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482683U - 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482683U
CN218482683U CN202222477031.9U CN202222477031U CN218482683U CN 218482683 U CN218482683 U CN 218482683U CN 202222477031 U CN202222477031 U CN 202222477031U CN 218482683 U CN218482683 U CN 218482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electrically connected
resistor
negative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4770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中伟
沈高松
李林祥
龚子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ello Tech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47703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482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482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482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该保护电路置于电池和电能输入接口之间,保护电路包括检测模块、开关模块、正电池输入端、负电池输入端、正电能输入接口和负电能输入接口;检测模块用于在电池正接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和电池反接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正电池输入端与正电能输入接口电连接,负电能输入接口电连接于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检测模块,开关模块用于基于第一驱动信号连通负电池输入端和地,和基于第二驱动信号断开负电池输入端和地。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电池接反的情况下及时自锁电路,解决了在输出端电池反接后对电路的其他元器件造成不可抗的损毁的问题,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护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便携式移动电源中有AC-DC或者DC-DC对电池端充电的电路,一般正常情况下电池端的正和负不会接反,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生产组装过程中不小心将电池端的端子焊接反了或者插线接反,这个时候如果接上电池,瞬间会有很大的电池冲击电流将充电电路的输出端以致其他的相关器件造成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以解决在输出端电池反接后对电路的其他元器件造成不可抗的损毁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置于电池和电能输入接口之间,所述保护电路包括检测模块、开关模块、正电池输入端、负电池输入端、正电能输入接口和负电能输入接口;
所述检测模块连接于所述正电池输入端和所述负电池输入端之间,所述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电池正接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和所述电池反接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
所述正电池输入端与所述正电能输入接口电连接,所述负电能输入接口电连接于地,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检测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负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于地,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连通所述负电池输入端和地,和基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断开所述负电池输入端和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分压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三极管,所述三极管为PNP三极管;
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正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分压模块电连接;
所述分压模块电连接于所述正电池输入端和所述负电池输入端之间,用于进行分压,以使所述三极管的基极电压低于发射极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分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正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背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负电池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阻值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开关管,所述开关管的输入端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开关管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负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管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于地;
所述开关管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连通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和基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断开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还包括驱动电阻,所述开关管为NMOS管,所述驱动电阻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驱动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NMOS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NMOS管的漏极与所述负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NMOS管的源极电连接于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还包括对地电阻,所述对地电阻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阻背离所述NMOS管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对地电阻的另一端电连接地。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串联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驱动电阻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储能电容,所述储能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正电能输入接口,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负电能输入接口。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检测模块、开关模块、正电池输入端、负电池输入端、正电能输入接口和负电能输入接口,检测模块能够在所述电池正接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和所述电池反接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开关模块能够基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连通所述负电池输入端和地,和基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断开所述负电池输入端和地。