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66338U - 生箔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生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66338U
CN218666338U CN202223162617.2U CN202223162617U CN218666338U CN 218666338 U CN218666338 U CN 218666338U CN 202223162617 U CN202223162617 U CN 202223162617U CN 218666338 U CN218666338 U CN 2186663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ode
anode plate
tank
foil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6261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卫华
王小兰
谢文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ike New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ike New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ike New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ike New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6261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663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663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663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Met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生箔设备,涉及铜箔设备领域,生箔设备包括阳极槽、阳极板和阴极辊,阳极板设置在阳极槽表面,阴极辊包括阴极辊主体和阴极辊轴,阴极辊主体环绕在阴极辊轴的表面,阴极辊轴的两端架设在阳极槽上,且阳极板远离阳极槽的一侧与阴极辊主体的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且阳极板远离阳极槽的一侧与阴极辊主体的表面之间含有电解液,生箔设备还包括增厚件,增厚件设置在阳极槽与阳极板之间,通过上述设计,在不对阳极槽、阴极辊和阳极板结构进行改变的基础上,减小了阳极板与阴极辊之间的间隙,降低了极距,使得通入更低的电压也能满足电解需求,降低了生箔设备的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生箔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铜箔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箔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铜箔的使用量越来越大,铜箔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通讯设备、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而铜箔又分为锂电铜箔和标准铜箔,锂电铜箔作为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锂电池结构中充当负极活性材料的载体和负极集流体,标准铜箔作为覆铜板和印刷电路板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的铜箔生产一般通过在将电解液通入安装有阳极板的阳极槽内,并通电电解阳极槽内的电解液,以在阴极辊主体表面生成生箔,业内的铜箔生产朝向极薄铜箔的方向发展,从6微米到4.5微米甚至更薄,而现有的生箔设备难以满足极薄铜箔的生产需求,导致生产的电解出来的的生箔出现面密度不均匀极差大、指甲印、色差以及耗电量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箔设备,使得生产出来的生箔面密度更加均匀,减小生箔极差、指甲印和色差,以及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生箔设备,所述生箔设备包括阳极槽、阳极板和阴极辊,所述阳极板设置在所述阳极槽表面,所述阴极辊包括阴极辊主体和阴极辊轴,所述阴极辊主体环绕在所述阴极辊轴的表面,所述阴极辊轴的两端架设在所述阳极槽上,且所述阳极板远离所述阳极槽的一侧与所述阴极辊主体的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阳极板远离所述阳极槽的一侧与所述阴极辊主体的表面之间含有电解液,所述生箔设备还包括增厚件,所述增厚件设置在所述阳极槽与所述阳极板之间。
可选的,所述增厚件包括铅片、铝片和铜片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的,所述增厚件的厚度为1-3mm。
可选的,所述阳极槽为弧形槽,包括两个侧壁和弧形槽底,两个所述侧壁分别设置在所述弧形槽底的两侧,且与所述弧形槽底的边缘连接;所述增厚件整面铺设在所述弧形槽底上。
可选的,所述增厚件与所述弧形槽底可拆卸连接。
可选的,所述增厚件对应所述阳极板的位置设置有阳极板安装槽,所述阳极板设置在所述阳极板安装槽内,且所述阳极板靠近所述阴极辊主体的一面,与所述增厚件靠近所述阴极辊主体的一面在同一曲面上。
可选的,所述阳极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阳极板和至少一个第二子阳极板,所述第一子阳极板与所述第二子阳极板交错拼接,且设置在所述阳极槽的表面;所述第一子阳极板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边缘;所述第二子阳极板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边缘;且所述第一延伸部靠近所述阳极槽的一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背离所述阳极槽上的一面抵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厚度,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厚度和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厚度相等。
可选的,所述阳极槽上还设置有进液口、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阳极槽的槽底处,所述第一溢流口和所述第二溢流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阳极槽的槽口的两端;所述进液口包括多个喷液管,每个所述喷液管均包括第一喷液口、第二喷液口和第三喷液口,所述第二喷液口和第三喷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喷液口的两侧,所述第一喷液口竖直朝向所述阴极辊主体,所述第二喷液口朝向所述第一溢流口,所述第三喷液口朝向所述第二溢流口。
