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32520U - 转接端子 - Google Patents

转接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32520U
CN218632520U CN202223235989.3U CN202223235989U CN218632520U CN 218632520 U CN218632520 U CN 218632520U CN 202223235989 U CN202223235989 U CN 202223235989U CN 218632520 U CN218632520 U CN 2186325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plate surface
central axis
cylinder
terminal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3598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京乐
谢志云
钟文凡
镇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nd Electronics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3598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325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325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325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接端子,包括端子本体,端子本体包括插接筒以及设于插接筒外周壁上的连接板;插接筒用于插接导通圆柱公端子;连接板具有与插接筒的中轴线平行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其中,第一板面与中轴线的垂向距离小于第二板面与中轴线的垂向距离,第一板面适于与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贴合并焊接导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端子,能够提高转接端子的连接可靠性,并降低连接阻抗和工作发热量,从而提升载流能力,而且端子本体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方便进行合理布局。

Description

转接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压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接端子。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于动力电池模组的快充和大功率输出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用于连接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的高压连接器必须能够承受较大的电压和电流,同时还要保证尽量减少占用车内空间。
目前,高压转接端子多在母端子侧,主要采用两段或多段连接式结构,连接处为螺栓或铆压连接,这种结构一方面由于具有两个甚至更多的连接点,具体连接点至少包括端子本体内部与公端子的接触连接、端子本体外部与尾部零件之间的螺接或铆接固定,这些连接点均为活性连接且连接点越多阻抗越大,因此会影响端子载流能力,还会增加发热量,另一方面由于连接零部件数量多,因此结构复杂,会占用较多的车内空间,而且具有较高的连接松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端子,旨在简化转接端子结构,提高转接端子的连接可靠性,并降低连接阻抗和工作发热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转接端子,包括端子本体,端子本体包括插接筒以及设于插接筒外周壁上的连接板;插接筒用于插接导通圆柱公端子;连接板具有与插接筒的中轴线平行的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
其中,第一板面与中轴线的垂向距离小于第二板面与中轴线的垂向距离,第一板面适于与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贴合并焊接导通。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位于中轴线的同一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两侧。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面与中轴线沿插接筒的径向对齐。
示例性的,端子本体为导电板材挤压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或者,端子本体为导电板材一端卷圆或拉伸成型为插接筒的一体式结构。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插接筒的内周壁上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一个环槽,每个环槽内均嵌设有一个弹性触环,弹性触环至少能够沿其径向弹性变形以使其内圆周轮廓的直径增大,且在自由状态时内圆周轮廓的直径小于圆柱公端子的直径。
一些实施例中,弹性触环与环槽的至少一侧槽壁之间具有间隙。
示例性的,弹性触环为连接成环的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且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的螺旋线径小于其螺旋节距。
具体的,插接筒的内壁上下间隔设有两个环槽。
