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14686U - 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614686U
CN218614686U CN202222295111.2U CN202222295111U CN218614686U CN 218614686 U CN218614686 U CN 218614686U CN 202222295111 U CN202222295111 U CN 202222295111U CN 218614686 U CN218614686 U CN 218614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casing
variable
section
variable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951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立华
冯忠居
李德
蔡杰
林路宇
董建松
朱继新
袁鑫
赖德金
廖文田
周桂梅
柴海峰
张聪
谢富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Traffic Construction Quality Safety Center
Xiamen Road & Bridge Engineering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o ltd
Chang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Traffic Construction Quality Safety Center
Xiamen Road & Bridge Engineering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o ltd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Traffic Construction Quality Safety Center, Xiamen Road & Bridge Engineering Investment Development Co ltd, Chang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ujian Traffic Construction Quality Safety Center
Priority to CN20222229511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6146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614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614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预制桩成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包括上护筒、下护筒和变截面控制片,所述变截面控制片设置于下护筒的一端,所述变截面控制片与上护筒内壁滑动连接。将整个装置组装完成后,根据具体的试验要求,确定好预制桩的变截面位置以及桩长。截面控制片、下护筒连同底部支座固定不动,将上护筒向下推进到所需的位置,然后固定上护筒,进行预制桩的制作。制作完成后拆卸整个装置取出完整的桩体。

Description

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预制桩成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背景技术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沉降变形量也比较小,并且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表现出施工简便、效率高、工程造价低廉的优点,所以在桩基础中有大量的应用。传统的预制等截面桩在承载能力和抗拔能力上相较变截面桩较低,而且变截面桩的沉桩过程中产生的挤土效应会小于等截面桩,相对而言,变截面桩的造价也较低。变截面预制桩桩身的凹凸面会有效增加与桩周土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承载能力。
在实验室开展室内试验时,对于不同工况需要制作不同类型的变截面桩基模具。传统的制作模具在成桩过程并不能改变变截面的位置,也会在变截面的位置上造成混凝土材料的浪费,而且成桩后需要拆除模具,耗费人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包括上护筒、下护筒和变截面控制片,所述变截面控制片设置于下护筒的一端,所述变截面控制片与上护筒内壁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护筒包括多个第一护筒箍圈和多个第一模具板,多个所述第一模具板可拆卸连接围成筒装结构,所述第一护筒箍圈间隔设置于第一模具板外侧,所述第一护筒箍圈与第一模具板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护筒箍圈上设有第一开孔和第一紧固螺栓,所述第一紧固螺栓贯穿第一开孔与第一模具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护筒包括多个第二护筒箍圈和多个第二模具板,多个所述第二模具板可拆卸连接围成筒装结构,所述第二护筒箍圈间隔设置于第二模具板外侧,所述第二护筒箍圈与第二模具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模具板围成的筒装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模具板围成的筒装的横截面积。
优选的,所述第二护筒箍圈上设有第二开孔和第二紧固螺栓,所述第二紧固螺栓贯穿第二开孔与第二模具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护筒外侧设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沿下护筒的长度方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变截面控制片呈环状。
