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78979U - 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78979U
CN218578979U CN202222604258.5U CN202222604258U CN218578979U CN 218578979 U CN218578979 U CN 218578979U CN 202222604258 U CN202222604258 U CN 202222604258U CN 218578979 U CN218578979 U CN 218578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roller
guide
bearing
fram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0425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桂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cheng Weil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cheng Weil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cheng Weil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cheng Weilan Autom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0425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789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78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78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码垛上料一体机,包括:主架体,包括输送臂;输送平台,设置在所述主架体上,适于承接和输送待承载件;输送夹具,设置在所述主架体上,与所述输送臂连接设置,适于在所述输送臂的作用下,在空间范围内运动,并具有在码垛位置抓取待承载件并朝向所述输送平台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上料状态,以及抓取所述输送平台上的带承载件并朝向码垛位置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码垛状态,这样设置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人工码垛或上料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同时设置上料机和码垛机成本高的缺陷。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背景技术
在工厂生产中,需要将封装物料进行整体运送和码放,待堆码的封装物料通常为需要整体运送的板材,如高弹性的SPC板等材料,现有技术中,常通过码垛机对封装物料进行码垛,在堆码过程中,将单层内的多个板材顺序排列,并通过输送夹具将排列好的单层或多层板材进行吊装,并且一层一层地完成堆码操作。
如今,各个工业领域的工厂内,除了将封装物料进行整体运送和码放的需求外,在其他作业时,还需要将码垛的封装物料,进行分别输送和上料,通常使用人工或上料机进行,在上料过程中,通过输送夹具将排列好的单层或多层板材进行分别夹取,并在输送平台上逐个放置,完成上料工作。
但是,在部分工厂实际生产过程中,码垛和上料并不需要同时运行,单独设置上料机或码垛机,再通过人工码垛或人工上料的方式,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分别购置上料机和码垛机的方式,成本高,机器闲置时间长,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人工码垛或上料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同时设置上料机和码垛机成本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包括:主架体,包括输送臂;输送平台,设置在所述主架体上,适于承接和输送待承载件;输送夹具,设置在所述主架体上,与所述输送臂连接设置,适于在所述输送臂的作用下,在空间范围内运动,并具有在码垛位置抓取待承载件并朝向所述输送平台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上料状态,以及抓取所述输送平台上的带承载件并朝向码垛位置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码垛状态。
输送夹具,包括:夹具架体;双向夹具,包括第一夹手和第二夹手,设置在夹具架体两侧,至少所述第一夹手适于承托待承载件,所述双向夹具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适于驱动第一夹手和第二夹手沿所述夹具架体相向或向背运动;辊轴夹具,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包括有第二驱动件,所述辊轴夹具适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沿所述夹具架体运动,并具有运动至在所述第一夹手和第二夹手之间,并承托待承载件的承载状态,以及朝向所述第一夹手方向运动,并远离所述待承载件的放置状态。
辊轴夹具包括:第三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第三配合部,与所述第三导向部活动连接,适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沿所述第三导向部运动;辊轴部,包括辊轴架体和辊轴主体,所述辊轴架体与所述第三配合部连接设置,所述辊轴主体设置在所述辊轴架体下侧,并与所述辊轴架体活动连接,适于承托所述待承载件,并与其滚动连接。
辊轴部还包括:驱动轮,设置在所述辊轴主体的端部,适于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并驱动所述辊轴主体相对所述待承载件转动。
所述第三导向部包括导向主体和导向齿条,所述导向主体和导向齿条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配合部包括配合主体和导向齿轮,所述配合主体与所述导向主体活动连接,所述导向齿轮与所述导向齿条啮合设置;
所述辊轴部还包括辊轴连接部,所述辊轴连接部连接所述驱动轮和所述导向齿轮,所述驱动轮适于在所述导向齿轮的作用下同步转动。
辊轴连接部包括:连接轴承件,设置在所述辊轴架体上;传动轴,穿设在所述连接轴承件上,一端与所述导向齿轮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驱动轮上侧,并设置有配合齿轮;辊轴同步带,连接设置在所述配合齿轮和所述驱动轮间。
所述辊轴主体外缘的线速度大于所述导向齿轮的外缘的线速度。
所述有配合齿轮与所述驱动轮外径相等;所述辊轴主体外径大于所述导向齿轮外径。
辊轴连接部还包括:张紧轮,设置在所述辊轴架体上,与所述辊轴同步带抵接设置。
夹具架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所述辊轴夹具,并设置为第一辊轴件和第二辊轴件,在所述承载状态下,所述第一辊轴件与所述第二夹手相邻设置,至少一组所述第二辊轴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辊轴件与所述第一夹手间。
第一夹手包括:第一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与所述第三导向部间隔设置;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导向部活动连接,适于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作用下沿所述夹具架体运动;夹手结构,包括承托部和夹手主体,所述夹手主体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配合部上,并向下侧延伸设置,其远离所述第一配合部的一端呈弯折设置,并设置有所述承托部,所述承托部适于承托所述待承载件。
承托部呈折板设置,包括竖向板件和横向板件,所述竖向板件与所述夹手主体连接设置,所述横向板件对应设在所述竖向板件的下缘位置,并朝向所述第二夹手方向延伸设置,适于承载待承载件。
承托部还包括:承托连接件,一端与所述夹具架体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横向板件连接;承托驱动件,设置在所述承托连接件上,并置于竖向板件远离第二夹手的一侧,其驱动轴的端部与所述竖向板件活动连接,所述横向板件适于在所述承托驱动件的作用下,沿朝向或远离第二夹手的方向运动。
辊轴架体呈倾斜设置,在所述放置状态下,所述辊轴主体设置在所述承托部远离所述待承载件的一侧。
夹手主体朝向所述承托部的一侧设置有容纳空间,适于容纳所述放置状态下的所述辊轴架体。
第二夹手包括:第二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与所述第三导向部间隔设置;第二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活动连接,适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沿所述夹具架体运动;挡板结构,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配合部下侧,适于阻挡所述辊轴夹具和所述第一夹手承托的待承载件的脱出。
夹具架体包括:侧架,沿长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第二导向部和第三导向部;横架,与所述侧架连接,并成型为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所述第二驱动件;辅助架,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上侧,适于连接外部单元。
所述第二导向部和所述第三导向部一体设置,并设置在所述侧架下侧;
所述第一导向部设置在所述侧架上侧,其端部与所述辅助架间隔设置。
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同步带;第一动力部,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适于驱动所述第一同步带运动;第一带轮件,设置在所述横架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同步带配合设置的第一滚轮;第二带轮件,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带轮件相对的一侧所述夹具架体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同步带配合设置的第二滚轮;第一连接组件,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同步带上,包括第一驱动连接件和第二驱动连接件,所述第一驱动连接件与所述夹手结构连接设置,所述第二驱动连接件与所述挡板结构连接设置。
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与所述第一辊轴件的辊轴架体连接,适于驱动所述第一辊轴件相对所述夹具架体运动;第二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间隔设置,并与第二辊轴件的辊轴架体连接,适于驱动所述第二辊轴件所述夹具架体运动。
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同步带;第二动力部,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适于驱动所述第二同步带运动;第三带轮件,设置在所述横架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同步带配合设置的第三滚轮;第四带轮件,设置在与所述第三带轮件相对的一侧所述夹具架体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同步带配合设置的第四滚轮;第三驱动连接件,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同步带上,与第一辊轴件的辊轴架体连接设置。
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三同步带;第三动力部,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适于驱动所述第三同步带运动;第五带轮件,设置在所述横架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同步带配合设置的第五滚轮;第六带轮件,设置在与所述第五带轮件相对的一侧所述夹具架体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同步带配合设置的第六滚轮;第四驱动连接件,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三同步带上,与第二辊轴件的辊轴架体连接设置。
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至少两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分置在所述第一驱动件两侧;
和/或,
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至少两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分置在所述第一驱动件两侧。
所述夹具架体包括两个所述侧架和单个横架,所述横架连接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架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两个所述侧架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活动连接设置有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穿过所述第二滚轮,并连接所述第四滚轮和第二动力部,所述第二轴体连接所述第六滚轮和所述第三动力部。
输送平台包括:
支座;
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支座上并适于运输板材;
运动系统,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连接;在所述运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做相对运动,和/或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