一些实施例中,端子本体上可拆卸连接有绝缘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端子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转接端子,端子本体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插接筒和连接板,圆柱公端子直接与插接筒插接导通,连接板的第一板面与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贴合并焊接导通,即可实现圆柱公端子与线束之间的转接导通,仅有插接筒与圆柱公端子之间形成活性连接点,相较于常规端子具有至少两处活性连接点的结构方式,不仅结构简单,连接可靠性高,能够避免连接松动失效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减少活性连接点而大大降低阻抗,从而能够提高载流量,减少发热;同时由于与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焊接导通的第一板面与中轴线的垂向距离小于第二板面与中轴线的垂向距离,因此能够实现焊接平面相对于插接筒的中轴线偏置,从而能够为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提供充足的空间,避免焊接后线束端部在插接筒的径向上凸出于插接筒的外壁,从而进一步减少转接占用空间,方便车内线路布局;另外,采用面面焊接导通的方式与线束连接,能够根据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的大小在第一板面上匹配不同的焊接区域,从而提高对于不同直径线束的通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转接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端子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端子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端子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采用的弹性触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端子本体;11、插接筒;110、中轴线;111、环槽;112、间隙;12、连接板;121、第一板面;122、第二板面;13、过渡圆角;20、弹性触环;21、内圆周轮廓;30、焊接平面;40、圆柱公端子;51、母端子;511、螺柱;52、螺母;53、尾部连接件;531、转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首先应当说明,现有技术的转接端子如图1所示,包括内部设有弹性接触件的母端子51,母端子51的一端设有螺柱511,尾部连接件53的一端套装在螺柱511上并通过螺母52固定,尾部连接件53的另一端为U型的转接头531,线束端部伸入转接头531内之后通过压钳对其进行铆压固定。可见,现有技术的结构包括母端子51内部的一个连接点、螺母52螺柱511固定尾部连接件53的一端的一个连接点、以及尾部连接件53与线束铆压连接的一个连接点,共三处连接点,这也是导致阻抗高和发热量大问题的主要因素。
需要解释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若干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6,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端子进行说明。所述转接端子,包括端子本体10,端子本体10包括插接筒11以及设于插接筒11外周壁上的连接板12;插接筒11用于插接导通圆柱公端子40;连接板12具有与插接筒11的中轴线110平行的第一板面121和第二板面122;其中,第一板面121与中轴线110的垂向距离小于第二板面122与中轴线110的垂向距离,第一板面121适于与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30贴合并焊接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端子本体10可优选采用纯铜镍打底镀银材料制作,具体的,插接筒11和连接板12可以是一体挤压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将板材的一端进行钣金卷圆即可得到插接筒11;插接筒11和连接板12也可以是两者分别加工成型后再焊接为一体。
在本实施例中,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30是指对待连接的线束端部进行扁平化处理后得到的一个平面结构,焊接平面30与连接板12的焊接方式优选采用超声波焊,不仅焊接效率高、成本低,还能够提高焊接稳定性,避免焊接平面30和连接板12表面高温受损。
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端子,与现有技术相比,端子本体10包括连接为一体的插接筒11和连接板12,圆柱公端子40直接与插接筒11插接,连接板12的第一板面121与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30贴合并焊接导通,即可实现圆柱公端子40与线束之间的转接导通,仅有插接筒11与圆柱公端子40之间形成活性连接点,相较于常规端子具有至少两处活性连接点的结构方式,不仅结构简单,连接可靠性高,能够避免连接松动失效问题而且能够通过减少活性连接点而大大降低阻抗,从而能够提高载流量,减少发热;同时由于与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30焊接导通的第一板面121与中轴线110的垂向距离小于第二板面122与中轴线110的垂向距离,因此能够实现焊接平面30相对于插接筒11的中轴线110偏置,从而能够为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30提供充足的空间,避免焊接后线束端部在插接筒11的径向上凸出于插接筒11的外壁,从而进一步减少转接占用空间,方便车内线路布局。
