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8208U -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8208U
CN218498208U CN202221887763.9U CN202221887763U CN218498208U CN 218498208 U CN218498208 U CN 218498208U CN 202221887763 U CN202221887763 U CN 202221887763U CN 218498208 U CN218498208 U CN 2184982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end cap
cap assembly
assembly
battery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8776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育永
郭志君
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8776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82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82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82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电池单体包括壳体、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端盖组件和电极组件。壳体相对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分别用于盖合壳体的两个开口。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从主体部面向第一端盖组件的第一端面延伸出并用于连接第一端盖组件,第二极耳从主体部面向第二端盖组件的第二端面延伸出并用于连接第二端盖组件。第一极耳凸出于第一端面的长度为L1,第二极耳凸出于第二端面的长度为L2,L2小于L1。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极耳的尺寸和第二极耳的尺寸进行差异化设计,以在满足装配要求的前提下,降低第二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Description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单体广泛用于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电动玩具汽车、电动玩具轮船、电动玩具飞机和电动工具等等。
如何提高电池单体的安全性,是电池技术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电池以及用电装置,其能提高安全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包括壳体、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端盖组件和电极组件。壳体相对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分别用于盖合壳体的两个开口。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从主体部面向第一端盖组件的第一端面延伸出并用于连接第一端盖组件,第二极耳从主体部面向第二端盖组件的第二端面延伸出并用于连接第二端盖组件。第一极耳凸出于第一端面的长度为L1,第二极耳凸出于第二端面的长度为L2,L2小于L1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极耳相对于第一极耳具有较小的长度,这样可以减小第二极耳的冗余,在电池单体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第二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减少短路隐患,提高安全性。第一极耳相对于第二极耳具有较大的凸出长度,这样可以降低第一极耳和第一端盖组件的连接难度,简化装配工艺。上述技术方案对第一极耳的长度和第二极耳的长度进行差异化设计,以在满足装配要求的前提下,降低第二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引出件,第二端盖组件包括第二电极引出件。第一极耳电连接于第一电极引出件,第二极耳电连接于第二电极引出件。第一电极引出件可将第一极耳电连接到外部电路,第二电极引出件可将第二极耳电连接到外部电路,从而实现电极组件的充放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池单体还包括隔离构件,隔离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一端面之间。隔离构件设有通道,第一极耳穿过通道并与第一电极引出件电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隔离构件可以将第一极耳的穿过通道的至少部分与主体部的第一端面绝缘隔离,从而在电池单体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第一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减少短路隐患,提高安全性。第二极耳相对于第一极耳具有较小的凸出长度,其不易插入主体部,因此,上述技术方案无需在第二端盖组件和第二端面之间设置另一个隔离构件,这样可以节省空间,提高电池单体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包括多个第一极耳层,多个第一极耳层在通道内的部分层叠设置。通道沿自身宽度方向的尺寸为W,多个第一极耳层的总厚度为T0,W和T0满足:0.5mm≤W-T0≤4mm。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W-T0的值限定在0.5mm-4mm,使多个第一极耳层在通道内处于未被夹紧的状态,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多个第一极耳层,减小第一极耳层的变形,还能够减小第一极耳层与通道的壁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第一极耳层摩擦磨损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隔离构件的最大尺寸为L3。L1、L2和L3满足:L1-L2≥0.8·L3
第二极耳可以直接与第二电极引出件相连接,其相对于第一极耳可具有较小的凸出长度。第一极耳需要穿过通道后再与第一电极引出件连接,在装配第一电极引出件和第一极耳时,第一电极引出件与第一端面之间的距离会受到隔离构件的限制。上述技术方案使L1-L2≥0.8·L3,以保证第一极耳的伸出隔离构件的尺寸,使第一电极引出件与第一极耳之间的连接面积满足要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L1、L2和L3满足:L1-L2≥L3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第一极耳伸出隔离构件足够的尺寸,以减小第一电极引出件与第一极耳之间的连接面积和第二电极引出件与第二极耳之间的连接面积的差异,提高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过流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一绝缘件,第一端盖连接于壳体,第一绝缘件设置于第一端盖的面向主体部的一侧,第一电极引出件设于第一端盖。在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隔离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面和第一绝缘件之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绝缘件可以用于将第一端盖与电极组件绝缘隔离,以降低短路风险。第一绝缘件和第一端面可以从两侧对隔离构件进行限位,以在电池单体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隔离构件晃动的幅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构件背离第一端面的一侧设有容纳凹部,通道贯通容纳凹部的底壁,第一极耳穿过通道的部分容纳于容纳凹部。第一绝缘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凹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绝缘件的容纳于容纳凹部的部分可以对隔离构件进行限位,从而限制隔离构件在垂直于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上的移动。容纳凹部的底壁可以将第一极耳的一部分与第一端面隔开,以降低第一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