可选地,所述运动系统包括:
顶升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连接;所述顶升组件具有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第一工作状态。
可选地,所述顶升组件包括:
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至少一侧;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沿竖直方向进行运动;
顶升杆,与所述驱动端连接;所述顶升杆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
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所述顶升杆具有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收纳至运输平面之下的第二工作状态。
可选地,所述驱动装置为驱动气缸。
可选地,所述运动系统还包括:
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相连,所述调节组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并调节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第一调节部和/或第二调节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相连;
调距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动力连接,所述调距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导向件,与所述调距驱动件动力连接并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上,所述导向件适于受所述调距驱动件驱动以带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可选地,所述导向件为螺杆,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所述第二调节部位于所述调距驱动件的两侧并均与所述导向件螺纹连接,所述导向件适于带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所述第二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并活动连接在所述支座的两侧,所述导向件为两根,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分别为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两侧。
可选地,该输送平台还包括:
定位组件,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末端;所述定位组件将运送至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末端的板材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推动。
可选地,所述定位组件包括:
定位气缸,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末端;所述定位气缸设置有活动端,所述活动端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输送方向进行往复运动;
定位板,与所述活动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定位组件还包括:
导向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上;所述导向机构与所述定位板连接,所述导向机构的导向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同。
可选地,所述导向机构包括:
滑槽,开设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上;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同;
滑块,适于在所述滑槽中滑动;所述滑块与所述定位板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滑轨,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支座的两侧,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第二承运组件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动安装部,所述滑动安装部嵌设在所述滑轨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运输部,所述第二承运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二运输部,所述第一运输部和所述第二运输部上分别设置有动力连接运行驱动件的传送带并适于运输板材。
可选地,所述第一承运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运输部并排连接并齐平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运输部并排连接并齐平设置的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部均适于承载板材。
可选地,还包括第三承载部,设置在所述支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以及所述第三承载部上沿第二方向设置有若干滚动托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包括:主架体,包括输送臂;输送平台,设置在所述主架体上,适于承接和输送待承载件;输送夹具,设置在所述主架体上,与所述输送臂连接设置,适于在所述输送臂的作用下,在空间范围内运动,并具有在码垛位置抓取待承载件并朝向所述输送平台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上料状态,以及抓取所述输送平台上的带承载件并朝向码垛位置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码垛状态。
通过设置输送臂连接输送夹具,使输送夹具可以在空间范围内运动,进而保证输送夹具既可以运动至输送平台上夹取物料,再提升高度并移动至码垛位置后下移,转动和松放夹具进行物料码垛,又可以反向操作,运动至物料码垛位置,转动调整角度并对应夹取物料,在提升高度并移动至输送平台上料位置后下移放料,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上料和码垛的单机一体化,便于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功能选择,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人工码垛或上料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同时设置上料机和码垛机成本高的缺陷。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包括:夹具架体;双向夹具,包括第一夹手和第二夹手,设置在夹具架体两侧,至少所述第一夹手适于承托待承载件,所述双向夹具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适于驱动第一夹手和第二夹手沿所述夹具架体相向或向背运动;辊轴夹具,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上,包括有第二驱动件,所述辊轴夹具适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沿所述夹具架体运动,并具有运动至在所述第一夹手和第二夹手之间,并承托待承载件的承载状态,以及朝向所述第一夹手方向运动,并远离所述待承载件的放置状态。
通过结合设置双向夹具和辊轴夹具,既可以在夹取过程中,通过双向夹具的两个夹手夹合待承载件,其中第一夹手承托待承载件的一端,再通过辊轴夹具运动至待承载件的下侧进行辅助承载,结合第二夹手的限位,避免待承载件的脱出,又可以在放置过程中,经第二夹手限位的同时,辊轴夹具朝向所述第一夹手方向运动,使待承载件逐渐脱离输送夹具对其底部的承载,最后双向夹具的两个夹手远离待承载件,实现对待承载件的放置。
进一步地,在双向夹具的基础上设置辊轴夹具,一方面,实现对待承载件底部的分散承托,避免承托位置集中带来的结构形变,另一方面,辊轴夹具与待承载件底部呈滚动连接,且结合双向夹具中单侧承托的结构,可以避免在承托过程中夹具与待承载件发生幅度较大或应力集中的相对滑动,进而避免差速摩擦带来的包装损毁的问题,此外,单侧夹具承托和辊轴夹具的辅助承托设置,实现对待承载件结构的逐步提升或逐步放置,提高提放过程的稳定性,保证弹性板件的顺利夹取和放置。综上,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弹性板件输送过程易发生下垂变形和包装损毁问题。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所述辊轴主体外缘的线速度大于所述导向齿轮外缘的线速度。
通过设置导向齿条、导向齿轮、辊轴连接部和驱动轮配合连接,实现驱动轮与导向齿轮的同步运动,同时,设置辊轴主体外缘的线速度大于导向齿轮的外缘的线速度,这样设置可以控制辊轴主体表面的线速度大于第三配合部在第三导向部上的行进速度,这样设置,在保证辊轴主体与待承载件仍然滚动连接避免包装损毁的同时,驱动待承载件朝向第一夹手或第二夹手方向运动并与其抵接,使多个待承载件端部齐平设置,避免发生偏移。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所述夹具架体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所述辊轴夹具,并设置为第一辊轴件和第二辊轴件,在所述承载状态下,所述第一辊轴件与所述第二夹手相邻设置,至少一组所述第二辊轴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辊轴件与所述第一夹手间。
通过设置至少两组辊轴夹具,可以在承托状态下,一组设置在待承托件端部下侧,结合设置在待承托件另一端的第一夹手,对待承托件有效承载,又可以多出至少一组辊轴夹具设置在待承托件中部等位置,对待承托件进行进一步稳定承载,避免待承托件中部发生变形下垂;
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均带有底部承托结构的双向夹手,实现对板件两侧的承托,再配合顶部升降的吸盘结构实现对板件中部的吸附承托,避免待承托件中部发生变形下垂,但是这样设置,仅能对单层板件进行中部承托,在运送多层层叠设置的板件时,顶层板件下侧的板件无法被吸盘结构吸附,进而仍会发生变形。通过设置至少两组辊轴夹具,其可以运动至待承托件中部底侧等位置,可以对多层板件进行共同承托,可以有效避免多层板件的变形。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所述辊轴架体呈倾斜设置,在所述放置状态下,所述辊轴主体设置在所述承托部远离所述待承载件的一侧。
由于辊轴架体和双向夹具均沿夹具架体运动,辊轴架体的倾斜设置,在避免与双向夹具运动干涉的基础上,辊轴架体既可以运动至第一夹手和第二夹手之间,又可以在放置状态中,辊轴架体朝向第一夹手运动,其上辊轴主体运动行程可以超出第一夹手位置,保证第一夹手可以独立承载待承载件的一端,保证夹取过程和放置过程的顺利进行。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所述夹具架体包括两个所述侧架和单个横架,所述横架连接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架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两个所述侧架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活动连接设置有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所述第一轴体穿过所述第二滚轮,并连接所述第四滚轮和第二动力部,所述第二轴体连接所述第六滚轮和所述第三动力部。
通过设置第一轴体和第二轴体,可以替代设置横架,可以稳定安设滚轮和动力部,有效减轻结构重量。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包括:支座;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支座上并适于运输板材;运动系统,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连接;在所述运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做相对运动,和/或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当输送不同长短规格的板材时,在运动系统的动力传动作用下,可以对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进行位移调节,也就是让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做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的相对运动,使得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之间的直线距离发生改变,从而可以对应调节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之间的间距大小,使得板材的两侧始终搭靠在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上,便于运输不同长短规格的板材,进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码垛机在运输过程中无法兼顾不同规格的板材进行运输,需要通过人工或设置其他装置对板材一致性进行调节,降低输送效率的问题。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等待输送夹具将板材完全吊起之后,传送带才会继续开始运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板材运送到输送平台的末端时,先通过运动系统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然后控制传送带继续运送,极大地减少了传送带的等待时间,从而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输送量,极大地提高了输送效率。
