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5414U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5414U
CN218495414U CN202222196836.6U CN202222196836U CN218495414U CN 218495414 U CN218495414 U CN 218495414U CN 202222196836 U CN202222196836 U CN 202222196836U CN 218495414 U CN218495414 U CN 218495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age tank
liquid storage
heat exchanger
inlet
outle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9683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滕兆龙
代传民
孙萍
许文明
王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9683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5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5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5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通路、第二换热通路、第三换热通路、第四换热通路、第五换热通路、第一旁通管路、第二旁通管路、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储液罐。储液罐设有第一进出管和第二进出管;其中,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连通于储液罐,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五换热通路的一部分;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连通于储液罐,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五换热通路的另一部分;并且,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至储液罐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至储液罐底部的距离。这样,从换热器的冷媒流路和冷媒流量两个方面均提高了换热器的能效。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电器,可运行制冷或制热模式,以对用户的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商场等多种生活或工作环境中。不同的运行环温下及不同负荷下运行时,空调器所需的最优冷媒量是不同的。例如空调器制冷时,冷凝器换热系数较大,其内部液态冷媒含量增加。但此时蒸发器所需冷媒流量较小,即实际冷媒流量大于系统所需的冷媒流量,从而导致系统的能效损失。
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在室内外换热器之间设置冷媒储存装置,并且在冷媒储存装置的两端设置电磁阀以及毛细管控制冷媒的流量,进而起到存储冷媒的作用。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由于在冷媒储存装置的两端需要设置电磁阀以及毛细管控制冷媒流量,导致管路成本高,并且控制复杂、系统可靠性差。并且在不同工况下换热器内的冷媒循环仅是流向相反,而冷媒行程没有变化,换热器的能效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解决了冷媒存储装置的管路成本高、控制复杂、系统可靠性差及换热器能效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并且,所述第一分流元件连通于第一主管路;
第二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
第三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
第四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第三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
第五换热通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第四分流元件;并且,所述第四分流元件连通于第二主管路;
第一旁通管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
第二旁通管路,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
第一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一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流向所述第一分流元件;
第二单向阀,设置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且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流向所述第二分流元件;
储液罐,设有第一进出管和第二进出管;其中,所述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五换热通路的一部分;所述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五换热通路的另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底部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五换热通路包括:
第一管段,其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进出管的第二端;
第二管段,其一端连通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进出管的第二端。
可选地,所述储液罐和所述第二主管路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第一主管路位于所述换热器的另一侧。
可选地,所述储液罐通过固定座固定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且靠近所述换热器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储液罐内设有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储液罐内冷媒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储液罐内设有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储液罐内冷媒的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作为所述空调器的室外机。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一主管路进入所述换热器,并且冷媒从所述第一进出管流入所述储液罐,从所述第二进出管流出所述储液罐。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二主管路进入所述换热器,并且冷媒从所述第二进出管流入所述储液罐,从所述第一进出管流出所述储液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及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从第二主管路进入第二分流元件,通过换热器的可变分流设计,有效延长了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通路径和流通时长,从而降低了换热器内的压降、提升了换热器的性能。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通过换热器的可变分流设计,缩短了冷媒在换热器内的流通路径和流通时长,从而有利于冷媒的快速循环流通、提升了换热器的性能。
并且,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冷媒从第一进出管进入储液罐并从第二进出管流出储液罐。由于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与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之间存在高度差,储液罐的与高度差相对应的体积可存储冷媒,从而减少了系统的冷媒流量。另外,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从第二进出管进入储液罐并从第一进出管流出储液罐。此时储液罐内冷媒较少,大部分经过第一进出管排出,从而增大了系统的冷媒流量。这样,从换热器的冷媒流路和冷媒流量两个方面均提高了换热器的能效。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以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相变蓄热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储液罐;101:第一进出管;102:第二进出管;110:半导体制冷装置;120:加热线圈;130:翅片;140:相变蓄热材料;
