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65499U - 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65499U
CN218565499U CN202223127853.0U CN202223127853U CN218565499U CN 218565499 U CN218565499 U CN 218565499U CN 202223127853 U CN202223127853 U CN 202223127853U CN 218565499 U CN218565499 U CN 2185654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ody
cover
electric ceramic
stove
ceramic st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2785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礼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ozhou Carry Forward Ceram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ozhou Carry Forward Ceram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ozhou Carry Forward Ceram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ozhou Carry Forward Ceram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2785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5654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654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654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陶炉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包括罩体,所述罩体设置有用于放置电陶炉的微晶板的开口空间,所述开口空间设置在所述罩体朝上的一端且连通所述罩体的内壁,所述罩体朝上环形凸起而形成隆起部,所述隆起部设置在所述开口空间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开口空间的上方,所述隆起部与所述罩体的内壁形成防护腔,通过设有隆起部,使得微晶板与电陶炉的外表形成高度差,降低人员触碰到微晶板的风险,防护腔对炉体侧面进行包裹,降低炉体侧面对人员造成烫伤的风险,提升电陶炉使用的安全性,利用炉体的热量,使得可逆温度变色层显示,使得电陶炉的表面温度可视化,降低误触误判导致烫伤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陶炉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背景技术
电陶炉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的一种炉灶设备,其主要结构由发热盘、微晶板、电控系统、温控系统和炉体组成,电陶炉加热速度加快,发热温度可达700度,人们日常生活使用时,将锅体直接放置在电陶炉即可进行加热,使用便捷、加热快等优点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电陶炉加热完成后,电陶炉的台面上往往会残留有余温,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冷却,才能使得台面的温度降低,这过程中稍不注意触碰到电陶炉后极易造成烫伤,安全性不佳,再者,使用后的电陶炉余温可视化程度低,人们难以判断、感知电陶炉冷却情况,容易误判误触导致烫伤,因此,亟需设计一种防烫电陶炉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记述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包括罩体,所述罩体设置有用于放置电陶炉的微晶板的开口空间,所述开口空间设置在所述罩体朝上的一端且连通所述罩体的内壁,所述罩体朝上环形凸起而形成隆起部,所述隆起部设置在所述开口空间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开口空间的上方,所述隆起部与所述罩体的内壁形成防护腔。