可选的,两个所述侧壁靠近所述弧形槽底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且所述第一滑槽的开口与所述第二滑槽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阳极板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内,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生箔设备还包括收卷辊,所述收卷辊收取所述阴极辊主体表面生成的电解箔。
相对于重新设计生箔设备来减小阴极辊与阳极板的方案来说,本申请仅在阳极板与阳极槽之间增加了一个增厚件,不对阳极槽、阴极辊和阳极板结构进行改变,减小了阳极板与阴极辊之间的间隙,降低了极距,使得通入更低的电压也能满足电解需求,降低了生箔设备的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较小的极距离使得电解出来的生箔面密度更加的均匀,极差更小,有利于减少指甲印与色差等问题,提高生箔质量。
附图说明
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生箔设备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生箔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生箔设备的收卷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增厚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阳极槽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进液口的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阳极板的截面示意图。
其中,10、生箔设备;100、阳极槽;110、弧形槽底;120、侧壁;130、进液口;141、第一溢流口;142、第二溢流口;150、喷液管;151、第一喷液口;152、第二喷液口;153、第三喷液口;161、第一滑槽;162、第二滑槽;200、增厚件;210、阳极板安装槽;300、阳极板;310、第一子阳极板;311、第一主体部;312、第一延伸部;320、第二子阳极板;321、第二主体部;322、第二延伸部;330、凸起;400、阴极辊主体;410、阴极辊轴;500、收卷辊。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理解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公开的具体结构和功能细节,仅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是代表性的,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替换形式来具体实现,不应被解释成仅受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除非另有说明,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包括”及其任何变形,意为不排他的包含,可能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单元、组件和/或其组合。
另外,“中心”、“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描述的,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和可选的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生箔设备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一种生箔设备的截面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生箔设备10,所述生箔设备10包括阳极槽100、阳极板300和阴极辊,所述阳极板300设置在所述阳极槽100表面,所述阴极辊包括阴极辊主体400和阴极辊轴410,所述阴极辊主体400环绕在所述阴极辊轴410的表面,所述阴极辊轴410的两端架设在所述阳极槽100上,且所述阳极板300远离所述阳极槽100的一侧与所述阴极辊主体400的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阳极板300远离所述阳极槽100的一侧与所述阴极辊主体400的表面之间含有电解液,所述生箔设备10工作时,电解液内的离子逐渐沉积到所述阴极辊主体400表面,所述生箔设备10还包括增厚件200,所述增厚件200设置在所述阳极槽100与所述阳极板300之间,以调节所述间隙的大小。
本申请的生箔设备为铜箔生箔设备,电解液内的离子为铜离子为例进行说明,当然还可以是其他的金属生箔设备。相对于重新设计生箔设备10来减小阴极辊主体400与阳极板300之间的间隙的方案来说,本申请仅在阳极板300与阳极槽100之间增加了一个增厚件200,不对阳极槽100和阴极辊主体400以及阳极板300结构进行改变,减小了阳极板300与阴极辊主体400之间的间隙,降低了极距,使得通入更低的电压也能满足电解需求,降低了生箔设备的能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增厚件200的厚度还是可以自由调节的,更能满足生箔设备的不同需求。而且较小的极距离使得电解出来的生箔面密度更加的均匀,极差更小,有利于减少指甲印与色差等问题,提高了生箔质量。
结合图1-3所示,所述生箔设备10还包括收卷辊500,收卷辊500不断滚动以收取所述阴极辊主体400表面生成的电解箔,即铜箔(也称生箔)。所述增厚件200可以由铅片、铝片和铜片中的一种构成,当然也可以由铅片、铝片和铜片中的两种以上组成。本申请的增厚件200优选材料为铅片,铅片一来不会与电解液发生反应,保证铜箔的生产不会参入其他杂质;二来由于铅片本身具备可延展性,而阳极板300的材料一般为钛金属,在阳极板300和阳极槽100之间设置具备可延展性的铅片,可以防止阳极板300与阳极槽100发生硬性磕碰,而导致阳极板300发生形变的问题充当了缓冲层的作用,避免了所述阳极板300的密封性下降。
为了避免所述阳极板300远离所述阳极槽100的一侧与所述阴极辊主体400的表面之间的间隙过小导致电解液无法在间隙内充分流动,所述增厚件200的厚度小于所述阳极板300的厚度,所述增厚件200的厚度为1-3mm。保证了间隙内的电解液具有足够的流动空间。
所述阳极槽100与所述阳极板300之间可以拼接多块增厚件200,安装更加的简单,当然为了保证阳极板300与阳极槽100之间的密封性,所述增厚件200也可以是一整块设置。具体的,所述阳极槽100为弧形槽,包括两个侧壁120和弧形槽底110,两个所述侧壁120分别设置在所述弧形槽底110的两侧,且与所述弧形槽底110的边缘连接;所述增厚件200整面铺设在所述弧形槽底110上。
