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24933U - 支撑设备 - Google Patents

支撑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24933U
CN218624933U CN202121660976.3U CN202121660976U CN218624933U CN 218624933 U CN218624933 U CN 218624933U CN 202121660976 U CN202121660976 U CN 202121660976U CN 218624933 U CN218624933 U CN 2186249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rod
support
axial direction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609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Xiaofalcon Zh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Xiaofalcon Zh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Xiaofalcon Zh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Xiaofalcon Zhichu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609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249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249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249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支撑设备,包括:多个天地杆和连接杆,多个天地杆相对间隔设置,天地杆的顶端用于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且天地杆的底端用于抵靠在第二支撑台上,以使天地杆形成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连接杆用于安装负载件,连接件连接设置于相邻两个天地杆之间。上述支撑设备通过利用多个天地杆作为主支撑结构,然后在相邻两个天地杆之间设置连接杆,这样用户则可以通过该连接杆充分利用相邻两个天地杆之间的空间来装载各种负载件或者根据用户自身的需求搭建一个安装平台,从而有效提高了天地杆侧边的空间利用率。

Description

支撑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影设备支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支撑设备。
背景技术
参考对比专利1,对比专利1的申请号为202020136033.X、公开日为2020.11.13,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之前,可作为现有技术。对比专利1公开了一种伸缩结构及自拍杆、灯架、摄影三脚架,参考说明书第[0075]段和附图14-17所示,灯架包括伸缩地脚、连接座和设置于伸缩地脚和连接座之间的升降机构。用户在使用对比文件1中的单个灯架时,通常只能沿着灯架的轴向进行布置待支撑的负载件,这样布置起来操作空间比较受限,导致灯架侧边的空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参考对比专利2,对比专利2的申请号为TW102208025、公开日为2013.9.11,在本申请的申请日之前,可作为现有技术。对比专利2公开了一种具有内藏式类棘轮紧固装置的天地杆,参考说明书附图13及相关文字记载,对比文件2公开了相邻两个天地杆之间设置有一个可以轴向多位置安装的挂架,以此来解决对比文件1中单个灯架布置待支撑的负载件的操作空间受限的技术问题。然而,在需要布置尺寸更大,数量更多的待支撑件时,对比文件2中提供的天地杆仍然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天地杆侧边的空间利用率的支撑设备。
一种支撑设备,包括:
多个天地杆,多个所述天地杆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天地杆的顶端用于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且所述天地杆的底端用于抵靠在第二支撑台上,以使所述天地杆形成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以及
连接杆,用于安装负载件,所述连接杆连接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天地杆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相对于所述天地杆的连接位置沿所述天地杆的轴向可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设备还包括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用于将所述连接杆固定于所述天地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组件包括第一夹座、第二夹座、第三夹座、第一锁紧件及第二锁紧件,所述第一夹座布设于所述第二夹座和所述第三夹座之间,所述第一夹座和所述第二夹座对接形成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沿所述天地杆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夹座和所述第三夹座对接形成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二夹持槽沿所述连接杆的轴向延伸,所述天地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夹持槽,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锁紧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夹座并与所述第一夹座相配合,以使所述天地杆被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持槽内,所述第二锁紧件穿设于所述第三夹座并与所述第一夹座相配合,以使所述连接杆被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持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接支杆,最外端的两个所述连接支杆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天地杆连接,且所述连接支杆的数量可调,以使得所述连接杆沿自身的轴向的长度可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杆还包括拼接件,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支杆通过所述拼接件连接于一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拼接件的两端设置有螺纹结构,所述螺纹结构与所述连接支杆螺纹配合,所述拼接件的中部设置有光滑导向结构,所述光滑导向结构位于所述拼接件的两端的所述螺纹结构之间,所述光滑导向结构用于约束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支杆对接时在所述连接杆的轴向上的对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天地杆包括:
支撑组件,所述连接杆连接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上顶座,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顶端;以及
下底座,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底端,所述上顶座用于抵靠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上,且所述下底座用于抵靠在所述第二支撑台上,以使所述天地杆形成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外,所述上顶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所述下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端,所述第一支撑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杆沿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轴向伸缩,以使所述支撑组件沿自身的轴向的长度可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底座套设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底端外,所述天地杆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调节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支撑组件相对于所述下底座沿所述支撑组件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支撑组件外露于所述下底座的长度沿所述支撑组件的轴向可调。
上述支撑设备,通过利用多个天地杆作为主支撑结构,然后在相邻两个天地杆之间设置连接杆,这样用户则可以通过该连接杆充分利用相邻两个天地杆之间的空间来装载各种负载件或者根据用户自身的需求搭建一个安装平台,从而有效提高了天地杆侧边的空间利用率,并且由于单个天地杆只有天地杆自身的顶底两端两个支撑点,通过连接杆将相邻两个天地杆相连,这样可以给与连接杆相连的每个天地杆各增加一个支撑点,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天地杆的承重能力,稳定性更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的天地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的天地杆的支撑组件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的天地杆的对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的天地杆的锁紧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的天地杆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一实施例中的天地杆的上顶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上顶座在第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的上顶座在第二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9为一实施例中的天地杆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0为一实施例中的支撑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实施例中的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支臂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的支臂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1所示的支臂的调节悬臂的剖视图;