优选的,所述下护筒远离变截面控制片的一端设有支座,所述支座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优选的,所述支座上还设有多个伸缩支架杆,多个所述伸缩支架杆间隔设置于下护筒外周,所述伸缩支架杆的一端与支座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上护筒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所述伸缩支架杆靠近上护筒的一端设有支撑片,所述支撑片上设有卡槽,所述上护筒底部位于卡槽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通过下护筒与上护筒的相对滑动来灵活控制预制桩的变截面位置和预制桩的桩长,可以快速有效的制作出室内模型试验所需求的各类变截面桩基础,并能够拆卸后重复利用,灵活性较高,可以满足不同的试验要求。
变截面控制片可以防止变截面处混凝土材料的渗漏,减少材料的浪费,控制经济成本。
进一步的,刻度线便于人员进行观察和确定变截面位置和桩长,保证预制桩的准确性。
进一步的,支座用于保证整个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中下护筒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下护筒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伸缩支架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未推进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推进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1、上护筒;2、第一护筒箍圈;3、第一紧固螺栓;4、下护筒;5、刻度线;6、第二护筒箍圈;7、支座;8、固定片;9、伸缩支架杆;10、变截面控制片;11、支撑片;12、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参照图1、2,包括上护筒1、下护筒4和变截面控制片10,变截面控制片10设置于下护筒4的一端,变截面控制片10与上护筒1内壁滑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变截面控制片10为环状铁片,变截面控制片10靠近上护筒1的一侧设置设有多个滑块,上护筒1的内壁设有多个沿上护筒1长度方向的滑槽,滑块与滑槽一一对应,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中。
上护筒1包括多个第一护筒箍圈2和多个第一模具板,多个第一模具板可拆卸连接围成筒装结构,第一护筒箍圈2间隔设置于第一模具板外侧,第一护筒箍圈2与第一模具板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模具板有两个,其中一个第一模具板上设有第一卡槽,另一个上设有第一卡块,第一卡块与第一卡槽配合,以此实现上护筒1的预连接。第一护筒箍圈2上设有第一开孔和第一紧固螺栓3,第一紧固螺栓3贯穿第一开孔与第一模具板连接。
下护筒4包括多个第二护筒箍圈6和多个第二模具板,多个第二模具板可拆卸连接围成筒装结构,第二护筒箍圈6间隔设置于第二模具板外侧,第二护筒箍圈6与第二模具板可拆卸连接;第二模具板围成的筒装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模具板围成的筒装的横截面积。本实施例中第二模具板有两个,第一模具板和第二模具板均为钢板,其中一个第二模具板上设有第二卡槽,另一个上设有第二卡块,第二卡块与第二卡槽配合,以此实现下护筒4的预连接。第二护筒箍圈6上设有第二开孔和第二紧固螺栓,第二紧固螺栓贯穿第二开孔与第二模具板连接。
下护筒外侧设有刻度线5,刻度线5沿下护筒4的长度方向设置。
下护筒4远离变截面控制片10的一端设有支座7。支座7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上设有固定槽,第二部上设有固定块,固定块和固定槽配合,以实现第一部和第二部的预连接。第一部和第二部接触的部分均设有固定片8,固定片8上设有固定螺栓12,以便实现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固定连接。
支座7上还设有多个伸缩支架杆9,多个伸缩支架杆9间隔设置于下护筒4外周,伸缩支架杆9的一端与支座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上护筒1的底部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伸缩支架杆9包括固定部和活动部,固定部的一端通过螺栓与支座7连接,另一端与活动部滑动连接;固定部呈中空设置,活动部滑动连接于固定部内部;固定部的外侧连接有锁定螺栓,锁定螺栓贯穿固定部与活动部连接,以实现活动部长度的固定。
参照图3,活动部靠近上护筒的一端设有支撑片11,支撑片11上设有卡槽,上护筒1底部位于卡槽中,支撑片11呈V型,可与上护筒1底部进行配合,起到支撑上护筒1的作用。伸缩支架杆9的伸缩也可以是螺纹连接的部件,仅需转动即可调整伸缩支架杆9的长度,同时具有自锁功能。
将整个装置组装完成后,根据具体的试验要求,确定好预制桩的变截面位置以及桩长。截面控制片、下护筒4连同底部支座7固定不动,将上护筒1向下推进到所需的位置,然后固定上护筒1,进行预制桩的制作。制作完成后拆卸整个装置取出完整的桩体。
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的实施原理如下:
步骤一:通过第一紧固螺栓3和第一护筒箍圈2将上护筒1半固定,利用第二紧固螺栓和第二护筒箍圈6将下护筒4完全组装固定,如图3。
步骤二:根据试验需求确定预制桩的变截面位置和桩长,观察刻度线推动上护筒1到目标位置,之后将第一紧固螺栓3旋转到底,使得上护筒1完全固定;再调整伸缩支架杆9的高度,使得支撑片11与上护筒1的底部配合,如图4、5。
步骤三:注浆,并观察装置内混凝土的高度,防止溢出。
步骤四: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静置28天左右,达到预制桩的设计强度,将第一紧固螺栓3、第一护筒箍圈2、第二紧固螺栓和第二护筒箍圈6取下,即可得到试验所需求的变截面桩。
