外节流装置的另一端连接。四通阀的四个端口与压缩机组件的两端、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和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在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之间进行调节。配管组件的一端与循环泵连接,配管组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换热通道的一个端口卡接安装,以使循环泵可以带动第二换热通道内的导热液流动。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压缩机组件、室外换热器、室外节流器、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和四通阀可以连接形成冷媒循环通路,用于冷却或者加热第一换热器中第二换热通道内流动的导热液,且该第二换热通道内的导热液可以通过循环泵的带动循环流动。在通过配管组件连接第一换热器的和循环泵时,可以通过卡接方式使得第二换热通道的其中一个端口与配管组件的一端连接,从而实现配管组件与第二换热通道的其中一个端口的可拆卸安装,操作方便,从而提高了配管组件与第一换热器之间安装拆卸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和套管,套管的一端与换热器主体对应第二换热通道的端口位置连接,以连通第二换热通道和套管。配管组件靠近换热器主体的一端插入套管远离换热器主体的一端端口内,并与套管卡接安装,以连通循环泵和第二换热通道,便于实现配管组件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的卡接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法兰环,第一法兰环连接于套管远离换热器主体的一端。配管组件包括配管、第二法兰环和卡件。配管的一端插入套管内,另一端与循环泵的一端端口连接。第二法兰环安装于配管靠近套管的一端,并靠近第一法兰环设置,第二法兰环沿套管的轴向位于第一法兰环远离换热器主体的一侧。卡件包括连接板和两个卡接板,两个卡接板连接于连接板的同一侧。每个卡接板上设有限位孔,两个卡接板间隔设置并沿套管的径向夹持套管的相对两侧,第一法兰环的一部分第二法兰环的一部分插入同一个卡接板的限位孔内,用于阻止配管脱离套管。在将配管插入套管的预设位置后,只需通过安装与第一法兰环和第二法兰环卡接的卡件即可实现配管组件与第一换热器之间的卡接安装,安装或者拆卸操作便捷,且无需额外的工具,便于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卡接板包括限位段和夹持段。限位段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限位段的一端与连接板连接,且限位段的另一端与夹持段连接。在设有夹持段的卡接板上,该夹持段向远离另一个卡接板的方向凸起,且由限位段向夹持段的方向延伸,该夹持段与另一个卡接板之间的间距先增大后减小。凸起的夹持段可以与套管的弧形外壁适配,便于卡件的卡接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个卡接板均包括限位段和夹持段,通过两个卡接板上的夹持段,可以使得卡件与第一法兰环和第二法兰环之间卡接安装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限位段为弧形结构,且该两个弧形结构的圆心位于两个卡接板之间,便于卡接板与套管侧壁的接触安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接板还包括导向段,导向段的一端连接于夹持段远离限位段的一端,且导向段的另一端向远离另一个卡接板的方向弯折延伸。导向段的设置便于第一法兰环和第二法兰环与限位孔的插入卡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卡件由弹性材料制成,在自然状态下,两个卡接板的间距小于第一法兰环的外径和第二法兰环的外径,使得卡件可以自发性的进行收缩,安装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套管的轴向,第一法兰环和第二法兰环接触设置,且同一个限位孔内插入第一法兰环的一部分和第二法兰环的一部分,结构简单有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配管组件还包括环形密封圈,沿套管的径向,环形密封圈挤压安装于配管和套管之间,用于配管和套管之间的密封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配管靠近套管的一端沿配管的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外环槽,外环槽位于第二法兰环靠近套管的一侧。当配管插入套管内时,外环槽的开口方向朝向套管的内壁。在自然状态下,环形密封圈的内径小于或者等于外环槽的最小直径。环形密封圈的数量与外环槽的数量一一对应,且一个环形密封圈定位安装于一个外环槽内。通过到外环槽的设置,可以避免环形密封圈的错位导致的密封效果下降的问题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空调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组件中各个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空调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室外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室外机的机壳内安装有第一换热器和循环泵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相关技术中配管组件与第一换热器和循环泵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相关技术中配管组件与第一换热器和循环泵的另一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所示的导热液循环系统中配管组件与第一换热器连接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导热液循环系统中配管组件与第一换热器的装配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件的侧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件的侧视图;
图12为图8中所示的卡接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9中所示的配管组件与套管卡接安装的一种剖视图;