图16为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连接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18为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设备与负载件组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的支撑设备与负载件组合后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1为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设备的拼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设备与负载件组合后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3为一实施例中的支撑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一实施例中的支撑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5为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图25所示的支撑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5所示的支撑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8为另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一实施例中的支撑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天地杆100,该天地杆100的顶端用于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且天地杆100的底端用于抵靠在第二支撑台上,以使天地杆100形成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
由于天地杆100的顶端能够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且天地杆100的底端能够抵靠在第二支撑台上,由此使得天地杆100形成了上下两个支撑点并形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使得天地杆100能够支撑在空间内并可承载较大的载荷,并在自身轴向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装载各种各样的负载件,相比传统的三脚架或者C型魔术腿而言,天地杆100承重能力更强,不会发生倾倒的情况,十分牢靠,且无需额外增加任何配重设备,节省占地面积;同时天地杆100还具有安装便捷的优势,不需要在第一支撑台和第二支撑台上打孔,从而可以任意改变天地杆100的安装位置,并且还可以做到无损伤安装;此外,天地杆100的整个走线都可以汇集到天地杆100上,不会像传统的三脚架那样每个支脚都需要设置电源线,使得天地杆100的外形看起来更加整洁。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台可以为天花板或床铺底部;第二支撑台可以为地面、台面、桌面、床铺横梁或床帮,负载件可以为桌板或灯具,负载件也可以为显示屏、平板电脑、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负载件还可以为摄影机设备或麦克风等多媒体设备。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天地杆100包括支撑组件110、上顶座120及下底座130,上顶座120设置于支撑组件110的顶端;下底座130设置于支撑组件110的底端,上顶座120用于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且下底座130用于抵靠在第二支撑台上,以使天地杆100形成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使得天地杆100能够支撑在空间内并可承载较大的载荷,并在自身轴向上的空间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装载各种各样的负载件。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10包括第一支撑杆111和第二支撑杆112,第二支撑杆112部分套设于第一支撑杆111外,上顶座120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11的顶端,下底座130设置于第二支撑杆112的底端,第一支撑杆111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撑杆112沿第一支撑杆111的轴向伸缩,以使支撑组件110沿自身的轴向的长度可调,从而使得支撑组件110能够实现自身的轴向上的长度的无级调节,满足天地杆100在不同高度环境条件下的安装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杆1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支撑杆111依次连接,上顶座120设置于最顶端的第一支撑杆111的顶端,第二支撑杆112部分套设于最底端的第一支撑杆111外,且第一支撑杆111的数量可调,以使支撑组件110沿自身的轴向的长度可调,从而使得支撑组件110能够实现自身的轴向上的长度的无级调节,满足天地杆100在不同高度环境条件下的安装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10还包括对接件113,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杆111通过对接件113连接于一体。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对接件113的两端设置有螺纹部1132,螺纹部1132与第一支撑杆111螺纹配合,以便于对接件113与第一支撑杆111之间实现快速地安装与拆卸。进一步地,对接件113的中部设置有光滑导向部1134,光滑导向部1134位于对接件113的两端的螺纹部1132之间,光滑导向部1134用于约束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杆111对接时在支撑组件110的轴向上的对位。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天地杆100还包括锁紧机构140,锁紧机构140用于将第一支撑杆111沿自身的轴向伸缩到预设长度后与第二支撑杆112固定于一体,避免第一支撑杆111沿自身的轴向伸缩到预设长度后相对于第二支撑杆112继续进行伸缩移动。
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锁紧机构140包括基座141、夹盖142及紧固件143,夹盖142和基座141的顶端对接形成卡槽144,第二支撑杆112的顶端套设固定于基座141的底端内,第一支撑杆111的底端穿过卡槽144及基座141的顶端并套设于第二支撑杆112内,紧固件143穿过夹盖142并与基座141相配合,以使夹盖142与基座141固定连接,并使第一支撑杆111被夹持固定于卡槽144内。具体地,第二支撑杆112的顶端与基座141螺纹连接,紧固件143可以为螺纹紧固件143。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10还包括防脱件114,防脱件114设置于第一支撑杆111的底端,具体地,防脱件114螺合套设于第一支撑杆111的底端内,且防脱件114与第二支撑杆112的内侧壁相抵持,以增强第一支撑杆111与第二支撑杆112之间的连接稳固性。具体地,通过锁紧机构140对第一支撑杆111和第二支撑杆112的锁紧作用以及防脱件114与第二支撑杆112的内侧壁抵持配合作用,使得第一支撑杆111和第二支撑杆112之间形成上下两个接触区域,从而使得第一支撑杆111与第二支撑杆112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上顶座120包括座本体121和连接柱122,座本体121用于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座本体121背离第一支撑台的一端设置有凹槽1211;连接柱122的一端设置于凹槽1211内,连接柱122的另一端与支撑组件110的顶端连接,具体地,连接柱122背离第一支撑台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111的顶端连接;连接柱122能够相对于凹槽1211转动,以使座本体121相对于连接柱122的角度可调。由于天地杆100在安装时上顶座120与第一支撑台不一定平行,因此通过连接柱122与座本体121的凹槽1211的转动配合,使得座本体121相对于连接柱122的角度可调,从而使得座本体121能够更平稳地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进而使得天地杆100的安装更加稳定可靠。
如图7及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柱122远离支撑组件1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球面1221,凹槽12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球面1221相匹配的第二球面1212,以便于连接柱122更好地实现与座本体121的凹槽1211的转动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柱122与支撑组件110螺纹连接,具体地,连接柱122与第一支撑杆111的顶端螺纹连接。进一步地,连接柱122包括相连接的连接柱本体1222和凸台部1223,凸台部1223设置于凹槽1211内,并能够相对于凹槽1211转动,连接柱本体1222远离凸台部1223的一端与支撑组件110连接,具体地,连接柱本体1222远离凸台部1223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111螺纹连接,凸台部1223的外周上设置有第一球面1221。
