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2756U - 电机总成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电机总成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82756U
CN218482756U CN202222347404.0U CN202222347404U CN218482756U CN 218482756 U CN218482756 U CN 218482756U CN 202222347404 U CN202222347404 U CN 202222347404U CN 218482756 U CN218482756 U CN 2184827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ontroller
assembly
shell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34740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Qiann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id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id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id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34740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827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827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827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机总成及汽车。所述电机总成包括:第一壳体及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第二壳体、控制器壳体底板、控制器组件、电机供电部件及电机散热部件;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配合,形成容纳空间;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将所述容纳空间沿轴向方向分成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为靠近轮毂的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为远离所述轮毂的腔室;所述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散热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电机供电部件及控制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采用上述方案,可以提高电机总成的安装效率。

Description

电机总成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机总成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轮毂电机技术,又称车轮内装电机技术,即将动力、制动、传动装置都整合到轮毂内,因此将车辆的机械部分大大简化。整合到轮毂内动力、制动、传动装置,构成轮毂总成。
轮毂总成的动力装置,包括电机以及与电机连接的减速器。电机输出的驱动扭矩通过减速器输出至车轮,从而驱动车轮。减速器可以降低电机的转速,增大输出扭矩。其中,将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控制器,称为电机总成。
现有电机总成的安装效率极差,需要多次重复安装才能安装成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电机总成的安装效率?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总成,所述电机总成包括:第一壳体及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第二壳体、控制器壳体底板、控制器组件、电机供电部件及电机散热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配合,形成容纳空间;
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将所述容纳空间沿轴向方向分成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为靠近轮毂的腔室,所述第二容纳腔为远离所述轮毂的腔室;
所述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散热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电机供电部件及控制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对应电机散热部件的位置,设置有若干风洞。
可选地,所述风洞在车轮行驶方向上相互贯通。
可选地,每个所述风洞均穿过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
可选地,所述电机散热部件为:形成在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第一面上的若干散热筋,所述第一面为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面向轮毂的一面。
可选地,所述散热筋呈条状,且沿车轮行驶方向延伸。
可选地,所述电机散热部件与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一体式形成。
可选地,所述电机供电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第二面上的正负铜排、三相铜排及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电机定子。
