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72375U - 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72375U
CN218672375U CN202223014759.4U CN202223014759U CN218672375U CN 218672375 U CN218672375 U CN 218672375U CN 202223014759 U CN202223014759 U CN 202223014759U CN 218672375 U CN218672375 U CN 2186723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valve plate
main body
air outlet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1475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雨
朱勇强
田振
俞旭
商竹贤
倪嘉彤
王鹏
陈发英
张志伟
尚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1475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723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723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723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新风组件包括新风主体、导风主体和第一阀板。新风主体内设有流道;且设有与流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导风主体连接于新风主体,且导风主体内设有风腔;第一阀板可转动地连接于新风主体或导风主体,且能关闭第一出风口或关闭第二出风口。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设有密封部,第一阀板搭接于密封部以关闭第二出风口,使密封部遮盖第一阀板与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采用了上述的新风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组件及空调器可以改善新风出风由于其他风口漏风造成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户对舒适性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用户越来越高的舒适性需求,一些空调器上开设配置用于新风的模组。
一般的,新风的模组都具有向室内导入新风气流的新风出风口;然而,在一些空调器中,为了方便将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通常在用于出风的通道上开设有另一排污出风口,而该排污出风口在正常新风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而在排出污浊空气的情况下,也即排污出风口打开以向室外排出污浊气流的情况下,新风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但是,在现有技术中,在该排污出风口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排污出风口同样具有漏风的现象,会干扰新风出风口的气流,降低新风的风量,同时还会产生气流噪声,降低用户的新风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新风出风由于其他风口漏风造成的影响。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组件,包括新风主体、导风主体和第一阀板;
所述新风主体内设有流道,且设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所述导风主体连接于所述新风主体,且所述导风主体内设有风腔;所述第一阀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新风主体或所述导风主体,且能相对所述导风主体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凸设有密封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板搭接于所述密封部,且所述密封部遮盖所述第一阀板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包括:
在该新风组件中,第一阀板关闭第二出风口的情况下,第一阀板与密封部配合,且使得密封部能遮盖第一阀板和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由此可以通过密封部封闭第一阀板与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以提高第一阀板关闭第二出风口的密封性,由此在第一出风口进行新风出风的情况下,便能防止第二出风口处的漏风,进而确保第一出风口有效地进行出风。换言之,该新风组件可以改善新风出风由于其他风口漏风造成的影响。
可选地,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共同形成密封槽;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板搭接于所述密封槽内。
在第一阀板搭接在密封槽内的情况下,第一阀板与密封部相搭接,能确保密封部全面地遮盖第一阀板与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进而有效地提升第一阀板关闭第二出风口的密封性。
可选地,所述密封槽的内壁形成配合面和避让面,所述配合面与所述避让面相接且呈钝角设置;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板接触于所述配合面。
由于避让面的设置,在第一阀板相对导风主体转动以关闭第二出风口的过程中,可以防止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对第一阀板造成干涉,从而使得第一阀板能平顺地转动至与密封槽配合。
可选地,所述新风主体上具有安装板;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安装板,且所述导风主体装配于所述安装板外侧;
所述密封部凸起于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导风主体的一侧,且部分所述密封部伸入所述第二出风口。
将密封部凸起于安装板远离导风主体的一侧,可以防止密封部对第一阀板的转动造成影响。
可选地,所述密封部远离所述导风主体的一侧凸起呈弧形。
由于密封部凸设在安装板远离导风主体的一侧,为了防止密封部对第一出风口进行新风出风造成影响,将密封部凸起的一侧设置为弧形,可以使得气流平顺地越过密封部,同时也可以防止产生噪音。
当然,将密封部远离导风主体的一侧凸起形成弧形,可以简化密封部的制作工艺,使得密封部易于形成,降低加工成本。
可选地,所述流道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具有限位壁;所述第一阀板的其中一侧设于所述限位槽内,且所述第一阀板相对所述导风主体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阀板在所述限位槽内转动;
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板接触于所述限位壁。
在流道的内壁上设置限位槽,不仅可以向第一阀板的转动提供导向作用,还可以通过限位壁向第一阀板的转动提供限位作用,在第一阀板与限位壁搭接的情况下,提升第一阀板关闭第一出风口的密封性,进而防止第一出风口在关闭的情况下漏风。
