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547163U -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 Google Patents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547163U
CN218547163U CN202221916689.9U CN202221916689U CN218547163U CN 218547163 U CN218547163 U CN 218547163U CN 202221916689 U CN202221916689 U CN 202221916689U CN 218547163 U CN218547163 U CN 2185471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hthalmic lens
pattern
dioptric
microlenses
patter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1668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tland Ltd
Zhuhai Fitlan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itland Ltd
Zhuhai Fitlan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tland Ltd, Zhuhai Fitland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itland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5471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547163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8058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3231497A1/zh
Priority to KR1020237038128A priority patent/KR20230169201A/ko
Priority to CA3219042A priority patent/CA3219042A1/en
Priority to EP23814082.6A priority patent/EP4336248A1/en
Priority to IL305941A priority patent/IL305941A/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24Myopia progression preven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该眼科镜片上设置有多个微透镜,多个微透镜中的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之间的间距小于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之间的间距,眼科镜片上除多个微透镜之外的区域具有基于矫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的矫正屈光力,且多个微透镜均具有与矫正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本申请通过在中央光学区附近设置高密度近视离焦区域进行密集加光形成的近视离焦能够给予视网膜更多刺激,从而抑制眼轴的伸长。

Description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眼镜片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微型离焦区域的眼科镜片、以及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背景技术
人眼的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等,其中近视是最常见的屈光不正,尤其在青少年中多发。当眼睛处于调节静止状态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前而不是视网膜黄斑中心凹上,导致患者看不清远处物体,即发生近视;也就是说,当眼睛的轴向长度大于眼睛的光学系统的焦距时,即发生近视。
通常使用框架镜片或接触镜片等眼科装置来矫正或提高患者视力,例如使用负镜片矫正近视,使用正透镜矫正远视。常规用于近视矫正的眼科镜片是单光(单焦)球镜,即眼镜中心到边缘的屈光度是相同的。通过单光球镜产生的最佳聚焦面Petzval面为球形,而眼球一般为椭球形,因此导致周边Petzval面位于视网膜后,形成远视离焦。远视离焦促进眼轴生长,因此促进近视的进展。
目前已经存在多种用于近视防控的眼科镜片,其中一种涉及在单光球镜上布置多个微透镜,通过使用这些微透镜在视网膜前方形成物体的像来抑制近视进展,参见CN104678572 A。
然而,对于能够有效抑制眼睛轴向长度增长,又不显著影响视觉质量,同时能够提高患者佩戴依从性并减小不同个体间差异的近视防控镜片,还存在着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眼科镜片,该眼科镜片包括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多个第一屈光区域相比于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更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大于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眼科镜片上除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与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之外的区域具有基于矫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的矫正屈光力,且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与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均具有与矫正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非间隔开地设置。
示例性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间隔开地设置。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屈光区域彼此相接。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pattern)上,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上,第二图案和第一图案与眼科镜片同中心地设置。
示例性地,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优选地,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均为零。
示例性地,第一图案的数量为1-4个,第二图案的数量为1-15个。
示例性地,第一图案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的第一图案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0.5mm。
示例性地,第二图案和第一图案均为环形。
示例性地,对于越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图案,该图案内相邻两个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越大。
