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40395B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40395B CN115540395B CN202211000845.1A CN202211000845A CN115540395B CN 115540395 B CN115540395 B CN 115540395B CN 202211000845 A CN202211000845 A CN 202211000845A CN 115540395 B CN115540395 B CN 1155403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rage tank
- liquid storage
- refrigerant
- inlet
- air conditi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7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0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232 storag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14—Heat exchang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1/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1/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1/00—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 F25B2321/02—Details of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using Peltier effects; using Nernst-Ettinghausen effec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2—Details of evapor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39/00—Details of evaporators; 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Details of condensers
- F25B2339/044—Condensers with an integrated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管路,包括冷凝段;储液罐,设置于所述冷凝段,设有第一进出管和第二进出管;其中,所述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冷凝段的一部分;所述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冷凝段的另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底部的距离;半导体制冷装置,设置于所述储液罐的外壁上,用以调节所述储液罐内冷媒的温度。在不同工况下通过储液罐自适应调节了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流量,结构简单、成本低,并且无需控制、系统可靠性高。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电器,可运行制冷或制热模式,以对用户的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被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商场等多种生活或工作环境中。不同的运行环温下及不同负荷下运行时,空调器所需的最优冷媒量是不同的。例如空调器制冷时,冷凝器换热系数较大,其内部液态冷媒含量增加。但此时蒸发器所需冷媒流量较小,即实际冷媒流量大于系统所需的冷媒流量,从而导致系统的能效损失。
相关技术中一般采用在室内外换热器之间设置冷媒储存装置,并且在冷媒储存装置的两端设置电磁阀以及毛细管控制冷媒的流量,进而起到存储冷媒的作用。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由于在冷媒储存装置的两端需要设置电磁阀以及毛细管控制冷媒流量,导致管路成本高,并且控制复杂、系统可靠性差。并且,冷媒储存装置的温度无法调节。
发明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解决了冷媒存储装置的管路成本高、控制复杂、系统可靠性差及温度无法调节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包括:
换热管路,包括冷凝段;
储液罐,设置于所述冷凝段,设有第一进出管和第二进出管;其中,所述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冷凝段的一部分;所述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冷凝段的另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底部的距离;
半导体制冷装置,设置于所述储液罐的外壁上,用以调节所述储液罐内冷媒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包括:
制冷片,贴靠于所述储液罐的外壁,用于向储液罐内的冷媒供冷或供热。
可选地,所述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还包括:
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储液罐的外壁,用于固定所述制冷片。
可选地,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设置于所述储液罐外侧的底部。
可选地,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相对地设置于所述储液罐两侧的侧壁上。
可选地,多个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沿所述储液罐的轴线均匀设置于所述储液罐的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换热器。
可选地,所述换热器作为所述空调器的室外机。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一进出管流入所述储液罐,从所述第二进出管流出所述储液罐。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二进出管流入所述储液罐,从所述第一进出管流出所述储液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及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冷媒从第一进出管进入储液罐并从第二进出管流出储液罐。由于第一进出管的第一端与第二进出管的第一端之间存在高度差,储液罐的与高度差相对应的体积可存储冷媒,从而减少了系统的冷媒流量。另外,当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冷媒从第二进出管进入储液罐并从第一进出管流出储液罐。此时储液罐内冷媒较少,大部分经过第一进出管排出,从而增大了系统的冷媒流量。这样在不同工况下通过储液罐自适应调节了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流量,结构简单、成本低,并且无需控制、系统可靠性高。