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和所述限位槽设于所述新风主体相邻的两个侧壁上。
可选地,所述限位槽呈扇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密封部配合;所述第二侧开设有止口槽,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情况下,所述止口槽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配合。
通过在第一阀板的第二侧设置止口槽,使得第一阀板在关闭第二出风口的情况下与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配合,可以提升第一阀板第二侧与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的密封性,以进一步防止第二出风口在关闭的情况下漏风,以进一步改善新风出风由于其他风口漏风造成的影响。
一种空调器,包括新风组件。所述新风组件包括:
新风主体,内设有流道;且设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
导风主体和第一阀板;所述导风主体连接于所述新风主体,且所述导风主体内设有风腔;所述第一阀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新风主体或所述导风主体,且能相对所述导风主体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凸设有密封部,所述第一阀板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板搭接于所述密封部,且所述密封部遮盖所述第一阀板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所述新风组件设于所述空调器的外壳内,且所述导风主体位于所述新风主体的后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提供的新风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部分新风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主体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组件的剖视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主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部分新风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又一部分新风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其他实施例中提供的又一部分新风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阀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新风组件;100-新风主体;110-流道;111-第一进风口;112-第一出风口;113-第二出风口;1131-间隙;114-第二进风口;120-安装板;130-限位槽;132-限位壁;200-过滤模组;210-第三进风口;300-风叶;410-导风主体;411-风腔;420-第一阀板;421-第一侧;422-第二侧;423-止口槽;424-转动连接部;430-密封部;431-密封槽;4311-配合面;4312-避让面;440-第二阀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新风组件10以及应用该新风组件10的空调器(图未示),空调器可以安装在指定空间中,与此同时,新风组件10则设于指定空间中。空调器可以用于向指定空间中提供空气调节作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温度调节作用、湿度调节作用以及气流流速调节作用;而,新风组件10至少可以用于向指定空间提供新风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组件10可以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其他风口漏风导致新风出风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基于此,应用于该新风组件10的空调器同样可以实现改善现有技术中由于其他风口漏风导致新风出风受到影响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新风组件10包括新风主体100、风叶300、导风主体410和第一阀板420。新风主体100内设有流道110;且设有与流道110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第一进风口111可以向流道110中导入气流,而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则可以用于导出流道110内的气流。风叶300设于流道110内,以在运行的情况下在流道110内形成气流。导风主体410和第一阀板420;导风主体410连接于新风主体100,且导风主体410内设有风腔411;第一阀板420可转动地连接于新风主体100或导风主体410,且能相对导风主体410转动以关闭第一出风口112或关闭第二出风口113。
值得说明的是,在风叶300运行的情况下,流道110内形成气流。此时,气流自第一进风口111被引入,且在风叶300的作用下,气流在流道110中流动。若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出风口112,则可以打开第二出风口113,也就是说,气流可以自第二出风口113导出;若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则可以打开第一出风口112,也就是说,气流可以自第一出风口112导出。换言之,第一阀板420在打开第一出风口112的同时,也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第一阀板420在打开第二出风口113的同时,也关闭第一出风口112。
另外,新风组件10还可以包括导管(图未示),导管连接与导风主体410,且使得风腔411通过导管连通于指定空间以外的环境。在第二出风口113被打开的情况下,第二出风口113与风腔411连通,且自流道110导出的气流则被导管导出至指定空间以外的环境。相对应的,在第一出风口112被打开的情况下,第二出风口113被关闭,自流道110导出的气流则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12导入至指定空间,以向指定空间提供净化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0还包括过滤模组200和第二阀板440。过滤模组200装配于新风主体100,并且可以向自第一进风口111导入流道110的气流提供过滤作用。过滤模组200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14,且过滤模组200与导风主体410连接,第二阀板440与过滤模组200或导风主体410可转动地连接,且用于关闭或打开第二进风口114。另外,在第二进风口114被打开的情况下,第二进风口114与风腔411连通。也就是说,第二进风口114可以通过导管从指定空间以外的环境中吸入气流,然后将气流导入至过滤模组200,经过过滤模组200的过滤之后,从第一进风口111导入至流道110中,经过风叶300的驱动作用,气流可以自第一出风口112导入至指定空间中,由此便能向指定空间提供新风作用。