示例性地,眼科镜片包括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是由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包围的区域,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位于包围中心区域的环形区域内。
示例性地,中心区域的直径在3-11mm之间。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均匀地分布在环形区域内;或者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非均匀地分布在环形区域内,以使环形区域具有不设置第一屈光区域和/或第二屈光区域的空白区域。
示例性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排列在与眼科镜片同中心地设置的多个第二图案上,多个第二图案中越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第二图案上的第二屈光区域具有越小的间距。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分布在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起点的多条射线上,每条射线上均分布有第一屈光区域和第二屈光区域。
示例性地,多条射线均匀地分布在眼科镜片上。
示例性地,多条射线的数量为26-35个。
示例性地,在每条射线上,第一屈光区域的数量小于第二屈光区域的数量。
示例性地,当多条射线的数量为2n时,多条射线形成n条直线。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中的单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中的单个第二屈光区域具有选自球面、非球面或复曲面的表面形状。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向矫正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
示例性地,第二屈光区域向矫正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的屈光力等于多个第二屈光区域的屈光力;或者沿着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方向,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整体上具有逐渐增大或者阶梯式增大的屈光力;或者沿着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方向,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整体上具有逐渐减小或者阶梯式减小的屈光力。
示例性地,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在眼科镜片上的投影具有相等的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眼科镜片,眼科镜片上设置有多个微透镜,多个微透镜中的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之间的间距小于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之间的间距,眼科镜片上除多个微透镜之外的区域具有基于矫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的矫正屈光力,且多个微透镜均具有与矫正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
示例性地,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中,第二图案和第一图案与眼科镜片同中心地设置。
示例性地,排列在单个第一图案内的微透镜之间的间距选自0.0~0.5mm。
示例性地,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优选地,第一图案与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均为零。
示例性地,第一图案的数量为1-4个,第二图案的数量为1-15个。
示例性地,第二图案和第一图案均为环形。
示例性地,对于越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图案,该图案内相邻两个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越大。
示例性地,眼科镜片包括中心区域,中心区域是由多个微透镜包围的区域,多个微透镜位于包围中心区域的环形区域内。
示例性地,中心区域的直径在3-11mm之间。
示例性地,多个微透镜分布在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起点的多条射线上。
示例性地,当多条射线的数量为2n时,多条射线形成n条直线。
示例性地,多条射线的数量为26-35个。
示例性地,多个微透镜向矫正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其中多个微透镜中的每个所增加的屈光力是相同的;或者沿着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方向,多个微透镜具有逐渐增大或者阶梯式增大的屈光力;或者沿着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方向,多个微透镜具有逐渐减小或者阶梯式减小的屈光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框架眼镜,该框架眼镜上设有如上的任一项眼科镜片。
在申请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内容部分并不是限定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是限定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申请。附图中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申请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眼科镜片与对照例做对比的数据图表;以及
图8A-8E分别为根据本申请的不同实施例的眼科镜片的简化示意图,它们分别示出了屈光区域的不同分布,其中为了清楚地示出微透镜的排布规律而未画出所有微透镜的外轮廓。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眼科镜片;2、第一屈光区域;2a、内侧的第一图案;2b、外侧的第一图案;3、第二屈光区域;4、射线;41、附加图案;42、曲线;43、复合线;5、中心区域;6、外围区域;7、中间区域;21、第一环;31、第二环。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申请。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本申请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申请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申请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申请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为了尽可能地防控近视,还能满足镜片的可视清晰度,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眼科镜片。