并且,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可以向储液罐内的冷媒传递冷量或热量。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向储液罐内的冷媒供冷从而降低冷媒温度,等效为对冷媒进行过冷,从而减小过冷段的长度、降低换热器的成本和尺寸。并且,通过控制半导体制冷装置的供冷量,能够精确地控制空调系统的过冷度,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能力。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向储液罐供热从而提高冷媒温度,使储液罐内的液态冷媒气化进而参与冷媒循环,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以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相变蓄热材料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储液罐;101:第一进出管;102:第二进出管;110:半导体制冷装置;120:加热线圈;130:翅片;140:相变蓄热材料;
200:换热器;201:第一换热通路;202:第二换热通路;210:第一主管路;211:第二主管路;220:第一分流元件;221:第二分流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以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以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以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以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以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公开实施例中,字符“/”表示前后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表示:A或B。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结合图1-6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200,包括换热管路、储液罐100和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其中,换热管路包括相连通的冷凝段和过冷段;储液罐100设置于冷凝段,且储液罐100设有第一进出管101和第二进出管102;其中,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连通于储液罐100,其第二端连通于冷凝段的一部分;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连通于储液罐100,其第二端连通于冷凝段的另一部分;并且,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至储液罐100底部的距离小于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至储液罐100底部的距离。半导体制冷装置110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用以调节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温度。
采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200,当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冷媒从第一进出管101进入储液罐100并从第二进出管102流出储液罐100。由于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与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之间存在高度差,储液罐100的与高度差相对应的体积可存储冷媒,从而减少了系统的冷媒流量。另外,当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冷媒从第二进出管102进入储液罐100并从第一进出管101流出储液罐100。此时储液罐100内冷媒较少,大部分经过第一进出管101排出,从而增大了系统的冷媒流量。这样在不同工况下通过储液罐100自适应调节了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流量,结构简单、成本低,并且无需控制、系统可靠性高。
并且,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可以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传递冷量或热量。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供冷从而降低冷媒温度,等效为对冷媒进行过冷,从而减小过冷段的长度、降低换热器200的成本和尺寸。并且,通过控制半导体制冷装置110的供冷量,能够精确地控制空调系统的过冷度,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能力。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通过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向储液罐100供热从而提高冷媒温度,使储液罐100内的液态冷媒气化进而参与冷媒循环,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
可选地,第一进出管101竖向设置。这样,有利于冷媒的流入和流出,并且减小了冷媒在储液罐100内的行程。
可选地,第二进出管102竖向设置。这样,有利于冷媒的流入和流出,并且减小了冷媒在储液罐100内的行程。
根据换热器200的冷凝段内流动的冷媒的相态,可以将冷凝段分为气态区、液态区和气液两相区,并且储液罐100设置于气液两相区。
示例性地,换热管路被构造为竖向单排结构,包括十二根换热管,并且自上向下计数的第八根换热管和第九根换热管处于气液两相区。储液罐100连通于第八根换热管和第九根换热管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管路包括第一主管路210、第二主管路211、第一换热通路201和第二换热通路202。其中,第一换热通路201的第一端和第二换热通路202的第一端连通于第一分流元件220,第一换热通路201的第二端和第二换热通路202的第二端连通于第二分流元件221;第一分流元件220连通于第一主管路210,第二分流元件221连通于第二主管路211。其中,第一换热通路201流经自上向下计数的第一根、第二根、第八根至第十根换热管,第二换热通路202流经自上向下计数的第三根至第七根换热管,第二主管路211流经自上向下计数的第十一和第十二根换热管。储液罐100设置于第一换热通路201上,并且第一进出管101路的第二端连通于自上向下计数的第八根换热管;第二进出管102路的第二端连通于自上向下计数的第九根换热管。
可选地,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包括制冷片。制冷片贴靠于储液罐100的外壁,用于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供冷或供热。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利用直流电流工作运转,通过改变直流电流的极性来决定在同一制冷片上实现制冷或制热。制冷片通过储液罐100的外壁向其内部的冷媒供冷或供热。
可选地,半导体制冷装置110还包括安装座。安装座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用于固定制冷片。
可选地,如图3所示,半导体制冷装置110设置于储液罐100外侧的底部。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通过安装座固定于储液罐100的底部,制冷片通过储液罐100的底壁向其内部的冷媒供冷或供热。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两个半导体制冷装置110相对地设置于储液罐100两侧的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制冷片通过安装座固定于储液罐100的两侧且高度相同,这样两侧的制冷片向储液罐100内部的冷媒同时供冷或供热,冷媒的温度变化更加均匀。
可选地,多个半导体制冷装置110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均匀设置于储液罐100的侧壁上。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制冷片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即沿储液罐100的高度方向均匀设置,这样在储液罐100的液面较高的情况下,保障供冷或供热效果。
