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4241U - 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 - Google Patents
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484241U CN218484241U CN202222146511.7U CN202222146511U CN218484241U CN 218484241 U CN218484241 U CN 218484241U CN 202222146511 U CN202222146511 U CN 202222146511U CN 218484241 U CN218484241 U CN 2184842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ea
- sleeping
- areas
- warm
- slee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dding I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包括睡眠区和防风区;所述防风区设置在羽绒被的两侧和脚部侧,所述保暖区沿羽绒被的一侧到另一侧一次设置有三个睡眠区,分别第一睡眠区、第二睡眠区和第三睡眠区,所述睡眠区与防风区之间以及相邻睡眠区之间通过沿纵向方向布置的包裹区连接,所述睡眠区、包裹区和防风区的填充物重量依次增大。本装置方案提供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具有能容纳多人睡觉、保证保暖舒适度和保证被子防风能力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
背景技术
在家庭的被芯使用场景中多为多人共用同一床被芯,羽绒被天生就有轻盈、保暖的特点,但在多人使用的场景中这些特点都受到限制,一个家庭中,羽绒被的使用环境一般是夫妻两人或夫妻加小孩三人同盖一床羽绒被,现有的羽绒被由于充绒格都是均匀布设,在两人盖时,羽绒被较难覆盖到两人之间空间,造成羽绒被漏风,如果夫妻两人之间还有小孩时,为了防止小孩从床上掉落,一般都会让小孩睡两个大人中间,但是由于大人的体型较大,将羽绒被两侧顶起,造成处于两人中间的小孩与羽绒被无法很好的贴合,从而导致了一床羽绒被很难同时兼顾双人和三人睡眠场景中使用,不能充分发挥它的保暖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适用于两人或三人同盖的睡眠分区的羽绒被。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包括睡眠区、包裹区和防风区;所述防风区设置在羽绒被的两侧和脚部侧,所述保暖区沿羽绒被的一侧到另一侧依次设置有三个睡眠区,分别第一睡眠区、第二睡眠区和第三睡眠区,所述睡眠区与防风区之间以及相邻睡眠区之间通过沿纵向方向布置的包裹区连接,所述睡眠区、包裹区和防风区的填充物重量依次增大。
所述睡眠区为特定的睡觉区域,每个保暖区能容纳一个人睡下,实现了多人分区睡觉;而由于所述包裹区采用重量更大的填充物,所以在人睡进睡眠区后,两侧的包裹区会自然垂落包裹人体,起到了防风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有效防止人体翻动使得被子跟随人体移动,所以包裹区兼顾了防风、防扰动和辅助保暖的作用;而设置在羽绒被的两侧和脚部侧的防风区的填充物重量最大,所以防风区能够紧贴床单,防风效果最好,在最外围阻止了外部冷空气流入被子里。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睡眠区从头部侧到脚部侧依次为第一保暖区、第二保暖区、第三保暖区、第四保暖区和第五保暖区;第一保暖区对应人体的头颈部,第二保暖区对应人体的胸腹部,第三保暖区对应人体的腰部,第四保暖区对应人体的腿部,第五保暖区对应人体的脚部;所述睡眠区和包裹区均由沿纵向排列的多个充绒格构成,所述充绒格由面层布料、底层布料以及将面层和底层布料缝合的两条纵向绗缝线和两条横向绗缝线围合而成,所述睡眠区的充绒格纵向绗缝线和横向绗缝线相互垂直,包裹区的横向绗缝线与相邻睡眠区的横向绗缝线设有夹角形成倾斜的横向绗缝线,所述夹角小于90度,且睡眠区两侧的包裹区以睡眠区为对称轴镜像对称布设;所述第二睡眠区的第二保暖区的纵向位置相对于第一睡眠区和第三睡眠的第二保暖区的纵向位置更靠近羽绒被的头部侧。
