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95088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95088U
CN218495088U CN202222522218.6U CN202222522218U CN218495088U CN 218495088 U CN218495088 U CN 218495088U CN 202222522218 U CN202222522218 U CN 202222522218U CN 218495088 U CN218495088 U CN 2184950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door heat
flow path
heat exchanger
valve
air cond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2221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录娥
张振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2221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950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950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950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旨在解决现有的空调系统在低温制热模式下因室外机结霜导致制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二节流装置以及第二室外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室外换热器形成第一室外换热流路,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室外换热器形成第二室外换热流路,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与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并联设置在同一个室外机内,第二节流装置位于第二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能够在持续制热的过程中,避免室外机结霜,从而在低温制热模式中保持稳定的制热性能和良好的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在低温制热状态下,运行一段时间后,外机换热器会结霜,增大热阻和风阻,不利于换热,使空调的性能变差,为了使空调正常运行,需要对空调进行除霜。现有空调的主要除霜方式是切换四通阀,进行四通阀换向,这种方式在除霜的过程中,室内风机是停止的,不仅无法给室内提供热量,同时由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温度较低,还会从室内吸收热量,降低房间温度,同时也降低了房间的舒适性。
针对于上述技术问题,公开号CN113108498A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其采用主换热器和除霜换热器的结构形式,二者串联并在二者之间连接节流装置来延缓主换热器的结霜效率,但是由于经过主换热器蒸发吸热后的制冷剂温度升高,其再经过除霜换热器时其制冷效果比较有限,因此导致对空气的除湿能力有限,延缓结霜的效果有限。另外,对于该空调系统而言,由于在进行制热时,两个室外换热器均处于蒸发吸热状态,因此两个室外换热器的结霜频率基本相同,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空调系统制热工况工作较短的时间就需要进入除霜控制,使得空调系统的工作能效降低,制热工况高效运行时间缩短,降低了空调系统的工作性能。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的空调系统在低温制热模式下因室外机结霜导致制热性能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连通并形成第一室外换热流路,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连通并形成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并联设置在同一个室外机内,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成能够选择性地将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或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接通。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连通的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端连接,所述旁通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为能够选择性地将所述旁通管路接通。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设置成能够在不改变冷媒的压力的情况下调节流入到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冷媒的流量。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阀门为T型三通球阀。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阀门为电磁阀。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阀门包括第一调速阀和第二调速阀,所述第一调速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上,所述第二调速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上。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毛细管或热力膨胀阀。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通过在一个室外机内并联设置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该结构设置方式,使空调系统在处于低温制热模式时,能够将室内换热器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分别通过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后再返回压缩机,其中,通过控制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的开度,使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使用,从而使第一室外换热器向外散热,其温度较高的空气与第二室外换热器吸热产生的冷空气进行混合,从而可以对室外机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加热,能够防止室外机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结霜,在空调系统持续制热的情况下,防止室外机结霜,从而使空调在低温制热模式中保持稳定的制热性能和良好的制热效果。
进一步地,通过设置第一阀门,能够将压缩机与第一室外换热流路或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各自接通,或者是将压缩机与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同时接通,以便于控制冷媒通过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或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后再返回压缩机,便于控制冷媒的流动路线。