第一极耳容纳于容纳凹部的部分弯折设置于第一电极引出件与容纳凹部的底壁之间。第一极耳包括M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极耳层,M为大于1的正整数,各第一极耳层的厚度为T1。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一电极引出件与容纳凹部的底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h1,h1>2M·T1
上述技术方案使h1>2M·T1,以在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为第一极耳的弯折提供空间,减小弯折后的第一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绝缘件通过隔离构件抵压第一端面。
第一绝缘件通过隔离构件限制主体部的移动,进而在电池单体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主体部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晃动的幅度,减少活性物质的脱落,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构件包括第一隔离件和连接于第一隔离件的第二隔离件,第一隔离件和第二隔离件之间形成通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离件和第二隔离件可以对第一极耳进行限位,以在电池单体受到外部冲击时,减小第一极耳的晃动和变形。第一隔离件和第二隔离件独立成型并连接,可以使隔离构件与电极组件的装配方式更为灵活。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二端盖和第二绝缘件,第二端盖连接于壳体,第二电极引出件设于第二端盖。第二绝缘件设置于第二端盖的面向主体部的一侧,第二绝缘件直接抵压第二端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绝缘件可以用于将第二端盖与电极组件绝缘隔离,以降低短路风险。第二绝缘件可在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限制主体部的移动,进而在电池单体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主体部沿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晃动的幅度,减少活性物质的脱落,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极耳弯折设置于第二电极引出件与第二端面之间。第二极耳包括N个层叠设置的第二极耳层,N为大于1的正整数,各第二极耳层的厚度为T2。沿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第二电极引出件与第二端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h,h>2N·T2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为第二极耳的弯折提供空间,减小弯折后的第二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的熔点低于第二极耳的熔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相较于第二极耳,第一极耳的过电流路径更长,第一极耳的产热更多,且第一极耳的熔点更低,因此,当电池单体发生短路时,第一极耳更易熔断,以及时切断电路并降低安全风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极耳为正极极耳,第二极耳为负极极耳。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多个第一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单体。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第二方面任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池,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从主体部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延伸,第一极耳凸出于第一端面的长度为L1,第二极耳凸出于第二端面的长度为L2,L2小于L1;提供第一端盖组件;提供第二端盖组件;提供壳体,壳体相对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组装电极组件、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端盖组件和壳体。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分别盖合壳体的两个开口,第一端面面向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端面面向第二端盖组件,第一极耳连接第一端盖组件,第二极耳连接第二端盖组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组装电极组件、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端盖组件和壳体的步骤包括:步骤(S11)、连接第二极耳和第二端盖组件;步骤(S12)、经由壳体的一个开口将电极组件伸入壳体,并使第一极耳经由壳体的另一个开口伸出;步骤(S13)、连接第二端盖组件和壳体,以使第二端盖组件盖合一个开口;步骤(S14)、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一端盖组件;步骤(S15)、连接第一端盖组件和壳体,以使第一端盖组件盖合另一个开口。步骤(S11)至步骤(S15)依次执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S11在步骤S12之前执行,第二极耳和第二端盖组件的连接过程不会受到壳体的干涉,这样可以降低对第二极耳的长度L2的要求,减小第二极耳的冗余,从而在电池单体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第二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减少短路隐患,提高安全性。步骤S14需要在步骤S13之后执行,第一极耳和第一端盖组件的连接过程会受到壳体的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极耳具有较大的长度L1,其能够伸出壳体并与第一端盖组件连接,从而降低第一极耳和第一端盖组件的连接难度,简化装配工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组装电极组件、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端盖组件和壳体的步骤包括:步骤(S21)、将电极组件放入壳体,并使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经由壳体的两个开口伸出;步骤(S22)、连接第二极耳和第二端盖组件;步骤(S23)、连接第二端盖组件和壳体,以使第二端盖组件盖合壳体的一个开口;步骤(S24)、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一端盖组件;步骤(S25)、连接第一端盖组件和壳体,以使第一端盖组件盖合壳体的另一个开口。步骤(S21)至步骤(S25)依次执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电池单体在圆框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电池单体在圆框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3所示的隔离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和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在制造过程中的示意图。
在附图中,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出现的“多个”指的是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本申请中术语“平行”不仅包括绝对平行的情况,也包括了工程上常规认知的大致平行的情况;同时,“垂直”也不仅包括绝对垂直的情况,还包括工程上常规认知的大致垂直的情况。
本申请中,电池单体可以包括锂离子电池单体、锂硫电池单体、钠锂离子电池单体、钠离子电池单体或镁离子电池单体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更高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电池一般可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
