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83316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83316U
CN218583316U CN202222414047.5U CN202222414047U CN218583316U CN 218583316 U CN218583316 U CN 218583316U CN 202222414047 U CN202222414047 U CN 202222414047U CN 218583316 U CN218583316 U CN 2185833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evaporator
heat exchanger
refrigerant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1404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亚军
马赵飞
吴昊
史俊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un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1404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833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833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833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涉及散热技术领域。一种空调系统,用于发热元件散热,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第一散热器;第一散热器设置于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且冷凝器、第一散热器和蒸发器之间彼此流体连通,并共同组成第一流体回路;其中,第一散热器与冷凝器之间连接有第一换热器,第一散热器与蒸发器之间连接有第二换热器;第一散热器贴合于发热元件,用于对发热元件散热。通过在第一散热器与冷凝器之间连接第一换热器以及在第一散热器与蒸发器之间连接第二换热器,以对进出第一散热器的冷媒温度有进一步的调控,使温度较高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后进一步降温,从而调控冷媒温度,增强第一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在空调工作时,变频器和其他功率元件会散发出大量的热,如果不能将热量及时散出,这些发热元件就会产生超温的现象,影响其工作的正常运转。虽然,现有技术常在变频器外设有散热器以满足变频器的散热需求,但是长期使用仍存在着散热效果不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变频器等发热元件散热效率的空调系统。
一种空调系统,用于发热元件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第一散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且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彼此流体连通,并共同组成第一流体回路;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连接有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连接有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贴合于发热元件,用于对所述发热元件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冷凝器、第一散热器以及蒸发器组成的第一流体回路以便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同时,在此散热的基础上,在第一散热器与冷凝器之间连接第一换热器,在第一散热器与蒸发器之间连接第二换热器,这能够对进出第一散热器的冷媒温度有进一步的调控,使温度较高的冷媒在循环过程中还能够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后进一步调控,利于增强第一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器并联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并联,能够使得至少部分冷媒流进具有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支路中,从而对冷媒进行进一步换热,使冷媒温度进一步降低。同时,并联的设置不会对第一流体回路原本的循环造成影响,确保变频器始终具有散热。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流体通口和第二流体通口,且二者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口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流体通口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流体通口和第四流体通口,且二者连通;所述第三流体通口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三调节阀,所述第四流体通口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第四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用于调节流体的通断。
可以理解的是,四个调节阀的设置,能够调节冷媒的流通或者截止,能够控制冷媒进入第一换热器或者第二换热器所在支路,从而控制冷媒与换热器的换热。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均为三通阀。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三通阀的设置,便于控制流体的流向,例如使得流体几乎都经过换热器换热后再沿第一流体回路流动。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一温度探测器;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第二温度探测器。