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所述顶升组件包括: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至少一侧;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沿竖直方向进行运动;顶升杆,与所述驱动端连接;所述顶升杆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所述顶升杆具有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收纳至运输平面之下的第二工作状态。
如此设置,由于输送夹具在吊起板材的过程中,传送带还在源源不断地往末端输送板材,因此,将顶升杆设置成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可以避免板材运输与顶升杆抬升板材相冲突,保证了传送带输送板材和输送夹具吊装板材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提高输送效率。
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部和/或第二调节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相连;调距驱动件,与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动力连接,所述调距驱动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第一调节部适于与第一承运组件相连,第二调节部适于与第二承运组件相连,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作为驱动端分别对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进行传力。当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只有其中之一进行位移调节时,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对应连接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的其中之一,并在调距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对其进行位移调节;当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同时进行位移调节时,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分别对应连接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并在调距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对其进行位移调节。
10.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导向件,与所述调距驱动件动力连接并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上,所述导向件适于受所述调距驱动件驱动带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导向件为受到驱动调距驱动件的驱动作用,对第一调节部和/或第二调节部产生导向作用的中间连接件,导向件为螺杆时,调距驱动件为具有转轴的电机,螺杆通过传动连接件与电机的转轴动力连接,第一调节部和/或第二调节部上分别设置有与螺杆杆身螺纹连接配合的螺纹孔,螺杆穿设在螺纹孔中,在调距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带动螺杆发生转动,进一步地带动第一调节部和/或第二调节部发生直线运动,进而推动第一承运组件和/或第二承运组件在支座上进行位移调节,使得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的间距发生改变。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所述导向件为螺杆,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所述第二调节部位于所述调距驱动件的两侧并均与所述导向件螺纹连接,所述导向件适于带动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所述第二调节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调距驱动件为具有转轴的电机,通过设置一根导向件与电机的转轴动力连接,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分别螺纹连接在导向件两侧,通过合理设置螺纹旋向以及调距驱动件的电机转向,使得导向件带动第一调节部和第二调节部沿第一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实现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相对支座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此改变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间距,提高调节效率。
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并活动连接在所述支座的两侧,所述导向件为两根,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分别为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两侧。
由于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沿第二方向,也即板材的运输方向延伸设置,是具有一定长度的运输带,在需要进行位移调节时仅靠一处调节点驱动稳定性较差,因此,在第一承运组件的两个较远位置设置两处调节点,也即设置两个第一调节部同时对第一承运组件产生推动作用,在第二承运组件上同理设置两个第二调节部,从而提高第一承运组件和第二承运组件进行位移调节的稳定性。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还包括:定位组件,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末端;所述定位组件将运送至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的末端的板材进行对齐。
由于传送带在向末端输送板材时,在每个板材到达预定位置后,然后传送带一起将多个板材输送到末端。此时,每个板材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隙,若输送夹具直接将多个板材一起夹起,很有可能因多个板材的总宽度已经超过输送夹具所能夹取的总宽度,板材有随时从夹具上掉落的风险。因此,将多个板材输送至末端之后,再通过定位组件对第一个板材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推动,使得多个板材之间的间隙变小,能够符合输送夹具所能夹取的总宽度,避免板材从夹具上掉落,提高了安全性。同时,对第一个板材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推动之后,还能够将多个板材同时推动到输送夹具夹取的预定位置,起到了定位作用。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还包括滑轨,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支座的两侧,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和/或第二承运组件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动安装部,所述滑动安装部嵌设在所述滑轨上。
通过滑动安装部与滑轨的滑动配合连接,确保第一承运组件和/或第二承运组件与支座进行相对运动的流畅性,保证第一承运组件与第二承运组件的间距调节能够顺利进行。
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所述第一承运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运输部,所述第二承运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二运输部,所述第一运输部和所述第二运输部上分别设置有动力连接运行驱动件的并适于运输板材。
运行驱动件为驱动电机,作为动力源为第一运输部和第二运输部的传送带转动提供动力,第一运输部和第二运输部上分别设置有传送带,通过运行驱动件驱动配合传送带从而进行运输板材的操作。
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所述第一承运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运输部并排连接并齐平设置的第一承载部,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运输部并排连接并齐平设置的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部均适于承载板材。
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用于承载板材,为板材提供支撑作用,由于第一运输部和第二运输部自身具有一定承载作用,因此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起到辅助承载作用,可安装其中之一或是两者均安装,并保证与第一运输部和第二运输部齐平设置,从而提高板材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1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三承载部,设置在所述支座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部和所述第二承载部之间。
在运送弹性板件,如SPCB板等材料时,其自身结构存在高弹性,在输送过程中若是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相距较远,容易引起板材中部位置下垂变形,因此在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之间设置第三承载部,便于对板材中部提供支撑,避免其在输送过程中下垂变型。
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所述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以及所述第三承载部上沿第二方向设置有若干滚动托辊。
沿第二方向,也即板材的运输方向设置有若干滚动托辊,在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以及第三承载部与运输板材之间形成滚动运输,提高板材运输的流畅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自动输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自动输送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自动输送装置中输送夹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自动输送装置中输送夹具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自动输送装置中输送夹具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自动输送装置中输送夹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自动输送装置中输送夹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所示的自动输送装置中输送夹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所示的自动输送装置中输送夹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的输送夹具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输送夹具局部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输送平台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输送平台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的输送平台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所示输送平台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输送平台的A部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7为图16所示输送平台的A部位置的B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所示输送平台的A部位置B部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夹具架体;11、侧架;12、横架;13、第一轴体;14、第二轴体;15、辅助架;2、第一夹手;21、第一导向部;22、第一配合部;23、夹手结构;231、承托部;2311、竖向板件;2312、横向板件;2313、顶部横板;2314、承托主体;2315、承托副板;2316、承托驱动件;232、夹手主体;3、第二夹手;31、第二导向部;32、第二配合部;33、挡板结构;4、辊轴夹具;41、第三导向部;411、导向主体;412、导向齿条;42、第三配合部;421、配合主体;422、导向齿轮;43、辊轴部;431、辊轴架体;432、辊轴主体;433、驱动轮;434、连接轴承件;435、传动轴;436、辊轴同步带;437、张紧轮;438、配合齿轮;5、第一驱动件;51、第一同步带;52、第一动力部;53、第一带轮件;54、第二带轮件;55、第一驱动连接件;56、第二驱动连接件;6、第一驱动组件;61、第二同步带;63、第二动力部;64、第三带轮件;65、第四带轮件;66、第三驱动连接件;7、第二驱动组件;71、第三同步带;72、第三动力部;73、第五带轮件;74、第六带轮件;75、第四驱动连接件;8、主架体;81、输送臂;82、支座;100、输送平台;101、第一承运组件;102、第二承运组件;103、第一调节部;104、第二调节部;105、调距驱动件;106、导向件;107、滑轨;108、滑动安装部;109、第一运输部;110、第一承载部;111、第二运输部;112、第二承载部;113、运行驱动件;114、第三承载部;115、滚动托辊;200、顶升组件;201、驱动气缸;202、顶升杆;203、定位组件;204、定位气缸;205、定位板;206、导向机构;207、滑槽;208、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1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包括主架体8、输送平台100和输送夹具。