故当电池正接时,检测模块、开关模块、正电池输入端、负电池输入端、正电能输入接口和负电能输入接口形成电流回路,此时通过正电能输入接口和负电能输入接口输入的电能能够经由正电池输入端和负电池输入端流入电池给电池充电。当电池反接时,开关模块断开负电池输入端和地,此时正电能输入接口和负电能输入接口相对于正电池输入端和负电池输入端是开路状态,电池反接产生的大电流不会经由正电池输入端和负电池输入端流至其他元器件,故有效保护了正电池输入端和负电池输入端连接的元器件,解决在输出端电池反接后对电路的其他元器件造成不可抗的损毁的问题。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的电池正接时的电路测试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的电池反接时的电路测试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的电路原理图,该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置于电池和电能输入接口之间,如图1所示,保护电路包括检测模块1、开关模块2、正电池输入端3、负电池输入端4、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其中,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是指用于接入提供电能的线路的正极和负极的接口。正电池输入端3是指用于连接电池正极的端,负电池输入端4是指用于连接电池负极的端,在电池安装正确时,电池的正极跟正电池输入端3电连接,电池的负极跟负电池输入端4电连接,在电池反接时,电池的负极跟正电池输入端3电连接,电池的正极跟负电池输入端4电连接。
检测模块1连接于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之间,检测模块 1用于在电池正接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和电池反接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其中,检测模块1是指用于检测电池是否正接的模块,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为电信号,由于电池正接和反接时正电池输入端3与负电池输入端4的电压是不同的,而检测模块1连接于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之间,所以检测模块1能够检测出电池的连接情况。
正电池输入端3与正电能输入接口5电连接,负电能输入接口6电连接于地,开关模块2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检测模块1,开关模块2的第一输出端与负电池输入端4电连接,开关模块2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于地,开关模块2用于基于第一驱动信号连通负电池输入端4和地,和基于第二驱动信号断开负电池输入端4和地。
其中,开关模块2是指能够使负电池输入端4和地连通与断开的模块,由于开关模块2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检测模块1,所以开关模块2能够接受检测模块1输出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
当负电池输入端4与地连接时,检测模块1、开关模块2、正电池输入端3、负电池输入端4、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形成电流回路,此时通过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输入的电能能够经由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流入电池给电池充电,当负电池输入端4与地断开时,检测模块1、开关模块2、正电池输入端3、负电池输入端4、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无法形成电流回路,此时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相对于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是开路状态,电池反接产生的大电流不会经由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流至其他元器件,故有效保护了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连接的元器件,解决在输出端电池反接后对电路的其他元器件造成不可抗的损毁的问题。
上述方案,通过设置检测模块1、开关模块2、正电池输入端3、负电池输入端4、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检测模块1能够在电池正接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和电池反接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开关模块2能够基于第一驱动信号连通负电池输入端4和地,和基于第二驱动信号断开负电池输入端4和地。故当电池正接时,检测模块1、开关模块2、正电池输入端3、负电池输入端4、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 形成电流回路,此时通过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输入的电能能够经由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流入电池给电池充电。当电池反接时,开关模块2断开负电池输入端4和地,此时正电能输入接口5 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相对于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是开路状态,电池反接产生的大电流不会经由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流至其他元器件,故有效保护了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连接的元器件,解决在输出端电池反接后对电路的其他元器件造成不可抗的损毁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保护电路还包括分压模块7。
检测模块1包括三极管Q1,三极管Q1为PNP三极管。
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正电池输入端3电连接,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开关模块2电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与分压模块7电连接。
分压模块7电连接于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之间,用于进行分压,以使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低于发射极电压。
其中,分压模块7是指对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之间的电压进行分压使得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低于发射极电压的模块。当电池正接时,正电池输入端3的电压较大,此时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压大于基极电压,三极管Q1导通,从而集电极输出高电平,此时即为第一驱动信号。当电池反接时,正电池输入端3的电压较小,从而三极管Q1截止,不导通,起到开关断开的作用,集电极输出低电平,此时即为第二驱动信号。故电池在正接和反接时,三极管Q1的集电极的状态不同,进而开关模块2能够获取到不同的信号。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分压模块7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正电池输入端3电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电阻R2背离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负电池输入端4电连接;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于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 之间。其中,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能够对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输入的电压进行分压,让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低于发射极电压。