电池单体包括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电池单体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正极集流体包括正极集流部和正极极耳,正极集流部涂覆有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极耳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锂或锰酸锂等。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负极集流体包括负极集流部和负极极耳,负极集流部涂覆有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极耳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或硅等。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PE(polyethylene,聚乙烯)等。
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延伸出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主体部为电极组件的电生成部,其内部的活性物质用于与电解液等发生电化学反应,以产生充放电过程。第一极耳的极性和第二极耳极性相反,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用于与外部电连接,以实现电极组件的充放电。
电池单体还包括外壳,外壳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在相关技术中,外壳包括壳体、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壳体相对的两端均设有开口,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分别用于盖合壳体的两个开口。
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连接到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可用于将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连接到外电路,以实现电极组件的充放电。
电极组件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通常采用等长度设计。为了便于实现第一极耳和第一端盖组件的连接以及第二极耳和第二端盖组件的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通常都具有较大的长度;当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连接到壳体后,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可能会出现冗余。在电池单体受到外部冲击时,第一极耳冗余的部分和第二极耳冗余的部分可能会插入到主体部,从而引发正负极导通的风险,造成安全隐患。
发明人尝试同时减小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长度,以减少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冗余,降低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但是,发明人发现,同时减小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的长度之后,将会增大第一极耳和第一端盖组件的连接难度以及第二极耳和第二端盖组件的连接难度,造成装配困难,影响电池单体的生产效率和良率。
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其对第一极耳的长度和第二极耳的长度进行差异化设计,以在满足装配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极耳插入主体部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技术方案适用于使用电池的用电装置。
用电装置可以是车辆、手机、便携式设备、笔记本电脑、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车辆可以是燃油汽车、燃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可以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或增程式汽车等;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汽车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用电装置不做特殊限制。
以下实施例为了方便说明,以用电装置为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车辆1的内部设置有电池2,电池2可以设置在车辆1的底部或头部或尾部。电池2可以用于车辆1的供电,例如,电池2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
车辆1还可以包括控制器3和马达4,控制器3用来控制电池2为马达4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池2不仅仅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的驱动电源,代替或部分地代替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提供驱动动力。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爆炸示意图。
如图2所示,电池2包括箱体5和电池单体6,电池单体6容纳于箱体5内。
箱体5用于容纳电池单体6,箱体5可以是多种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5可以包括第一箱体部5a和第二箱体部5b,第一箱体部5a与第二箱体部5b相互盖合,第一箱体部5a和第二箱体部5b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纳电池单体6的容纳空间5c。第二箱体部5b可以是一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部5a为板状结构,第一箱体部5a盖合于第二箱体部5b的开口侧,以形成具有容纳空间5c的箱体5;第一箱体部5a和第二箱体部5b也均可以是一侧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箱体部5a的开口侧盖合于第二箱体部5b的开口侧,以形成具有容纳空间5c的箱体5。当然,第一箱体部5a和第二箱体部5b可以是多种形状,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
为提高第一箱体部5a与第二箱体部5b连接后的密封性,第一箱体部5a与第二箱体部5b之间也可以设置密封件,比如,密封胶、密封圈等。
假设第一箱体部5a盖合于第二箱体部5b的顶部,第一箱体部5a亦可称之为上箱盖,第二箱体部5b亦可称之为下箱体。
在电池2中,电池单体6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若电池单体6为多个,多个电池单体6之间可串联或并联或混联,混联是指多个电池单体6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多个电池单体6之间可直接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在一起,再将多个电池单体6构成的整体容纳于箱体5内;当然,也可以是多个电池单体6先串联或并联或混联组成电池模块,多个电池模块再串联或并联或混联形成一个整体,并容纳于箱体5内。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爆炸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6包括电极组件10、壳体20、第一端盖组件30以及第二端盖组件40。壳体20相对的两端均设有开口21。第一端盖组件30和第二端盖组件40分别用于盖合壳体20的两个开口21。电极组件10包括主体部11、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第一极耳12从主体部11面向第一端盖组件30的第一端面111延伸出并用于连接第一端盖组件30,第二极耳13从主体部11面向第二端盖组件40的第二端面112延伸出并用于连接第二端盖组件40。第一极耳12凸出于第一端面111的长度为L1,第二极耳13凸出于第二端面的长度112为L2,L2小于L1