可选地,换热器200还包括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用以加热储液罐100内的冷媒。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加热装置可以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传递热量。当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通过加热装置向储液罐100供热从而提高冷媒温度,使储液罐100内的液态冷媒气化进而参与冷媒循环,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
可选地,如图4所示,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线圈120。加热线圈120环绕储液罐100的侧面设置。当加热线圈120通电时发热,进而通过储液罐100的侧壁向其内部的冷媒供热,从而使储液罐100内的液态冷媒气化进而参与冷媒循环,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
可选地,加热线圈120位于储液罐100的侧面的中下部。储液罐100内所存储的液体冷媒主要位于其中下部,加热线圈120的设置位置便于对冷媒进行加热。
可选地,加热线圈120的功率可调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加热线圈120的功率调节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气化速率,进而调节参与循环的冷媒量。例如,加热线圈120的功率设为三挡,随着外温的降低提高加热线圈120的档位,以增大加热线圈120的功率,进而增大冷媒流量,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热能力。
可选地,换热器200还包括多个翅片130。多个翅片130环绕储液罐100的侧面且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均匀设置;加热线圈120设置于相邻的翅片130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翅片130提高了储液罐100的换热能力,以利于在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提高蒸发器进口的冷媒干度。通过设置加热线圈120可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供热,以利于在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时提高冷媒流量。
可选地,相邻的翅片130之间的加热线圈120的圈数相同。这样,能够更加均匀地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供热,进而使储液罐100内的液态冷媒气化进而参与冷媒循环。
可选地,换热器200还包括相变蓄热装置。相变蓄热装置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用以通过相变吸收储液罐100内的冷媒的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通过相变蓄热装置吸收储液罐100内冷媒的热量从而降低冷媒温度,等效为对冷媒进行过冷,从而减小过冷段的长度、降低换热器200的成本和尺寸。
可选地,如图5所示,相变蓄热装置包括相变蓄热材料140。相变蓄热材料140包裹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相变蓄热材料140通过储液罐100的外壁吸收其内部的冷媒的热量,同时通过相变存储这部分热量。
可选地,相变蓄热材料140包裹储液罐100的侧面和底面。这样,便于吸收储液罐100内部冷媒的热量。
可选地,相变蓄热材料140包裹储液罐100的侧面的中下部。储液罐100的所存储的液体冷媒主要位于其中下部,相变蓄热材料140的设置位置便于吸收冷媒热量。
可选地,包裹于储液罐100侧面的相变蓄热材料140的厚度大于包裹于储液罐100底面的相变蓄热材料140的厚度。储液罐100为筒体形,其侧面的面积大于底面的面积。因此包裹于储液罐100侧面的相变蓄热材料140的厚度更大有利于吸收储液罐100内冷媒的热量。
可选地,相变蓄热材料140的相变温度为20℃-30℃。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流经储液罐100的冷媒温度为35-40℃。此时冷媒的温度大于相变蓄热材料140的相变温度,冷媒的热量向相变蓄热材料140传递使其发生相变,从而降低冷媒温度。
可选地,储液罐100还包括换热装置。换热装置设置于储液罐100的外壁上,以便于储液罐100内部的冷媒进行换热。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时,储液罐100内的冷媒通过换热装置与外界环境换热从而冷媒温度降低,等效为对冷媒进行过冷,从而减小过冷段的长度、降低换热器200的成本和尺寸。并且,提高了蒸发器进口的冷媒干度。
可选地,如图6所示,换热装置包括翅片130。翅片130环绕储液罐100的罐体侧面设置。这样有利于储液罐100内冷媒与外界环境换热,从而冷媒温度降低。
可选地,多个翅片130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布设。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翅片130沿储液罐100的轴线即沿储液罐100的高度方向设置,这样在储液罐100的液面较高的情况下,保障换热效果。
可选地,相邻翅片130的间距相同。这样有利于储液罐100内冷媒与外界环境能够较为均匀地换热。
可选地,翅片130与储液罐100一体成型。这样简化了翅片130和储液罐100之间的连接结构。
可选地,翅片130由铝、铜或铝合金制成。铝、铜或铝合金的导热性能优异,有利于储液罐100内冷媒与外界环境换热。
可选地,储液罐100内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以检测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温度。这样,通过温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温度。
可选地,储液罐100内设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储液罐100内冷媒的压力。这样,通过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储液罐100内冷媒的压力。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换热器200。
可选地,换热器200作为空调器的室外机。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即换热器200作为冷凝器,冷媒从第一进出管101流入储液罐100,从第二进出管102流出储液罐100。由于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与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之间存在高度差,储液罐100的与高度差相对应的体积可存储冷媒,从而减少冷媒流量。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即换热器200作为蒸发器,冷媒从第二进出管102流入储液罐100,从第一进出管101流出储液罐100。此时储液罐100内冷媒较少,大部分经过第一进出管101排出,从而增大了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流量。这样空调器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通过储液罐100自动调节了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流量,有效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空调器冷媒循环量的方法,包括:
当空调器处于低负荷运行工况时,调节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进而调节换热器的冷媒循环量。