可以理解的是,设置第一温度探测器和第二温度探测器,能够探测冷媒的温度,进而判断冷媒温度是否达到预设。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节流阀,所述节流阀连接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节流阀的设置,能够缩减冷媒的流通截面,以减小流量,降低冷媒的压力,促进冷媒进入蒸发器并汽化。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连接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可以理解的是,压缩机能够吸入的气态冷媒,对其进行压缩后,输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为循环提供动力。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具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冷凝水管;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流体回路,所述第二流体回路与所述第一流体回路并联;所述第二流体回路用于对所述第一散热器或所述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流体回路与第一流体回路的并联,相当于为变频器增设一路换热回路,提高散热效率;并且该第二流体回路的换热介质使用的是蒸发器中冷凝水,能够将原本排放出去的冷凝水利用起来,提高低品位能源的利用率。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体回路包括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中冷凝水管连通,所述第二散热器用于与所述第一散热器贴合散热;和/或所述第二流体回路包括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三散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中冷凝水管连通,所述第三散热器用于与所述第一散热器贴合散热。
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第二散热器和/或第三散热器对第一散热器进行进一步散热,以增强第一散热器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及启动装置;在所述第一散热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启动装置停止工作;在所述第一散热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启动装置开始工作,使得所述冷凝水管中的冷凝水流经所述第二流体回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状态是指第一散热器满足发热元件的散热需求,第二状态是指第一散热器无法满足发热元件的散热需求。这样的设置能够在第一散热器不满足散热需求时,控制装置控制启动装置工作,使得冷凝水流经第二流体回路以提升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制冷时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空调系统制热时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100、空调系统;10、冷凝器;20、蒸发器;31、第一散热器;32、第二散热器;41、第一换热器;42、第二换热器;51、第一调节阀;52、第二调节阀;53、第三调节阀;54、第四调节阀;60、节流阀;7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系统100,用于发热元件散热,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器10、蒸发器20和第一散热器31;第一散热器31设置于冷凝器10与蒸发器20之间,且冷凝器10、第一散热器31和蒸发器20之间彼此流体连通,并共同组成第一流体回路;其中,第一散热器31与冷凝器10之间连接有第一换热器41,第一散热器31与蒸发器20之间连接有第二换热器42;第一散热器31用于与发热元件连接。
具体的,冷凝器10的作用在于能够把内部流通冷媒对外部环境进行放热,将气态冷媒转变成液态换热介质;蒸发器20的作用在于将液态冷媒与外界的空气进行吸热,使冷媒吸热汽化变成气态冷媒;第一散热器31与变频器连接,能够吸收变频器所散发出来的热量,防止变频器超温。如此,通过冷凝器10、第一散热器31以及蒸发器20组成的第一流体回路以便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同时,在此散热的基础上,在第一散热器31与冷凝器10之间连接第一换热器41,在第一散热器31与蒸发器20之间连接第二换热器42,这能够对进出第一散热器31的冷媒温度有进一步的调控,使温度较高的冷媒在循环过程中还能够经过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后进一步调控,利于增强第一散热器31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在实际使用时,空调系统100还包括压缩机70,压缩机70连接于蒸发器20与冷凝器10之间。如此,压缩机70能够从吸气管吸入气态冷媒,由于输送进压缩机70的冷媒已经吸热成为温度较高的气体,压缩机70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对其进行压缩后,便能够向外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继续进行循环。
如图所示,空调系统100还包括节流阀60,节流阀60连接于蒸发器20和第二换热器42之间。节流阀60能够缩减冷媒的流通截面以减小的冷媒的流量,降低冷媒的压力,冷媒流经节流阀60后由于压力减小,部分冷媒变成气态,释放出热量,为冷媒进入蒸发器20后全部汽化成为气态冷媒作铺垫。
综上,空调包括制冷循环工况和制热循环工况。