壳体20为空心结构。壳体20的形状可根据电极组件10的具体形状来确定。比如,若电极组件10为长方体结构,则可选用长方体壳体;若电极组件10为圆柱结构,则可选用圆柱壳体。
壳体20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比如,壳体2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或塑料。可选地,壳体20的材质可以是铜、铁、铝、钢、铝合金等。
第一端盖组件30和第二端盖组件40用于封闭壳体20的两个开口21,以与壳体20形成用于容纳电极组件10和电解液的容纳腔。
第一端盖组件30和第二端盖组件40还可用于将电极组件10与电池单体6外部的电路电连接,以实现电极组件10的充放电。具体地,第一端盖组件30可将第一极耳12电连接到外部电路,第二端盖组件40可将第二极耳13电连接到外部电路。
电极组件10包括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示例性地,电极组件10通过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中的嵌入/脱出时的氧化和还原反应来产生电能。
可选地,电极组件10还包括隔离膜,隔离膜用于将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绝缘隔离。
电极组件10可以是卷绕式电极组件、叠片式电极组件或其它类型的电极组件。示例性地,电极组件10为叠片式电极组件,其包括多个正极极片和多个负极极片,多个正极极片和多个负极极片交替堆叠。
示例性地,主体部11可以包括正极极片的涂覆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负极极片的涂覆有活性物质层的部分和隔离膜。活性物质层中的活性物质用于与电解液等发生电化学反应,以产生充放电过程。
主体部11在相反的两端具有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第一端面111面向第一端盖组件30,第二端面112面向第二端盖组件40。第一端面111是主体部11的靠近第一端盖组件30的端面,第一端面111可以是极片的靠近第一端盖组件30的边缘形成的面,也可以是隔离膜靠近第一端盖组件30的边缘形成的面。可选地,隔离膜靠近第一端盖组件30的边缘形成第一端面111。第二端面112是主体部11的靠近第二端盖组件40的端面,第二端面112可以是极片的靠近第二端盖组件40的边缘形成的面,也可以是隔离膜靠近第二端盖组件40的边缘形成面。示例性地,隔离膜靠近第二端盖组件40的边缘形成第二端面112。
示例性地,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均大体为平面。可选地,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大体平行设置。
第一极耳12的极性和第二极耳13的极性相反,换言之,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中的一者为正极极耳,另一者为负极极耳。
第一极耳12从第一端面111延伸出。第一极耳12具有靠近第一端面111的第一根部和远离第一端面111的第一端部12a。示例性地,将第一极耳12整体展平后,在垂直于第一端面111的方向上,第一极耳12的第一端部12a与第一端面111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为L1。换言之,在断开第一极耳12与第一端盖组件30之间的连接后,在垂直于第一端面111的方向上,第一端部12a与第一端面111之间能够达到的最大距离可为L1
第二极耳13从第二端面112延伸出。第二极耳13具有靠近第二端面112的第二根部和远离第二端面112的第二端部13a。示例性地,将第二极耳13整体展平后,在垂直于第二端面112的方向上,第二极耳13的第二端部13a与第二端面112之间的最大距离可为L2。换言之,在断开第二极耳13和第二端盖组件40之间的连接后,在垂直于第二端面112的方向上,第二端部13a与第二端面112之间能够达到的最大距离可为L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极耳13相对于第一极耳12具有较小的凸出长度,这样可以减小第二极耳13的冗余,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第二极耳13插入主体部11的风险,减少短路隐患,提高安全性。第一极耳12相对于第二极耳13具有较大的凸出长度,这样可以降低第一极耳12和第一端盖组件30的连接难度,简化装配工艺。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极耳12的长度和第二极耳13的长度进行差异化设计,以在满足装配要求的前提下,降低第二极耳13插入主体部11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0被配置为在第二极耳13和第二端盖组件40连接之后再安装到壳体20内。第二极耳13和第二端盖组件40的连接过程不会受到壳体20的干涉,这样可以降低对第二极耳13的长度L2的要求,减小第二极耳13的冗余,从而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第二极耳13插入主体部11的风险,减少短路隐患,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30包括第一电极引出件31,第二端盖组件40包括第二电极引出件41。第一极耳12电连接于第一电极引出件31,第二极耳13电连接于第二电极引出件41。
第一电极引出件31可将第一极耳12电连接到外部电路,第二电极引出件41可将第二极耳13电连接到外部电路,从而实现电极组件10的充放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焊接于第一电极引出件3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极耳13焊接于第二电极引出件4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30还包括第一端盖32,第一端盖32用于盖合壳体20的一个开口21。
第一端盖32的形状可以与壳体20的形状相适应以配合壳体20。可选地,第一端盖32可以由具有一定硬度和强度的材质(如铝合金)制成,这样,第一端盖32在受挤压碰撞时就不易发生形变,使电池单体6能够具备更高的结构强度,安全性能也可以有所提高。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电极引出件31和第一端盖32可以是独立的部件,第一电极引出件31可以安装于第一端盖32。在一些可替代的示例中,也可以将第一电极引出件31和第一端盖32一体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32焊接于壳体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盖组件40还包括第二端盖42,第二端盖42用于盖合壳体20的一个开口21。
在一些示例中,第二电极引出件41和第二端盖42可以是独立的部件,第二电极引出件41可以安装于第二端盖42。在一些可替代的示例中,也可以将第二电极引出件41和第二端盖42一体成型。
在一些所述中,第二端盖42焊接于壳体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包括多个第一极耳层121,多个第一极耳层121层叠设置。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极耳层121,可以增大第一极耳12的过流能力,减少第一极耳12的产热,降低第一极耳12熔断的风险。
示例性地,第一极耳层121为金属箔材,其表面未涂覆活性物质层。可选地,第一极耳层可为铝箔、钢箔、镍箔或铜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设有第一熔接区12b。在第一熔接区12b,多个第一极耳层121连接。示例性地,可通过超声波焊接将多个第一极耳层121焊接以形成第一熔接区12b。通过设置第一熔接区12b,可以将多个第一极耳层121收拢并连接,进而降低多个第一极耳层121在后续的装配工序中错位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熔接区12b的至少部分用于与第一电极引出件31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极耳层121远离第一端面111的端部齐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极耳13包括多个第二极耳层131,多个第二极耳层131层叠设置。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极耳层131,可以增大第二极耳13的过流能力,减少第二极耳13的产热,降低第二极耳13熔断的风险。
示例性地,第二极耳层131为金属箔材,其表面未涂覆活性物质层。可选地,第二极耳层可为铝箔、钢箔、镍箔或铜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极耳13设有第二熔接区13b。在第二熔接区13b,多个第二极耳层131连接。示例性地,可通过超声波焊接将多个第二极耳层131焊接以形成第二熔接区13b。通过设置第二熔接区13b,可以将多个第二极耳层131收拢并连接,进而降低多个第二极耳层131在后续的装配工序中错位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极耳层131远离第二端面112的端部齐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熔接区13b的至少部分用于与第二电极引出件41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的熔点低于第二极耳13的熔点。