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包括额定制冷、中间制冷、低温中间等不同制冷运行工况,这些不同制冷运行模式的负荷不同,所需要的冷媒循环流路中的最佳冷媒量也不同。低负荷运行工况可以为低于额定制冷的运行工况,如中间制冷、低温中间等运行工况。
当空调器处于低负荷运行工况时,调节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进而调节了换热器的冷媒循环量,即,调节了空调器在该低负荷运行工况下的冷媒循环量,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
可选地,调节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进而调节换热器的冷媒循环量,包括:获取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能力和当前运行功率,在当前运行能力满足预设条件,且当前运行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功率阈值时,调大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以减小换热器的冷媒循环量。或者,在当前运行能力小于预设能力阈值,且当前运行功率小于第二预设功率阈值时,调小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以增大换热器的冷媒循环量。
空调器的能效与空调器的运行能力和运行功率相关。在当前运行能力满足预设条件,且当前运行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功率阈值时,认为是当前的空调器的运行功率较大,进而使得空调器的能效降低。此时,可以通过调大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以减小换热器的冷媒循环量,进而减小了空调器的整个冷媒循环系统的循环量,降低了空调器的运行功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在当前运行能力小于预设能力阈值,且当前运行功率小于第二预设功率阈值时,认为是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能力较低,且空调器的当前运行功率也较低,进而使得空调器的能效较低。此时,可以通过调小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以增大换热器的冷媒循环量,进而增大了空调器的整个冷媒循环系统的循环量,提高了空调器的运行能力和运行功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可选地,当前运行能力满足预设条件,可以理解为,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能力大于或等于一个预设能力基本值。可选地,不同负荷下,空调器的预设能力基本值可能不同,可根据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负荷选择与当前运行负荷相对应的预设能力基本值。
类似的,不同负荷下,空调器的第一预设功率阈值和第二预设功率阈值可能不同,可根据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负荷选择与当前运行负荷相对应的第一预设功率阈值和第二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获取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能力和当前运行功率之后,用于调节空调器冷媒循环量的方法还包括:
建立压缩机运行频率与第一冷媒管干度的模型曲线;根据模型曲线得到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所对应的第一冷媒管的拟合干度;根据拟合干度得到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其中,第一冷媒管指的是与第一进出管的第二端相连通的冷媒管。
可选地,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的调节方法包括:
根据模型曲线中压缩机运行频率与第一冷媒管干度的对应关系,调节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进而调节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
这里,当储液罐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中液态所占的比例较大时,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较大,当储液罐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中液态所占的比例较小时,储液罐的冷媒存储量较小。不同的压缩机运行频率下,处于气液两相区的第一冷媒管的干度不同。且,第一冷媒管与储液罐的第一进出管直接连通,因此,可以从第一冷媒管的干度值得到进入储液罐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中气态和液态所占的比例,进而得到储液罐的当前冷媒存储量。
可选地,压缩机运行频率与第一冷媒管干度的模型曲线为:
K1=(P-B)*M+K,其中,K1为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的第一冷媒管的拟合干度,K为第一冷媒管的初始干度或第一冷媒管前一时刻的拟合干度,B为压缩机的设定频率,P为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M为相关系数。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调节空调器冷媒循环量的方法,包括:
当空调器处于低负荷运行工况时,调节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进而调节换热器200的冷媒循环量。
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包括额定制冷、中间制冷、低温中间等不同制冷运行工况,这些不同制冷运行模式的负荷不同,所需要的冷媒循环流路中的最佳冷媒量也不同。低负荷运行工况可以为低于额定制冷的运行工况,如中间制冷、低温中间等运行工况。
当空调器处于低负荷运行工况时,调节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进而调节了换热器200的冷媒循环量,即,调节了空调器在该低负荷运行工况下的冷媒循环量,提高了空调器的能效。
可选地,调节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进而调节换热器200的冷媒循环量,包括:
获取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能力和当前运行功率,在当前运行能力满足预设条件,且当前运行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功率阈值时,调大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以减小换热器200的冷媒循环量。或者,在当前运行能力小于预设能力阈值,且当前运行功率小于第二预设功率阈值时,调小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以增大换热器200的冷媒循环量。
空调器的能效与空调器的运行能力和运行功率相关。在当前运行能力满足预设条件,且当前运行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功率阈值时,认为是当前的空调器的运行功率较大,进而使得空调器的能效降低。此时,可以通过调大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以减小换热器200的冷媒循环量,进而减小了空调器的整个冷媒循环系统的循环量,降低了空调器的运行功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在当前运行能力小于预设能力阈值,且当前运行功率小于第二预设功率阈值时,认为是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能力较低,且空调器的当前运行功率也较低,进而使得空调器的能效较低。此时,可以通过调小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以增大换热器200的冷媒循环量,进而增大了空调器的整个冷媒循环系统的循环量,提高了空调器的运行能力和运行功率,进而提高空调器的能效。