在整个制冷循环工况中,压缩机70将气态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后,将气态冷媒输送至冷凝器10中,冷媒经冷凝器10换热冷却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进入第一散热器31中,对发热元件进行换热,而后输送至节流阀60中。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阀60时,由于压力减小变成气液共存的冷媒,再进入到蒸发器20,吸收外界空气中的热量后变成气态冷媒,而后经压缩机70压缩,进入下一次循环。而且,在整个制冷循环工况中,至少部分流经冷凝器10后的液态冷媒能够经过第一换热器41换热,进一步降低温度,而后输送至第一散热器31,提高对变频器的散热效果;且,至少部分流经第一散热器31后的液态冷媒能够经过第二换热器42换热,进一步降低温度,而后经节流阀60输送至蒸发器20,从而增大了冷媒与蒸发器20之间的温差,使冷媒进入蒸发器20后,换热速率提高,过冷度变大,能够更快地汽化成气体状态,提升工作效率。
在整个制热循环工况中,压缩机70将气态冷媒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后,将气态冷媒输送至蒸发器20中,气态冷媒经蒸发器20冷却后变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阀60后,由于压力减小变成气液共存的冷媒,再进入第一散热器31中,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冷媒对发热元件散热后流至冷凝器10,吸热变成高温气态冷媒,再回到压缩机70里压缩,以便下一次循环。而且,在整个制热循环工况中,至少部分流经节流阀60后的液态冷媒能够经过第二换热器42换热,进一步降低冷媒温度,而后输送至第一散热器31,能够提高对变频器的散热效果;且,至少部分冷媒经第一散热器31流出后,通过第一换热器41后再进入冷凝器10,冷媒的温度降低,进而增大了冷媒与冷凝器10的温差,使得冷媒进入冷凝器10后,换热速率提高,过冷度变大,能够更快地汽化成气体冷媒,提升工作效率。
以下针对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相对第一流体回路的连接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41并联于第一散热器31与冷凝器10之间,第二换热器42并联于第一散热器31与蒸发器20之间。如此,将第一换热器41并联在第一散热器31和冷凝器10之间以及将第二换热器42并联在第一散热器31和蒸发器20之间,能够使得至少部分冷媒流进具有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支路中;同时,并联的方式能够在第一换热器41或者第二换热器42出现故障时,不影响原本第一流体回路的正常运行。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成第一换热器41串联于第一散热器31与冷凝器10之间,第二换热器42串联于第一散热器31与蒸发器20之间,能够使冷媒必须通过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换热器42的换热降温后才能继续流动。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冷凝器10与第一散热器31之间设置有第一温度探测器;第一散热器31与蒸发器20之间设置有第二温度探测器。如此,设置第一温度探测器能够对第一散热器31与冷凝器10之间的冷媒温度进行检测,判断其是否符合预设,配合调节阀的设置,使未达到预设温度的冷媒与第一换热器41换热;同理,第二温度探测器能够对第一散热器31与蒸发器20之间的冷媒温度进行检测,判断其是否符合预设,配合调节阀的设置,使未达到预设温度的冷媒与第二换热器42换热;这样,能够实现对冷媒温度的精准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一调节阀51、第二调节阀52、第三调节阀53和第四调节阀54。具体的,第一换热器41具有第一流体通口和第二流体通口,且二者连通;第一流体通口与冷凝器10之间设置第一调节阀51,第二流体通口和第一散热器31之间设置第二调节阀52;第二换热器42具有第三流体通口和第四流体通口,且二者连通;第三流体通口与第一散热器31之间设置第三调节阀53,第四流体通口与蒸发器20之间设置第四调节阀54;第一调节阀51、第二调节阀52、第三调节阀53和第四调节阀54用于调节流体的通断。如此,在制冷循环中,第一调节阀51的设置能够控制冷媒是否进入到第一换热器41中换热,第三调节阀53的设置能够控制冷媒是否进入到第二换热器42中换热,第二调节阀52和第四调节阀54的设置能够控制冷媒的通断或控制冷媒流通的方向;在制热循环中,冷媒的流向与制冷循环时相反,相邻调节阀的作用亦进行互换,在此不再赘述。
调节阀具体可以设置成三通阀或截止阀,根据实际的工况需要而定。
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调节阀51、第二调节阀52、第三调节阀53和第四调节阀54均为三通阀,分别对应命名为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第三三通阀和第四三通阀,能够控制冷媒流动的方向。此时,在制冷循环中,第一三通阀能够控制经冷凝器10的冷媒的流向第一散热器31或者流向第一换热器41,第二三通阀能够对流出第一换热器41的冷媒流向进行控制,使其流向第一散热器31或者流向第一三通阀;第三三通阀能够控制经第一散热器31的冷媒流向节流阀60或者流向第二换热器42,第四三通阀能够对流出第二换热器42的冷媒进行控制,使其流向节流阀60或者流向第三三通阀。在制热循环时,冷媒流向与制冷循环时相反,四个三通阀的功能可参考制冷循环,在此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调节阀51、第二调节阀52、第三调节阀53和第四调节阀54均为截止阀,分别对应命名为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第三截止阀和第四截止阀。此时,在第一截止阀与冷凝器10之间设有第一三通管,在第二截止阀与第一散热器31之间设有第二三通管,在第三截止阀与第一散热器31之间设有第三三通管,在第四截止阀与节流阀60之间设有第四三通管。设置三通管,能够对冷媒流体起到分流的作用,配合以截止阀,能够控制冷媒的流向。例如,在制冷循环时,当第一截止阀打开,从冷凝器10流出的部分冷媒能够实现与第一换热器41换热,再打开第二截止阀,换热后的冷媒与未换热的冷媒通过第二三通管共同进入第一散热器31中,能够降低冷媒的整体温度。
综上所述,对冷媒温度的精准调控过程具体详述如下。