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端子,与现有技术相比,还能够利用连接板12可形成充足的焊接区域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的特点,从而能够实现与不同线径的线束进行焊接(不同直径的线束其端部形成的焊接平面30的面积也会不同),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螺接或铆接固定由于连接孔的尺寸局限性只能匹配一种线束连接的方式,还具有适用范围广、通用性高的优势。
可选的,参见图2理解,第一板面121和第二板面122位于中轴线110的同一侧;或者,第一板面121和第二板面122分别位于中轴线110的两侧;或者,第一板面121与中轴线110沿插接筒11的径向对齐。
连接板12与插接筒11之间的相对位置根据实际需要,通常情况下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30的厚度及面积均与线束直径成正比,若焊接平面30厚度大于连接板12的厚度,则采用第一板面121和第二板面122位于中轴线110同一侧的方式,也就是说,此时需要连接板12偏离中轴线110较大的距离,从而确保第一板面121侧方具有充足的空间,避免焊接完成后焊接平面30凸出;若焊接平面30的厚度小于连接板12的厚度,则采用第一板面121和第二板面122分别位于中轴线110两侧的方式,此时连接板12偏离中轴线110的距离较小,焊接完成后能够尽可能使焊接位置居中以减小空间占用;若焊接平面30的厚度与连接板12的厚度接近,那么可采用第一板面121与中轴线110对齐的结构方式,能够在焊接完成后使连接板12和焊接平面30的连接体居于插接筒11的中间区域,从而减小空间占用。
需要理解的是,考虑到不同线束的通用性,在此可优选采用第一板面121和第二板面122位于中轴线110同侧的结构方式,即尽量使连接板12偏离中轴线110较远的距离。
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端子本体10为导电板材挤压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或者,端子本体10为导电板材一端卷圆或拉伸成型为插接筒11的一体式结构。不仅加工简单方便,成本低,而且一体成型的结构可靠性高,能够减小阻抗。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6,插接筒11的内周壁上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一个环槽111,每个环槽111内均嵌设有一个弹性触环20,弹性触环20至少能够沿其径向弹性变形以使其内圆周轮廓21的直径增大,且在自由状态时内圆周轮廓21的直径小于圆柱公端子40的直径。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触环20可以是弧形弹板弯折形成的环形构件,也可以是线性弹簧首位对接形成的环形构件,这两种形式都能够保证弹性触环20能够实现其内圆周轮廓21的弹性扩张,满足与圆柱公端子40过盈配合的需要,当然,弹性触环20还可以是一固定环,该固定环的内环面沿周向排布弹性触点,在圆柱公端子40插入时各弹性触点受到抵压作用而弹性变形,从而实现基于各个弹性触点而形成的内圆周轮廓21的直径增大,满足与圆柱公端子40之间的过盈配合需要。
在此将插接筒11内部通过设置环槽111嵌装弹性触环20,且弹性触环20在自由状态下其内圆周轮廓21直径小于圆柱公端子40的直径,在圆柱公端子40插入插接筒11时能够抵压弹性触环20使弹性触环20的内圆周轮廓21直径增大,从而实现弹性触环20与圆柱公端子40的过盈配合,使弹性触环20的内圆周轮廓21在周向上实现与圆柱公端子40的紧密接触,从而保证导通可靠性,进而降低连接点处的阻抗,能够进一步提高载流量,降低工作发热量。
具体的,如图4所示,上述弹性触环20与环槽111的至少一侧槽壁之间具有间隙112。进一步的,弹性触环20为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以圆螺旋弹簧为例,在圆柱公端子40穿过弹性触环20时圆螺旋弹簧收到挤压力而使其各节螺旋圆环变形,在此于弹性触环20的至少一侧留置间隙112能够容纳圆螺旋弹簧的变形,从而使圆螺旋弹簧的各个螺旋圆环压缩为椭圆形,一方面,能够保证圆螺旋弹簧受挤压而均匀变形,从而保证弹性触环20与圆柱公端子40的周向接触均匀性,另一方面,受压变形后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的各个螺旋环与圆柱公端子40之间的接触由点接触转化为线接触,从而提高接触面积,促进阻抗的降低和载流能力的提升。
另外,采用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的作用还在于能够在插接筒11的内周壁上形成类似于圆角导向的结构,从而能够保证圆柱公端子40能够居中插入插接筒11内,提高连接准确性;而且,采用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连接成环的方式还能够在圆柱公端子40与插接筒11之间具有插装间隙112的情况下,当圆柱公端子40相对插接筒11产生晃动时,始终能够利用保证弹性触环20与圆柱公端子40之间的周向接触压力均匀,从而避免因晃动而导致的连接位置处接触电阻变化,提升电性连接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的螺旋线径小于其螺旋节距。也就是说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的各个螺旋环之间具有间隙112,从而能够为其受压变形提供空间,保证其变形均匀,能够提高转接端子的插拔寿命次数和连接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2的两侧板面与插接筒11结合处均设有过渡圆角13,一方面在于避免应力集中,提高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在于能够避免该位置产生电阻突变而导致发热。
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插接筒11的内壁上下间隔设有两个环槽111,两个环槽111内均设有一个弹性触环20。通过设置两道弹性触环20不仅能够提高连接接触面积,提升电连接可靠性,降低阻抗,还能够对圆柱公端子40形成轴向间隔的两道支撑,从而减小圆柱公端子40的晃动,提高连接稳定性。