又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旁通管路将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接通,并在旁通管路上设置第二阀门以控制旁通管路的接通状态,该结构设置方式,使空调系统在处于低温制热模式时,能够使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内的冷媒通过旁通管路进入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之后再返回到压缩机中,既可以使冷媒在第一室外换热器中冷凝放热,以使第一室外换热器散发热量,从而对室外机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进行加热,又能够保证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有足够的冷媒流过,并在第二室外换热器内吸热蒸发,从而保证空调系统具有良好的制热性能,以及提高空调系统的制热速度。
又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节流装置和室内换热器之间设置第三阀门,并将第三阀门设置成能够调节流入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内的冷媒的流量,并且还不改变调节前后冷媒的压力,该设置方式,能够使冷媒的状态保持稳定,以便于第一室外换热器和第二室外换热器继续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使用,同时通过调节第三阀门,以控制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内的冷媒的流量,从而保证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有足够的冷媒流过,进而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提高空调系统的制热速度。
又进一步地,将第三阀门设置为两个调速阀且分别位于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从而能够分别对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内的冷媒的流量进行调节,方便控制。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冷媒的流向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冷媒的流向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冷媒的流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冷媒的流向示意图;
其中,实线箭头代表冷媒在低温制热模式中的流向,虚线箭头代表冷媒在制冷模式中的流向;
附图标记列表:
1、压缩机;2、室内换热器;3、第一节流装置;4、第一室外换热器;5、第二节流装置;6、第二室外换热器;7、第一阀门;71、第一控制阀;72、第二控制阀;8、旁通管路;9、第二阀门;10、第三阀门;101、第一调速阀;102、第二调速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构件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中指出的现有的空调系统在低温制热模式下因室外机结霜而导致制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通过在室外机内并联设置两个室外换热流路,在空调系统处于低温制热模式下时,使冷媒在流过其中一个室外换热流路时冷凝放热,从而能够对室外机和另一个室外换热流路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将另一个室外换热流路的蒸发吸热导致的结霜进行融化,该空调系统能够持续进行制热,同时在制热的过程中能够对室外机进行化霜,可以有效提高制热效果,从而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性能。
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的压缩机1、室内换热器2、第一节流装置3和第一室外换热器4。
其中,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5和第二室外换热器6,第一节流装置3和第一室外换热器4连通并形成第一室外换热流路,第二节流装置5和第二室外换热器6连通并形成第二室外换热流路,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与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并联设置在同一个室外机内,第二节流装置5位于第二室外换热器6和室内换热器2之间。
空调系统在处于低温制热模式时,可以仅使第二节流装置5正常工作,第二室外换热器6蒸发吸热,而使第一节流装置3保持全开状态,从而使冷媒在流经第一室外换热器4时冷凝放热,以防止第二室外换热器6结霜,从而保证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
当然,也可以仅使第一节流装置3正常工作,而使第二节流装置5保持全开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同一个室外机内并联设置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在空调系统处于低温制热模式时,由室内换热器2流出的冷媒分为两路。
其中一路冷媒在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流过,在流经第二节流装置5时正常节流,并在流经第二室外换热器6时吸热蒸发,另一路冷媒在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中流过,通过控制第一节流装置3的开度,使第一节流装置3保持全开状态,从而使冷媒在第一室外换热器4内冷凝放热。
第一室外换热器4放出的热量能够与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外的低温空气进行中和,使室外机不会因温度过低而结霜,即使室外机或者是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外有部分结霜现象,第一室外换热器4放出的热量也能够将室外机以及第二室外换热流路的结霜进行融化,使室外机能够保持正常运行以及使空调系统保持良好的制热效果。
另外,在低温制热模式运行的全过程中,冷媒在流经第二室外换热器6时持续蒸发吸热,从而与压缩机1和室内换热器2形成循环回路,使空调系统能够持续制热,不影响室内温度和房间的舒适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持续制热、不影响室内温度和房间舒适性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防止室外机结霜,提高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
如图1所示,其中虚线箭头的方向代表冷媒在制冷模式中的流向,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媒由压缩机1压缩流出后分为两路,分别进入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内,冷媒在流经第一室外换热器4和第二室外换热器6时冷凝放热,此时,第一节流装置3和第二节流装置5保持相同的开度并进行节流,使冷凝放热后的冷媒在流过的第一节流装置3和第二节流装置5时被节流从而进入到室内换热器2中,并在室内换热器2中蒸发吸热,向室内吹出冷空气,从而对室内进行降温,之后再返回到压缩机1内,从而完成冷媒的循环。
如图1所示,其中实线箭头代表冷媒在低温制热模式中的流向,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处于低温制热模式时,冷媒由压缩机1压缩流出后进入室内换热器2中,并在室内换热器2中冷凝放热,向室内吹入热空气,从而提高室内的温度,之后冷媒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后分为两路,第一路冷媒和第二路冷媒分别流向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