如图2所示,在制冷循环时,压缩机70将气态冷媒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并送至冷凝器10进行冷却,经冷却后冷媒变成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而后利用第一温度探测器对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的温度进行探测。若冷媒符合预设温度,控制第一调节阀51和第二调节阀52使得冷凝器10与第一散热器31之间的管路连通,使冷媒全部流向第一散热器31。若冷媒不符合预设温度,第一调节阀51控制冷凝器10与第一换热器41之间的管路连通,而冷凝器10与第一散热器31之间的管路断开,第二调节阀52控制第一换热器41与第一调节阀51之间的管路连通,而第一散热器31与第一调节阀51之间的管路断开。如此,使得冷媒流向第一换热器41,而后流向第一调节阀51,并经第一温度探测器对换热后冷媒进行二次探测,至冷媒符合预设温度;若未符合,则继续沿第一调节阀51、第一换热器41和第二调节阀52组成的回路流动,直至符合要求。当符合预设温度后,调节第一调节阀51使得冷凝器10与第一散热器31之间的管路连通,而冷凝器10与第一换热器41之间的管路断开,调节第二调节阀52使得第一散热器31与第一调节阀51之间的管路连通,而第一换热器41与第一调节阀51之间的管路断开。冷媒进入第一散热器31与变频器换热后流出,利用第二温度探测器会对冷媒进行温度探测。若冷媒符合出口的预设温度,控制第三调节阀53和第四调节阀54使得第一散热器31与节流阀60之间的管路连通,使得冷媒直接流向节流阀60。若冷媒不符合预设温度,第三调节阀53控制第一散热器31与第二换热器42之间的管路连通,而第一散热器31与节流阀60之间的管路断开,第四调节阀54控制第二换热器42与第三调节阀53之间的管路连通,而第二换热器42与节流阀60之间的管路断开。如此,冷媒流向第二换热器42换热后,经第四调节阀54流向第三调节阀53,第二温度探测器对换热后的冷媒进行二次探测,至冷媒符合出口预设温度位置;若未符合,则继续沿第三调节阀53、第二换热器42和第四调节阀54组成的回路流动,直至符合要求。当符合预设温度后,调节第三调节阀53使得第一散热器31与节流阀60之间的管路连通,而第一散热器31与第二换热器42之间的管路断开,调节第四调节阀54使得第三调节阀53与节流阀60之间的管路连通,而第二换热器42与第三调节阀53之间的管路断开。如此,经过第二换热器42换热后的冷媒流向节流阀60后,中温高压的液态冷媒经节流阀60节流降压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体,气液混合体再经蒸发器20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而汽化,变成气态,然后再回到压缩机70被压缩,继续循环。
如图3所示,在制热循环时,循环方向与制冷循环的方向相反,参考制冷循环调控过程即可,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蒸发器20具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冷凝水管;空调系统100还包括第二流体回路,第二流体回路与第一流体回路并联;第二流体回路用于对第一散热器31或发热元件进行散热。第二流体回路的设置能够在第一流体回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蒸发器20中的冷凝水,将冷凝水导入第二流体回路中,由于冷凝水的温度低于冷媒温度,能够进一步增强对第一散热器31或者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体回路上设置有第二散热器32或第三散热器,第二散热器32或第三散热器与蒸发器20中冷凝水管连通,第二散热器32或第三散热器用于与第一散热器31连接。这样设置,第二散热器32或第三散热器能够对第一散热器31进行散热,降低第一散热器31的整体温度,又由于第一散热器31用于对发热元件散热,故能够间接增强第一散热器31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流体回路上设有第二散热器32和第三散热器,第二散热器32和第三散热器并联,且与蒸发器20中的冷凝水管连通。如此,除了有第一散热器31散热外,还能够更进一步由第二散热器32和第三散热器对第一散热器31进行散热,从而间接实现对变频器的散热,以提高散热效率。同时,第三散热器中的介质利用了蒸发器20中的冷凝水,可以有效解决制冷工况下空调冷凝水排放的问题。其中,由于空调冷凝水的温度通常为10~15℃,比冷媒温度低,因此可将其直接作为换热器的冷却介质来使用,从而有效利用冷凝水中的冷量,提高低品位能源的利用率;同时,换热后冷凝水温度升高,经过滤、杀菌和消毒后,可作为生活热水被使用,进一步提高了冷凝水的利用率。
除冷凝水之外,换热介质还可以是常温水或液体金属。当变频器对散热的需求不高时,还可以使用常温水,常温水的使用成本低,获取方便;当变频器对散热的需求高时,可以使用液体金属,液体金属的热导率很高,是水的40多倍。因此,液体金属的对流换热系数一般都能达到20000W/(m2·K)以上,超过同样工况下水冷5倍左右,有着良好的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及启动装置;在第一散热器31处于第一状态时,控制装置能够控制启动装置停止工作;在第一散热器31处于第二状态时,控制装置能够控制启动装置开始工作,使得冷凝水管中的冷凝水流经第二流体回路。其中,第一状态是指第一散热器31满足发热元件的散热需求,第二状态是指第一散热器31不满足发热元件的散热需求。设置控制装置和启动装置能够在第一散热器31不满足散热需求时,由控制装置控制启动装置启动第二流体回路工作,第二流体回路上的散热器对第一散热器31进行散热,以降低第一散热器31中冷媒的温度,第一散热器31中的冷媒温度降低后与发热元件的温差增大,能够加强对发热元件的散热效果。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热元件主要是变频器,由第三温度探测器检测变频器经第一散热器31散热后的温度,若变频器散热后温度不符合预设阈值,控制装置便会发出电信号传递给启动装置,启动装置接收电信号后启动第二流体回路工作,第二流体回路对第一散热器31进行散热,以降低第一散热器31中的冷媒温度,进而增强第一散热器31对变频器的散热效果,使满足预设阈值。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和第一散热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于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且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散热器和所述蒸发器之间彼此流体连通,并共同组成第一流体回路;
其中,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连接有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连接有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散热器贴合于发热元件,用于对所述发热元件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并联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器并联于所述第一散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第一流体通口和第二流体通口,且二者连通;所述第一流体通口与所述冷凝器之间设置有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流体通口和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二调节阀;
