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22493U - 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22493U
CN218622493U CN202222623301.2U CN202222623301U CN218622493U CN 218622493 U CN218622493 U CN 218622493U CN 202222623301 U CN202222623301 U CN 202222623301U CN 218622493 U CN218622493 U CN 218622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misphere
mold
air
water
air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330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永根
张坤
陈继亮
周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23th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f Minmetals
Original Assignee
23th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f Minmetal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23th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f Minmetals filed Critical 23th Metallurgical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f Minmetals
Priority to CN20222262330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22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22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22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p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包括半球模具,半球模具底面的四周设有密封条,半球模具上设有第一气通阀和第二气通阀,第一气通阀连接外部抽水装置或外部砂浆灌注机,第二气通阀连接外部气泵。本实用新型将半球模具的底面盖在井壁的接驳位置上,通过外部抽水装置经第一气通阀将半球模具的水抽出,使半球模具紧贴在井壁上,在半球模具内部创造了一个无水环境,便于在井壁外部对接驳位置进行破除;或者将半球模具扣置于墙体渗水或漏水位置,启动气泵抽气,使半球模具内外形成压差,从而推动密封条紧紧吸附在墙壁上,然后通过外部砂浆灌注机经第一气通阀向内半球模具的内部灌注砂浆,待砂浆凝固后,将半球模具拆下,完成渗水或漏水位置的封堵。