下面将结合图1对本申请的眼科镜片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眼科镜片1具有基于矫正眼睛的屈光不正的矫正屈光力。眼科镜片1上设置有靠近眼科镜片1的中心的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布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上,例如2个、3个,但不超过4个第一图案。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可以与眼科镜片1同中心地设置。所述第一图案可以是环形、类环形或沿所述镜片的中心呈中心对称的任何形状。所述多个第一图案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类环形是指大部分第一屈光区域2排列在一个或多个圆周上,而其余的第一屈光区域2处于圆周之外,示例性地,按照一定规律(例如等间隔地)排列在圆周的内侧且与圆周紧邻的位置处,和/或按照一定规律(例如等间隔地)排列在圆周的外侧且与圆周紧邻的位置处,例如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布成类似太阳花的外轮廓的形状。眼科镜片1上还设置有远离眼科镜片1的中心的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其被形成为排布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上的多个彼此间隔开的岛形区域。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可以与眼科镜片1同中心地设置,对于第二图案的最大尺寸没有明确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范围。与第一图案类似,所述第二图案可以是环形、类环形或沿所述镜片的中心呈中心对称的任何形状。所述多个第二图案可以彼此相同或不同。第一屈光区域2与第二屈光区域3均具有与矫正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第一屈光区域2与第二屈光区域3均能够将光线聚焦在眼睛的视网膜以外的位置,从而抑制眼睛的屈光不正的发展。眼科镜片1上的中心区域5、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之外的外围区域6、以及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中间区域7都可以具有矫正屈光力。眼科镜片1的中心区域5设计为使用者佩戴眼镜后平视前方时瞳孔正对的位置。这样,经过中心区域5校正后,正好成像在黄斑中心凹上,以保证视力清晰。矫正屈光力为视力验光机构所开处方中的屈光力,可以理解为常规说的度数。第一屈光区域2是具有不同于矫正屈光力的其他屈光力的区域。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在眼科镜片1上沿第一图案彼此相接。每个第一屈光区域2在镜片上的投影可以呈正圆形、扁圆形、多边形等。对于多边形来说,边数可以大于或等于6。当第一屈光区域2为圆形时,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中的任意相邻的两个可以是沿第一图案彼此相切的。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用于在中心区域5的外围形成密集加光(所述加光即向矫正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本申请通过在中央光学区附近设置高密度近视离焦区域,实现了更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实用新型人发现在以所述眼科镜片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9mm至外环直径15mm形成的环形区域内进行密集加光形成的近视离焦能够给予视网膜更多刺激,从而抑制眼轴的伸长。
优选地,可以在以所述眼科镜片中心为中心内环直径11mm至外环直径14mm形成的环形区域内进行密集加光。图7通过光学模拟软件Optic Studio Zemax,对具有不同微透镜排列的镜片放置在模型眼Liou&Brenna表面时,计算得到的场曲积分(负场曲绝对值)。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镜片通过在对应视网膜离焦敏感区域的部分设置密集加光的微透镜,参见优选例(其密集加光的微透镜大体上位于内径为9.5mm且外径为14mm的环形区域),能够给视网膜提供更多离焦刺激。在一项小规模实验中,发现本申请眼科镜片能够有效促进脉络膜增厚(2周平均脉络膜增厚6±6%),目前认为短期脉络膜增厚与长期眼轴增长控制效果相关。当然,在每个第一图案内,第一屈光区域2之间也可以具有较小的间距(例如小于0.5mm的间距,例如0.4、0.3、0.2、0.1mm)。但无论如何,第一屈光区域2之间的间距可以小于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间距。也可以认为第一屈光区域2的密度可以大于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度。屈光区域的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屈光区域的个数。通常情况下,每个屈光区域的尺寸都较小,而且不同的屈光区域的尺寸相差不是很大,因此可以利用密度来描述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集程度。当然,也可以利用间距来衡量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密集程度。
第二屈光区域3也具有与矫正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彼此间隔开,形成岛形区域。实用新型人发现,在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保留适当的间隔不仅可以提高近视患者的依从性,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不同患者的近视防控效果之间的差异避免。不希望受限于任何理论,实用新型人相信,如果近视离焦范围过大,视网膜上聚焦光线不足,可能导致眼睛难以判断该调节视网膜向前还是向后寻找聚焦点,从而导致不同患者之间较大的效果差异,所以在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保留足够的间距很重要。
此设计应用的是反向的度数原理,让中心区域5外围的特定微型区域中的屈光力(例如-0.75D)小于中心区域5的屈光力(例如-3.5D),从而在周边视网膜上形成视网膜能感知而大脑感知不到的近视离焦,由此在不影响或不显著影响视觉效果的情况下控制眼轴增长,从而起到阻止或延缓近视加深的作用。
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布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上,其中图1示出了第一屈光区域2排布在一个第一图案上的情况;图2示出了第一屈光区域2排布在多个第一图案上的情况。参见图3示出的图2中的局部,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布在靠近中心区域5的第一图案2a(为了描述方便,后文将其称为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上和远离中心区域5且与第一图案2a相邻的第一图案2b(为了描述方便,后文将其称为外侧的第一图案2a)上。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紧邻是指这些第一屈光区域之间具有较小的间距,例如比第二屈光区域3的间距小。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内侧的第一图案2a和外侧的第一图案2b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为了增大第一屈光区域2的密集加光作用,可以使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和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无论在图案内还是在图案之间都相接。