由于睡眠区根据人体部位进行了分区,不同保暖区对应人体不同部位,可以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的散热情况和保暖需求调整充绒量;由于儿童往往睡在父母中间,也就是第二睡眠区,而儿童的胸腹部位置相对于成年人的胸腹部位置更靠近头部;而所述第二睡眠区的第二保暖区的纵向位置相对于第一睡眠区和第三睡眠区的第二保暖区的纵向位置更靠近羽绒被的头部侧;这是对应儿童的身材作出的调整,因为第二睡眠区的第二保暖区,即第二睡眠区相对于胸腹部的位置更加靠近羽绒被头部侧,使得保暖性能更好的区域能够覆盖在儿童保暖需求高的部位。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风区的填充物为纤维、蚕丝或羽绒。所述纤维和蚕丝比同体积的羽绒更重,所述防风区内的羽绒比睡眠区的羽绒密度更大,所以能够实现防风区内的填充物比睡眠区的填充物更重。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风区内布置有重力珠。通过在防风区内布置的重力珠,进一步增加了防风区的重量。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防风区内绗缝线采用切穿工艺。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裹区的填充物为蚕丝、纤维或羽绒。所述纤维和蚕丝比同体积的羽绒更重,当包裹区和防风区内均填充羽绒时,通过在睡眠区填充蓬松度更高的羽绒,在包裹区内填充比睡眠区密度更大、蓬松度更低的羽绒,在防风区内填充比包裹区密度更大,蓬松度更低的羽绒,这样使得防风区主要就是防风,而且重量重能紧紧压在床上,而包裹区则兼具防风和保暖功效,包裹区内的填充物比睡眠区的填充物更重,人处于睡眠区时,包裹区会自然下垂,从而将人包裹在睡眠区,防止漏风。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包裹区内的绗缝线采用立衬工艺,所述包裹区的立衬高度为3cm。所述包裹区起辅助保暖的作用,所以保暖要求不高,立衬高度可以低一点,而且低立衬的充绒格空间小,可以填充密度更大、蓬松度低的羽绒以保证重量。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睡眠区内的绗缝线采用立衬工艺;所述睡眠区内的填充物为羽绒。所述睡眠区内的羽绒采用蓬松度高的羽绒,实现对人体的保暖。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保暖区、第三保暖区和第五保暖区的立衬高度为3cm。采用3cm低立衬的第一保暖区、第三保暖区和第五保暖区,由于头颈部和手脚部散热相对较少,保暖需求没有第二保暖区和第四保暖区高,所以此处的立衬高度可以小于第二保暖区和第四保暖区,在保证保暖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减少这部分的羽绒填充量。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暖区和第四保暖区的立衬高度为5cm。绒子越蓬松,相同的充绒量可以占据更大的空间,可以有效锁住内部热气;而立衬越高,每个单独的充绒格的空间越大,绒子的活动空间越多,相同重量的绒子可以更加蓬松,单格的绒子保暖效果更好,而人体主要散发热量的胸腹部和腿部对应的第二保暖区和第四保暖区为5cm高立衬,能够有效保暖。
综上所述,本装置方案提供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具有能容纳多人睡觉、保证保暖舒适度和保证被子防风能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保暖区;2、第二保暖区;3、第三保暖区;4、第四保暖区;5、第五保暖区;6、防风区;7、包裹区;8、睡眠区;801、第一睡眠区;802、第二睡眠区;803、第三睡眠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包括睡眠区8、包裹区7和防风区6;所述防风区6设置在羽绒被的两侧和脚部侧,所述保暖区沿羽绒被的一侧到另一侧依次设置有三个睡眠区8,分别第一睡眠区801、第二睡眠区802和第三睡眠区803,所述睡眠区8与防风区6之间以及相邻睡眠区8之间通过沿纵向方向布置的包裹区7连接,所述睡眠区8、包裹区7和防风区6的填充物重量依次减增大。所述防风区6内绗缝线采用切穿工艺,所述防风区6宽度比睡眠区8宽度小,所述防风区6的填充物为纤维或蚕丝,还可以添加重力珠对防风区增重,所述包裹区7的填充物为蚕丝、纤维或羽绒;所述睡眠区8内的填充物为羽绒。