在一实施例中,上顶座120还包括顶座盖123,顶座盖123设置于座本体121背离第一支撑台的一端,连接柱122的一端穿过顶座盖123并与支撑组件110连接,具体地,连接柱122的一端穿过顶座盖123并与第一支撑杆111连接,顶座盖123用于将连接柱122限位于凹槽1211中,防止连接柱122从凹槽1211中脱出。具体地,顶座盖123用于抵顶凸台部1223,以将连接柱122限位于凹槽1211中,连接柱本体1222远离凸台部1223的一端穿过顶座盖123并与支撑组件110连接,更具体地,连接柱本体1222远离凸台部1223的一端穿过顶座盖123并与第一支撑杆111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上顶座120还包括限位柱124,限位柱124用于穿过顶座盖123且伸入凹槽1211中并与连接柱122相配合,以限制连接柱122在凹槽1211内的转动。通过限位柱124的设置,从而可防止座本体121相对于连接柱122调整到预设角度以后连接柱122与座本体121二者之间发生继续转动,从而以确保座本体121能够平稳地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具体地,限位柱124可以但不限于为螺钉,限位柱124用于与连接柱122螺纹配合,更具体地,限位柱124用于与连接柱122的凸台部1223螺纹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上顶座120还包括第一防护垫125,第一防护垫125设置于座本体121朝向第一支撑台的一端,第一防护垫125用于增加座本体121与第一支撑台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座本体121与第一支撑台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同时第一防护垫125还能够保护第一支撑台,避免第一支撑台被座本体121划伤。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防护垫125可以为塑料或橡胶材质的柔性垫。
在一实施例中,座本体121朝向第一支撑台的一端设置有基槽1213,第一防护垫125设置于基槽1213内,以提高第一防护垫125相对座本体121的安装稳定性。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下底座130套设于支撑组件110的底端外,具体地,下底座130套设于第二支撑杆112的底端外,天地杆100还包括调节组件150,调节组件150与支撑组件110连接,调节组件150能够带动支撑组件110相对于下底座130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移动,以使支撑组件110外露于下底座130的长度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可调,从而使得支撑组件110能够实现自身的轴向上的长度的无级调节,满足天地杆100在不同高度环境条件下的安装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组件150对支撑组件110外露于下底座130的长度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上的调节幅度小于支撑组件110自身的轴向的长度的调节幅度,也即通过支撑组件110的第一支撑杆111相对于第二支撑杆112沿第一支撑杆111的轴向伸缩和/或第一支撑杆111的数量的增减,以实现支撑组件110沿自身的轴向的长度的粗调节,然后通过调节组件150带动支撑组件110相对于下底座130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移动,以实现支撑组件110外露于下底座130的长度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上的微调节,从而以实现支撑组件110在自身的轴向上的长度的无级调节,满足天地杆100在不同高度环境条件下的安装需求。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组件150螺合并套设于支撑组件110外,具体地,调节组件150螺合并套设于第二支撑杆112外,且调节组件150在支撑组件110的轴向上限位在下底座130上,转动调节组件150,可驱动支撑组件110相对于下底座130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移动,以使支撑组件110外露于下底座130的长度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可调。
如图5及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调节组件150包括调节件151和第一限位件152,调节件151螺合并套设于支撑组件110外,具体地,调节件151可以为调节螺母,调节件151螺合并套设于第二支撑杆112外,且调节件151套设于下底座130外,转动调节件151,可驱动支撑组件110相对于下底座130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移动,以使支撑组件110外露于下底座130的长度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可调。第一限位件152穿过调节件151的侧壁并与下底座130相配合,以实现调节件151相对于下底座130在支撑组件110的轴向上的限位。具体地,下底座13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152相配合的限位槽,第一限位件152能够跟随调节件151的转动而相对于限位槽移动,限位槽为环形槽,限位槽环绕支撑组件110的轴向设置。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组件110的外周上设置有与调节件151螺纹配合的外螺纹115,具体地,第二支撑杆112的外周上设置有外螺纹115;进一步地,调节组件150还包括螺纹遮盖153,螺纹遮盖153围挡在外螺纹115的周围,以遮挡外露于支撑组件110的外周上的外螺纹115。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件151上设置有便于向调节件151施加转动调节件151的外力的操作孔1512,进一步地,操作孔1512包括设置于调节件151的顶部的第一操作孔和设置于调节件151的外侧壁上的第二操作孔,第一操作孔和第二操作孔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操作孔间隔设置于调节件151的顶部,多个第二操作孔间隔设置于调节件151的外侧壁上。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件151朝向下底座13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斜面1514,下底座130朝向调节件15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斜面131,第一斜面1514与第二斜面131抵持配合。
具体地,在本方案中,支撑组件110与下底座130之间没有直接固定连接,而是通过调节件151与支撑组件110之间的螺合作用把支撑组件110固定支撑起来,即支撑组件110和下底座130在支撑组件110的径向上并没有固定的力,因此将调节件151与下底座130之间设计成抵持配合的第一斜面1514与第二斜面131,第一斜面1514与第二斜面131之间会产生摩擦力,该摩擦力具有在支撑组件110的径向上的分力,这样在将调节件151螺合安装于支撑组件110上时能够依靠第一斜面1514与第二斜面131之间的摩擦力在支撑组件110的径向上的分力实现调节件151相对于下底座130的自动居中,且不会产生支撑组件110的径向上的串动,有利于提升调节件151的安装效率及精度。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组件150还包括防滑垫154,防滑垫154抵持在第一斜面1514和第二斜面131之间,防滑垫154用于增大第一斜面1514与第二斜面131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以增大该第一斜面1514与第二斜面131之间的摩擦力在支撑组件110的径向上的分力,确保在将调节件151螺合安装于支撑组件110上时能够依靠该摩擦力在支撑组件110的径向上的较大的分力实现调节件151相对于下底座130的自动居中,且不会产生支撑组件110的径向上的串动,有利于提升调节件151的安装效率及精度。
在一实施例中,天地杆100还包括第二限位件160,第二限位件160穿过下底座130的侧壁并与支撑组件110相配合,以限制支撑组件110相对于下底座130绕支撑组件110的轴向转动。具体地,由于支撑组件110与下底座130之间没有直接固定连接,在转动调节件151时,支撑组件110可能会跟随调节件151相对于下底座130转动,因此通过第二限位件160穿过下底座130的侧壁并与支撑组件110相配合,从而能够限制支撑组件110相对于下底座130绕支撑组件110的轴向转动,进而起到对支撑组件110防偏转的效果。
如图9所示,具体地,支撑组件11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二限位件160相配合的限位孔1122,具体地,限位孔1122设置于第二支撑杆112的侧壁上,限位孔1122为条形孔,限位孔1122沿支撑组件110的轴向延伸,第二限位件160能够沿限位孔1122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下底座130上设置有贯穿下底座130顶底两端的通孔132,支撑组件110的底端穿设于通孔132内。在一实施例中,天地杆100还包括第三限位件170,第三限位件170位于通孔132的底端,第三限位件170用于抵顶支撑组件110,以将支撑组件110限位于通孔132中,防止支撑组件110从通孔132中脱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限位件170螺合固定在下底座130的底端,第三限位件170嵌设于下底座130内,且第三限位件170朝通孔132的径向延伸,第三限位件170用于抵顶第二支撑杆112,以将支撑组件110限位于通孔132中。
在一实施例中,天地杆100还包括第二防护垫180,第二防护垫180设置于下底座130朝向第二支撑台的一端,第二防护垫180用于增加下底座130与第二支撑台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下底座130与第二支撑台之间发生相对移动,同时第二防护垫180还能够保护第二支撑台,避免第二支撑台被下底座130划伤。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防护垫180可以为塑料或橡胶材质的柔性垫。
如图10及图11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支臂200,该支臂200包括悬臂组件210和调节机构220,悬臂组件210用于与承重结构101连接;调节机构220用于安装负载件102,调节机构220设置于悬臂组件210上,调节机构220能够带动负载件102相对悬臂组件210进行多个不同自由度的转动,以使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可调。
上述支臂200,调节机构220能够带动负载件102相对悬臂组件210进行多个不同自由度的转动,从而可以有效提升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调节范围,这样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将负载件102灵活调节至指定的摆置角度,达到自由随意调节的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该承重结构101可以为天地杆100,即悬臂组件210用于与天地杆100连接,具体地,悬臂组件210用于与天地杆100的支撑组件110连接,更具体地,悬臂组件210用于与天地杆100的第一支撑杆111连接。需要指出的是,天地杆100的结构上文已经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进行一一敷述。
在一实施例中,悬臂组件210用于与承重结构101转动连接,以使悬臂组件210相对于承重结构101的角度可调,进而方便用户调节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负载件102可以为桌板或灯具,负载件102也可以为显示屏、平板电脑、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可以理解,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负载件102还可以为摄影机设备或麦克风等多媒体设备。