在此情况下,可以将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直径设置得比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直径略小些,这样,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和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数量可以相当。当然,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和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也可以设置成直径是一样大的,这样的话,内侧的第一图案2a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数量可以少于外侧的第一图案2b中的第一屈光区域的数量。虽然图2至图3描述了第一屈光区域2排列成2个第一图案的实施例,但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屈光区域2也可以排列成更多个第一图案。
虽然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被图示为沿着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均匀地设置,但是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屈光区域2沿着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也可以非均匀地设置。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是指第一图案大体形成的线条的延伸方向。在图1至图2中,第一图案均形成为圆环(21),那么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为形成该圆环的线条的延伸方向,也就是圆周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一个第一图案来说,除了均匀排布的这些第一屈光区域之外,其还可以包括非均匀地排布的一些第一屈光区域。非均匀地排布的第一屈光区域沿着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离散地分布,它们之间可以具有较大的间距,但是它们与沿第一图案的延伸方向相接或者紧密排列的那些第一屈光区域2相接或者紧邻。可选地,相邻的第一图案之间可以不相接(即不像图2中那样)或者不紧邻,而是具有稍微大一些的间距。相邻的图案之间的间距(简称图案间距)是指沿着镜片的径向方向、一个图案内的屈光区域与相邻的另一个图案内的屈光区域之间的距离。当不同图案上的屈光区域均沿着径向方向呈放射状分布时,图案间距可以由沿径向方向相邻的两个屈光区域来确定。当不同图案上的屈光区域未沿着径向方向呈放射状分布时,图案间距可以是外侧图案的最内轮廓的在预定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与内侧图案的最外轮廓的在该预定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之差的一半。
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排布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上,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均示出了第二屈光区域3排列成多个第二图案。在此情况下,越靠外的第二图案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间距可以越大。当然,也可以将每个第二图案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都设置成间距一样大,例如不同第二图案内的第二屈光区域3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相等的,这样会表现为越靠近外侧的第二图案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数量越多,或者尺寸越大。此外,相邻的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相等的。当然,也可以设置为越靠近外侧的第二图案的图案间距越大。
示例性地,从整体上看,包括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的所有图案,对于越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图案,该图案内相邻两个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越大,参见图1、4和5。也就是说,任意两个相邻的图案中,相对来说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那个图案内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那个图案内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当然,也可以仅针对第二图案存在上述规律。具体地,当存在多个第一图案时,为了保证在对应视网膜离焦敏感区域的部分进行密集加光,每个第一图案内的第一屈光区域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参见图2。在此情况下,越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第二图案内的第二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可以越大。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从最内侧的一个图案到最外侧的一个图案,单个图案内相邻的两个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从零逐渐增大,但不超过2.00mm,优选不超过1.90mm,更优选不超过1.80mm,例如逐渐增大到1.20mm。
虽然在图示实施例中,第二屈光区域3被图示为沿着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均匀地设置,但是在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屈光区域3沿着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也可以非均匀地设置。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是指第二图案大体形成的线条的延伸方向。在图1至图2中,第二图案均形成为圆环(31),那么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可以理解为形成该圆环的线条的延伸方向,也就是圆周方向。在其他实施例中,对于一个第二图案来说,除了均匀排布的这些第二屈光区域之外,其还可以包括非均匀地排布的一些第二屈光区域。非均匀地排布的第二屈光区域沿着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离散地分布,它们之间可以具有较大的间距,但是它们与沿第二图案的延伸方向相接或者紧密排列的那些第二屈光区域3相接或者紧邻。可选地,相邻的第二图案之间可以不相接(即不像图2中那样)或者不紧邻,而是具有稍微大一些的间距。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图案都可以呈环状。返回参见图1,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列在第一环21上。