当然,在设置过滤模组200的情况下,为了方便从指定空间中导入气流,过滤模组200还设有第三进风口210,第三进风口210可以从指定空间中导入气流至过滤模组200内部,经过过滤模组200的过滤作用之后,气流自第一进风口111导入至流道110内部,然后可以自第一出风口112导入至指定空间,以提供净化指定空间内部空气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阀板440打开第二进风口114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第二进风口114稳定地进风,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由此,使得风腔411内的气流仅能被第二进风口114导入,确保风腔411中气流流动的稳定性,以确保新风进风的稳定性。同理,在第一阀板420打开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第二出风口113的出风稳定性,且防止第二出风口113排出的污浊的气流返回至流道110中,控制第二阀板440关闭第二进风口114。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组件10设置在空调器的外壳内部,并且导风主体410位于新风主体100的后侧,以方便连接导风主体410的导管接入,且方便将导管引出指定空间,从而方便导管自指定空间以外的环境中抽取或排除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3、图4、图5和图6,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凸设有密封部430,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搭接于密封部430,且密封部430遮盖第一阀板420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131。
以上所述,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第二阀板440与密封部430配合,且使得密封部430能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131,由此可以通过密封部430封闭第一阀板420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131,以提高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密封性,由此在第一出风口112进行新风出风的情况下,便能防止第二出风口113处的漏风,进而确保第一出风口112有效地进行出风。换言之,该新风组件10可以改善新风出风由于其他风口漏风造成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阀板420上还设置有转动连接部424,转动连接部424靠近第一阀板420的其中一个侧边设置,且转动连接部424与导风主体410转动连接,以实现第一阀板420能相对导风主体410翻转的目的。为了方便第一阀板420转动,且防止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对第一阀板420造成干涉,一般地,第一阀板420在关闭第二出风口113时,第一阀板420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131较宽,以避让第一阀板420;基于此,在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设置密封部430,以遮盖该间隙1131,可以有效地防止间隙1131处漏风的情况,进而达到改善新风出风由于其他风口漏风造成的影响。
其中,密封部430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共同形成密封槽431;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搭接于密封槽431内。在第一阀板420搭接在密封槽431内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与密封部430相搭接,能确保密封部430全面地遮盖第一阀板420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131,进而有效地提升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密封性。
在第一阀板420与密封槽431配合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大致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平齐,此时,可以方便密封部430对间隙1131进行密封。并且,在第一阀板420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平齐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131宽度最小,也可以方便密封部430对间隙1131进行封闭。
可选地,密封槽431的内壁形成配合面4311和避让面4312,配合面4311与避让面4312相接且呈钝角设置;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接触于配合面4311。
由于避让面4312的设置,在第一阀板420相对导风主体410转动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过程中,可以防止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对第一阀板420造成干涉,从而使得第一阀板420能平顺地转动至与密封槽431配合。
应当理解,为了尽可能地使得间隙1131的宽度较小,第一阀板420与密封槽431相互配合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的侧边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的距离较近,基于此,设置避让面4312可以防止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对第一阀板420的转动造成影响。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在密封槽431的宽度足够的情况下,配合面4311和避让面4312之间形成的夹角也可以为直角或者锐角。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主体100上具有安装板120;第二出风口113开设于安装板120,且导风主体410装配于安装板120外侧。密封部430凸起于安装板120远离导风主体410的一侧,且部分密封部430伸入第二出风口113。将密封部430凸起于安装板120远离导风主体410的一侧,可以防止密封部430对第一阀板420的转动造成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板420在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阀板420靠近转动连接部424的一侧向风腔411内翻转,而第一阀板420的另一侧向流道110内翻转,以方便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出风口112。而由于需要密封部430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处形成的间隙1131,所以密封部430的部分伸入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范围内,基于此,为了防止密封部430对第一阀板420的转动造成影响,密封部430设置在安装板120远离导风主体410的一侧。
当然,若第一阀板420远离转动连接部424的一侧同样设置有密封部430,此时,密封部430则可以设置在安装板120靠近导风主体410的一侧,或者,也可以设置在导风主体410上,又或者,可以将密封部430直接设置在第一阀板420上等。
可选地,密封部430远离导风主体410的一侧凸起呈弧形。由于密封部430凸设在安装板120远离导风主体410的一侧,为了防止密封部430对第一出风口112进行新风出风造成影响,将密封部430凸起的一侧设置为弧形,可以使得气流平顺地越过密封部430,同时也可以防止产生噪音。