在本实施例中,主架体8包括连接设置的底部承架和侧部承架,底部承架呈方框架结构设置,其上沿水平方向承载有输送平台100,侧部承架连接在底部承架长度方向的一侧,侧部承架包括垂直设置的底撑架和竖撑架,底撑架设置在地面上,与底部承架宽度方向同向,竖撑架顶端朝向底部承架弯折,其上设置有输送臂81,在本实施例中,即底部承架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同向,底部承架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同向。
输送臂81包括活动连接的横向臂和竖向臂,横向臂与竖撑架顶端连接,且其上设置有活动轨道,与竖向臂沿横向臂的长度延伸方向活动连接,竖向臂沿竖直方向上设置有活动轨道以及沿活动轨道升降的动盘组件,动盘组件与输送夹具连接,并可以沿预设方向相对转动。
输送平台100设置在主架体8的底部承架上,适于承接和输送待承载件,输送夹具连接设置在主架体8上,与输送臂81的动盘组件连接设置,适于在输送臂81的作用下,在空间范围内运动,并具有在码垛位置抓取待承载件并朝向输送平台100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上料状态,以及抓取输送平台100上的带承载件并朝向码垛位置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码垛状态。
通过设置输送臂81连接输送夹具,使输送夹具可以在空间范围内运动,进而保证输送夹具既可以运动至输送平台100上夹取物料,再提升高度并移动至码垛位置后下移,转动和松放夹具进行物料码垛,又可以反向操作,运动至物料码垛位置,转动调整角度并对应夹取物料,在提升高度并移动至输送平台100上料位置后下移放料,整个过程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上料和码垛的单机一体化,便于用户根据需要进行功能选择,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人工码垛或上料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同时设置上料机和码垛机成本高的缺陷。
输送夹具包括:夹具架体1、双向夹具和辊轴夹具4。
其中,夹具架体1呈框架状设置,包括侧架11、横架12和辅助架15。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夹具架体1呈方框设置,成型为框架结构,夹具架体1包括两个平行且端部齐平设置的侧架11,以及连接在其一端的横架12,以及设置在另一端的两个轴体,轴体上侧还设置有保护顶板。
双向夹具包括第一夹手2和第二夹手3,设置在夹具架体1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手2适于承托待承载件,双向夹具还包括第一驱动件5,第一驱动件5可以驱动第一夹手2和第二夹手3沿夹具架体1相向或向背运动,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二夹手3也可以承托待承载件,其上设置有可伸缩的承托结构。
辊轴夹具4设置在夹具架体1上,包括有第二驱动件,辊轴夹具4可以在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作用下,沿夹具架体1的侧架11长度方向运动,并具有运动至在一夹手和第二夹手3之间并承托待承载件的承载状态,以及朝向第一夹手2方向运动,并远离待承载件的放置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待承载件为弹性板件,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待承载件也可以为硬质板件或其他长度较长的板件等。
通过结合设置双向夹具和辊轴夹具4,既可以在夹取过程中,通过双向夹具的两个夹手夹合待承载件,其中第一夹手2承托待承载件的一端,再通过辊轴夹具4运动至待承载件的下侧进行辅助承载,结合第二夹手3的限位,避免待承载件的脱出,又可以在放置过程中,经第二夹手3限位的同时,辊轴夹具4朝向所述第一夹手2方向运动,使待承载件逐渐脱离输送夹具对其底部的承载,最后双向夹具的两个夹手远离待承载件,实现对待承载件的放置。
进一步地,在双向夹具的基础上设置辊轴夹具4,一方面,实现对待承载件底部的分散承托,避免承托位置集中带来的结构形变,另一方面,辊轴夹具4与待承载件底部呈滚动连接,且结合双向夹具中单侧承托的结构,可以避免在承托过程中夹具与待承载件发生幅度较大或应力集中的相对滑动,进而避免差速摩擦带来的包装损毁的问题,此外,单侧夹具承托和辊轴夹具4的辅助承托设置,实现对待承载件结构的逐步提升或逐步放置,提高提放过程的稳定性,保证弹性板件的顺利夹取和放置。综上,这样设置可以有效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弹性板件输送过程易发生下垂变形和包装损毁问题。进一步的,这样底部承托式输送,还可以对于多层层叠设置的板件可以实现单次输送,有效提高输送夹具的输送效率。
辊轴夹具4包括:第三导向部41、第三配合部42和辊轴部43。
其中第三导向部41设置在夹具架体1上,并沿其长度方向设置,优选地,第三导向部41为导轨,设置在夹具架体1侧架11的上侧,并靠近横架12的一端设置。
第三配合部42具体为限位滑块,设置在第三导向部41上,并可以沿第三导向部41滑动,与其活动连接,可以在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沿第三导向部41运动;
辊轴部43呈框架状,包括辊轴架体431和辊轴主体432,辊轴架体431呈“凹”形设置,顶部与第三配合部42连接,辊轴主体432呈圆柱状,设置在辊轴架体431下侧,即开口位置,并与辊轴架体431活动连接,可以相对转动,适于承托待承载件的底部,并与其滚动连接。
辊轴部43还包括驱动轮433,驱动轮433设置在辊轴主体432的端部,适于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并驱动辊轴主体432相对待承载件转动。驱动轮433的设置,在作为外力驱动载体的同时,还可以作为限位件,避免托辊主体的脱出,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驱动轮433可以不设置,外部驱动件如电机等可以直接与辊轴主体432的端部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导向部41包括导向主体411和导向齿条412,导向主体411具体为导轨,和导向齿条412平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导向主体411设置在侧架11下侧,导向齿条412设置在侧架11边侧,而第三配合部42包括配合主体421和导向齿轮422,配合主体421具体为滑块,连接设置在辊轴架体431顶部,与导向主体411相互限位,并活动连接,并导向齿轮422与导向齿条412啮合设置,优选地,导向齿轮422为斜齿轮。
辊轴部43还包括辊轴连接部,辊轴连接部连接驱动轮433和导向齿轮422,可以驱动轮433适于在导向齿轮422的作用下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辊轴连接部包括:连接轴承件434、传动轴435和辊轴同步带436。
连接轴承件434设置在辊轴架体431上,每组辊轴夹具4的辊轴架体431的一侧设置有两个连接轴承件434,实现对传动轴435的双重限位,提高稳定性。传动轴435穿设在两个连接轴承件434上,一端与导向齿轮422连接,另一端设置在驱动轮433上侧,并设置有配合齿轮438,辊轴同步带436连接设置在配合齿轮438和驱动轮433间,可以使驱动轮433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辊轴主体432外缘的线速度大于导向齿轮422外缘的线速度。
通过设置导向齿条412、导向齿轮422、辊轴连接部和驱动轮433配合连接,实现驱动轮433与导向齿轮422的同步运动,同时,辊轴主体432外缘的线速度大于导向齿轮422外缘的线速度,这样设置可以控制辊轴主体432表面的线速度略大于第三配合部42在第三导向部41上的行进速度,这样设置,在保证辊轴主体432与待承载件仍然滚动连接避免包装损毁的同时,驱动待承载件朝向第一夹手2或第二夹手3方向运动并与其抵接,使多个待承载件端部齐平设置,避免发生偏移。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辊轴主体432外缘的线速度可以等于导向齿轮422外缘的线速度。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配合齿轮438与驱动轮433的外径相等,辊轴主体432外径大于导向齿轮422外径,这样设置在保证辊轴主体432外缘的线速度大于导向齿轮422外缘的线速度的同时,便于对配合齿轮438与驱动轮433进行选型,也便于根据需要的传动比,对辊轴主体432和导向齿轮422的大小进行计算和选型。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在保证辊轴主体432外缘的线速度大于导向齿轮422外缘的线速度的前提下,配合齿轮438与驱动轮433的外径可以不相等。
辊轴连接部还包括张紧轮437,设置在辊轴架体431上,与辊轴同步带436抵接设置。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张紧轮437可以不设置。
夹具架体1上设置有两组辊轴夹具4,也可以设置单组或更多组,在本实施例中,两组辊轴夹具4设置为第一辊轴件和第二辊轴件,在承载状态下,第一辊轴件与第二夹手3相邻设置,至少一组第二辊轴件设置在第一辊轴件与第一夹手2间。
通过设置至少两组辊轴夹具4,可以在承托状态下,一组设置在待承托件端部下侧,结合设置在待承托件另一端的第一夹手2,对待承托件有效承载,又可以多出至少一组辊轴夹具4设置在待承托件中部等位置,对待承托件进行进一步稳定承载,避免待承托件中部发生变形下垂。
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均带有底部承托结构的双向夹手,实现对板件两端的承托,再配合顶部升降的吸盘结构实现对板件中部的吸附承托,避免待承托件中部发生变形下垂,但是这样设置,仅能对单层板件进行中部承托,在运送多层层叠设置的板件时,顶层板件下侧的板件无法被吸盘结构吸附,进而仍会发生变形。通过设置至少两组辊轴夹具4,至少一组辊轴夹具4可以运动至待承托件中部底侧位置,可以对多层板件进行共同承托,可以有效避免多层板件的下垂变形。
进一步地,第一夹手2包括:第一导向部21、第一配合部22和夹手结构23。
其中,第一导向部21呈导轨,设置在夹具架体1上,具体为侧架11的顶部,与第三导向部41间隔设置,避免干涉。第一配合部22呈滑块设置,与第一导向部21限位连接,并可以相对滑动活,并可以在第一驱动件5的作用下沿夹具架体1的侧架11长度方向运动;夹手结构23具体包括承托部231和夹手主体232,夹手主体232顶侧设置有夹手盖板,两侧设置有夹手勾板,夹手盖板连接设置在第一配合部22上,夹手勾板向下侧延伸设置,其远离第一配合部22的一端呈弯折设置,端部上设置有承托部231。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承托部231呈台阶状的弯折板设置,包括竖向板件2311和横向板件2312,竖向板件2311与夹手主体232连接设置,横向板件2312对应设在竖向板件2311的下缘位置,并朝向第二夹手3方向延伸设置,适于承载待承载件。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竖向板件2311和横向板件2312固定连接,且相互垂直,承托部231呈双重弯折板设置,在竖向板件2311的上侧还设置有顶部横板2313,各个板件的连接位置和板件的边沿呈圆形倒角设置。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顶部横板2313可以不设置。
此外,沿高度方向,横向板件2312与辊轴主体432紧邻,并设置在辊轴主体432上侧。
如图6所示,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竖向板件2311和横向板件2312非固定连接设置,承托部231还包括承托连接件和承托驱动件2316。
其中,承托连接件包括承托主体2314和承托副板2315,承托主体2314呈半环形状板设置,这样设置可以绕过辊轴夹具4的部分结构,避免转动过程发生干涉,其一端与夹具架体1上靠近第一夹手2的横架12外侧铰接,另一端朝向竖向板件2311位置弯折,其上连接有竖向设置的承托副板2315,承托副板2315设置在竖向板件2311远离第二夹手3的一侧,其下沿与横向板件2312固定连接,此外,承托副板2315顶侧也设有顶部横板2313。
作为进一步的可变换实施方式,承托副板2315可以不设置,承托主体2314直接连接横向板件2312;顶侧的顶部横板2313也可以不设置,
承托驱动件2316具体为电缸或气缸件,其主体设置在承托连接件上,具体为承托副板2315上,其驱动轴穿过承托副板2315,且驱动轴的端部与所述竖向板件2311抵接或铰接,横向板件2312可以在承托驱动件2316的驱动下,沿朝向或远离第二夹手3的方向运动,使横向板件2312可以在竖向板件2311下侧沿水平方向往复运动。
这样设置,可以在放置待承载件时,通过开启承托驱动件2316,伸长其驱动轴,使连接有横向板件2312的承托副板2315,沿承托主体2314与夹具架体的铰接点转动,并沿远离第二夹手3的方向运动,脱离承托待承载件的状态,这样避免直接驱动第一夹手整体运动时,横向板件2312的边沿与待承载件端部发生竖向刮蹭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辊轴架体431呈倾斜设置,在放置状态下,辊轴主体432设置在承托部231远离待承载件的一侧。
由于辊轴架体431和双向夹具均沿夹具架体1运动,辊轴架体431的倾斜设置,在避免与双向夹具运动干涉的基础上,辊轴架体431既可以运动至第一夹手2和第二夹手3之间,又可以在放置状态中,辊轴架体431朝向第一夹手2运动,其上辊轴主体432运动行程可以超出第一夹手2位置,保证第一夹手2可以独立承载待承载件的一端,保证夹取过程和放置过程的顺利进行。
此外,夹手主体232朝向承托部231的一侧设置有容纳空间,具体为呈“C”形设置的夹手勾板中部的内凹,可以容纳放置状态下的辊轴架体431。这样设置可以进一步容纳放置状态下的辊轴架体431。
第二夹手3包括:第二导向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以及挡板结构33。
第二导向部31具体为导轨,设置在夹具架体1的侧架11上,在本实施例中吗,具体为侧架11底部,与第三导向部41间隔设置,避免干涉。