Description

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阻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新增的雨污水管道需要接入原有管道系统中,此时就需要进行管道接驳。特别是污水主次干管之间的接驳施工最为常见,由于污水主管内的作业环境复杂、管道埋置较深、污水流量大、流速快等特点,给管道驳接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及质量安全风险,对于大型污水管道,由于其排量大,无法实施临排,无法暂停运营,对接驳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此外,还容易遇到墙体渗水或者漏水的问题,目前对于墙体渗水或者漏水一般采用注浆堵漏的方式进行封堵,然而这种封堵方式需要使用高压注浆机把环氧树脂类的胶注入到渗水或漏水的缝隙里,在没有明显缝隙的情况下难以进行,使得墙体渗水漏水封堵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封阻水装置,用以解决目前管道施工无法进行带水接驳以及墙体渗漏水不易封堵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包括半球模具,所述半球模具底面的四周设有密封条,所述半球模具上设有第一气通阀和第二气通阀,所述第一气通阀连接外部抽水装置,所述第二气通阀连接外部气泵。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将半球模具的底面盖在井壁的接驳位置上,使底面上的密封条产生形变,然后通过第一气通阀将半球模具的水抽出,使半球模具紧贴在井壁上,然后通过第二气通阀向半球模具内出空气,使模具内部保持气压平衡,从而在半球模具内部创造了一个无水环境,便于在井壁外部对接驳位置进行破除。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包括半球模具,所述半球模具底面的四周设有密封条,所述半球模具上设有第一气通阀和第二气通阀,所述第一气通阀连接外部砂浆灌注机,所述第二气通阀连接外部气泵。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将半球模具扣置于渗水或漏水位置,启动气泵,通过第二气通阀抽气,使半球模具内外形成压差,从而推动密封条紧紧吸附在墙壁上,然后通过外部砂浆灌注机经第一气通阀向内半球模具的内部灌注砂浆,待砂浆凝固后,启动气泵,通过第二气通阀充气,使半球模具内外气压平衡,然后将半球模具拆下,完成渗水或漏水位置的封堵。
优选的,所述半球模具包括内半球模具和外半球模具,所述内半球模具和外半球模具之间通过固定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通阀连接到所述内半球模具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通阀连接到所述内半球模具和外半球模具之间的空腔中。
优选的,所述内半球模具和外半球模具之间具体通过四个固定螺栓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气囊,所述气囊设于所述内半球模具和外半球模具之间且紧贴所述密封条。
优选的,还包括第三气通阀,所示第三气通阀连接到所述内半球模具的内部。
优选的,还包括顶杆,所述顶杆的一端抵接所述半球模具,另一端抵接雨污水井的井壁。
优选的,所述半球模具的表面还设有若干个用于抓取把手。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密封阻水装置安装在雨污水井中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密封阻水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密封阻水装置安装在雨污水井中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密封阻水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密封阻水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密封阻水装置安装在墙体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半球模具;11、内半球模具;12、外半球模具;13、固定螺栓;14、第一气通阀;15、第二气通阀;16、第三气通阀;2、密封条;3、气囊;4、顶杆;5、把手;6、井壁;7、接驳位置;8、墙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实施例1,第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密封阻水装置,用于雨污水井的管道带水接驳,包括半球模具1,半球模具1底面的四周设有密封条2,半球模具1上设有第一气通阀14和第二气通阀15,第一气通阀14连接外部抽水装置,第二气通阀15连接外部气泵。
其中,半球模具1为半球形的模具,包括一个底面和一个球面,密封条2环设于半球模具1底面的四周,第一气通阀14和第二气通阀15设于半球模具1的球面上,第一气通阀14和第二气通阀15既可以使气体通过,也可以使液体或固体通过。
在本实施例的密封阻水装置中,还包括顶杆4和四个把手5,顶杆4的一端抵接半球模具1,另一端抵接雨污水井的井壁6,把手5设于半球模具1的壳体表面,使操作人员更方便抓取密封阻水装置。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确认接驳位置7后,在井内由作业人员通过把手5将半球模具1扣置于接驳位置,外部抽水装置经过第一气通阀14将半球模具1内部的水抽出,半球模具1内部负压使半球模具1紧贴在井壁6上,使半球模具1边缘的密封橡胶条在受压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然后用顶杆4一端顶在半球模具1上,另一端顶在接驳对面的井壁6上,顶杆4将半球模具1固定在井壁,且对半球模具1进行一定程度的挤压,再使气泵启动,通过第二气通阀15向半球模具1内部输出空气,使半球模具1内部保持气压平衡,以方便对接驳位置7进行破除。
本实施例可以实现雨污水井的带水接驳,降低了施工时间和施工成本。
实施例2,第二种密封阻水装置。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和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半球模具1包括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通过四个固定螺栓13连接。
密封条2设于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的底面边缘,且同时连接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
在本实施例的密封阻水装置中,第一气通阀14连接到内半球模具11的内部,第二气通阀15连接到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的空腔中。
在本实施例的密封阻水装置中,还包括气囊3和第三气通阀16,气囊3设于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且紧密贴合密封条2,第三气通阀16内半球模具11的内部,并通过软管连接到第二气泵。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确认接驳位置7后,在井内由作业人员通过把手5将半球模具1扣置于接驳位置7,外部抽水装置经过第一气通阀14将内半球模具11内部的水抽出,使内半球模具11内部负压使半球模具1紧贴在井壁上,进而半球模具1边缘的密封橡胶条在受压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然后用顶杆4一端顶在半球模具1上,另一端顶在接驳对面的井壁6上,顶杆4将半球模具1固定在井壁6上,且对半球模具1进行一定程度的挤压,再使气泵启动,通过第二气通阀15抽气,使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形成真空,导致气囊3受压力差影响膨胀,推动密封条2吸附在井壁上,然后使气泵经过通过第三气通阀16使内半球模具11内部保持气压平衡,以方便对接驳位置7进行破除。