所述睡眠区8从头部侧到脚部侧依次为第一保暖区1、第二保暖区2、第三保暖区3、第四保暖区4和第五保暖区5,第一保暖区1对应人体的头颈部、第二保暖区2对应人体的胸腹部、第三保暖区3对应人体的腰部、第四保暖区4对应人体的腿部,第五保暖区5对应人体的脚部;所述睡眠区8和包裹区7均由沿纵向排列的多个充绒格构成,所述充绒格由面层布料、底层布料以及将面层和底层布料缝合的两条纵向绗缝线和两条横向绗缝线围合而成,所述睡眠区8的充绒格纵向绗缝线和横向绗缝线相互垂直,所述包裹区7的横向绗缝线与相邻睡眠区8的横向绗缝线设有夹角形成倾斜的横向绗缝线,所述夹角小于90度,且睡眠区8两侧的包裹区7以睡眠区8为对称轴镜像对称布设,采用上述结构,所述第二睡眠区802两侧倾斜的横向绗缝线使得所述第二睡眠区802的第二保暖区2的纵向位置相对于第一睡眠区801和第三睡眠区803的第二保暖区2的纵向位置更靠近羽绒被的头部侧;
所述包裹区7绗缝线采用立衬工艺;所述包裹区7的立衬高度为3cm。所述包裹区7宽度比睡眠区8宽度小。所述保暖区内绗缝线采用立衬工艺,所述第一保暖区1、第三保暖区3和第五保暖区5的立衬高度为3cm;第二保暖区2和第四保暖区4的立衬高度为5cm。
工作原理:
绒子越蓬松,相同的充绒量可以占据更大的空间,可以有效锁住内部热气;而立衬越高,每个单独的充绒格的空间越大,绒子的活动空间越多,相同重量的绒子可以更加蓬松,单格的绒子保暖效果更好,而人体主要散发热量的胸腹部和腿部对应的第二保暖区2和第四保暖区4为5cm高立衬,能够有效保暖。
采用3cm低立衬的第一保暖区1、第三保暖区3和第五保暖区5,由于头颈部和手脚部散热相对较少,保暖需求没有第二保暖区2和第四保暖区4高,所以此处的立衬高度可以小于第二保暖区2和第四保暖区4,在保证保暖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减少这部分的羽绒填充量。
由于所述包裹区7采用3cm低立衬,而且位于睡眠区8两侧的包裹区7内填充物为纤维、蚕丝或羽绒,所述包裹区7填充的羽绒比睡眠区8内填充的羽绒密度更大,所以包裹区7的重量比睡眠区8重量更大,所以在人睡进睡眠区8后,两侧的包裹区7自然垂落包裹人体,既起到了防风的效果,也可以有效防止人体翻动使得被子跟随人体移动,所以所述包裹区7兼顾了防风、防扰动和辅助保暖的作用。
由于防风区6的填充物为纤维、蚕丝或羽绒,所述防风区6填充的羽绒比包裹区内填充的羽绒密度更大,还可以在防风区6内布置重力珠进一步加重,所以防风区6能够紧贴床单,防风效果最好,而且防风区6采用了切穿工艺,单独的充绒格的空间更小,填充物在格子内部不会左右移动,在最外围阻止了外部冷空气流入被子里。
由于儿童往往睡在父母中间,也就是第二睡眠区802,而儿童的胸腹部位置相对于成年人的胸腹部位置更靠近头部;而所述第二睡眠区802的第二保暖区2的纵向位置相对于第一睡眠区801和第三睡眠区803的第二保暖区2的纵向位置更靠近羽绒被的头部侧;这是对应儿童相对矮小的身材作出的调整,因为第二睡眠区802的第二保暖区2,即第二睡眠区802相对于胸腹部的位置更加靠近羽绒被头部侧,使得保暖性能更好的区域能够覆盖在儿童保暖需求高的部位。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包括睡眠区(8)、包裹区(7)和防风区(6);所述防风区(6)设置在羽绒被的两侧和脚部侧,保暖区沿羽绒被的一侧到另一侧依次设置有三个睡眠区(8),分别第一睡眠区(801)、第二睡眠区(802)和第三睡眠区(803),所述睡眠区(8)与防风区(6)之间以及相邻睡眠区(8)之间通过沿纵向方向布置的包裹区(7)连接,所述睡眠区(8)、包裹区(7)和防风区(6)的填充物重量依次增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区(8)从头部侧到脚部侧依次包括第一保暖区(1)、第二保暖区(2)、第三保暖区(3)、第四保暖区(4)和第五保暖区(5);第一保暖区(1)对应人体的头颈部,第二保暖区(2)对应人体的胸腹部,第三保暖区(3)对应人体的腰部,第四保暖区(4)对应人体的腿部,第五保暖区(5)对应人体的脚部;所述睡眠区(8)和包裹区(7)均由沿纵向排列的多个充绒格构成,所述充绒格由面层布料、底层布料以及将面层和底层布料缝合的两条纵向绗缝线和两条横向绗缝线围合而成,所述睡眠区(8)的充绒格纵向绗缝线和横向绗缝线相互垂直,所述包裹区(7)的横向绗缝线与相邻睡眠区(8)的横向绗缝线设有夹角形成倾斜的横向绗缝线,所述夹角小于90度,且睡眠区(8)两侧的包裹区(7)以睡眠区(8)为对称轴镜像对称布设;所述第二睡眠区(802)两侧倾斜的横向绗缝线使得所述第二睡眠区(802)的第二保暖区(2)的纵向位置相对于第一睡眠区(801)和第三睡眠区(803)的第二保暖区(2)的纵向位置更靠近羽绒被的头部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区(6)的填充物为纤维、蚕丝或羽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区(6)内还布置有重力珠。