图14为图13中所示的套管、配管和环形密封圈之间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配管组件与第一换热器卡接安装的另一种俯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配管组件与循环泵安装前的一种正视图。
100-空调器;
10-室外机;11-压缩机组件;12-四通阀;13-室外换热器;14-室外节流装置;15-机壳;16-容纳腔;
20-室内机;21-室内换热器;22-室内节流装置;
30-导热循环系统;
31-第一换热器;311-第一换热通道;312-第二换热通道;313-换热器主体;314-套管;315-第一法兰环;316-旋转卡槽;
32-循环泵;33-第二换热器;34-阀门;
35-配管组件;351-配管;352-第二法兰环;353-卡件;3531-连接板;3532-卡接板;35321-限位段;35322-夹持段;35323-导向段;3533-限位孔;354-环形密封圈;355-外环槽;356-卡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对管线进行描述时,本申请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进行导通的意义。在对电子元件进行描述时,本申请中所用“相连”、“连接”则具有通过电流进行导通的意义。具体意义需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可以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环境,如调节室内环境湿度、增加室内温度以及降低室内温度等。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1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其中,室外机10可以包括压缩机组件11、四通阀12、室外节流装置14以及室外换热器13,室内机20可以包括室内换热器21。示例性的,四通阀12可以具有A、B、C和D四个端口,基于此,可以使压缩机组件11的一端与四通阀12的端口A连接,压缩机组件11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12的端口B连接。四通阀12的端口C可以与室外换热器13的一端连接,四通阀12的端口D可以与室内换热器21的一端连接,且室内换热器21和室外换热器13之间可以通过室外节流装置14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空调器100的冷媒循环通路。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机20也可以包括室内节流装置22。该室内节流装置22可以是毛细管结构或者电子膨胀阀等结构中的一种,对应的室外结构里装置也可以是毛细管结构或者电子膨胀阀等结构中的一种。如此,可以在室外节流装置14与室内换热器21之间连接该室内节流装置22,也可以在室内换热器21和室外换热器13之间择一安装室外节流装置14或者室内节流装置22。可以根据新需求进行安装,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基于此,以压缩机组件11与四通阀12的端口A连接的一端是冷媒的进气端为例。如图2所示,图2为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组件11中各个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压缩机组件11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气液分离器111、压缩机主体112以及油分离器113,气液分离器111的进气端可以与四通阀12的端口A连接,该气液分离器111的另一端(即出气端)可以与压缩机主体112的进气端连接,油分离器113的进气端可以与压缩机主体112的另一端(即出气端)连接,且油分离器113的另一端(即出气端)可以与四通阀12的端口B连接。以使冷媒可以经四通阀12的端口A依次流经压缩机组件11的气液分离器111、压缩机主体112和油分离器113。
冷媒在流经气液分离器111的过程中,通过气液分离器111可以将气相冷媒中混合的液相冷媒以及可能存在的冷冻油分离收集,使得压缩机主体112仅流入气相冷媒。在压缩机主体112内,压缩机主体112可以通过电机带动活塞对气相冷媒进行压缩,使得流入压缩机主体112内的低压气相冷媒转变为高温高压的气相冷媒并经压缩机主体112的出气端流出。高温高压的气相冷媒在流经油分离器113的过程中,气相冷媒中混合的润滑油会在油分离器113中与气相冷媒分离,从而避免气相冷媒在流经室内换热器21或者室外换热器13的过程中,混合的润滑油附着在室内换热器21或者室外换热器13的内壁上造成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最后,由油分离器113的出口端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相冷媒可以经四通阀12的端口B流入四通阀12内。
其中,继续参照图2,压缩机组件11还可以包括多个温度传感器114,可以在压缩机主体112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安装温度传感器114,用于监控冷媒在流经压缩机主体112前后的温度变化。此外,压缩机组件11还可以包括回油毛细管115,且使油分离器113可以通过该回油毛细管115与压缩机主体112的进气端连接。如此,经油分离器113的过滤,在将气相冷媒中混合的润滑后分离出来后,油分离器113收集的润滑油可以通过回油毛细管115经压缩机主体112的进气端进入压缩机主体112内循环使用,以对压缩机主体112进行润滑。
以室外换热器13和室内换热器21之间通过室外节流装置14进行连接为例,在制冷工况下,可以调节四通阀12以使端口B和端口C导通,并使端口D和端口A导通。基于此,冷媒可以依次在气液分离器111、压缩机主体112和油分离器113、四通阀12的端口B和端口C、室外换热器13、室外节流装置14、室内换热器21、四通阀12的端口D和端口A以及气液分离器111之间的冷媒通路内循环流动。
通过压缩机主体112的做功,以及室外节流装置14的配合,可以使室外换热器13内的气相冷媒维持高温高压状态,且高温高压的气相冷媒可以在室外换热器13处冷凝并转换为液相冷媒或者气液两相冷媒,且热量可以通过室外换热器13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以室外换热器13流出的是高温高压的液相冷媒为例,高温高压的液相冷媒在流经室外节流装置14的过程中,室外节流装置14可以将高温高压的液相冷媒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冷媒随后流入室内换热器21中,该低压的液相冷媒可以在室内换热器21蒸发并转换为气相冷媒,或者是包括部分液相冷媒的气相冷媒,以使室内换热器21可以通过液相冷媒的蒸发吸热以快速冷却周围环境,从而达到室内制冷的效果。最后,低温低压状态的气相冷媒可以由室内换热器21流出,并依次流经四通阀12的端口D、端口A、气液分离器111后流入压缩机主体112内,随后压缩机主体112可以压缩流入的低温低压的气相冷媒并带动冷媒循环流动。
