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9017U - 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9017U
CN218499017U CN202222120353.8U CN202222120353U CN218499017U CN 218499017 U CN218499017 U CN 218499017U CN 202222120353 U CN202222120353 U CN 202222120353U CN 218499017 U CN218499017 U CN 218499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voltage
switch unit
subuni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2035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东
陈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coflow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coflow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Ecoflow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2035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9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9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90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具体涉及电子电路的技术领域,该电路包括:控制单元、主开关单元、续流开关单元、降压单元和调整单元,在控制单元的电压输出端与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之间设置调整单元,调整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调整电压,输出抑制电压至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以使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通过对调整单元进行调整,可以防止续流开关单元误关闭而造成的丢波现象,提高电压变换电路控制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电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更好实现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可以在用电设备中设置电压变换电路,通过电压变换电路实现对用电设备的供电进行调整控制。
然而,电压变换电路在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控制时,会出现丢波现象,导致电压变换电路对用电设备的供电控制不准确,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电压变换电路在对用电设备进行供电控制时,出现丢波现象,导致对用电设备的控制不准确的问题。
根据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压变换电路,该电路包括:
控制单元、主开关单元、续流开关单元、降压单元和调整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用于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的第一驱动信号端,用于输出第二驱动信号的第二驱动信号端,用于输出调整电压给所述调整单元的电压输出端以及用于进行开关切换的开关切换信号端;
所述主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第一电源,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降压单元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降压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还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开关切换信号端连接,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调整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出端,所述调整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主开关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导通或断开,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驱动信号进行导通或断开,其中,所述主开关单元与所述续流开关单元不同时导通;所述调整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调整电压,输出抑制电压至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以使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单元包括:自举子单元和调整子单元,所述调整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调整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自举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自举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开关切换信号端、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降压单元连接;
所述调整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的调整电压,输出储能电压至所述自举子单元,以使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
所述自举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储能电压进行电能存储,和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端共同控制所述主开关单元导通或断开。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举子单元包括:自举二极管和自举电容,所述自举二极管的阳极端作为自举子单元的第一端,所述自举二极管的阴极端与所述自举电容的第一端,所述自举电容的第二端作为自举子单元的第二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自举控制端,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自举控制端,所述自举控制端连接所述自举二极管的阴极端、所述自举电容的第一端,所述自举控制端用于使所述主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的电压大于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子单元包括可调电阻。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和所与所述降压单元连接;
所述续流单元包括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降压单元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关管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开关管并联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开关管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开关管并联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降压单元包括:电感,所述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负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变换电路还包括限流子单元和抗干扰子单元;