200:换热器;201:第一换热通路;202:第二换热通路;203:第三换热通路;204:第四换热通路;205:第五换热通路;206:第一主管路;207:第二主管路;208:第一旁通管路;209:第二旁通管路;210:第一单向阀;211:第二单向阀;220:第一分流元件;221:第二分流元件;222:第三分流元件;223:第四分流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以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以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以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以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以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200,包括第一换热通路201、第二换热通路202、第三换热通路203、第四换热通路204、第五换热通路205、第一旁通管路208、第二旁通管路209、第一单向阀210、第二单向阀211和储液罐100。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通路201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分流元件220,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221;并且,第一分流元件220连通于第一主管路206;第二换热通路202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分流元件220,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221;第三换热通路203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分流元件220,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221;第四换热通路204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三分流元件222,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221;第五换热通路205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三分流元件222,其第二端连通于第四分流元件223;并且,第四分流元件223连通于第二主管路207;第一旁通管路208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分流元件220,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三分流元件222;第二旁通管路209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221,其第二端连通于第四分流元件223;第一单向阀210设置于第一旁通管路208,且第一单向阀210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第三分流元件222流向第一分流元件220;第二单向阀211设置于第二旁通管路209,且第二单向阀211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第四分流元件223流向第二分流元件221;储液罐100设有第一进出管101和第二进出管102;其中,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连通于储液罐100,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五换热通路205的一部分;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连通于储液罐100,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五换热通路205的另一部分;并且,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至储液罐100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至储液罐100底部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冷媒从第二主管路207进入第二分流元件221。冷媒的流通路径包括第一换热通路201、第二换热通路202、第三换热通路203、第四换热通路204、第五换热通路205、第一旁通管路208和第二旁通管路209,并且第一换热通路201至第四换热通路204组成第一并联通路,第一并联通路与第五换热通路205组成第二并联通路。这样有效延长了冷媒在换热器200内的流通路径和流通时长,从而降低了换热器200内的压降、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性能。
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冷媒从第一主管路206进入第一分流元件220。冷媒的流通路径包括第一换热通路201、第二换热通路202和第三换热通路203、第四换热通路204和第五换热通路205,并且第一换热通路201至第三换热通路203组成第三并联通路,第三并联通路与第四换热通路204和第五换热通路205组成串联通路。这样有效缩短了冷媒在换热器200内的流通路径和流通时长,从而有利于冷媒的快速循环流通、提升了换热器200的性能。
并且,当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冷媒从第一进出管101进入储液罐100并从第二进出管102流出储液罐100。由于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与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之间存在高度差,储液罐100的与高度差相对应的体积可存储冷媒,从而减少了系统的冷媒流量。另外,当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冷媒从第二进出管102进入储液罐100并从第一进出管101流出储液罐100。此时储液罐100内冷媒较少,大部分经过第一进出管101排出,从而增大了系统的冷媒流量。这样,从换热器200的冷媒流路和冷媒流量两个方面均提高了换热器200的能效。
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进出管101竖向设置。这样,有利于冷媒的流入和流出,并且减小了冷媒在储液罐100内的行程。
可选地,第二进出管102竖向设置。这样,有利于冷媒的流入和流出,并且减小了冷媒在储液罐100内的行程。
可选地,第五换热通路205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第一管段的一端连通于第三分流元件222,另一端连通于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二端;第二管段的一端连通于第四分流元件223,另一端连通于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二端。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冷媒依次由第一管段和第一进出管101流入储液罐100,然后依次由第二进出管102和第二管段流出储液罐100。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冷媒依次由第二管段和第二进出管102流入储液罐100,然后依次由第一进出管101和第一管段流出储液罐100。
可选地,储液罐100和第二主管路207位于换热器200的一侧,第一主管路206位于换热器200的另一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管路206、第一分流元件220、第一单向阀210和第三分流元件222设置于换热器200的一侧,第二主管路207、储液罐100、第二分流元件221、第二单向阀211和第四分流元件223设置于换热器200的另一侧。
可选地,储液罐100通过固定座固定于换热器200的一侧且靠近换热器200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通路201至第五换热通路205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且储液罐100设置于第四换热通路204的下方。
可选地,储液罐100内设有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温度。这样,通过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温度。
可选地,储液罐100内设有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储液罐100内冷媒的压力。这样,通过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储液罐100内冷媒的压力。