如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调节机构220包括第一连接座221、俯仰轴222、横滚轴223及第一航向轴224,第一连接座221的顶部用于安装负载件102,俯仰轴222转动设置于第一连接座221的底部,横滚轴223的一端与俯仰轴222转动连接,横滚轴223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航向轴224与悬臂组件210转动连接,俯仰轴222的轴向、横滚轴223的轴向以及第一航向轴224的轴向两两垂直,第一连接座221连同俯仰轴222能够通过横滚轴223绕第一航向轴224的轴向转动,第一连接座221连同俯仰轴222能够绕横滚轴223的轴向转动,且第一连接座221能够绕俯仰轴222的轴向转动,以使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可调。具体地,通过第一连接座221与俯仰轴222、横滚轴223及第一航向轴224的相互配合,使得负载件102能够分别绕俯仰轴222的轴向、横滚轴223的轴向以及第一航向轴224的轴向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将负载件102灵活调节至指定的摆置角度。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航向轴224转动穿设于横滚轴223远离俯仰轴222的一端,横滚轴223远离第一航向轴224的一端转动穿设于俯仰轴222的中部。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机构220还包括第二连接座225和第二航向轴226,第二连接座225的顶部用于安装负载件102,第二连接座225通过第二航向轴226转动设置于第一连接座221的顶部,第二航向轴226的轴向与第一航向轴224的轴向平行,第二连接座225能够带动负载件102绕第二航向轴226的轴向转动,以使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可调。通过第二连接座225和第二航向轴226的设置,使得负载件102能够绕第二航向轴226的轴向转动一定的角度,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调节范围,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将负载件102灵活调节至指定的摆置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调节机构220还包括第一松紧调节件227,第一松紧调节件227用于调节第一航向轴224与悬臂组件210之间的松紧程度,从而方便用户调节并锁定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并且以便于调节机构220能够适配不同重量的负载件102的使用。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松紧调节件227为锁紧螺母,第一航向轴224为调节螺杆,第一松紧调节件227与第一航向轴224螺纹配合,通过旋扭第一松紧调节件227,可调节第一航向轴224与悬臂组件210之间的松紧程度。
进一步地,调节机构220还包括第二松紧调节件228,第二松紧调节件228用于调节俯仰轴222与横滚轴223之间的松紧程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松紧调节件228为锁紧螺杆,第二松紧调节件228穿设于俯仰轴222的外侧壁并与横滚轴223螺纹配合,通过旋扭第二松紧调节件228,可调节俯仰轴222与横滚轴223之间的松紧程度。在一实施例中,俯仰轴22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收纳孔2222,第二松紧调节件228收容于收纳孔2222内,且第二松紧调节件228穿设于收纳孔2222的底壁并与横滚轴223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调节机构220还包括第三松紧调节件229,第三松紧调节件229用于调节第一连接座221与俯仰轴222之间的松紧程度。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松紧调节件229为锁紧螺杆,第三松紧调节件229穿设于第一连接座221的侧壁并与俯仰轴222螺纹配合,通过旋扭第三松紧调节件229,可调节第一连接座221与俯仰轴222之间的松紧程度。具体地,第三松紧调节件229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松紧调节件229分别穿设于第一连接座221的两侧并与俯仰轴222的两端螺纹配合,通过旋扭任意一个第三松紧调节件229或者通过同时旋转两个第三松紧调节件229,可调节第一连接座221与俯仰轴222之间的松紧程度。
进一步地,调节机构220还包括第四松紧调节件230,第四松紧调节件230用于调节第一连接座221与第二航向轴226之间的松紧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座221具有弹性,第一连接座22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2212和第二连接部2214,第一连接部2212和第二连接部2214上设置有固定孔2216,且固定孔2216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延伸至外界的辅助开口,第二航向轴226远离第二连接座225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固定孔2216内,第四松紧调节件230为锁紧螺杆,第四松紧调节件230穿设于第一连接部2212并与第二连接部2214螺纹配合,通过旋扭第四松紧调节件230,可调节辅助开口的宽度,以改变固定孔2216的大小,从而以使第一连接座221与第二航向轴226之间的松紧程度可调。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调节机构220还包括用于安装负载件102的快装座231,快装座231设置于第二连接座225的顶部。快装座231能够快速地实现与负载件102的连接与拆卸,方便用户进行负载件102的快速拆装。
具体地,快装座231上设置有插接件232,该插接件232能够与负载件102的插接孔插接配合,以实现快装座231与负载件102的连接。进一步地,该插接件232可以为插接螺杆,插接件232能够与负载件102的插接孔螺纹配合,以实现快装座231与负载件102的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快装座231上设置有多个插接件232,多个插接件232分布在快装座231的多个不同侧,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采用位于不同方位的插接件232来接装负载件102。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悬臂组件210包括固定悬臂211和调节悬臂212,固定悬臂211用于与承重结构101连接,具体地,固定悬臂211用于与天地杆100连接,调节悬臂212的一端与固定悬臂211连接,调节悬臂212的另一端与调节机构220转动连接,调节悬臂212用于调节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悬臂211用于与承重结构101转动连接,以使固定悬臂211相对于承重结构101的角度可调,调节悬臂212远离调节机构220的一端与固定悬臂211转动连接,以使调节悬臂212相对于固定悬臂211的角度可调,从而以方便用户调节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调节悬臂212用于与固定悬臂211相对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轴213,固定悬臂211用于与调节悬臂212相对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孔214,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与固定悬臂211的第一插孔214转动配合,以实现固定悬臂211和调节悬臂212之间的转动连接,从而以方便用户调节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悬臂组件210还包括第一压紧件215,第一压紧件215用于穿过固定悬臂211的侧壁并伸入第一插孔214内以压紧插设于该第一插孔214内的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以实现固定悬臂211和调节悬臂212之间的相对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压紧件215为压紧螺杆,第一压紧件215螺合在固定悬臂211上,转动第一压紧件215,可驱动第一压紧件215相对于固定悬臂211沿第一压紧件215的轴向移动,以使第一压紧件215压紧或松开插设于该第一插孔214内的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
当将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插设于固定悬臂211的第一插孔214内时,转动第一压紧件215,可驱动第一压紧件215相对于固定悬臂211沿第一压紧件215的轴向靠近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此时第一压紧件215即可压紧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实现固定悬臂211和调节悬臂212之间的固定,需要将固定悬臂211和调节悬臂212二者拆离时,反向转动第一压紧件215,可驱动第一压紧件215相对于固定悬臂211沿第一压紧件215的轴向远离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此时第一压紧件215即可松开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进而将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从固定悬臂211的第一插孔214中取出,这样用户通过旋转第一压紧件215即可实现固定悬臂211和调节悬臂212的拆装,从而可有效提升固定悬臂211和调节悬臂212的拆装效率。
如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悬臂2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悬臂211依次连接,最外端的两个固定悬臂211分别与调节悬臂212和承重结构101连接,具体地,距离承重结构101最远的固定悬臂211与调节悬臂212连接,距离承重结构101最近的固定悬臂211用于与承重结构101连接,固定悬臂211的数量可调,以使负载件102与承重结构101之间的距离可调。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增减固定悬臂211的数量来达到调节悬臂212组件210的长度的目的,进而方便用户调节负载件102与承重结构101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固定悬臂211之间转动连接,以使相邻两个固定悬臂211之间的角度可调,从而以方便用户调节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悬臂21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二支轴和第二插孔,固定悬臂211的第二支轴与相邻的另一个固定悬臂211的第二插孔转动配合,以实现相邻两个固定悬臂211之间的转动连接,从而以方便用户调节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前后方向上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悬臂组件210还包括第二压紧件216,第二压紧件216用于穿过固定悬臂211的侧壁并伸入第二插孔内以压紧插设于该第二插孔内的相邻的另一个固定悬臂211的第二支轴,以实现相邻两个固定悬臂211之间的相对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压紧件216为压紧螺杆,第二压紧件216螺合在固定悬臂211上,转动第二压紧件216,可驱动第二压紧件216相对于与之连接的固定悬臂211沿第二压紧件216的轴向移动,以使第二压紧件216压紧或松开插设于该第二插孔内的相邻的另一个固定悬臂211的第二支轴,这样用户通过旋转第二压紧件216即可实现相邻两个固定悬臂211的拆装,从而可有效提升固定悬臂211的拆装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悬臂211的第一插孔214和第二插孔共用,这样无需在固定悬臂211上同时预留设置两个插孔分别与调节悬臂212的第一支轴213和相邻的另一个固定悬臂211的第二支轴转动配合,以利于提升固定悬臂211的加工效率。