可选地,所述电机供电部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三相铜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任一种的电机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控制器壳体底板将容纳空间沿轴向方向分成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散热部件位于第一腔室内,而电机供电部件及控制器组件位于第二腔室内,由此使得电机供电部件朝向外部,而非朝向轮毂,故在安装电机供电部件时,能够看清电机供电部件中各组件的连接部,无需盲装,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轮毂动力总成的位置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机总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机总成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机总成沿图3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电机总成中,为了利于对控制器组件进行散热,设置电机供电部件朝向轮毂一侧,而电机散热部件朝向轮毂外一侧(即与轮毂位置轴向相反方向)。此时,在安装电机供电部件时,三相铜排及正负铜排全部朝向内侧,导致安装其连接线都是“盲装”,而且电机控制器的三相铜排与三相线的铜鼻子极难对齐,安装效率极差,重复安装次数很多,难以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总成,在所述电机总成中,设置有控制器壳体底板,该控制器壳体底板将容纳空间沿轴向方向分成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电机散热部件位于第一腔室内,即在控制器壳体底板的内侧,而电机供电部件位于第二腔室内,即在控制器壳体底板的外侧,由此在安装电机供电部件时,其连接线对于安装者而言是可见的,故可以有效提高安装效率。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轮毂动力总成10。所述轮毂动力总成10的一端通过叉臂结构20与转向驱动装置30连接,另一端连接车轮10的轮毂。
在实际应用中,车辆直线行走时,可以不启动所述转向驱动装置30,即不向所述转向驱动装置30发送转向控制信号,由车轮10上的轮毂动力总成10直接驱动电机轴带动车轮旋转,实现车辆直线行走。当车辆需要转弯时,通过向所述转向驱动装置30发送转向控制信号,由转向驱动装置30带动叉臂结构20转动,而叉臂结构20的转动,会同时使得所连接的车轮10发生转动,从而可以控制车辆向不同方向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轮毂动力总成包括:轮毂轴承、电机总成及减速器总成。其中:电机总成包括:第一壳体及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第二壳体。
具体地,轮毂轴承,位于轮毂内且设于轮毂中轴线上;所述轮毂轴承包括轴承内圈及轴承外圈。第一壳体,围绕所述轮毂轴承,与所述第二壳体相配合,形成容纳空间。电机及减速器总成,位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所述轮毂动力总成还可以轮毂法兰轴。所述轮毂法兰轴位于所述减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上,用于将所述减速器的动力输出轴与轮毂连,以将所述减速器输出的动力传递至轮毂。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轮毂轴承位于所述减速器及所述轮毂之间,所述减速器与所述轮毂轴承连接,所述轮毂轴承与所述轮毂连接;所述轮毂轴承通过轮毂法兰轴与所述轮毂连接。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减速器可以为行星减速器,也可以为其它结构的减速器。所述第一壳体可以为与叉臂结构一体化的壳体,与轮毂直接连接。所述第二壳体为电机控制器自身的壳体,即该第二壳体覆盖的仅为电机控制器的组件,而不覆盖其它部件。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电机可以包括: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控制器。电机定子固定在第一壳体上。电机转子可以在电机控制器的控制下,绕电机定子旋转,进而产生驱动扭矩。转子支架支撑电子转子,且与减速器的动力输入端连接,由此,在转子组件旋转时,转子支架会支撑转子组件进行同步旋转,从而将驱动扭矩传递至减速器的动力输入端。减速器的动力输出端通过轮毂轴承的轴承外圈与轮毂连接。减速器可以对电机产的驱动器扭矩放大,并将放大后的驱动扭矩传递至轮毂,从而驱动车轮转动。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机总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A方向为自轮毂至电机控制器方向。参照图2,第一壳体201的开口与第二壳体202的开口,在轴向上相对,安装时,将第一壳体201及第二壳体202在轴向上压紧,使得第一壳体201的开口端部与第二壳体202的开口端部相配合,形成闭合的容纳空间。
除第二壳体202外,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可以包括:控制器壳体底板203。
其中,控制器壳体底板203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202上,将所述容纳空间沿轴向方向分成第一腔室q1及第二腔室q2。所述第一腔室q1为靠近轮毂的腔室,所述第二腔室q2为远离所述轮毂的腔室。第一腔室q1位于控制器壳体底板203的内侧,是第一壳体201与控制器壳体底板203之间围成的腔室。第二腔室q2位于控制器壳体底板203外侧,是第二壳体202与控制器壳体底板203之间围成的腔室。
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散热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q1内;所述电机供电部件及控制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q2内。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壳体202通常包括壳体侧壁及盖板,在安装时,可以先将控制器壳体底板203固定在第二壳体202的壳体侧壁上,在控制器壳体底板203的第二面安装电机供电部件及控制器组件后,安装盖板,使得容纳空间闭合。
在具体实施中,除第二壳体202及控制器壳体底板203外,所述电机控制器还可以包括:控制器组件(未示出)、电机供电部件及电机散热部件。
在具体实施中,电机供电部件与电源线连接,从而将电源电压提供给控制器组件及电机定子。控制器组件接收到电源电压后开始工作,比如,可以产生控制信号,控制电机转子的转速。电机定子在接收到电源电压后,可以产生磁场,电机转子在励磁作用下绕电机定子旋转,从而产生动力扭矩。
在具体实施中,控制器组件可以包括:用于安装MOS管的功率板,用于安装电容的电容板,以及用于安装其它控制组件的控制板等。在电机控制器工作过程中,功率板会产生热量,热量过高会影响功率板上器件的运行,因此,需要对功率板进行散热。
在具体实施中,电机散热部件用于对控制器组件中产生热量的部件进行散热,比如,对控制器组件中的功率板进行散热。具体散热方式不作限制。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电机总成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参照图3,在具体实施中,第一壳体201及第二壳体202相配合,形成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被控制器壳体底板203分成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其中,电机散热部件204位于控制器壳体底板203的第一面上,从而位于第一腔室内。