在制热工况下,通过调节四通阀12可以使端口B和端口D导通,并使端口C和端口A导通。如此,冷媒可以依次在气液分离器111、压缩机主体112和油分离器113、四通阀12的端口B和端口D、室内换热器21、室外节流装置14、室外换热器13、四通阀12的端口C和端口A以及气液分离器111之间的冷媒通路内循环流动。
通过压缩机主体112的做功,以及室外节流装置14的配合,可以使室内换热器21内的气相冷媒维持高温高压状态,且高温高压的气相冷媒可以在室内换热器21处冷凝并转换为液相冷媒或者气液两相冷媒,且热量可以通过室内换热器21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从而达到室内制热的效果。以室内换热器21流出的是高温高压的液相冷媒为例,高温高压的液相冷媒在流经室外节流装置14的过程中,室外节流装置14可以将高温高压的液相冷媒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冷媒随后流入室外换热器13中,该低压的液相冷媒可以在室外换热器13蒸发并转换为气相冷媒,或者是包括部分液相冷媒的气相冷媒,以使室外换热器13可以通过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用于液相冷媒的蒸发吸热。最后,低温低压状态的气相冷媒可以由室外换热器13流出,并依次流经四通阀12的端口C、端口A、气液分离器111后流入压缩机主体112内,随后压缩机主体112可以压缩流入的低温低压气相冷媒并带动冷媒循环流动。
在上述实施例中,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通过冷媒的循环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过程中,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组成的冷媒循环通路内需要填充大量的冷媒实现室内机20和室外机10之间较高的换热效率。为了减少冷媒的使用量以降低空调器100的生产和安装成本。如图3所示,空调器还可以包括导热循环系统30,该导热循环系统30可以设置于室内机20和室外机10之间,用于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之间的热量交换。尤其是室内机20和室外机10之间具有较长的距离时,导热循环系统30内填充的导热液可以是水、导热油等无需进行相变的液体。由于该导热液的成本远低于冷媒的成本,可以通过大幅降低空调器100中冷媒的使用量以减少空调器100的成产或者安装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所提到的冷媒是指容易吸热变成气体,又容易放热变成液体的物质,可以在压缩机和换热器的配合下实现高效的制冷和制热效果。示例性的,该冷媒可以包括二氯二氟甲烷(即氟利昂)、二氟一氯甲烷、四氟乙烷、二氟甲烷、五氟乙烷和丙烷等物质中的至少一种。并且,本申请中所提到的导热液可以是水、盐水或者油等不容易汽化或者凝固的液体。其中,油类的导热液可以具有燃点较高、无毒且绝缘等至少一个特性。由于大部分冷媒可能会有易燃、易爆或者有毒的特性,可以使使用无毒和不易燃等安全特征导热液。这样,通过减小冷媒循环管路的长度,有利于降低冷媒循环管路破裂时由于冷媒泄漏引起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如图3所示,该导热循环系统30可以包括第一换热器31、循环泵32、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33以及阀门34,均为空调器100的一部分。
其中,第一换热器31可以是板式换热器,也可以是管壳式换热器等间壁式换热器,用于冷媒循环通路和导热循环系统30之间的热量交换。示例性的,该第一换热器31内可以具有用于交换热量的第一换热通道311和第二换热通道312。第一换热通道311可以具有两个端口,其中一个端口可以通过冷媒管路与室外节流装置14的另一端(即沿冷媒流动方向远离室外换热器13的一端)连接,且该第一换热通道31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冷媒管路与四通阀12的端口D连接。以使冷媒可以在四通阀12的端口C、室外换热器13、室外节流装置14、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换热通道311和四通阀12的端口D之间循环流动,用于冷却或者加热第二换热通道312中的导热液。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换热器31可以是板式换热器也可以是管壳式换热器等间壁式换热器,用于液-液或者气-液两种流体之间的热量交换。其中,管壳式换热器具有高效换热的特点,而板式换热器在保证较高换热效率的同时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继续参照图3,在第一换热器31内,第二换热通道312同样具有两个端口,该第二换热通道312的其中一个端口可以与循环泵32连接,以使循环泵32可以带动第二换热通道312内的导热液流动。其中,第二换热通道312的其中一端可以通过管路与循环泵32的进水端或者出水端连接,并使该循环泵32的另一端可以通过一个第二换热器33以及一个阀门34与第二换热通道312的另一端连接,并形成导热循环系统30。在该导热循环系统30内,循环泵32可以带动导热液在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3之间循环流动,用于室外换热器13与第二换热器33之间的热量交换。
该第二换热器33可以是地暖装置或者暖气包,在空调器100处于制热工况时,第二换热通道312内的导热液可以通过第一换热通道311内液化的冷媒吸收热量,在循环泵32的带动下,温度较高的导热液会循环流动至第二换热器33处,且热量可以通过第二换热器33释放到周围环境中,从而达到室内制热的效果。在空调器100处于制冷工况时,第一换热通道311内的冷媒可以通过吸收第二换热通道312内的导热液的热量汽化,以使第二换热通道312内的导热液冷却。在循环泵32的带动下,冷却后的导热液会循环流动至第二换热器33处,以使第二换热器33可以通过低于室温的导热液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达到室内制冷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33也可以是室内机20中的室内换热器21,此时,室内换热器21内通过导热液的循环流动用于冷却或者加热周围的空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换热通道311可以仅与一个室外机10的冷媒循环连通,也可以设置多个室外机10与同一个第一换热通道311并联连接。对应的,在第一换热器31的第二换热通道312侧,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二换热器33,且多个第二换热器33可以并联连接于第二换热通道312远离循环泵32的一端和循环泵32远离第二换热通道312的一端。其中,也可以在每个第二换热器33和循环泵32(或者是第一换热器31)之间连接一个阀门34,用于单独控制第二换热器33的开启或者关闭。从而提高空调器100整体的制冷和制热能力。