所述限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限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抗干扰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抗干扰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主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
所述限流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并对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限流处理;所述抗干扰子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抗干扰处理。
根据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
本申请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在控制单元的电压输出端与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之间设置调整单元,调整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调整电压,输出抑制电压至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以使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通过对调整单元进行调整,可以防止续流开关单元误关闭而造成的丢波现象,提高电压变换电路控制的准确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功能框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控制单元-10;主开关单元-20;降压单元-30;续流开关单元-40;调整单元-50;调整子单元-501;自举子单元-502;第一驱动信号端-UG;第二驱动信号端-BG;电压输出端-VCC;开关切换信号端-SW;自举控制端-BST;电压变换电路-1;供电设备-2;用电设备-3;第一MOS管-M1;第二MOS管-M2;第三MOS管-M3;第四MOS管-M4;第一电感-L1;自举电容-C1;自举二极管-D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滤波电容-C2;负载-RN;第一电源-VCC1;地-GND。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压变换电路中,为防止负载电流倒灌的情况发生,在相关技术中,电压变换电路的芯片通过判断SW脚对GND电压大于某一判断阈值(阈值一般为0V)时,芯片会关掉下管驱动,避免续流电流继续流入。因为这个判断阈值很接近0V,所以芯片的SW脚很容易受到干扰导致下管误动作而关闭驱动。而下管在误操作关闭后,会出现丢波现象,进而造成电流输出不稳定。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功能框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10、主开关单元20、续流开关单元40、降压单元30和调整单元50。
其中,控制单元10包括用于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的第一驱动信号端UG,和用于输出第二驱动信号的第二驱动信号端BG,用于输出调整电压给调整单元50的电压输出端VCC以及用于进行开关切换的开关切换信号端SW。
主开关单元20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10的第一驱动信号端UG连接,主开关单元20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第一电源VCC1,主开关单元20的第二端与降压单元30的第一端连接。降压单元30的第二端作为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出端。
续流开关单元40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10的第二驱动信号端BG连接,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与主开关单元20的第二端连接,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还与控制单元10的开关切换信号端SW连接,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二端接地。
调整单元50的第一端连接电压输出端VCC,调整单元50的第二端与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连接。
主开关单元20用于根据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导通或断开,续流开关单元40用于根据第二驱动信号进行导通或断开。其中,主开关单元20与续流开关单元40不同时导通。调整单元50用于接收控制单元10输出的调整电压,输出抑制电压至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以使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二端的电压。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在控制单元的电压输出端与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之间设置调整单元。调整单元用于接收控制单元输出的调整电压,并输出抑制电压至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以使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通过对调整单元进行调整,可以使SW脚的电位小于GND电位。以GND为基准,SW脚的电压始终为负值,不会出现SW脚的与GND的电位相同的情况。避免了芯片因误操作关掉下管驱动的情况发生,防止续流开关单元误关闭而造成的丢波现象,提高电压变换电路控制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源VCC1可以是直流电源,例如可以是电池包或其他经过转换后输出直流电的电路。控制单元10可以是电源管理芯片或电池管理芯片,降压单元30可以是电感。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对电压变换电路进行灵活调整,调整单元50可以是可调电阻,或为方便用户进行对电路调整,调整单元可以是可随意拆卸的电阻。其中,可调电阻的阻值可以根据功耗情况来综合选取,在保证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的同时,尽量可以选取功耗较小的电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控制单元10输出控制信号分别控制主开关单元20和续流开关单元40导通或关闭,当主开关单元20导通时,续流开关单元40为关断状态,主开关单元20关断时,续流开关单元40为导通状态;当主开关单元20时,第一电源VCC1将接通降压单元30,降压单元30将电源信号转化为电能进行储存,同时第一电源VCC1还向负载进行供电;当主开关单元20关断时,续流开关单元40为导通状态,降压单元30将自身储存的电能通过续流开关单元40进行泄放。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电压变换电路工作时,控制单元10上电后,先通过第一驱动信号端UG使主开关单元20导通,控制电源电压向降压单元30进行充电以及为负载(图1中未示出负载,其中负载的一端与降压单元30连接,负载的另一端接地)进行供电。当主开关单元20由导通状态变为截止状态,此时,将由降压单元30作为电源为电压变换电路进行供电,控制单元10通过第二信号端BG控制续流开关单元40导通,使降压单元30为负载进行供电。
但在电路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负载的不同,控制单元10的开关切换信号端SW与接地端GND的电压差有时会接近0,或者开关切换信号端SW的电压大于接地端GND的电压,即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的电压大于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此时续流开关单元40的电流有倒灌进入控制单元的风险,因此,为了避免倒灌,控制单元10会将续流开关单元40关闭,这导致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出信号中存在续流开关单元40误关闭的情况,而出现丢波的现象。