如图1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臂200还包括连接头240,悬臂组件210能够通过连接头240与承重结构101连接。具体地,固定悬臂211能够通过连接头240与承重结构101连接。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头240上设置有第三插孔242,距离承重结构101最近的固定悬臂211的第二支轴能够与第三插孔242转动配合,以实现距离承重结构101最近的固定悬臂211与承重结构101之间的转动连接。
如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调节悬臂212包括第一悬臂支座2121、第二悬臂支座2122、第一支臂连杆2123及第二支臂连杆2124,第一支臂连杆2123和第二支臂连杆2124平行间隔设置,且第一支臂连杆2123以及第二支臂连杆21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悬臂支座2121和第二悬臂支座2122转动连接,固定悬臂211与第一悬臂支座2121连接,调节机构220与第二悬臂支座2122转动连接,通过驱动第一支臂连杆2123和第二支臂连杆2124相对第一悬臂支座2121和第二悬臂支座2122转动,可改变调节悬臂212包含的相邻的两个结构件之间形成的夹角,以使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
具体地,第一悬臂支座2121、第二悬臂支座2122、第一支臂连杆2123及第二支臂连杆2124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即该调节悬臂212的设计的理念以平行四边形结构作为摆动基础,通过驱动第一支臂连杆2123和第二支臂连杆2124相对第一悬臂支座2121和第二悬臂支座2122转动,以使得该平行四边形结构受力上下摆动产生角度变化,从而以使得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
需要指出的是,当承重结构101为天地杆100时,承重结构101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即为天地杆100的轴向上的高度。
如图13及图1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调节悬臂212还包括动力机构2125,动力机构2125用于驱动第一支臂连杆2123和第二支臂连杆2124相对第一悬臂支座2121和第二悬臂支座2122转动,从而以改变调节悬臂212包含的相邻的两个结构件之间形成的夹角,以使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
如图1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动力机构2125包括驱动轴套2126和伸缩轴2127,驱动轴套2126的第一端与第一支臂连杆2123转动连接,伸缩轴2127的一端套设于驱动轴套2126的第二端内,伸缩轴2127的另一端与第一悬臂支座2121转动连接,驱动轴套2126能够驱动伸缩轴2127沿伸缩轴2127自身的轴向伸缩,以带动第一支臂连杆2123和第二支臂连杆2124相对第一悬臂支座2121和第二悬臂支座2122转动,从而以改变调节悬臂212包含的相邻的两个结构件之间形成的夹角,以使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轴套2126和伸缩轴2127构成的动力机构2125与第一支臂连杆2123和第一悬臂支座2121形成三角形结构,驱动轴套2126和伸缩轴2127构成的动力机构2125与第二支臂连杆2124和第二悬臂支座2122形成另一个三角形结构,上述两个三角形结构共同构成上述平行四边形结构,通过驱动轴套2126驱动伸缩轴2127沿伸缩轴2127自身的轴向伸缩,可改变形成上述三角形结构的其中一个边的动力机构2125的轴向长度,从而使得该三角形结构的夹角发生变化,进而以使得该平行四边形结构产生角度变化,使得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可调节。
如图1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不需要调节负载件102在承重结构101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以及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时,即支臂200包含的调节悬臂212和调节机构220可以省略只保留固定悬臂211,并通过在固定悬臂211远离承重结构101的一端安装负载件102即可。
如图10及图16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连接座300,该连接座300用于将负载件102安装于承重结构101上,连接座300包括第一卡箍310、第二卡箍320及第一固定件330,第一卡箍310上设置有安装孔311,负载件102能够部分插设于安装孔311内;第二卡箍320与第一卡箍310对接形成有夹持空间340,承重结构101能够被夹持固定于夹持空间340内;第一固定件330用于穿过第一卡箍310的侧壁并伸入安装孔311内以压紧负载件102。
上述连接座300,在使用时,首先将承重结构101置于连接座300的夹持空间340内,以实现连接座300与承重结构101之间的夹持固定,然后将负载件102部分插设于第一卡箍310的安装孔311内,然后将第一固定件330穿过第一卡箍310的侧壁并伸入安装孔311内以压紧负载件102,即可实现负载件102与连接座300之间的相对固定,进而实现负载件102与承重结构101之间的连接;当需要将负载件102从连接座300上拆离时,首先使第一固定件330将负载件102松开,然后将负载件102从第一卡箍310的安装孔311中取出即可,因此,上述连接座300通过第一固定件330与第一卡箍310的安装孔311的配合,能够快速地进行负载件102与连接座300之间的组装和拆卸工作,使用便捷性较高。
在本实施例中,该承重结构101可以为天地杆100,该连接座300用于将负载件102安装于天地杆100上,具体地,该连接座300用于将负载件102安装于天地杆100的支撑组件110上;需要指出的是,天地杆100的结构上文已经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进行一一敷述。
进一步地,负载件102可以为悬臂支架或者其他配件,具体地,该负载件102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支臂200,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该负载件102还可以为桌板、灯具、终端设备或多媒体设备。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30为锁紧螺杆,第一固定件330螺合于第一卡箍310上,转动第一固定件330,可驱动第一固定件330相对于第一卡箍310沿第一固定件330自身的轴向移动,以使第一固定件330压紧或松开负载件102。
当将负载件102部分插设于第一卡箍310的安装孔311内时,转动第一固定件330,可驱动第一固定件330相对于第一卡箍310沿第一固定件330自身的轴向靠近负载件102,此时第一固定件330即可压紧负载件102实现负载件102与连接座300之间的固定,需要将负载件102从连接座300上拆离时,反向转动第一固定件330,可驱动第一固定件330相对于第一卡箍310沿第一固定件330自身的轴向远离负载件102,此时第一固定件330即可松开负载件102,进而将负载件102从第一卡箍310的安装孔311中取出,这样用户通过旋转第一固定件330即可实现负载件102与连接座300之间的拆装,从而可有效提升负载件102与连接座300之间的拆装效率。
如图16及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卡箍320与第一卡箍310转动连接,以方便用户调节夹持空间340的大小,实现对承重结构101的抱紧夹持。具体地,连接座300还包括连接支轴,第二卡箍320与第一卡箍310通过连接支轴转动连接,第二卡箍320能够相对于第一卡箍310绕连接支轴的轴向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夹持空间340的形状与承重结构101的形状相匹配,以实现连接座300对承重结构101更好地抱紧夹持。具体地,第二卡箍320及第一卡箍310朝向承重结构101一侧的形状与承重结构101的形状相匹配;在一实施例中,当承重结构101为天地杆100时,第二卡箍320及第一卡箍310朝向承重结构101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第一弧形凹槽和第二弧形凹槽共同形成该夹持空间340。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座300还包括第二固定件360,第二固定件360用于穿过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以使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固定连接,并使承重结构101被夹持固定于夹持空间340内。
具体地,该第二固定件360可以但不限于为螺纹锁紧件,当需要打开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时,将第二固定件360松开,即可解除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之间的固定,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可打开至较大的角度,方便承重结构101装入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之间形成的夹持空间340,当承重结构101置于夹持空间340时,驱动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相对转动,使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之间呈合拢状态,然后将第二固定件360锁紧,此时即可实现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之间的固定连接,进而将承重结构101夹持固定于夹持空间340内。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座300还包括掰扣370,掰扣370通过转轴373转动设置于第二固定件360上,掰扣370能够绕转轴373的轴向偏心转动,以朝靠近或远离第二卡箍320的方向移动,从而以压紧或松开第二卡箍320。