当然,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图案也可以呈多边形或者呈中心对称的其他图形等等。第一环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当第一环21的数量为多个时,相邻的两个第一环21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或者具有稍微大一些的间距。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二环31上。第二环31与第一环21同心设置。多个第二环31之间也可以设置间隔。将第一环21和第二环31统称为环的情况下,相邻的环之间的间隔可以是相等的。当然,也可以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相邻的环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大,也就是说,可以使图案间距逐渐变大。或者第一环21之间具有相等的第一间距,而第二环31之间具有相等或者不等的第二间距。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图案之间(如果有的话)、第二图案之间、以及第一图案和第二图案之间都可以是相接或者紧邻的。如附图5至图6所示,第一环21与第二环31之间可以相接或者紧邻,相邻的第二环31之间也可以相接或者紧邻。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不能那么清晰地分辨哪些是第一环,哪些是第二环。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能够清晰地看出外侧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明显大于内侧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出于清楚考虑,将同一图案内至少两个相邻的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小于0.5mm的图案称为“第一图案”。在一个实施例中,由于最内侧的一个图案上以及与之相邻的一个图案上的屈光区域之间几乎没有间隔或者间隔较小(小于0.5mm),因此可以认为第一环21的数量为2个,第二环31的数量为6个。第二环31之间的间距为零,且第一环21和第二环31之间的间距也为零。越靠近外侧,每个第二环31内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间距较大。
当然,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也可以不分布在环上,例如可以只分布在中心区域5的一侧,比如图中的上侧、下侧、左侧或者右侧,也可为环绕中心区域5的外围的部分区域。它们可以关于中心区域5对称设置,也可以非对称地设置。至于具体怎么分布可以根据佩戴人的视力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如图4所示,在图中的B区域内可以不设置第一或第二屈光区域。该区域B用于供佩戴者在视远(例如看黑板)和视近(例如看桌上书本)之间切换时可以不用大幅度移动头部,因此该区域可以任选具有用于视近任务的不同于矫正屈光力的屈光力。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第一屈光区域2具有通过向矫正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也就是说,第一屈光区域2所对应的镜片的整体屈光力小于矫正屈光力。第一屈光区域2所对应的镜片的整体屈光力小于除了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以外的其他区域的屈光力(即矫正屈光力)。在此情况下,第一屈光区域2相当于在原镜片上附加的凸透镜。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各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统一的屈光力,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屈光力。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第一屈光区域2具有统一的屈光力。在本申请中,第一或第二屈光区域相对于中心区域5所增加的正的屈光力简单称为加光。在本申请的范围内,第一屈光区域2相对于中心区域5的加光度在+1.0D至+10.0D范围内,例如+1.5D、+2.5D、+3.0D、+3.5D、+4.0D、+4.5D、+5.0D、+5.5D、+6.0D、+7.0D、+8.0D、或+9.0D。示例性地,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第一屈光区域2的加光度可以恒定或者逐渐增大或者呈阶梯式增大。所谓的阶梯式增大是指相邻的若干个图案的第一屈光区域2具有第一加光度,而该若干个图案外侧的若干个图案的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第二加光度。第二加光度可以大于第一加光度。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对于每个第一屈光区域2,其可以为附加在原镜片上的微透镜。例如,可以为凸透镜。可选地,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与原镜片具有一致的轮廓,即不凸出于原镜片。在此情况下,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不同于原镜片的折射率。例如,第一屈光区域2与原镜片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或者通过调整其中离子浓度来调整镜片材料聚合时不同区域的折射率、或者使用紫外线照射特定区域使其重聚合以改变折射率。
每个第一屈光区域2在镜片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可以在0.8-2.2mm之间,例如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或者2.1mm,或者是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当第一屈光区域2在镜片上的投影为圆形时,圆形的直径可以在0.8-2.2mm之间。
示例性地,中心区域5可以为圆形、多边形、或者其他中心对称的图形。中心区域5的最大尺寸可以为3-11mm,例如可以为3mm、4mm、5mm、6mm、7mm、8mm、9mm、10mm、或者11mm,或者是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当中心区域5为圆形时,中心区域5的直径可以在3-11mm之间。
以一个实施例做简要说明:可假设矫正屈光力为-3.5D,镜片的中心区域5的直径为10mm,第一屈光区域2位于距离中心5mm左右的位置处。示例性地,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位于紧靠直径10mm的中心区域5的边界设置,则第一屈光区域2的数量可以为π×d1/d2,其中d1为中心区域5的直径,而d2为第一屈光区域2的最大尺寸。当d2为1.2mm时,可以计算出第一屈光区域2的数量为26个。当然,第一屈光区域2的数量可以为26-35个,对应地,可以搭配出第一屈光区域2的最大尺寸和中心区域5的直径。通过将第一屈光区域2密集地设置在中心区域5的周围,可以有效地延缓眼轴加长,抑制近视效果更好。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第二屈光区域3具有通过向矫正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也就是说,第二屈光区域3所对应的镜片的整体屈光力小于矫正屈光力。第二屈光区域3所对应的镜片的整体屈光力小于矫正屈光力。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相当于在原镜片上附加的凸透镜。