为保证电压变换电路的正常工作,减少因续流开关单元40误关闭导致电压变换电路输出波形缺失的情况,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路中,通过在控制单元10的电压输出端和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之间设置调整单元50,利用调整单元50调节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的电压和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二端的电压,使其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从而避免电流倒灌进入控制单元的情况发生,避免续流开关单元出现误关闭而导致电压变换电路波形丢失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电压变换电路的稳定性,提高电压变换电路控制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包括控制单元10、主开关单元20、续流开关单元40、降压单元30和调整单元50。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调整单元50包括自举子单元502和调整子单元501。调整子单元501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10的电压输出端VCC连接,调整子单元501的第二端与自举子单元502的第一端连接。自举子单元502的第二端与控制单元10的开关切换信号端SW、主开关单元20的第二端、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和降压单元30连接。
调整子单元501用于接收控制单元10的电压输出端VCC输出的调整电压,输出抑制电压至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以使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二端的电压。自举子单元502用于在抑制电压的作用下储存电能,并用于与第一驱动信号端UG共同控制主开关单元20导通或断开。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自举子单元502包括自举二极管D1和自举电容C1。其中,自举二极管D1的阳极端作为自举子单元502的第一端,自举二极管D1的阴极端与自举电容C1的第一端,自举电容C1的第二端作为自举子单元502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电路中电压突变,通过设置自举电容C1,利用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可以保证主开关单元20能够正常工作。
继续参阅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控制单元10还包括自举控制端BST。其中,自举控制端BST连接自举二极管D1的阴极端和自举电容C1的第一端,自举控制端BST用于使主开关单元20的控制端的电压大于主开关单元20的第二端的电压。自举控制端BST可以是控制器中的控制引脚。
在本实施例中,主开关单元20可以是NMOS管。控制单元10通过自举控制端BST输出控制信号,可以使得自举控制端BST的电位与第一驱动信号端UG的电位相等。而第一驱动信号端UG与主开关单元20的控制端连接,因此,可以使得自举控制端BST的电位与主开关单元20的控制端的电位相等。而自举控制端BST连接自举电容C1的第一端,而自举电容C1的第二端又连接主开关单元20的第二端,由于自举电容C1的第一端电位始终大于自举电容C1的第二端电位,因此,通过自举控制端BST控制,实现自举控制端BST的电位与第一驱动信号端UG的电位相等,就可以保证主开关单元20的控制端电位高于第二端电位,从而保证主开关单元20导通。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中主开关单元20包括第一开关管M1。其中,第一开关管M1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10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第一开关管M1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电源VCC1连接,第一开关管M1的第二端和降压单元30连接。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续流单元40包括第二开关管M2。其中,第二开关管M2的控制端与控制单元10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第二开关管M2的第一端用于与第一电源VCC1连接,第二开关管M2的第二端与降压单元30连接。在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开关管M2的第一端与第一开关管M1的第二端连接。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M1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一开关管并联设置。第二开关管M2也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二开关管并联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的主开关单元20包括两个并联的第一开关管M1,为便于描述电路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开关管M1和第三开关管M3进行区分,同样续流开关单元40也包括并两个并联的第二开关管M2,为便于描述电路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二开关管M2和第四开关管M4进行区分。
在主开关单元20中,第一开关管M1的控制端和第三开关管M3的控制端均与控制单元10的第一驱动信号端UG连接,第一开关管M1的第一端和第三开关管M3的第一端均用于与第一电源VCC1连接,第一开关管M1的第二端和第三开关管M3的第二端均与降压单元30连接。
在续流开关单元40中,第二开关管M2的控制端和第四开关管M4的控制端均与控制单元10的第二驱动信号端BG连接,第二开关管M2的第一端与第四开关管M4的第一端均与主开关单元20的第二端和控制单元10的开关切换信号端SW连接,第二开关管M2的第二端和第四开关管M4的第二端均接地。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M1、第二开关管M2、第三开关管M3、第四开关管M4可以是MOS管,例如,可以是NMOS管。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中降压单元30包括电感L1,电感L1的第一端与主开关单元20的第二端连接,电感L1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负载RN。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可以是Buck(降压)电路,利用电感L1和第一开关管M1、第二开关管M2、第三开关管M3、第四开关管M4实现将第一电源VCC1输入的电压进行降压处理,然后输出给负载。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降压单元中,除了电感L1外,本申请还可以设置滤波电容C2,滤波电容的C2的第一端与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用于向负载RN供电,滤波电容的C2的第二端接地。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还可以包括限流子单元70,其中,限流子单元70的第一端与控制单元10的第一驱动信号端UG连接。限流子单元70用于接收第一驱动信号,并对第一驱动信号进行限流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限流子单元70是为防止避免电路过流造成电路损坏。
在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还可以包括抗干扰子单元80,其中,抗干扰子单元80的第一端与限流子单元70的第二端连接,抗干扰子单元80的第二端与主开关单元20的控制端连接。抗干扰子单元80用于对第一驱动信号进行抗干扰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抗干扰子单元80是为了避免电路中的干扰信号影响主开关单元20和续流开关单元40的开启与关闭。
继续参见图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压变换电路,适用于储能电路或供电电路中,该电压变换电路接收供电设备提供的供电电压,经过电压变换电路对负载RN进行供电控制。
该电压变换电路可以由控制单元10、主开关单元20、续流开关单元40、降压单元30、调整单元50、限流子单元70和抗干扰子单元80组成,控制单元10可以包括第一驱动信号端UG、第二驱动信号端BG、自举控制端BST、电压输出端VCC和开关切换信号端SW,调整单元50可以包括:调整子单元501和自举子单元502。