初始时,掰扣370处于松开状态,掰扣370和第二卡箍320打开至较大的角度,当第一卡箍310和第二卡箍320合拢并将承重结构101夹紧后,驱动掰扣370绕转轴373的轴向偏心转动,以带动掰扣370朝靠近第二卡箍320的方向移动,从而以使得掰扣370切换至锁紧状态并将第二卡箍320压紧,达到加强连接座300与承重结构101之间的锁紧效果,需要解除掰扣370对第二卡箍320的锁紧作用时,反向驱动掰扣370绕转轴373的轴向偏心转动,以带动掰扣370朝远离第二卡箍320的方向移动,从而以使得掰扣370松开第二卡箍320,操作非常的方便。
在一实施例中,掰扣370包括相连接的凸轮部372和按压部374,凸轮部372通过转轴373转动设置于第二固定件360上,且凸轮部372与转轴373异轴设置,凸轮部372能够绕转轴373的轴向偏心转动,按压部374用于压紧第二卡箍320。
在一实施例中,掰扣370还包括便于向掰扣370施加驱动掰扣370绕转轴373的轴向偏心转动外力的把手376,把手376设置于按压部374远离凸轮部372的一端。在一实施例中,凸轮部372、按压部374以及把手376一体成型设置。
如图1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凸轮部372的中部设置有安装槽3722,第二固定件360伸入至安装槽3722内,转轴373穿设于第二固定件360伸入至安装槽3722的一端,且转轴373的两端分别伸入至凸轮部372的两端。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座300还包括限位部380,限位部380设置于第二卡箍320朝向掰扣370的一侧,限位部380用于限制掰扣370绕第二固定件360的轴向的转动,进而以使得掰扣370只能绕转轴373的轴向偏心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卡箍320包括卡箍本体322和垫块324,卡箍本体322与第一卡箍310对接形成有夹持空间340,垫块324可拆卸地设置于卡箍本体322朝向掰扣370的一侧,垫块324能够与掰扣370相抵持,具体地,垫块324能够与掰扣370的凸轮部372相抵持。通过垫块324的设置,这样掰扣370在偏心转动过程中通过与垫块324的接触可减少与卡箍本体322接触的面积,防止卡箍本体322受到掰扣370的过度抵顶作用而发生损坏;另外,由于垫块324相对卡箍本体322可拆卸,当垫块324发生损坏时,可以直接进行垫块324的维修更换而不需要更换整个第二卡箍320,降低了第二卡箍320的维护成本。
如图1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限位部380设置于垫块324朝向掰扣370的一侧;进一步地,垫块324朝向凸轮部372的一侧设置有避位槽3242,凸轮部372能够抵持在避位槽3242内,且避位槽3242的内轮廓与凸轮部372的外轮廓相匹配,以使得凸轮部372能够更好地与垫块324相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座300还包括用于辅助固定连接座300与承重结构101的夹紧件390,夹紧件390设置于夹持空间340内,并夹持于第一卡箍310和/或第二卡箍320与承重结构101之间,以增强连接座300与承重结构101之间的夹紧固定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卡箍310及第二卡箍320与承重结构101之间均设置有夹紧件390。
如图18及图19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支撑设备10,该支撑设备10包括多个天地杆100和连接杆400,多个天地杆100相对间隔设置,连接杆400用于安装负载件102,连接杆400连接设置于相邻两个天地杆100之间,具体地,连接杆400连接在天地杆100的支撑组件110上,更具体地,连接杆400连接在天地杆100的第一支撑杆111上。
上述支撑设备10,通过利用多个天地杆100作为主支撑结构,然后在相邻两个天地杆100之间设置连接杆400,这样用户则可以通过该连接杆400充分利用相邻两个天地杆100之间的空间来装载各种负载件102或者根据用户自身的需求搭建一个安装平台,从而有效提高了天地杆100侧边的空间利用率,并且由于单个天地杆100只有天地杆100自身的顶底两端两个支撑点,通过连接杆400将相邻两个天地杆100相连,这样可以给与连接杆400相连的每个天地杆100各增加一个支撑点,从而可以有效提升天地杆100的承重能力,稳定性更高。
需要指出的是,天地杆100的结构上文已经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进行一一敷述。
如前文所述,在一实施例中,负载件102可以为桌板、灯具、终端设备或多媒体设备;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负载件102还可以为背景绿幕或布景道具,该布景道具具体可以为吊椅、秋千或吊床。
在一实施例中,负载件102能够沿连接杆400的轴向移动,以使负载件102与连接杆400的连接位置沿连接杆400的轴向可调,这样用户能够将负载件102沿着连接杆400的轴向移动到指定的位置,满足用户自身的实际使用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天地杆100的数量为两个,连接杆400的数量为一个,连接杆400连接在相邻两个天地杆10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天地杆100的数量可以为三个以上,连接杆4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每个连接杆400连接在相邻的两个天地杆100之间,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天地杆100平行设置,连接杆400垂直连接于相邻两个天地杆100之间。
如图1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设备10还包括锁紧组件500,锁紧组件500用于将连接杆400固定于天地杆100上,具体地,锁紧组件500用于将连接杆400固定于天地杆100的支撑组件110上,更具体地,锁紧组件500用于将连接杆400固定于天地杆100的第一支撑杆111上。
如图2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锁紧组件500包括第一夹座510、第二夹座520、第三夹座530、第一锁紧件及第二锁紧件,第一夹座510布设于第二夹座520和第三夹座530之间,第一夹座510和第二夹座520对接形成第一夹持槽540,第一夹持槽540沿天地杆100的轴向延伸,第一夹座510和第三夹座530对接形成第二夹持槽550,第二夹持槽550沿连接杆400的轴向延伸,天地杆100穿设于第一夹持槽540,连接杆400穿设于第二夹持槽550,第一锁紧件穿设于第二夹座520并与第一夹座510相配合,以使天地杆100被夹持固定于第一夹持槽540内,第二锁紧件穿设于第三夹座530并与第一夹座510相配合,以使连接杆400被夹持固定于第二夹持槽550内。
具体地,第一夹持槽54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夹持槽550的延伸方向垂直,天地杆100的支撑组件110穿设于第一夹持槽540,更具体地,天地杆100的第一支撑杆111穿设于第一夹持槽540,第一锁紧件及第二锁紧件均可以但不限于为螺纹紧固件143。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杆400相对于天地杆100的连接位置沿天地杆100的轴向可调,以使得连接杆400适应于不同高度的使用需求。具体地,当需要调整连接杆400相对于天地杆100的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的连接位置时,首先解除锁紧组件500对连接杆400与天地杆100之间的固定,然后将驱动连接杆400相对于天地杆100的轴向移动,以将连接杆400调节至天地杆100的轴向上的所需要的设定位置,待连接杆400的位置调节完成以后,最后通过锁紧组件500完成调节后的连接杆400与天地杆100之间的重新固定。
如图2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杆40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接支杆410,最外端的两个连接支杆410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天地杆100连接,且连接支杆410的数量可调,以使得连接杆400沿自身的轴向的长度可调,进而满足用户对不同长度的连接杆400的实际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连接杆400还包括拼接件420,相邻两个连接支杆410通过拼接件420连接于一体。如图2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拼接件420的两端设置有螺纹结构422,螺纹结构422与连接支杆410螺纹配合,以便于拼接件420与连接支杆410之间实现快速地安装与拆卸。进一步地,拼接件420的中部设置有光滑导向结构424,光滑导向结构424位于拼接件420的两端的螺纹结构422之间,光滑导向结构424用于约束相邻两个连接支杆410对接时在连接杆400的轴向上的对位。
如图19及图2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设备10还包括挂钩600,挂钩600挂持于连接杆400上,负载件102可以但不限于为灯具,负载件102能够通过挂钩600挂持于连接杆400上;通过挂钩600的设置,当需要安装负载件102时,只需要将负载件102钩持在挂钩600上即可,当需要改变负载件102的安装位置时,直接将挂钩600顺着连接杆400的轴向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即可,从而以便于负载件102相对于连接杆400的安装以及负载件102的安装位置的调节。
如图2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设备10还包括用于装载负载件102的安装座620,安装座620设置于连接杆400上。进一步地,支撑设备10还包括用于安装负载件102的云台640,该云台640可以为球头云台,云台640转动设置于安装座620上,通过驱动云台640相对于安装座620的转动,可调整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进而满足用户自身的实际使用的需求。在一实施例中,云台640包括多个旋转轴,以使得云台640能够相对于安装座620进行多个不同自由度的转动,进而以增强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的调节范围。
如图23及图2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支撑系统20,该支撑系统20包括天地杆100和撑臂700,撑臂700包括第一撑臂710和第二撑臂720,第一撑臂710的一端转动设置于天地杆100上,第一撑臂710的另一端用于安装负载件102;第二撑臂720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天地杆100上,第二撑臂720的第二端转动设置于第一撑臂710上,并且第二撑臂720的轴向与第一撑臂710的轴向之间形成夹角,第二撑臂720的第一端能够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移动,且/或第二撑臂720的第二端能够沿第一撑臂710的轴向移动,以调节第一撑臂710相对于天地杆100的倾斜角度,从而以使负载件102在天地杆100的轴向上的高度可调。
上述支撑系统20,由于撑臂700装设在天地杆100上,天地杆100的顶端能够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且天地杆100的底端能够抵靠在第二支撑台上,由此使得天地杆100形成了上下两个支撑点并形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使得天地杆100能够支撑在空间内并可承载较大的载荷,因而天地杆100不会因为撑臂700在天地杆100的轴向上投影超出天地杆100自身轴向上的投影区域时发生倾倒;