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各个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具有统一的屈光力,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屈光力。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第二屈光区域3具有统一的屈光力。在本申请的范围内,第二屈光区域3相对于中心区域5的加光度在+1.0D至+10.0D范围内,例如+1.5D、+2.5D、+3.0D、+3.5D、+4.0D、+4.5D、+5.0D、+5.5D、+6.0D、+7.0D、+8.0D、或+9.0D。示例性地,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第二屈光区域3的加光度可以恒定或者逐渐增大或者呈阶梯式增大或者逐渐减小或者呈阶梯式减小。示例性地,第二屈光区域3与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相等的加光度。示例性地,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整体上具有逐渐或阶梯式增大或者逐渐或阶梯式减小的加光度。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对于每个第二屈光区域3,其可以为附加在原镜片上的微透镜。例如,可以为凸透镜。可选地,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与原镜片具有一致的轮廓,即不凸出于原镜片。在此情况下,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具有不同于原镜片的折射率。例如,第二屈光区域3与原镜片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或者通过调整其中离子浓度来调整镜片材料聚合时不同区域的折射率、或者使用紫外线照射特定区域使其重聚合以改变折射率。
每个第二屈光区域3在镜片上的投影的最大尺寸可以在0.8-2.2mm之间,例如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1.6mm、1.7mm、1.8mm、1.9mm、2.0mm、或者2.1mm,或者是它们之间的任意值。当第二屈光区域3在镜片上的投影为圆形时,圆形的直径可以在0.8-2.2mm之间。
如前所述地,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排列在一个第一环21上,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排列在多个第二环31上。第二环31与第一环21同心设置。它们之间的间距可以是相等的。以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假设有一个第一环21和五个第二环31,最大的第二环31的直径可以为30mm(半径为15mm),中心区域5的直径为10mm(半径为5mm),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的直径均为1.2mm,则相邻的环之间的间距可以为(15-5-0.6)/5-1.2≈0.7mm,即相邻的环之间的间隔(即沿径向方向相邻环上两个屈光区域之间的间隔)大概为0.7m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环或相邻图案之间的间距也可以不相等,例如相邻的图案之间的间隔可以等于第一屈光区域2或第二屈光区域3的直径的0.2至1.5倍,例如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或1.5倍。在又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相邻环或相邻图案之间的间距等于0。
在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均为微透镜的情况下,可以将多个第一屈光区域认为是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认为是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此处所说的靠近和远离并非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是所有微透镜中的一部分,而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则是所有微透镜中的另一部分,前一部分相比于后一部分靠近眼科镜片的中心,而后一部分相比于前一部分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
根据本申请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每个第一环21上的第一屈光区域2的数量与每个第二环3上的第二屈光区域3的数量可以是相同。优选地,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总共为170-400个;优选地,为190-300个。
示例性地,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分布在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起点的多条射线4上。设置为射线的分布是为当使用者佩戴此眼镜片后,在上下左右方向上均具有视物的射线状的清晰区域,兼顾了使用者在上下左右的各个方向的视物清晰需求,尤其在图案间距较小的情况下。每条射线4上均分布有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在每条射线4上,第一屈光区域的数量小于第二屈光区域的数量。示例性地,当射线4的数量为2n时,这些射线4形成n条直线。当然,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也可以不分布在射线上,例如有些环上的屈光区域可以相对于相邻环上的屈光区域错开设置。当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都分布在射线4上时,每个环上的屈光区域的数量是相等的,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心光学区以外将会形成放射状的连续空白区域,也就是放射状的连续的远用屈光矫正区域,有助于提供良好的视觉质量。可选地,越靠近中心区域5的环上的屈光区域的数量可以越少,相应地,越远离中心区域5的环上的屈光区域的数量可以越多。可选地,沿着远离中心区域5的方向,每条射线上第一屈光区域2和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整体上具有逐渐或阶梯式增大的尺寸,并且具有逐渐或阶梯式减小的加光度。这样的排布方式通过光学优化,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在整个镜片范围内维持基本恒定的低强度像跳,结合射线状且连续的远用屈光矫正区域,能够为受试者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受试者容易适应,佩戴依从性高。
示例性地,在相邻的两条射线4之间还可以分布有额外的第二屈光区域,这些额外的第二屈光区域也可以排列呈规则的图案。为了描述的清楚,本文将额外的第二屈光区域所排列的图案称为附加图案41,如图8A所示。可选地,可以在每相邻的两条射线4之间都设置附加图案41。或者,可以在一部分相邻的两条射线4之间设置附加图案41,而另外一部分相邻的两条射线4之间不设置任何图案(即形成留白)。在此情况下,附加图案41和留白可以交替设置,如图8B所示。从整体上看,所有的附加图案41可以相对于中心区域5发散地分布。对应每个附加图案41而言,其可以是图中所示的直线状的,也可以是以任何方式弯曲的曲线状的。