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端子本体10上可拆卸连接有绝缘壳(图中未示)。通过设置绝缘壳能够避免端子本体10裸露而与周边金属件接触发生漏电现象。当然,为了便于安装,绝缘壳应当采用两个半壳对扣为一体的结构方式,两个半壳之间可采用卡接或螺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端子本体(10),所述端子本体(10)包括插接筒(11)以及设于所述插接筒(11)外周壁上的连接板(12);所述插接筒(11)用于插接导通圆柱公端子(40);所述连接板(12)具有与所述插接筒(11)的中轴线(110)平行的第一板面(121)和第二板面(122);
其中,所述第一板面(121)与所述中轴线(110)的垂向距离小于所述第二板面(122)与所述中轴线(110)的垂向距离,所述第一板面(121)适于与线束端部的焊接平面(30)贴合并焊接导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面(121)和所述第二板面(122)位于所述中轴线(110)的同一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面(121)和所述第二板面(122)分别位于所述中轴线(110)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面(121)与所述中轴线(110)沿所述插接筒(11)的径向对齐。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10)为导电板材挤压成型的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端子本体(10)为导电板材一端卷圆或拉伸成型为所述插接筒(11)的一体式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筒(11)的内周壁上下间隔分布有至少一个环槽(111),每个所述环槽(111)内均嵌设有一个弹性触环(20),所述弹性触环(20)至少能够沿其径向弹性变形以使其内圆周轮廓(21)的直径增大,且在自由状态时所述内圆周轮廓(21)的直径小于所述圆柱公端子(40)的直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触环(20)与所述环槽(111)的至少一侧槽壁之间具有间隙(112)。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触环(20)为连接成环的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且所述圆螺旋弹簧或椭圆螺旋弹簧的螺旋线径小于其螺旋节距。
9.如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筒(11)的内壁上下间隔设有两个所述环槽(111)。
10.如权利要求1-4、6-8任一项所述的转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本体(10)上可拆卸连接有绝缘壳。
CN202223235989.3U 2022-11-30 2022-11-30 转接端子 Active CN2186325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5989.3U CN218632520U (zh) 2022-11-30 2022-11-30 转接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35989.3U CN218632520U (zh) 2022-11-30 2022-11-30 转接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32520U true CN218632520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54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35989.3U Active CN218632520U (zh) 2022-11-30 2022-11-30 转接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325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84845Y (zh) 插针插孔式配同轴波纹电缆连接器
CN110048261B (zh) 插孔电接触组件和电连接器
CN218632520U (zh) 转接端子
CN207426196U (zh) 连接件、电连接组件及用于电池包内电连接和管理的装置
CN101179173A (zh) 插针插孔式配同轴波纹电缆连接器
CN113410685A (zh) 一种含有冲压弹片结构的端子
CN209692008U (zh) 插孔电接触组件和电连接器
CN204558658U (zh) 导电夹具、电瓶连接装置以及移动电源
CN213212440U (zh) 一种端子及转接装置
CN213212306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导电接头
US9184433B2 (en) Battery, battery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a plurality of batteries
CN208433537U (zh) 一种偏心自锁式电瓶接头
CN220155789U (zh) 大电流电连接器
CN221282406U (zh) 一种高压连接端子
CN214673237U (zh) 弹针式电池充电座连接器
CN221262713U (zh) 一种超声波焊接的高压端子
CN219172341U (zh) 一种汽车应急电源的内部电池连接结构
CN219245631U (zh) 一种电流探针与编制线连接结构
CN219498243U (zh) 一种筒状端子、导电结构及充电座
CN216436339U (zh) 一种低电感母排的插拔式电连接结构
CN220652390U (zh) 一种卷制焊接母端子
CN220324658U (zh) 电池模组
CN219739477U (zh) 一种侧出线充电插座
CN220368184U (zh) 一种插针和绝缘板的装配固定结构及充放电连接装置
CN217009632U (zh) 一种正极棒dc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