优选的,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阻值相等,从而能够保证三极管Q1 的基极电压低于发射极电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开关模块2包括开关管,开关管的输入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开关管的第一输出端与负电池输入端4 电连接,开关管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于地;开关管用于基于第一驱动信号连通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和基于第二驱动信号断开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其中,开关管具有完成断路和接通的作用,能够使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导通和断开。由于开关管的输入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所以开关管能够获取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输出的不同状态。当开关管使得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连通时,负电池输入端4连接于地,此时通过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输入的电能能够经由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流入电池给电池充电。当开关管使得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断开时,负电池输入端4和地断开,此时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相对于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是开路状态,电池反接产生的大电流不会经由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流至其他元器件,故有效保护了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连接的元器件。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开关模块2还包括驱动电阻R4,开关管为NMOS 管Q2,驱动电阻R4的一端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驱动电阻R4的另一端与NMOS管Q2的栅极电连接,NMOS管Q2的漏极与负电池输入端4 电连接,NMOS管Q2的源极电连接于地。其中,当电池正接时,此时三极管Q1的发射极正偏,集电极反偏,三极管Q1导通,使得NMOS管Q2的栅极为高电平,进而NMOS管Q2导通,此时通过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输入的电能能够经由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流入电池给电池充电,即大电流从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经由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流入电池,再流过NMOS管Q2,最后流回地。此外,由于此时电流会流过NMOS管Q2,NMOS管Q2的过电流能力较强,不易烧毁。当电池反接时,三极管Q1的发射极反偏,集电极正偏,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不导通,起到了开关断开的状态,此时NMOS管 Q2的栅极为低电平,不导通,电池通过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 输入的电压没有对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形成回路,无大电流流过,不会对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连接的元器件造成损坏。
示例性的,开关模块2还包括对地电阻R5,对地电阻R5的一端与驱动电阻R4背离NMOS管Q2的一端电连接,对地电阻R5的另一端电连接地。其中,对地电阻R5能够防止NMOS管Q2误导通。
具体的,检测模块1还包括限流电阻R3,限流电阻R3串联于三极管 Q1的集电极和驱动电阻R4之间。其中,限流电阻R3是由电阻串联于电路中,用以限制所在支路电流的大小,以防电流过大烧坏所串联的元器件。同时限流电阻R3也能起分压作用。通过设置限流电阻R3,能够对三极管 Q1进行限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保护电路还包括储能电容C,储能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正电能输入接口5,储能电容C的另一端电连接于负电能输入接口6。其中,储能电容C是指用于存储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输入的电能的部件,是输出能量的来源。
以下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如图2和图3所示,在正电池输入端3和负电池输入端4之间接入电池,即为图2和图3 中的V2。在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之间设置电源,即为图 2和图3中的V1,在本实施例中,V1为63V,V2为48V。
当电池正接时,如图2所示,此时电池正极与正电池输入端3电连接,电池负极与负电池输入端4电连接,在正电池输入端3和第一电阻R1之间的线路上设有第一电压检测点Vtest1和第一电流检测点Atest1,在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点处设有第二电压检测点Vtest2,在负电池输入端4与NMOS管Q2之间的线路上设有第三电压检测点Vtest3,在NMOS管Q2与地之间设有第二电流检测点Atest2,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正电能输入接口5的连接点处设有第四电压检测点Vtest4,在三极管 Q1的集电极和限流电阻R3之间的线路上设有第三电流检测点Atest3,在驱动电阻R4和对地电阻R5的连接点处设有第五电压检测点Vtest5。
此时各电压检测点和电流检测点检测得到的数据如下:
Vtest1:V:63.0V,V(p-p):0V,V(rms):0V,V(dc):63.0V, V(freq):--。
Vtest2:V:62.4V,V(p-p):7.13V,V(rms):0V,V(dc):62.4V, V(freq):--。
Vtest3:V:15.0V,V(p-p):0V,V(rms):0V,V(dc):15.0V,V(freq):--。
Vtest4:V:63.0V,V(p-p):0V,V(rms):0V,V(dc):63.0V, V(freq):--。
Vtest5:V:62.9V,V(p-p):6.89V,V(rms):0V,V(dc):62.9V, V(freq):--。
Atest1:I:48.5A,I(p-p):2.42pA,I(rms):0A,I(dc):48.5A, I(freq):--。
Atest2:I:48.5A,I(p-p):11.6pA,I(rms):48.5A,I(dc): 48.5A,I(freq):2.32kHz。
Atest3:I:210uA,I(p-p):0A,I(rms):210uA,I(dc):210uA,I(freq):--。
由上述数据可知,当电池正接时,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为62.4V,发射极的电压为63V,低于发射极的电压,三极管Q1处于导通状态,流过三极管Q1的电流较小为210uA。三极管Q1导通后使得NMOS管Q2的栅极电压为62.9V,这时NMOS管Q2导通,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 6输入的电压V1(63V)对电池V2(48V)进行充电,大电流48.5A从NMOS 管Q2流回地。这样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输入的电能对电池进行正常充电。
当电池反接时,如图3所示,此时电池正极与负电池输入端4电连接,电池负极与正电池输入端3电连接,在正电池输入端3和第一电阻R1之间的线路上设有第六电压检测点Vtest6和第四电流检测点Atest4,在负电池输入端4与NMOS管Q2之间的线路上设有第五电流检测点Atest5,在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连接点处设有第七电压检测点Vtest7,在NMOS管Q2与地之间设有第六电流检测点Atest6,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正电能输入接口5的连接点处设有第八电压检测点Vtest8,在限流电阻 R3和驱动电阻R4之间设有第九电压检测点Vtest9和第七电流检测点Atest7,在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正电能输入接口5之间的线路上设有第八电流检测点Atest8,在负电能输入接口6和地之间设有第九电流检测点Atest9。
此时各电压检测点和电流检测点检测得到的数据如下:
Vtest6:V:63.0V,V(p-p):0V,V(rms):0V,V(dc):63.0V, V(freq):--。
Vtest7:V:87.0V,V(p-p):3.41pV,V(rms):0V,V(dc):87.0V, V(freq):--。
Vtest8:V:63.0V,V(p-p):0V,V(rms):0V,V(dc):63.0V, V(freq):--。
Vtest9:V:538uV,V(p-p):0V,V(rms):538uV,V(dc):538uV, V(freq):--。
Atest4:I:231uA,I(p-p):0A,I(rms):0A,I(dc):231uA, I(freq):--。