示例性地,代替多条射线4,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可以分布在多条曲线42上,如图8C-8D所示。这些曲线42可以相对于中心区域5发散地分布。也就是说,相邻的曲线42上、与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中心的相交圆(见图中的虚线)的两个交点m1和m2之间的距离随着该相交圆的直径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示例性地,对于同一相交圆而言,其可以与所有的曲线42相交,任意相邻的两条曲线42与该相交圆的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是相等的。示例性地,多条曲线42可以朝向同一方向弯曲,例如朝向逆时针方向弯曲(如图8C所示),或者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朝向顺时针方向弯曲。当然,每条曲线42也可以具有多个弯曲方向,如图8D所示,其示出了每条曲线42大体上呈具有两个弯曲的波浪形。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每条曲线42也可以呈具有更多弯曲的波浪状。此外,这些弯曲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每条曲线42上,也可以非均匀地分布在每条曲线42上。例如,靠近中心区域5的部分可以分布较少的弯曲,而远离中心区域5的部分可以分布较多的弯曲。
无论是射线41还是曲线42,它们都是单个的线条所形成的。可选地,代替射线41还是曲线42,多个第一屈光区域和多个第二屈光区域可以分布在多个复合线43上,如图8E所示。多个复合线43可以相对于中心区域5发散地分布。复合线43可以由多条直线、或者由多条曲线、或者由直线和曲线的组合而成。在图示实施例中,复合线43可以包括沿眼科镜片的径向方向延伸的主线和从主线的远离眼科镜片的中心的端部向外延伸的两条支线。多条复合线43也可以沿着眼科镜片的周向方向重复排列。也就是说,以眼科镜片的中心为中心的相交圆(见图中的虚线)与多条复合线43上相应部分形成的交点m1、m2…mn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在针对患者舒适度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本申请的眼科镜片在长期佩戴后评分更高(表1),所述问卷内容包括:佩戴时舒适度,是否有复视,是否感到疲劳、头晕、头疼或无法适应,佩戴新镜片时的适应难易程度,佩戴时走路是否感觉任何困难,戴镜时能否上下楼梯等。对比眼科镜片1不具有放射状的连续的远用屈光矫正区域。
表1:
Figure BDA0003761290870000151
示例性地,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选自球面、非球面或复曲面的表面形状。多个第一屈光区域2可以具有一致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第二屈光区域3也可以具有选自球面、非球面或复曲面的表面形状。多个第二屈光区域3可以具有一致的形状,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申请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申请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4)

1.一种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科镜片上设置有多个微透镜,所述多个微透镜中的靠近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之间的间距小于远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之间的间距,
所述眼科镜片上除所述多个微透镜之外的区域具有基于人眼的处方的处方屈光力,且所述多个微透镜均具有与所述处方屈光力不同的屈光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近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一图案中,所述远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微透镜排列在一个或多个第二图案中,所述第二图案和所述第一图案与所述眼科镜片同中心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排列在单个所述第一图案内的微透镜之间的间距选自0.0~0.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案与所述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等于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案与所述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和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图案之间的间距均为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案的数量为1-4个,所述第二图案的数量为1-15个。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图案的数量为多个,且相邻的第一图案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0.5m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图案和所述第一图案均为环形;和/或
对于越远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图案,该图案内相邻两个屈光区域之间的间距越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科镜片包括中心区域,所述中心区域是由所述多个微透镜包围的区域,所述多个微透镜位于包围所述中心区域的环形区域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区域的直径在3-11m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微透镜分布在以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为起点发散地分布的多条射线或曲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多条射线的数量为2n时,所述多条射线形成n条直线;和/或
所述多条射线或曲线的数量为26-35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科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微透镜具有通过向所述处方屈光力增加正的屈光力而获得的屈光力,其中
所述多个微透镜中的每个所增加的屈光力是相同的;或者
沿着远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多个微透镜具有逐渐增大或者阶梯式增大的屈光力;或者
沿着远离所述眼科镜片的中心的方向,所述多个微透镜具有逐渐减小或者阶梯式减小的屈光力。
14.一种框架眼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眼镜上设有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镜片。
CN202221916689.9U 2022-05-30 2022-07-22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Active CN2185471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3/080586 WO2023231497A1 (zh) 2022-05-30 2023-03-09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KR1020237038128A KR20230169201A (ko) 2022-05-30 2023-03-09 안과용 렌즈 및 안과용 렌즈를 포함하는 프레임 안경