其中,控制单元10可以是电池管理芯片;主开关单元20可以包括:第一MOS管M1和第二MOS管M2;续流开关单元40可以包括第三MOS管M3和第四MOS管M4;降压单元30包括第一电感L1,调整子单元501包括第一电阻R1,自举子单元502包括:自举电容C1和自举二极管D1;限流子单元70包括: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抗干扰子单元80包括: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
具体的,供电设备的供电电压通过控制单元10的VIN端口输入,其中VIN端口与第一MOS管M1的漏极、第三MOS管M3的漏极连接,控制单元10的电压输出端VCC与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自举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自举二极管D1的阴极与自举电压容C1的第一端连接,自举电容C1的第二端与开关切换信号端SW连接。
控制单元10的第一驱动信号端UG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第一MOS管M1的栅极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第一MOS管M1的源极端、开关切换信号端SW、第二MOS管M2的漏极、第四MOS管M4的漏极,第二MOS管M2的源极、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负载RN的第一端连接,负载RN的第二端接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三MOS管M3的栅极连接。
控制单元10的第二驱动信号端BG与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第二MOS管M2的栅极端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二MOS管M2的源极端、第四MOS管M4的源极、负载RN的第二端接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第四MOS管M4的栅极端连接。
控制单元10的自举控制端BST与自举电容C1的第一端、自举二极管的第二端连接。控制单元10的开关切换信号端SW与自举电容C1的第二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第一MOS管M1的源极端、第二MOS管M2的漏极端、第三MOS管M3的源级端、第四MOS管M4的漏极端、第一电管的第一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在控制单元10的电压输出端VCC对应的第一支路上串联一个第一电阻R1,而第一电阻R1还与自举二极管D1串联。其中,自举电容C1的作用是保证第一MOS管M1和第三MOS管M3能够正常开启,在第一MOS管M1和第三MOS管M3开启的情况下,电压变换电路中会产生续流电流。而该支路串联一个自举电容C1连接到控制单元10的开关切换信号端SW的对应的支路上。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电阻R1可以降低来自自举电容C1的充电峰值电流,使其在第二MOS管M2和第四MOS管M4在开通时,其导通压降也降低;其开关切换信号端SW对地的电压降低,电压差始终是负值,使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续流开关单元40的第二端的电压,以避免干扰误触发而关闭第二MOS管M2和第四MOS管M4,导致丢波的现象。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1所示,图11是本申请可选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压变换电路1。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可以是具有电能输出功能的设备,例如可以是储能设备、电源设备和发电设备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供电设备2和电压变换电路1。其中,供电设备可以是具有电能输出功能的设备中的电源,例如可以是交流电源或直流电源。电压变换电路1可以是如上所提到的电压变换电路1。以储能设备为例,供电设备可以是储能设备中的电池包,可以利用储能设备为外部的负载供电。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电压变换电路1、供电设备2和用电设备3。其中,供电设备2与电压变换电路1连接,供电变换电路1与用电设备3连接,电压变换电路1用于对用电设备3进行充放电控制。其中,供电设备2可以是具有电能输出功能的设备中的电源。电压变换电路1可以是如上所提到的电压变换电路1。用电设备3可以是电子设备中需要电能进行工作的各种负载。以储能设备为例,供电设备可以是储能设备中的电池包,用电设备3可以是储能设备中需要消耗电能的元件,例如包括救急灯,显示屏等。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电子设备中设置电压变换电路1,可以防止续流开关单元误关闭而造成的丢波现象,提高电压变换电路控制设备的准确性。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电路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电路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电路,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电路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电路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电路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主开关单元、续流开关单元、降压单元和调整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包括用于输出第一驱动信号的第一驱动信号端,用于输出第二驱动信号的第二驱动信号端,用于输出调整电压给所述调整单元的电压输出端以及用于进行开关切换的开关切换信号端;
所述主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第一电源,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降压单元的第一端相连接;所述降压单元的第二端作为所述电压变换电路的输出端;
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二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还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开关切换信号端连接,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接地;
所述调整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电压输出端,所述调整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主开关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导通或断开,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用于根据第二驱动信号进行导通或断开,其中,所述主开关单元与所述续流开关单元不同时导通;所述调整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的调整电压,输出抑制电压至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以使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的电压小于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单元包括:自举子单元和调整子单元;
所述调整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调整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自举子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自举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开关切换信号端、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所述续流开关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降压单元连接;