第二路冷媒在流经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时,使第二节流装置5保持正常开度,从而具备正常的节流作用,第二路冷媒经过第二节流装置5节流后在第二室外换热器6中吸热蒸发,之后该路冷媒再返回到压缩机1中,从而完成制热过程中的冷媒的循环,在该过程中,空调系统持续制热,使室内保持稳定的温度和舒适性。
第一路冷媒则流经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使第一节流装置3保持全开,此时,冷媒在流经第一节流装置3时不被节流,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也不会降低,从而冷媒在流经第一室外换热器4时继续冷凝放热,此时,第一室外换热器4向外放出热量,使得温度高的空气与第二室外换热器6外的低温空气混合,从而使室外机的环境温度保持稳定,可以防止室外机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因温度过低而结霜,即便室外机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上有结霜现象,可以控制第一节流装置3保持全开状态,使第一室外换热器4持续放出热量,从而进行化霜。
该结构设置方式,在空调运行低温制热模式时,使其中一路冷媒流经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与压缩机1和室内换热器2循环,能够满足空调系统持续制热的功能,另外一路冷媒流经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与压缩机1和室内换热器2循环,能够在第一室外换热器4内冷凝放热,以防止室外机结霜,或者将已结的霜进行化霜,从而能够在保持空调系统持续制热的情况下,有效防止室外机结霜的情况。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运行低温制热模式的过程中,从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全部流入到室内换热器2中进行热交换,该过程没有减少室内换热器2进行热交换的冷媒的流量,可以保证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一节流装置3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只要第一节流装置3能够保持全开、节流和全闭等状态即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第一节流装置3的结构。
优选地,第一节流装置3为电子膨胀阀。将第一节流装置3设置为电子膨胀阀能够更容易控制第一节流装置3的开度以使第一节流装置3在节流和不节流以及不同开度的节流状态之间进行转换,使用更便捷,以及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也不对第二节流装置5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本领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二节流装置5设置为任意开度可调节的节流部件。例如,可以将第二节流装置5设置为电子膨胀阀,或者是,可以将第二节流装置5设置为毛细管,亦或者是,也可以将第二节流装置5设置为热力膨胀阀,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第二节流装置5为电子膨胀阀。将第二节流装置5设置为电子膨胀阀,其控制精确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优选地,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节流装置3与室内换热器2之间的第三阀门10,第三阀门10设置成能够在不改变冷媒的压力的情况下调节流入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冷媒的流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第三阀门10用于调节进入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的冷媒的流量,以使空调系统在运行低温制热的过程中,使流入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内的冷媒的流量保持稳定,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制热速度,解决制热速度慢的问题;同时第三阀门10在调节流量的基础上不会影响冷媒前后的压力状态,即,使冷媒在通过第三阀门10的调节后只是流量进行改变,其温度和压力并不改变,该设置方式,既能够调节冷媒在两个室外换热流路内的流量,又能够使第一室外换热器4和第二室外换热器6保持原来的工作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三阀门10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只要第三阀门10能够在不改变冷媒的压力的情况下调节流入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和流入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内的冷媒的流量即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第三阀门10的具体结构。
优选地,如图2所示,第三阀门10包括第一调速阀101和第二调速阀102,第一调速阀101设置在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上,第二调速阀102设置在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上。
将第三阀门10设置为第一调速阀101和第二调速阀102,并将第一调速阀101和第二调速阀102分别设置在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上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上,能够分别调节流入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流入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内的冷媒的流量,以保证空调系统的良好的制热效果。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的所介绍的调速阀可以改变流量但是不改变冷媒的压力,在具体使用时,可以将调速阀具体设置为定差减压阀和节流阀串联形成的减压节流型调速阀,或者是也可以将调速阀设置为定差溢流阀和节流阀并联组成的溢流节流型调速阀。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室外换热器6和压缩机1之间的第一阀门7以及将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连通的旁通管路8。
其中,第一阀门7设置成能够选择性地将压缩机1与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或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接通;旁通管路8的第一端与第一室外换热器4的靠近压缩机1的一端连接,旁通管路8的第二端与第二节流装置5的靠近室内换热器2的一端连接,旁通管路8上设置有第二阀门9,第二阀门9设置为能够选择性地将旁通管路8接通。
空调系统在运行低温制热模式的过程中,在使第一节流装置3保持全开的基础上,还使第二阀门9打开,以将旁通管路8接通,以及使第一阀门7打开,以将压缩机1与第一室外换热流路截断,并将压缩机1与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接通,以使冷媒在流经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后能够通过旁通管路8流入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第一阀门7和旁通管路8,第一阀门7能够将压缩机1与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或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接通,旁通管路8将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连通。