相较于第二极耳13,第一极耳12的过电流路径更长,第一极耳12的产热更多,且第一极耳12的熔点更低,因此,当电池单体6发生短路时,第一极耳12更易熔断,以及时切断电路并降低安全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的材质包括铝,第二极耳13的材质包括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为正极极耳,第二极耳13为负极极耳。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剖视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电池单体在圆框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图5所示的电池单体在圆框B处的放大示意图;图8为图3所示的隔离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请一并参照图3至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单体6还包括隔离构件50,隔离构件5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盖组件30和第一端面111之间。隔离构件50设有通道50a,第一极耳12穿过通道50a并与第一电极引出件31电连接。
隔离构件50可以整体位于第一端盖组件30和第一端面111之间,也可仅部分位于第一端盖组件30和第一端面111之间。
隔离构件50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分体式结构。示例性地,隔离构件50可由多个独立成型的零件连接而成。
通道50a可用于将隔离构件50与第一端面111之间的空间连通于隔离构件50与第一电极引出件31之间的空间,以使第一极耳12能够连接于第一电极引出件31。
第一极耳12容纳于通道50a的部分与通道50a可以是过盈配合、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
隔离构件50可以将第一极耳12的穿过通道50a的至少部分与主体部11的第一端面111绝缘隔离,从而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第一极耳12插入主体部11的风险,减少短路隐患,提高安全性。第二极耳13相对于第一极耳12具有较小的凸出长度,其不易插入主体部11,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无需在第二端盖组件40和第二端面112之间设置另一个隔离构件,这样可以节省空间,提高电池单体6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包括多个第一极耳层121,多个第一极耳层121在通道50a内的部分层叠设置。通道50a沿自身宽度方向的尺寸为W,多个第一极耳层121的总厚度为T0,W和T0满足:W>T0
示例性地,各第一极耳层121的厚度为T1,第一极耳层121的数量为M,M为大于1的正整数。T0=T1×M。
通道50a的宽度方向大体平行于位于通道50a内的多个第一极耳层121的层叠方向。
如果W≤T0,那么通道50a的壁会夹持多个第一极耳层121,当主体部11因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而晃动时,第一极耳层121的位于通道50a内的部分难以通过变形来释放应力,这会造成第一极耳层121应力集中,引发第一极耳层121开裂的风险。本申请实施例使W>T0,以为通道50a内的第一极耳层121提供活动空间,减小应力集中,降低第一极耳层121开裂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W和T0满足:0.5mm≤W-T0≤4mm。
W-T0的值越小,第一极耳层121在通道50a内的活动空间越小。如果W-T0过小,那么当主体部11因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而晃动时,第一极耳层121容易与通道50a的壁摩擦,引发第一极耳层121磨损的风险。鉴于此,发明人使W-T0的值大于或等于0.5mm,以降低第一极耳层121摩擦磨损的风险,保证第一极耳12的过流能力。
如果W-T0的值过大,那么通道50a的壁难以有效地束缚第一极耳层121,第一极耳层121容易过度变形,引发第一极耳层121倒插到主体部11的风险。鉴于此,发明人使W-T0的值小于或等于4mm,以有效地束缚多个第一极耳层121。
综上所述,通过将W-T0的值限定在0.5mm-4mm,使多个第一极耳层121在通道50a内处于未被夹紧的状态,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多个第一极耳层121,减小第一极耳层121的变形,还能够减小第一极耳层121与通道50a的壁之间的摩擦力,降低第一极耳层121摩擦磨损的风险。
可选地,W-T0的值为0.5mm、1mm、1.5mm、2mm、2.5mm、3mm、3.5mm或4mm。
在一些实施例中,W和T0满足:1mm≤W-T0≤3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装配电池单体6的过程中,可先将第一极耳12从通道50a内穿过,再连接第一极耳12和第一电极引出件31。在可替代地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将第一极耳12和第一电极引出件31连接,再安装隔离构件50。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隔离构件50的最大尺寸为L3。L1、L2和L3满足:L1-L2≥0.8·L3
第二极耳13可以直接与第二电极引出件41相连接,其相对于第一极耳12可具有较小的凸出长度。第一极耳12需要穿过通道50a后再与第一电极引出件31连接,在装配第一电极引出件31和第一极耳12时,第一电极引出件31与第一端面111之间的距离会受到隔离构件50的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使L1-L2≥0.8·L3,以保证第一极耳12的伸出隔离构件50的尺寸,使第一电极引出件31与第一极耳12之间的连接面积满足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L1、L2和L3满足:L1-L2≥L3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使第一极耳12伸出隔离构件50足够的尺寸,以减小第一电极引出件31与第一极耳12之间的连接面积和第二电极引出件41与第二极耳13之间的连接面积的差异,提高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过流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L3的值为3mm-20mm。可选地,L3的值为8mm-12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的两端设有开口21。示例性地,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垂直于第一端面111和第二端面112。示例性地,隔离构件50位于第一端面111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组件30还包括第一端盖32和第一绝缘件33,第一端盖32连接于壳体20,第一绝缘件33设置于第一端盖32的面向主体部11的一侧,第一电极引出件31设于第一端盖32。在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上,隔离构件5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面111和第一绝缘件33之间。
第一绝缘件33可以与隔离构件50固定连接,也可以与隔离构件50不固定。
第一绝缘件33可以用于将第一端盖32与电极组件10绝缘隔离,以降低短路风险。
第一绝缘件33和第一端面111可以从两侧对隔离构件50进行限位,以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隔离构件50晃动的幅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33的材质为塑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33设置于第一端盖32的内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上,隔离构件50的至少部分夹持于第一绝缘件33和主体部11的第一端面111之间。