并且由于撑臂700的第二撑臂720的第一端能够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移动,且/或第二撑臂720的第二端能够沿第一撑臂710的轴向移动,以使得第一撑臂710相对于天地杆100的倾斜角度调节,从而以使得负载件102在天地杆100的轴向上的高度可调,这样用户能够将负载件102移动到天地杆100的轴向上的指定的高度位置,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天地杆100的结构上文已经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进行一一敷述。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撑臂720的第一端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移动,且第二撑臂720的第二端能够沿第一撑臂710的轴向移动,以使得第一撑臂710相对于天地杆100的倾斜角度调节。进一步地,第一撑臂710远离负载件102的一端能够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移动,以使第一撑臂710与天地杆100的连接位置沿天地杆100的轴向可调。
如图2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系统20还包括第一接连座800,第一撑臂710远离负载件102的一端通过第一接连座800与天地杆100转动连接,具体地,第一接连座800能够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移动,以使第一撑臂710与天地杆100的连接位置沿天地杆100的轴向可调。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系统20还包括第二接连座810,第二撑臂720的第一端通过第二接连座810与天地杆100转动连接,且第二接连座810能够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移动,以带动第二撑臂720的第一端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移动。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系统20还包括第三接连座820,第二撑臂720的第二端通过第三接连座820与第一撑臂710转动连接,且第三接连座820能够沿第一撑臂710的轴向移动,以带动第二撑臂720的第二端沿第一撑臂710的轴向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撑臂710包括多个依次套接的连接轴杆712,天地杆100与距离天地杆100最近的连接轴杆712转动连接,负载件102用于安装在距离天地杆100最远的连接轴杆712上,连接轴杆712能够相对于与之相邻的另一连接轴杆712沿第一撑臂710的轴向伸缩,以调节第一撑臂710的长度,从而以使负载件102到天地杆100之间的距离可调。具体地,由于第一撑臂710采用能够伸缩的连接轴杆结构,因此,第一撑臂710的长度可以延伸至较长,这样用户能够将负载件102延伸至距离天地杆100指定长度的位置,满足用户的实际使用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该第一撑臂710的长度可延伸至较长,因此通过使用一个天地杆100来作为主支撑结构时,用户也可以通过该第一撑臂710充分利用天地杆100侧边的空间来设置多个安装工位进行负载件102的布设,从而有效提高了天地杆100侧边的空间利用率,解决了用户需要设置多个支撑架来实现空间利用的问题,节省了占用空间和成本。
具体地,例如当负载件102为摄影设备或补光灯时,使用一个天地杆100来作为主支撑结构时,用户也可以通过该第一撑臂710充分利用天地杆100侧边的空间来设置多个安装工位进行摄影设备或补光灯的布设,以实现多机位的拍摄或多角度的补光。并且,由于第一撑臂710的长度可延伸至较长,当该第一撑臂710用于安装补光灯以实现辅助打光拍摄时,能够有效避免支撑系统20出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撑臂710包括三个依次套接的连接轴杆712,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轴杆7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四个以上,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撑臂710还包括固定座714,固定座714设置于相邻的两个连接轴杆712的连接处,固定座714用于将连接轴杆712沿第一撑臂710的轴向伸缩到预设长度后与相邻的另一连接轴杆712固定于一体,避免连接轴杆712沿第一撑臂710的轴向伸缩到预设长度后相对于相邻的另一连接轴杆712继续进行伸缩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负载件102能够相对于第一撑臂710转动,以调节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这样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将负载件102灵活调节至指定的摆置角度,达到自由随意调节的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撑臂710远离天地杆100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安装负载件102的连接轴716,具体地,连接轴716安装在距离天地杆100最远的连接轴716杆712上,负载件102能够相对于连接轴716绕连接轴716的轴向转动,以调节负载件102的摆置角度。
如图2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系统20还包括用于安装另一负载件102的支臂200,支臂200设置于天地杆100上。需要指出的是,支臂200的结构上文已经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进行一一敷述。
在一实施例中,支臂2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臂200沿天地杆100的轴向间隔排布。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撑臂700和多个支臂200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由上至下依次间隔排布。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系统20还包括连接座300,支臂200通过连接座300与天地杆100连接。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300的结构上文已经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进行一一敷述。
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系统20还包括用于支撑连接座300的防脱座830,防脱座830设置于天地杆100上。由于防脱座830可以支撑连接座300,因此,防脱座830可以防止连接座300在调节在天地杆100的轴向上的高度位置时直接掉落;同时,由于连接座300有防脱座830支撑,连接座300可以不用完全夹紧固定在天地杆100上,这样连接座300便可以带动与之连接的支臂200绕着天地杆100的轴向旋转,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将安装在支臂200上的负载件102随时调整至自身想要的位置上。
在一实施例中,防脱座830与天地杆100的连接位置沿天地杆100的轴向可调,进而方便用户将防脱座830调整至自身想要的高度位置上。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防脱座830的结构与连接座300的结构类似,防脱座830的具体结构可参考上文对连接座300的结构的具体描述,在此不再进行敷述。
如图25至图27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30,该支撑装置30包括天地杆100、桌板900及桌脚910,桌板900与天地杆100可拆卸连接,桌脚910可拆卸地设置于桌板900的底部。
上述支撑装置30,天地杆100的顶端能够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且天地杆100的底端能够抵靠在第二支撑台上,由此使得天地杆100形成了上下两个支撑点并形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使得天地杆100能够支撑在空间内并可承载较大的载荷,由于桌板900与天地杆100可拆卸固定连接,因此桌板900也会很牢靠且不会发生倾倒,并且当不需要使用桌板900时,可以直接将桌板900与天地杆100和桌脚910拆离,方便桌板900和桌脚910的收纳;同时利用天地杆100来支撑桌板900,还可以节省桌脚910的设置数量。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天地杆100的结构上文已经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进行一一敷述。
如图2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桌脚910远离桌板900的一端与天地杆100可拆卸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桌脚910远离桌板900的一端可支撑在第二支撑台上,如此设置,可以降低桌板900对于天地杆100的扭矩,同时该桌脚910还可以分摊一部分桌板900的重力,可以减少天地杆100的承重负荷。
具体地,当第二支撑台为地面时,桌脚910远离桌板900的一端能够直接支撑在地面上。
在一实施例中,桌脚9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桌脚910间隔设置于桌板900的底部,以增强桌板900的支撑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桌脚9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桌脚910间隔设置于桌板900的底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桌脚9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三个以上,具体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如图2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桌脚910远离桌板900的一端与天地杆100可拆卸连接,桌脚9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承载部911、第二承载部912及第三承载部913,第一承载部911及第三承载部913均与第二承载部912之间形成夹角,且第一承载部911与第三承载平行设置,第一承载部911远离第二承载部912的一端与桌板900可拆卸连接,第三承载部913远离第二承载部912的一端与天地杆100可拆卸连接。