在具体实施中,电机散热部件204可以通过风冷方式,对控制器组件进行散热。具体地,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对应电机散热部件的位置,可以设置有若干风洞20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室的侧壁上对应电机散热部件的位置,可以为第一壳体201及第二壳体202相重叠的位置。此时,每个所述风洞205均穿过所述第一壳体201及第二壳体202。第一壳体201上的风洞205与第二壳体202上的风洞205两两对齐。风可以从风洞205进入,从而对控制器组件进行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散热效果,第一腔室沿车轮行驶方向(也就是壳体迎风方向)的两相对侧壁上,可以均设置风洞205,使得所述风洞205在车轮行驶方向上相互贯通。这样,从第一腔室一侧风洞205进入的风,可以将控制器组件产生的热量从第一腔室另一侧的风洞205带出,达到散热的目的。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将在第一腔室沿车轮行驶方向的两相对侧壁上相互贯通的风洞,称为一排风洞,具体可以设置一排风洞,也可以设置两排或者两排以上的风洞,具体数量不作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散热部件为:形成在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203第一面上的若干散热筋,所述第一面为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面向轮毂的一面。
图4是电机总成沿图3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也就是从风洞开始,向平行于轮毂方向切割,所得到的示意图。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筋207呈条状,且沿车轮行驶方向延伸,也就是沿着风洞贯通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对风洞进入的风进行导流,使得携带热量的风能够从另一侧的风洞流出。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电机散热部件与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一体式形成。也就是说,散热筋207与控制器壳体底板一体式形成。具体地,可以利用模具对控制器壳体底板的第一面进行加工,使得控制器壳体底板的第一面上形成条状的加强筋,即所述散热筋。
在具体实施中,每条散热筋呈直线条状,直线沿着风洞贯通方向延伸。每条散热筋的宽度范围为1mm至3mm,相邻散热筋之间的间隔范围可以为3mm至6mm,电机散热部件可以呈任意形状,围绕在旋转变压器200周围,由此更有利于空气进入风洞,使得气体流动性提高,且加工工艺和出模工艺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旋转变压器200与减速器连接,用于将电机转子的角位移转换为电信号,以确定电机的旋转位置。
在具体实施中,参照图3,所述电机供电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203第二面203a上的正负铜排208、三相铜排209及第一连接件210,所述第二面203a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10用于连接电机定子。
在具体实施中,电源线可以正负铜排208的一端连接,正负铜排208的另一端固定在控制器壳体底板203上,且与控制器组件的功率板(未示出)连接。控制器组件的功率板控制器壳体底板203第二面203a上。控制器组件的功率板与三相铜排209连接,由此,电源线提供的电源电压通过正负铜排208,提供给功率板,再由功率板提供给三相铜排209。
在具体实施中,第一连接件210可以为铜鼻子。三相铜排209的连接部可以直接与第一连接件210的连接部对准后进行电连接。第一连接件210的另一端与电机定子的三相线连接,从而将电源电压提供给电机定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供电部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211,所述第二连接件211的一端与所述三相铜排209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10连接。
由于电机控制器的三相铜排209与第一连接件210极难对齐,安装效率极差。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通过在三相铜排209和第一连接件210之间增设第二连接件211,可以完全避免三相铜排209与第一连接件210之间盲装的情况,提升安装效率,也可以防止安装错位等安装错误的情况出现。
在具体实施中,第二连接件211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件211的第一连接部可以设置有较大的安装孔,使用组合螺钉212将第二连接件211的第一连接部紧固在三相铜排209上。第二连接件211的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连接件211的第一连接部可以具有一定的角度,以适应三相铜排209和第一连接件210之间的相对位置。第二连接件211的第二连接部也可以设置有较大的安装孔,从而可以与第一连接件210也可以使用螺钉进行连接。
整个连接过程中,无需将三相铜排209与第一连接件210进行对准,故可以降低安装难度。
在具体实施中,电机散热部件可以对电机总成中产生热量的部件进行散热,所述产生热量的部件包括但不限于控制器组件中的功率板,还可以包括三相铜排209等。
在安装时,可以先将电机定子及电机转子安装在第一腔室内,再将控制器壳体底板安装在第二壳体的壳体侧壁上,接着将第二壳体的壳体侧壁安装在第一壳体上。之后,在控制器壳体底板上安装电机供电部件及控制器组件,安装完成后,将第二壳体的盖板盖在第二壳体的壳体侧壁上。至此,电机总成的安装完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可以包括上述任一种的电机总成。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机总成,在保证对电机总成中产生热量部件的散热的同时,将电机供电部件设置在第二腔室中,便于对电机供电部件进行安装,提高安装效率。另外,第二连接件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安装效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及电机;所述电机包括: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控制器;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第二壳体、控制器壳体底板、控制器组件、电机供电部件及电机散热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配合,形成容纳空间;