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半球模具1可以更稳固的贴合在井壁6上,同时也可以实现雨污水管道带水接驳。
实施例3,第三种密封阻水装置。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密封阻水装置用于防止墙壁8渗水或漏水,包括半球模具1,半球模具1底面的四周设有密封条2,半球模具1上设有第一气通阀14和第二气通阀15,第一气通阀14连接外部砂浆灌注机,第二气通阀15连接外部气泵。
在本实施例的密封阻水装置中,半球模具1包括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通过四个固定螺栓13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密封阻水装置中,第一气通阀14连接到内半球模具11的内部,通过外部砂浆灌注机可以向内半球模具11的内部灌注砂浆;第二气通阀15连接到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的空腔中。
在本实施例的密封阻水装置中,还包括气囊3和四个用于抓取密封阻水装置的把手5,气囊3设于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确认渗水或漏水位置后,由作业人员通过把手5将半球模具1扣置于渗水或漏水位置,启动气泵,通过第二气通阀15抽气,使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形成真空,导致气囊3受压力差影响膨胀,推动密封条2吸附在墙壁8上,然后通过外部砂浆灌注机经第一气通阀14向内半球模具11的内部灌注砂浆,待砂浆凝固后,启动气泵,通过第二气通阀15充气,然后将半球模具1拆下,完成渗水或漏水位置的封堵。
本实施例可以快速对渗水或漏水位置进行封堵,降低了渗水或漏水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半球模具(1)和顶杆(4),所述半球模具(1)底面的四周设有密封条(2),所述半球模具(1)上设有第一气通阀(14)和第二气通阀(15),所述第一气通阀(14)连接外部抽水装置,所述第二气通阀(15)连接外部气泵,所述顶杆(4)的一端抵接所述半球模具(1),另一端抵接雨污水井的井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球模具(1)包括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所述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通过固定螺栓(1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通阀(14)连接到所述内半球模具(11)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通阀(15)连接到所述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的空腔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具体通过四个固定螺栓(13)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囊(3),所述气囊(3)设于所述内半球模具(11)和外半球模具(12)之间且紧贴所述密封条(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气通阀(16),所示第三气通阀(16)连接到所述内半球模具(11)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密封阻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球模具(1)的表面还设有若干个用于抓取把手(5)。
CN202222623301.2U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Active CN218622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3301.2U CN218622493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3301.2U CN218622493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22493U true CN218622493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69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3301.2U Active CN218622493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224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38904B (zh) 双封隔器分层注浆止水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07583345U (zh) 矿用钻孔抽排注浆封孔器
CN218622493U (zh) 一种密封阻水装置
CN113502797B (zh) 一种主动式封隔器
CN208235554U (zh) 一种承压降水井安装与封堵装置
CN102747722B (zh) 地连墙接合缝注浆补漏施工方法
CN107790447A (zh) 一种管道疏通器
CN112539040A (zh) 一种新的注浆封孔装置和工艺
CN204851318U (zh) 矿井救援钻孔空气保压通风设备
JP2009052715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ホースアダプタ
CN208966733U (zh) 一种虹吸排液装置
CN209130315U (zh) 一种双层密封的入口密封套
CN201090899Y (zh) 带压快修液囊式管道卡子
CN206918350U (zh) 一种可重复使用的lng拉断阀
CN205806506U (zh) 一种升降式给水栓
CN219714724U (zh) 一种测试ibc吨桶液压性能试验工装
CN216143311U (zh) 一种市政工程给排水管防渗装置
CN210049359U (zh) 一种污水泄漏紧急处理装置
CN220378498U (zh) 一种潜水自吸泵
CN220434769U (zh) 用于顶管法施工的洞门辅助密封装置
CN213805525U (zh) 一种地下连续墙断墙处理装置
CN216381342U (zh) 一种便于保护注水管的油田开发用注水井装置
CN213740827U (zh) 一种水库放空管阀更换辅助装置
CN220868224U (zh) 一种水库大坝防渗灌浆组合装置
CN216952113U (zh) 一种能够进行泄漏监测的安全型高压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Wang Yonggen

Inventor after: Zhang Kun

Inventor after: Chen Jianliang

Inventor after: Zhou Yu

Inventor before: Wang Yonggen

Inventor before: Zhang Kun

Inventor before: Chen Jiliang

Inventor before: Zhou Yu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