第一绝缘件33和主体部11的第一端面111从两侧夹持隔离构件50的至少部分,以在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上限制隔离构件50的移动,进而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隔离构件50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晃动的幅度,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构件50背离第一端面111的一侧设有容纳凹部51,通道50a贯通容纳凹部51的底壁511,第一极耳12穿过通道50a的部分容纳于容纳凹部51。第一绝缘件33的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纳凹部51。
第一绝缘件33的容纳于容纳凹部51的部分可以对隔离构件50进行限位,从而限制隔离构件50在垂直于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的方向上的移动。容纳凹部51的底壁511可以将第一极耳12的一部分与第一端面111隔开,以降低第一极耳12插入主体部11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凹部51的侧壁512设有台阶面512a,第一绝缘件33容纳于容纳凹部51的部分抵压于台阶面512a。第一绝缘件33抵压于台阶面512a,以限制隔离构件50在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上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台阶面512a平行于第一端面1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凹部51的侧壁512设有与台阶面512a相邻的限位面512b,限位面512b环绕在第一绝缘件33的外侧并与第一绝缘件33贴合。
第一绝缘件33与第一端面111夹持隔离构件50,以实现隔离构件50在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上的固定;第一绝缘件33与隔离构件50的限位面512b贴合,以实现隔离构件50在垂直于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的方向上的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33容纳于容纳凹部51的部分与隔离构件50卡接,进而实现隔离构件50的固定。在一些替代地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第一绝缘件33容纳于容纳凹部51的部分与隔离构件50熔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极耳12容纳于容纳凹部51的部分弯折设置于第一电极引出件31与容纳凹部51的底壁511之间。第一极耳12包括M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极耳层121,M为大于1的正整数,各第一极耳层121的厚度为T1。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第一电极引出件31与容纳凹部的底壁511之间的最小间距为h1,h1>2M·T1
本申请实施例使h1>2M·T1,以在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上为第一极耳12的弯折提供空间,减小弯折后的第一极耳12插入主体部11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件33通过隔离构件50抵压第一端面111。
第一绝缘件33通过隔离构件50限制主体部11的移动,进而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主体部11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晃动的幅度,减少活性物质的脱落,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构件50包括第一隔离件52和连接于第一隔离件52的第二隔离件53,第一隔离件52和第二隔离件53之间形成通道50a。
第一隔离件52和第二隔离件53可以通过卡接、熔接、粘接或其它方式连接。
第一隔离件52和第二隔离件53可以对第一极耳12进行限位,以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减小第一极耳12的晃动和变形。第一隔离件52和第二隔离件53独立成型并连接,可以使隔离构件50与电极组件10的装配方式更为灵活。
在一些示例中,可以先组装出隔离构件50,再将第一极耳12从隔离构件50的通道50a中穿过,然后再连接第一极耳12和第一电极引出件31。在另一些示例中,可以先连接第一极耳12和第一电极引出件31,然后再从第一极耳12的两侧安装第一隔离件52和第二隔离件53,以将组装出的隔离构件50安装在第一极耳12上。
示例性地,第一隔离件52设有卡接凸起521,第二隔离件53设有与卡接凸起521配合的卡接孔,卡接凸起521插入卡接孔,以使第一隔离件52与第二隔离件53卡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离构件50为一体成型结构。将隔离构件50设置为一体成型,可以使隔离构件50具有较高的整体强度,并可省去隔离构件50的组装工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盖组件40还包括第二端盖42和第二绝缘件43,第二端盖42连接于壳体20,第二电极引出件41设于第二端盖42。第二绝缘件43设置于第二端盖42的面向主体部11的一侧,第二绝缘件43直接抵压第二端面112。
第二绝缘件43可以用于将第二端盖42与电极组件10绝缘隔离,以降低短路风险。第二绝缘件43可在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限制主体部11的移动,进而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主体部11沿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晃动的幅度,减少活性物质的脱落,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平行于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件43和隔离构件50可以从两侧对主体部11进行限位,以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主体部11晃动的幅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构件50和第二绝缘件43从两侧夹持主体部11,以在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上限制主体部11的移动,进而在电池单体6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主体部11沿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X晃动的幅度,减少活性物质的脱落,提高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件43面向主体部11的一侧设有绝缘凸起431,绝缘凸起431抵压于第二端面1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极耳13弯折设置于第二电极引出件41与第二端面112之间;第二极耳13包括N个层叠设置的第二极耳层131,N为大于1的正整数,各第二极耳层131的厚度为T2。在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第二电极引出件41与第二端面112之间的最小间距为h,h>2N·T2
本申请实施例使h>2N·T2,以在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为第二极耳13的弯折提供空间,减小弯折后的第二极耳13插入主体部11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第二极耳13包括第一段132、第二段133和弯折段134,第一段132连接于第二端盖组件40,第二段133位于第一段132面向主体部11的一侧并连接于主体部11,弯折段134相对于第一段132弯折设置并用于连接第一段132和第二段133。
第一段132可平行于第二段133。可替代地,第一段132和第二段133之间也可形成大于0°的夹角。
第一段132的厚度T3等于N·T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段132大体平行于第二端面112。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多个以上任一实施例的电池单体。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装置,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的电池,电池用于为用电装置提供电能。用电装置可以是前述任一应用电池单体的设备或系统。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至图7,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单体6,其包括电极组件10、壳体20、第一端盖组件30、第二端盖组件40以及隔离构件50。壳体20相对的两端均设有开口21。第一端盖组件30包括第一端盖32和设置于第一端盖32的第一电极引出件31,第二端盖组件40包括第二端盖42和设置于第二端盖42的第二电极引出件41,第一端盖32和第二端盖42分别用于盖合壳体20的两个开口21。