Atest5:I:231uA,I(p-p):0A,I(rms):0A,I(dc):231uA, I(freq):--。
Atest6:I:111uA,I(p-p):0A,I(rms):0A,I(dc):111uA, I(freq):--。
Atest7:I:1.79nA,I(p-p):0A,I(rms):1.79nA,I(dc): 1.79nA,I(freq):--。
Atest8:I:-111uA,I(p-p):0A,I(rms):0A,I(dc):-111uA, I(freq):--。
Atest9:I:-111uA,I(p-p):0A,I(rms):0A,I(dc):-111uA, I(freq):--。
由上述数据可知,当电池反接时,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为87V,集电极的电压为63V,此时发射极反偏,集电极正偏,三极管Q1处于截止状态,不导通,起到开关断开的作用。这个时候NMOS管Q2的栅极为低电平,不导通,电池的电压没有对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形成回路,无大电流流过不会对输出设备造成器件的损坏。这个时候的电池的电压加在了NMOS管Q2的漏极上,因为NMOS管Q2也不导通,NMOS管Q2上无大电流流过。这样就能有效的保护了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 连接的元器件,电池反接时无任何电流回路让电池的大电流流过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使得此时的正电能输入接口5和负电能输入接口6对于电池是开路状态,解决在输出端电池反接后对电路的其他元器件造成不可抗的损毁的问题。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置于电池和电能输入接口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包括检测模块、开关模块、正电池输入端、负电池输入端、正电能输入接口和负电能输入接口;
所述检测模块连接于所述正电池输入端和所述负电池输入端之间,所述检测模块用于在所述电池正接时输出第一驱动信号,和所述电池反接时输出第二驱动信号;
所述正电池输入端与所述正电能输入接口电连接,所述负电能输入接口电连接于地,所述开关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检测模块,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负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于地,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连通所述负电池输入端和地,和基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断开所述负电池输入端和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分压模块;
所述检测模块包括三极管,所述三极管为PNP三极管;
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正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开关模块电连接,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分压模块电连接;
所述分压模块电连接于所述正电池输入端和所述负电池输入端之间,用于进行分压,以使所述三极管的基极电压低于发射极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模块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正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背离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与所述负电池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阻值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包括开关管,所述开关管的输入端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开关管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负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管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于地;
所述开关管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连通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和基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断开所述第一输出端和所述第二输出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还包括驱动电阻,所述开关管为NMOS管,所述驱动电阻的一端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驱动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NMOS管的栅极电连接,所述NMOS管的漏极与所述负电池输入端电连接,所述NMOS管的源极电连接于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还包括对地电阻,所述对地电阻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阻背离所述NMOS管的一端电连接,所述对地电阻的另一端电连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模块还包括限流电阻,所述限流电阻串联于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和所述驱动电阻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储能电容,所述储能电容的一端电连接于所述正电能输入接口,所述储能电容的另一端电连接于所述负电能输入接口。
CN202222477031.9U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 Active CN218482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77031.9U CN218482683U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477031.9U CN218482683U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482683U true CN218482683U (zh) 2023-02-14

Family

ID=85167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477031.9U Active CN218482683U (zh) 2022-09-19 2022-09-19 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4826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4715B (zh) 负载短路保护电路
CN101552482B (zh) 充放电控制电路及电池装置
CN101252286A (zh) 充放电控制电路和充电式电源装置
CN102005787B (zh) 充放电控制电路及充电式电源装置
CN201966576U (zh) 负载短路保护电路
CN102904329A (zh) 电源管理电路
CN202550600U (zh) 一种移动终端电池的激活充电装置
CN212343375U (zh) 一种新型bms控负极充放电驱动控制电路
CN218482683U (zh) 一种具有防止输出端电池反接的保护电路
CN207664664U (zh) 一种低压自动关闭的双稳态按键开关驱动电路
CN114977401A (zh) 一种泳池清洁机快速充电的方法
CN215244367U (zh) 一种电动汽车cc唤醒电路
CN210780162U (zh) 充电器检测装置
CN201145736Y (zh) 一种蓄电池恒流放电负载测试仪
CN210041353U (zh) 一种充电器电路
CN210838973U (zh) 一种锂电池并联供电电路
CN104065043A (zh) 电池欠压保护和显示电路
CN105811491A (zh) 电子电路智能关断控制系统
CN220421421U (zh) 保护电路及电池模块
CN215813163U (zh) 开关管的故障检测电路、bms系统、供电装置及换电柜
CN219960186U (zh) 一种电池包及其防失控充放电电路
CN219225026U (zh) 电压检测电路、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包及用电装置
CN217010387U (zh) 一种rtc电池充放电控制电路
CN219779802U (zh) 充电激活电路及电池系统
CN219552631U (zh) 一种用于充电线充电端口设备连接的检测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