其中,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室外机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该室外机10还可以机壳15,且机壳15可以围成容纳腔16,用于容纳安装如图3所示的压缩机组件11、四通阀12、室外换热器13以及室外节流装置1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循环系统30的部分构件也可以安装于容纳腔16内。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31可以安装于容纳腔16内,以使该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换热通道311可以与该第一室外机10的冷媒循环通路连通,也可以同时连通其他室外机10中的冷媒循环通路,用于提高空调器100的额定制冷和制热功率。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导热循环系统30的部分构件与室外机10独立安装,即导热循环系统30的部分构件(尤其是第一换热器31和循环泵32)也可以安装于容纳腔16以外的位置,并使该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换热通道311与一个或者多个室外机10的冷媒循环通路连通。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在机壳15的底板(图中未示出)上,可以安装第一换热器31和循环泵32,用于导热循环系统30和室外机10(如图3所示)的集成安装。此时,导热循环系统30的第二换热器33和/或阀门34可以安装于空调器100位于室内的一侧。在连接第一换热器31和循环泵32时,导热循环系统30还可以包括配管组件35,配管组件35的一端可以与循环泵32的进口端或者出口端连接,且该配管组件35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换热通道312的其中一个端口连接,以使循环泵32可以带动第二换热通道312内的导热液流动,用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3之间的热量交换。
其中,配管组件35在与第一换热器31或者循环泵32连接安装,以使导热液可以在第一换热器31和循环泵32之间流动时,可以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两个构件,也可以通过螺母与螺纹的配合使两个构件之间可拆卸连接。但是,若配管组件35与第一换热器31和/或循环泵32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如图6所示,可以使配管组件35的一端与第一换热器31焊接固定,且使该配管组件35的另一端与循环泵32通过螺母和螺纹的配合进行连接。或者,如图7所示,也可以使配管组件35的两端均通过螺母和螺纹的配合连接第一换热器31和循环泵32。其中,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的两个构件大大增加了拆卸难度。而当第一换热器31和循环泵32位于机壳15内时,若通过螺母和螺纹的配合连接两个构件,由于容纳腔16内还安装有室外机10的众多构件,使得配管组件35两端的狭窄空间不足以通过扳手或者其他工具紧固或者拆卸螺母,同样不便于拆卸检修或者更换第一换热器31或者循环泵32。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8所示,图8为图5中所示的导热循环系统30中配管组件35与第一换热器31连接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在安装连接配管组件35和第一换热器31时,可以将配管组件35与第一换热器31卡接安装,以使循环泵32可以通过配管组件35连通第一换热器31中的第二换热通道312(如图3所示),进而通过循环泵32带动导热循环系统30中的导热液循环流动,用于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3之间的热量交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8,第一换热器31可以包括换热器主体313和套管314,结合图3,换热器主体313内具有用于交换热量且相互隔离的第一换热通道311和第二换热通道。可以使套管314的一端与换热器主体313对应第二换热通道312的端口位置连接,以连通套管314和第二换热通道312。基于此,可以使配管组件35靠近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插入套管314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端口内,并通过卡接方式与套管314连接安装,从而使配管组件35可以通过套管314与第二换热通道312连通。
示例性的,在卡接安装配管组件35和套管314时,如图8所示,第一换热器31还可以包括第一法兰环315,且该第一法兰环315连接于套管314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该第一法兰环315可以与套管314元离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端面连接。也可以使第一法兰环315套设于套管314的外壁并沿其轴向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且该第一法兰环315沿套管314的周向与该套管314连接。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也可以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可拆卸连接,也可以使套管314与第一法兰环315为一体式结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继续参照图8,配管组件35可以包括配管351、第二法兰环352以及卡件353。其中,配管351的一端可插入套管314内,以使配管351可以与套管314连通,且配管351的另一端可以与循环泵32的一端端口(如图5所示)连接,用于实现循环泵32与换热器主体313内的第二换热通道312之间的连通。第二法兰环352可以安装于配管靠近套管314的一端,并靠近第一法兰环315设置。