电极组件10包括主体部11、第一极耳12和第二极耳13,第一极耳12从主体部11面向第一端盖组件30的第一端面111延伸出并用于连接第一电极引出件31,第二极耳13从主体部11面向第二端盖组件40的第二端面112延伸出并用于连接第二电极引出件41。第一极耳12凸出于第一端面111的长度为L1,第二极耳13凸出于第二端面112的长度为L2,L2小于L1
隔离构件5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端盖组件30和第一端面111之间。隔离构件50设有通道50a,第一极耳12穿过通道50a并与第一电极引出件31电连接。
图9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步骤S100、提供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从主体部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延伸,第一极耳凸出于第一端面的长度为L1,第二极耳凸出于第二端面的长度为L2,L2小于L1
步骤S200、提供第一端盖组件;
步骤S300、提供第二端盖组件;
步骤S400、提供壳体,壳体相对的两端均设有开口;
步骤S500、组装电极组件、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端盖组件和壳体,其中,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分别盖合壳体的两个开口,第一端面面向第一端盖组件,第二端面面向第二端盖组件,第一极耳连接第一端盖组件,第二极耳连接第二端盖组件。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制造出的电池单体的相关结构,可参见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
在基于上述的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组装电池单体时,不必按照上述步骤依次进行,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例如,步骤S200、S300、S400的执行不分先后,也可以同时进行。例如,步骤S200、S300和S400可以根据步骤S500的组装顺序执行。
图10和图1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体在制造过程中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步骤S500包括:
步骤S11:连接第二极耳13和第二端盖组件40;
步骤S12:经由壳体20的一个开口21将电极组件10伸入壳体20,并使第一极耳12经由壳体20的另一个开口21伸出;
步骤S13:连接第二端盖组件40和壳体20,以使第二端盖组件40盖合一个开口21;
步骤S14:连接第一极耳12和第一端盖组件30;
步骤S15:连接第一端盖组件30和壳体20,以使第一端盖组件30盖合另一个开口21;
其中,步骤S11至步骤S15依次执行。
步骤S100、S200、S300和S400可以根据步骤S11至步骤S15的顺序执行。在一些示例中,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可依次执行步骤S100、S300、S11、S400、S12、S13、S200、S14和S15。在另一些示例中,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可依次执行步骤S100、S200、S300、S400、S11、S12、S13、S14和S15。在又一些示例中,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可依次执行步骤S100、S300、S400、S11、S12、S13、S200、S14和S15。当然,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也可以按照其它的顺序执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步骤S11在步骤S12之前执行,第二极耳13和第二端盖组件40的连接过程不会受到壳体20的干涉,这样可以降低对第二极耳13的长度L2的要求,减小第二极耳13的冗余,从而在电池单体受到外部冲击时降低第二极耳13插入主体部11的风险,减少短路隐患,提高安全性。
步骤S14需要在步骤S13之后执行,第一极耳12和第一端盖组件30的连接过程会受到壳体20的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极耳12具有较大的长度L1,其能够伸出壳体20并与第一端盖组件30连接,从而降低第一极耳12和第一端盖组件30的连接难度,简化装配工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500包括:
步骤S21、将电极组件放入壳体,并使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分别经由壳体的两个开口伸出;
步骤S22、连接第二极耳和第二端盖组件;
步骤S23、连接第二端盖组件和壳体,以使第二端盖组件盖合壳体的一个开口;
步骤S24、连接第一极耳和第一端盖组件;
步骤S25、连接第一端盖组件和壳体,以使第一端盖组件盖合壳体的另一个开口;
其中,步骤S21至步骤S25依次执行。
在一些示例中,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可依次执行步骤S100、S400、S21、S300、S22、S23、S200、S24和S25。在另一些示例中,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可依次执行步骤S100、S200、S300、S400、S21、S22、S23、S24和S25。当然,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也可以按照其它的顺序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相对的两端均设有开口;
第一端盖组件和第二端盖组件,分别用于盖合所述壳体的两个所述开口;以及
电极组件,包括主体部、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从所述主体部面向所述第一端盖组件的第一端面延伸出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一端盖组件,所述第二极耳从所述主体部面向所述第二端盖组件的第二端面延伸出并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端盖组件;
其中,所述第一极耳凸出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极耳凸出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长度为L2,L2小于L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组件包括第一电极引出件,所述第二端盖组件包括第二电极引出件;
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所述第二极耳电连接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离构件,所述隔离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端盖组件和所述第一端面之间;
所述隔离构件设有通道,所述第一极耳穿过所述通道并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包括多个第一极耳层,所述多个第一极耳层在所述通道内的部分层叠设置;
所述通道沿自身宽度方向的尺寸为W,所述多个第一极耳层的总厚度为T0,W和T0满足:0.5mm≤W-T0≤4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隔离构件的最大尺寸为L3
L1、L2和L3满足:L1-L2≥0.8·L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L1、L2和L3满足:L1-L2≥L3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一绝缘件,所述第一端盖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绝缘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端盖的面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设于所述第一端盖;
