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45632U - 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45632U
CN218645632U CN202222707426.3U CN202222707426U CN218645632U CN 218645632 U CN218645632 U CN 218645632U CN 202222707426 U CN202222707426 U CN 202222707426U CN 218645632 U CN218645632 U CN 2186456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secondary net
net water
heat exchanger
water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0742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占东
孙艳香
刘向东
张君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Lvneng Xiny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Lvneng Xiny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Lvneng Xiny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Lvneng Xinyan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0742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456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456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456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次网混水节能换热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包括一次网供水管、一次网回水管、第一二次网回水管、第二二次网回水管、换热器、二次网高温水管、平衡温控调节阀、集藕管、外循环泵、第一二次网供水管、第二二次网供水管和内循环泵;通过对当前循环系统的原设计工况及实际运行工况的参数检测分析,判断引起高能耗的原因,通过选用合适温差和流量的板式换热器及循环泵二次工艺流程的改变,使管道阻力和装机系统阻力降低,通过设计合适的管径,选择适合系统的经济流量,从而降低泵功率,达到更好的节电、节热效果,尤其是电耗要比传统换热机组降低60%左右。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二次网混水节能换热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
背景技术
集中供热系统采用的二次热交换站或机组大多配置换热器和二次循环泵等,热交换器用于一次网与二次网之间的热交换,是热力站中的核心设备。传统换热机组通过一台循环泵驱动,将二次网循环水量全部通过板式换热器进行换热,需要克服整个供热系统的沿程、局部阻力损失,导致整个换热系统装机电量偏大,约5KW/万㎡左右,如果循环泵的流量、扬程不合理,系统装机电量达到10KW/万㎡左右,导致后期供热运行耗电超高。但是二次网循环泵的出水量全部通过换热器会造成换热器本身较大的局部阻力,普遍换热机组装机系统要克服扬程约为7~11m,有的甚至更大,需配备大功率泵电机来克服板式换热器机组的自身阻力及装机系统,已然还存在冷热水失调用户用热不平衡问题。故二次循环泵为了克服热交器的阻损而必然相应配高扬程泵和大功率电机,因而导致泵成本增高电耗增大,所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降低能耗。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设计一套无需配套大扬程泵和大功率电机的,耗电量得到减少的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包括一次网供水管、一次网回水管、第一二次网回水管、第二二次网回水管、二次网回水连通管、换热器、二次网高温水管、平衡温控调节阀、集藕管、外循环泵、第一二次网供水管、第二二次网供水管和内循环泵,所述二次网回水连通管一端与集藕管连接安装,另一端与第二二次网回水管中部固定连接,第二二次网回水管一端与内循环泵输入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内循环泵输出端与第一二次网回水管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二次网回水管和二次网高温水管均与换热器可拆卸连接,所述二次网高温水管与集藕管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衡温控调节阀安装于二次网高温水管上,所述集藕管输出端与第一二次网供水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二次网供水管与外循环泵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外循环泵输出端与第二二次网供水管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二次网回水管和第二二次网供水管与热用户家的散热器进行连接,所述一次网供水管和一次网回水管与换热器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内循环泵和外循环泵的装机电量之和为1.8-2.2KW/万㎡。
优选的,所述外循环泵的功率和扬程小于内循环泵。
优选的,所述第二二次网供水管位于热用户一端安装有户端智能控制调节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对当前循环系统的原设计工况及实际运行工况的参数检测分析,判断引起高能耗的原因,通过选用合适温差和流量的板式换热器及循环泵二次工艺流程的改变,使管道阻力和装机系统阻力降低,通过设计合适的管径,选择适合系统的经济流量,从而降低泵功率,达到更好的节电、节热效果,尤其是电耗要比传统换热机组降低60%左右;
2、通过上述新型混水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加装户端智能控制平衡温控调节阀彻底解决二次网冷热水失调用及户平衡用热问题,真正达到优良精准供热,同时也更加节电、节热更好的降低能耗,提高二次供热品质,符合国家提出的碳中和、碳达峰节能要求;
3、运用这套技术,提高供热品质,供热效果比传统换热机组更优良精准,大大的降低能源消耗,同时也降低供热单位的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传统换热机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一次网供水管;2、一次网回水管;3、第一二次网回水管;4、第二二次网回水管;5、换热器;6、二次网高温水管;7、平衡温控调节阀;8、集藕管;9、外循环泵;10、第一二次网供水管;11、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2、内循环泵;13、户端智能控制调节阀;14、二次网回水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包括一次网供水管1、一次网回水管2、第一二次网回水管3、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换热器5、二次网高温水管6、平衡温控调节阀7、集藕管8、外循环泵9、第一二次网供水管10、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1和内循环泵12,所述二次网回水连通管14一端与集藕管8连接安装,另一端与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中部固定连接,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一端与内循环泵12输入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内循环泵12输出端与第一二次网回水管3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二次网回水管3和二次网高温水管6均与换热器5可拆卸连接,所述二次网高温水管6与集藕管8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衡温控调节阀7安装于二次网高温水管6上,所述集藕管8输出端与第一二次网供水管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二次网供水管10与外循环泵9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外循环泵9输出端与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1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和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1与热用户家的散热器进行连接,所述一次网供水管1和一次网回水管2与换热器5可拆卸连接;