当配管351插入套管314内的一端插接到位后,可以使第二法兰环352与第一法兰环315之间相互接触,也可以间隔设置,此时,第二法兰环352沿套管314的轴向位于第一法兰环315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的一侧。基于此,可以通过卡件353卡接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用于阻止第二法兰环352沿套管314的轴向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由于第二法兰环352与配管351之间连接安装,则卡件353的卡接同样可以阻止配管351靠近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脱离套管314,从而提高配管351与套管314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基于此,在通过配管组件35连接第一换热器31的第二换热通道312时,由于第二换热通道312的一个端口与换热器主体313上的套管314连通,可以直接将配管组件35中配管351的一端插入套管314内,并随后通过卡件卡接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从而使得插入套管314内的配管351与套管314在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的限位作用下稳定连接。如需拆卸配管351,只需取下卡件353,即可沿套管314的轴向向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的方向拔出配管351。通过上述方式,在将配管组件35安装于第一换热器31上或者拆卸配管组件35的过程中,只需插拔配管351和安装或者拆卸卡件353即可,无需通过额外的工具进行操作,操作方便,并且便于在狭窄空间内安装或者拆卸配管组件35,从而提高了配管组件35与第一换热器31之间安装拆卸的便捷性。
需要说明的是,配管组件35的另一端在与循环泵32连接时,可以通过螺母与螺纹的配合实现两个构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本申请所示的配管组件35与换热器主体313之间的卡接方式进行连接。在本申请所示的导热循环系统30中,各个构件与管路之间的连接方式都可采用上述配管组件35与换热器主体313之间的卡接方式连接安装,且该卡接安装方式同样适用于冷媒循环通路中各个构件与冷媒管之间的连接安装,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卡件353可以包括连接板3531和两个卡接板3532,两个卡接板3532连接于连接板3531的同一个。每个卡接板3532上开设有限位孔3533,且两个卡接板3532可以间隔设置,以使两个卡接板3532上的限位孔3533近似对齐设置。在卡接安装卡件353时,如图9所示,可以将两个卡接板3532沿套管314的径向夹持于套管314的相对两侧,并使第一法兰环315的一部分和第二法兰环352的一部分插入同一个卡接板3532上的限位孔3533内。这样,通过限位孔3533的限位卡接,可以阻止第二法兰环352沿套管314的轴向远离第一法兰环315,从而阻止配管351脱离套管314,以使配管351可以稳定的插接安装于套管314内。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卡件353的卡接安装与拆卸,可以使用弹性材料制作卡件353,该弹性材料可以是橡胶或者可以产生弹性形变的金属或者塑料,只需具有合适的结构强度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基于此,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使两个卡接板3532的间距小于第一法兰环315的外径和第二法兰环352的外径。这样,在安装卡件353以使卡件353靠近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的过程中,两个卡接板3532的间距先增大,以使第一法兰环315的一部分和第二法兰环352的一部分插入限位孔3533内,当连接板3531继续靠近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时,两个卡接板3532的间距会逐渐减小,直至恢复自然状态或者与套管314的外侧壁接触,从而通过插入限位孔3533内的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使得配管351和套管314之间稳定连接。
对于卡件353而言,如图10所示,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卡件353的侧视图。该卡件353的其中一个卡接板3532可以包括限位段35321和夹持段35322,限位段35321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以该两端是上下两端为例,限位段35321的上端可以与连接板3531连接,且限位段的下端可以与夹持段35322的上端连接。其中,在设有夹持段35322的卡接板3532上,该夹持段35322可以是向远离另一个卡接板3532凸起设置的结构。示例性的,由上向下,该夹持段35322与另一个卡接板3532之间的间距先增大后减小,用于适配套管314(如图9所示)和配管351的弧形外壁,有利于使卡件353夹紧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
继续参照图10,在安装卡件353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卡件353的卡接安装,卡接板3532还可以包括导向段35323,该导向段35323的上端可与夹持段35322的下端连接,且该导向段35323的下端可以向远离另一个卡接板3532的方向弯折延伸,以使卡件353的下端端口可以形成由下向上开口先减小后增大的结构。基于此,由下向上开口先减小的结构便于两个卡接板3532之间由下向上插入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而由下向上开口后增大的结构,有利于适配套管314和配管351的弧形外壁结构。
其中,如图10所示,可以只在卡件353的其中一个卡接板3532上设置限位段35321、夹持段35322和导向段35323,也可以仅设置限位段35321和夹持段35322。此外,如图11所示,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卡件353的侧视图。也可以在两个卡接板3532上同时设置限位段35321、夹持段35322和导向段35323。