如图4所示,所述增厚件200的厚度大于所述阳极板300的厚度,并且为了保证间隙更加的均匀,即保证阳极板300每一处的位置上距离阴极辊主体400表面的极距都是相等的,本申请还在所述增厚件200对应所述阳极板300的位置设置有阳极板安装槽210,所述阳极板300设置在所述阳极板安装槽210内,且所述阳极板300靠近所述阴极辊主体400的一面,与所述增厚件200靠近所述阴极辊主体400的一面在同一曲面上,而且还防止了当阳极板300为多块拼接而成的时候,相邻两个阳极板300之间相互磕碰。
如图5所示,为了方便增厚件200的安装,本申请的增厚件200与所述弧形槽底110可拆卸连接。具体的,两个所述侧壁120靠近所述弧形槽底110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161和第二滑槽162,且所述第一滑槽161的开口与所述第二滑槽162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阳极板300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滑槽161与所述第二滑槽162内。在安装的时候,可以在阳极槽100的槽口处将增厚件200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滑槽161和所述第二滑槽162内,在将增厚件200移动到对应位置。当然还可以直接通过螺丝对增厚件200与阳极槽100进行固定。
当然还可以的是在阳极板300朝向阳极槽100的一面通过摩擦焊的方式焊接一个凸起330,增厚件200对应凸起330处设置有通孔,凸起330穿过通孔,穿入阳极槽100对应的安装孔中,再通过螺母将阳极板300固定在阳极槽100上,增厚件200也被固定在了阳极板300和阳极槽100之间;上述两种固定方式可同时采用,也可以单一采用,同时采用的话,安装稳固性更高。
如图6所示,本申请的电解液是通过溢流的方式从阳极槽100中流出的。具体的,所述阳极槽100上还设置有进液口130、第一溢流口141和第二溢流口142,所述进液口130设置在所述阳极槽100的槽底处,所述第一溢流口140和所述第二溢流口142分别设置在所述阳极槽100的槽口的两端,所述电解液从所述进液口130处进入所述阳极槽100内,在填充满所述间隙后再从所述第一溢流口140和所述第二溢流口142处流出;所述进液口130包括多个喷液管150,每个所述喷液管150均包括第一喷液口151、第二喷液口152和第三喷液口153,所述第二喷液口152和第三喷液口153设置在所述第一喷液口151的两侧,所述第一喷液口151竖直朝向所述阴极辊主体400,所述第二喷液口152朝向所述第一溢流口141处,所述第三喷液口153朝向所述第二溢流口142。通过设置三头的喷液口,缓解了由于增设增厚件200从而减小了阳极板300和阴极辊主体400之间的间隙,所导致电解液在阳极槽100内流动缓慢的问题。
进一步的,还可以设置抽液装置,所述抽液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溢流口140和/或所述第二溢流口142,并将所述间隙内的电解液抽离至所述第一溢流口140和所述第二溢流口142处,提高间隙内电解液的流速。
如图7所示,通常所述阳极板300为多块拼接而成的,所述阳极板30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阳极板310和至少一个第二子阳极板320,所述第一子阳极板310与所述第二子阳极板300交错拼接,且设置在所述阳极槽100的表面;所述第一子阳极板310包括第一主体部311和第一延伸部312,所述第一延伸部312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311的边缘;所述第二子阳极板300包括第二主体部321和第二延伸部322,所述第二延伸部322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321的边缘;且所述第一延伸部312靠近所述阳极槽100的一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322背离所述阳极槽100上的一面抵接,第一延伸部312的厚度与第二延伸部322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主体部311的厚度,也等于第二主体部321的厚度。这样提高了阳极板300的密封性,防止电解液渗透进阳极板300与增厚件200之间,导致阳极板300与阴极辊主体400表面的间隙发生改变。
本申请在阳极板300与阳极槽100之间设置增厚件200,相对于直接增加阳极板300的厚度成本节约了35%左右,而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还可以在所述增厚件200靠近所述阳极板300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凸起,以支撑起所述阳极板300,从而不需要设置较厚的增厚件200也能达到本申请所需要的极距,使得电解出来的生箔面密度更加的均匀,极差更小,有利于减少指甲印与色差等问题,提高生箔质量和降低生箔设备的能耗,降低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形成非常多的实施例,但是申请文件的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列出,因而,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上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各实施例或技术特征组合之后,将会增强原有的技术效果。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生箔设备,所述生箔设备包括阳极槽、阳极板和阴极辊,所述阳极板设置在所述阳极槽表面,所述阴极辊包括阴极辊主体和阴极辊轴,所述阴极辊主体环绕在所述阴极辊轴的表面,所述阴极辊轴的两端架设在所述阳极槽上,且所述阳极板远离所述阳极槽的一侧与所述阴极辊主体的表面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阳极板远离所述阳极槽的一侧与所述阴极辊主体的表面之间含有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箔设备还包括增厚件,所述增厚件设置在所述阳极槽与所述阳极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厚件包括铅片、铝片和铜片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厚件的厚度为1-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槽为弧形槽,包括两个侧壁和弧形槽底,两个所述侧壁分别设置在所述弧形槽底的两侧,且与所述弧形槽底的边缘连接;所述增厚件整面铺设在所述弧形槽底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厚件与所述弧形槽底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厚件对应所述阳极板的位置设置有阳极板安装槽,所述阳极板设置在所述阳极板安装槽内,且所述阳极板靠近所述阴极辊主体的一面,与所述增厚件靠近所述阴极辊主体的一面在同一曲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板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子阳极板和至少一个第二子阳极板,所述第一子阳极板与所述第二子阳极板交错拼接,且设置在所述阳极槽的表面;