所述11位于热用户一端安装有户端智能控制调节阀13,户端智能控制调节阀13的型号为:ZN-SCR111;
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集藕管8、一台内循环泵12、第三二次网回水管14和平衡温控调节阀7,使换热机组运行分为两个系统,即换热机组内循环系统和外二次网循环系统,内循环泵12只管克服与换热器5及机组装机系统的加热、第一二次网回水管3和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内的自身阻力,热用户的回水进入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中的一部分水通过内循环泵12进入换热器5进行换热,另一部分通过二次网回水连通管进入集藕管8内,与换热后经过平衡温控调节阀7进入集藕管8的高温水进行冷热水的二次换热,平衡二次网外网的温度,现外循环泵9的作用也不同于原二次网循环泵,只管克服用户端管道阻力、第一二次网供水管10和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1的自身阻力,与原有传统板式常规温差换热器5相对而言,选用二次侧大温差板式换热器5,因此大温差换热器5提高二次侧出水温度来混合用户二次侧回水减少换热机组系统的阻力充分利用二次热能,外循环泵9只管二次网到用户及管网的阻力,不管换热机组的系统自身阻力,自然就省去了换热机组系统自身的阻力消耗,通过精确计算供热环境和选用合适管径比例,选配小扬程低功率外循环泵9,从而降低泵电机功率以减少能耗,增加的内循环泵12,在满足内网系统要求的情况下,其所配电机功率比传统换热机组内的外循环泵9功率小很多,一般只有几个千瓦,虽然多了一台内循环泵12,但实际比传统换热机组用电量更少,即便从外循环泵9减少用电中扣除后,仍能保留较大的节电降耗效果,由于内循环泵12不需要克服机组系统阻力,所以扬程小,泵的功率也小;机组内循环泵12只需要克服机组内部阻力,而且参与换热的流量小,所以机组内部循环泵功率特别小,新型混水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整个供热系统装机电量为2KW/万㎡左右,同时具备节电、节热双重降耗,更突出的就是有很好的节电效果,最后外循环泵9将集藕管8内的水通过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1泵入通往热用户家的分管道内,在分管道上安装的户端智能控制调节阀13,可以实现每户的供热精准,更好的节电、节热双重降耗效果,解决以往冷热水失调用户平衡用热问题。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
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次网供水管(1)、一次网回水管(2)、第一二次网回水管(3)、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二次网回水连通管(14)、换热器(5)、二次网高温水管(6)、平衡温控调节阀(7)、集藕管(8)、外循环泵(9)、第一二次网供水管(10)、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1)和内循环泵(12),所述二次网回水连通管(14)一端与集藕管(8)安装,另一端与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中部固定连接,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一端与内循环泵(12)输入端可拆卸连接,所述内循环泵(12)输出端与第一二次网回水管(3)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二次网回水管(3)和二次网高温水管(6)均与换热器(5)可拆卸连接,所述二次网高温水管(6)与集藕管(8)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平衡温控调节阀(7)安装于二次网高温水管(6)上,所述集藕管(8)输出端与第一二次网供水管(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二次网供水管(10)与外循环泵(9)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外循环泵(9)输出端与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1)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二次网回水管(4)和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1)与热用户家的散热器进行连接,所述一次网供水管(1)和一次网回水管(2)与换热器(5)可拆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泵(12)和外循环泵(9)的装机电量之和为1.8-2.2KW/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泵(9)的功率和扬程小于内循环泵(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二次网供水管(11)位于热用户一端安装有户端智能控制调节阀(13)。
CN202222707426.3U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 Active CN2186456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07426.3U CN218645632U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07426.3U CN218645632U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45632U true CN218645632U (zh) 2023-03-17

Family

ID=85493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07426.3U Active CN218645632U (zh) 2022-10-14 2022-10-14 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456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82785U (zh) 分布式楼宇水力平衡调节系统
CN218645632U (zh) 一种新型分布式节能高效换热机组
CN105674378A (zh) 平行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CN210320252U (zh) 一种高、低温管网间热量调配供热系统
CN201368522Y (zh) 直连混水节能供暖系统
CN105674377A (zh) 主辅式多热源串联并网供热装置
CN204962923U (zh) 一种采用节能混供机组的采暖系统
CN210951531U (zh) 一种用于换热站的分布式变频补偿能耗控制系统
CN217785271U (zh) 一种新型二次网混水节能换热机组
CN207648929U (zh) 太阳能供热系统
CN103398409B (zh) 利用回水供热系统
CN206522833U (zh) 一种新型引射式换热机组
CN112781091A (zh) 一种多级循环水供热的热回收系统
CN107559946B (zh) 一种换热站二级泵控制仪
CN201273643Y (zh) 节能空调系统
CN109764572A (zh) 一种热泵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11425978A (zh) 一种两联供系统供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5532740U (zh) 低压蒸汽二次压差再循环大功率汽轮机异步发电供热首站
CN210320251U (zh) 一种多热源水泵串联供热系统
CN109974060A (zh) 集中供热系统
CN111089325A (zh) 一种锅炉供热系统及其供热方法
CN215765370U (zh) 一种双供热参数的换热机组
CN220601597U (zh) 热泵供暖系统
CN212362158U (zh) 一种供暖系统
CN212132586U (zh) 一种新型二次换热混水调节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