对于夹持段35322和导向段35323的结构类型,夹持段35322可以是由上向下的弧形结构,也可以弯折的直板段结构。以夹持段35322是由上向下的弧形结构为例,该弧形结构的圆心可以位于两个卡接板3532之间。若两个卡接板3532上均设有夹持段35322,则两个弧形结构的圆心位于两个卡接板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该弧形结构的圆心连线可以是一条位于两个卡接板3532之间的线段。若夹持段35322为弧形结构或者是弯折的直板段结构,则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使两个卡接板3532在夹持段35322处的最大间距小于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的外径,以便于卡件353收缩时可以卡紧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对应的,导向段35323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弧形结构或者弯折的直板段结构。只需能够用于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的卡接安装即可,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图12为图8中所示的卡件35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由于卡接板3532可以包括由上向下依次连接的限位段35321、夹持段35322和导向段35323。对于卡接板3532上开设的限位孔3533而言,可以使该限位孔3533仅开设于夹持段35322上,也可以使该限位孔3533的主体部分开设于夹持段35322上,且限位孔3533的其他部分可以开设于限位段35321或者导向段35323上,也可以通过在限位段35321、夹持段35322和导向段35323同时开设限位孔3533,只需能够通过该限位孔3533卡接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以阻止配管351脱离套管314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配管351插入套管314后,为了实现配管351与套管314之间的密封连接,从而避免导热液的泄漏。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9中所示的配管组件35与套管314卡接安装的一种剖视图。其中,配管组件35还可以包括环形密封圈354,该环形密封圈354可以沿套管314的径向挤压安装于配管351和套管314之间。这样,通过挤压安装的环形密封圈354可以沿套管314的周向填充一圈配管351和套管314之间的间隙,从而实现配管351和套管314之间的密封连接。
由于环形密封圈354是通过填充套管314和配管351径向之间的缝隙用于套管314和配管351之间的密封连接的。基于此,即使插接于套管314内的配管351沿其轴向滑动一端距离,只需保证欢动过程中的环形密封圈354完全挤压填充于套管314和配管351,即可保证套管314和配管351之间的密封连接。
因此,如图13所示,在插入套管314内的配管351插接到位后,第一法兰环315与第二法兰环352之间可以沿套管314的径向接触设置,也可以使两者之间具有间隙。基于此,可以使第一法兰环315的一部分和第二法兰环352的一部分插入同一个限位孔3533(如图12所示)内,从而通过限位孔3533的侧壁阻止第一法兰环315向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的方向远离第二法兰环352,以使配管351可以通过环形密封圈354与套管314始终密封连接。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若第一法兰环315与第二法兰环352之间在套管314的轴向上具有间隙。此时可以在卡件353的至少一个卡接板3532上开设两个间隔分布的限位孔3533,且使该两个限位孔3533的间距小于第一法兰环315与第二法兰环352的间隙。这样在使用卡件353卡件安装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时,该卡接板3532上的其中一个限位孔3533内可以插入第一法兰环315的一部分,同时该卡接板3532上的另一个限位孔3533内可以插入第二法兰环352的一部分,同样可以满足配管351与套管314之间的卡接限位。
在使用环形密封圈354沿套管314的径向填充套管314与配管351之间的缝隙时,为了避免在将配管351插入套管314的过程,环形密封圈354的移动影响密封连接效果。如图14所示,配管组件35可以在配管351靠近套管314的一端沿该配管351的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外环槽355,且该外环槽355可以位于第二法兰环352靠近套管314的一侧。当配管351插入套管314内时,该外环槽355的开口方向朝向套管314的内壁。基于此,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使环形密封圈354的内径小于或者等于外环槽355的最小直径,且一个环形密封圈354可以定位安装于一个外环槽355内。以环形密封圈354和外环槽355的数量均是两个为例,在其中一个环形密封圈354沿一个外环槽355的周向安装于该外环槽355内后,该环形密封圈354的外径可以大于套管314的内径。如此,当配管351插入套管314内后,可以通过挤压于套管314和配管351之间的环形密封圈354阻断导热液与外界的传递路径,从而起到配管351和套管314之间密封连接的安装效果。
其中,通过在配管351与套管314之间安装两个沿轴向间隔分布的环形密封圈354,可以进一步提高套管314与配管351之间的密封效果。并且,外环槽355的开设可以用于环形密封圈354的定位安装,并且在配管351插入套管314的过程中,环形密封圈354沿轴向位移滑动,造成配管351与套管314之间密封效果较差的情况发生。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环形密封圈354的内径略大于外环槽355的最小直径,也可以实现配管351与套管314之间的密封连接。
此外,在密封连接配管351和套管314时,也可以在配管351靠近换热器主体313的端面与换热器主体313或者套管之间填充环形密封圈354。即环形密封圈354可以沿套管314的轴向挤压安装于配管351与套管314之间或者是配管351与换热器主体313之间,也可以实现配管351与换热器主体313内第二换热通道312其中一个端口的密封连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通过配管组件35与换热器主体313中的第二换热通道312的其中一个端口密封连接时,也可以在该端口固定连接一个插管,并使该插管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插入配管351靠近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内,随后可以通过卡件353与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的卡接安装使得配管351与插管之间稳定连接。