在所述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上,所述隔离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一绝缘件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构件背离所述第一端面的一侧设有容纳凹部,所述通道贯通所述容纳凹部的底壁,所述第一极耳穿过所述通道的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凹部;
所述第一绝缘件的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容纳于所述容纳凹部的部分弯折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与所述容纳凹部的底壁之间;
所述第一极耳包括M个层叠设置的第一极耳层,M为大于1的正整数,各所述第一极耳层的厚度为T1
沿所述第一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电极引出件与所述容纳凹部的底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h1,h1>2M·T1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件通过所述隔离构件抵压所述第一端面。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构件包括第一隔离件和连接于所述第一隔离件的第二隔离件,所述第一隔离件和所述第二隔离件之间形成所述通道。
12.根据权利要求2-11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盖组件还包括第二端盖和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端盖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设于所述第二端盖;
所述第二绝缘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端盖的面向所述主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二绝缘件直接抵压所述第二端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极耳弯折设置于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
所述第二极耳包括N个层叠设置的第二极耳层,N为大于1的正整数,各所述第二极耳层的厚度为T2
沿所述第二端盖组件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电极引出件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最小间距为h,h>2N·T2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的熔点低于所述第二极耳的熔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耳为正极极耳,第二极耳为负极极耳。
16.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17.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所述电池用于提供电能。
CN202221887763.9U 2022-07-21 2022-07-21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Active CN2184982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7763.9U CN218498208U (zh) 2022-07-21 2022-07-21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87763.9U CN218498208U (zh) 2022-07-21 2022-07-21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8208U true CN218498208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84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87763.9U Active CN218498208U (zh) 2022-07-21 2022-07-21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820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79005A1 (zh) * 2023-02-28 2024-09-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模组和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79005A1 (zh) * 2023-02-28 2024-09-0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模组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85587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213692281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5989141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5699445B (zh)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电池单体的制造方法和设备
CN115588822A (zh) 电池和电池组
CN216389548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8498208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EP4170781B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a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CN115603013B (zh) 隔离部件、电池组及能源装置
CN218498135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9123419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8242193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8939947U (zh) 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5036648B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US20230118437A1 (en) Battery cell,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ufacturing a battery cell,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217158410U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EP4148898A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fabricating battery cell
CN115349195B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设备
CN115172979A (zh) 电池模组、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2126547A1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4016272A1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WO2024152375A1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117199736B (zh)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768426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21861683U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