另外,将密封部430凸起的一侧设置为弧形,可以在不影响流道110中气流的同时,增加密封部430的厚度,从而增强密封部430的强度,以确保密封部430能稳定地提供密封作用。当然,将密封部430远离导风主体410的一侧凸起形成弧形,可以简化密封部430的制作工艺,使得密封部430易于形成,降低加工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流道110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130,限位槽130内具有限位壁132;第一阀板420的其中一侧设于限位槽130内,且第一阀板420相对导风主体410转动的过程中,第一阀板420在限位槽130内转动。在以图7为示例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的其中一个侧边伸入至限位槽130内部,并且第一阀板420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于限位槽130的底壁。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位于限位槽130内相对于限位壁132的一侧;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出风口112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接触于限位壁132。
在流道110的内壁上设置限位槽130,不仅可以向第一阀板420提供导向作用,还可以通过限位壁132向第一阀板420的转动提供限位作用,在第一阀板420与限位壁132搭接的情况下,提升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出风口112的密封性,进而防止第一出风口112在关闭的情况下漏风。
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由于限位槽130相对于限位壁132的一侧对应于第二出风口113,由此使得限位槽130相对于限位壁132的一侧形成缺口,而通过形成在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的缺口来实现第一阀板420的搭接限位。应当理解,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限位槽130相对于限位壁132的一侧形成用于与第一阀板420搭接的内侧壁,也即,限位槽130内部形成相对设置的两个内壁,其中一个为限位壁132;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出风口112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接触于限位壁132;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第一阀板420接触于另一侧壁。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第一阀板420在限位槽130中移动的方式为摆动,基于此,限位壁132与限位槽130内相对于限位壁132的一侧呈夹角设置,以方便与第一阀板420相适配。可选地,限位槽130呈扇形。
换言之,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限位槽130中对应于第一阀板420自由端外侧的内侧壁限位壁形成弧形,该弧形与第一阀板420远离转动连接部424的一个侧边转动的路径相适配,可以方便第一阀板420在限位槽130中转动。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在不影响第一阀板420转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弧形的内侧壁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以两个呈夹角的内侧壁代替,如图10;又例如,采用其他的异形内壁代替等。
当然,为了方便限位槽130向第一阀板420提供限位作用,第二出风口113和限位槽130设于新风主体100相邻的两个侧壁上。其中,第二出风口113开设在安装板120上,限位槽130则开设在新风主体100上与安装板120相邻的侧壁上。值得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密封性,在安装板120相邻的两个侧壁上均开设有限位槽130,如图8和图9。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第一阀板4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421和第二侧422,第一侧421与密封部430配合;第二侧422开设有止口槽423,在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止口槽423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配合。通过在第一阀板420的第二侧422设置止口槽423,使得第一阀板420在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配合,可以提升第一阀板420第二侧422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的密封性,以进一步防止第二出风口113在关闭的情况下漏风,以进一步改善新风出风由于其他风口漏风造成的影响。
相对应的,为了方便于止口槽423相互配合,在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上同样设置有与止口槽423相适配的缺口,以方便第一阀板420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配合,进而提升密封性。
当然,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止口槽423的设置。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新风组件10及空调器中,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第二阀板440与密封部430配合,且使得密封部430能遮盖第一阀板420和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131,由此可以通过密封部430封闭第一阀板420与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131,以提高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二出风口113的密封性,由此在第一出风口112进行新风出风的情况下,便能防止第二出风口113处的漏风,进而确保第一出风口112有效地进行出风。换言之,该新风组件10可以改善新风出风由于其他风口漏风造成的影响。另外,通过在流道110的内壁上设置限位槽130,以方便向第一阀板420的转动提供导向作用;并且,在第一阀板420与限位壁132配合的情况下,还能通过限位壁132与第一阀板420的搭接,来提高第一阀板420关闭第一出风口112的密封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主体(100)、导风主体(410)和第一阀板(420);
所述新风主体(100)内设有流道(110),且设有与所述流道(110)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11)、第一出风口(112)和第二出风口(113);
所述导风主体(410)连接于所述新风主体(100),且所述导风主体(410)内设有风腔(411);所述第一阀板(420)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新风主体(100)或所述导风主体(410),且能相对所述导风主体(410)转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112)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113);