其中,所述罩体设置有平面部,所述平面部自所述隆起部的末端朝向所述罩体的中心水平延伸凸起设置,所述平面部的内侧壁合围而形成所述开口空间。
其中,所述罩体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自所述隆起部的高度方向的顶部朝向朝下逐渐倾斜设置。
其中,所述罩体设置有外扩部,所述外扩部自所述倾斜部远离所述隆起部的一端朝外延伸凸起设置。
其中,所述罩体设置有收缩部,所述收缩部自所述外扩部的水平方向的顶部朝内延伸设置。
其中,所述罩体设置有装配面,所述装配面自所述收缩部的末端朝内延伸设置。
其中,所述罩体设置有弧面,所述弧面设置于所述平面部的外表面至所述隆起部的外表面。
其中,所述罩体设置有凹陷空间,所述弧面合围形成凹陷空间,所述开口空间与所述凹陷空间相连通设置。
一种防烫电陶炉,包括炉体、装配在所述炉体顶部的微晶板、装配在所述炉体中的发热盘,还包括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所述罩体与所述炉体相连接,所述微晶板位于所述开口空间中,所述隆起部位于所述微晶板的上方。
其中,所述炉体的外表面设置过渡面,至少部分所述过渡面设置有可逆温度变色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有隆起部,使得微晶板与电陶炉的外表形成高度差,降低人员触碰到微晶板的风险,保护人员不会误触微晶板而烫伤,通过设置有防护腔,对炉体侧面进行包裹,降低发热盘热量传递至炉体侧面对人员造成烫伤的风险,提升电陶炉使用的安全性,利用炉体的热量,使得可逆温度变色层显示,使得电陶炉的表面温度可视化,用户以此判断电陶炉的冷却程度,降低误触误判导致烫伤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3是一种防烫电陶炉的立体图;
图4是一种防烫电陶炉的主视图;
图5是图4中B-B处的剖视图;
图6是图5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一种带玻璃防烫罩的防烫电陶炉的拆分立体图;
图8是一种带玻璃防烫罩的防烫电陶炉的下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一种带玻璃防烫罩的防烫电陶炉的上支架的立体图;
图10一种带玻璃防烫罩的防烫电陶炉的支架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一种带玻璃防烫罩的防烫电陶炉的局部立体图;
图13是图12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从而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当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此外,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包括罩体1,所述罩体1设置有用于放置电陶炉的微晶板的开口空间101,所述开口空间101设置在所述罩体1朝上的一端且连通所述罩体1的内壁,所述罩体1朝上环形凸起而形成隆起部102,所述隆起部102设置在所述开口空间101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开口空间101的上方,所述隆起部102与所述罩体1的内壁形成防护腔103,使得开口空间与罩体的隆起部形成高度差,当防烫罩与电陶炉装配后,微晶板位于开口空间中,隆起部对微晶板起到环抱的效果,将高温区进行环抱隔开,降低用户不经意误触到微晶板而被烫伤的风险,对用户使用电陶炉起到防呆的作用,提升电陶炉使用的安全性,降低电陶炉使用过程中存在烫伤人员的隐患,提升市场竞争力。
其中,所述罩体1设置有平面部104,所述平面部104自所述隆起部102的末端朝向所述罩体1的中心水平延伸凸起设置,所述平面部104的内侧壁合围而形成所述开口空间101,通过设有平面部,有利于防烫罩安装在炉体上的稳定性,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后电陶炉的一体性。
其中,所述罩体1设置有倾斜部105,所述倾斜部105自所述隆起部102的高度方向的顶部朝向朝下逐渐倾斜设置,通过设有倾斜部,提升罩体的圆润度,降低罩体受电陶炉热辐射后受热不均匀导致的破裂,提升罩体的加工制造一体性,降低模具制造难度,提升罩体的整体性。
其中,所述罩体1设置有外扩部106,所述外扩部106自所述倾斜部105远离所述隆起部102的一端朝外延伸凸起设置,通过设有外扩部,增加了防护腔的容积,增加罩体与炉体的水平距离,降低罩体受炉体热辐射的影响,提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外扩部与倾斜部形成流线型设计,提升罩体的外形美观度。