可选地,如图3所示,换热器200还包括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半导体制冷装置110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用以调节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可以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传递冷量或热量。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供冷从而降低冷媒温度,等效为对冷媒进行过冷,从而减小过冷段的长度、降低换热器200的成本和尺寸。并且,通过控制半导体制冷装置110的供冷量,能够精确地控制空调系统的过冷度,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能力。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向储液罐100供热从而提高冷媒温度,使储液罐100内的液态冷媒气化进而参与冷媒循环,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
可选地,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包括制冷片。制冷片贴靠于储液罐100的外壁,用于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供冷或供热。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利用直流电流工作运转,通过改变直流电流的极性来决定在同一制冷片上实现制冷或制热。制冷片通过储液罐100的外壁向其内部的冷媒供冷或供热。
可选地,半导体制冷装置110还包括安装座。安装座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用于固定制冷片。
可选地,半导体制冷装置110设置于储液罐100外侧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通过安装座固定于储液罐100的底部,制冷片通过储液罐100的底壁向其内部的冷媒供冷或供热。
可选地,两个半导体制冷装置110相对地设置于储液罐100两侧的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通过安装座固定于储液罐100的两侧且高度相同,这样两侧的制冷片向储液罐100内部的冷媒同时供冷或供热,冷媒的温度变化更加均匀。
可选地,多个半导体制冷装置110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均匀设置于储液罐100的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制冷片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即沿储液罐100的高度方向均匀设置,这样在储液罐100的液面较高的情况下,保障供冷或供热效果。
可选地,如图4所示,换热器200还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用以加热储液罐100内的冷媒。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加热装置可以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传递热量。当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通过加热装置向储液罐100供热从而提高冷媒温度,使储液罐100内的液态冷媒气化进而参与冷媒循环,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
可选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线圈120。加热线圈120环绕储液罐100的侧面设置。当加热线圈120通电时发热,进而通过储液罐100的侧壁向其内部的冷媒供热。
可选地,加热线圈120位于储液罐100的侧面的中下部。储液罐100内所存储的液体冷媒主要位于其中下部,加热线圈120的设置位置便于对冷媒进行加热。
可选地,加热线圈120的功率可调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加热线圈120的功率调节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气化速率,进而调节参与循环的冷媒量。例如,加热线圈120的功率设为三挡,随着外温的降低提高加热线圈120的档位,以增大加热线圈120的功率,进而增大冷媒流量,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
可选地,换热器200还包括多个翅片130。多个翅片130环绕储液罐100的侧面且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均匀设置;加热线圈120设置于相邻的翅片13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翅片130提高了储液罐100的换热能力,以利于在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提高蒸发器进口的冷媒干度。通过设置加热线圈120可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供热,以利于在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提高冷媒流量。
可选地,相邻的翅片130之间的加热线圈120的圈数相同。这样,能够更加均匀地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供热。
可选地,如图5所示,换热器200还包括相变蓄热装置。相变蓄热装置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用以通过相变吸收储液罐100内的冷媒的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通过相变蓄热装置吸收储液罐100内冷媒的热量从而降低冷媒温度,等效为对冷媒进行过冷,从而减小过冷段的长度、降低换热器200的成本和尺寸。
可选地,相变蓄热装置包括相变蓄热材料140。相变蓄热材料140包裹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相变蓄热材料140通过储液罐100的外壁吸收其内部的冷媒的热量,同时通过相变存储这部分热量。
可选地,相变蓄热材料140包裹储液罐100的侧面和底面。这样,便于吸收储液罐100内部冷媒的热量。
可选地,相变蓄热材料140包裹储液罐100的侧面的中下部。储液罐100的所存储的液体冷媒主要位于其中下部,相变蓄热材料140的设置位置便于吸收冷媒热量。
可选地,包裹于储液罐100侧面的相变蓄热材料140的厚度大于包裹于储液罐100底面的相变蓄热材料140的厚度。储液罐100为筒体形,其侧面的面积大于底面的面积。因此包裹于储液罐100侧面的相变蓄热材料140的厚度更大有利于吸收储液罐100内冷媒的热量。
可选地,相变蓄热材料140的相变温度为20℃-30℃。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流经储液罐100的冷媒温度为35-40℃。此时冷媒的温度大于相变蓄热材料140的相变温度,冷媒的热量向相变蓄热材料140传递使其发生相变,从而降低冷媒温度。
可选地,如图6所示,储液罐100还包括换热装置。换热装置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以便于储液罐100内部的冷媒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储液罐100内的冷媒通过换热装置与外界环境换热从而冷媒温度降低,等效为对冷媒进行过冷,从而减小过冷段的长度、降低换热器200的成本和尺寸。并且,提高了蒸发器进口的冷媒干度。
可选地,翅片130环绕储液罐100的罐体侧面设置。这样有利于储液罐100内冷媒与外界环境换热。
可选地,多个翅片130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布设。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翅片130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即沿储液罐100的高度方向设置,这样在储液罐100的液面较高的情况下,保障换热效果。
可选地,相邻翅片130的间距相同。这样有利于储液罐100内冷媒与外界环境能够较为均匀地换热。
可选地,翅片130与储液罐100一体成型。这样简化了翅片130和储液罐100之间的连接结构。
可选地,翅片130由铝、铜或铝合金制成。铝、铜或铝合金的导热性能优异,有利于储液罐100内冷媒与外界环境换热。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换热器200。
可选地,换热器200作为空调器的室外机。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即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冷媒从第一进出管101流入储液罐100,从第二进出管102流出储液罐100。由于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与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之间存在高度差,储液罐100的与高度差相对应的体积可存储冷媒,从而减少冷媒流量。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即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冷媒从第二进出管102流入储液罐100,从第一进出管101流出储液罐100。此时储液罐100内冷媒较少,大部分经过第一进出管101排出,从而增大了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流量。这样空调器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通过储液罐100自动调节了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流量,有效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通路(201),其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分流元件(220),其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221);并且,所述第一分流元件(220)连通于第一主管路(206);