步骤五:将已经拆卸的装置应用于下一个变截面桩的制作中,重复步骤一到四。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则的前提下,该技术方案还可以进行若干简单的修改和替换,这些修改和替换也均属于权利要求书所涵盖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护筒(1)、下护筒(4)和变截面控制片(10),所述变截面控制片(10)设置于下护筒(4)的一端,所述变截面控制片(10)与上护筒(1)内壁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护筒(1)包括多个第一护筒箍圈(2)和多个第一模具板,多个所述第一模具板可拆卸连接围成筒装结构,所述第一护筒箍圈(2)间隔设置于第一模具板外侧,所述第一护筒箍圈(2)与第一模具板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筒箍圈(2)上设有第一开孔和第一紧固螺栓(3),所述第一紧固螺栓(3)贯穿第一开孔与第一模具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筒(4)包括多个第二护筒箍圈(6)和多个第二模具板,多个所述第二模具板可拆卸连接围成筒装结构,所述第二护筒箍圈(6)间隔设置于第二模具板外侧,所述第二护筒箍圈(6)与第二模具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模具板围成的筒装的横截面积小于第一模具板围成的筒装的横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护筒箍圈(6)上设有第二开孔和第二紧固螺栓,所述第二紧固螺栓贯穿第二开孔与第二模具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筒(4)外侧设有刻度线(5),所述刻度线(5)沿下护筒(4)的长度方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截面控制片(10)呈环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护筒(4)远离变截面控制片(10)的一端设有支座(7),所述支座(7)包括两个可拆卸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7)上还设有伸缩支架杆(9),多个所述伸缩支架杆(9)间隔设置于下护筒(4)外周,所述伸缩支架杆(9)的一端与支座(7)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上护筒(1)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支架杆(9)靠近上护筒的一端设有支撑片(11),所述支撑片(11)上设有卡槽,所述上护筒(1)底部位于卡槽中。
CN202222295111.2U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Active CN2186146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5111.2U CN218614686U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95111.2U CN218614686U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614686U true CN218614686U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64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95111.2U Active CN218614686U (zh) 2022-08-30 2022-08-30 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6146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89709B (zh) 空心无箍筋摩擦桩及其施工方法
CN210066493U (zh) 一种用于栈桥吊模施工的抱箍模具
CN218614686U (zh) 一种可变模型桩变截面位置的成桩装置
CN108222054A (zh) 塔吊基础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873527A (zh) 支护桩的制造模具以及制造支护桩的方法
CN111764578A (zh) 一种逆作桩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8933973U (zh) 一种钢管桩和灌注桩的定位连接结构
CN208023601U (zh) 一种互扣式的预制桩基承台侧模
CN210827573U (zh) 一种用于逆作法施工大口径井的模板装置
CN113843888B (zh) 一种预制复合管结构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CN216181578U (zh) 一种预制复合管结构模具
CN212316911U (zh) 一种挖孔环形基桩u型圆钢管模板体系
CN106400832A (zh) 一种环保型装配式后注浆钢筒桩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CN215168600U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组合式塔筒
CN212427081U (zh) 预埋托盘的预制管桩填芯接桩结构
CN108755700B (zh) 一种支撑地下围护墙的曲面叠合环梁装置的安装方法
CN209873812U (zh) 地连墙导向墙装配式伸缩模板
CN220015124U (zh) 一种用于戈壁滩鹅卵石层光伏引孔的固壁装置
CN209816835U (zh) 一种建筑沉管用扩底桩
CN203603149U (zh) 一种多用途可变强度预应力预制桩
CN207193953U (zh) 一种外缘加强型混凝土管桩
CN104343129A (zh) 用于制造现浇预应力混凝土圆筒风机基础的反转模板
CN206319314U (zh) 一种外加套箍填砂石料预制桩
CN220318514U (zh) 一种分段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桩
CN111424968A (zh) 扶壁柱筒仓的滑模施工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