其中,所述罩体1设置有收缩部107,所述收缩部107自所述外扩部106的水平方向的顶部朝内延伸设置,通过设有收缩部,有利于罩体与电陶炉进行装配,同时,收缩部对外扩部起到支撑作用,运输和搬运时,减少外扩部底面的接触面积,降低磕碰损坏的风险,提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提升罩体的外形的一体性,便于加工成型。
其中,所述罩体1设置有装配面108,所述装配面108自所述收缩部107的末端朝内延伸设置,通过设有装配面,提升罩体与电陶炉炉体装配的稳定性,提升装配接触面积,提升装配稳固性。
其中,所述罩体1设置有弧面109,所述弧面109设置于所述平面部104的外表面至所述隆起部102的外表面,通过设有弧面,提升罩体外表面的圆润度,降低罩体表面产生尖角划伤用户的风险,提升罩体的使用安全性。
其中,所述罩体1设置有凹陷空间,所述弧面109合围形成凹陷空间,所述开口空间101与所述凹陷空间相连通设置,通过设有凹陷空间,对放置在电陶炉上加热的锅具起到限位的作用,降低锅具移位烫伤用户的风险,提升罩体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提升电陶炉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所述装配面108与所述平面部104平行设置,提升罩体装配的稳固性,降低装配难度。
其中,所述外扩部106自所述倾斜部沿着水平方向凸起设置,提升防护腔的的容积,降低炉体热传递至罩体表面的热量,使得罩体表面温度处于常温状态,提升电陶炉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所述外扩部106自所述倾斜部朝向斜下方凸起设置,提升防护腔的的容积,降低炉体热传递至罩体表面的热量,延长热传递的路径,使得罩体表面温度处于常温状态,提升电陶炉使用的安全性。
其中,所述罩体1设置有下罩口,所述收缩部107合围而形成所述下罩口,所述下罩口与所述防护腔103相连通设置,通过设有下罩口,提升罩体与电陶炉装配的便利性,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
其中,所述罩体1由玻璃制成,便于用户直接观察电陶炉,提升美观度。
实施例2:如图1-6所示,一种防烫电陶炉,包括炉体2、装配在所述炉体2顶部的微晶板3、装配在所述炉体2中的发热盘4,还包括实施例1中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的任一结构,所述罩体与所述炉体2相连接,所述微晶板3位于所述开口空间101中,所述隆起部102位于所述微晶板3的上方。
其中,所述平面部104与所述炉体2朝上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平面部104设置在所述微晶板3的外侧,所述炉体2设置有与所述装配面相适配的安装面201,所述安装面201位于所述发热盘4的下方,所述装配面108与所述安装面201相连接。
其中,所述炉体2的外表面设置过渡面202,所述过渡面202设置于所述安装面201与所述微晶板3的外侧之间,至少部分所述过渡面202设置有可逆温度变色层。
其中,所述可逆温变层由可逆温变致色材料制成的变色花纸。
通过设有可逆温度变色层,当电陶炉开启使用时,发热盘发热,热量传递至微晶板,对微晶板上的锅具进行加热,同时热量辐射至炉体,使得可逆温度变色层受热后处于显色状态,当电陶炉使用后关闭,发热盘和微晶板的余热继续使得可逆温度变色层处于显色状态,直至炉体表面冷却,可逆温度变色层处于隐色状态,用户透过透明的罩体直接观察可逆温度变色层的显色情况,即可辅助判断炉体冷却情况,使得用户直观的感知电陶炉的温度,降低误触烫伤的风险,提升电陶使用的安全性,利用电陶炉炉体的热量对可逆温度变色层起到显色的作用,提升设计的巧妙性,提升对护体热量的利用率又可对用户起到提示作用,再者,在可逆温度变色层中设置图案,使得炉体更加美观,令人赏心悦目,增加电陶炉的使用趣味性,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定制可逆温度变色层中的不同图案,对电陶炉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得到独特的电陶炉,吸引年轻用户群体,增加市场销量。
实施例3:如图1-13所示,一种带玻璃防烫罩的防烫电陶炉,包括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的任一结构、实施例2所述的一种防烫电陶炉的任一结构,包括罩体1、炉体2,所述罩体1的底部设置有装配面108,所述炉体2设置有与所述装配面108相适配的安装面201,所述罩体1的平面部104装配在所述炉体2朝上的一端,还包括金属圈5,所述金属圈5装配在所述安装面201朝上的一端,所述装配面108与所述金属圈5装配,通过设置有金属圈,连接玻璃防烫罩与电陶炉炉体,降低电陶炉装配玻璃防烫罩的难度,降低防烫电陶炉的生产制造成本,提升电陶炉的生产效率,提升电陶炉使用的安全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提升电陶炉的整体美观度,吸引消费者购买。