其中,在卡接安装配管组件35和第一换热器31时,该卡件353可以近似为一个夹子,并可以沿套管314的轴向夹持于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相互远离的两侧,对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施加一个相互靠近的挤压力,以维持配管351与套管314之间的稳定连接。
此外,如图15所示,在卡接安装配管351与套管314时,第一换热器31也可以在套管314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开设有旋转卡槽316。且配管组件35也可以在配管351靠近套管314的一端连接有卡柱356,且该卡柱356可以位于第二法兰环352靠近换热器主体313的一侧。其中,旋转卡槽316可以近似为L形结构,其一段沿套管314的轴向延伸,另一短可以沿套管314的周向延伸,并连通套管314的内部空间。如此,在安装配管组件35的过程中,可以在配管351对齐套管314的前提下,使得卡柱356与旋转卡槽316沿套管314轴向延伸的一段对齐,在将配管351沿其轴向插入套管314内并插接到位后,卡柱356对应插入沿套管314轴向延伸的一段旋转卡槽316内,随后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配管351,以使卡柱356可以插入沿套管314周向延伸的一段旋转卡槽316内,从而通过该段旋转卡槽316对卡柱356卡接限位以阻止配管351脱离套管314。同样可以实现配管组件35与第一换热器31之间的卡接安装。
以配管组件35一端通过卡接结构与第一换热器31卡接安装,且该配管组件35的另一端通过螺母和螺纹的配合结构和循环泵32连接安装为例。在安装该导热循环系统30的过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在环形密封圈354(如图14)的配合下,可以先将配管351靠近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插入套管314内,以使配管351与套管314之间密封连接,随后通过卡件353卡接第一法兰环315和第二法兰环352,已完成配管组件35和第一换热器31之间的卡接安装。随后,如图16所示,可以将第一换热器31和循环泵32安装于机壳15的预设位置处,在安装第一换热器31和循环泵32的过程中,可以使配管351相对于换热器主体313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并不影响两者之间的密封连接效果。其中,以配管组件35与第一换热器31之间的卡接为卡接安装步骤,且第一换热器31和循环泵32安装于机壳15的预设位置处是定位安装步骤为例。也可以先执行定位安装步骤,之后再执行卡接安装步骤,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16,在完成定位安装步骤和卡接安装步骤后,可以顺时针或者逆时针转动调节配管351,以使配管351远离换热器主体313的一端可以与循环泵32的其中一个端口对齐,并可以在两者之间安装一个密封垫圈。随后转动套设于配管351上的螺母以与循环泵32该端口处的螺纹配合,在配管351靠近循环泵32的一端处的法兰环的配合下,通过螺母连接配管351与循环泵32的同时,还可以挤压两者之间的密封垫圈,以实现配管351与循环泵32的密封连接。安装后的导热循环系统30的部分构件如图5所示,安装过程非常方便。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组件,用于压缩气态冷媒;
室外换热器,用于冷媒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
室外节流装置,所述室外节流装置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的一端连接;
第一换热器,具有用于交换热量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其中一个端口和所述室外节流装置的另一端连接;
四通阀,所述四通阀的四个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组件的两端、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连接,用于在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之间进行调节;
配管组件;
以及循环泵,所述配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循环泵连接,所述配管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一个端口卡接安装,以使所述循环泵可以带动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内的导热液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换热器主体和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与所述换热器主体对应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端口位置连接,以连通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和所述套管;
所述配管组件靠近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一端插入所述套管远离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一端端口内,并与所述套管卡接安装,以连通所述循环泵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法兰环,所述第一法兰环连接于所述套管远离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一端;
所述配管组件包括:
配管,一端插入所述套管内,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泵的一端端口连接;
第二法兰环,安装于所述配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并靠近所述第一法兰环设置,所述第二法兰环沿所述套管的轴向位于所述第一法兰环远离所述换热器主体的一侧;