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上,将所述容纳空间沿轴向方向分成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为靠近轮毂的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为远离所述轮毂的腔室;
所述电机转子、电机定子及电机散热部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电机供电部件及控制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侧壁上,对应电机散热部件的位置,设置有若干风洞。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洞在车轮行驶方向上相互贯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风洞均穿过所述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散热部件为:形成在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第一面上的若干散热筋,所述第一面为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面向轮毂的一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筋呈条状,且沿车轮行驶方向延伸。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散热部件与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一体式形成。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供电部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控制器壳体底板第二面上的正负铜排、三相铜排及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一面相对;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电机定子。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供电部件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三相铜排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机总成。
CN202222347404.0U 2022-09-02 2022-09-02 电机总成及汽车 Active CN2184827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7404.0U CN218482756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机总成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347404.0U CN218482756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机总成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2756U true CN218482756U (zh) 2023-02-14

Family

ID=851654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347404.0U Active CN218482756U (zh) 2022-09-02 2022-09-02 电机总成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827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73425B2 (en) Wheel hub drive system
CA2986550C (en) Drive device
CN111479716B (zh) 电驱动系统
Freitag et al. High-performance and highly efficient electric wheel hub drive in automotive design
CN111800019A (zh) 逆变器以及包括其的组合件
CN104716806A (zh) 汽车电动/汽油模式快速切换用无刷直流电机
CN201234197Y (zh) 单边轴汽车轮毂永磁无刷直驱电机
CN102104296A (zh) 外转子直流无刷电动机散热结构
CN218482756U (zh) 电机总成及汽车
CN109831053A (zh) 外转子电机驱动器的散热结构、电机和离心风机
CN105370593A (zh) 一种采用直流无刷电机驱动的汽车空调鼓风机
CN210174610U (zh) 一种混合动力电驱系统的壳体结构
CN210780437U (zh) 马达单元
CN216959525U (zh) 一种马达散热改良结构
CN113726088A (zh) 一种电动车用电机控制器集成组件及其电动车
CN113726259A (zh) 抗电磁干扰控制方法及电动车用电机控制器集成组件
CN211127332U (zh) 一种电动车带刹车及驻车制动器的电机结构装置
CN103835969B (zh) 散热装置
CN209516799U (zh) 一种外转子电机驱动器的散热结构、电机和离心风机
CN209072271U (zh) 一体化电机
CN216436978U (zh) 一种电动车用电机控制器集成组件及其电动车
CN113511064A (zh) 轮边驱动总成的三合一集成设计方法
CN216436977U (zh) 一种电动车用电机轴
CN220401525U (zh) 密封高效率风冷直连三相异步电动机
CN216929746U (zh) 轮毂电机及电动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04

Address after: Room 3264, 3rd Floor, No. 118 Sheng'an Road, Xiasha Street, Qiant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Qiann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01800 J, building 2, 988 Jingtang Road,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before: Kuid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