可选地,当前运行能力满足预设条件,可以理解为,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能力大于或等于一个预设能力基本值。可选地,不同负荷下,空调器的预设能力基本值可能不同,可根据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负荷选择与当前运行负荷相对应的预设能力基本值。
类似的,不同负荷下,空调器的第一预设功率阈值和第二预设功率阈值可能不同,可根据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负荷选择与当前运行负荷相对应的第一预设功率阈值和第二预设功率阈值。
可选地,获取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能力和当前运行功率之后,用于调节空调器冷媒循环量的方法还包括:
建立压缩机运行频率与第一冷媒管干度的模型曲线;根据模型曲线得到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所对应的第一冷媒管的拟合干度;根据拟合干度得到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其中,第一冷媒管指的是与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二端相连通的冷媒管。
可选地,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的调节方法包括:
根据模型曲线中压缩机运行频率与第一冷媒管干度的对应关系,调节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进而调节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
这里,当储液罐100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中液态所占的比例较大时,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较大,当储液罐100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中液态所占的比例较小时,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较小。不同的压缩机运行频率下,处于气液两相区的第一冷媒管的干度不同。且,第一冷媒管与储液罐100的第一进出管101直接连通,因此,可以从第一冷媒管的干度值得到进入储液罐100内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冷媒中气态和液态所占的比例,进而得到储液罐100的当前冷媒存储量。
可选地,压缩机运行频率与第一冷媒管干度的模型曲线为:
K1=(P-B)*M+K,其中,K1为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的第一冷媒管的拟合干度,K为第一冷媒管的初始干度或第一冷媒管前一时刻的拟合干度,B为压缩机的设定频率,P为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M为相关系数。
通过模型曲线就得到了不同的压缩机运行频率与第一冷媒管的拟合干度的对应关系。可选地,在模型曲线的建立之初,根据第一冷媒管的初始干度得到当前第一冷媒管的拟合干度。之后,将第一冷媒管前一时刻的拟合干度作为K,来计算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的第一冷媒管的拟合干度K1。可选地,压缩机的设定频率可以为空调器上电运行时压缩机的设定频率。
可选地,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为:
Q=(H1*K1+H2*(1-K1))*V,其中,Q为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H1为当前冷媒温度下的第一冷媒管的饱和气态冷媒密度,H2为当前冷媒温度下的第一冷媒管的液态冷媒密度,V为储液罐100的体积。
根据该公式可以计算得到当前拟合干度K1下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质量,进而得到了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对应的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
可选地,M的取值范围包括0.005-0.015。
可根据空调器的大小选择不同的相关系数M,例如,空调器越大,相关系数M越小,如0.005、0.006、0.007、0.008、0.009或0.010等,空调器越小,相关系数M越大,如0.011、0.012、0.013、0.014或0.015等。可选地,可根据空调器的室外换热器200的冷媒管的数量选择不同的相关系数M,例如,冷媒管数量越多,相关系数M越小,如0.005、0.006、0.007、0.008、0.009或0.010等,冷媒管数量越少,相关系数M越大,如0.011、0.012、0.013、0.014或0.015等。可选地,可根据空调器中冷媒充注量的多少选择不同的相关系数M,例如,冷媒充注量越多,相关系数M越小,如0.005、0.006、0.007、0.008、0.009或0.010等,冷媒充注量越少,相关系数M越大,如0.011、0.012、0.013、0.014或0.015等。
下面结合上述实施例详细介绍一下本申请提供的用于调节空调器冷媒循环量的方法。
S01,当空调器处于低负荷运行工况时,获取空调器的当前运行能力和当前运行功率;
S02,建立压缩机运行频率与第一冷媒管干度的模型曲线,根据模型曲线得到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所对应的第一冷媒管的拟合干度,根据拟合干度得到压缩机当前运行频率下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即,得到了压缩机运行频率与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S03,在当前运行能力满足预设条件,且当前运行功率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功率阈值时,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与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调节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调大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以减小换热器200的冷媒循环量。
在当前运行能力小于预设能力阈值,且当前运行功率小于第二预设功率阈值时,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与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调节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调小储液罐100的冷媒存储量,以增大换热器200的冷媒循环量。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8)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管路,包括冷凝段;
储液罐(100),设置于所述冷凝段,设有第一进出管(101)和第二进出管(102);其中,所述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100),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冷凝段的一部分;所述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连通于所述储液罐(100),其第二端连通于所述冷凝段的另一部分;并且,所述第一进出管(101)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100)底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进出管(102)的第一端至所述储液罐(100)底部的距离;