所述第一子阳极板包括第一主体部和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边缘;
所述第二子阳极板包括第二主体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部的边缘;
且所述第一延伸部靠近所述阳极槽的一面与所述第二延伸部背离所述阳极槽上的一面抵接,所述第一延伸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厚度,所述第二主体部的厚度和所述第一主体部的厚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槽上还设置有进液口、第一溢流口和第二溢流口,所述进液口设置在所述阳极槽的槽底处,所述第一溢流口和所述第二溢流口分别设置在所述阳极槽的槽口的两端;
所述进液口包括多个喷液管,每个所述喷液管均包括第一喷液口、第二喷液口和第三喷液口,所述第二喷液口和第三喷液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喷液口的两侧,所述第一喷液口竖直朝向所述阴极辊主体,所述第二喷液口朝向所述第一溢流口,所述第三喷液口朝向所述第二溢流口。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箔设备,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壁靠近所述弧形槽底的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且所述第一滑槽的开口与所述第二滑槽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阳极板的两端分别插入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内,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滑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箔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箔设备还包括收卷辊,所述收卷辊收取所述阴极辊主体表面生成的电解箔。
CN202223162617.2U 2022-11-25 2022-11-25 生箔设备 Active CN2186663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2617.2U CN218666338U (zh) 2022-11-25 2022-11-25 生箔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62617.2U CN218666338U (zh) 2022-11-25 2022-11-25 生箔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66338U true CN218666338U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41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62617.2U Active CN218666338U (zh) 2022-11-25 2022-11-25 生箔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663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20708B1 (en) Separatorless storage battery
JP4140311B2 (ja) 蓄電素子用ケースの製造方法
KR101887713B1 (ko) 리튬 축전지
EP3202957B1 (en) Aluminum plate
EP2731163B1 (en) Quasi-bipolar battery cells and arrangements
CN103069614A (zh) 具有内置的密封装置的集电体、和包括这种集电体的双极电池
JP2011071011A (ja) 積層型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システム
EP4156385A1 (en) Electric vehicle, and lithium ion batte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8773072B2 (en) Refuelable storage battery
CN112331927B (zh) 一种电池叠片电芯及电池
CN112626570A (zh) 一种金属箔材的电解制备设备及金属箔材的电解制备工艺
CN218666338U (zh) 生箔设备
US20130026045A1 (en) Anodizing apparatus
CN200992578Y (zh) 10kA碳钢中温制氟电解槽
CN112290132A (zh) 一种一体成型方形叠片锂电池模组
US11936046B2 (en)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olytic plating method
EP0047792A1 (en) Battery, gas depolarized 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bipolar element for the battery
CN114243092B (zh) 一种方形锂离子电池
JPWO2020022111A1 (ja) 固体電池用正極、固体電池用正極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固体電池
CN215757682U (zh) 一种阳极板可调的新型电解铜箔生产装置
CN114717623A (zh) 一种导电薄膜生产设备和生产方法
EP3361543B1 (en) Fuel cell stack
CN211929603U (zh) 多极柱端子锂电池
EP3297081A1 (en) Fuel cell stack
CN211005708U (zh) 铜箔表面处理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 Building 2, Huike Industrial Park, No. 1, Gongye Second Road, Shilo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00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uike New Material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 Building 2, Huike Industrial Park, No. 1, Gongye Second Road, Shilo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518100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uike New Materials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