第二配合部32呈滑块状,与第二导向部31限位并相互活动连接,可以在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沿夹具架体1运动,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各个导向部和配合部也可以为凹槽凸块或丝杠结构等
挡板结构33连接设置在第二配合部32下侧,沿竖直方向设置,其上设置有若干开孔,可以有效降低其自重,挡板结构33适于阻挡辊轴夹具4和第一夹手2承托的待承载件的脱出。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二夹手3也可以承托待承载件,其上也可以设置有承托结构,承托结构可以呈固定或可伸缩设置,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可以将挡板结构33替换为与图中的夹手结构23同形的承托结构,也可以如图9所示,该承托结构上对应同形设置的竖向板件和横向板件非固定连接设置,其上的承托部还包括承托连接件和承托驱动件。
在本实施例中,侧架11沿长度方向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导向部21、第二导向部31和第三导向部41;横架12与侧架11连接并成型为框架结构,在框架结构上设置有第一驱动件5和第二驱动件;辅助架15包括横杠和顶板,横杠与侧架11连接,顶板设置在横杠上侧,适于连接外部单元,具体为输送臂81等结构。
进一步地,第二导向部31和第三导向部41一体设置,均设置在侧架11下侧。这样设置在保证避免干涉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结构自重,此外,第一导向部21设置在侧架11上侧,其端部与辅助架15间隔设置,进一步避免干涉。
第一驱动件5包括:第一同步带51、第一动力部52、第一带轮件53、第二带轮件54和第一连接组件。
第一动力部52设置在夹具架体1中部,适于驱动第一同步带51运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部52包括驱动电机、减速器、驱动轮433和若干紧轮,保证驱动的平稳进行。第一带轮件53设置在横架12上其上设置有与第一同步带51配合设置的第一滚轮;第二带轮件54设置在与第一带轮件53相对的一侧夹具架体1上,具体为保护顶板下侧,其上设置有与第一同步带51配合设置的第二滚轮;
第一连接组件固定连接设置在第一同步带51上,包括第一驱动连接件55和第二驱动连接件56,第一驱动连接件55设置在第一同步带51上侧,与夹手结构23连接设置,第二驱动连接件56连接设置在第一同步带51下侧,与挡板结构33连接设置。
如图7所示,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同步带51可以分置为两个同步分带,分别对应第一带轮件53和第二带轮件54,第一动力部52中的驱动电机两侧分设有同步的驱动轴,可以分别驱动两个同步分带。如图8和图9所示,作为另一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一同步带51可以分置为两个同步分带,同样第一动力部52可以包括两个独立的驱动电机,分别对应驱动两个同步分带。
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组件6和第二驱动组件7。
第一驱动组件6设置在夹具架体1上,与第一辊轴件的辊轴架体431连接,可以驱动第一辊轴件相对夹具架体1运动;第二驱动组件7设置在夹具架体1上,与第一驱动组件6间隔设置,并与第二辊轴件的辊轴架体431连接,可以驱动第二辊轴件夹具架体1运动。
第一驱动组件6包括:第二同步带61、第二动力部63、第三带轮件64、第四带轮件65和第三驱动连接件66。
其中,第二动力部63具体为驱动电机,也可以设置有减速器等结构,其设置在夹具架体1上,具体为远离横架12的一侧,第二动力部63被第一轴体13穿过,可以驱动第二同步带61运动和第一轴体13转动;
第三带轮件64设置在横架12上,其上设置有与第二同步带61配合设置的第三滚轮;第四带轮件65设置在与第三带轮件64相对的一侧夹具架体1上,其上设置有与第二同步带61配合设置的第四滚轮,第四滚轮与第一轴体13连接设置。第三驱动连接件66连接设置在第二同步带61上,并与第一辊轴件的辊轴架体431连接设置。
第二驱动组件7包括:第三同步带71、第三动力部72、第五带轮件73、第六带轮件74和第四驱动连接件75。
其中,第三动力部72与第二动力件设置在夹具架体1的同侧,其上穿设有第二轴体14,具体为驱动电机,也可以设置减速器等配合零件,适于驱动第三同步带71运动;第五带轮件73设置在横架12上,第五带轮件73上设置有与第三同步带71配合设置的第五滚轮;第六带轮件74设置在与第五带轮件73相对的一侧夹具架体1上,其上设置有与第三同步带71配合设置的第六滚轮,具体被第二轴体14穿入并连接;第四驱动连接件75连接设置在第三同步带71上,与第二辊轴件的辊轴架体431连接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包括两组第一驱动组件6,第一驱动组件6分置在第一驱动件5两侧;第二驱动件包括两组第二驱动组件7,第二驱动组件7分置在第一驱动件5两侧。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二驱动件可以设置多组第一驱动组件6,第二驱动件也可以设置多组第二驱动组件7,作为另一可变换的实施方式,第二驱动件包括两组第一驱动组件6,第一驱动组件6分置在第一驱动件5两侧,或者,第二驱动件包括两组第二驱动组件7,第二驱动组件7分置在第一驱动件5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夹具架体1包括两个侧架11和单个横架12,横架12连接设置在两个侧架1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两个侧架11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活动连接设置有第一轴体13和第二轴体14,第一轴体13穿过第二滚轮,并连接第四滚轮和第二动力部63,第二轴体14连接第六滚轮和第三动力部72。通过设置第一轴体13和第二轴体14,可以替代设置横架12,可以稳定安设滚轮和动力部,有效减轻结构重量。
在本实施例中,辅助架15包括顶部连接外部结构的承板和下侧连接侧架11的承梁,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动力部52、第二动力部63、第三动力部72可以均设置在夹具架体1中部等位置,如设置在承梁上。
工作过程:
在码垛过程中,夹具架体1在辅助架15上外部结构的作用下运动,并移动至待夹取位置上侧,在待夹取位置上存有若干待承载件,夹具架体1向下运动至带承载件位于第一夹手2和第二夹手3之间。
第一驱动件5中第一动力部52带动第一同步带51运动,并带动第一驱动连接件55和第二驱动连接件56运动,进而驱动第一夹手2和第二夹手3相向运动,直至夹手主体232和挡板结构33夹合在待承载件两端,且第一夹手2上的承托部231移至待承载件端部下侧;
夹具架体1在辅助架15上外部结构的作用下向上运动至一小段距离,第一夹手2上的承托部231承托待承载件的一侧端部向上运动,待承载件的另一侧端部仍在待夹取位置,且仍与挡板结构33抵接;
第二驱动件上的第二动力部63和第三动力部72启动,第二同步带61和第三同步带71转动,并分别带动第三驱动连接件66和第四驱动连接件75运动,进而驱动两个辊轴夹具4,即第一辊轴件和第二辊轴件,自第一夹手2的一侧朝向第二夹手3的一侧运动,第一辊轴件运动至与第二夹手3相邻位置,以抬起待承载件的另一侧端部,第二辊轴件运动至待承载件下侧的中部位置,完成抬起并实现对待承载件的夹合承载。
之后,夹具架体1在辅助架15上外部结构的作用下,抬升并运动至码垛位置,第一辊轴件和第二辊轴件返回至第一夹手2的一侧,待承载件朝向第二夹手3的一端落至码垛位置,第一驱动件5驱动第一夹手2和第二夹手3向背运动,完成待承载件另一端的码垛放置。
上料过程,同理。
待堆码的封装物料通常为需要进行整体运送的板材,如高弹性的SPCB板等材料,在堆码过程中,需要通过输送装置将多个板材顺序排列,并通过后续的输送夹具将排列好的一层多个板材进行吊装,并且一层一层地完成堆码操作。待规整的板材往往具有各式各样长短不一的规格,而输送装置由于传送带设置位置相对固定,在运输过程中无法兼顾不同规格的板材进行运输。
输送平台100包括:支座82、第一承运组件101、第二承运组件102以及运动系统。
支座82,呈框架式结构,适于为第一承运组件101、第二承运组件102、调节组件等提供安装承载空间。
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在支座82上并适于运输板材,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分别至少部分与支座82活动连接,并分别适于沿第一方向相对支座82运动。
具体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沿第二方向,也即板材的运输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沿第一方向,也即与板材的运输方向的垂直方向并排设置在支座82上,板材运输时,经过上级运输装置来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的一端,板材的两侧分别搭靠在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与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呈角度垂直状态并在其上进行转运。
进一步地,运动系统同时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连接。在所述运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沿所述第一方向做相对运动,也就是将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做相互远离和相互靠近的运动。同时还可以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平台,当输送不同长短规格的板材时,在运动系统的动力传动作用下,可以对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进行位移调节,也就是让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做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的相对运动,使得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之间的直线距离发生改变,从而可以对应调节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之间的间距大小,使得板材的两侧始终搭靠在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上,便于运输不同长短规格的板材,进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码垛机在运输过程中无法兼顾不同规格的板材进行运输,导致码垛机的可用性较低的缺陷。同时,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等待输送夹具将板材完全吊起之后,传送带才会继续开始运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板材运送到输送平台的末端时,先通过运动系统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然后控制传送带继续运送,极大地减少了传送带的等待时间,从而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输送量,极大地提高了输送效率。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可以仅仅将运动系统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连接,使得运动系统仅仅驱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运动,实现二者相互靠近和相互远离的运动过程。同时,运动系统还可以仅仅有让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沿所述第一方向做相对运动的工作过程,或者是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工作过程。
本实施例对此仅仅是举例说明,但是并不对此进行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运动系统的功能组合进行改变,能够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即可。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运动系统包括顶升组件200,顶升组件200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连接。所述顶升组件200具有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第一工作状态。具体地,所述顶升组件200包括驱动装置和顶升杆202。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至少一侧。当然,驱动装置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每一侧。所述驱动装置可以为驱动气缸201,驱动气缸201设置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沿竖直方向进行运动。顶升杆202与所述驱动端连接,所述顶升杆202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
工作过程中,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通过驱动气缸201控制驱动端进行伸缩,使得所述顶升杆202具有将所述板材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收纳至运输平面之下的第二工作状态。
如此设置,由于输送夹具在吊起板材的过程中,传送带还在源源不断地往末端输送板材,因此,将顶升杆202设置成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可以避免板材运输与顶升杆202抬升板材相冲突,保证了传送带输送板材和输送夹具吊装板材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提高输送效率。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运动系统包括调节组件,至少部分与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相连,调节组件适于驱动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沿第一方向运动,并调节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间距。