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风区(6)内绗缝线采用切穿工艺。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区(7)的填充物为蚕丝、纤维或羽绒。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区(7)内的绗缝线采用立衬工艺,所述包裹区(7)的立衬高度为3cm。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睡眠区(8)内的绗缝线采用立衬工艺;所述睡眠区(8)内的填充物为羽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暖区(1)、第三保暖区(3)和第五保暖区(5)的立衬高度为3cm。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其特征在于:第二保暖区(2)和第四保暖区(4)的立衬高度为5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46511.7U CN218484241U (zh) | 2022-08-16 | 2022-08-16 | 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146511.7U CN218484241U (zh) | 2022-08-16 | 2022-08-16 | 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484241U true CN218484241U (zh) | 2023-02-17 |
Family
ID=85185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146511.7U Active CN218484241U (zh) | 2022-08-16 | 2022-08-16 | 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484241U (zh) |
-
2022
- 2022-08-16 CN CN202222146511.7U patent/CN21848424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187825A (en) | Quilted bed blanket | |
CN218484241U (zh) | 一种睡眠分区的羽绒被 | |
CN211609027U (zh) | 一种具有独立分区结构的枕头 | |
JP5701167B2 (ja) | 掛け布団 | |
CN212089036U (zh) | 一种分区羽绒被 | |
CN208064975U (zh) | 一种羽绒被芯 | |
CN212233935U (zh) | 一种多功能子母被 | |
CN214284310U (zh) | 一种分区羽绒被 | |
CN211984815U (zh) | 可拆卸式保温且环保的多功能蚕丝被及冬被 | |
CN214595318U (zh) | 一种保暖被芯 | |
CN210930493U (zh) | 一种四季防螨床垫 | |
CN211154945U (zh) | 一种婴童用多功能枕 | |
CN206079926U (zh) | 一种多功能保暖被芯 | |
CN215838207U (zh) | 保温度可选的复合被子 | |
CN208863973U (zh) | 一种羽绒被芯 | |
CN218852323U (zh) | 一种床垫 | |
CN220631769U (zh) | 一种羽绒被 | |
JPH07275100A (ja) | 掛け布団 | |
CN206675358U (zh) | 一种枕头 | |
CN209883689U (zh) | 一种羽绒纤维被 | |
CN219629254U (zh) | 一种分区被子 | |
CN214711839U (zh) | 一种多层复合保温婴儿毯 | |
CN218304360U (zh) | 一种婴儿睡袋 | |
JP2020174785A (ja) | 寝具 | |
CN215271844U (zh) | 一种多层全覆盖羽绒被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