其中,所述金属圈5设置有下折部501,所述下折部501自所述金属圈5的外侧壁沿着所述炉体2的外壁朝下延伸凸起设置,通过设有下折部,金属圈与炉体装配时,下折部环设在炉体的外壁,限制金属圈的竖向、横向自由度,提升金属圈与电陶炉炉体装配的稳固性,从而提升玻离开防烫罩与电陶炉炉体连接的稳固性,降低防烫罩装配后移位的风险,提升电陶炉防烫的可靠性。
其中,所述金属圈5还设置有上折部503,所述上折部503自所述下折部501朝向所述罩体1的收缩部107的外壁凸起设置,罩体与金属圈装配时,上折部环设在罩体收缩部的外壁,限制罩体水平方向的自由度,提升罩体与金属圈装配的稳固性,降低防烫罩装配后移位的风险,提升电陶炉防烫的可靠性。
其中,还包括灯带组件6,所述灯带组件6包括与所述炉体2装配的支架606、与所述支架606装配的灯带601,所述灯带组件6设置在所述金属圈5的上方且位于所述罩体1的防护腔103中,灯带组件提供对金属圈的下压力,限制金属圈的纵向自由度,进一步提升金属圈与电陶炉炉体装配的稳固性,从而提升玻离开防烫罩与电陶炉炉体连接的稳固性,再之,灯带组件通过灯带灯光颜色的变化,提升电陶炉产品的趣味性,增加人机交互体验,吸引消费者,有利于防烫电陶炉的市场推广。
其中,所述炉体2设置有自外朝向所述安装面201凹陷设置的连接孔204,所述金属圈5相对应所述连接孔204设置有通孔502,所述支架606与所述连接孔204的内壁卡接装配,灯带组件卡接装配在炉体的连接孔中,提升灯带组件装配的稳固性,进而提升金属圈装配的稳固性,提升玻璃防烫罩与电陶炉炉体装配的稳固性,降低灯带组件与炉体的装配难度,提升装配效率,提升防烫电陶炉的生产产量
其中,所述支架606包括上支架6061、下支架6062,所述上支架6061与所述下支架6062装配而形成安置空间6063,所述灯带601装配在所述安置空间6063的内壁,所述下支架6062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孔204相适配且自所述下支架6062朝下凸起的连接销,通过连接销与连接孔装配,提升灯带组件装配的稳固性,降低灯带组件移位的风险,提升灯带组件使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升金属圈装配的稳固性。
其中,所述炉体1设置有卡接面205,所述卡接面205自所述连接孔204的内壁沿着所述连接孔204的径向且朝向所述炉体2延伸设置,所述连接销602相对应所述卡接面设置有卡装部604,所述卡装部604自所述连接销602沿着所述连接销602的径向朝外凸起设置,当所述灯带组件与所述炉体卡接装配时,所述卡装部的朝上的端面与所述卡接面相接触,提升灯带组件与炉体装配的稳固性,提升灯带组件与炉体卡接装配的可靠性,提升金属圈与炉体装配的稳定程度,提升金属圈与炉体的贴合程度,降低防烫罩装配的晃动量,提升防烫电陶炉的产品质感。
其中,所述下支架6062设置有自上朝向所述连接销602凹陷的避让部,所述避让部的外壁与所述连接孔204的内壁形成限位空间6065,所述上支架6061设置有与所述限位空间6065的内壁相适配且朝向所述限位空间6065凸起的限位销603,所述限位销603与所述限位空间6065的内壁可拆卸装配,通过设有限位销,提升支架与炉体装配的稳固性,提升金属圈与炉体装配的稳固性,进而提升罩体与炉体装配的稳固性,灯带组件与炉体装配时,先将上支架的连接销装入连接孔中,卡接部的朝上的端面卡接在卡接面上,限制上支架竖向自由度,再将下支架的限位销装入限位空间中,限制上支架的横向、纵向自由度,使得灯带组将稳固装配在炉体上,通过设有限位销,提升支架与炉体可拆卸装配的便利性。
其中,所述避让部设置有朝向所述限位空间6065凸起的凸面6066,所述限位销603设置有与所述凸面6066相适配的凹陷部6067,所述凹陷部6067自所述避让部朝向所述限位销603的凹陷设置,提升连接销与限位销装配的紧密性,降低装配后上支架与下支架之间的晃动量,提升装配的稳固性。
其中,还包括缓冲层,所述缓冲层设置在所述炉体2朝上的一端且与所述罩体1的平面部104相对应设置,进一步提升玻璃防烫罩装配的稳固性,降低防烫罩装配后晃动的风险,提升玻璃防烫罩装配后的位置确定性,降低玻璃防烫罩装配时罩体磕伤炉体的风险,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
其中,所述连接销602设置有导向面605,所述导向面605的水平宽度从所述卡装部604的到所述连接销602的底部逐渐缩小设置,通过设有导向面,降低连接销装入连接孔的难度,提升灯带组件装配效率,同时,导向部对金属圈起到预校正的作用,提升金属圈装配的稳固性。