具体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在支座82上的位置,由于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分别至少部分与支座82活动连接,在调节组件的动力传动作用下,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在活动连接位置处进行位移调节,使得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之间的直线距离发生改变,也即在第一方向上的间距发生改变,通过不同长短规格的板材来对应调节这一间距大小,使得板材的两侧始终搭靠在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上,便于运输不同长短规格的板材,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码垛机在运输过程中无法兼顾不同规格的板材进行运输,导致码垛机的可用性较低的缺陷。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就实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之间的直线距离改变的具体方式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的其中之一在支座82上的位置相对固定,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的其中另一在调节组件的动力传动作用下,沿活动连接位置处进行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调节,从而使得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之间的直线距离发生改变。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同时在调节组件的动力传动作用下,沿活动连接位置处进行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调节,且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分别在第一方向的正反向上进行双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之间的直线距离发生改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部103、第二调节部104、调距驱动件105等。
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分别与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相连。
调距驱动件105,与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动力连接,调距驱动件105适于驱动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沿第一方向运动。
具体地,第一调节部103适于与第一承运组件101相连,第二调节部104适于与第二承运组件102相连,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作为驱动端分别对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进行传力。参照上述两种实施方式,当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只有其中之一进行位移调节时,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对应连接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的其中之一,并在调距驱动件105的驱动作用下对其进行位移调节;当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同时进行位移调节时,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分别对应连接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并在调距驱动件105的驱动作用下对其进行位移调节。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就调距驱动件105与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动力连接的具体连接形式不做限制,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调距驱动件105为具有转轴的电机,在调距驱动件105与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之间设置螺纹丝杠,通过螺纹丝杠配合电机转轴将电机转化为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的直线运动,进一步驱动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沿第一方向运动。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调距驱动件105为电液推杆,在调距驱动件105与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之间设置连接杆件,通过连接杆件将电液推杆的驱动力专递至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进行直线驱动,进一步驱动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沿第一方向运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调节组件还包括导向件106,与调距驱动件105动力连接并螺纹连接在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上,导向件106适于受调距驱动件105驱动带动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沿第一方向运动。
具体地,导向件106为受到驱动调距驱动件105的驱动作用,对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产生导向作用的中间连接件,导向件106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是螺杆,螺纹丝杠等。
进一步地,导向件106为螺杆时,调距驱动件105为具有转轴的电机,导向件106通过传动连接件与电机的转轴动力连接,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上分别设置有与导向件106杆身螺纹连接配合的螺纹孔,导向件106穿设在螺纹孔中,在调距驱动件105的驱动作用下,带动导向件106发生转动,进一步地带动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发生直线运动,进而推动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在支座82上进行位移调节,使得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的间距发生改变。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设置两根导向件分别动力连接两组调距驱动件105并分别螺纹连接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对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进行分别传力;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设置一根导向件动力连接调距驱动件105,并同时螺纹连接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同时对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进行传力。
进一步地,导向件106通过传动连接件与电机的转轴动力连接方式可以是链条传动、皮带传动等多种可行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导向件106为螺杆,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位于调距驱动件105的两侧并均与导向件106螺纹连接,导向件106适于带动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沿第一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具体地,调距驱动件105为具有转轴的电机,通过设置一根导向件106与电机的转轴动力连接,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分别螺纹连接在导向件106两侧,通过合理设置螺纹旋向以及调距驱动件105的电机转向,使得导向件106带动第一调节部103和第二调节部104沿第一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实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相对支座82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以此改变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间距,提高调节效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支座82的两侧,导向件106为两根,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并传动连接,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分别为两个,沿第二方向分别连接在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的两侧。
具体地,由于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沿第二方向,也即板材的运输方向延伸设置,是具有一定长度的运输带,在需要进行位移调节时仅靠一处调节点驱动稳定性较差,因此,在第一承运组件101的两个较远位置设置两处调节点,也即设置两个第一调节部103同时对第一承运组件101产生推动作用,在第二承运组件102上同理设置两个第二调节部104,从而提高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进行位移调节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两根导向件106沿第二方向并排设置并传动连接,从而将调距驱动件105的驱动力传递至两根导向件106上,使得两根导向件106同步转动,进而对两处第一调节部103以及两处第二调节部104进行同步驱动,进一步提高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进行位移调节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两根导向件106上分别设置有联轴器,调距驱动件105的输出端也设置有传动轮,将两处联轴器以及一处传动轮的外侧安装一根环形皮带进行传动,从而确保两根导向件106的转速与调距驱动件105一致。
进一步地,调距驱动件105可作为减速器或是调速装置使用,合理调节两根导向件106的转速,从而提高进行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的调距操作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该输送平台还包括定位组件203,定位组件203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末端。所述定位组件203将运送至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末端的板材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推动。
具体地,所述定位组件203包括定位气缸204和定位板205。定位气缸204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末端,所述定位气缸204设置有活动端,所述活动端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输送方向进行往复运动。定位板205与所述活动端连接。
由于传送带在向末端输送板材时,在每个板材到达预定位置后,然后传送带一起将多个板材输送到末端。此时,每个板材之间会存在一定的间隙,若输送夹具直接将多个板材一起夹起,很有可能因多个板材的总宽度已经超过输送夹具所能夹取的总宽度,板材有随时从夹具上掉落的风险。因此,将多个板材输送至末端之后,再通过定位组件203对第一个板材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推动,使得多个板材之间的间隙变小,能够符合输送夹具所能夹取的总宽度,避免板材从夹具上掉落,提高了安全性。同时,对第一个板材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推动之后,还能够将多个板材同时推动到输送夹具夹取的预定位置,起到了定位作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组件203还包括导向机构206,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导向机构206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上。所述导向机构206与所述定位板205连接,所述导向机构206的导向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同。具体地,所述导向机构206包括滑槽207和滑块208,滑槽207开设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上,述滑槽20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同。滑块208适于在所述滑槽207中滑动;所述滑块208与所述定位板205连接。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导向机构206的设置位置进行改变,例如可以仅仅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上,本实施例仅仅是举例说明,但是并不加以限制,能够起到相同的导向作用即可。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输送平台还包括滑轨107,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支座82的两侧,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底部设置有与滑轨107配合的滑动安装部108,滑动安装部108嵌设在滑轨107上。