该结构设置方式,使空调系统在运行低温制热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控制第一阀门7和第二阀门9的开启,使流经第一室外换热流路的冷媒能够通过旁通管路8流入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然后再返回到压缩机1内,从而使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形成串联关系,能够使全部冷媒都能够流经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后与压缩机1和室内换热器2形成循环回路,既能够进行化霜处理,又能够保证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冷媒的流量,从而解决空调系统制热速度慢的问题,提高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旁通管路8仅在运行低温制热模式的过程中接通,当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阀门7同时将压缩机1与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接通,且第一节流装置3与第二节流装置5的开度相同,均具有节流作用。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虚线箭头的方向代表冷媒在制冷模式中的流向,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处于制冷模式时,冷媒由压缩机1压缩流出后分为两路,分别进入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内,冷媒在流经第一室外换热器4和第二室外换热器6时冷凝放热,第一节流装置3和第二节流装置5保持相同的开度并进行节流,使冷凝放热后的冷媒在流过的第一节流装置3和第二节流装置5时被节流从而进入到室内换热器2中,并在室内换热器2中蒸发吸热,向室内吹出冷空气,从而对室内进行降温,之后再返回到压缩机1内,从而完成冷媒的循环。
如图3和图4所示,其中实线箭头代表冷媒在低温制热模式中的流向,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在处于低温制热模式时,冷媒由压缩机1压缩流出后进入室内换热器2中,并在室内换热器2中冷凝放热,向室内吹入热空气,从而提高室内的温度,之后冷媒从室内换热器2流出后分为两路,第一路冷媒和第二路冷媒分别流向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
其中,第二阀门9打开使旁通管路8接通,同时压缩机1与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之间截断,仅压缩机1与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之间接通,第一路冷媒在流经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后,通过旁通管路8进入第二室外换热流路,第一路冷媒在流经第一室外换热流路时,第一节流装置3保持全开,此时,冷媒在流经第一节路装置时不被节流,冷媒的温度和压力也不会降低,从而冷媒在流经第一室外换热器4时继续冷凝放热,从而,第一室外换热器4放出热量,并吹出热空气,热空气与第二室外换热器6外的冷空气混合,使室外机的环境温度保持稳定,可以防止室外机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不会因温度过低而结霜,即便室外机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有结霜现象,可以控制第一节流装置3保持全开状态,使第一室外换热器4持续放出热量,从而进行化霜。
第二路冷媒则直接进入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内,并与从旁通管路8流出的第一路冷媒混合后共同流经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之后冷媒再返回到压缩机1内。
冷媒在流经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时,使第二节流装置5保持正常开度,从而具备正常的节流作用,因此冷媒经过第二节流装置5节流后在第二室外换热器6中吸热蒸发,之后冷媒再返回到压缩机1中,从而完成制热过程中的冷媒的循环。
该结构设置方式,能够保证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内的冷媒全程大流量流通,从而提高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和制热速度,并且第一室外换热器4持续放热,有效防止室外机结霜或将已结的霜进行化霜,从而空调系统能够在保持持续制热的情况下,有效防止室外机结霜,并且能够保证空调制热的速度,使室内快速升温,保持室内舒适性,以及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一阀门7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只要第一阀门7能够选择性地将压缩机1与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或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接通即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第一阀门7的结构。有关于第一阀门7具体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3所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阀门7具体包括第一控制阀71和第二控制阀72,第一控制阀71设置在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上并位于第一室外换热器4与压缩机1之间,第二控制阀72设置在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上,并位于第二室外换热器6与压缩机1之间。
将第一阀门7设置为第一控制阀71和第二控制阀72,并将第一控制阀71和第二控制阀72分别设置在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上,该结构设置方式,结构简单,方便组装,且便于控制。
如图4所示,另外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阀门7设置为T型三通球阀。