其中,还包括防滑层7,所述防滑层7设置在所述金属圈5与所述安装面201之间,所述防滑层7设置有与所述通孔502相对应的贯穿孔,通过设有防滑层,提升金属圈装配后的稳固性,降低金属圈以为的风险,从而提升玻璃防烫罩装配的稳固性,降低防烫罩装配后晃动的风险,提升防烫电陶炉的品质,提升电陶炉防烫功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中,所述灯带601环设在所述炉体2的过渡面202的外侧,所述连接孔204设置有一组或多组,多组设置时,所述连接孔204环设在所述炉体2上,所述连接销602与所述连接孔204相对应设置,提升电陶炉灯光颜色的均性,灯带组件增加电陶炉的产品趣味性,提升用户体验,通过灯带的颜色的变化实现人机交互,提升产品的新鲜感,吸引消费者购买,提升市场销量,同时,提升对金属圈作用力的均匀性,提升金属圈装配的稳固性。
其中,所述装配面108与所述金属圈5粘接装配。
其中,所述装配面108与所述金属圈5的粘接装配方式为玻璃胶粘接装配;和/或,UV胶粘接装配;和/或,结构胶粘接装配;和/或,密封胶粘接装配;和/或,AB胶粘接装配,降低玻璃防烫罩与金属圈的粘接难度,降低装配成本,提升装配效率,提升装配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其中,所述上折部503的顶部与所述下折部501的底部的纵向距离大于所述金属圈5与所述下折部501的底部的纵向距离。
其中,所述下支架6062设置有第一定位面6068,所述第一定位面6068自所述凸面6066的一侧朝向所述下支架6062的端面弧形弯曲设置,所述限位销603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6068相适配的第二定位面6069,提升上支架与下支架装配的稳固性,降低偏移量。
其中,所述下支架的底壁设置有连通所述安置空间的穿线孔,穿线孔用于灯带电源线穿过,提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其中,所述下支架呈“L”字形设置,所述上支架呈“7”字形设置。
其中,所述下支架6062设置有自所述下支架6062朝向所述上支架6061凸起的连接部,所述下支架6062相对应所述连接部设置有朝内凹陷的连接槽,提升上支架与下支架装配的快捷性。
其中,所述下支架6061设置有引导面6073,所述引导面6073自所述连接槽的外侧壁朝内逐渐倾斜设置,提升上支架与下支架装配的快捷性,降低装配难度,提升装配的顺畅性。
其中,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下支架6061朝上的一端。
其中,所述上支架6061采用塑胶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下支架6062采用塑胶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缓冲层7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防滑层8采用硅胶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金属圈5采用铜制成,提升电陶炉产品的美观度和高级感,吸引消费者购买。
其中,还包括用于控制处理电陶炉电信号的主控模块,所述主控模块的供电端与电源相连接,所述电陶炉的发热盘4与所述主控模块的加热控制端相连接,所述灯带601与所述主控模板的灯光控制端相连接,通过主控模块控制电陶炉的加热与灯带开闭,当电陶炉处于加热状态时,灯带处于打开状态,当电陶炉处于加热后关闭状态时,灯带延时关闭,提升防烫电陶炉的智能化,提升灯带的联动性,通过灯光的变化可视化电陶炉的状态,降低用户误触电陶炉微晶板被烫伤的风险,提升电陶炉使用的安全性,同时,灯带颜色的变化提升电陶炉产品的使用趣味性,提升人机交互程度。
其中,还包括用于接收指令的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的信号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的处理端相连接,用户通过移动端对蓝牙模块发出指令,主控模块处理信号后对电陶炉进行控制,提升防烫电陶炉的智能化,提升电陶炉产品的使用趣味性,提升人机交互程度。
其中,还包括用于播放声音的音响模块,所述音响模块的信号传输端与所述主控模块的音频控制端相连接,提升防烫电陶炉的智能化,提升电陶炉产品的使用趣味性,提升人机交互程度,增加电陶炉产品的亮点,增加电陶炉产品的功能性,提升新鲜感,吸引消费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其特征在于:包括罩体,所述罩体设置有用于放置电陶炉的微晶板的开口空间,所述开口空间设置在所述罩体朝上的一端且连通所述罩体的内壁,所述罩体朝上环形凸起而形成隆起部,所述隆起部设置在所述开口空间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开口空间的上方,所述隆起部与所述罩体的内壁形成防护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设置有平面部,所述平