具体地,通过滑动安装部108与滑轨107的滑动配合连接,确保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与支座82进行相对运动的流畅性,保证第一承运组件101与第二承运组件102的间距调节能够顺利进行。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第一承运组件101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运输部109,第二承运组件102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二运输部111,第一运输部109和第二运输部111上分别设置有动力连接运行驱动件113的传送带并适于运输板材。
具体地,第一调节部103、第二调节部104分别与第一运输部109、第二运输部111相连,第一运输部109、第二运输部111受调距驱动件105的驱动作用进行位移调节。
进一步地,运行驱动件113为驱动电机,作为动力源为第一运输部109和第二运输部111的传送带转动提供动力,第一运输部109和第二运输部111上分别设置有传送带,通过运行驱动件113驱动配合传送带从而进行运输板材的操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第一承运组件101还包括与第一运输部109并排连接并齐平设置的第一承载部110,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还包括与第二运输部111并排连接并齐平设置的第二承载部112,第一承载部110以及第二承载部112均适于承载板材。
具体地,第一承载部110和第二承载部112用于承载板材,为板材提供支撑作用,由于第一运输部109和第二运输部111自身具有一定承载作用,因此第一承载部110和第二承载部112起到辅助承载作用,可安装其中之一或是两者均安装,并保证与第一运输部109和第二运输部111齐平设置,从而提高板材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运输部109和第一承载部110固定连接适于同步运动,第二运输部111和第二承载部112固定连接适于同步运动,第一运输部109、第二运输部111受调距驱动件105的驱动作用进行位移调节时,带动第一承载部110、第二承载部112进行同步位移。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输送平台还包括第三承载部114,设置在支座82上并位于第一承载部110和第二承载部112之间。
具体地,在运送弹性板件,如SPCB板等材料时,其自身结构存在高弹性,在输送过程中若是第一承载部110和第二承载部112相距较远,容易引起板材中部位置下垂变形,因此在第一承载部110和第二承载部112之间设置第三承载部114,便于对板材中部提供支撑,避免其在输送过程中下垂变型。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第一承载部110、第二承载部112以及第三承载部114上沿第二方向设置有若干滚动托辊115。
具体地,沿第二方向,也即板材的运输方向设置有若干滚动托辊115,在第一承载部110、第二承载部112以及第三承载部114与运输板材之间形成滚动运输,提高板材运输的流畅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包括上述的自动输送装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43)

1.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架体(8),包括输送臂(81);
输送平台(100),设置在所述主架体(8)上,适于承接和输送待承载件;
输送夹具,设置在所述主架体(8)上,与所述输送臂(81)连接设置,适于在所述输送臂(81)的作用下,在空间范围内运动,并具有在码垛位置抓取待承载件并朝向所述输送平台(100)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上料状态,以及抓取所述输送平台(100)上的带承载件并朝向码垛位置运动,放置待承载件的码垛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夹具包括:
夹具架体(1);
双向夹具,包括第一夹手(2)和第二夹手(3),设置在夹具架体(1)两侧,至少所述第一夹手(2)适于承托待承载件,所述双向夹具还包括第一驱动件(5),所述第一驱动件(5)适于驱动第一夹手(2)和第二夹手(3)沿所述夹具架体(1)相向或向背运动;
辊轴夹具(4),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1)上,包括有第二驱动件,所述辊轴夹具(4)适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沿所述夹具架体(1)运动,并具有运动至在所述第一夹手(2)和第二夹手(3)之间,并承托待承载件的承载状态,以及朝向所述第一夹手(2)方向运动,并远离所述待承载件的放置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夹具(4)包括:
第三导向部(41),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置;
第三配合部(42),与所述第三导向部(41)活动连接,适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沿所述第三导向部(41)运动;
辊轴部(43),包括辊轴架体(431)和辊轴主体(432),所述辊轴架体(431)与所述第三配合部(42)连接设置,所述辊轴主体(432)设置在所述辊轴架体(431)下侧,并与所述辊轴架体(431)活动连接,适于承托所述待承载件,并与其滚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部(43)还包括:
驱动轮(433),设置在所述辊轴主体(432)的端部,适于在外力作用下转动,并驱动所述辊轴主体(432)相对所述待承载件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导向部(41)包括导向主体(411)和导向齿条(412),所述导向主体(411)和导向齿条(412)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配合部(42)包括配合主体(421)和导向齿轮(422),所述配合主体(421)与所述导向主体(411)活动连接,所述导向齿轮(422)与所述导向齿条(412)啮合设置;
所述辊轴部(43)还包括辊轴连接部,所述辊轴连接部连接所述驱动轮(433)和所述导向齿轮(422),所述驱动轮(433)适于在所述导向齿轮(422)的作用下同步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连接部包括:
连接轴承件(434),设置在所述辊轴架体(431)上;
传动轴(435),穿设在所述连接轴承件(434)上,一端与所述导向齿轮(422)连接,另一端设置在所述驱动轮(433)上侧,并设置有配合齿轮(438);
辊轴同步带(436),连接设置在所述配合齿轮(438)和所述驱动轮(433)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主体(432)外缘的线速度大于所述导向齿轮(422)外缘的线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配合齿轮(438)与所述驱动轮(433)外径相等;
所述辊轴主体(432)外径大于所述导向齿轮(422)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连接部还包括:
张紧轮(437),设置在所述辊轴架体(431)上,与所述辊轴同步带(436)抵接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9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架体(1)上设置有至少两组所述辊轴夹具(4),并设置为第一辊轴件和第二辊轴件,在所述承载状态下,所述第一辊轴件与所述第二夹手(3)相邻设置,至少一组所述第二辊轴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辊轴件与所述第一夹手(2)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手(2)包括:
第一导向部(21),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1)上,与所述第三导向部(41)间隔设置;
第一配合部(22),与所述第一导向部(21)活动连接,适于在所述第一驱动件(5)的作用下沿所述夹具架体(1)运动;
夹手结构(23),包括承托部(231)和夹手主体(232),所述夹手主体(232)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配合部(22)上,并向下侧延伸设置,其远离所述第一配合部(22)的一端呈弯折设置,并设置有所述承托部(231),所述承托部(231)适于承托所述待承载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231)呈折板设置,包括竖向板件(2311)和横向板件(2312),所述竖向板件(2311)与所述夹手主体(232)连接设置,所述横向板件(2312)对应设在所述竖向板件(2311)的下缘位置,并朝向所述第二夹手(3)方向延伸设置,适于承载待承载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部(231)还包括:
承托连接件,一端与所述夹具架体(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横向板件(2312)连接;
承托驱动件(2316),设置在所述承托连接件上,并置于竖向板件(2311)远离第二夹手(3)的一侧,其驱动轴的端部与所述竖向板件(2311)活动连接,所述横向板件(2312)适于在所述承托驱动件(2316)的作用下,沿朝向或远离第二夹手(3)的方向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轴架体(431)呈倾斜设置,在所述放置状态下,所述辊轴主体(432)设置在所述承托部(231)远离所述待承载件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手主体(232)朝向所述承托部(231)的一侧设置有容纳空间,适于容纳所述放置状态下的所述辊轴架体(431)。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手(3)包括:
第二导向部(31),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1)上,与所述第三导向部(41)间隔设置;
第二配合部(32),与所述第二导向部(31)活动连接,适于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作用下沿所述夹具架体(1)运动;
挡板结构(33),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配合部(32)下侧,适于阻挡所述辊轴夹具(4)和所述第一夹手(2)承托的待承载件的脱出。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架体(1)包括:
侧架(11),沿长度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部(21)、第二导向部(31)和第三导向部(41);
横架(12),与所述侧架(11)连接,并成型为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驱动件(5)和所述第二驱动件;
辅助架(15),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上侧,适于连接外部单元。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向部(31)和所述第三导向部(41)一体设置,并设置在所述侧架(11)下侧;
所述第一导向部(21)设置在所述侧架(11)上侧,其端部与所述辅助架(15)间隔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5)包括:
第一同步带(51);
第一动力部(52),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1)上,适于驱动所述第一同步带(51)运动;
第一带轮件(53),设置在所述横架(12)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同步带(51)配合设置的第一滚轮;
第二带轮件(54),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带轮件(53)相对的一侧所述夹具架体(1)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同步带(51)配合设置的第二滚轮;
第一连接组件,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同步带(51)上,包括第一驱动连接件(55)和第二驱动连接件(56),所述第一驱动连接件(55)与所述夹手结构(23)连接设置,所述第二驱动连接件(56)与所述挡板结构(33)连接设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
第一驱动组件(6),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1)上,与所述第一辊轴件的辊轴架体(431)连接,适于驱动所述第一辊轴件相对所述夹具架体(1)运动;
第二驱动组件(7),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1)上,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6)间隔设置,并与第二辊轴件的辊轴架体(431)连接,适于驱动所述第二辊轴件所述夹具架体(1)运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6)包括:
第二同步带(61);
第二动力部(63),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1)上,适于驱动所述第二同步带(61)运动;
第三带轮件(64),设置在所述横架(12)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同步带(61)配合设置的第三滚轮;