如图2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桌脚910远离桌板900的一端用于支撑在第二支撑台上,桌脚910包括多个依次套接的承载支杆914,最顶部的承载支杆914与桌板900可拆卸连接,最底部的承载支杆914用于支撑在第二支撑台上,承载支杆914能够相对于与之相邻的另一承载支杆914沿桌脚910的轴向伸缩,以调节桌脚910的轴向上的高度,进而方便桌脚910对桌板900的支撑。
如图2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支撑装置30还包括连接座300,连接座300设置于天地杆100上,桌板900与连接座300可拆卸连接,进而实现桌板900与天地杆1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座300能够相对于天地杆100沿天地杆100的轴向移动,以使连接座300与天地杆100的连接位置沿天地杆100的轴向可调,进而方便用户将桌板900调整至自身想要的高度位置上。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座300的结构上文已经进行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进行一一敷述。
如图2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座300上设置有安装孔311,桌脚910朝向桌板900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孔,桌板900的底部设置有第一连接柱920和第二连接柱930,第一连接柱920能够与安装孔311相配合,以实现桌板900与连接座3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柱930能够与连接孔相配合,以实现桌板900与桌脚91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以便于用户快速地实现桌板900与连接座300及桌脚910之间的组装与拆卸。
如图26及图2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桌板900的底部还设置有用于收纳桌脚910的收纳结构940,这样在不需要使用桌板900时,可以直接将桌板900与天地杆100和桌脚910拆离,并将桌脚910收纳在桌板900底部的收纳结构940中,方便桌板900和桌脚910的收纳。
在一实施例中,收纳结构940包括设置于桌板900的底部的卡扣942,卡扣942能够卡持桌脚910,以实现桌脚910与卡扣942之间的可拆卸固定连接,从而方便桌脚910相对于桌板900的固定收纳。进一步地,收纳结构940包括间隔设置于桌板900的底部的多个卡扣942。
在一实施例中,收纳结构94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收纳结构940间隔设置于桌板900的底部。具体地,多个收纳结构940分别与多个桌脚910一一对应。
如图2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当桌脚910远离桌板900的一端与天地杆100可拆卸连接时,支撑装置30还包括夹座950,夹座950设置于天地杆100上,桌脚910远离桌板900的一端与夹座950可拆卸连接。
如图27所示,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桌脚910远离桌板900的一端设置有插柱960,插柱960设置于第三承载部913远离第二承载部912的一端,夹座950上设置有辅助孔,插柱960能够与辅助孔相配合,以实现桌脚910与夹座95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桌脚910远离桌板900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在同一夹座950上。进一步地,夹座95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辅助孔,多个辅助孔分别与多个桌脚910的插柱960一一对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天地杆,多个所述天地杆相对间隔设置,所述天地杆的顶端用于抵靠在第一支撑台上,且所述天地杆的底端用于抵靠在第二支撑台上,以使所述天地杆形成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以及
连接杆,用于安装负载件,所述连接杆连接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天地杆之间,所述连接杆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接支杆,最外端的两个所述连接支杆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天地杆连接,且所述连接支杆的数量可调,以使得所述连接杆沿自身的轴向的长度可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相对于所述天地杆的连接位置沿所述天地杆的轴向可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设备还包括锁紧组件,所述锁紧组件用于将所述连接杆固定于所述天地杆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组件包括第一夹座、第二夹座、第三夹座、第一锁紧件及第二锁紧件,所述第一夹座布设于所述第二夹座和所述第三夹座之间,所述第一夹座和所述第二夹座对接形成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一夹持槽沿所述天地杆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夹座和所述第三夹座对接形成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二夹持槽沿所述连接杆的轴向延伸,所述天地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夹持槽,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一锁紧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夹座并与所述第一夹座相配合,以使所述天地杆被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一夹持槽内,所述第二锁紧件穿设于所述第三夹座并与所述第一夹座相配合,以使所述连接杆被夹持固定于所述第二夹持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天地杆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还包括拼接件,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支杆通过所述拼接件连接于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件的两端设置有螺纹结构,所述螺纹结构与所述连接支杆螺纹配合,所述拼接件的中部设置有光滑导向结构,所述光滑导向结构位于所述拼接件的两端的所述螺纹结构之间,所述光滑导向结构用于约束相邻两个所述连接支杆对接时在所述连接杆的轴向上的对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天地杆包括:
支撑组件,所述连接杆连接在所述支撑组件上;
上顶座,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顶端;以及
下底座,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底端,所述上顶座用于抵靠在所述第一支撑台上,且所述下底座用于抵靠在所述第二支撑台上,以使所述天地杆形成顶天立地的支撑杆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部分套设于所述第一支撑杆外,所述上顶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端,所述下底座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底端,所述第一支撑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撑杆沿所述第一支撑杆的轴向伸缩,以使所述支撑组件沿自身的轴向的长度可调。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底座套设于所述支撑组件的底端外,所述天地杆还包括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所述调节组件能够带动所述支撑组件相对于所述下底座沿所述支撑组件的轴向移动,以使所述支撑组件外露于所述下底座的长度沿所述支撑组件的轴向可调。
CN202121660976.3U 2021-07-20 2021-07-20 支撑设备 Active CN2186249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60976.3U CN218624933U (zh) 2021-07-20 2021-07-20 支撑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60976.3U CN218624933U (zh) 2021-07-20 2021-07-20 支撑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24933U true CN218624933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21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60976.3U Active CN218624933U (zh) 2021-07-20 2021-07-20 支撑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249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55340U (ja) 移動式ディスプレイ取付装置
US6418010B1 (en) Convertible flat panel display hanging support
JP5349030B2 (ja) 多機能ボード
US20090173848A1 (en) Stability support tv anti-tip device
US20080308687A1 (en) Multi-functional linear utility station
CN110645452A (zh) 一种稳定牢靠的折叠式摄影支架
CN209526764U (zh) 手机直播支架
US9351573B2 (en) Easel
CN218624933U (zh) 支撑设备
CN217843191U (zh) 支撑系统
CN217885376U (zh) 支撑装置
CN215807298U (zh) 支臂
CN218762448U (zh) 连接座
CN219282191U (zh) 天地杆
CN113417914A (zh) 天地杆
KR101229933B1 (ko) 모니터의 스탠드 구조
CN210050545U (zh) 一种桌式圆孔固定显示器支架
CN215060767U (zh) 一种多功能拍摄用三脚架
CN212776481U (zh) 一种计算机支架
CN211175946U (zh) 一种带有风扇灯的直播支架
CN211010560U (zh) 一种电力客服现场服务的双屏显示器支撑架
CN217109002U (zh) 一种支撑调节结构
CN220730589U (zh) 一种便携式摄影用补光灯
CN215722112U (zh) 可伸缩电子设备悬臂支架
CN214803344U (zh) 便携式折叠鞋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