半导体制冷装置(110),设置于所述储液罐(100)的外壁上,用以调节所述储液罐(100)内冷媒的温度;
加热线圈(120),环绕所述储液罐(100)的侧面设置;
多个翅片(130),环绕所述储液罐(100)的罐体侧面且沿所述储液罐(100)的轴线均匀设置;所述加热线圈(120)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翅片(130)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110)包括:
制冷片,贴靠于所述储液罐(100)的外壁,用于向储液罐(100)内的冷媒供冷或供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110)还包括:
安装座,设置于所述储液罐(100)的外壁,用于固定所述制冷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半导体制冷装置(110)设置于所述储液罐(100)外侧的底部。
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器(200)作为所述空调器的室外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运行制冷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一进出管(101)流入所述储液罐(100),从所述第二进出管(102)流出所述储液罐(10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器运行制热模式时,冷媒从所述第二进出管(102)流入所述储液罐(100),从所述第一进出管(101)流出所述储液罐(10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00845.1A CN115540395B (zh) | 2022-08-19 | 2022-08-19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000845.1A CN115540395B (zh) | 2022-08-19 | 2022-08-19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40395A CN115540395A (zh) | 2022-12-30 |
CN115540395B true CN115540395B (zh) | 2024-03-19 |
Family
ID=84725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000845.1A Active CN115540395B (zh) | 2022-08-19 | 2022-08-19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540395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3971U (zh) * | 1990-06-22 | 1992-02-26 | ||
JPH09113070A (ja) * | 1995-10-18 | 1997-05-02 | Calsonic Corp | リキッドタンクを備えたコンデンサ |
CN108709344A (zh) * | 2018-04-28 | 2018-10-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器控制的方法及空调器 |
CN113266968A (zh) * | 2021-04-28 | 2021-08-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储液罐、制冷剂转移装置和制冷系统 |
CN113983710A (zh) * | 2021-10-12 | 2022-01-28 | 西安交通大学 | 冷媒循环流量自适应调节系统 |
-
2022
- 2022-08-19 CN CN202211000845.1A patent/CN1155403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3971U (zh) * | 1990-06-22 | 1992-02-26 | ||
JPH09113070A (ja) * | 1995-10-18 | 1997-05-02 | Calsonic Corp | リキッドタンクを備えたコンデンサ |
CN108709344A (zh) * | 2018-04-28 | 2018-10-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用于空调器控制的方法及空调器 |
CN113266968A (zh) * | 2021-04-28 | 2021-08-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储液罐、制冷剂转移装置和制冷系统 |
CN113983710A (zh) * | 2021-10-12 | 2022-01-28 | 西安交通大学 | 冷媒循环流量自适应调节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40395A (zh) | 2022-12-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357658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US7234316B2 (en) | Modularized high efficiency cooling device in a cooling mechanism | |
CN115540395B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115540397B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115540394B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115540396B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8495437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106568187B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115540398A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8495415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0638330U (zh) | 家电设备 | |
CN218495416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8495414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8495413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10688834U (zh) | 一种蓄热式热泵融霜系统 | |
CN211084308U (zh) | 一种预冷型蒸发式冷凝空调系统 | |
CN218884337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
CN220303947U (zh) | 蒸发器、制冷剂循环系统及制冷设备 | |
CN216522077U (zh) | 空调器 | |
CN218495181U (zh) | 换热器和空调器 | |
CN218495436U (zh) | 换热器 | |
CN218495412U (zh) |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 |
US20240361045A1 (en) | 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Cooling Device With Isolating Heat Exchanger | |
CN218296060U (zh) | 空调器 | |
CN218296313U (zh) | 换热器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