第四带轮件(65),设置在与所述第三带轮件(64)相对的一侧所述夹具架体(1)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同步带(61)配合设置的第四滚轮;
第三驱动连接件(66),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同步带(61)上,与第一辊轴件的辊轴架体(431)连接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7)包括:
第三同步带(71);
第三动力部(72),设置在所述夹具架体(1)上,适于驱动所述第三同步带(71)运动;
第五带轮件(73),设置在所述横架(12)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同步带(71)配合设置的第五滚轮;
第六带轮件(74),设置在与所述第五带轮件(73)相对的一侧所述夹具架体(1)上,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同步带(71)配合设置的第六滚轮;
第四驱动连接件(75),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三同步带(71)上,与第二辊轴件的辊轴架体(431)连接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至少两组所述第一驱动组件(6),所述第一驱动组件(6)分置在所述第一驱动件(5)两侧;
和/或,
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至少两组所述第二驱动组件(7),所述第二驱动组件(7)分置在所述第一驱动件(5)两侧。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具架体(1)包括两个所述侧架(11)和单个横架(12),所述横架(12)连接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架(11)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两个所述侧架(11)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活动连接设置有第一轴体(13)和第二轴体(14),所述第一轴体(13)穿过所述第二滚轮,并连接第四滚轮和第二动力部(63),所述第二轴体(14)连接所述第六滚轮和所述第三动力部(72)。
25.根据权利要求1-9、11-15、17-21、23-24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平台(100)包括:
支座(82);
第一承运组件(101)和第二承运组件(102),沿第一方向并排设置在所述支座(82)上并适于运输待承载件;
运动系统,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连接;在所述运动系统的驱动作用下,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沿所述第一方向做相对运动,和/或将所述待承载件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系统包括:
顶升组件(200),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连接;所述顶升组件(200)具有将所述待承载件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第一工作状态。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组件(200)包括:
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至少一侧;所述驱动装置设置有驱动端,所述驱动端沿竖直方向进行运动;
顶升杆(202),与所述驱动端连接;所述顶升杆(202)沿所述输送方向延伸;
在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作用下,所述顶升杆(202)具有将所述待承载件抬离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第一工作状态,以及收纳至运输平面之下的第二工作状态。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为驱动气缸(201)。
29.根据权利要求26至28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系统还包括:
调节组件,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相连,所述调节组件适于驱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并调节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间距。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第一调节部(103)和/或第二调节部(104),分别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相连;
调距驱动件(105),与所述第一调节部(103)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104)动力连接,所述调距驱动件(105)适于驱动所述第一调节部(103)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104)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导向件(106),与所述调距驱动件(105)动力连接并连接在所述第一调节部(103)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104)上,所述导向件(106)适于受所述调距驱动件(105)驱动带动所述第一调节部(103)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104)沿所述第一方向运动。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106)为螺杆,所述第一调节部(103)和所述第二调节部(104)位于所述调距驱动件(105)的两侧并均与所述导向件(106)螺纹连接,所述导向件(106)适于带动所述第一调节部(103)和所述第二调节部(104)沿所述第一方向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支座(82)的两侧,所述导向件(106)为两根,沿所述第二方向并排设置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部(103)和/或所述第二调节部(104)分别为两个,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两侧。
34.根据权利要求30-33任一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定位组件(203),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输送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末端;所述定位组件(203)将运送至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末端的待承载件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进行推动。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203)包括:
定位气缸(204),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末端;所述定位气缸(204)设置有活动端,所述活动端沿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的输送方向进行往复运动;
定位板(205),与所述活动端连接。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组件(203)还包括:
导向机构(206),设置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上;所述导向机构(206)与所述定位板(205)连接,所述导向机构(206)的导向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同。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206)包括:
滑槽(207),开设在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上;所述滑槽(207)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输送方向相同;
滑块(208),适于在所述滑槽(207)中滑动;所述滑块(208)与所述定位板(205)连接。
38.根据权利要求30-33任一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滑轨(107),沿第二方向设置在所述支座(82)的两侧,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和/或第二承运组件(102)底部设置有与所述滑轨(107)配合的滑动安装部(108),所述滑动安装部(108)嵌设在所述滑轨(107)上。
39.根据权利要求30-33任一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运输部(109),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二运输部(111),所述第一运输部(109)和所述第二运输部(111)上分别设置有动力连接运行驱动件(113)的传送带,适于运输待承载件。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运组件(101)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运输部(109)并排连接并齐平设置的第一承载部(110),和/或所述第二承运组件(102)还包括与所述第二运输部(111)并排连接并齐平设置的第二承载部(112),所述第一承载部(110)以及所述第二承载部(112)均适于承载待承载件。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承载部(114),设置在所述支座(82)上并位于所述第一承载部(110)和所述第二承载部(112)之间。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110)、所述第二承载部(112)以及所述第三承载部(114)上沿第二方向设置有若干滚动托辊(115)。
43.一种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2任一项所述的自动输送装置。
CN202222604258.5U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Active CN2185789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04258.5U CN218578979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04258.5U CN218578979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78979U true CN218578979U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67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04258.5U Active CN218578979U (zh) 2022-09-30 2022-09-30 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789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17122U (zh) Fpc软板自动加工设备
KR101860195B1 (ko) 트랜스퍼 로봇 및 그 트랜스퍼 로봇을 이용한 이송 시스템
CN110540058B (zh) 一种用于管件传送的导管推送机构
CN110562711B (zh) 应用于自动生产运输线上可翻转及自动传输的装置
CN113086580B (zh) 一种具有限位功能的电梯导轨自动生产加工设备
CN111230458A (zh) 一种管式工件连续压装设备
CN110040415A (zh) 集成化激光自动上下料机构及其方法
CN115504229A (zh) 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CN104310009A (zh) 一种上下料机构
CN218578979U (zh) 一种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CN112958933B (zh) 车身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CN115465602A (zh) 一种输送平台、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CN210046204U (zh) 一种立柱焊接机器人生产线
CN218578978U (zh) 一种输送夹具、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CN218579051U (zh) 一种输送平台、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CN113697359B (zh) 一种适用于窄板的自动封边生产线
CN213922971U (zh) 应用于自动生产运输线上可翻转及自动传输的装置
CN218578704U (zh) 一种输送平台、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KR101547323B1 (ko) 오버헤드 호이스트 이송장치의 슬라이드 유닛
CN115385083A (zh) 一种输送夹具、自动输送装置和自动上料码垛一体机
CN220197025U (zh) 一种钢板连续化供给送料装置
CN106799398B (zh) 一种钢坯冷床
CN219296534U (zh) 运输机构、玻璃产线设施
CN209411053U (zh) 板材的输送装置
CN218144219U (zh) 导向组件、提升机及输送线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