将第一阀门7设置为T型三通球阀,通过设置一个阀门即可实现三条通路的任意接通调节,即可以使其中的任意两条通路接通或者是将三条通路同时接通,该设置方式,阀门组装后的体积小,节省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对第二阀门9的具体结构作任何限制,只要第二阀门9能够将旁通管路8截断和接通即可,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定第二阀门9的结构。例如,可以将第二阀门9设置为气动阀,或者是,也可以将第二阀门9设置为电动阀,等等。这种灵活地调整和改变,并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范围,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第二阀门9为电磁阀。将第二阀门9设置为电磁阀方便与自动控制系统结合,实现自动化控制,方便使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面具体介绍了本实用新型的四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的空调系统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四种实施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上述介绍中的第三阀门10与第一阀门7和旁通管路8相结合,或者是可以将上述介绍中的第三阀门10与第一阀门7相结合,以形成新的实施方式,这些有关于上述不同的组合形式而形成的新的实施方式,都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均应限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室内换热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室外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二室外换热器,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连通并形成第一室外换热流路,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连通并形成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并联设置在同一个室外机内,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位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的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成能够选择性地将所述压缩机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或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接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将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连通的旁通管路,所述旁通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的靠近所述压缩机的一端连接,所述旁通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旁通管路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为能够选择性地将所述旁通管路接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第三阀门,所述第三阀门设置成能够在不改变冷媒的压力的情况下调节流入到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和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中冷媒的流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所述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为T型三通球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门为电磁阀。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包括第一调速阀和第二调速阀,所述第一调速阀设置在所述第一室外换热流路上,所述第二调速阀设置在所述第二室外换热流路上。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毛细管或热力膨胀阀。
CN202222522218.6U 2022-09-23 2022-09-23 空调系统 Active CN2184950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2218.6U CN218495088U (zh) 2022-09-23 2022-09-23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22218.6U CN218495088U (zh) 2022-09-23 2022-09-23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95088U true CN218495088U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93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22218.6U Active CN218495088U (zh) 2022-09-23 2022-09-23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950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4840B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113108497B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67183B (zh) 空调器及其除霜控制方法
CN214581888U (zh) 一种空调换热结构、空调内机及空调系统
JP2001263859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4777214A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US11828507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CN214581886U (zh) 一种空调换热结构、空调系统及空调内机
CN214581885U (zh) 一种空调换热结构、空调内机及空调系统
CN113108498A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1609497B (zh) 自然冷机房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自然冷机房空调
CN112902476A (zh) 一种空调换热结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内机
CN218495088U (zh) 空调系统
CN111720953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US20230356564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with improved working efficiency of compressor
CN214371045U (zh) 一种双水温出水的变频空气源热泵系统
JP7391223B2 (ja) 冷凍装置の室外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冷凍装置
JP5453795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CN113685917A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14278984A (zh) 多功能空调、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709336B (zh) 热泵系统及空调器
CN112902477A (zh) 空调换热结构、空调内机、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控制方法
CN113310140A (zh) 基于两种蒸发温度的双系统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4811907B (zh) 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
CN219283480U (zh) 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