所述第二换热器具有第三流体通口和第四流体通口,且二者连通;所述第三流体通口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三调节阀,所述第四流体通口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第四调节阀;
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均用于调节流体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三调节阀和所述第四调节阀均为三通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朝向与所述第一散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一温度探测器;
所述第一散热器朝向与所述蒸发器之间设置有第二温度探测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节流阀,所述节流阀连接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连接于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具有用于收集冷凝水的冷凝水管;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流体回路,所述第二流体回路与所述第一流体回路并联;所述第二流体回路用于对所述第一散热器或所述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回路包括第二散热器,所述第二散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中冷凝水管连通,所述第二散热器用于与所述第一散热器贴合散热;和/或
所述第二流体回路包括第三散热器,所述第三散热器与所述蒸发器中冷凝水管连通,所述第三散热器用于与所述第一散热器贴合散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及启动装置;
在所述第一散热器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启动装置停止工作;
在所述第一散热器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控制所述启动装置开始工作,使得所述冷凝水管中的冷凝水流经所述第二流体回路。
CN202222414047.5U 2022-09-09 2022-09-09 空调系统 Active CN2185833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4047.5U CN218583316U (zh) 2022-09-09 2022-09-09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14047.5U CN218583316U (zh) 2022-09-09 2022-09-09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83316U true CN218583316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64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14047.5U Active CN218583316U (zh) 2022-09-09 2022-09-09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833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992411B2 (ja) 機器冷却装置
CN107014098B (zh) 一种二氧化碳热泵供热系统
CN106338112A (zh) 一种空调热回收系统
CN113993361B (zh) 一种冷水机组变频器冷媒散热系统
CN111486575B (zh) 空调系统、水力模块以及水力模块的防凝露控制方法
CN103277879A (zh) 水源多联机空调系统
CN107178845B (zh) 冷却系统及冷却方法
CN112944580A (zh) 一种散热装置、空调器及其散热装置的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8088103B (zh) 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8583316U (zh) 空调系统
CN205783983U (zh) 空气源冷水机组的热量高效回收装置
CN1137359C (zh) 一种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CN215808974U (zh) 换热系统的散热结构、换热系统及空调
CN105865107B (zh) 一种具有制冷制热功能的配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14333097U (zh) 一种水冷空调系统及其空调器
EP3822556A1 (en) Air water-cooled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plant using the apparatus
CN210921855U (zh) 空调系统
CN105783331A (zh) 空气源冷水机组的热量高效回收装置
CN220135620U (zh) 空调系统
CN216080374U (zh) 一种太空能热水器
CN105202661B (zh) 一种模块化的冷热家电
CN217742090U (zh) 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数据中心复合冷却系统
CN204830550U (zh) 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9550771U (zh) 用于空调器的热回收装置和空调器
CN2484530Y (zh) 适于大温差、可充分利用能源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