以及卡件,包括连接板和两个卡接板,两个所述卡接板连接于所述连接板的同一侧;每个所述卡接板上设有限位孔,两个所述卡接板间隔设置并沿所述套管的径向夹持所述套管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法兰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法兰环的一部分插入同一个所述卡接板的所述限位孔内,用于阻止所述配管脱离所述套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卡接板包括限位段和夹持段;所述限位段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所述限位段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连接,且所述限位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夹持段连接;
在设有夹持段的所述卡接板上,该所述夹持段向远离另一个所述卡接板的方向凸起,且由所述限位段向所述夹持段的方向延伸,该所述夹持段与另一个所述卡接板之间的间距先增大后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卡接板均包括限位段和夹持段;和/或,
两个所述限位段为弧形结构,且该两个所述弧形结构的圆心位于两个卡接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板还包括导向段,所述导向段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夹持段远离所述限位段的一端,且所述导向段的另一端向远离另一个所述卡接板的方向弯折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件由弹性材料制成,在自然状态下,两个所述卡接板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一法兰环的外径和所述第二法兰环的外径。
8.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套管的轴向,所述第一法兰环和所述第二法兰环接触设置,且同一个所述限位孔内插入所述第一法兰环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法兰环的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管组件还包括环形密封圈,沿所述套管的径向,所述环形密封圈挤压安装于所述配管和所述套管之间,用于所述配管和所述套管之间的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管靠近所述套管的一端沿所述配管的周向开设有至少一个外环槽,所述外环槽位于所述第二法兰环靠近所述套管的一侧;当所述配管插入所述套管内时,所述外环槽的开口方向朝向所述套管的内壁;
在自然状态下,所述环形密封圈的内径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环槽的最小直径;所述环形密封圈的数量与所述外环槽的数量一一对应,且一个所述环形密封圈定位安装于一个所述外环槽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97177.6U CN218672401U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一种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997177.6U CN218672401U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一种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72401U true CN218672401U (zh) | 2023-03-21 |
Family
ID=85536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997177.6U Active CN218672401U (zh) | 2022-11-10 | 2022-11-10 | 一种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72401U (zh) |
-
2022
- 2022-11-10 CN CN202222997177.6U patent/CN21867240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166806B1 (ko) | 이중관 및 이를 구비한 열교환기 | |
KR20090096600A (ko) | 다른 멀티채널 튜브를 갖는 멀티채널 열 교환기 | |
EP2706321A2 (en) | Dual pipe for heat exchange | |
JP2010145054A (ja) | 冷凍装置 | |
CN104006584A (zh) | 三管制空调及其冷媒流向切换装置 | |
JP3617083B2 (ja) | 受液器一体型冷媒凝縮器 | |
WO2002077542A2 (en) |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using refrigerant mass flow | |
CN218672401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02192580A (zh) | 管连接单元和包括该管连接单元的空调器 | |
CN114286919B (zh) | 用于制冷剂气体处理系统的公共单元 | |
US20180017295A1 (en) | Transcritical air conditioning circuit with integrated expansion vessel | |
CN114111133B (zh) | 一种用于自复叠制冷系统的气液分离器和自复叠制冷系统 | |
CN111319424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7043527A (zh) | 用于结构的壁中的流体热交换的密封出口 | |
CN114303033B (zh) | 用于制冷剂气体处理系统的公共单元 | |
EP1864839B1 (en) | Automotiv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CN210638330U (zh) | 家电设备 | |
CN113357854A (zh) | 空调系统 | |
CN206207605U (zh) | 一种空调热回收系统 | |
CN217030217U (zh) | 一种空调制冷用管路连接配件 | |
US20230258286A1 (en) | Conduit support assembly for hvac&r system | |
CN217274592U (zh) | 移动式空调、换热基站和空调柜机 | |
CN220205925U (zh) | 提手结构及空调 | |
CN218209879U (zh) | 变频制冷系统 | |
CN205351548U (zh) | 窗机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