CA3219042A CA3219042A1 (en) 2022-05-30 2023-03-09 Ophthalmic lenses and frame eyeglasses with the same
EP23814082.6A EP4336248A1 (en) 2022-05-30 2023-03-09 Ophthalmic lens and frame glasses having same
IL305941A IL305941A (en) 2022-05-30 2023-09-13 Ophthalmological lenses and frame glasses with such lense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6024540 2022-05-30
CN202210602454 2022-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547163U true CN218547163U (zh) 2023-02-28

Family

ID=83414251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9171.2A Pending CN115202072A (zh) 2022-05-30 2022-07-22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202221916689.9U Active CN218547163U (zh) 2022-05-30 2022-07-22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202221959148.4U Active CN218524972U (zh) 2022-05-30 2022-07-27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202210890733.1A Pending CN115145052A (zh) 2022-05-30 2022-07-27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202211268086.7A Pending CN117250773A (zh) 2022-05-30 2022-10-17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202211698087.5A Pending CN117215092A (zh) 2022-05-30 2022-12-28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9171.2A Pending CN115202072A (zh) 2022-05-30 2022-07-22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59148.4U Active CN218524972U (zh) 2022-05-30 2022-07-27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202210890733.1A Pending CN115145052A (zh) 2022-05-30 2022-07-27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202211268086.7A Pending CN117250773A (zh) 2022-05-30 2022-10-17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N202211698087.5A Pending CN117215092A (zh) 2022-05-30 2022-12-28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6) CN115202072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1497A1 (zh) * 2022-05-30 2023-12-07 珠海菲特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31497A1 (zh) * 2022-05-30 2023-12-07 珠海菲特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50773A (zh) 2023-12-19
CN115145052A (zh) 2022-10-04
CN218524972U (zh) 2023-02-24
CN115202072A (zh) 2022-10-18
CN117215092A (zh) 2023-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73936B1 (ko) 근시 진행을 예방하고/하거나 늦추기 위한 비-동축 렌즐릿을 포함하는 콘택트 렌즈
US982972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tarding the progression of myopia
EP2616876B1 (en) System for retarding progression of myopia
CN113412445B (zh) 用于治疗近视的光散射镜片和包括该光散射镜片的眼镜
TW201734578A (zh) 具最佳化效能之截短之平移式隱形眼鏡及設計方法
CN216434562U (zh)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CN115485609A (zh) 用于联合使用阿托品或相关化合物来矫正、减缓、减少和/或控制近视进展的眼科镜片和方法
CN116745688A (zh) 眼镜镜片设计、制造眼镜镜片的方法和提供用于至少延缓近视进展的眼镜镜片的方法
KR102659759B1 (ko) 향상된 편안함을 갖는 회전 안정화된 콘택트 렌즈 및 최적화의 방법
CN114994946A (zh) 一种具有环带分布微环曲面透镜阵列眼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CN218547163U (zh)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TW201743114A (zh) 連續變焦隱形眼鏡
CN115903269A (zh) 眼镜片及框架眼镜
CN115728961A (zh) 眼镜片及光学眼镜
WO2023231497A1 (zh) 眼科镜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镜
EP4336248A1 (en) Ophthalmic lens and frame glasses having same
EP4365668A1 (en) Spectacle lens with non-concentric microstructures
CN210038366U (zh) 角膜塑形镜
EP4206796A1 (en) Lens element and corresponding computer-implemented determining method
US20220350166A1 (en) Contact lenses for use in preventing or slowing the development or progression of myopia and related methods
CN209979951U (zh) 一种环焦面控近视舒缓镜片
TW202416021A (zh) 眼科鏡片和具有其的框架眼鏡
CN116560107A (zh) 一种光学镜片
CN114815309A (zh) 一种离焦眼镜片及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Request for anonymity

Inventor before: Request for anonymity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