第二换热通路(202),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220),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221);
第三换热通路(203),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220),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221);
第四换热通路(204),其第一端连通于第三分流元件(222),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221);
第五换热通路(205),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222),其第二端连通于第四分流元件(223);并且,所述第四分流元件(223)连通于第二主管路(207);
第一旁通管路(208),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分流元件(220),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222);
第二旁通管路(209),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分流元件(221),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223);
第一单向阀(210),设置于所述第一旁通管路(208),且所述第一单向阀(210)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222)流向所述第一分流元件(220);
第二单向阀(211),设置于所述第二旁通管路(209),且所述第二单向阀(211)的导通方向限定为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223)流向所述第二分流元件(221);
储液罐(100),设有第一进出管(101)和第二进出管(102);其中,所述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100),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五换热通路(205)的一部分;所述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100),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五换热通路(205)的另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100)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100)底部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换热通路(205)包括:
第一管段,其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分流元件(222),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二端;
第二管段,其一端连通于所述第四分流元件(223),另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罐(100)和所述第二主管路(207)位于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所述第一主管路(206)位于所述换热器(200)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罐(100)通过固定座固定于所述换热器(200)的一侧且靠近所述换热器(200)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罐(100)内设有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液罐(100)内设有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所述储液罐(100)内冷媒的压力。
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200)作为所述空调器的室外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一主管路(206)进入所述换热器(200),并且冷媒从所述第一进出管(101)流入所述储液罐(100),从所述第二进出管(102)流出所述储液罐(10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二主管路(207)进入所述换热器(200),并且冷媒从所述第二进出管(102)流入所述储液罐(100),从所述第一进出管(101)流出所述储液罐(100)。
CN202222196836.6U 2022-08-19 2022-08-19 换热器及空调器 Active CN218495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96836.6U CN218495414U (zh) 2022-08-19 2022-08-19 换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96836.6U CN218495414U (zh) 2022-08-19 2022-08-19 换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5414U true CN218495414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888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96836.6U Active CN218495414U (zh) 2022-08-19 2022-08-19 换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54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357660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7132597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US10910684B2 (en) Machine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CN110006165B (zh) 一种兼低温除霜与防高温的保护装置、保护方法及空调器
CN215765861U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CN218495414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8495415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8495416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4701048U (zh) 一种室温调控系统
CN105953337B (zh) 冰蓄热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18495413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5540394B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5540397B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5540396B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5540395B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111212553A (zh) 多温区冷液系统
CN112414186A (zh) 冷却换热系统
CN205783481U (zh) 冰蓄热空调机组
CN115540398A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0989700Y (zh) 用于风冷热泵机组的油冷却装置
CN220303947U (zh) 蒸发器、制冷剂循环系统及制冷设备
CN210801487U (zh) 空调器
CN218495181U (zh) 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6384419U (zh) 四管制风冷冷热水机组
CN211011723U (zh) 一种空调冷液一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