面部自所述隆起部的末端朝向所述罩体的中心水平延伸凸起设置,所述平面部的内侧壁合围而形成所述开口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自所述隆起部的高度方向的顶部朝向朝下逐渐倾斜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设置有外扩部,所述外扩部自所述倾斜部远离所述隆起部的一端朝外延伸凸起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设置有收缩部,所述收缩部自所述外扩部的水平方向的顶部朝内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设置有装配面,所述装配面自所述收缩部的末端朝内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设置有弧面,所述弧面设置于所述平面部的外表面至所述隆起部的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设置有凹陷空间,所述弧面合围形成凹陷空间,所述开口空间与所述凹陷空间相连通设置。
9.一种防烫电陶炉,包括炉体、装配在所述炉体顶部的所述微晶板、装配在所述炉体中的发热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所述罩体与所述炉体相连接,所述微晶板位于所述开口空间中,所述隆起部位于所述微晶板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防烫电陶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外表面设置过渡面,所述罩体呈透明状,至少部分所述过渡面设置有可逆温度变色层。
CN202223127853.0U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Active CN2185654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27853.0U CN218565499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27853.0U CN218565499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65499U true CN218565499U (zh) 2023-03-03

Family

ID=85305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27853.0U Active CN218565499U (zh) 2022-11-24 2022-11-24 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56549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47909B (zh) 电水壶
CN218565499U (zh) 一种用于电陶炉的防烫罩及防烫电陶炉
CN218672287U (zh) 一种带玻璃防烫罩的防烫电陶炉
CN211176624U (zh) 一种可变色多功能灯镜
CN102048447B (zh) 智能慢炖锅
CN206890185U (zh) 台灯
CN201790556U (zh) 智能慢炖锅
KR200488902Y1 (ko) 캔들 용기
JP2627028B2 (ja) 電気炊飯器
CN210197359U (zh) 一种灶具及其面板组件
CN209136151U (zh) 烹饪锅具
CN109712542A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208941798U (zh) 一种便于视障、听障人群使用的电热水壶
CN111823831A (zh) 一种用于汽车遮阳板上的化妆镜
CN211154909U (zh) 一种具有放大功能的灯镜
CN217338241U (zh) 一种红外唤醒的净饮机
CN211151624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214620050U (zh) 热水器
CN217137677U (zh) 一种集成灶
CN219713280U (zh) 一种可更换控制单元的安防灯
CN214711817U (zh) 一种具有柔和透光无框玻璃镜
CN218942866U (zh) 一种开水瓶的壶体组件及全玻璃开水瓶
CN216249539U (zh) 一种微电脑遥控时控开关
CN212691867U (zh) 一种陶瓷外壳触摸按键式电陶炉
CN211378318U (zh) 一种单火和零火兼容的智能墙壁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