所述调整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控制单元的电压输出端输出的调整电压,输出储能电压至所述自举子单元;
所述自举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储能电压进行电能储存,并用于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端共同控制所述主开关单元导通或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举子单元包括:
自举二极管和自举电容;
所述自举二极管的阳极端作为自举子单元的第一端,所述自举二极管的阴极端与所述自举电容的第一端,所述自举电容的第二端作为自举子单元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包括自举控制端,所述自举控制端连接所述自举二极管的阴极端和所述自举电容的第一端;
所述自举控制端用于使所述主开关单元的控制端的电压大于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的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子单元包括可调电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开关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降压单元连接;
所述续流开关单元包括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端与所述降压单元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开关管并联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开关管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开关管并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单元包括:电感,所述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感的第二端用于连接负载。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变换电路还包括限流子单元和抗干扰子单元;
所述限流子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控制单元的第一驱动信号端连接,所述限流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抗干扰子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主开关单元的控制端连接,所述抗干扰子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主开关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限流子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并对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进行限流处理,所述抗干扰子单元用于对第一驱动信号进行抗干扰处理。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压变换电路。
CN202222120353.8U 2022-08-11 2022-08-11 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8499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0353.8U CN218499017U (zh) 2022-08-11 2022-08-11 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20353.8U CN218499017U (zh) 2022-08-11 2022-08-11 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9017U true CN218499017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85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20353.8U Active CN218499017U (zh) 2022-08-11 2022-08-11 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90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01735B2 (en) Three-level converter using an auxiliary switched capacitor circuit
US10790742B1 (en) Multi-level power converter with improved transient load response
US9054596B2 (en) Device for synchronous DC-DC conversion and synchronous DC-DC converter
US8476887B2 (en) DC to DC converter with pseudo constant switching frequency
US8085013B2 (en) DC power converter and mode-switching method
EP1484664A2 (en) Architecture for switching power source to load in a battery powered system
CN110165888B (zh) 三电平Boost电路、多路输出并联系统
CN105186859B (zh) 开关变换器及对其输出端子放电的方法
EP2469693B1 (en) Power managem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rvesting discontinuous power source
TW200828747A (en) Circuit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a converter
US11682964B2 (en) Driving circuit and driving method
CN114679055A (zh) 开关电源电路及终端设备
CN218499017U (zh) 电压变换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10839348U (zh) 一种非隔离升降压变换器
JP3132614B2 (ja) Dc−dcコンバ−タ
CN117081390A (zh) 直流转换电路和直流转换装置
CN112769103B (zh) 一种用于超级电容器的暂态支撑保护系统
CN111262431B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升压控制电路和方法
CN114157129A (zh) 一种双向限流电路及其工作方法
CN109194117B (zh) 多路输出功率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83421A (zh) 一种直流升压转换装置
CN111293880A (zh) 一种直流功率变换电路
CN212517041U (zh) 一种电表拉合闸电路
CN221151211U (zh) Buck变换器和电子设备
CN216290671U (zh) 缓启动电路及供电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workshop A202, Fou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al Park, north of Songbai highway, Longteng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actory Building 401, Runheng Industrial Plant 1, Fuyuan Road, Zhanche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1st Floor, Building E, Jiehe Industrial City, Shuitian Community, Shiyan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Zhenghao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