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凸设有密封部(430),所述第一阀板(420)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板(420)搭接于所述密封部(430),且所述密封部(430)遮盖所述第一阀板(420)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形成的间隙(11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430)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共同形成密封槽(431);所述第一阀板(420)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板(420)搭接于所述密封槽(431)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槽(431)的内壁形成配合面(4311)和避让面(4312),所述配合面(4311)与所述避让面(4312)相接且呈钝角设置;在所述第一阀板(420)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板(420)接触于所述配合面(431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主体(100)上具有安装板(120);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开设于所述安装板(120),且所述导风主体(410)装配于所述安装板(120)外侧;
所述密封部(430)凸起于所述安装板(120)远离所述导风主体(410)的一侧,且部分所述密封部(430)伸入所述第二出风口(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430)远离所述导风主体(410)的一侧凸起呈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110)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130),所述限位槽(130)内具有限位壁(132);所述第一阀板(420)的其中一侧设于所述限位槽(130)内,且所述第一阀板(420)相对所述导风主体(41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阀板(420)在所述限位槽(130)内转动;
在所述第一阀板(420)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112)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阀板(420)接触于所述限位壁(1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风口(113)和所述限位槽(130)设于所述新风主体(100)相邻的两个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130)呈扇形。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板(4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421)和第二侧(422),所述第一侧(421)与密封部(430)配合;所述第二侧(422)开设有止口槽(423),在所述第一阀板(420)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的情况下,所述止口槽(423)与所述第二出风口(113)的开口边缘配合。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组件(10),所述新风组件(10)设于所述空调器的外壳内,且所述导风主体(410)位于所述新风主体(100)的后侧。
CN202223014759.4U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6723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14759.4U CN218672375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14759.4U CN218672375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72375U true CN218672375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36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14759.4U Active CN218672375U (zh) 2022-11-11 2022-11-11 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723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6037407A1 (zh) 用于吸油烟机的蜗壳和具有该蜗壳的吸油烟机
CN218672375U (zh) 一种新风组件及空调器
KR101826314B1 (ko) 공기조화장치
CN113606664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风道切换结构
CN210861614U (zh) 导风圈、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4786809U (zh) 换气装置及具有其的挂壁式空调器
CN208565075U (zh) 出风组件和吸油烟机
CN113218003B (zh) 水洗空气装置及空调柜机
CN218511115U (zh) 一种新风模组及空气调节器
CN108757574A (zh) 出风组件和吸油烟机
CN114517932A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861607U (zh) 用于空调器的送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915131U (zh) 新风管、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CN218787596U (zh) 一种新风机
CN110594812B (zh) 一种吸油烟机
CN113280509B (zh) 取暖器
CN211823031U (zh) 用于空调器的风道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4487998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05069574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20269468U (zh) 可降低噪音的吸油烟机
CN210502191U (zh) 车辆出风口内叶片配合结构
CN217357127U (zh) 新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5982850U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风道切换结构
CN218031563U (zh) 阀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18457571U (zh) 一种用于电吹风的风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